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只爱陌声人怎么用的?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回复: 7
在线时间2 小时经验值474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阅读权限60UID
大学本科, 积分 4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6 积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G币1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机友,下载更多应用,让你轻松玩转手机。
已有帐号?   下载游戏和软件,请【】进入机锋市场!
陌生来电识别有什么用?
在线时间1 小时经验值115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阅读权限40UID2960
高中生, 积分 1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85 积分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1:05签到天数: 10 天[LV.3]偶尔看看II
G币180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支持一个!
在线时间2 小时经验值474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阅读权限60UID
大学本科, 积分 4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6 积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G币1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接了电话才显示是骚扰电话
在线时间3 小时经验值651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阅读权限60UID
大学本科,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 积分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8:27签到天数: 154 天[LV.7]常住居民III
G币509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都骚扰完了。谁还不知是骚扰电话啊,然并卵的存在
在线时间0 小时经验值5488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阅读权限120UID
导师, 积分 54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12 积分
TA的每日心情擦汗 09:59签到天数: 422 天[LV.9]以坛为家II
G币3151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我都不知道有这个功能
在线时间558 小时经验值8616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阅读权限140UID6235910
叫兽, 积分 86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84 积分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0:40签到天数: 402 天[LV.9]以坛为家II
G币2691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新机友多关照
在线时间2228 小时经验值3603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阅读权限110UID1113161
博士后, 积分 36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97 积分
TA的每日心情擦汗 15:57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G币121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三星的这个东西做得太垃圾,居然不先显示。
在线时间70 小时经验值732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阅读权限70UID5329039
学士, 积分 7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8 积分
TA的每日心情无聊 09:12签到天数: 44 天[LV.5]常住居民I
