北京地铁交通网

若还未注册,请点击下面按钮进行注册。
温馨提示:日之前已经申请过摇号的,直接用“手机号+密码”登录,没有手机号的用申请编码代替。  家住北京西城白石桥的张老师每天早上6点30准时离开家,赶往国家图书馆站乘坐地铁,她在东四环的北京工业大学工作,家距离单位21.5公里,途中最快线路需要1小时20分钟,这是在换乘顺利的情况下。到单位至少需要换两次车,因为担心换乘时错过车,不能准时到达单位,有时候她6点10分就要离开家。5点半下班的情况也是如此,一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至少2个小时40分。最后她决定改坐单位的班车,虽然绕了些路,毕竟不用换乘,但上下班时间也增加许多。“家近是福呀!”她总是以羡慕的口吻跟住学校附近的的同事说,但在北京又有几个人能说搬家就搬家呢,现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北京道路不睹车,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可以少一些。
  顶着星星出门,顶着星星进门,在拥有近3000万人口的北京每天像张老师这样的人,很多很多……,交通问题成为北京市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每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在感受着交通带来了幸福与苦恼。
  困扰 源于北京发展的现状
  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北京已经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与此同时,长期持续高速的发展导致了明显的“城市病”,截至201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2114.8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2.7万人。北京市常住人口以每年增加五六十万人的速度增长,过度膨胀的北京像一个气喘吁吁的“肥胖症”患者,交通、资源、环境等诸多“大城市病”困扰着市民生活。
  据统计,2014年北京拥有汽车总量537.1万辆,到2012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495.7万辆,仅2013年一年增加将近4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407.5万辆,私人汽车中轿车298.2万辆,分别增加17.8万辆和12万辆。止2012年,北京市城市道路总长度6271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442公里,仅比上年度增加0.2%,远远不及机动车数量和机动化出行比例增长速度。同时公共交通优势不足,分担率低,对北京市居民出行情况的调查表明,在居民出行结构中地铁和公交车只占43%,离80%的期望值差很远,自行车14%,其他的近40%为私家车、公务车和出租车。
  实力 源于对交通研究的忘我投入
  在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一个硕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整个北京市的交通状况,研究北京的交通路况是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陈艳艳教授每天的工作,她在交通规划、交通政策、交通仿真及智能交通信息提取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作为学科带头人,她负责北京市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交通工程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北京城市交通顺畅保障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她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申报交通运输部城市综合交通协同运行及超级计算协同创新中心、交通运输部智能公交行业重点实验室。她还具体对接北京市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中心,负责北京市交通环境监测网中心站的共建。在大型公共设施行人交通感知与运营服务智能化成套技术、大型公共设施行人交通机理及客流组织关键技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功能整合与规划设计关键技术方面收获了各种奖励。
  做好北京绿色交通的智库
  就北京交通问题,陈艳艳教授从交通供需的角度阐述了她的理念。从需求方面来讲,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造成出行总量的膨胀,同时也导致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在道路资源增加较慢的情况下造成人均可利用交通资源下降;从交通供给方面来讲,在北京这样一座特大城市中,过去交通问题的改善主要是通过修建道路来加强基础实施的供给,大家看到的是不停地修路,从四环路修到了六环路,但很快这些环路又出现拥堵情况,路修到哪里,车就堵到哪里。政府应考虑交通容量限制,特别是环境容量限制来控制人口总量,引导人们选择的绿色出行方式,建设绿色承载方式的基础设施,对自行车道、人行道的建设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现在北京市民也正在改变出行方式,李亚芬老师的家在东三环劲松附近,每天从家门口的朝阳区自行车租赁点骑上自行车,15分钟后到达北京工业大学西门口的松榆里自行车租赁点还车,“原来我也开车,后来发现租个自行车很方便,我家到单位的距离骑骑车既锻炼了身体,也省了堵车。我觉得这样特好!”李老师总是向同事们推荐她的出行新方式。
  作为国家“一号工程”的京津冀一体化建设,陈艳艳教授认为要充分发挥城际市郊铁路的功效,打通三地之间的断头路;充分发挥信息化快捷方便的特点,调整出行需求,将长距离与短距离出行进行差别化服务,使路网建设、运营更加一体化,满足京津冀互联互通的需求。
  作为一名造诣深厚的学者,陈艳艳教授并没有拘泥于科研成果的获奖,北京交通状况和发展规划每天都在她脑海里萦绕,”我们以工大为核心,深度参与到北京市交通决策层,以科学研究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北京交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服务。“陈艳艳教授自豪地说。
  作为北京交通特约评论员的陈艳艳,不仅推广绿色交通理念,更是带领着她的团队在服务北京交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她们从战略层面搭建起了交通仿真和决策支持平台,为交通措施的实施提供定量化地分析,以高水准的专业知识为北京市交通政策的出台提供决策咨询。同时在规划层面上团队还参与了打造快速通勤公交体系建设如慢行系统建设之中。据信息化特点,利用海量数据的提取,挖掘城市交通病的根源。提出绿色“交通诱导”方案:例如,利用手机APP的“门到门”(全国独一家)的方式,让车辆查询周边是否有空车位,公交换乘地点,以此对出行需求进行调控。根据特大城市的土地、环境限制,北工大与北京市交通委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中心共建实验室,并承担《2020年北京机动车发展路线图》研究,通过借鉴国际标准,为合理有效地淘汰高排放机动车提供支持。前不久,陈艳艳教授做为交通领域的专家参加北京公共交通价格调整方案的论证活动,她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为北京的交通发展做点实事,真正成为了北京交通的智库。
  “我是一名交通人,更是一名热爱学生的老师”。陈艳艳和她的团队老师培养的学生现在有的已成为北京交通部门的骨干力量,他们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回到母校与老师们一起研究探索。陈艳艳教授根据这些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在人才培养中不断调整和总结经验,让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交通人,也是我们为社会更有意义的贡献。”陈艳艳教授欣慰地说。
  “能够以我们的研究成果为北京服务,为北京城市交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献计献策,我们感到很自豪!我们要先服务北京,再走向世界,解破北京这座特大城市的交通难题会为世界城市交通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陈艳艳教授用朴实地语言表达了她和团队成员的心声。
中国交通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交通报”、“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交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交通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汽车·生活
& 热点专题403 Forbidden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access /publish/portal0/
on this server.
Apache/2.2.15 (CentOS) Server at www. Port 8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地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