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什么叫货币化化意义?

财政赤字货币化:弊远大于利 切忌因小失大访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李国辉
发布日期:2020-05-20 09:56
  最近几周,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的讨论热度始终不减。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大家对于扩大财政赤字是有共识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争议的核心是如何为这部分赤字融资,央行是否应该直接购买国债。  汪涛认为,财政赤字货币化会扰乱政府财经纪律和市场定价机制,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相悖,会打破好不容易建立的现代财政制度和现代货币制度之间相互独立又互相配合的机制,弊远大于利。更何况,财政赤字货币化是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没有办法的办法,不是一个可以随便使用的、没有后遗症的工具。中国远没有到不得不考虑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时候。  《金融时报》记者:本轮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争论,各方观点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汪涛:现在争论的不是说疫情对中国经济打击是不是够大,需不需要扩大财政赤字。这些都是没有很多争议的。我同意疫情现在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大,财政政策应该更积极以有效应对疫情,应该扩大财政赤字,这一点我高度赞同。我也认同货币政策需要配合财政政策,我认为这一点也没有很多争议。  其实争论的问题是怎么样去为财政赤字融资。是央行直接购买,还是由金融市场为财政赤字融资、货币政策进行配合?所以,争论的核心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技术性的问题——央行要不要直接购买国债。  《金融时报》记者:在如何为赤字融资这个问题上,您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央行直接购买国债,好处是什么?又有哪些不利影响?  汪涛:央行直接购买国债的优点是,不会因为大量发行新的政府债务而引起对债券收益率的扰动、对市场的扰动。但这个问题其实可以通过技术性手段解决,而且很容易解决。第一,央行的货币政策可以配合增加流动性,使得利率降下来;第二,国债可以进行一些定向的发行,就像前几年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一样,定向的置换既扩大了市场,也没有引起扰动。  央行直接购买国债的缺点是,第一,央行直接购买国债扰乱财经纪律,取消或解除了债券市场对政府债务的约束。大家会对政府的财经纪律以及市场约束是否有效产生非常大的怀疑,一旦这个怀疑突破之后再想重新赢得市场信心是非常难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历史上都有教训,中国在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教训。以前央行就是财政的“出纳”,后来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把央行独立出来,建立了一套商业银行体系。如果突破了这套财经纪律,会影响市场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机制的信心,再想回头就很难。  第二,央行直接购买国债,而不是在市场上发行,那么相当于政府直接为债券定价,没有经过市场定价,这也会影响到整个市场对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相悖。  而在金融市场上为赤字进行融资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利率产品、充实和发展债券市场。目前,中国国债占政府债务的比重非常小,债券市场上国债的品种并不多,收益率曲线也不是很平滑,金融机构手里的国债很少,也不大愿意交易。国债少也使得央行必须开拓一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抵押补充贷款(PSL)来管理流动性。另外,如果国债市场有更多产品、更多流动性,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平滑,就能够更好地为信用市场各类产品的定价提供参考,从而提升整个市场的活跃度。  所以,整体来看,财政赤字货币化弊远大于利。而对于它的利处,我们其实很容易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实现。  《金融时报》记者:PSL、货币化棚改属于财政赤字货币化吗?  汪涛:不属于。PSL是一项货币政策工具。央行给国开行提供质押再贷款(也就是PSL),国开行再发放贷款做棚改货币化安置或其他用途。这里面首先是存在借的关系,而且借钱最终要还——也就是说市场机制发挥主渠道作用。此外,央行给国开行PSL资金,国开行贷款之后,地方政府和居民使用资金后,会派生出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也就是说,PSL本质上是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的一个工具。  如果PSL也算赤字货币化,那么支农支小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MLF)等货币政策操作也算赤字货币化吗?不算。它们都是货币政策投放基础货币的工具,并不是直接购买政府债务。  另外,也有观点说,政府债务一直是延续,并没有还清,就是财政赤字已经货币化了。我觉得这个讨论把赤字货币化的概念换掉了,我们讨论的是央行直接印钱买国债这个问题。现在所有国家都有政府债务,都没有还清,但不能说所有国家都一直在搞财政赤字货币化。  《金融时报》记者:在本轮经济救助中,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央行直接进入一级市场购买国债,以配合财政政策进行全面扩张的措施。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也应采取这样的措施?一些分析认为财政赤字货币化不一定带来通胀,您怎么看?  汪涛:这个论据最值得商榷,也最难以信服。实际上,其他国家赤字货币化是在信用市场已经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流动性出现了问题之后,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没有办法的办法。这并不是一个可以随便使用的、没有后遗症的工具。  美国的信用市场在3月份以来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流动性枯竭,市场信心不足,产品无法定价,没有交易。在这个时候,美联储为了化解信用市场的危机,出台了超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并且决定由美联储购买政府债务,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  美国采取了赤字货币化的手段,似乎美联储也并不担心负面影响,原因是美国是储备货币国家,全世界对美元的信心、对美联储的信心是很难被挑战的。  中国其实没有走到信用市场流动性严重缺乏、没有人愿意购买国债的程度,完全可以用通常的市场机制来解决赤字融资的问题,不需要搞财政赤字货币化。  