G币82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要保证网络正常才能显示。4G网络来电话时已经不能上网了或变成2G网速很慢,所以无法及时识别。我用双卡:电信上网,移动接打电话,移动来电时基本上都是先识别的。
Powered by如何评价《18 天没出门,我如何试了 103 个应用,认识了 95 个陌生人》?
请大家分享读后感
按投票排序
首先膜一膜陈老师,这门课可能是与我想象中的上科大课程最为接近的一门课了。(认真脸)其实看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是很多很新奇的app,忍不住下载了几个准备要使用(捂脸)。上学期的时候由于前女友的关系也算是个外卖大户,见到过很多外卖界的乱象:点了美团的外卖结果来了个淘点点的派送员;半夜点的M记麦香鸡盒少了个鸡翅;点的几份微辣麻辣烫迷之重辣……这些情况让我彻底对外卖失望了,变成了一个孤独的食堂美食家(才不会说是因为饭卡里面有500呢)。就我个人的用户体验来说,这些大牌的app基本上是在使用各种优惠把你“骗”的使用它们app,“骗”你点单,之后就再也不管了。实际上这些大牌app都有评价这一功能,但这个功能简直鸡肋,你再怎么对那个送餐员表示差评也不会对人家的职业生涯产生任何的影响。以上是对于常见外卖app的一点小吐槽。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O2O模式下的中国市场的冰山一角。O2O开始摆脱生活常用功能,向着一些奇怪的功能迈进了。乍一看是很好的,这么多贴心的app,这么方便快捷的服务,对我们的生活肯定是有帮助的。但这种百万大军过独木桥的感觉让我还是有点担心。拿私人助理app举例,今年3月,Magic在拿到红杉领投的1200万美元A轮融资,之后私人助理app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中。实际上在2015年一月左右国内首款私人助理软件神猪已经开始测试。而私人助理软件真正热门起来似乎是在八月的时候。七月一日上线的助理来也采取了十分迅猛的宣传,微博上微信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差不多跟它同时上线的get一下相比之下宣传力度略小了些。根据中国O2O市场的一贯表现,我们不难推测之后还会有很多类似的软件的出现。这便是我想要说的,O2O的创新问题。在我看来,虽然作者提到的app都各具特色,但都大同小异,我不承认这叫创新。一个产品的用户积累是需要慢慢积累的,对一个新公司来说最最缺少的就是用户。原天涯社区版主,现在的互联网知名人士,漂网董事长雕爷孟醒,在用户积累方面似乎有着独到的经验。从阿芙精油,到雕爷牛腩,到河狸家,他完成了三个估值三亿的公司的“神话”,尤其是文中提到的河狸家,更是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了三轮融资。他的用户积累大多来自于个人的言论、行为中透露出的“魅力”,比如跟京东叫板还钱什么的。对于他这个人,我不过多讲什么,大家有兴趣站内搜索下,有不少干货。我想说的是,他的故事其实不是个例,每一个文章里面提到的新app背后,都有一个野心勃勃的人,这些人在各个平台上发表一些有些过激的言论,以此吸引人们关注他们,尝试他们的产品。这些app到最后是生是死其实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这些人因为这些app开始出名,大不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是了。这个社会,从来都是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现在的中国市场,真的不是微商们想的那么好进入的。老实讲作为一个青壮年劳动力,文章所述的生活基本上是与我无关的,但也许有那么一天我有点钱也很闲,品味依旧这么糟糕的时候,或许会想着尝试下。
从曾经的「百团大战」到如今的互联网创业大潮,中国互联网领域的战斗从未真正停止。如今,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几乎都能被一些互联网产品所满足 - 正如本文中所提到的 - 作者依靠 O2O 产品成功地在家中度过了 18 天。与此同时,不仅「吃」这样的基本需求被互联网 O2O 产品所满足,如今一些高端服务也渐渐开始尝试 O2O 模式。虽然这些产品中很多不乏「炒概念」的嫌疑,但 O2O 产品正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这一趋势是不可否认的。然而,从文章中不难看出,这些互联网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 - 面对同一需求,各大公司蜂拥而上,而他们所制造的应用所提供给用户的功能几乎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大概只在于其依托的平台和吸引用户的手段罢了。不知从何时开始,服务商们开始热衷于「砸钱」,用补贴来吸引用户。创业公司推出一个全新的产品,小获成功,便会有大公司来插一脚。大公司用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去做一个新兴的产品,而一个个小公司在这样的过程中,要么死去,要么壮大。每一场互联网产品的战争,是会有胜者的。