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本算死命小说百度云资源的资源《爱如死之坚强》

吕达:爱如死之坚强-中国诗歌网
吕达:爱如死之坚强
作者:吕达&#32;花语&& 日&#32;09:11&&中国诗歌网 && <span id="hitcount78 &&
编者按: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同时也是诗人。她们以柔软细腻的诗心,勾勒着生活点滴、倾诉着爱恨情仇。她们用人生来膜拜诗歌,也用诗歌温暖人生。“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中国诗歌网最新推出“女诗人系列”访谈,带你近距离欣赏那一道道亮丽风景。欲知“女诗人养成记”,请随我们一起,探访她们的生活现场,感受她们文字中的温度。,女,八零后,安徽太湖人。现供职于中国诗歌学会编辑出版部,《中国新诗》编辑。喜读书、音乐、自然。基督徒。201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歌月刊》《扬子江》《中国诗歌》《草堂》《绿风》《黄河》《延河》《草地》等刊物。曾获2016首届中国青年诗人奖、2017中国太湖风“鼋渚春涛”诗歌征文奖等奖项。访谈1、花语:吕达好!你是优秀的80后女诗人,但你的成长历程有些坎坷,出生时母亲眼睛受伤,导致视力残疾,随即父母离异,没有关于父亲的任何记忆。在这样一个单亲家庭里,母亲是怎样把你拉扯大的?母亲身上最让你钦佩的品质是什么?吕达:活到现在,我不得不承认“命运”一词是极其广阔和神秘的。如果没有宗教背景,个体被抛入茫茫宇宙中,随意而残忍。我被出生,被生于这样的家庭,这与我的意志无关。我的母亲是一个坚忍的女人,这世间绝无仅有的坚忍。经历和身体的限制让她性情更加复杂、易变。她和所有母亲一样,爱自己唯一的孩子。她把所有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寄托于我身上。现在回想幼年,真的难以想象,我们是如何活下来的。我无法想象母亲从一个健康的人一下子成为一个失去光明的盲人时心理所发生的巨变。我们辗转寄居于外婆和姨舅各家,有时被迫流落街头。我基本上选择把那时候的记忆抹去了。母亲说,我从三岁以后就没有在她面前放声哭过。我应该是非常早熟的。六岁时,母亲意识到我该上学了。我们四处奔波,终于有了第一个安身之所。2、花语:尽管如此不幸,长于单亲家庭。小学、中学、大学你依然按部就班完成了,这有些不可思议。母亲眼疾如此严重,她怎么照顾你呢?小学有没有人接送?说下你的少年成长史!吕达: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都是因为母亲。她不顾一切,希望我能够和同龄人一样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在我们居住的县城里,这件事并不是很容易的,尤其对于一个盲人和一个孩子。但是我的母亲做到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所就读的学校、老师、领导,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关怀和帮助,这是我的幸运。我和母亲算是彼此照顾。在我小的时候,我充当她的眼睛和盲杖。很多生活上的事情,我们需要一起才能完成。上学接送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太过奢侈,我有幸享受过几次,一般都是在我在学校玩,摔烂了膝盖磕破了头,无法自己上学时,母亲会背着我去学校。不过后来长大了,不再顽皮了,也就可以自己上下学啦。3、花语:最早写诗是哪年?有故事没?诗名还记得吗?吕达:大约初中时,我开始对男孩子感兴趣。自己制作了各种花花绿绿的卡片,用来记日记、涂鸦,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初期的诗作。后来由于屡次更换住处,所有的东西都成为了废品,没有保存下来。4、花语:坎坷的童年,故乡在你的记忆里是否还是那只放飞在太湖之滨的绿尾巴蜻蜓?请形容一下你的故乡!吕达:坦白说,我一直缺乏对故乡的认知。我生于斯长于斯,却没有用心去看过我的故乡。可能心理上不喜欢这里,因为它带来的是痛苦的回忆;可能我太过于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忘记了现实与自身的紧密联系。在故乡的18年中,我和母亲住过很多地方,体验过很多种生存境遇。故乡的山水我们从来没有去欣赏过。除了一些身体和心灵上的创口,对于故乡,我只知道那儿有很多好人,质朴善良,帮助了我和母亲。他们是我唯一感念并且终生不忘的。5、花语:对你来说,何为孝?你算一个孝顺的孩子吗?吕达:我从来不接受单一固定定义的东西。“孝”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中的一种,在现实存在中它具有复杂的表象。照顾、赡养好母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没有爱参与其中,“孝”是一个很干瘪的词汇。在每一天和母亲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琐事争论,互相让对方伤心。往往,引起争论的理由都是无关紧要的,只是我缺乏智慧,让这些争论化为一句撒娇、一句道歉、一个亲密的肢体接触,我无法完好地表达爱、渴望和亲密。如果按照定义,我算不上孝顺的女儿。6、花语: 诗歌对我来说意味着出口和救赎,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吕达:或许是由于经历的缘故,我一直渴望“把自己晾出去,好让上帝早点召我回去”。就像音乐和自然一样,诗歌对于我,意味着新鲜的空气、自由的一片天地,它自然而然进入我的血液里,它更好地补充、丰富了我对于爱、渴望和亲密的表达。它也意味着我可以自在地哭泣、思考,也意味着它帮助我在上帝面前存活。& & &&7、花语:最喜欢的中外诗人有哪些?吕达: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我喜欢阅读。