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国际网站可以查询到各个姓氏家谱族谱网站源码的堂号吗?

您当前位置: > >
查氏图腾(即将权威发布,敬请关注)
请点击顶部的查氏家谱分布图,按照省份,查阅您的家谱!
查氏家谱推荐列表(详细情况,请点击"家谱分布图",分省查询更快捷!)
1、海宁查氏族谱: 十六卷,列传四卷
题名海宁查氏族谱:&十六卷,列传四卷作者(清)查世絯纂修版本清嘉庆13年(1808),&刻本居地浙江,&海宁先祖/名人始迁祖:[元]查均宝摘要始迁祖均宝,元至正间自婺源徙嘉兴,复迁海宁花园里龙山之东南。卷首谱序,卷一原始,卷二至四世次,卷五、六外传,卷七至十志状,卷十一、十二杂著,卷十三家训,卷十四通考,卷十五墓田记,卷十六义庄清册。列传四卷载南唐迄清初查姓名人传略。索取号XH&
2、毗陵查氏宗谱: 五卷:[江苏武进、江阴、无锡]
题名毗陵查氏宗谱:&五卷:[江苏武进、江阴、无锡]作者查焕康等修版本2002年,&电脑排印本居地江苏,&武进,&江阴,&无锡堂号清容堂先祖/名人始迁祖:[明]查(山+华);&先祖:[元]查承禄摘要武进始迁一世祖(山+华)(字启甫),原籍常熟县鸿沟里,于明洪武二十一年游学常州,遂定居于横林北之西盖,其后裔今居武进横林查家塘、焦溪查家湾、无锡钱桥隈湖西嶂等处。江阴一世祖承禄(字天衢,号南溪),其曾祖自原籍婺源县迁来江阴,承禄于元代始居本县华墅,其后裔今居江阴华墅查徐巷、瓠岱桥、北漍九曲桥、屺山查家岩等处,此谱是武进、江阴各支查氏之统宗谱。卷一载新旧谱序、通族里地考、传记,卷二至卷五是各支世系图、世系表。索取号XP&
3、海寧查氏族譜二十卷
题 名:海寧查氏族譜二十卷卷 数:二十卷修撰者:(清)查元偁版本年:清道光八年(1828)版 本:刻本谱籍地:浙江海寧堂 号:始 祖:始迁祖:&
4、海宁查氏族谱
题名海宁查氏族谱作者[作者不详]版本清,&刻本居地浙江,&海宁先祖/名人始迁祖:[元]查均宝摘要参见清查世絯修《海宁查氏族谱》条目。存卷为世次。索取号JP645&
5、宛平查氏支谱,八卷首末各一卷[北京]
题名宛平查氏支谱,八卷首末各一卷[北京]作者民国查禄百修版本民国三十年(1941),铅印本居地北京堂号先祖/名人摘要索取号zzjpg-sx
6、黟北查氏族譜二卷
题 名:黟北查氏族譜二卷卷 数:二卷修撰者:(民國)查必達版本年:民國九年(1920)版 本:鉛印本谱籍地:安徽黟縣堂 号:始 祖:始迁祖:&
7、海寧查氏族譜十六卷世系五卷末一卷
题 名:海寧查氏族譜十六卷世系五卷末一卷卷 数:十六卷世系五卷末一卷修撰者:(清)查燕緒等版本年:清宣統元年(1909)版 本:刻本谱籍地:浙江海寧堂 号:始 祖:始迁祖:题 要:明嘉靖查約首修,封面作《龍山查氏宗譜》,書簽題《海昌查氏宗譜》。&
8、泾县查氏统谱
题名泾县查氏统谱作者(清)查镛纂修版本清,&刻本居地安徽,&泾县先祖/名人始迁祖:[晋]查某;&先祖:查文熙摘要谱称始祖某,晋时避永嘉之乱迁於泾。唐武德间,文熙公应荐为池、南宕二州刺史,其族始盛。後历宋、元、明,世为皖南著姓。卷首谱序、凡例,馀卷依次为原始、世次、传赞、志状、杂文。索取号917448&
9、毘陵查氏宗譜二十卷
题 名:毘陵查氏宗譜二十卷卷 数:二十卷修撰者:(清)查氏族人版本年:清光緒四年(1878)版 本:活字本谱籍地:江蘇常州堂 号:清容堂始 祖:始迁祖:&
10、涇上查氏宗譜五卷
题 名:涇上查氏宗譜五卷卷 数:五卷修撰者:(明)查鐸版本年: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版 本:木刻本谱籍地:安徽涇縣堂 号:始 祖:始迁祖:题 要:版心作《涇川查氏族譜》&
11、黟北查氏族谱: 二卷:[黟县]
题名黟北查氏族谱:&二卷:[黟县]作者查必达等纂修版本民国9年(1920),&铅印本居地安徽,&黟县先祖/名人始迁祖:[明]查伯荣;&先祖:[清]查福善摘要始迁祖伯荣,元明间自婺源迁黟县之西溪。支祖福善,清乾隆间再迁双干。卷上谱序、迁徙,卷下世系。索取号&
12、毗陵查氏宗谱: 二十二卷