无数创业公司的倒下正证明了这一点。在一些非新兴的领域,用户已经形成了少数的固定选择。比如曾经的团购时代,数千家团购网站百花齐放,到如今,只剩几家网站苟延残喘,甚至不仅上百个网站倒下了,连「团购」这一概念都有被时代所淘汰的可能。简单地来说,我们只是身处另一个这样的淘汰赛之中罢了。尽管成功的商业模式是有价值的,但模仿一个既有的商业模式的成本却很低,这也正是我们能有如此多选择的原因。而尽管互联网产业十分繁荣,但却很难再带给用户「耳目一新」的感觉了。尽管他们提供的服务各不相同,但在用户眼中已几乎没什么区别,就连吸引用户的手段都已经固定了。可以说,互联网 O2O 模式已经迎来了饱和期,这一模式需要更多的创新。不论如何,在互联网 O2O 产品的战争中,最终的受益者永远是用户。但是,用户也很容易被这些产品所裹挟。面对定点投放的广告、推广短信,用户似乎已无隐私可言。当选择使用这些产品时,用户也需要作出自己的选择。最后再看这篇文章,其描述的无非是一个用户 18 天的经历。只是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一窥如今中国互联网界的现状。而如果你也愿意体验这样的生活,你也可以尝试 - 只要你愿意,而且你有钱。
第一次在知乎上认真的回答问题,想想还有一点小激动。之前的回答被朋友指出太naive,所以打算重写一篇。72小时生存测试是1999年9月由多家媒体主办的网络生存测试,当时他们在北上广三个城市各招募了4位志愿者。并把他们发配到异地只提供基本生活工具和一台可以与外界联系的电脑的陌生房间中。在72小时之中,他们不能离开房间,主办方提供1500元现金和限额1500元的信用卡,还有当地ISP的上网账号和密码,在此期间,他们仅能通过网络购得生活需要的物品。当年的3000元是个什么概念呢?据有心人考证新华字典的定价和同时期一斤猪肉的价格相当,所以我通过新华字典的价格变化简单推算一下这么多年人民币价值的变化。1998年版的新华字典定价11元,最新版的新华字典定价19.9元。也就是说他们当时的资金相当于现在的6000元。测试结果1999年的人拿着6000元网购生存3天,却有一人在26小时的时候就坚持不下去退出了。现在这个年代,我们18天没出门的主人公可是试了103个应用,认识了95个陌生人,花费了4980元。。他这18天过得在我们看来简直奢侈,不仅吃得好,还在家里美容,按摩做足疗。测试结束后作者依旧生龙活虎的。遇到的问题分析72小时生存测试中,参加的实验人员遇到过不会使用电脑,不会发电子邮件,网上可购买物品种类少,网店不收电子货币,需要先汇款再发货等等问题。。。即时有很多网友在线帮忙,他们购买的食物种类依然单一,生活用品也购买不齐全,即时买到了送货的速度也足以让测试人员急不可耐。1999年我国也就5万多网民,而现在有4、5亿。网络在急速发展,网民的数量也在急剧攀升,18天试验中,作者就像我们普罗大众一样,现在的人当然不会为十几年前的问题所困扰。社会关注度当年这个事件绝对算得上大新闻,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能有这样的关注度也不难理解,当时网络对于大众还算是新鲜事物,何况是借助网络生存72小时,简直是不可思议。而18天这个新闻要不是作业需求,我可能都不会发现有这么一篇新闻,从知乎这个问题回答人群的分布来看,也没有什么人关注这件事。这是为什么呢?现在网购早日成为像日常便饭一样令人习以为常的事,放假期间宅男宅女们在家呆上十天半个月早就不是新鲜事了,这个事情不止这个作者额能做到,给我钱我也能啊,他不过是写了一篇报道贴出来,还有一点像目前O2O行业测评报告,自然关注度不如之前。发展契机比如购物不方便,后来出现的阿里巴巴现已跃居世界互联网公司第二名;当时送货不方便,现在当天下午下单一台电脑,晚上就能收到,同时也促生了如顺丰、韵达等知名快递企业的发展;当时电子货币付账遇到障碍,现在大学生上学期间身上几乎不带现金,钱都存在支付宝余额包各种钱包中,连外卖都不再用货到付款的方式。。。当时测试人员遇到的问题,都成为了后来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商机。那么18天这个文章中作者遇到的不爽或者是没有达到他期望的那些事,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商机呢?再过16年的类似文章又会是什么样呢?
本文系上海科技大学2015秋季学期《商业模式》课程的第一次作业的第1/3小题【是的知乎已经沦落为交作业的地方了←_←原文请见下面都是偏扯淡的内容(除了箭头图),我总的认为,线上支付、大数据分析(用户习惯跟踪、商户数据跟踪)、用户实时评价、高专业化、积极整合用户入口才是发展与生长点。线下服务质量的控制什么的有些杂碎。这篇文章关注基本只是享受服务的细节,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平时感受的细节。作为一个选了EE而不是CS的大二狗,每次享受线上到线下(O2O)生活类应用的便利时,都不禁羡慕CS专业广阔的就业前景——任何玩O2O的互联网公司,想要在线上做得好,都要进行轰轰烈烈的基础建设,尽可能利用大数据摸清用户偏好、扩大市场,尽可能优化信息处理流程……真懂算法的程序员总是被抢来抢去。(当然,O2O还要在线下要做得好才行,这是另外一方面的事了。)和作者的体验不同,我的O2O应用偏重于随走随用,而不是呆在家里等人上门。当我只身在外时,我更喜欢自己服务自己的感觉。不得不承认,O2O应用极大地方便了我的线下体验。前些天生日去不提供外送服务的坐落于百联东郊的红宝石去提蛋糕,顺路在校外自己解决一顿晚饭。吃什么呢?初来乍到,我还真没什么实战经验。打开大众点评,发现团购,看上去还不赖。走到实体店门口,哇,原价得26元了,自己也爱吃小笼,不如试试。Screenshot of
