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长治的 想要去广西南宁地图 什么路线可...

发现信息价值
为什么要存在广西?
09:58 发表在
为什么要存在广西? 近期在网络上很流行的一篇文章
4万多字的心血之作 其中有不少是写到南宁的 有些地方确实也值得我们南宁 我们广西反思 今天转出来给大家看看 作者:未视骄阳 日,"长三角"十五市,加上新增的台州市在南京聚会,重点研究如何整合"长三角"资源,突破行政垄断,提高资源配置率。为突出上海的龙头地位,故将此次会议称为"15+1"会议。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签署;日,《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签署,标志着珠三角开始进入全面整合阶段。 2003年6月,我国第一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它的建成,可使宁波不再绕道杭州至上海。紧接着,投资约70亿元的绍兴至嘉兴第一座杭州湾大桥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它的建成将使绍兴至上海的路程缩短到三个小时以内。2003年,珠港澳大桥结束论证,开始进入动工筹备阶段,标志着粤港澳经济进入一体入阶段。2003年,国家宣布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东三省经济进入全面攻坚阶段,被誉为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 2003年过去了,但是2003年对于中国来说却是不平凡而又动荡的一年,即使面临着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是中国的经济依旧保持着二十年以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各省特别是沿海发达省区的竞争与合作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2003年,如果能以一个时代来形容这种竞争与合作的话,那么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开始进入三国时代。各项工程的建设进程开始加快,各城市与地区开始坐下来磋商经济上的整合,关于选择何种发展模式的声音不绝于耳,网络上、报纸、电视等媒体之间此起彼伏着许多关于经济方面的争论,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城市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发展要求的迫切。2003年的中国,合作是一个前兆,竞争是一个开始。 2003年,从高层到民间,对于经济的讨论与摸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的活跃。无论是在网络上、在学者的文章中,还是在飞驰于铁轨上挤满小市民的普通列车车厢里,每一处都可以听到关于各省经济发展历程、模式、前景的讨论,特别是关于"珠三角"与"长三角",更是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在这场拼经济、拼发展的大战里,谁也不想落后,谁都想当老大,谁都想成为那个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动力最为强劲的发动机和领头羊。过去是广东,现在长三角出现了,想将广东取而代之,京津唐地区也开始蠢蠢欲动,胶州半岛则是后起之秀。这种竞争以外人的眼光来看是激动人心,而在这其中的竞争者,每一个置于其中的省份,甚至每一个城市,都感觉到一刻不许的懈怠和压力。每个地方、可以细微到的城市,都将自己全部的辛劳、资金、智慧投入到其中,他们义无反顾,他们拼尽了全力--只是为了更快发展。为此,城市圈开始扩张,区域市场的蚕食成了竞争的一个主流。君不见长三角城市群开始考虑"扩张",并提出了一系列苛刻条款?珠三角则提出了一个"泛珠三角概念"和将自己的触角伸到了长江中游一带--建设了武广客运专线。即使是在东莞的一个小镇--虎门,都演绎着国际化:各大服装批发城之间挤挨着一排排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破旧寒酸的小门脸,但是这些小门脸玻璃窗上的口气却不含糊:国际快运--纽约、东京、孟加拉…… 让我们将目光从东部拉回到广西:这样的一个在广东哪怕是在一个小镇上都随处可见的情景在广西会有吗?坦白的说,或许没有。我在广西生活了二十多年,即使是在她最繁华的城市--南宁,也没有看见。我们有的是无处不在的贫穷,我们有的更多的是时时的被遗忘。从深圳到广州,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如流的汽车、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琳琅的广告牌……满目的繁华会让你感受到经济发展的蓬勃动力,广东人的精打细算、豪情壮志,对于未来冲天的信心,留予你深刻印象的,还有那里人的的忙碌,整个社会就像一台有效而高速运转的机器,马不停蹄地高速运转。沿着公路,从广州向南宁向方向行进,倘是进入了广西,透过模糊的玻璃窗,大都会强烈震撼于这样两地的落差:高楼大厦没有了,高速公路不见了,广告牌也少得可怜,没有连绵的城市群,由矮旧土泥房组成的村庄破败得少见人烟,即使是在中等城市中"国际"两个字也亦是罕见的稀有产品;公路上的汽车倒是很多,大部分是中长途客车,满载着怀着淘金梦去广东的人们,对于他们来说,广西只是他们地理上的家园。本省人是如此,对于外省人而言广西更是模糊。在外省人的眼中,广西更多地是意味着"成克杰"、"南丹矿井透水事故"、"北海烂尾楼",是少数民族省区、落后地区的代名词,甚至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南宁是中国的一座城市,不知道南宁是广西的首府。桂林是互联网上点击频率颇高的一个词,但如果不稍多解释,很多人都误认为桂林是别的省份的城市。