阅读让我进入一个更深邃的空间,这个空间有时候比现实更纯粹,书籍像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可以洗涤内心。越多的读,喜欢的也越多,作家和诗人的界限反而越模糊。在我心里,怀有赤忱之心写出的作品都具有完美和谐丰富的诗意,而这些作者,都是我所喜爱的。比如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海明威、索尔贝娄、哈珀李、木心等;比如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比如画家:梵高、拉斐尔等;而诗人有:保罗策兰、里尔克、聂鲁达、辛波斯卡、卡瓦菲斯、约翰邓恩、博尔赫斯、茨维塔耶娃、耶胡达阿米亥、R·S托马斯、李白、杜甫、王维、陶渊明、穆旦、昌耀、张枣、海子等。8、花语:影响你最深的文学作品有哪些?好的文学作品在你看来具有怎样的作用?吕达:印象中,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牛虻》,大约12岁。被男女主人公隐忍的爱情所震撼。随后读到了《巴黎了圣母院》《汤姆叔叔的小屋》《安徒生童话》等,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贪婪的阅读从大学始。读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卡拉马佐夫兄弟》,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波伏娃的《名士风流》,萨冈的《你好,忧愁》,纪德的《窄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索尔贝娄的《赫索格》《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还有《红字》《伤心咖啡馆之歌》《杀死一只知更鸟》《天使,望故乡》《耶稣的童年》《爱与黑暗的故事》《呼兰河传》《活着》《小团圆》《红楼梦》,莎士比亚,尼采,纪伯伦,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日本和歌,现代诗歌,还有《圣经》……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让人从多重意义的现实中生出翅膀,洗净人,给人以希望与自由。9、花语:你眼中,好诗的标准是什么?吕达:都知道好诗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但是“好”是一种明确的感受。读来流畅、震动、扎心、爱不释手、反复体悟,这样的作品大约就是好诗了。总结来说一首好诗可能具备以下特点:1.审美情趣的疏离与共鸣,2.&语言的节制、张力、流畅、内在韵律,3.思想内涵与外延。我最为欣赏的诗,是用心和血泪写就的,是一念赤诚的必然结果,不是矫揉造作的结果。10、花语:我之所以北漂,是因为我讨厌南方七八月份绵绵不绝的雨水,但我同样不喜欢烈日。你讨厌雨水,喜欢烈日是为什么?吕达:跟你一样,我讨厌南方也是因为阴雨潮湿。因为体质的缘故,一下雨我的膝盖会隐隐作痛。因为阴雨天气让人看不透天空,会让我感觉压抑、焦躁不安。我喜欢干燥的气候,喜欢太阳热烈地燃烧,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不喜欢拖泥带水的事物。11、花语:据说,你高考时考的很好,但不愿去最好的学校(极度叛逆),乱填志愿,随意选择了一所学校,南京师范大学。有什么不得已的原因吗?吕达:高中毕业时,我从学校电脑课上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少得可怜。对于大学基本没有概念。大家说,我的分数可以去北大,还可以去复旦,我觉得无所谓去哪里。12、花语:单亲家庭的孩子多少有些叛逆,在你身上是否有明显的表现?整个学生时代,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叛逆吗?吕达:我内心有绝对明显的表现,不过我的叛逆还需要多一层的伪装与隐匿,因为我不想让母亲太过伤心,也不想让那些对我寄予厚望的人失望,所以我一边乖乖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一边在暗地里滋生出各种叛逆的情绪、思想以及足够影响我做出判断与选择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数算叛逆的历史的话,小学时候还算正常,除了脾气有点倔。基本上就是想方设法一个人玩。母亲总是对我有无穷无尽的担忧,所以她不放心让我一个人出门玩耍。我只好自己跟自己玩,跟自己的娃娃玩,自己做一些小玩意逗自己玩。所以我喜欢学校呀,有那么多同学可以玩。玩的磕破脑袋,流血过多休克,玩的摔烂膝盖不敢告诉母亲,没有及时治疗,导致溃疡,最后不得不由我妈背着我去学校。这是最严重的两次。中学时开始转为往内里的叛逆,不太敢惊动母亲。大学时,可能比较明显。一是不愿意上课,每每逃了课去图书馆呆上很久;二是对学校兴趣不大;三是开始计划独自去西藏了。13、花语:有没有痛恨过绝情,又不负责的父亲?吕达:我倒是想恨。可是我连父亲的概念都没有,怎么恨呢。关于父亲,母亲几乎是绝口不提,要是提,也只是咒骂一两句。小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自己没父亲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再长大一点,开始知道了。为此哭过很多。迄今为止,我只写过两首关于父亲的诗歌,母亲并不知道。我想还是让她不知道的好。