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歌曲改编而成的古典钢琴曲和现代钢琴曲的区别作品,在欣赏理解时只能用原始的电影内容来理解吗?

  伯克利音乐学院是美国的一所音乐学院,在留学生当中也是相当有名气的。因为想要申请这个大学的学生比较多,出国留学网就在这里给大家讲讲伯克利音乐学院设有哪些专业?来出国留学网看看伯克利音乐学院的专业以及申请条件吧。

  一、伯克利音乐学院专业

  作为表演专业的学生,你要申报一项主要乐器。选择一个类别进一步探索:低音、铜管乐器、视唱练耳、乐团、吉他、打击乐器、钢琴、弦乐、演唱、木管乐器。

  表演课程将教你的技能,概念和方法,足以证明你的主要工具的熟练程度,通常需要的专业表现。这是通过私人课程实现的,其中包括基于熟练程度的期末考试、乐器或声乐实验室以及表演研究课程。

  作曲专业的学生将在这里通过研究各种作曲技巧、管弦乐配器、和弦、对位、调性等来培养发展个人作曲风格。课程中的“音乐文学研究”将强调20世纪和21世纪的音乐演奏曲目,同时也包括16世纪到19世纪的主要作曲家和风格。在伯克利这四年,你将与不同音乐家、作曲家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你的作品。

  3.当代音乐创作与制作

  作为当代音乐创作与制作专业的学生,你将学习如何创作和制作专业的音乐录音,探索你作为作曲家、制作人和指挥家的角色。在完成大学核心音乐课程的四年内,你将获得在工作室环境中工作所需的美学和技术技能,和主校区的音乐家、教师和行业专业人士组成的多元化社区合作。

  4.音乐制作与工程

  该专业能够使你快速进入当前的音乐制作领域,让你成为一个在任何地方都高效的专业人员。在校内学习的知识和在校外积累的经验将使你做好准备,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

  伯克利音乐学院的电影配乐专业致力以业内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帮助学生储备足够的基础知识,获取音乐业务相关的实用指导,以成功地适应现实产业中不断变化的条件。专业课程包含作曲、复调、配器、指挥等音乐技能上的训练,伴随概念知识的考核和技术技巧的运用,培养学生对音乐中戏剧效果敏锐的解读能力。

  主修爵士乐作曲的学生将在与爵士乐有关的环境和实践中学习基本的音乐元素,如旋律、和声和节奏。理论和作曲研究将强调发展精巧的对位技能、旋律和曲式发展,以及配器和编曲技术的发展。学生将完成不同大小和类型的爵士乐作品,同时录制的唱片包括选定乐曲的公开演出,以示对这些技巧和概念的理解。

  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你将学会运用先进的教学实践来推动教育的未来。在完成学院的核心音乐课程的同时,你将通过学习一般音乐技巧和表演技巧的方法学,获得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技能。你将获得在波士顿大学校园内与音乐家、教师和专业教育家社区合作的真实体验,以及利用波士顿多样化的公立学校环境,同时获得学士学位。

  伯克利音乐学院始建于1945年,创始人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钢琴和作曲的劳伦伯克教授,只讲授当时还不登大雅之堂的爵士音乐。刚开始只招收到一名学生,但随着爵士音乐的变化与发展,该学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有志于现代音乐的学生,随之发展壮大。

  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学费十分昂贵,例如1999年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学费为全年15350美元,再加上食宿杂项大约需要2.5万美元。学院提供的奖学金也不少,大约有500万美元。在奖学金的发放上,美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基本一视同仁。只要是出类拔萃的申请人都有机会获得奖学金。

  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入学申请程序也和一般的学院不同。学生自己录制的音乐磁带是录取的主要依据之一。外国学生不需要托福成绩。但英文基础差的学生会被安排到一般社区学院先补习英文。学校十分惜才,对招生慎之又慎,对于有音乐天才的和与音乐无缘的考生,录取或不录取会迅速作出决定。但是许多有才能的学生并非全面发展,他们自认为音乐是自己的天生使命,若被拒之门外,有可能意味着一个音乐人才遭到了扼杀。因而,学院总是想方设法给他们机会,帮他们圆梦。