题名毗陵查氏宗谱:&二十二卷作者查廷扬等纂修版本民国35年(1946),&木活字本居地江苏,&常州,&毗陵堂号报本堂先祖/名人始迁祖:[明]查顾言摘要始迁祖顾言,明季避祸奔常州北四十里安宁河大桥而居,改姓查氏。卷一谱序、传记、祠规,卷二赞、行述,卷三统宗世系图,卷四至二十二世表。索取号JP646&
查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97位。一是出自姜氏,炎帝后裔。春秋齐国齐顷公儿子被封于“楂”,后代以封邑作为姓氏,成为“楂姓”,后来去掉“木”字边旁,成为“查姓”。二是出自芈姓。春秋楚国公族大夫封在查邑,后代以邑地名为姓氏。西汉时主要分布在临淄郡,即今山东省临淄区一带。
司马九一:发表了博文 《杨氏宗谱(卷2)》 - 杨子权者,入川迁始祖杨宣泰公之长子是也。其后裔本宗支俗称“老大房”。己酉年(公元1729年)腊月生于高塘村庙河沟祖屋,乾隆年间迁居彭堰村石庙沟继承祖业。配向氏,
查氏新闻和名人资料(东海本地姓氏有608个 很多人不知道自家的堂号和辈分 快来看看有你家的吗?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但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对自己的家族文化不了解,甚至只知道自己的姓氏,其他的一无所知,祖辈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传承渐渐地被遗忘,就我们东海本地的姓氏而言,也透露着很多历史信息,老一辈的东海文化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走访搜集,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写进了《东海民俗》一书中。据统计,东海拥有608个姓氏,拥有着自己的堂号,下面小编将给大家呈现, 可能有的人会说与自己的情况不符,有待考究,毕竟搜集过程中难免有所疏忽,也欢迎大家在文章末留言处给予补充或是留下自己姓氏辈分的相关信息让其他同姓者能够了解到自己姓氏文化的魅力所在!
东海县有姓氏608个,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02个是
李 王 张 刘 陈 孙 徐 赵 周 朱 杨 马 吴 许 唐 高 陆 宋 胡 尹 苗 葛 何 冯 董 陶 丁 沈 姜 韩 鲁 顾 颜 倪 曹 单 孔 郭 段 时 钱 孟 程 梁 邵 桑 袁 郑 乔 蒋 潘 庄 臧 傅 鲍 范 姚 于 汤 谢 霍 吉 贾 相 翟 薛 吕 薄 樊 金 邱 肖 石 解 穆 魏 卢 焦 季 苏 戴 彭 戚 杜 付 柴 任 庞 秦 汪 侯 崔 阚 牛 盛 伏 谷 韦 司 田 侍 狄
东海县稀少姓氏有近百个
艾 都 仁 衡 朝 伊 乜 冀 隋 侠 晁 宜 代 赖 覃 沃 丛 鲜 纵 历 黎 咸 森 刀 栗 粘 支 迟 辛 蒯 仝 乙 门 问 綦 朴 阙 冷 苑 类 端 圣 奚 羿 胥 过 贲 伞边 游 芮 濮 濮阳 皇甫 欧阳 端木 占 展 索 邰 丰 谈 郦 楚 官 鞠 荀 宓 景 信 来 储 荆 畅
堂号多为姓氏郡望,也有是姓氏分支的一个符号。旧时宗祠祭堂的匾额,过年时大门悬挂的红灯笼上常见。堂号习俗多起自唐宋。现略述东海县几个大姓堂号
徐姓东海堂,世居东海,以东海堂为正宗。徐姓源于嬴姓。颛顼之后皋陶与其子伯益助禹治水有功,舜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都泗洪徐城,今称半城),郡望和堂号称东海。周穆王时徐国三十二世孙徐诞,是为徐偃王。周穆王连楚伐徐,偃王北走彭城徐山,徐州因此得名。周共王复封其子袭其爵,周敬王时为吴所灭。计传44代,经夏商周三朝,享国最为久远。据传郯城北徐公墩为其某位祖先。
东海县称东海堂徐氏主要有三支
一支为停埠徐氏,先祖居淮安。