广东人更是拿广西没撤,曾经几乎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现在一个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一个是全国倒数;一个极度开放,像极了美国,一个极度自闭,像极了晚清。"两广"曾经是无比辉煌的一个词,而今广东人羞于提起,广西人却乐于称道,就像中国对于日本"一衣带水"般的一厢情愿。翻一翻广东全年的报纸,"两广"这个字眼可以出现多少回?而在六七十年前,在民主革命年代,很少有哪个省的民众像广西人一样站在中国革命的前沿,为了理想的革命信念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约有20%的烈士都是广西人;在军阀割据的年代,蒋介石拿下了全国所有地方的军阀却独对着桂系军阀望然兴叹;在抗战时期各省都节节败退之时,惟有广西不仅没有败退,还打到了河北,安徽俨然广西"第二省";《纽约时报》还在七十多年前赞赏称当时的广西建设是"中国的模范省",那时的广西,谁敢小觑,谁敢捋广西的虎须? 但是时代竟然与广西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七十年前的辉煌居然没让现在的广西沾到一点光,七十年前的豪迈与进取在今天的广西人身上却是那样的接近荡然无存。我们安逸,我们变得没有思想,我们变得缺乏自我时时的反省与激进的进取精神。过去与现在境遇的相比,落差之大,广西像是被遗忘的角落。记忆被尘封得太久,多少年了,广西都没有在全国人民脑海中留下太为深刻激荡的回忆。安徽因为小岗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而名闻全国;大连因为薄熙来的改革成功而由一个破旧的军港成为全国瞩目的足球城市;浙江温州人的富甲天下而使得北京的五星级酒店都推出专门为温州人而设的打折服务;深圳对于年轻人的感觉就是朝圣的地方。还需要推出我们的桂林山水炫耀吗?就像时时要把四大发明挂在嘴边显示我们曾经的辉煌。可是,山水是自然赋予的,在这山水之下世代生活的广西人又做了什么呢?在经济、科技制胜的年代,它有用吗?那还会是本钱吗?这就像是对一个来考察的人,向他展示的不是锅里没食物了,而是这个锅有多古老。区位优势呢?我们自称是中国地理位置最好的地区:可以沿海、沿边、沿中国最富裕的省份和城市。可是最近几十年我们在干什么?解放后至改革前我们广西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改革后我们作为沿海开放地区没有得到较快的发展,广东发展的时候我们没能随之一起发展。改革前发展的机会失去了,改革后随广东一起发展的机会也失去了,这怪谁?中央,没有给广西足够的支持?广东,没有拉小兄弟一把?还是自己?我们又能让多少次已经到手的机会再次失去,而后才番然悔悟?可以用因为广西是沿边省份,所以国家不设工业基地而得不到发展来解释吗?可是试问一下,广东原先也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基地,浙江也没有,可是为什么现在这两个省份都可以发展成为中国的世界工厂?可以指责那场七十年代末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战争吗?可是,美国可以依靠战争发了大财与发展起来,为什么我们没有能?为什么德国人可以在两次战争战败之后又在十几年的短短时间里迅速重新崛起,我们没有战败但为什么我们却不能?可以斥之我们的人口多、民族情况复杂、经济底子薄、没有得到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援吗?但是当年的新加坡,那个被迫脱离马来西亚的新加坡,那个具有十几个民族的新加坡,那个连淡水都缺乏的新加坡,那个谁也没能去帮助它的新加坡,却是如何崛起的?伟大的新加坡人不仅将原先贫穷、落后、混乱的新加坡带向了现在的安定、和谐、美丽、繁荣与富强,造就了新加坡在华人世界的骄傲,而且将眼光放得更远,它走了出去,打造了苏州工业园这个中国的世界电子工厂。我们呢,为什么都不能? 是的,我们当然不可否认广西在于过去的几十年间所获得的较大发展、我们所拥有的进步,但是如果这种发展、这样的进步只是与自己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一无所有相比较,而不是与国内最顶尖、最发达的省份所取得的成就相比较,那么所有的数字都是假的,那么就说明我们习惯于固步自封。美国宇航员阿姆期特朗在登月时说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这只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相对于广东的一大步而言,广西的发展只是一小步,微乎其微的一小步,小到什么程度?2003年全广西的国民生产总值加起来竟比不上一个广州市的全年国民生产总值!而如果再放入全国范围之内进行计算,这个数字更是小得让人无需统计。我们这些年的发展不是给我们耀眼,而是让我们汗颜和无地自容:几年之前北京就将我们超越,2003年轮到江西将我们超越,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天津市也许即将在未来的2005或是2006年将我们超越,后面跟上的还有云南、陕西、内蒙古……我们不知道,当越来越多的省市不断将广西超越时,我们凭什么可以躺在我们所取得的那点可怜的但却被我们称作"巨大"的成就上面沾沾自喜,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将过去的那些小发展不断拿出来向别人展示与炫耀?而且,如果当我们知道我们的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三时,当我们知道广西的总人口还稳稳当当位居全国前十时,这样的人口,这样的成就,我们要做何感想?当我们知道即使我们可以以10%令世界其它国家为之诧舌的经济发展速度疾行但却需要17年的时间才能赶上现在广东省的发展水平时,我们能不愤怒吗?我们的优势到底是在哪里?我们又该往哪一条路子上走?哪里才是我们的正确方向?那个十年艰难铸一剑的西南出海大通道吗?