  三、本科生申请要求

  托福:72,雅思:6.0

  3-5分钟的作品,展示音乐素养和乐器能力

  1、 知名艺术家或乐队的歌曲

  2、 标准爵士乐歌曲(含即兴创作)

  3、 器乐/声乐曲目作品或咏叹调或音乐剧

  4、 改编知名艺术家独唱作品

  练耳(根据听到的节奏,演唱出来)

}

今年4K技术修复版的《海上钢琴师》将再现昨日美好,一如《千与千寻》般受到影迷的高呼称赞,让数以万计的人在屏幕外感动流泪。经典的电影影迷不会忘记,只会终身珍藏。

对于影迷来说导演托纳多雷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海上钢琴师》更是他的经典传诵之作。

一部电影跨越21年,为什么我们依然期待?

因为“下船很容易,但离开大海……”,你还是你吗?

曾经的电影赏析老师说,《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拥有极致浪漫主义传奇色彩的。为什么说是极致的浪漫主义,这就需要从主人公1900的身世说起。

主人公1900还是婴儿的时候,被父母遗弃在头等舱里,可能想让有钱人带走,从此过上好日子。不曾想却被船上烧锅炉的丹尼捡到,因为是在新世纪第1个年的第1个月发现这个孩子的所以起名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

从此1900就躲在弗吉尼亚的船底渡过无数的日子,在欧洲与美国之间往返不下50次。直到他8岁那年,丹尼意外去世,他再次沦为孤儿。

谁也不曾想,在丹尼进行海葬的时候,1900听到了钢琴曲,身旁的女人告诉他这是音乐。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从此他与钢琴结下情缘。没有人任何教导,他却琴技卓越,本可以下船生活,却选择永远留在船上。

从此他在海上弹琴,思绪在旅行,从未下过船,却洞悉世间万物。当船历经半个世纪要报废的时候,他选择与船融为一体,葬身海底。

《海上钢琴师》是根据巴里科的小说改编而来,如果你理解不了1900这个人物,也理解了电影,那么请慢慢的读下这段话:

巴里科的每一部小说都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故事。

在有意淡化的朦胧历史背景之下,出现奇特的人物及其非比寻常的经历。从显而易见的虚构情节中,读者可以领略到童话般的美妙、历险式的惊悚,也可以从奇情异趣中获得许多感悟。

他的小说中有人世间战乱和凶杀的腥风血雨,更有心灵中爱情和温情的神圣角落。他独创的亦真亦幻的故事,浓缩人类悠长的历史,凝聚人类复杂的爱恨情仇,既古老又新鲜,既传统又现代,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巴里科的奇思妙想非常独特,且又能激起人们深深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这是他成功的奥妙之所在。他在故事巧妙地融入现代意识,使得小说既能引人入胜,又能令人回味无穷,让人们获得审美上和思考上的双重愉悦。

影视剧分镜头式的写法,抒情散文式的笔调,组成巴里科小说的特殊风貌。

所以,结合两者就理解了1900,也看懂了电影。极致的浪漫主义里面都有深深的悲情,超越现实的神秘色彩,以及个人情感强烈的涌现,1900这个人物身上都有。

1900他孤独吗?梭罗认为在这世界上没有比孤独这个伴儿更好的伴儿了。

借用梭罗的话说来诠释1900的一生就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或者说他的生活不简单,也不孤独,他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他有一种自由和正直的心智。

他唯一称得上朋友的是在船上吹了6年小号的迈克斯图尼,他曾对1900描述了外面的世界,一再告诉他,只要1900愿意,录制音乐,人人都喜欢,就会成为有钱人,结婚生子度过一生。

1900是怎么做的?唯一录制好的碟片,还是为他的心爱之人。

这个没有勇气表达的爱,是1900唯一的一次心动。正如人一生的初恋,幸福的感觉,感叹上天赐予的礼物。

当心爱之人下了船,1900折断本打算当礼物送出去的碟片,爱都没有了,还在乎生命身外之物?