《父亲》第一次写你也是最后一次你是我生命中最缄默的一个词我唤不醒你也不想重来一次你不曾倒映过的,我替你加深他们喊你写你触摸你拥抱你而我不能你对于我只是一个词一个从未在公开场合吐露过的哑音母亲对你只字不提我没有可以想象你的任何母本所以我把你藏起来放进一切合适的不合适的想像里我曾用孩子的乖戾到母亲的信仰中去找你每次她呼喊“父啊”的时候我都不知所措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她应该是最痛苦的那一个她把“天上的父”放进我们的生活中而我始终心存疑虑在孩子心里他是犹太人而不是中国人他是一缕烟而不是白天可以注视的对象他是所有人的而不是我一个人的但作为一种安慰,我没有明说当他们说我没有完全继承母亲的面貌时我心底的暗喜促使我在镜前反复揣摩然而关于你的样子我还是没有把握我在西藏找你,我在青海找你我把你想象成蜜色皮肤的藏族人如今我在北京找你我没有再想象你的肤色和面容我把故乡放在你身上或许你有我没见过的美秋风吹不到你你是缄默的一切中最缄默的那个《6月19日,一个父亲节》如同所有的纪念,节日是一种撕心裂肺也许为了配合,我每年可以撕裂一次甚至千万次我知道如今再也没有人在阴影中徒劳地为我弥补人世的缺憾虽然你从未成为我的天使但我越来越肯定你的嗓音、滚动的喉结、髭须、身高、腿型一定和我喜欢的所有男子极其相似你头发和瞳仁的颜色一定比这里的草木更令人倾心火车轰动如鸣缘分让远方的人相遇却使我们分离无论去向何方,我必须像爱自然一样爱你拥有你这里是南方,生我养我的南方我所背叛的故土我所有的爱都留给他乡所有的泪水都留给你14、花语:你毕业后去了拉萨,在那儿工作过一段时间,描述下你的工作及你眼中的拉萨。吕达:我喜欢太阳,喜欢藏族人的肤色,喜欢藏族的音乐。于是我去了拉萨、青海,交过朋友,谈过恋爱。在藏区,我主要从事的是纪录片脚本和解说词的撰写工作,主要是一些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小成本纪录片。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总是避免谈及它的缺憾。我眼中的拉萨,是一座不大的城市,日照强烈、日落时间晚、几乎没有雨水,这三点就足够让我欣喜。藏族人相对坦诚,能歌善舞。15、花语:一个诗歌编辑的责任和担当是什么?吕达:对于各种风格的诗歌作品,没有局限,没有偏执,尽量将年龄、时代和性别所带来的局限降到最低;具备广泛的阅读与理解力;具备耐心;其他的我还在继续发现中。16、花语:为什么喜欢藏族音乐,信仰的却是上帝?上帝在你的生命里是否起到了引领人心的作用?吕达:信仰是一个言语难以抵达的地方。有的人内心有深渊,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信仰。我很早就读到过《圣经》,而决定成为基督徒却是这一两年来的事。上帝的确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必需,他在最深的存在里与我朝夕相对。我的基督信仰并不妨碍我欣赏藏族音乐,也许反而更让我深刻地感叹造物主的奇妙。环境造就艺术风格,如果你听过藏族的民族音乐,你就会发现它的丰富、动人、真诚、热烈、苍凉、悠旷。比如藏族的弹唱,一把简单的扎木念琴,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三段式古典民谣诗体唱词,可以把听者带入极致的欢愉与审美体验中去。还有藏族的牧歌,拉伊,锅庄等。当然我也喜欢其他的音乐类别,比如西方的交响乐、中国的古琴乐等。音乐是一种敞开,是一切艺术中最高级别的。17、花语:就我个人看来,好的诗歌的底色是忧郁的,忧郁于诗人如同雨天的一件外衣,你怎么看待忧郁于诗歌的意义?吕达:人生的底色是悲伤。照推论,诗歌的底色也如此。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这么说:好的诗歌的底色是忧郁的源头和对抗。忧郁有多重层次,每一个层次都可以产生好的可读的作品。18、花语:你最希望在诗歌中表达一些什么?对诗歌,你怀有怎样的期许?吕达:噢,要表达的东西简直太多了。世界太奇妙了,我的认知简直太有限了。我所认识的、曾经以为认识的、想要认识的、还没进入到我生命中的、我所向往的、爱、死亡、所有的一切,我想都是可以通过诗歌表白出来。萨特说文学的本质是交流。我还要细化一些,一切艺术的本质是表白,表白是单向的交流,是交流的第一程序,它带来后续。关于我自己的诗歌写作,我惟愿它真挚,像太阳一样,烧着。19、花语:能否形容下你和母亲六年的福利院生活?吕达:五年级第一学期念到一半,我们被迫转往福利院,我也中途转了学。福利院是我们县城里最恐怖的地方。那里住的都是五保户、痴呆、残疾人和流浪汉。他们有时候还会出现在我的噩梦中。20、花语:除了诗歌,还有哪些爱好?诗歌之外,现实里是怎样的人?吕达:喜欢看书、听音乐、欣赏一切关于艺术方面的东西。有旧古琴一架,没找老师,弹的不好。每天需要做家务、做饭,对于生活的琐碎、重复深谙其道。现实中,差不多也就是这样的人。有点烂好人,有点爱哭,有点喜欢做梦,有点剑胆琴心,有点傻,有点理想主义。对于有些人,可能也会有点小坏;对于朋友和不熟悉的人,比较坦率;对于喜欢的人,反而比较拘谨,善于隐藏自己的心意,大概因为没自信。21、花语:为什么与阿玉相约不考研,不考公务员?后来为什么与大学时的好友阿玉决裂?吕达:因为不喜欢学校,对现有教学体制比较不认同。大学时我们有过非常深入灵魂的交谈,彼此臭味相投。阿玉比我理性一些,她最后选择了考研,也考了公务员。目前她好像是在南京工作吧,不知道结婚了没有。她很聪明,很智慧,是我不配得她长久的友谊吧。当年我有一段被她所唾弃的恋爱史,后来她想帮助我走出阴影,而我没有珍惜她伸出的手。大学毕业前我独自去了拉萨,没有与她商议。毕业后我们见过一面,后来我再次不告而别。种种事情,伤了她的心。如果她能看到这个,希望她别生气,并且能够原谅我。22、花语:你认为,什么是爱情?是否相信爱情?吕达:作为一个女人,我能够理解母亲当初为何不选择再婚,为何拼了命要依靠我们自己活下去。因为爱情有时候不提供安慰。但我依然相信爱情,并且坚信不疑。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错认了爱情,或者一厢情愿把喜欢、悸动、还有很多莫名的感情穿上了爱情的外衣。对于爱情,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可以断定我经历过的,都不是真正的爱情,也许只是爱情的皮毛,加入了一丁点的配色。如果爱情无法走向婚姻和陪伴,好像都有理由否认它的性质与存在。我所期待的爱情是携手白头、相濡以沫、互通款曲的生活。爱是神灵最伟大的魔术。爱确如死之坚强。附简评三则我相信天才。