那个用十年的不断被超越的落后换来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吗?那个我们时时谈及的"沿海"、"沿边"、"沿江"、"沿东"、"沿发达省区"的区位优势吗?那个可有可无的工业吗?那个从未被称作中国粮仓的农业吗?还是那个被丽江、张江界等超越的脆弱的以桂林为首的旅游?--我们不知道,事实上,我们不愿意再谈起。区位优势通道危机 自从国家战略部门研究要开发大西部的始有眉目开始,广西就开始喊出口号,称要成为大西南的出海大通道。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2003年方完成初步框架,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可是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用今天的数据来考察我们过去所做的这个策略最后所得的绩效,发觉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呢?西南出海大通道是沟通了西南各省区与东盟各国的联系,但是在过了这么多年之后,从广西进入东盟的包括西南各省在内的全国物资还是廖廖无几(细心一点的人会发现,西南出海大通道在九十年代的广西可称是"声名显赫",但随着其作用的不如预期,口号便慢慢地开始不再被提起)。也就在这时,这个所谓的"区位优势"却正面临着来自广东与云南的严峻挑战。2002年中国政府向老挝提供3000万美元的无息货款用于建设老挝边境内连接昆明与泰国北部边界省份的高速公路,这是昆泰高速公路的一部分,计划中的昆泰高速公路将于2008年全线贯通。有了这条高速公路,云南便可以摆脱广西所谓的"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优势直接进入东盟,而四川、重庆、陕西等内陆省份也可借着这条高速路直接深入东盟腹地;其次,泛亚铁路--由昆明至新加坡段也正在兴建中,这又为云南争夺西南出境大通道增加了另一个砝码;昆明甚至雄心勃勃地提出要绕过马六甲海峡而取道缅甸和孟加拉湾进入印度洋,从而在中国与欧洲之间建立起一条造价更低、距离更短、更安全的贸易信道。而广东方面的动作更为积极和迅速,利用香港这个窗口打造中国与东盟交流的平台;李嘉诚的强劲注入亦使得深圳盐田港于此时异军突起;全国最重要的石化基地茂名及一些城市的发展更带动着湛江港的发展,它的很多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走在广西沿海三市港口的前面;沿海高速公路2004年底已建成--它将深圳港、珠海港与湛江港这三个中国大港紧密联系在一起,珠三角港口一体化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更为让广西人不安的是,以中部洛阳为起点、以湛江为终点的将中部各省与湛江港无缝链接的洛湛铁路将于2008年竣工;2005年随着高速公路的通车,重庆人可以开着车由重庆一路顺畅至湛江,也就是说,当高速路将湛江港与中西部各省区联结起来、将深圳与湛江两个大港连结起来,当铁路和水路将云南与东盟各国联通起来,不仅是广东,甚至于中、西部各省可以选择从云南或是从湛江港、深圳港绕开广西而直接进入东盟。而因为众所周知广西与贵州、云南、湖南、广东四省之间目前并没有高速公路衔接,而黔桂、湘桂铁路线火车的蜗牛速度一直被视为诟病。在这两个省的夹击之中,广西的区位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弱化,"西南出海大通道"倒反像是广西的一厢情愿。不客气的说,如果没有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就快被边缘化了。但是,快被边缘化的我们,却没有深刻的反思如何去发展,相反的,2003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犹如比赛之中的暂停时间,让沉闷许久的广西人长舒了一口气。广西人的老毛病在这时候又犯了。在内忧外患不再提西南出海大通道多年之后,又开始提沿海、沿边是自己优势的口号,这还不算,又还在后面加上了"沿江"、"沿东"、"沿发达省区",于是即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五沿"。我不明白,为何地理上的区位优势有用吗?如果真的有用,那为何今天的中部各省却在喊着"中部凹陷"的危机?经济区位的凹陷 在讲到的"五沿"提及它所拥有的优势,这的确是一个事实,但是在经济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起"催化"作用的今天,光凭着"五沿"就会得到投资人格外青睐,然后没眨一下眼地投下巨额资金,广西就变成世界工厂的获利聚宝盆吗?我们必须承认,在自然地理上具有区位优势那是一定的,地图上也是那样写明,但是自然区位优势就是一切吗?就可以天天有载满外国投资者的飞机飞到广西一掷千金的投资设厂,走在路上一不小心都会踩到美金?广西的位置是介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内地欠发达地区之间、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以及作为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一个捷径,这是不错的,但是地理上的区位优势并不等于经济上的区位优势,经济区位除了地理上的要素以外,还要涉及和照顾到人文、市场、投资者的心理等等众多方面的要素。 第一:首先,地理位置的优越也许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也许可以作为一个发展的凭借,但是在今天陆路、航空发展的前提下,这些都不再具有绝对的优势。一个地方想要构建一个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并获得腾飞与发展,在交通方面主要是看其是否有密集而便捷通往各主要枢纽城市的交通网络:一个大海港和它周边的港口群,由港口伸向内陆的高速公路及铁路,一个甘当区域中心枢纽的面对世界的航空港。