如果你读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你也许可以理解1900。

《瓦尔登湖》里写道: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甚至都隐藏着一种凝固的、不知又不觉的绝望。两者中都没有娱乐可言,因为工作之后才能娱乐。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

对于1900来说,和别人斗琴是他不屑的;在船上弹琴,也随心情而定,既为头等舱的人弹琴,也乐意和三等舱的人欢笑。只要自己喜欢,没有阶级,没有贵贱,只有爱和平等。

最明智的人生活的更加简单和朴素,1900就是如此,没有无限的欲望,有的只是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安抚。

迈克斯图尼曾劝1900:“世界就在外面,只隔着一块跳板,你只需要走上几小步,一切都在跳板的另一头等着你呢,为什么不试试,下船就一次。”

1900回答,“你问我为什么?我想你们岸上的人,把时间都浪费在问为什么了,冬天刚到就等不及夏天,夏天来到又害怕冬天的降临,总是在寻找不属于你的四季世外桃源,我想这并不适合我。”

正如人们站在船上,齐声欢呼,“美国,美国”,他们看到了自由女神像,看到了繁华的城市,那里有他们的梦想,却不是1900的。

小说里写道:这些都是丹尼·布德曼·一九〇〇——这位海上最伟大的钢琴演奏师教给我的。在人们的眼中,可以看见那些他们将来要看到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已经看到的。他就是这样说的:那些即将看到的。

“整座城市你永远看不到尽头,尽头在哪儿?”

“我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才停下来,是我看不到的。那些漫无边际的城市,可以说什么都不缺,就是没有尽头,我看不到东西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比如说钢琴,琴键有始夜游终,琴上88个键,一个不多也一个不少,琴键是有限的,但你是无限的,在这些键上所能创造出来的音乐,那才是无限的。”

站在舷梯的中间,1900没有迈出那一步,看到对面的城市,如此陌生,相比自己的信仰,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世间繁华与他无关,儿女情长也不重要。船才是他一生的家,大海才是他的归属。

“陆地,对于我来说是一条太大的船,就像女人太漂亮,旅途太长,香水太浓,这支曲子,我不知道从何弹起。”

1900拥有一个深刻的灵魂,他不屑于各种规则,即使在船上,他的痛苦(没有父母、没有身份的认同)让他拥有了更为宽广、博大的人生。

门德尔松说: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

在整部电影中,那些让人心旷神怡、遨游世界的音乐,也许在某一刻你就会流下泪。人从不缺少智慧,而是缺少那一点信念信仰去拷问自己真实的内心。

一个看不见的动作,却无比悠长。我,无法走下那艘船,为了拯救自己,我要离开我的生命。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离开。每一阶都是一个愿望。每走一步,我就会对一个愿望说,永别了。朋友,我不是疯子。我们在找到救赎自己的方法时就不会疯狂。我们如饥饿的动物般狡黠,和疯狂没有关系。那是天分与生俱来,是一种极致。欲望正在撕裂我的灵魂。我本来可以体验它们的,但我没能去体验。所以,我对它们施了魔法。

电影中,站在舷梯的中间的1900,只是在短短的时间里驻足思考,却看透生命的本质,扔掉帽子也是对曾经向往的陆地生活的告别。

所有的问题都涌到你的面前,你却不知尽头。

小说里写到:现在我终于领悟到,那天一九〇〇的决定,是要坐在他生命的黑白键盘之前,弹奏上一曲美丽而复杂、荒诞而天才式的音乐,世界上最棒的音乐。他要在那音乐中跳完他余生的舞蹈。他再也不会不幸福了。

《瓦尔登湖》里梭罗物质极简,面对自己的内心说出的几个普世哲学观点:除掉了一条小船之外,从前我曾经拥有的唯一屋宇,不过是一顶帐篷;再也没有比自由的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人了;如果把你的目光直接朝内看,就会发现,在你的思想中有一千个领域尚未被发现。

这也就是1900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写照:物质极简,不过一艘船;精神极简,一架钢琴;情感极简,只为一个女人心动过,而朝内看,“世界从我身边经过,但每次只有2千人,这里有梦想而又永远不会超出船头和船尾,你可以在有限的钢琴上,表达出无限的快乐来。”