App for Android Devices聪明的商家当然要把招牌推出去,四颗星的评价给了你基本的信心,这样的套餐让你根本不用对着菜单纠结。于是,从容不迫地点下立即抢购,支付宝指纹支付,4G网络下,3秒足矣。走进店内,晚市尚未开始,收银员慵懒地躺在两把椅子上。根本不用她坐起来,你拿起一张小纸条,写下团购券号码和手机号,留在收银台上就往里挑个好座坐下,一会儿,餐就上来了。不过,这些事,在在线支付普及以前,是不可能的。一切的买卖,在享受服务前就已经完成,或是一眨眼就能够完成,生活由此「如丝般顺滑」。整篇文章有些像早年在《CHIP新电脑》上看的横向评测,说实话要说读后感实在太牵强了,按照惯例继续画画箭头,分析分析。Diagram made by sjhstone我觉得O2O最独特的,能维持其长足发展的要素流动就是大数据的流动,以及基于此的商品信息服务的提供。通过信息的传递,小众的需求同样能聚得很拢。尝试Soylent可能只是一个偶然的想法,但恰巧你生活在大都市,和你同时冒出这个念头的人还不少,通过O2O,需求被聚合,也得以被满足。在机器学习等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深谙老顾客的习惯的系统也能留住新顾客。原来没有的市场就一点点被开拓,一点点被稳固了起来。文章的作者也很明显地体会到了术业有专攻的道理,其通过去哪儿、百度地图和搜狗的外卖预订经历都并不令人满意。然而,这三个应用自身把平台对接做得再好一些,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就怕认真”,如今微信的平台整合度,和微信公众号开发平台的无限可能,就是功能整合的典范,其他O2O应用开发者要做不到这个程度,未来发展也很堪忧。在线下的观察告诉我,没有投资者的资本加持,O2O平台很难依靠自身能力出入相抵,毕竟大多数O2O都是在做十分依靠人力资本的业务,而人力资本是很难降低的。整场游戏最大的赢家,在我看来,往往是那些敢于拓展业务渠道的服务/产品提供商,他们的市场被拓宽,他们的外卖都不用自己招人,他们要做精准营销也找得到比塞信箱小广告有效得多的地方了。资本热潮下,敢于拥抱时代潮流的人们正享受着最超值的生活。
匆匆来迟的作业。首先说一点无关乎商业模式主题的内容。1.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定位是谁,18天花4980可不太寻常,花了4980也不会在乎外卖平台25-5的优
惠了吧。2.作者如何证明自己的这篇文章不是一篇“App”推广介绍(或者收了这103个应用的广告推广费用),当
进度条拉倒一半的时候,依旧在介绍各种外卖App,接下来就开始其他各种非外卖类App的简介(极度怀疑这些APP的介绍是否是从各种市场上直接拉下来的)。3.“认识了95个陌生人”这个标题是什么用。好吧,开始作业的正文了。
上门服务式的O2O(Online
offline)模式,正如作者文中介绍的一样,从吃,喝,到理发,健身,美容,足疗,甚至能送药到家,物业上门服务。说实话,这确实是十分便捷的,省去了你出门路上的时间,可能还省去了你出门去做这些事情产生的额外费用,可以用这些时间来谢谢商业模式的作业,用这些前去买些粉丝给我点点赞什么的。
这些个上门服务式的模式,亦或是寄托在第三方平台上,亦或是自己独立运行。譬如举个自己熟悉的例子,ele,第三方平台,凭借着巨额的补贴吸引商家入驻,也吸引消费者使用,曾近,好吧现在也是,ele这种模式能盈利吗?商家入驻费,广告,融资,这真的能盈利吗,深表怀疑。O2O模式能否作为一种商业模式长期发展,我认为,需要满足几点条件。
1.注重自身产品/服务,而不是靠过度包装的广告:
产品/服务永远是一家公司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竞争力。而且要牢记自己的主要产品,主要服务,主要重
点是什么,譬如,一家餐饮的店,不能因为O2O模式,过度宣传自己的配送多么高效,从而忽视自己饭菜的质量
;还有例如文中的健身App,也不能因为O2O模式,过度宣传自己能让你足不出户,从而忽视了健身的质量(家里的健身器材还比健身房好?)。O2O模式只是一种辅助,并不是你产品“倾销”的一种途径。
2.思考何种行业适合O2O模式。
在我看来,例如文中提到的物业上门,送药到家,这中符合生活类,就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东西使用上门服务式的O2O模式还属于恰当,然而像是健身,你都懒得出门了,还提什么健身。
3.保护O2O模式的支付安全。
使用一个软件,需要注册一个账号,支付的时候或者支付宝/微信支付,或者需要绑定银行卡。作者用了103个软件也不知道绑定了多少账号。然而有些东西真的是用过一次就不会再用了。以上是我对这篇文章幕后做出的一些拙见。愿意分享你的观点。