与庸常的区别和不一样愈显眼愈是;似乎做艺术营生,这种才能更不可或缺;之前不让说,不等于不存在,一再强调是我的执念,先唯心一下,等待有谁唯物批判。比如诗人吕达,忒小年纪把诗写得这等深刻、老道、智慧,充满认知高度,又不失美学意义;支撑其间的柱石除了特殊的遭遇和经历,很可能是她“过度使用耳朵与盲目的感知力了”。她说出自己写诗的秘密,等于承认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存在,如此,我更有理由坚持自己的执念了。她的诗很少具体描写,似乎总是控制、隐忍着某种力量,不爆发也不游离或断续,而笼罩并推动着诗前行的,则是她特有的智慧。她不走平地,只从高处掠过,这类诗人可怕之处,总是先一步抵达目的地,让后边的人气喘吁吁追不上。爱与苦难在她诗里始终搏斗着,这种角力是生命或生存的功课,也是诗得以产生的根源;因其沉重,不堪重负,促使她再造一个世界,这个过程对这个多灾多难的孩子是美好的!幸福的!她的诗多半是在这种冥想中抵达了超高的境界和审美意义的。人生在世,有些东西不由人选择,有些则是可以通过寄寓而释怀的,相信诗人吕达是有精神力量和准备的,请接收我由衷的祝福吧。——周所同在一个清晨,我读了吕达的数十首诗作,我发现她的诗也有一种“清晨”般的质地:干净,深情,弥漫着内心。她总体上是倾心于抒情的,好在,她很快就穿过了给我熟悉感的浪漫抒发,转而用更质朴的叙事调子,来发现和挖掘“零零碎碎的人间”,于是,她唱出的歌拥有了那种飞升的、神圣的感觉。这在当代诗歌中是非常难得的。我觉得,吕达诗歌中最动人的部分,是她对“爱”的异乎寻常的领悟。应该说,“爱”已经成了她想象、展开、领悟并赢得她生命意义的最佳方式。在她的体悟里,“爱”和“死”从来都是同在的,她悖论地揭示了“爱”的多重面孔:人在“从爱进入深爱”时窥见了死神,但同时,只有通过爱并在深爱中,死神才会惊叹着退后一步。吕达问得彻底:“谁来教会我们纯然的爱?”谁?没有谁。对诗人来说,这个“谁”,也许是诗。——树才——我们不必大而化之的说,在吕达的诗里看到心灵的力量,宗教的力量。在她的诗里,我看到的是小,比针尖还要小,比神经末梢,还要小。小到是一个痛点,是蜜蜂的针刺——这针刺,是她与世界交流的工具,也是她保护自己的武器。可以说,诗歌在某一方面,与吕达而言,是一种释放,一种解决或者更大的迷惑,一片高傲的田野或者骄傲的空旷……在鲜花与泪水之间,她找到象征与比喻,她的句子是轻的、她的词是轻的、她的呼吸也是轻的,她的轻,也是丝绸摇身一变为火焰的那种轻,飘逸之中,带着灼热与疼痛。这个在菜市场与神的殿堂中,来回穿梭的女子,生活在民国的话,就是萧红与张爱玲,生活在宋朝的话就是李清照了,生活在唐朝的话,有可能是薛涛,我不敢想象她生活在清朝会是什么样子,尤其是在她读过书的秦淮河畔。对于有才华的女子来说,生在哪儿都是躬逢其盛,恭逢其时。生于安徽,并不妨碍她可以取个藏族的名字,姜央。在西藏浪过三年的她,也并不影响在回到北京的日子里,于滚滚红尘中,怀抱伟大的理想,挤4号线地铁,从北京郊区抵达市中心的繁华。当然,下班了,她还要怎么来怎么回去。吕达的诗歌是清澈的,朴素中带有一点神性,有时,她也用近乎谣曲的手法,赋予诗歌新的节奏。当然,智性与简洁,也会时不时地与她的诗歌相遇。在世间行走,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甜蜜的忧愁,或者比忧愁更甜的酒,她渴望世间的女子都渴望的一切:野花开的很慢的山坡,俊怡舒朗的男子,干爽的空气与空气中酒酿的气息……她或许比别人更多的喜欢恍惚与迷离。她有小野花的清纯与可爱,小野花,我愿意在这里理解成有野心的花。有诗《山岗上》为证——在家乡的山岗上我是零零碎碎的天才爱上了零零碎碎的人间野花漫山开放我是其中一朵等到白雪覆盖大地在他乡的山岗上到处都有人传唱我的诗篇——大卫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网友:{AddUser}
注册 &|&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北京市 . 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爱如死之坚强(如果你错过了这样一本书,也许,你就不会知道,爱...
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280字 数:233000印刷时间:日开 本:大32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5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下载当当读书APP,免费阅读万本电子书。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搏击俱乐部》——爱如死之坚强
我的图书馆
《搏击俱乐部》——爱如死之坚强
剧情介绍:  
&&&&&&& 杰克(爱德华&#8226;诺顿 饰)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危机和憎恨。
  一个偶然的机会,杰克遇上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布拉德&#8226;皮特),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残酷和暴烈的痞子英雄,并因为自己公寓失火而住进了泰勒破旧不堪的家中。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为了好朋友,并创立了&#8220;搏击俱乐部&#8221;:一个让人们不戴护具而徒手搏击,宗旨在于发泄情绪的地下组织。
  俱乐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地下组织,而泰勒也以自己个人的魅力,吸引着那些盲目的信徒。俱乐部的成员们到处滋事打架、大肆破坏,泰勒本人的行为也越来越疯狂。
  杰克对于&#8220;搏击俱乐部&#8221;的现况及泰勒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和泰勒发生争执,泰勒离开了他。然而,杰克发现,他走到何处都无法摆脱泰勒的影子,他开始思考:我到底是谁?