明洪武年间徐麟卒于郯城任所,长子徐震回淮安守祖墓。次子徐兴袭职郯城,为郯城、新泰徐氏始祖。自八世徐若坦、若埙、若垍兄弟从郯城大圩沟迁停埠已300多年。停埠《东海堂徐氏宗谱》载:徐麟之父五公子实与明中山王徐达是曾祖兄弟,尊东汉海州沙河的徐稚为一世祖。据传徐稚系徐福后裔。停埠徐氏主要分布于温泉镇停埠、塘坊、横沟、三汪等地。自十四世班辈字为:简、靖、淑、慎、贞、敏、祗、勤、熙、家、辑、新、绍、振、丕、烈。下接云光呈秀瑞、岳兆海东方、安邦全忠孝、春发焕向阳、天爱增万宝、龙乐朝京堂、立登竣昆峰、仁德寿荣昌。徐贞友为十八世。桃林镇徐财庄系郯城徐兴之后徐恒自郯城苍烟迁来,已300多年,徐祗彦为20世。
一支为昆山系徐氏,乃明开国元勋徐达后裔。
明嘉靖年间,徐达七世孙徐荣到沭阳为官,为昆山迁沭徐氏一世祖。《民国沭阳县志》载:“沭阳徐氏有二派:一为苏州昆山之徐,明中叶,徐荣司铎沭阳,遂籍沭。一为衢州常山之徐……”昆山系徐氏来沭六世单传,七世方得二子。如今后裔遍及徐、淮、盐、连、宿五市七县、目前东海少见昆山系徐氏集居地,只有部分在东海工作的散居者。1——40辈世系字为:荣德鉴极霈,玮坦(均)格(秉)进(淮)廷,世元增永泰,锡福际升平,文克宗纲宪,修齐治国兴,先传昭衍普,圣振启贤明。此支徐氏族联甚多现择其三:“泽衍东海,人庆南州”;“高风崇孺子,世派仰中山”;“昆山绵世泽,沭水振家声”。
一支为安峰镇山南村徐氏也是明中叶从浙江衢州江山县迁入沭阳鲍家巷,后散居各地,山南村徐氏是一分支。
称东海堂的还有房山戚姓、羽山西头臧姓、山左口和青湖的鲍姓。
紫阳堂朱氏,源于黄帝之孙颛顼的六世孙晏安,晏安辅舜有功封于曹,赐曹姓。周武王克商,封其弟叔振铎于旧曹地,将早已灭国的曹遗族晏安三十世苗裔曹侠封于邾,以邾为国,曹侠始称邾侠。史称自邾侠开国共传29代。史传邾桓公朱革之子夷鸿逃至沛郡,失国留下“朱”作为国耻徽记,为朱氏肇姓始祖。称郡望沛郡。秦汉时沛人朱濞、朱轸兄弟后裔南迁吴郡。《紫阳朱氏武陵派宗谱》说:朱熹八世祖其先居吴郡,唐时避乱徒歙州皇墩,后迁婺源和建阳。朱熹三子朱在裔孙朱祖玉复迁苏州。因宋朱熹祖居婺源县紫阳镇而得名紫阳堂。
东海属紫阳堂的有
张湾乡撂车沟朱氏,系明初洪君赶散时从苏州阊门专诸巷迁来至守字辈已14世,分居灌云、沭阳较多。
白塔埠朱氏系明初从昆山县迁来。
平明朱氏原籍苏州阊门水朱庄二孔桥,始迁祖朱洪系明洪武年探花,官封海州总兵,举家迁海州,越150年散居四处,一支迁朱顶,又50年后朱洪12世孙朱瑞始迁平明埠上。朱洪16世孙朱路为清光绪进士。现19世为江、同、兴辈。紫阳堂分支还有白鹿堂、紫云堂、紫芝堂。
黄川镇张桥和沙河系朱氏明朱梓之后,因盖房上梁落喜鹊另起名“瑞鹊堂”。
驼峰乡董马庄朱氏,寄籍昆山二、三世至元至正初年,朱旺全以武科授淮安游击,寄居安东(涟水)古寨。四子之后朱瑛于康熙20年迁到董马庄,到清末15世孙朱萃声有八子,长子举人,四子进士,三、六、七子武生,五、八子纳粟。朱萃声受五品荫衔,未尝以荣,啸歌游戏乐其中,曾著《所好所所编》、《四书八百联》。朱氏常贴春联:“紫阳世泽;白鹿家声。”
白石岭朱氏,祖居山西洪洞喜鹊窝。始迁祖朱惟赞于宋靖康年金兵南下时避难来海州白石岭居住。约过400年至16世朱夏文、夏武兄弟,又遇明末战乱逃到安东(涟水),17世朱秋法又回白石岭守祖茔,至今又传22世。19世为福、光、守、宗等班辈字。分散于桃林林庄、彭庄、南芹、徐庄、东石埠、小白岭、官草汪、古木、郭马、阿湖、徐塘、洪庄阳春、陈栈、陈西、薛团、双店东池头、安峰镇古河、南山、大稠、曲阳曹庄、沭阳县庙头镇冷庄、阴平镇扎埠、赶埠、贤官乡兴庄、茆圩乡和睦、乔囗等地。其宗谱记载为“紫阳堂”,可能有误。因靖康(1126)年早于得“紫阳堂”号的朱熹诞生的建炎(1130)年之前,不符合紫阳堂世系。
百忍堂驼峰乡张顶张氏,得姓始祖乃轩辕黄帝五子造弓矢而得姓张。百忍堂乃唐高宗赐张工艺之堂号。始祖祖居南京浦口,明洪武24年举家迁到海州青伊湖西湾,六世祖张昶之子张朝卿、朝相、朝瑞等迁海州,有迁安峰、张湾的。其中海州的张场、张嵦又从海州迁董马庄,又于康熙58年迁入张氏庄房张顶居住。至“才”字辈为22世,至今海沭一带约上万人。张氏共修过7次宗谱,第一次为七世祖张朝瑞主修,张朝瑞官至南京鸿胪正卿,誉为“天下清官第一”。清康熙时九世祖张茂菊二次修谱,以后在清嘉庆12年、民国12年、民国28年和1982年各修谱一次。宗谱记述详尽明了,堪称上等。
