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记者反映情况写“内参是什么”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驻外记者:指受国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三、记者的职责与社会使命
(一)记者的职责:采集新闻信息(有意采集和无意采集两种);筛选新闻事实;解释新闻事件;制作新闻作品;积极反映情况;做好群众工作。
一.采写新闻报道此为记者的首要职责。记者要发挥作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
A.要重视采写新闻(即纯新闻消息)。
B.要非常敏锐,不漏报重大新闻。
C.对一些重大的、紧迫的、困难的报道任务,记者要勇于承当,主动出击,学会打大仗、硬仗。
二、正确处理好记者与编辑部之间的关系A.服从编辑部调遣;B.从实际出发;C.发挥主动性;D.处理好和编辑的矛盾。理论上说,“编辑高于记者”;E.定期向编辑部报告工作;F.建立记者与编辑轮换制度。
三.反映情况:指以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
四.做群众工作:即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的工作,如协助当地党委开展通讯工作,联系一批骨干通讯员、组稿、与通讯员合作写稿等。(二)记者的社会使命:坚持真实,坚持真理;引导舆论,讴歌光明;伸张正义;鞭挞丑恶;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
(三)新闻记者的自律与他律。自律:主要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守则。他律:包括法律与纪律两方面
第二章新闻采访论
第一节采访概说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在我国,
“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晋书·干宝传》:“宝撰搜神记,因作序曰: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
第6页
错,欲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最能体现新闻记者职业活动特点的是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二、采访在新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牵动一切新闻工作的龙头。
一篇新闻稿的产生经过七个步骤: 寻找新闻线索采集材料选择题材、理出观点、提炼主题、安排结构、写出稿件。2、采访是保证新闻特点的基础、只有采访才能保证新闻新鲜和及时的特点;只有采访才能保证新闻指导性的特点。3、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
采访与写作的关系在工作顺序上,先有采访,后有写作。在二者的分工上,采访解决的是新闻的“原料”问题;写作解决的是加工、制作的工艺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二节新闻采访的一般特点
一、采访的一般特点1、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很多部门都要进行调查研究,但目的各不相同。记者的调查研究则是为了制成新闻作品,广泛传播。
(1)新闻性。记者只调查有新闻价值的事。目的是为了弄明真相,记录事件、传播信息,而其他形式的调查研究各司其责、目的各异。(2)广泛性。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服务对象非常广泛,因而记者的调查研究包罗万象、不受行业、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新闻价值,又不违纪犯法,记者都有权利去调查(3)时间性。新闻要在竞争中实现其价值,必须迅速、及时;对于突发事件,更要求记者立即赶赴新闻事件现场,迅速做出判断和反应,予以报道。(4)可感性。新闻具有可读、可听、可视性,因此记者的调查研究不仅要摸清事实,还要撷取生动、形象、典型的事例和细节。(5)公开性。记者的调查成果要传播到受众群体中,这就使得记者的每次调查都要受到社会的检验。
2、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进行的社会交往。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它是肩负一定使命的交往(不同于一般的私人交往);它与采访对象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由的(不同于行政法律活动的交往);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不同于公关、推销等活动中的交往)。
●美国著名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在他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
第7页
●记者的工作就是为那些不能目睹或了解影响他们的事件的人们,查清并说明真相。
3、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危险性的工作
偶然性: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是否发生,发生了是否能被记者迅速获悉,获悉了记者是否有条件去采访,都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几种偶然性的最佳结合被记者抓住了,这就是机遇性。危险性:经常活跃在各种矛盾尖锐交锋的领域,活跃在充满各种不可预测因素的环境中,因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说战地记者。
4、一项政治性与社会性并重的职业活动
●记者的工作是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的,多数情况下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不可能不受一定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左右。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记者必须有广泛的社会