大家看完这篇文章,我相信大多数同学的第一反应应该都是:什么?有这么多好用的APP?这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些APP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可能性:1.原文作者身在帝都,而我们不是。2.这些APP确实普及程度不够。第一种可能性在原文中确实也有提及:快方送药( | )目前只支持北京五环内配送,配送员从合作的药店代购药品,在一小时内配送上门,全天 24 小时响应,并且不收配送费。“锦食送”目前只服务于北京、上海两地。如今,京东到家( | )已经开通北京、上海、宁波、南京、天津等城市。通过APP获得宅在家里就有人上门的服务无疑是一种新式的服务,目前只在大城市出现也是合情合理。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身在魔都的我们也不知道有类似的服务呢?如果只是我一个人不知道,那说明是我见识浅薄,坐井观天了。然而通过大家的反应,我认为是这些APP确实普及程度不够,要么是它们还处于发展阶段,要么这种服务是一个失败的产物。来分析一下这些APP的盈利模式:服务对象是那些不愿出门,不便出门,或者是一些特定的需要在家里完成某些工作的人(比如打扫,做菜等)。而成本呢?在没有发展出一个完善的制度之前,这些APP的服务人员一定是来自于某个实体店的。原因有几点:1.APP的受众小,收入不够。2.没有实体店的话也要设立专门的服务站,否则上门的时间会很长,导致糟糕的用户体验。3.没有实体店会让用户没有安全感。也就是说,这些APP提供的服务的成本是很高的。要算上从实体店上门的交通费,路途上浪费的时间的费用,服务人员额外的人工费(一般来说,这些服务人员的人工费应该是高于快递这类工作的人工费的),以及专门维护APP所消耗的费用。去除砸钱补贴的阶段,这类APP的费用应该是明显高于同类的实体店的。也就是说,除了一些额外成本很低的服务,(比如简单的外卖,送货上门),这类服务应该是面向中高端人群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类似饿了吗这类的APP更为人所知的原因:额外成本很低,使得价格也不会高于实体店太多。有竞争力就有去争夺市场的必要。所以它愿意砸钱去补贴,去抢占市场。吃饭是人类的刚性需求,而即使只有一小部分人愿意多支付一小笔费用来免去出门的麻烦,算上人口基数的话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其他服务大多不是刚性需求,很多可能是在外面逛街时看到心血来潮,进店里享受一下服务,而不会是在家里时刻提醒自己我需要这个服务。只有对于中高端人群,他们认为出门的成本很高,这些APP才有盈利的可能。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认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大家都有钱了不想出门了它们就能赚钱了不是吗?大错特错。大家都有钱了的时候,服务业的成本会大幅上涨,因为没有人愿意跑这么远帮人家上门服务。也就是说,这些面向中高端的服务是注定无法做大,赚大钱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些学生为什么连这些APP不仅没有听说过,甚至没怎么想象过的原因。
原文请见:到家服务实验记录:元D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上面的链接一个个的打开看,这18篇日志大概比总述的指南要有趣的多,内容也更为详实一些,似乎总述中令大家印象深刻的就只有关于”吃“的外卖了,文章也快变成了安利软文。另外,对于一些同学回答说这18天“消费不菲”的事情,大概是没有看到以下的测试条件,有的APP是为了体验而强行使用的,日常的居家生活终究不会如这18天一般灿烂。在实验的 18 天时间里,除非遇到不可抗力,否则完全不出门,工作、生活、健身都在家完成。这不是一个比宅的实验,而是试图在一个高强度的测试环境中探究,到家服务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让我们过上更有的质量生活。所有使用的服务都将通过手机应用完成,而不是用电话直接联系。每天至少测试四个到家服务。每天晚上会更新一篇文章,介绍过去一天依靠到家服务的体验。最后,朋友可以上门拜访,但是不可以帮忙带东西,所有与外界联系的需求,都要通过应用解决。==========================================================================以下切入正题读完这篇文章,看罢18篇日志,不禁惊叹,上门服务原来可以有这么多啊,实在孤陋寡闻!在众多的互联网服务中,餐饮行业似乎拔得头筹。与我们的日常感知一样,在如“饿了吗”、“口碑外卖”、“美团外卖”等外卖APP推出之前,餐饮行业就已经有了外送的经验。可以说,点外卖这种事情,用NOKIA 1100就可以做到,何必劳累外卖平台来做这些事情呢?我在家里,给楼下的馄饨馆啊,拉面馆啊打个电话,说好自己要什么,也等不了多久饭菜就送上来了。目前而言,外卖还是突破不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但从用户的选择来看,平台的确有其独特的地方。1.有优惠外卖平台的“满减”活动也好,“新用户首单立减”的招徕也罢,总之,是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实惠。且不论这笔钱由谁来出,或商家自己,或平台本身,或背后的投资者,抑或是广告商,单是这十块八块的优惠,就足以让一些用户投奔外卖平台了。