【关于电影】
  芬奇借助拍摄MTV的手法,运用数字技术,把电影拍得可以说是更好或者是更糟了。观众也许觉得他的表达方式不那么&#8220;电影化&#8221;而更&#8220;MTV化&#8221;。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芬奇将全片的故事结构设计得更为复杂,从头至尾使用的画外音,以&#8220;我&#8221;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来讲故事。这种方式原本已经被看作是过时的手法,近几年又重新变得时髦起来。原因是它能够在影片中途随时打断讲述,即兴地插入其他内容,这就使得导演能够跳出既定情节,离题发挥自己想要表达的其他任何内容,也可以很容易地表现幻想场景,也可以随时使用&#8220;闪回&#8221;手法而不显得过分突兀。运用这种手法拍摄出来的片子,比如《搏击俱乐部》,也许结构太过松散,不够严密,但是它显然提供了一种呼吸急迫、自由想象的叙述方式。
  芬奇有心要让《搏击俱乐部》成为一部视觉杰作。《搏击俱乐部》也是色调暗、进度快,观众在看的时候没有多少时间细想,但与其他同类影片不同的是,芬奇的每个快速的镜头切换除了可以不让观众觉得乏味,还有其独特的作用。整个片子最惊心动魄的事情并不是电影在讲什么,而是大卫&#183;芬奇如何把观众推进讲述者&#8220;我&#8221;的脑海中,迫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身临其境地逼真感受&#8220;我&#8221;的感觉。这也许为电影界讲故事的方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从情节上来讲,整部片子充满了男性的,打斗和血往头上涌的莫名兴奋。也充斥着&#8220;中年男孩&#8221;对父亲和女性的愤怒。作为一个隐喻,在睾丸癌症(只有男人才能得的病)患者互助会中,&#8220;我&#8221;和鲍勃互相拥抱哭泣后,&#8220;我&#8221;奇迹般地治好了失眠症,也找到了依靠。结果这一切被一个叫玛拉的女人——注意,是女人,毁掉了。即使后来&#8220;我&#8221;发现自己一直在和这个女人上床,保持着这么亲密和猛烈的肉体关系(因为做爱的时候大喊大叫得房子都要塌了),&#8220;我&#8221;也根本不愿意承认这个女人跟我的联系,因此把这一切推到了凭空冒出来的泰勒身上。影片还说,&#8220;我们这一代男人是被女人养大的&#8221;,很小父亲就离开了,父亲的缺失,使得&#8220;我&#8221;从小不会打斗,也不懂得如何去结婚,也没有遇到战争、大萧条及其他真正可能成为男人的机会,因此砸烂一切物质,补上暴力搏击这一课——哪怕是被殴,成为最重要和迫切的追求。片中的男人们没完没了地互相痛殴并满足于彼此打得血肉模糊。看完电影,观众也许会真的感觉到自己都跟片中那些人一样,含着一嘴黑乎乎的血。至于像神谕一样的从布拉德&#183;皮特口中说出的那些痛恨并打倒商品和物质(尤其暗绿色细条纹沙发,暗指女性气质的邮购目录家居用品等)的话,倒不必太在意,那不过是中年男孩们给自己打架找的理由罢了。因为讨厌新款的,因此要拿棒球棒敲了它,这是哪门子的痛恨物质啊,难道甲壳虫比就劳斯莱斯更物质化些?
  本片一反商业片模式,内容十分偏锋颓废和疯狂,更为灿烂奇诡,无疑是芬奇最能发挥其个人风格的作品。芬奇映像狂放,手法天马行空,情景怪诞核突。其不合正常尺度、标奇立异的魔性刚开始时让人难以捉摸。影片挖掘愤青内心的不安全感,并赋予其和辛辣的风格。本片也可以说是一出黑色喜剧,以死亡为主题的幽默随处可见。讽刺文学、暴力和难以预料的故事结局构成了现代社会中永恒的、有力的语句。
  不可否认的是,《搏击俱乐部》的确是一部暴力的电影。情节表现得十分的残暴血腥,当然,所有这些血腥的镜头都是为了揭示影片的主旨:人天性残忍,而每日的辛劳使人变得麻木不仁,充满失落、挫折、绝望、精神空虚,长期的压抑引发狂最原始、最野蛮的本性,结果产生难料的后果。搏击俱乐部的成员们都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边缘,这个社会使人成为失掉人性和良知的牺牲品。他们已经变成了机器上的零件,他们恢复个性观念的唯一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蛮的痛苦和暴力的动物本能中。
  &#8220;搏击俱乐部的法则之一,不能谈论搏击俱乐部;搏击俱乐部的法则之二,不能谈论搏击俱乐部。&#8221;布拉德.彼特的原则取消了我们的话语权利,他想要传递的是一种不可言传也不必言传的精神意志,这种意志唯有通过在灵与肉的搏击中的自我毁灭才能承传下去。
  【关于演员】
  布拉德&#183;皮特在拍摄过《西藏七年》及《遇见死神》等片子后,曾被很多人视为花瓶明星,不过一旦出演大卫&#183;芬奇的影片,他似乎就马上恢复为演技出众的演员。在《》和本片中,皮特并没有像在《》等片中那样炫耀相貌,而是配合剧情演绎出了恰当的疯狂气质,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爱德华&#183;诺顿【】成功演出后,爱德华陆续在的【情色风暴1997】、伍迪&#183;爱伦的【大家都说我爱你】演出,虽然都是配角的戏份,可是抢眼的程度却不惶多让,获得许多影评的认可。1998年的【】则是第一部挑大梁的作品,饰演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份子,丝丝入扣的演技,又为他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女主角海伦娜其实算是配角。男性电影的唯一的女性角色通常很难发掘出什么深层的性格魅力,只是作为男性对照的他者这个道具而存在的。因此这位具有非凡才能的演技派英国女星,无论她如何想卖力出演,最多也只能中规中矩地当好道具而已。诺顿和皮特的角色光芒,掩盖了她的身影,甚至还不如那个大胸男鲍勃吸引观众视线和心理。但在片中依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于导演】