但是到目前广西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与云南、贵州、湖南、广东三省接连,柳铁管内不仅列车速度一直上不去而且也与区域中心城市广州的衔接也存在很大问题,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勉强是面向世界了,但却是个旅游航空港!2003年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及南宁吴圩国际机场的客、货运输量均位于全国二十名开外(2003年桂林旅客吞吐量为1,970,615人次,位列全国第24位;南宁旅游吞吐量为1,222,900人次,位列全国第30位)。正是在这种经济不发达、硬件配置跟不上的前提之下,广西的位置是相当尴尬的,因为对于中南、西南各省而言,面向东盟的通道并不是只有广西一条路可以走,而是有很多条、多种的方式。湖南、江西,因为靠近广东和福建,加之有多条大动脉与这两个省相接连,厦门港、深圳盐田港这样的优良成熟的港口就等于在家门口,它们可以提供较为优质和完善的服务;对于西南各省而言,可以选择云南作为进入东盟的大通道,因为有泛亚铁路和昆明到曼谷的高速公路,而不必为了选择出海再专程绕到广西;即使出海,在防城、钦州、北海、湛江这四个口岸之间的陆上运输距离也不过几十至200多公里数的差距--这个距离对于长途运输而言在总运输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再加上广西地方铁路运费和中转费用高,在这种道路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不明显之下,论及广西的区位优势是依葫芦画瓢,不顾现实一厢情愿地奢谈。 第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广西的区位优势。区位优势除了从地理方面来考虑,还要从经济层面来看:能否给予投资者相对于邻近竞争的省份或地区更大的市场?证券交易所之所以首先在深圳而不是在上海或是北京开张,是因为当时的深圳是中国内地经济最活跃也是因为接近香港而容易健全其体制的地方;众多的跨国公司甚至部分国内巨头之所以现在还把总部盘踞在香港,是因为那里的经济自由度在全球名列前茅,虽然香港的地理位置也不比北京、上海优越,面积也比这两个地方狭小。具体到广西,虽然是地理意义上的"五沿",但是能证明什么呢?广西的经济总量比不上广东,也比不上湖南、江西、四川、福建,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低于上述四省,甚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一个市场的广度,而城市化水平反映这个市场的消费潜力,广西在此方面都不存在优势,试想当一个市场因为狭小而不能给予投资者可见的预期回报率但是却有太多未知的风险之时,投资者怎么能不把眼光转移到别处?广西过去几年来外商投资总额连年下降就揭示了这一点。和广东在一起,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广西的"不幸"。因为与广东相依,自古即同属于岭南文化,所以投资者在两地之间选择投资地时习惯了进行比较,虽然这样的比较不太客观,但在比较之中广西综合各方面给予投资者的诱惑和优惠条件确实比不上广东,人往高处走,钱往银行扎堆从来都是不争的事实。广东市场广阔,前景一片光明,光是1999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达到了3316.28亿元,是同期广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5倍还多,光是摆这一点儿谱,广东就已赢得了投资者不少感情分,于是,投资者的口水都开始流了,巨额的资金也随之摆上台面。冰冷却能说明事实的数字就写在这里:200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535.05亿美元,其中广东实际利用外资189.41亿美元,而同期广西仅占4.5619亿美元,仅占0.85%。 另外,即使是面对东盟,但是由于广西的工业化程度不高、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以及技术水平与东南亚多数国家互补性不强,第一产业都在各自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在经济结构上也是共性大于个性,因此,广西缺乏与东南亚各国市场产业的衔接,广西的位置就好像是树立东盟与中国大陆之间的一道墙。市场的狭小,相互之间产业存在的竞争,大量人才的外流和专门人才的缺乏,南宁目前的低知名度,这些都是广西能否搭建一个让中国与东盟充分交流的令人信服的平台所遇到的难题。 在地理区位上较之广西略占劣势的广东,在经济区位上却是目前的广西所不能企及的。就地理区位而言,即使是与以长三角为中心的东部相比,广东亦占有绝对的优势:广东地处东亚板块与东南亚板块的结合位置,是两个板块之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在经济区位优势方面,遍布东南亚各国华侨,多以粤籍为主,并在当地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另外,最重要的是,粤港澳经济逐渐融为一体,大珠三角经济总量庞大、发展迅猛、市场潜力广阔,而且广东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制造中心之一,与东盟在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互补合作空间,这是同为东盟之邻的工业基础薄弱的广西和云南所不具备的经济优势。广东与东盟贸易额的快速增加也证实了这种优势地位的存在。作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2002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548亿美元,增长31.8%,其中广东占37%,占绝对优势。