百忍堂驼峰乡董马庄张氏,乃沭阳县贤官亭一脉。张氏居沭阳土城自宋而元四百余载。元末明初几经兵燹只有汉杰公一人归籍,贤官亭张氏尊为始祖。到五世始分三支。其长房之后,8世祖源公之子9世守志始迁董马庄,至今已270多年,传16世孙善东2013年始修董马庄张氏宗谱。
百忍堂张湾乡前湾张氏,三位族祖明末清初自胶州于沟迁来居云台山新县,后移海州西卸甲房,不久伯祖玉旒迁横沟坡林,叔祖玉旺居关墩,二祖玉时居前湾,已传16世。之后有迁望烟、石梁河、白虎山、印庄、陆圩、曲房等地。世系字为:书兆显扬承德业,学通义礼古春光,庆生可爱文明士,广毓家帮继述长。
百忍堂白塔前塘村张姓,系明初从苏州阊门迁来,至今到“守”字辈世。
安定堂胡姓源于妫姓,为虞舜后裔。周武王克商,改封舜的三十二世孙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妫满谥号胡公,其后一支以胡为姓。以胡公满为胡姓始祖。胡姓以由古和月组成的葫芦为图腾,子孙四散,以安定(今宁夏固原)、新蔡为望族。祠堂楹联:“淮海家声远,苏湖世泽长”。
明初红蝇赶散,始迁祖从苏州阊门徒居云台山黄泥岭。传至八世(以上无考)生下九世祖兄弟三人,长子迁居山东临沭蛟龙湾;二子胡金昭迁居海州西南卓王河镇;三子留居黄泥岭。三世兄弟五人共生四世十二人。其中胡珀迁居沭阳小梁庄,胡瑚迁新坝镇大屯,胡玳后人胡玉乾迁海州山南小胡庄。胡琳有后人迁小伊乡祝荡胡河。胡玶后人迁穆圩乡曹庄。清嘉庆年间胡良友携六子迁曲阳乡地称六胡(今陆湖),已传十辈。卓王河镇大胡以胡金昭为始祖,9——29世班辈字为:金、继、有瑾(单字),学玉承光(彭、守),宝、必(兴)、传(士)、昌、建,绍、克、振、家,遵、宗、尚、品。19世胡传祥当劲。
大树堂白塔埠冯氏源于姬姓。《元和姓纂》说:周武王封其十五弟毕公高于毕,毕公高后裔毕万食采于冯城(今河南荥阳西),子孙以邑为姓,称冯氏,于此繁衍。相传迁到山东临朐的冯氏出自颕川冯异之后,堂号“大树堂”就出自汉光武帝“大树将军”冯异故事。其子孙有迁临朐县仁寿乡复迁冶源镇。元朝中叶,冶源先祖冯才兴封万户侯。明洪武初年,冯才兴三子冯思孝迁居邳州授贤乡。三世祖始分三门,四世祖派衍八支,迄今23世。八世冯簦生八子,长子冯应方、三子冯应宗的二子迁海州白塔埠;冯簦次子应扬的次子迁海州竹墩镇北沟;冯簦七子应麟迁赤岸镇(今山左口)大冯庄。白塔埠14世冯文礼迁曲阳村,冯文信迁曲阳乡小冯庄。白塔埠还有迁驼峰范埠、乌墩、小卞庄等地的。东海县现有冯姓8658人。工艺美术大师冯寿干为白塔埠冯氏20世。
河南堂穆姓,源出子姓。传说殷契之母吞玄鸟(燕子)卵而生契,舜赐子氏。周武王灭商(殷)后封纣王子武庚于旧都商丘。周成王时武庚叛乱被杀,又以其地封与纣王庶兄微子,号宋公,为宋国。传到十一世宋宣公,他未将君位传给儿子与夷,而是传给弟弟即宋穆公。宋穆公去世又传给了与夷,此举受到国人称赞,谥号“穆”。穆公支系以谥为姓。以穆公为穆姓始祖。战国时宋为齐所灭,子孙四散,大都居住在商丘、洛阳一带。郡望河南称河南堂。海州地区穆姓始迁祖为穆伯长嫡孙穆健东,祖居河南永城县双桥镇,明嘉靖十六(1538)年任海州船运督办,开辟新坝口岸码头,15年后遂举家迁至新坝西定居,取村名大穆口。二世二房穆让之子穆黄迁高苴横港(今穆庄)。穆黄三个弟弟迁穆圩;二世四房穆锐后人迁小穆口。二房后裔廷古迁赣榆城头穆兴庄。穆尚义后人迁罗阳和太平庄。三房穆端长子仲举曾孙于清顺治初年迁赣榆龙河、墩尚。穆端次子仲礼玄孙六世廷积迁穆跳、华冲。还有迁房山大穆村。家谱世系一世健东,二世铣、让、端、锐,三世沔、黄、龙、虎、平、仲,四世兰、柏、清,五世尚,六世廷、守,七世文,八世三、朋、胜,九世国、善、可,十世绍、德、怀,十一世在、宗,十二世广、殿、邦,十三世元、从、开,十四世林、忠、古、凤、方,十五世儒、绪、继,十六至三十四世为:道、传、家、久、书、生、世、克、昌、同、宜、希、正、学、孔、孟、仁、义、章。东海县穆道俊为十六世。穆氏祠堂楹联:家继球琅(指穆宁);文传琬琰(指穆修)。