基础,要广泛地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
二、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迅速了解并正确认识采访对象;收集具有典型意义和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
材料的基本要求材料的准确度:材料不仅应是真实的,而且应准确无误。材料的深刻性:反映事物的本质、内涵的深浅度、典型程度,还要注意挖掘新闻人物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材料的全面性:材料的多、全、整.。材料的细微程度:细微——具体、生动、有细节、有人物语言。
小知识点
●第一手材料记者亲自感知,不经过任何中介转换而获取的材料。第二手材料记者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获得的材料。第三、四手材料记者从非当事人或非目击者那里获取的材料。对二、三、四手材料,记者要认真分析、解读、辩别、验证。
第三节采访方式
●定义: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访。
●特点:记者通过口头提问,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客观情况,搜集新闻素材。
●这是最早出现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现在用得最多的一种。
第8页
●要求:(1)拟好提问纲目;(2)注意观察,因人而异;(3)掌握主动权。
●注意事项:要研究对方,揣摩对方的音形笑貌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自己;不要不等对方谈完就打断对方,转换话题,既打断对方的思路,又不尊重对方;但也不能任对方侃侃而谈,如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以致浪费大量时间。
视觉采访即用眼睛采访。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追求的是细致的观察、具体的描写。读者读了这种新闻作品,有一种入其境、见其人的感觉。
书面采访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交谈的情况下,通过书面提问的形式进行采访,得到书面答复。
●在以下情况下可用书面采访:1.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亲自接受记者面访,并征得采访对象同意。一般是对“大人物”的采访。2. 采访对象在外地,记者抽不出时间分身前往,但又必须采访。3.记者在无法接近对象的情况下,书面采访往往成为传递信息,达到采访目的的一种特殊手段。4.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在同一时间内采访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许多人。这是书面采访最大的一个优势。
与电话采访相比,书面采访可以使对方有较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或为你准备必要的材料;答复也可以详一些,细一些,不仅可以作为报道依据,还可以作为资料保存。
缺陷:不能保证每次书面采访都得到答复。
体验式采访即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也称亲历式采访。
隐性采访又叫微服采访。记者采访时,不公开自己的身份,隐姓埋名,使对方不知道你是
记者,也不知道你工作的意图。隐性采访(偷报、偷录)产生的客观因素1.新的技术手段推动新闻实务是隐性采访的物质基础。2.媒介的竞争促进了隐性采访的发展。隐性采访可以相对快地抓到生动有力的新闻。3.“纪实”风格成为新闻人追求的目标4.舆论监督难度加大
结论解读
第9页
随着我国法治的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需要不断强化,那种“小偷岂能告警察”的民间观点应该适当纠正。在法律面前,小偷与警察是平等的;小偷该抓,如果警察抓的过程违法,同样要依法惩处。拥有客观报道权的记者,其报道过程也要在法律的范围内。
●1954年国际记联通过的《记者行为原则宣言》第四条规定:“只用公开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我国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也有规定:“要通过合法的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要求。”
●1.不得涉及国家机密;2.不得涉及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各种公民的隐私;3.不得违背保护未成年人和保障妇女权益方面的法律规定;4.不得涉及商业秘密。
●现在媒介和老百姓对于使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各种揭露腐败的报道,都感到很痛快。这是由于社会腐败现象较为严重,人们对于舆论监督的愿望十分强烈,因而暂时忽略了采访操作方面的问题;这类隐性采访由于“人脏俱在”,舆论的压力也迫使当事人不敢与媒介“理论”。换句话说,我国目前能够允许隐性采访这样普遍地使用而没出现多少问题,是由社会道德支撑着、以社会秩序的稳定为条件的。
主张:为公共利益可进行隐性采访,法律上应给予记者这样的特权——呼唤新闻法
电话采访即记者通过电话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同采访对象对话,了解情况,采访新闻。电话采访的最大优势是快捷,美国称之为“快餐式采访”。
.具体方法(1)要有一套查电话号码的本领。(2)做好电话采访前的准备,拟出要提的问题。(3)通话后要自报身份,讲明采访意图。(4)要有礼貌。(5)电话交谈时,不但要完整记下对方的谈话,还要尽可能记下对方谈话的语气,甚至感情色彩。(6)核实。涉及人名、地名、数字、专有名词要核实。
第四节采访方法
上下结合
点面结合。点和面,就采访地区来说,是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
第10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参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