来自广东海关的统计数字表明,2003年前10个月,广东对东盟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60亿美元,占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8.9%,占中国对东盟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6.8%,东盟已成为广东地区第五大贸易伙伴。东盟在广西则早已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2002年,广西对东盟的进出口额仅为6.27亿美元,尽管占全区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5.8%--从这一点我们更可以看出了广西在经济上与广东的巨大差距。 第三,从人文方面来考虑广西的区位,促进投资者投资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市场、制造成本与地区政策环境,与外国投资者不同,对于念祖恋宗的华人而言,人文的向度始终在投资中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历史、地域文化这类的因素在华人投资大陆时大多都会考虑到。比如:香港、澳门同与广东紧邻而居,大家同饮珠江水,粤语也一直是三地交流的共同语言,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时间内,虽然随着香港经济产业的转型,大约8万多家香港制造工厂北移到了大陆,但是其中的53000多家却是将工厂定居在了广东的珠三角地区;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地域较之其它省份与台湾的距离最为相近,文化更为相通,而1949年国民党从福建撤退前往台湾时,抓走的壮丁也以福建人居多,所以现今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多在福建,特别是厦门;在海外的华侨访问、投资大陆时也多选择在自己所在的祖籍。与广东前面毗邻粤港澳,福建隔海相望一个台湾不同,站在广西前面没有一个属于中国的地区,而是一片空荡的海洋。相邻的国家只有一个越南,越南又是一个穷国,在其中生活的中国人虽然很多,但是越南经济的不发达,多年的战乱和对华人的排斥让在那儿生活的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是小打小闹瞎折腾,没有积累起雄厚的资本而衣锦还乡;比较富裕的是泰国,在泰国的华人中广西人是占大多数的,也因为泰国相对良好的环境和华人的节俭勤奋,出现了一批华人的佼佼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泰国的经济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遗憾的是广西没有跳过越南看到这一点,没有把在泰国的华人特别是广西人聚集、调动起来,向他们宣传广西,介绍广西,组织他们回家乡考察、认祖归宗和投资。许多年了,来自泰国的投资是少而又少,广西也只是向泰国出口旅游者的地方。港澳原本也有一批广西人,但无奈两广地缘文化相近,原籍为广西的港澳同胞早已分不清是"东"还是"西"了。 第四、从产业特征、人才和劳动力成本方面来看广西的区位。目前在中国投资的外资大多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就第三产业服务业而言,外国投资者一直把沿海发达地区作为投资中国的主据点,然后以此为跳板进攻内陆地区。广西的第三产业虽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相较于中西部省区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却没有成为一个强项在全国独树一帜,远不足于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提并论,也由于经济总量的低下而导致第三产业增值率不高,对于外资进入西南各省没有意义,于是也就成了投资者拒绝广西的理由。在第二产业,更别提了,广西特别是柳州正与东北一样,国企背负着多年沉重的包袱,正需要来第二次振兴呢。 在人才方面,广西本来就是一个缺乏人才的地方:在邻近华南各省中,受高中以上教育的占当地人口比重广东为15.41%,海南为13.78%,湖南为12.45%,福建为11.84%,广西又落后了一步,仅为8.21%,而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仅为0 .99%,不仅比上述的四省区低一大截,而且还比贵州、云南两省还要凄惨,在南部各省中倒数第一位。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不仅现有的人才保不住,每年在区内、区外毕业的大学生若非是留在外省,即是往东飞。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和劳动力素质的整体低下会阻碍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的提高和高新技术在工业中的大量运用,企业也不愿意再多花一批钱来为劳动者来一次就业再培训。来广西的外国人是很多吧,但是绝少有人是过来考察投资设厂的,而是专程的游山玩水,广西也一直是扮演粗工劳务输出的角色。有一项针对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调查,问在中国投资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居第一位的是:用人。"用人"二字就一针见血指出了跨国投资公司对于高素质蓝领工人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渴求。沿海发达地区就是意识和看到了这一点,在高薪高福利和优越的工作环境吸引内地人才的同时,自己加强在外部培育。2003年《新闻晚报》就刊载了这样一则以《万名技工涌进长三角》为题的新闻,在这新闻里这样写道:"今后一年内,上海人才有限公司将培训、组织近万名应届生到长三角当技术工人……这一万名应届生主要来自内蒙古、兰州、陕西等地的100多所院校,其中近50%是中专毕业生,其它的都是本科生和大专生。