  本片是导演大卫芬奇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回拉镜头从微观世界的脑细胞开始至杰克的脸部特写,是否也喻示了产生意识的脑部的正是影片所要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高速流畅的镜头运用随着杰克的倒叙,回到始发点,影片的故事情节是随着杰克与泰勒两种人格的互相碰撞、交织而发展,结局让人大出所料。
影评:《搏击俱乐部》——爱如死之坚强
  一、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英国作家史蒂文森(Stevenson)在其作品《化身博士》中,利用药剂从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杰克医生的身上分离出一个无恶不作的海德先生。虽说这是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但是在一人身上分裂出不同人格的情况在现实中却是真实存在的。这不是精神病的一种,是一种心理障碍的体现(就像以前人们习惯称之为&#8220;多重人格障碍&#8221;),不会被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却让人常年遭到无尽的折磨甚至生命的威胁,但是却因为很多人的不理解使得患者遭受歧视。美国心理学博士卡梅伦&#8226;韦斯特根据自己人格分裂的亲身经历,写出了《24重人格》一书,详细记录了24个人格如何在他身体中撕扯着原本平静的生活,揭开了伤痕累累的往事。   &#8220;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8221;就是一种极端的人格分裂,很多时候是由童年遭受的性虐待造成的,还有就是所处环境或文化背景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当孩子第一次遭受性虐待,施虐者可能是他身边的亲人或者熟识的人,他便无法接受这种恐怖痛苦的经历。他应付这种情况的方式就像兔子遇到老鹰一样,逃避、躲藏,把自己掩盖起来。他自知无力反抗,只好选择另一种极端的方式——意识会从他们身体中分离出全新的一个人格,具有与之前全然不同的性格,有时候这个性格就是患者性格的一部分,有时候这个人格就是患者的一个难以企及的欲望。当那些痛楚的记忆都交给了&#8220;另外一个人&#8221;,深埋在心中不为人知的幽暗角落后,孩子能够继续正常的生活,仿若什么都未发生过一般。如果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他还会采取相同的方式防御,也许会让先前的分身出面,也许会创造一个新的分身。那些分身有了自己的性格和记忆,慢慢会发展成独自的人格和原本的孩子分离开。就像栖息在韦斯特博士身体里的那24个人一样,他们有男有女,性格各异,有沉稳的成年人,也有4岁的孩子。大多数治愈的患者要不就是将多个分身合成一个,要不就是让多个人格合作协调,也可以正常生活,就像韦斯顿博士一样。   在大银幕上,我们能看到不同的方式来展现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给人带来的恐惧和痛苦。&#8220;致命id&#8221;(Identity)讲述了一个试图将多重人格合而为一的故事,男主角在孩童时代曾经遭受过母亲的虐待;&#8220;布鲁克斯先生&#8221;(Mr.Brooks)中,布鲁克斯先生白天是文质彬彬、拥有巨大财富的公司老板,夜晚就成了下手狠毒、不留痕迹的&#8220;拇指杀手&#8221;,饱受良心谴责的他惊诧地发现女儿也遗传了他的性格,所有噩梦一齐扑向他;&#8220;捉迷藏&#8221;(Hide and Seek)中那个失去母亲的小女孩慢慢发现了母亲的真正死因,这都与双重人格那愤怒残忍的一面有关。   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喜欢研究&#8220;双重人格&#8221;或人的两面性,这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体现,《双重人格》里戈里亚德金在充满了偏执妄想的脑袋中幻化出另一个化身,戈里亚德金这个形象更成为了《罪与罚》中拉斯克里尼科夫的原型。只不过拉斯克里尼科夫的分身更加足智多谋,善于诡辩,他的做法(包括杀人)都能被其总结出一大套理论来支持这个做法。生活的潦倒和不甘平凡让他在心中孕育了伟大的计划,而杀人只是其中一步。   纵观这些描写人格分裂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大致有两个研究的方式。一个是根据善与恶的不同人格,拷问灵魂,挖掘人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就是如此。另一个则是通过和人格的协调、抗争,自我救赎,《化身博士》、《24重人格》、&#8220;致命id&#8221;都属于这一类。&#8220;化身博士&#8221;中的杰克医生面对失控的人格,只得选择自杀,死亡是他最后成功的反抗。   事实上大部分作品均是选择后一种手法,能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般高度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二、搏击俱乐部中的人格分裂   当一个人身体中的多重人格可以互相察觉互相存在甚至沟通的时候,就是所谓的&#8220;并存意识&#8221;。不过,很多患者就算发现了其他人格,也会出于本能的否认他的存在,这让这病症更加危险。