2.菜品更新快以往的电话订餐,菜品是印在宣传页上,如果商家对菜品做出了调整,很难及时的告知消费者。而这些平台解决了这个问题,菜品可以实现即时更新。3.汇集了更多的商家消费者大概会惊喜的发现,原来自己周围可以有这么多商家能提供送餐上门服务。于是果断丢弃了吃腻的黄焖鸡米饭。(笑4.为不能或不愿意说话的人创造了订外卖的条件有的人就是不喜欢打电话订外卖,抱怨另一端总听不清自己想吃什么;有的人就是喜欢在屏幕上点点点的服务方式。外卖平台恰好捕捉了这些人的需求。目前,O2O的商业模式仍旧在挖掘用户的阶段,只要还有钱烧,对用户的挖掘就不会停止。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服务采用了极大的优惠,如各类1元体验活动。似乎烧钱推广已经成为了这些行业公认的营销模式。可是当钱快要烧完了呢,该怎么办?什么才能留住消费者的心,使之成为自己的客户?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如何降低服务成本?如何让消费者产生“非你不可”的独特性与依赖性?当你拥有了用户群,你提供的就不能再只是体验,而应是踏踏实实的服务。似乎烧钱推广已经成为了这些行业公认的营销模式。可是当钱快要烧完了呢,该怎么办?什么才能留住消费者的心,使之成为自己的客户?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如何降低服务成本?如何让消费者产生“非你不可”的独特性与依赖性?当你拥有了用户群,你提供的就不能再只是体验,而应是踏踏实实的服务。想法和创意都是好的,商业模式也并非不能照抄,同质化的服务终究会带来伤害,在细节上的差异也许会造就转机。互联网服务依然充满前景,只是需要加入更多的思考,狂轰乱炸的时代也快要过去。摸着石头过河,过了一半,不要被冲走就好。最后,还是想提提安全与信任的问题。昨天关于“快递小哥的微信加不加”的问题,我收到最多的评论是:看颜值。话说回来,颜值并不是惟一评判标准,安全与信任还是不能玩笑。从开始实验以来,家人、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一直提醒我一件事:有那么多陌生人上门,要注意安全。但是,关于上门服务的安全问题最近确实频繁被提起。你的姓名、住址、电话被留在各个地方,每天等着收的快递或是等着上门的人那么多,其中的安全保障似乎只能指望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对于这一点,我其实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之前接触到的女美甲师、女技师们也和我聊到过安全问题。“如果是一位单独的男性客户预约,这种单子我是不接的。”美容总监的一位美容师曾经这样告诉我,“但是也只能自己注意安全。”关于这个问题,跑腿服务 “Get 一下”的市场负责人黄友亮显得比较乐观,他说:“一年多以前,人们也不太接受坐陌生人的顺风车或者专车,现在人们也接受了。”即使如此,家中的长辈这几天发短信或者打电话来说得最多的一句仍然是:“注意安全。”诚如作者所说,安全和信任不能玩笑。在作者与上门服务者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对于女性服务者,她们在接单的时候还是倾向于接同性客户的订单,尽量回避异性订单,同时在上门服务者的着装上也有一定的要求。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也许会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如何细致化的征信,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抛开话题之外,下面的这段自白,引我深思。进入一个人的家,仿佛有一种侵入对方生活的仪式感。都市人敢于相约去深山徒步,却在请人回家吃饭这件事上踌躇。然而,我不知道的是,结束 18 天实验之后,我是否还会再像这样,热情地邀请每一位朋友或是熟人,来家里吃饭、喝茶、聊天。==========================================================================End
读完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还有那么多神奇的app以及原来我自认熟悉的app还能订餐?!
作为一枚患有懒癌的吃货,订餐的app我一直在用,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饿了么,其次淘点点,其他的一般都是因为初次下单的优惠活动使用的,而且很多时候都是用过就删了(捂脸)……去哪儿和百度地图我也一直在用,却从未发现上面还能订餐。洗衣和洗鞋的app,在我正在感慨这附近为什么没有可以洗鞋的店时在地铁上看到过广告,后面的那些,就确实不知道了,比如原来有可以解决我切菜无能问题的直接送菜上门的味库、大妈买菜……比如厨师、健身教练、美甲师、按摩师、理发师、钟点工原来可以通过app找到上门服务,再比如还有能给你不断提供新衣服的有衣,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好么?第二个感觉则是困惑,要是这姑娘不是在帝都体验的宅家18天,会是什么样?