事实上,居民、金融机构其实有大量的对高质量利率债、国债的需求,由市场为赤字融资可以提供更多的理财和资产管理产品。  所以,我们没有到不得不考虑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时候。而且,考虑到财政赤字货币化弊大于利,有的危害甚至是长期难以恢复的,打破了我们好不容易建立的现代财政制度和现代货币制度之间相互独立又互相配合的机制,会因小失大。  关于赤字货币化是否带来通胀的问题,其实不是我们争论的主要问题。因为通胀与赤字大小有关,与如何为赤字融资本身没太大关系(当然,赤字货币化可能动摇信心因而增加通胀预期),但这不是争论的核心问题。我们的争论点其实非常狭窄——中央银行需不需要、应不应该直接购买国债?不需要,弊大于利。  《金融时报》记者:关于今年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您有什么建议?  汪涛: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用于抗疫的。在这个时期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同时需要更多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要扩大,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也比较重,所以中央政府可以多发特别国债,我建议规模在两万亿元左右。特别国债一方面可以用于弥补中央一般财政预算缺口;另一方面可以用于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的资本金,从而支持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还有一小部分也可以用于一些有收益的项目。
}
  两会新华社快讯:根据宪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名肖捷为国务院秘书长,王毅为外交部长,魏凤和为国防部部长,何立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宝生为教育部部长,王志刚为科学技术部部长,苗圩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巴特尔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赵克志为公安部部长,陈文清为国家安全部部长,黄树贤为民政部部长,傅政华为司法部部长,刘昆为财政部部长,张纪南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陆昊为自然资源部部长,李干杰为生态环境部部长,王蒙徽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李小鹏为交通运输部部长,鄂竟平为水利部部长,韩长赋为农业农村部部长,钟山为商务部部长,雒树刚为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马晓伟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孙绍骋为退役军人事务部部长,王玉普为应急管理部部长,易纲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胡泽君为审计署审计长。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根据提名进行投票表决。  从2002年12月至今,现年70岁的周小川执掌中国央行已近16年。  在前几天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小川参加了他的最后一场“两会”发布会。  当被追问接班者人选,小川笑答:“你猜呀!”  如今,答案揭晓,接任央行行长一职的是易纲。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名易纲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接任者易纲  40年前,他是知青队长,在北京郊外的生产队,经历了那个一切都要定量供应的计划经济时代,他在困惑中开始思考政府的职能与定位。  24年前,他是“盗火者”,在北京大学一个荒废的花园,经历了一番“洋插队”后,他和一帮熟谙经济学理论的青年学者创建了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那里,他们开始探索中国的经济改革道路。后来荒废的花园变成了古朴秀雅的朗润园,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长为中外闻名的研究中国经济的重镇。他说,“我最喜欢的职业是当老师。”原因是可以普及经济学思想火种,再由学生们将这火种燎原。  今天,命运把他放在了更受人关注的位置上:3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名易纲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已经在整个央行体系也已工作了二十年之久,一直深耕于货币政策领域。在新的位置上,面对新的宏观经济环境,他能做些什么,他将做些什么,他又会怎么做?  易纲,男,1958年出生,经济学博士。  1978年至1980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  1980年至1986年,分别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6年至1994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先后担任助教、副教授,1992年获终身教职。  1994年回国,与林毅夫等发起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1997年至200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2002年至200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正司局级)兼货币政策司副司长。  200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  2004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期间:2006年9月-2007年10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党委书记、主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主任)。  2007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2009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2015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2016年3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   1、“秀气”的官员  1997年,易纲离开参与创办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由一介书生转入仕途,出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此后,又先后出任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货币政策司副司长、司长、央行行长助理等职。直到2007年12月,升任央行副行长,开始主管货币政策。  “可以说,10年间,他不仅参与并影响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还从学者成功转变为官员。”  在北京的媒体圈内,记者们对易纲的评价颇为直接。