河东堂薛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黄帝小儿子禺阳受封为任姓。他的十二世孙奚仲发明车辆,被舜封为车正(官名,管车),禹将薛地赐给奚仲,建立薛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后裔为薛伯,经历夏商周三朝64代,到战国中期灭于齐,子孙以国为氏。另一支为妫姓改姓。陈厉公之子陈完因内乱奔齐改姓田氏,之后代姜建立田齐。战国后期,齐湣王封齐相田婴于旧薛地。田婴之子田文号孟尝君袭封,仍以薛为食邑。秦灭六国,田文子孙分散遂改为薛姓。有子孙迁到河东(今山西西南部)发达兴旺,故薛姓郡望称河东郡,堂号为河东堂。元顺帝末年薛姓一支从山西洪洞西曲沃东迁山东北牢城(北牢城,一说在薛城附近,一说在郯城城北),明初其中第八支中第五门有四兄弟,老三留居北牢城,老大迁桃林北芹口,老二迁临沭石门,老四迁古邳。迁北芹口的以头一辈懋字为一世祖,传到薛永开为十五世。二世至二十二辈世系字为宸智梁栋,懿祯昊瑛,连秉振景,淸永华凤,传书如云美。
汤姓,郡望中山郡(今河北正定)、堂号义士堂(明末爱国学者汤文琼故事)。汤姓源出子姓,出自帝喾之子契。舜时因助禹治水有功,任司徒,赐姓子氏,封于商(今陕西商洛)。契的十四世孙履字汤,又称成汤,尊称天乙,居亳(今商丘北,后为商都城)。夏桀无道,商汤革命灭夏,国号商。汤死后,其子孙有以其字汤作氏,为汤姓始祖。另有三支都出自子姓而改姓汤的。淮海地区汤姓一世祖汤福新,元时任江西布政司加内阁尚书,自河南杞县迁淮东契丹庄。汤福新生四子:长子通,迁阜宁羊寨,为盐阜汤姓始祖;次子遵,居清河码头镇为淮泗汤姓始祖;四子暹,迁桃源(今泗县)赤鲤滩,为海沭汤姓始祖。暹生三子:次子以楷之子迁邳州汤家楼;三子以朴迁扬州;四子以模生二子:长子弘,为沭阳汤姓始祖;二子疆,为海州汤姓始祖。时为明初,疆生三子,长子渊,后裔主要居住平明镇汤庄、南场头、牛山镇汤竹村。清道光时诗人汤国泰乃邳州汤家楼迁海州城居五世又移来汤竹村居住。祠堂楹联:彭蠡毓鄱阳之秀(宋宰相汤思退事迹);长沙挹湘水之清(宋御史大夫汤畴事迹)。
廿字堂郇(huan)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第十七子封在郇国,为侯,人称郇伯。地在今山西临猗,临猗古称郇阳。《诗经·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就是赞其威信。《说文解字》:“郇,文之昭也。”春秋时郇国被晋吞灭。失国后子孙不敢姓huan而改读xun,后来还形成弃邑加草头的荀姓。直到唐代宗时山西平阳府人郇漠“持笥精忠”献二十个字,皇帝赐还读huan。有些族谱将郇漠作为得姓始祖。故“廿字堂”成为郇氏堂号。宗祠楹联:散财高节(西汉太原人郇越散财济众故事);持笥精忠(郇漠参奏故事)。郇姓东迁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喜鹊窝迁冀州枣强县。明中期复迁山东,明末清初先祖郇铃迁到临沭店头镇丁楮林村。然后分散居鲁南苏北。迁东海县的有五支:一支为清初五世祖迁牛山镇郇圩,已繁衍至18世1500人;二支于清中期迁南辰,繁衍至16世200人左右;三支于清末迁张湾乡七里桥,繁衍至16世200人左右;四支为九世祖迁青湖镇东丰墩,繁衍至17世100人左右;五支为八世祖清初迁海州阿湖镇芦湖村,繁衍至17世2000人左右。班辈字有序。
尹姓始祖尹般(音读pān),祖居天水郡,因以天水为堂号。又因宋时的尹淳是程颐的学生,金兵攻陷洛阳时全家被害,只剩他一个人流落四川,终生不应科举,以布衣任太长少卿,不久改任礼部尚书、侍讲,谥号“和靖居士”,故又称“和靖堂”。2008年全球尹氏宗亲会商定尹氏的统一堂号为“金水堂”。房山尹姓和温泉尹湾尹姓都是明初从山东蒙阴迁来,清嘉庆年间尹湾村又迁出曲阳尹官庄一支。堂联为:“金是本本正根基厚;水为源源清世泽长。”“之”字辈是138世。
李氏,源于嬴姓,始祖颛顼原为东夷部落。唐尧时,颛顼部落分为八支,其中有支领袖名皋陶,为尧帝的大理官(司法)。其子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获赐嬴姓。世代相袭大理之职。夏时以官为姓改称理姓。商末,理征直言得罪纣王被杀,其子理利贞隐居伊水畔靠吃李子生存,于是改理氏为李氏。史称春秋时作《道德经》的老子李聃为第一个姓李的人。其后裔创陇西房,堂号“陇西堂”由此而来。