大专生主要面向技术岗位,中专生作为具体操作人员,就是所谓的'技术蓝领'。"差不多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广州,2003年广东春季人才交流会上就有媒体传出"今日北方两千MBA空降广州"的传闻。诺基亚说科技以人为本,而创造这科技的也是人,一个企业有人来创立,由人来做,人是推动一个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根本。大量高素质人才在沿海发达地区的群聚吸引得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在广东、上海这些地方扎堆。广西缺乏这种人文的环境与条件。 广东工业发展的迅速与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低下也是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虽然广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发展了二十年,但是远还未达到不经济的状态--每年成百上千万的外省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广东,使其劳动力成本还保持在一个很低的状态,在广东设厂与在广西设厂的成本是相差无几的,但是在广东却可以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与更多的信息流、连接世界的机会。广东是一个大的运动场,而目前的广西只是一个小的舞台,标准、硬件、法规等许多方面都不曾与国际接轨,投资者不可能突然头脑发热突然把自己在广东的大好工厂关闭,然后再在广西建一个也是付与劳动力在广东一样成本的工厂,何况目前的广东加工工业大多以高新科技为主,一个较完善的产业链已然形成,在这样的产业模式上也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升级空间。如果没有再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很难转移到广西。甚至残酷一点去分析:即使要转移,它为什么一定要转移到广西?转移到粤西、粤北地区不行吗?要知道粤西、粤北也是广东的落后地区,那里的有些地方甚至比广西的部分地区还要落后。苦等加工业转移到粤西、粤北地区并使那些地方完成发展而要再次转移的时候,那时对广西而言已经等了三、四十年,青春已逝白了头,恐怕我们这一代都看不到它转移的成功了。此外,即使从粤西北地区转移,凭什么一定要被广西所独占,湖南、江西与广西拥有同等的被转移权。再一个对于广西而言不利好的消息是,2004年广东省政府已作出了关于加强和加快加工业发展的决定,并下发了一系列扶持文件。所以,广西想要等待广东省工业的转移至少要做七十年的黄粱美梦,但到那时,恐怕整个广西已穷得不成样子了。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名头是很响亮:中国的和东盟十国的。它现在的、未来的商机更是令人极其垂涎,仅是那句广告词就就充满了诱惑: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国内生产总值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域。所以,在2003年10月8日第七次中国与东盟10+1(CAFTA)领导人会议上温总理提议在中国南宁召开一年一次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之后,闻风而动的广西媒体第一时间就将这条消息播发到了整个八桂大地。一直到重庆会议确认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定址南宁之后,南宁几乎满城雀跃、举城欢庆,关于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定址南宁后广西将会获得大发展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甚或有的人开始梦想南宁多少年后将会成为国际大都市了。随着媒体的一轮轮目不暇接的轰炸,中国-东盟博览会好像成了广西人一辈子都可以吃饱的馅饼。但是如果从市场方面来分析,我们不禁要问,东盟真的值得我们寄予那么大的期望吗?也许不尽然。固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就会形成一个17亿人口、约2万亿美元的大市场。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一个"17亿人口,约2万亿美元"的大市场,那么我们的眼光将会像二十多年前跨国公司盲目乐观看待中国市场般的狭隘--"十亿中国人,如果每个人都能买我一双袜子,买我的一瓶洗发水"。因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大市场,它的发展层次是参差不齐的,它的文化与宗教信仰是千差万别的,它的交通远远称不上便捷,它的贸易壁垒在"自由贸易圈"的光环下依旧壁垒重重……我们的"西南出海大通道"是建成了,但是在这通道的外面,我们岂是那么容易的就找到另一条通途?此外,我们还要再问,中国-东盟博览会非要落户南宁不可吗?中国-东盟博览会对于广西来说真的是那么重要吗?中国-东盟博览会真的会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与决定因素吗?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份量真的会如此之重吗?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核心是会展,专家们指出会展经济可以产生1: 10的效益,更有甚者比喻得更加传神:"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个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洒钱。"