正如&#8220;搏击俱乐部&#8221;中的爱德华&#8226;诺顿扮演的角色。   #爱德华&#8226;诺顿的空虚生活。   爱德华&#8226;诺顿在影片中甚至没有真正的名字,只有数不清的假名。他就是无名小卒,活得庸庸碌碌、了无生趣,估计说了名字你也记不住,他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当他空虚到极点的时候,便开始失眠。不过他并没有比常人多出来10个小时。14个小时还是24个小时,对他来说并没有区别,反正都是无所事事,翻看着宜家的宣传册,把刺激他神经的那些形状各异的家具都买下来,然后放在角落里不闻不问,挤满东西的空间也不能填补他的空虚。他甚至懒得去逛商场。喜欢是什么?他甚至没有愤怒,他就是扔在下水管道旁边的手纸,毫无用处,没人注意,期待着污水能把他冲到哪里去。背景中不断重复、把人逼疯的旋律就是他生活的写照——无聊。   诺顿没有什么自我认知或者定位,他甚至想通过家具、碗碟来看出自己的性格。   其实人格分裂的迹象早就存在于他的生活中,只是他甚至医生都无法注意到。韦斯顿博士调查过,哪怕在美国,平均入院6年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才能接受到有效的治疗和诊断,从韦斯顿在不同医院辗转的遭遇就可略知一二。大多数人在开车或者走路的时候都会走神,等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已经不记得刚才经过了哪些地方,每个人多少都具有人格分裂的倾向,这很普通,很多人都会经历。诺顿在失眠后曾经询问过医生,谈话中就提及了他经常醒过来时发现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为何来到这里。医生并没有当回事儿,只是告诉他需要好好休息。他不被理解,感到孤独,并非身患重病或者缺胳膊少腿才知道痛苦。另外一个人格早就潜伏在他的身体里,窥视着他的生命。这也是为什么导演大卫&#8226;芬奇要在泰勒&#8226;德顿出现之前,就把他的几桢影像插到电影中去,在诺顿恍神的时候或者他参加互助会时,都曾闪现过身影,稍加注意便会发现。这不只是导演设置的彩蛋,很有一定深意。人格分裂很少突然爆发,那些分离出的人格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十年才会出现。也许泰勒&#8226;德顿不只一个人,在这段时间,他打败了其他不成型的人格,代表了最有力量的那个人格,也许他在伺机而动,寻找诺顿最脆弱的时候来个有力的出击。   #我不想是一只企鹅   当身处痛苦的怀抱中,周围都是发达的泪腺在作怪,你总会自然而然的哭出来。为你那些无足轻重的忧伤和郁闷。在心底深处,诺顿并不觉得自己的痛苦和那些失去睾丸的男人有什么不同。他患有沉浸在绝望中的绝症。   在冥想时,诺顿发现自己内心的映像是一只企鹅,这便是让他痛恨的自己。那些外表光鲜的企鹅,很难分出每个之间的区别,它们都裹着伏贴的黑白相间的羽毛,成群出现在冰川上,正如千人一面的上班族,穿着紧绷绷的小黑西服,盲目的从一个地方奔向另一个地方。滑下去,不用考虑方向。诺顿痛恨和别人相同的自己,感受到被淹没在无数个自己种的窒息。只有在互助会上他才是独一无二的,他喜欢稍微阴险的自己,看着别人为性命愁苦着,自己越发的有一种优越感,帮他走出平入的苦闷。   可是玛拉&#8226;辛格的出现破坏了一切。诺顿不再是那个独特的存在了,他又要和别人一样了。这也是为什么在之后的冥想中,企鹅变成了玛拉,那个&#8220;邪恶的女人&#8221;。他越讨厌玛拉,就越看到自己有多么让人厌恶。   #遇见另一个自己   汽车事故调查员的工作让诺顿有机会在世界各地奔走,不同的时差、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国家,让他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他幻想着飞机出事,却没勇气去死。于是,那个英勇、不可一世、与众不同的泰勒&#8226;德顿适时地出现了。这个男人是诺顿一直梦寐以求的形象——帅气的外形,天然的幽默感,聪慧机敏,总是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且全力进攻。飞机上决不是泰勒的第一次现身,否则谁又去计划周全的炸毁诺顿的公寓呢?他们只是第一次开始沟通了。   对于&#8220;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8221;的最大治疗困难,不是你有多少个人格,而是每个人都极力否认事实的存在。韦斯顿博士专门分离出一个人格吓唬其他人格不要说出事实。泰勒&#8226;德顿也一再告知诺顿,不要和他人提及自己。他小心翼翼的掩藏自己,瞒过诺顿总是轻而易举,肆意寻找着独占身体的时机。   每个人都需要&#8220;发泄&#8221;,你可以不管他在心理学上是什么含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缓解压力和紧张的方式。搏击俱乐部的存在原因就是人们需要用痛苦来发泄内心的憋闷,他们借此展现痛苦,&#8220;伤害自己,有时是他们的分身传送出的一条信息&#8221;。所以,搏击之后,诺顿总是感觉很妙,什么事情都迎刃而解。   泰勒&#8226;德顿的问题总能泄露诺顿的过往和心声。他曾问诺顿,&#8220;如果让你选对象,你选择和谁打?&#8221;诺顿的答案是&#8220;老板&#8221;,泰勒则说是&#8220;我老爸&#8221;。无疑,他们选择的对象都是平时让自己受到压抑或者伤害自己的人。由于他们拥有一个身体,实际上泰勒的记忆也就是被诺顿屏蔽的往事。诺顿对自己的父亲并无印象,只记得六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他,父母的关系不佳,时常要他当传话筒。