只要你还有个好故事,你就永远不会完蛋,还有一个能够倾诉的人。1900他就是那个精彩的故事。只要一想到他就让人疯狂,但却美丽。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写的那样:异想天开给生活增加了一份不平凡的色彩,这是每一个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需的。这种必需也是艺术的必需,所以,不必为1900的选择感到惋惜,他即是他的世界。人生如果达到了某种境界,自然会认为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安身。

吾心安处是故乡,大海就是1900的归属。如果他踏上陆地,说真的,这电影还真没有办法看了,更不会成为经典。

}

“这个写小曲的董小姐,活成了有故事的女同学。”这是和董颖达聊天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8月13日,电影《断·桥》上映,董颖达受邀担任全片作曲。叵测的人心、追证的过程、救赎的瞬间,电影中的高光时刻,在董颖达所创音乐的烘托下,变得愈加强烈鲜明。

对故事痛点、泪点的敏感捕捉,让音乐冲破黑暗中的谎言与猜忌,增添剧情感染力。

随着影视行业分工的日益专业化,职业化,影视音乐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在当下的影视配乐行业里,董颖达的名字代表着高品质影视剧的音乐定制。

她曾为《地久天长》、《柳浪闻莺》、《诗人》、《影》等多部口碑佳片完成配乐,为《扫黑风暴》、《大江大河》系列、《北平无战事》、《天盛长歌》、《清平乐》、《老酒馆》、《大明风华》、《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等题材各异、风格多样的剧集配乐及主题曲,亦由她创作。

《大江大河2》主题曲《和光同尘》作词、作曲及制作

图片来源:大江大河官微

这些年,董颖达的影视音乐作品也不断出圈,收获大众的好评与喜爱。2020年,她凭借《地久天长》配乐收获第十一届青年电影手册年度盛典“年度电影音乐奖”;2021年,由她作曲、作词、编曲并制作的《大江大河2》主题曲《和光同尘》入选了第28届东方风云榜年度“十大金曲”和“最佳作词”的荣誉。董颖达用音乐赋予了影像更多的魅力,成就了一部又一部佳作。

在多年的工作中,董颖达形成了“浸入式、体验派”的创作方式,她不仅会深度理解故事核心,更会结合题材风格、故事时代背景从细节处入手进行“量身定制”,接连带来打动人心的音乐作品。而在背后,更多的是专业的训练,日积月累的思考和实践,以及视音乐创作为“手艺活”、精益求精的职人态度。

是永远在和Deadline赛跑。”

不喜欢被标签,创作风格不设限,这是董颖达的执着和坚持。和华山论剑一样,作曲家们也有各自擅长的门类和派别,有人写历史恢弘,有人写都市言情,有人写烧脑悬疑……但仔细聆听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的音乐时而大气辽阔,时而细腻动人。宜静宜动,亦庄亦谐。她的音乐无法被定义。英雄不问出处,这或许就是董小姐的多面和立体,也是她独一份的写作逻辑。

电视剧《老酒馆》主题曲《似水流年》、主题曲《似水流年》的作词、作曲

图片来源:《老酒馆》官微

回看她的作品,每一部的创作周期都紧张得令人窒息。剧组联系她后的一个月,她为电视剧《大江大河2》写出了主题歌《和光同尘》;50集长片《老酒馆》的全部配乐加两首主题歌曲的创作,她的极限挑战,换来了导演“干得漂亮”的称赞,也是日后支撑她深夜里独自创作的源动力。

影视剧的题材千变万化,不同的故事、风格对于音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音乐创作者对于“戏”的理解,以及对导演意图的把握分外重要。在创作电影《断·桥》开篇部分的音乐时,导演李玉曾向她提出,这部分音乐要给观众带来一种烟火气,而能够将这种抽象的感觉通过音乐传递给观众,是一个艰巨的挑战。而完成这种挑战,也给董颖达带来创作的满足感。

2021 · 年度热播警匪剧集 |《扫黑风暴》全案创作

图片来源:《扫黑风暴》官微

对于影视题材的选择,董颖达更多是出于内心与作品的共鸣,她不希望以同样的写作方式反复创作,“在自我沉淀、自我演化后,我才能确定是否为一部作品创作音乐,不然创作一定缺乏灵气和崭新度。”在某种程度上,影视音乐创作,更像是时间对时间的艺术。