这也许是实话,我们也不否认经济学家指出的会展经济可以产生1: 10的效益,但是真正的疑问是,中国-东盟博览会这样的一个会展真的可以托起整个广西的经济吗?广西经济的发展难道就必须寄托在一个会展上才有希望、才有未来吗?北京离开了奥运会照样发展迅速,上海抛离了世博会一样当它的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广交会、深交会照例也只是成为广州、深圳两个城市一年经济生活中较为平常的亮点之一,中国-东盟博览会呢,广西离开了它就不可能了吗?就没有发展吗?如果一个会展被寄托以振兴那地区经济的希望,那只能说明一个原因,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太低及发展模式的单一与乏力,这个地区的民众太信服于外部力量的作用,而忽视了、不自信了自己内部的力量与潜力--不确定的外力难道比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优势及自力自强更能获得发展?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民族的发展可以把未来走向繁荣的希望寄托在外部的因素之上,会展经济不会成为广西甚至是南宁地方经济的命脉与支柱。而事实上,虽然目前广西的总体经济水平不高,但即使是按照会展业1: 10的效益来计算--尽管并不是每一个会展都能达到那样的效益,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其相关产业的效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南宁的发展,但是还远远不能承担起支撑广西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的重任。因为中国-东盟博览仅仅是一个会展,仅仅是一个中国与东盟十国高层经常会晤的一个机制,它不是一种制度创新,它不是一种决定广西产业成型的经济模式,它不会诱发广西经济发展的层层面面的裂变,它仅是局部性的、一个点的,甚至对于某些产业造成严重的冲击和危害,没有任何事物不具备两面性。如果当我们将广西发展的希望寄予于一个会展,期待它可以承接起广西经济所有振兴的希望时,那只能说我们在进行一场豪赌,我们在拿4700万广西人民的未来做赌注,而事实上没有哪一个人有这样的权利,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将4700万广西人民的福址作为赌注和开玩笑。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是需要寻找一条符合自身定位的、健康的、可确定的发展之路,而不是无端的冒险,更不是在赌博。一架飞机需要几个发动机一起推动才能飞行,一辆马车需要两个轮子才能奔跑,一幢房子需要几根的横梁与柱子支撑才会坚固,如果将广西经济比作一架飞机、一辆马车、一幢房子的话,那么中国-东盟博览会在现在、未来都不会是几个发动机、两个轮子和所有的横梁、柱子,它最多仅能是一个发动机、一个轮子、一根横梁或是一条柱子。如何评价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作用呢。也许可以这样说:面对着广西长久发展的迟滞与近些年来云南崛起的引人注目,中国-东盟博览会倒像是中央给广西的一个安慰。网上倒是有一句不太雅观的话却是形容得更为贴切与形象:中国-东盟博览会就像是一夜情,可以解得一时之渴,但是满足不了一世之需。评价尖锐而精确!即使到了今天它真正花落于南宁,但如果细究一下,相比于北京奥运会,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的组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与细致。北京奥运会,无论是申奥前还是成功后,我们都可以看到它铺天盖地的宣传。北京奥委会人员的世界性招聘、会标的征集、奥运场馆的设计与建造,时间表的全面细化,哪一样不是透明的?不是为媒体公开所为人知的吗?所以,在今天,2008申奥成功之后,我们记忆里依旧清楚昔日申奥成功的口号--"新北京、新奥运",记得张艺谋的申奥电影--我们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有这样精彩的宣传片吗?中央台那三四秒的宣传广告又有谁可以记住呢?记得奥运会会标的征集过程及揭标后首都群众欢庆场面,而今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穿着印上中国印的T恤衫的年轻人,可是不仅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会标在全国又有多少人知晓呢?我们记忆里依旧深刻于北京奥委会机构工作人员招聘过程的国际化和它所能吸引到一大群世界级的高水平人才围聚在它周围,这种对于人才全世界的、公开的、透明的选拔方式也许将会给我们未来人才的选拔工作及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甚至于未来国家人员的组成和方式都有可能因它而改变。可是,今天我们中国-东盟博览会机构组成人员的招聘呢?名义上它是向全国、全社会公开招聘的,可是即使有向全国招聘的意思,它大力宣传了吗,它公开了吗,透明了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了吗,又有多少有才华的年轻人知道有这样的招聘呢?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机构人员的构成和他们的工作、业务水平如何让每一个关心它的人特别是南宁人知道了吗?中国-东盟博览会全面工作和执行的时间表面向这个社会民众公开了吗?一个展会、一项经济活动的知名度的高低决定着它可以吸引到的客流的多少、相关企业广告资金的投放力度、可以吸引到的企业的规模,从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可以从中获利的多少。对于可以称作继奥运会、世博会之后的中国第三大盛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在知名度上、在动作的影响力上达到前边两者初期所拥有的影响力了吗?