实际上也许他的父亲在童年时曾经虐待过他,而他选择逃避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他不记得和父亲的任何交集。于是才有泰勒这样强硬的人格,为他挡刀挡枪,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安全感。   #我亲爱的敌人   泰勒是诺顿的挚友,也是敌人。他教会诺顿直面对死亡的恐惧,这是让诺顿从头到尾一直在挣扎的原因,也是他无法摆脱泰勒的原因。逐渐的,泰勒威胁到了诺顿的存在。人们谈论的是泰勒,尊敬的是泰勒。而诺顿的举动慢慢和泰勒的形象重合,嘴里冒出的是泰勒式的语言,连泰勒式的无赖都耍得得心应手,从容的把老板吓得目瞪口呆。   当你习惯了同等量级的痛苦,你会感受不到痛苦,这也是为何泰勒不断升级痛苦的级别和一再接近与死亡的距离,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能感到活着。正如吸毒的人,需要不停的吸食毒性更强的毒品才能感受到快感。   直到曾经的朋友悲惨地死于泰勒引起的意外,诺顿开始感受到罪恶感,开始不认同泰勒的做法。他变得越来越强大。他慢慢具备了泰勒的勇气和聪慧,他发现了泰勒创造的全新世界的致命缺陷。泰勒的世界和他原来所生活的世界其实别无二致,而且是更加糟糕的集权主义世界。不容许任何置疑。   三、电影的失控   &#8220;搏击俱乐部&#8221;原本属于一场双重人格患者的自我救赎,大卫&#8226;芬奇也安排了光明的结局,却让很多观众难以接受。主要原因出自电影的失控,导致导演想法的传达障碍。   当泰勒&#8226;德顿,也就是布拉德&#8226;皮特出现时,电影就开始失控了。皮特魅力四射的光芒几乎遮盖了一切,他似乎远远超过这个人物最初设定时所要达到的目的。大卫&#8226;芬奇本想塑造出一个人见人爱的形象,然后把他一拳击溃,捧上自己的最终目的,也就是电影的初衷,&#8220;爱如死之坚强&#8221;。可是嗜血搏斗的发泄场面,不知道迎合了多少深处压抑环境中的观众,挖掘出他们的愤怒,一一击灭。人们都开始被泰勒这个角色迷惑,衷心地爱上了这样的生活和痛苦带来的平静和甜蜜。就像诺顿一样。可以说,这个角色不仅脱离了诺顿的控制,也脱离了芬奇的控制。整个电影都笼罩在皮特穿着暗红色皮夹克,叼着烟,斜嘴一笑的光芒中。人们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他,认可了他,同时也认可了他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他代表了人们心中那些无法实现的反抗意识。   在&#8220;V字仇杀队&#8221;中,你会看到一个人的愤怒如何感染了全国的人,把麻木心灵中的愤怒扩大、升级,最后推翻了一个国家。&#8220;搏击俱乐部&#8221;中泰勒也有这样的感染力,只可惜他的目标渐渐脱离了轨道。原本想毁灭这个千篇一律的世界,却无意中又制造了另一个更加相似的世界。他训练出的&#8220;军队&#8221;和&#8220;同盟军&#8221; 们都没有思想,外形特征一致,连手上被强碱灼伤的位置都丝毫不差。他通过同化每一个人,让他们失去个体的特点,为他的理想服务。难道布满这样毫无思想的人的世界就会比之前更加好么?   只可惜芬奇在表现这些观点上有些力不从心,诺顿的奋起和反抗也显得有些无力和狼狈,缺乏泰勒那种&#8220;英雄&#8221;形象,这也是导致导演的本意传达不清的原因之一。泰勒的光辉形象深深印刻在了观众的脑海里,很难再接受其他观点了。人们期待更加黑暗、过瘾,而非急转直下的光明,泰勒的消失。   四、 爱如死之坚强   &#8220;假如你有疯狂的爱,假如你强烈地爱着,假如你绝对地爱着,死亡就远离了。&#8221;——《国王正在死去》尤内斯库   当玛拉&#8226;辛格拉着诺顿的手,看着夜空下纷纷倒塌的大楼时。我恍惚中感到,她才是拯救这个世界的人。   玛拉&#8226;辛格是个活得很嚣张的女人,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没什么道德观念,随手就把陌生人的衣服转卖给旧衣店。我极喜欢海伦娜&#8226;邦汉&#8226;卡特扮演的这个角色(可能也掺杂了我对海伦娜本身毫无道理的热爱),她虽然和诺顿都很空虚,一样去所有的互助会,但是她有着诺顿没有的从容。她吞了安眠药还要给每个人打电话求救,仿佛世界只是她嘴边的玩笑,而在自嘲外表的下面是她那颗渴望关怀的柔软的心。   她和泰勒之间一开始只是互相发泄的对象,单纯是&#8220;惊天动地&#8221;的情爱关系。玛拉喜欢的都是泰勒具有的优点:幽默、聪明、随心所欲,于是诺顿一开始对和玛拉之间的关系毫无头绪。随着诺顿和泰勒人格的重合,他逐渐发现玛拉激发起他心中早已死去的欲望,那个叫做爱情的东西。她大大咧咧的闯入他濒临分裂的生活,一次次有意无意的提醒他泰勒的存在。实际上,诺顿最后发现泰勒就是自己有着玛拉很大的一份功劳。她是泰勒的破绽,所以泰勒害怕她,同时又想接近她。   玛拉为了见诺顿,甚至说谎怀疑自己有乳癌,这是她爱情的小闹剧。在哥特眼妆的下面,蓬乱头发的下面,是颗为爱情融化的灵魂。她一方面为诺顿的喜怒无常而苦恼,一方面却为他疯狂,每次怒气冲冲的离开后,还是忍不住来见诺顿。   影片的结尾,诺顿在一团混乱中解除了所处大楼的炸弹,还因此挨了泰勒的重拳,被拖上楼顶。这也就是影片的开始。   不得不说诺顿这个人不仅意志薄弱,还很迟钝,直到玛拉遭到生命威胁时才发现自己对她的爱,是种生命中相互依赖的感觉,只有玛拉喜欢他这个&#8220;平凡&#8221;的人,在世界的尽头还会牵起他的手。她虽然总是凶巴巴的样子,其实那只是她防御的外壳,一看到诺顿被手枪打穿的腮帮子,她马上就变得温柔、体贴,尽释前嫌。   当世界都被毁灭,他们站立的土地也不会崩塌——爱让他们远离死亡。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算死命小说百度云资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