很多人评价她是“一个勤奋的作曲家”, “但其实我是一个非常‘懒’的人,”她打趣道,“但我害怕辜负别人。当有人在我身后‘挥鞭子’的时候,《老酒馆》就是‘临时受命’,这么创作出来的。”

中国文联组织的创作采风途中

朋友们称董颖达为“斜杠青年”,但她却喜欢自己最真实的状态,“因为只有对自己真实,我的作品才能真实。”

同时,她又是一个在创作初期“入戏”极难的感知体,在彻底进入状态之前,她会选择去当地采风,双脚踏上那片土地,去抚摸一草一木,将花香、大自然的味道留存在鼻息间,一呼一吸,去感受,去沉浸,然后全身心投入其中。

于是,但我们不禁反问,“入戏难,出戏是否也难?”董颖达神秘答道,“恰恰相反,因为出戏,我有绝招。”

为西藏创作的声乐作品 《最高的梦》演出之旅 途中

她的“绝招”确实令人感到意外,那便是一趟提起行李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完全陌生的地方,只预订第一天晚上的酒店,不做任何攻略,走到哪住到哪,可能在某个海边的沙滩昏睡过去,直到醒来发现自己深陷涨潮的海水中……这是董颖达出戏的方式,不按常理出牌,将她的工作和生活贯穿始终。

创作至上,消失的“手铐和脚镣”

误打误撞,这是董颖达对自己进入影视音乐创作领域的“最佳注解”。

看似偶然,却属必然。冥冥之中,董颖达与影视音乐创作的之间早已结下了缘。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她感慨道,“我的几位老师都与电影音乐有些千丝万缕的关联,在上海音乐学院念大二时候的老师徐景新,除了给我们授课外,创作电影音乐是他的工作日常;而后的陈钢老师,也创作过一些影视音乐作品。在严肃创作领域中,影视音乐创作相对小众,并非主流。感谢这些师长们让我接触并了解它的存在。他们对我的影响至深,包括创作风格和态度,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可以称得上是我进入这个领域的领路人。”

她曾形容影视音乐的创作,犹如“带着手铐和脚镣在跳舞”,“传统音乐和影视音乐创作的关系,更像是作家和编剧。音乐创作大多是写自己,或许是对一个宏大主题的表达,或许是个人人生的感悟。但影视音乐创作则要把‘自我’的部分稍稍隐去,此时,你要研究作品本身,根据题材去进行创作,更像是在写‘命题作文’。”

古装大剧《清平乐》片尾曲合集配乐 图片来源:《清平乐》官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转变对董颖达而言无疑是痛苦的。“纯音乐的创作更具有‘话语权’,站在音乐的舞台上时,指挥家、演奏家都需要根据作曲家的曲谱去进行表演,但一旦进入影视音乐创作,你或许只能在限制的小小方寸天地里去创作一个‘大世界’。”

当我们提及“入行最大的改变”时,她想了想说,“我想我已经不再和自己互搏了。我不再思考自己的音乐是取悦受众,还是随心而作;也放弃去为我的作品是否有人喜欢而烦恼,因为这些都不是我需要花时间去考虑。我真正要做的,是在不断打磨作品的过程中,去平衡创作中的小我和大我,让作品与观众共情共鸣。”

董颖达配乐《地久天长》于柏林电影节

回到当下,如今的她早已摆脱了“手铐和脚镣”的束缚,沉浸在一种完全自由的创作状态。无论为谁、为何而表达,拥有娴熟技巧、超时代的独特审美、看世界眼光高度的她,变得更加肆意。“以前我会认为‘手铐和脚镣’是限制,但现在我把它们定义为某种先决条件,在条件之上,我可以通过作品自由发挥,表达个人感受。这些年,我仿佛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建起了一座兵器库,在(音乐)江湖中,无论是‘比武’还是‘打擂台’,十八般武艺,我都能从容待之。”

“我是幸存者,并非幸运儿。”