虽然O2O模式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使这个姑娘宅家18天还能做这么多事并且感觉过得还不错成为可能,不过能完成这一切的前提是她呆在帝都这样的大城市,要是去我们老家那种刚刚才开始有美团团购(连大众的团购都没有!)的地方,她18天宅家的生活绝对会大!有!不!同!现阶段大城市里O2O发展得如火如荼,小城市却不然,当你在那些地方时打开外卖app只会显示 更别提什么送菜上门,送药上门,厨师上门,理发上门,美甲上门了,根本就没有!原因呢首先肯定与移动互联网人群主要居住在大城市有关,小城市面积小,人口少,人的出行成本低,宅的人更少,看起来远不如在大城市的获利高,但我认为前景肯定还是有的,鉴于我大姑妈在微信上发天狮广告都能招来人来主动买她的(kengdie)产品,想必发外卖什么的也会有人订的。我很好奇O2O模式在小城市这个尚未开发市场如何运作,或许基于微信是个不错的方法。
最后还是觉得虽然O2O让我们长期宅家不出成为可能,不过啊,还是多出去走走吧,至少对于此刻外面阳光灿烂我却要在房间写作业我很心塞。我还是喜欢多出去看看,毕竟看朋友旅行和自己旅行感觉还是不一样,你能看到地中海的海景,却感受不到拂面的海风,呼吸不到带着咸味的空气,你能和家人视频,可是始终隔着一个屏幕,无法和他们拥抱,空下来还是多出去走走吧。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一个人18天没出门完全靠各种各样的手机O2O来生活的这样一段经历。不得不说,这些O2O的确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手机上的O2O软件就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我们可以用手机来进行几乎任何活动,O2O软件几乎迅速占领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O2O软件来给你服务。文章作者之所以能够足不出户,就是因为O2O的这种侵略性。吃饭有外卖软件,甚至在吃这件事上,也会提供给你丰富多彩的选择,别人可以直接将餐厅的饭送至家中,也可以选择将原材料送至家中自己下厨,甚至可以预订海底捞的服务员;想要锻炼可以在线预约教练,也可以将教练叫至家中;想美容,有美容上门服务;理发师也可以通过O2O预约上门......可以说,众多的O2O让懒人有了生存的可能,让忙人节约了更多的时间,让以钱换时间与劳动成为了可能。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样的送货到家服务的价格是十分昂贵的,文章的作者在18天里花掉了近5000元,这个价格对于一般的工薪阶层是无法承受得起的,可见,O2O在整合线下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时间便利的同时,这种便利也不是免费的,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来买单。一般收入的人也只有在不得已或者偶尔放纵娱乐一下自己的时候才会用一下这些软件,大多数时候他们的生活方式肯定还是传统的生活方式。根据机会成本理论,经常购买O2O服务的人应当是那些时间成本大于服务费用的人,也就是高收入的人群。实际上,O2O开始时针对的就是那些收入较高的人群,这些人往往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精力不足,因此需要通过购买这些服务来弥补;另外,O2O刚出现时,智能手机也没有后来这么普及,拥有智能手机的人往往也都是一些高收入人群,O2O自然要针对他们去做。另外,O2O花费如此高昂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电子消费对人心理的影响。人在进行电子消费时看到的仅仅是一个数字,而不是白花花的票子,往往在手机电脑上付钱时消费更加爽快、不会精打细算,这也是为什么作者仅仅18天却有如此巨大的消费额的原因之一。在这里面,作者尝试了一些之前没有用过的APP,比如线上教练软件“超级减肥王”。作者在这款软件里发现它只有8个在岗教练,而且这些教练的资质也没有保证。可以说,这就是一款设计得十分失败的APP,这个APP一味地细分市场,没有锁定找准客户的刚性需求,同时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对教练资源进行管理,导致几乎没有人使用这款软件,只有作者这样进行实验的人才会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去尝试。另外,还有一些外卖软件也有许多漏洞,都没有很好地消除自己软件的bug,用户的使用体验自然也不会好。O2O这种商业模式,之所以在亚洲这么红火,而在欧洲和北美却发展不冷不热,和国家的发展程度是有关系的。