唐代陇西李氏称帝,李姓空前繁荣。董马庄李姓,始迁祖李东藩于元至正十年(1349)自陇右迁赣榆林头村。以李东藩为一世祖。李东藩生七子,三世已衍为38门,为赣榆大族。第二子李希悌迁大朱旭,十一世祖搬到董马庄。李启广为二十一世。
明初李善长因居南京,子孙有称“金陵堂”的。后住苏州阊门,明洪武年兵变,有三人借舟逃往苏北,至海州南乡龙苴镇搁浅,便定居南由村。明崇祯年间五世祖三策迁居湖东口。因三世祖李璋有病允陶许庵出家摊款之事,南由、湖东口两支分歧,湖东口称“克己堂”,南由改称“雀树堂”。清乾隆三十九年湖东口的九世祖照胜早丧,其妻薄氏携幼子祥儒投奔姐家堆房石榴树新庄,这支仍沿用“陇西堂”,繁衍分布于博望、西榴、浦西、张顶、鲁南、乌墩、大官庄、关墩等地,至“广”字辈已18世,约4,000多人。
曲阳城头李姓,始迁祖于明初红蝇赶散自苏州阊门来此。未曾考证续谱。今人李长柱略修数代,现有50多户200余人。
忠义堂双店镇宋庄宋姓,祖居河南商丘,相传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封于宋,后世以国为氏。传至宋昭,宋大观元年(1107)授朝散郎,宣和四年上书乞诛童贯等权奸,获罪编管海州,殁葬白虎山之左。南宋理宗追赠左朝散大夫,谥忠毅,为朐阳宋氏之始祖。四世孙宋原迁博望都竹墩镇宋庄,之后分居驼峰乡朱埠、曲阳乡宋薛埠、黄川乡宋吴、宋顶、平明乡徐顶、石梁河刘金、葛沟等地以及赣榆、沭阳、灌云一带,至今约5万人。明万历年间、清乾隆二十五年修过宗谱,已传至39世,“朝”字辈为37世。
姓氏堂号盘点
东海姓氏堂号繁多,李姓的“陇西堂”以及陈姓的“颍川堂”、赵姓的“天水堂”均是郡望总堂号。各姓氏的支派,既秉承该姓氏的郡望总堂号,同时又有自成一家的分支堂号,借以与其他支派区别开来。
这种支派堂号其实便是“房”和“支”的代称。
一是仍以始祖发祥地为堂号。
二是以某特定先祖的道德文章、功业科第或文治武功之最具代表性者为堂号,此为典故堂号。
如王姓的“三槐堂”、蒋姓的“报本堂”、沈姓的“三善堂”、傅姓的“尊儒堂”、秦姓的“淮海堂”、杨姓的“四知堂”、周姓的“爱莲堂”程姓的“立雪堂”、邵姓的“安乐堂”、魏姓的“十思堂”、孔姓的“诗礼堂”、任姓的“五知堂”、郑姓的“务本堂”。
典故堂号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在民间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一个姓氏一般会有一个或数个郡望,
如陈姓的郡望为颍川,而张姓的郡望则有太原、清河、范阳等。郡望之名成为郡望堂号后,以其历史久、名气大、传播广,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故在姓氏堂号中使用广,往往又会自然而然转化成为各姓氏的郡望总堂号。
京兆堂(以京兆郡望为堂号的姓氏)杜、宋、韦、段、车、史、田、黎、米、邢、丰、雍等;
太原堂姓氏有吴、王、霍、项、袁、殷、周、蔡、应、沙、蓝、盛、梅等
天水堂姓氏有秦、赵、严、尹、桂、庄、姜、皮、上官等
陇西堂姓氏有李、牛、董、艾、关、时、彭、万等
颍川堂姓氏有陈、钟、许、荀、赖、庚、韩等
扶风堂姓氏有马、鲁、万、苏、班、窦、寇等
荥阳堂姓氏有郑、潘、羊、阳等
彭城堂姓氏有钱、刘姓等
河南堂姓氏有方、邱姓等
河东堂姓氏有吕、聂、薛姓等
高阳堂姓氏有许姓等
谯国堂姓氏有戴姓等
武陵堂姓氏有华、龙姓等
范阳堂姓氏有卢、邹姓等
江夏堂姓氏有黄、喻姓等
汝南堂姓氏有蓝、周姓等
延陵堂姓氏有吴姓
吴兴堂姓氏有沈、施姓等
南阳堂姓氏有韩、邓姓等
弘农堂姓氏有杨姓
清河堂姓氏有张、傅姓等
济阳堂姓氏有陶、蔡姓等
河间堂姓氏有凌、章姓等
高平堂姓氏有范姓
豫章堂姓氏有罗、湛姓等
安定堂姓氏有胡、梁、伍姓等
下邳堂姓氏有余姓
兰陵堂姓氏有萧姓
博陵堂有邵、崔姓等
西河堂姓氏有毛姓
晋阳堂姓氏有唐姓
冯翊堂有吉姓;上谷堂姓氏有侯姓
江陵堂姓氏有熊姓