董颖达的人生经历也常常处于“盲走”状态。而,这种状态,特别适合创作。

“我自觉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生活把我带到哪,我就去到哪里。”她体验生活的一切,在人生的地图上,留下了一个个被她称之为“歪歪扭扭”的脚印,待它们连成线,回望时却别有一番滋味。

对专业上的陌生领域,董颖达亦充满了探索欲。她会报读爵士钢琴,学唱难度系数极高的爵士和声;她会在暑期跑去波士顿的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歌曲写作,在当时鲜少有大陆学生的班级里,董颖达十分耀眼,这些经历,犹如一把打开潘多拉宝盒的密钥,为她开启了创作新世界。

很多人觉得董颖达是个幸运儿,拥有今天的成就。但相比“幸运儿”,她认为“幸存者”或者更适合自己。因为所谓的“高光”,其实是建立在困境和逆境之上的。

桃李之年,董颖达前往国外读书工作,再归国教书。这些经历,改变了董颖达看世界的眼光和角度,丰富了她的思维方式。“现在,我会更多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努力成为他,成为一个全新的‘我’,以非我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会特别有意思。”

为《理想照耀中国》创作音乐

图片来源:《理想照耀中国》官微

很长一段时期,在董颖达看来,创作是漫长且痛苦的过程。“年轻时候会迷茫,会困惑,特别在国外的日子里,不时也会痛哭一场,困于创作之困,走在这条路上,常常会遇坑而跌落,犹如困兽般拼命寻找出口,自我对峙,自我凝望,自我质问。除了要感谢曾提点和帮助我的师长外,我还要感谢两个字——困境。我曾经一度把他们视作‘假想敌’,不断自问和假设——会痊愈吗?会留下伤疤吗?会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再次痛哭吗?但当我从坑里爬出来以后,又重获新生。而后,这些曾经历的不易,都成为我日后的人生财富。”再次回忆,我们从她的脸上读到的,更多的是释然。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繁重的课业,巨量的工作,需要用智慧做出取舍。但于董颖达而言,音乐创作是工作更是热爱,因此当她谈及某一部很满意的作品时,眼里泛着灼灼的光。

《断·桥》片尾曲中,有一句歌词令人记忆深刻、充满勇气,“走在路上,放声歌唱,大风刮过山岗,上面是无边的天空。”未来,董颖达也将继续探索创新,用打动人心的音乐助力更多佳作与观众见面。

以下是福布斯中国与董颖达之间的部分对话:

福布斯中国:国外的影视音乐创作行业与国内有哪些明显不同的地方?

董颖达:其实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音乐创作本无国界之分。一个专业学习音乐的人,在国内外所学的东西没有任何代差。在音乐创作方面,或许我们会面对不同的文化和创作背景,或许国内外的作品本身对人物的设定和内容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在音乐的情感表达上并无差异。但在制作层面,目前国内外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取决于作品整体的制作团队与工业化进程。

福布斯中国:我们知道,您在大学教授电影音乐写作等课程,并与其他大学合作,致力于中国电影音乐的教育和推广,那么,未来还有哪些特别想去做的事去继续推广电影音乐?

董颖达:我是一路受了专业教育而成长的,归国后我曾想,我是否能进行一个有规律的、适合中国电影音乐行业的梳理,把我所学、所经历的放到学校的体系中,传授给中国作曲系的学生们。我想要帮助想要进入这个领域却入行无门的年轻人,并且想要告诉他们,电影的梦想并不遥远。

福布斯中国:除了创作影视音乐作品,今年您还有哪些新的计划?

董颖达:今年我还计划会出一本影视音乐的书籍,这本书不仅是给学作曲的人的,更是给想了解电影的人们看的。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电影创作中,有一个门类叫作曲,书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与作曲相关的一切,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小书。通过这本书,导演、制片人或其他电影人可以走近音乐人,看看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从而拉近不同的关系,而音乐人则可以借此更直观了解要进入这行需要知道些什么。

涵盖沙龙、晚宴、论坛、展览、品鉴会等形式

畅谈健康、消费、居住、出行、科技等前沿趋势

致力于打造生活爱好者与创新者的跨界交流平台

见证中国新消费时代的美好生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极品钢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