O2O可以提供给用户产品,但是无法提供给顾客附加产品。所谓附加产品,就是走路亲自去购买产品的过程中能给顾客带来的用户价值。举个例子,我们去逛超市,更多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放松,同时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获得意外的发现与收获;再比如,我们去餐厅就餐,不仅仅是为了可口的食物,也是为了餐厅的就餐氛围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没听说哪个求婚的人把高档餐厅的菜打包到家里与伴侣分享的。在发展中国家居多、人口众多、竞争激烈的亚洲,人们往往为了工作而忙于奔波,生活节奏很快,因此人们愿意节约时间而放弃休闲,快捷似乎成了唯一的要旨,导致了O2O在亚洲如此红火;而在欧美等国家,人们更愿意为了休闲而放弃便捷,所以人们还是偏向于传统的生活方式。综上来看,O2O就是一种用金钱和休闲来换取时间的一种生活理念,它的兴起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
之前对于这个方面并未做过很深入的了解,故评论具备主观色彩更多,而非专业见解,先说声不好意思了~
传统的服务模式在我看来可以被拆解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顾客对商家提出希望得到的服务并付款,第二部分为商家为顾客直接提供服务;而所谓O2O的服务模式,是让顾客在网上选择商家及服务,之后让商家将服务送货到家,免去了消费者等公车挤地铁的麻烦。O2O的运营模式是一个双赢的模式。对于商家而言,这种模式虽然仅仅改变了支付方式,但却帮助店家找到了顾客,增大了客流量,对于租金的要求也不高;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得到了优惠。使用点餐app一段时间后,偶尔和同学逛到小黑街,即使从未进过饭店,看店名也可以直接说出这家的什么比较好吃:通过这个方式,我们不知不觉已享受过这片区域内大部分的服务。
这篇文章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存有保留意见、并未强力推荐的一些服务,如上门按摩、送花、视频健身教练等。许多服务都可再分为两方面:其一是顾客所需的硬性服务本身,如食物、按摩、健身教学等;其二是附带于此服务的气氛,如场所精致的布置及平和的音乐。我们可回到一个比较基本的问题:顾客购买服务的目的是什么?
拿前一阵子比较火的一家餐厅“很高兴遇见你”来举例好了。个人任性地以为,在办公室里忙得晕头转向的白领们是无暇讨论要吃[来自星星的炸鸡]、[你没吃过我的豆腐],还是[不离不弃提拉米苏]的,他们只是想要能填饱自己的食物,可能匆匆点一杯soylent就足够应付了;而在此店门口,常常可以看到年轻人们拿着号码为100+甚至200+的小纸条默默地等位,等烦了就望望美丽的店铺,看看门口播放的卓别林默片。顾客吃后普遍反映的结果是“其实菜品也没有好吃到那个程度,但是如果可以下次还是很愿意来。”顾客享受的服务不仅仅是硬性的,我们购买服务,为的是对着菜名吐槽时的欢乐,是店里好看的装潢,是一个人们志趣相近的环境,总而言之,为的是氛围和乐趣。
我对“有享受环节”(平日为填饱肚子或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在此不算)的服务分了两类:一是乐趣在挑选服务过程中的服务,如买花、买衣服;二是乐趣在享受服务过程中的服务,如按摩、健身等。而O2O模式很多时候简化了这两个过程,使得所谓的乐趣也随之简化了。硬性服务的质量虽然没有下降,但整体服务带给顾客的体验却难免有所下降。
人们会任性懒到底,选择一切送上门的服务,如果可以最好什么也别亲自动手;但人们也会挤入满人的地铁,拿着号码牌苦苦等候,只为了感受所谓的情调。女孩们也没有那么爱花,只是爱看送花人捧着花满头大汗走过十里长街的样子罢了;想来用app一键下单送货上门,花朵本身质量先不加以考虑,大部分女孩也应该不会深受感动。
先不对于生活智能化的现象进行评价,毕竟每个人喜欢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但站在让消费者充分享受服务的角度,个人认为商家需放对重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以便利快捷为优势,则应充分发展外送的服务、开发app;如以环境为优势,则应将重心放于实体店,对于细节加以完善。不同的商铺拥有的特色自然也不尽相同,应对自己的优势充满信心并好好发展,不必盲目匆忙地投入app的大潮中。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再见只是陌生人男声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