内黄堂姓氏有骆姓
上党堂姓氏有樊姓
平阳堂姓氏有巫、饶姓等
琅琊堂姓氏有申、诸姓等
武威堂姓氏有廖姓等
盐官堂姓氏有翁姓
陈留堂姓氏有伊姓
顿丘堂姓氏有葛、司姓等
武城堂姓氏有曾、索姓等
平卢堂姓氏有邰姓
广平堂姓氏有游、贡姓等
新蔡堂姓氏有郦姓
黎阳堂姓氏有桑、都姓
敦煌堂姓氏有慕姓
东阳堂姓氏有习姓
新安堂姓氏有古姓
鲁国堂姓氏有曾、颜姓等
临海堂姓氏有戈姓
丹阳堂姓氏有广姓
巨鹿堂姓氏有魏姓等
汾阳堂姓氏有郭姓
淮阳堂姓氏有江、彭姓等
沛国堂姓氏有朱姓
河内堂姓氏有练姓
庐江堂姓氏有何姓
金鉴堂姓氏有张姓
中山堂姓氏有郎、刘姓等
长沙堂姓氏有刘姓
栖霞堂姓氏有杨姓
陈郡堂姓氏有谢姓
会稽堂姓氏有夏、谢姓等
东山堂姓氏有谢姓
六桂堂姓氏有方姓等
香山堂姓氏有白姓
始平堂姓氏有冯姓
乐安堂姓氏有蒋姓
千乘堂姓氏有倪姓
平原堂姓氏有常姓
雁门堂姓氏有薄、童、田姓
摘自:东海文化丛书《东海民俗》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你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吗?一招教你“认祖归宗”!姓氏堂号查询表
我的图书馆
你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吗?一招教你“认祖归宗”!姓氏堂号查询表
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这是世界三大哲学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有的思考。那你有没有想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认祖归宗”,以及姓氏背后的那些事儿……南雄珠玑古巷清明上坟、中元烧纸、冬送寒衣、春节祭祀。我们中国人,对家庭非常重视,对祖先极为尊崇。古时候,由于国家政策、社会动荡、战乱、避祸等原因,不少大氏族被迫分家迁徙,流落四方。如今,我们到哪儿去找寻祖先的身影,从哪儿能得知先人的事迹呢?答案,就在我们的姓氏,和郡望堂号里。郡望堂号郡望,就是指古代某一地区的名望贵族,如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而这样的大家族,一般都有代表自己家的堂号。堂号的起名,有的和家族发源地有关,有的和名人轶事有关,有的和家规家风有关,种类丰富多样。姓氏迁徙各地分家后,还会有各自的堂号,于是有了“总堂号”和“分堂号”之说。如果我们了解了自己家的堂号,那就能知道祖先的故事,也知道谁是自己的“亲戚”啦!珠玑古巷,两边是各姓祖屋首先,我们来举几个堂号为家族发源地的例子。王氏:太原堂【相关人物】:姬晋太原王氏,是中国历史上显赫的大家族。相传其始祖是西周时期周灵王的儿子姬晋,曾被封为太子。姬晋从小才华横溢,聪明过人,可惜因直言规谏惹怒天子,被贬为庶人,不久离开人世。不过民间传说他未死,而是修炼成为神仙。武则天所作的著名碑文《太子升仙碑》讲述的就是他的故事。姬晋的儿子宗敬看到国势衰微,避居太原,世人将其称为王家,遂以王为姓。太原王氏逐渐发展起来。周氏祖屋与发源地有关的堂号,难免因不同姓氏居住在同一地域,而出现不同姓氏但同堂号的现象。周氏:汝南堂【相关人物】:姬烈周氏有多种来源,其中主要来源是“姬”姓,即周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周平王迁都洛邑。平王有一儿子叫姬烈,被封为汝坟侯,居于汝南安城。汝南周氏由此而来。汝南堂的周人后来不断迁徙,产生了众多堂号,其中有一个“敦颐堂”,就是北宋著名文人,著有《爱莲说》的周敦颐的家族。相传鲁迅、周恩来,都是周敦颐这一脉的后人。袁氏:汝南堂【关键词】:四世三公袁姓是虞舜的后人,相传周武王封有虞氏之裔妫满于陈,妫满的十一世孙中有一人叫诸公,字伯媛,后人便以“媛”为姓。古时“媛”通“辕”,西汉时人们去掉车字旁,就有了“袁”姓。汝南袁氏是当地大族,东汉时曾经四代出了5个人担任三公(司徒、司空、太尉)的职位,因此被称为“四世三公”。