各地甚至各国的媒体对它大肆宣扬了吗?民众对他耳熟能详了吗?如果翻开一天中国各大省市的报纸,会发现除了整版的各地新闻、明星绯闻和花边消息以外,关于中国-东盟博览会或是与之沾边的新闻寥寥无几,国内都如此了,国外还能有多少热情?这种冷清和北京奥运会的火热形成鲜明的对比,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设计可以引来全国性的争议、世界性的瞩目,奥运会未来的场馆使用和广告收入安排等都召开专门的记者招待会,扼杀无数报纸的版面和记者的胶片……我们可以再认真的问问自己,打开电视,每一天关于欧盟的新闻算少吗,但是中国-东盟博览会自南宁开始承办之日起一直到今天它的落幕,有多少人知道了,有多少了记得了?我们还可以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关注度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进行比较,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与"中国-东盟博览会"放到网络上去搜索,在搜索到的内容中关于"北京奥运会"内容的有1,420,000条、关于"上海世博会"有606,000条,而关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仅有145,000 条(GOOGLE数据2004年12月份数据)……作为一个可以使中国及东盟十国经济受益的盛会,至少说会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大事,可以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相提并论的大事,有到了奥运会1/3的影响力吗?也许跑上北京街头问一个老大妈:"知不知道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什么?""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哪个城市举行?"对于第一个问题她大概要瞎掰一通;对于后一个问题,她肯定会说北京。一个重要的博览会为什么会堕落到这种在全国默默无闻的地步,一个那么重要的博览会为什么不能引来大企业或是更多的中国的民营资本、东盟国家的企业组团来考察,这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因为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和效应,以它所拥有的市场和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它应该得到全国各省主要官员、学者、各大媒体持续的跟踪观察,并积极钻研各省与东盟的对接和发展对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两个词应该烧得如火如荼才对,但是各省的行动、各大媒体的反应冷淡得让人有些看不懂。我们在这一点上有没有过深入的反思?另外再值得说的一点是我们的场馆建设。奥运会场馆的设计方案如今已有定夺,虽然至今仍被争议不休,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设施的配套性及先进性将会是历届奥运会最好的,甚至说某些场馆的建设它所带来的争议与反思将会改变中国建筑、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同时,它也吸引到了足够的眼球,而且是世界的。但是,在南宁所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做到了这一点了吗?以朱瑾花为标志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固然是一个实用的、先进的建筑,但是它周围的建筑呢,与它配套吗,实用吗?会展业要求有一个完善强大的与之配套的集商务办公、住宿、餐饮、通信、金融、购物、旅游等为一体的相关服务与服务设施。可是为何这次博览会南宁的接待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可是为何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周围的建筑不是以会展中心配套来设计的,而是以住宅式建筑为主?就建筑艺术方面,苛求一点说,不光是会展中心,还有未来围绕着它所建的一些建筑,它们能引起人们的争议或是共鸣吗,能改变广西城市发展千篇一律的印象吗?最后提一提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名称规范问题。中国-东盟博览会刚落户南宁之时,"南博会"这样的叫法却也随之诞生,只是,我不知道,是否合适呢?虽然在名称上简单了,可是反而将它的档次降低了--一个南宁市比中国或是东盟大吗?更何况是两者的相加?上海赢得了世界博览会,但是没有见它们称作是"上博会"的;北京赢得了奥运会的主办权,北京也没称作是"北奥会"的。"南博会"固然现在在广西叫得朗朗上口,但是在区外的知名度却不怎么样,还不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叫声响--虽然因为宣传等因素的关系它的知名度也不高。就东盟其它国家而言,在心理上,也许它们更愿意接受"中国-东盟博博览会"这个名称吧。广西的经济想要从这个博览会中获得一点的发展,我们要想把一个会展办成一个世界区域性的,要想让它作为一节的火箭助推器搭载4700万广西儿女抵达繁荣的彼岸,光有主观的愿望与热情是不够的,因为火箭从来都不是以热情为燃料。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加载下一页跟帖
大家都在看
艾龙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南宁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