东汉末年的军阀袁绍,就是在这个家族中诞生的。婚丧嫁娶,在祖屋祠堂仍有体现还有一些堂号,与祖上的名人轶事有关曾氏:三省堂【关键人物】:曾子曾姓的来源较为纯粹,都是禹的后人。夏朝少康中兴时,曾将自己的小儿子曲烈封于“鄫”(今山东苍山县)。春秋时鄫国灭亡,太子巫逃至鲁国,其后人以“鄫”为氏,但去掉了邦邑旁(如今叫右耳朵旁)成为“曾”,表示离开故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堂”即以此得名。杨氏:四知堂【关键人物】:杨震华阴杨氏,是历史上杨门的郡望之一。东汉时期,华阴人杨震调任东莱太守,途径昌邑,夜晚留宿。昌邑县令王密曾为杨震举荐,为了表达感谢,同时希望以后杨震继续“关照”自己,于是他带着金十斤,前往拜访。杨震拒不接受礼物,王密以为杨震是假装客气,表示天黑了没人知道。可是杨震说:“怎么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杨震廉洁高尚的情操传为美谈,“四知堂”由此而来。祠堂一角欣赏你知道自己家的堂号吗?你知道自己的姓氏背后藏着什么故事吗?介于篇幅,我们再此无法一一介绍。不过根据娜主编在珠玑巷掌握的信息,总结了下面这张表,不知你能否找到自己的姓氏?延伸阅读珠玑巷珠玑巷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县,梅岭以南,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岭南的要道,成为古代人口南迁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是古时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曾有179个姓氏家族向南迁徙,都和这里有关。如今这里仍生活着一百多个姓氏的家族,是天然的姓氏宗祠博物馆。胡妃纪念馆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唐朝时,张兴这一家七世同堂,皇帝赏赐珠玑涤环。后来为避皇帝名讳,此地改名珠玑巷。古巷新祠北宋末年战乱,北方汉人大量南迁,珠玑巷逐渐繁华。南宋时度宗昏庸,奸臣贾似道弄权当道。有一位姓胡的妃子,逃离王宫,后有追兵,欲投河自杀。被一来自珠玑巷的黄姓男子救下,两人相爱,结为夫妻。贾似道未抓到胡妃,向皇上谎称胡妃已死。胡妃塑像好景不长,贾似道得知胡妃藏匿在珠玑,为防止自己之前欺君的谎言败露,他决定杀人灭口。贾似道向皇帝称珠玑巷有人要谋反,昏君下旨“血洗珠玑巷”。胡妃石塔在贡生罗贵的带领下,珠玑巷97户33姓人家,决定离开珠玑,前往珠江三角洲。胡妃与官兵周旋,为乡亲们争取逃亡时间。最后胡妃投井自尽。如今珠玑巷内的胡妃塔,纪念的就是这件事。“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珠玑巷,不仅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融圣地,也是无数岭南人和众多海外侨胞的精神故乡……关于珠玑巷、关于姓氏、堂号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啦!用堂号“找祖先”,这方法你学会了吗?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堂号,知道自己的家族故事,欢迎留言和我们一起分享!如果关于堂号有什么问题,也可以联系我们!动动手,分享本文,找找你的宗亲吧!小王家是一对热爱历史、遗产、旅行的小夫妻,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王家的杂记(xiaowangzaj)微博:小王家的杂记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姓氏家谱族谱网站源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