“看起来有些秀气,不像个官员,当上副行长之后仍然没有官气。”  “在央行工作的人都知道,易纲副行长从不对属下发火,即便有错误,也会十分巧妙地给对方点出,并且,不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一位在央行工作的官员这么说,由于央行官员不经意的表态都会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易纲轻易不愿开口。  该官员还称,“易纲副行长喜欢看研究报告,对数字非常敏感。”  2、央行系统内的第一位海归  据公开资料显示,1976年,刚刚18岁的易纲在北京顺义县插队,在当时,每年要种多少亩小麦、玉米、豌豆都要由政府统一计划。当地的农民发现种豌豆要比种玉米的产量要高,于是便私自多种了几亩。不料,被领导发现以后,豆苗被拔掉。对此,易纲说,“这是典型的政府决定。”  央行官员说,易纲对于自由市场理论比较认同,反对一些比较死板的套路。这一思想也反映在他对货币政策的执行上。易纲就曾在一个论坛上表示,“货币政策必须按市场规律因势利导”。  1980年,易纲被北京大学选派到美国留学,1992年获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终身教职,并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年回国后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随后,伴随着徐滇庆、朱民、汤敏、左小蕾、许小年、梁能、王辉耀等人的激情加入,“中国留美经济学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精英会”。  回国后的易纲带着将国外经济管理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想,开始了探求中国经济改革的路径。那一年,中国经济正处于金融秩序、流通秩序的无序状态。  作为他在北京大学经济系77级同班同学,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的海闻对媒体提及那段往事时仍然激动不已。“很简单,就为了一个理想。”  事实上,海闻、林毅夫、易纲早在留美期间就将探求中国经济改革路径定为三人的“君子之盟”。1994年,当他们陆续回到北大后,便拉上了刚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张维迎联手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经济学家徐滇庆曾谈到:“1994年1月4日,美国经济学年会在波士顿举行。我在饭店走廊上遇见林毅夫。好几年没见了,格外亲热,邀他来我的房间坐坐。当时张维迎刚从英国来,和我住在一起。他考察了北美经济学就业市场之后大发感慨。林毅夫趁热打铁,我们为什么不回到中国去创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研究中心?就在这个时候,易纲推门进来。他听到这个建议之后,立即建议说,最好把这个中心建到北京大学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兴高采烈、高谈阔论,直到深夜。”  易纲不仅对金融领域非常了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也非常关注。  早在1998年,他在《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效率和可持续性》一文中就详细解释了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他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比速度更为重要。  2003年,在他撰写的《中国货币化进程》一书中写道:“我对居民楼一年到头总有人在搞装修深恶痛绝,对市政建设规划不精细、拉链路的频频出现无可奈何,对长官意志造成的马路人行道地砖的反复更换,路旁树木不断更新感到啼笑皆非。我对水资源的担心尤甚,曾经研究过节水马桶的设计和推广,曾因试验两次小便后冲水一次而受到家人批评。”  3、易纲谈如何看待货币政策松紧适度  易纲今年60岁。今年3月9日,他随周小川一起出席全国两会的记者会,在回答问题时,不经意间尽显专业本色。  易纲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随着市场深化发展和金融创新,使得M2指标和经济走势相关性变得模糊,预测性变得不确定。  他指出,近几年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科目对M2影响较大,国际上各国都淡化了以M2作为指标的做法,两者之间相关性下降是一个规律。针对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应更注意盘活存量,优化信贷存量结构,这样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M2合理增长和货币政策松紧适度。  易纲表示,货币政策松紧主要看几个方面:一是看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力度。二是看对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看中国经济很多创新亮点能不能及时得到货币信贷等各种融资方式支持。  同时,“我们要注意防范风险,所以松紧适度主要是对实体经济而言,实体经济能不能得到各方面有效支持,能不能创造一个防风险、平稳推进金融改革的稳定环境,提供一个中性适度的环境。”  从流动性角度来看,也是松紧适度、基本稳定。易纲指出,主要看市场利率是否平稳,超额准备金水平是否合适,各方面指标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改革者周小川  从2002年12月至今,现年70岁的周小川执掌中国央行已近16年。  在3月9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小川在两位副行长的陪同下,参加了他的最后一场“两会”发布会。  一位记者问及“在漫长的行长生涯里,有哪些特别难忘和特别遗憾的时刻”时,几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会心一笑。  周小川的回答简短而充满智慧,他用发布会的主题“金融的改革开放”呼应自己的职业生涯:“我觉得有幸跟大家一起在金融改革开放方面做工作,向前推进,很有幸的一件事。”  1、与央行同龄  周小川生于1948年1月29日,其父周建南,江苏宜兴人,曾任一机部副部长兼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副总局长,1960年代初,曾组织领导编制机械工业科技发展规划,为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作出了贡献。  其出生之年,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之年,1948年年末,在合并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  周小川任职央行15年大事记:  2002年12月底,正式出任中国央行行长。  2003年,开始启动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至201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顺利完成上市,跻身世界前十大银行之列。  2005年7月21日,正式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8年7月,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引擎。  2009年7月,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并于2010年、2011年先后两次扩大试点范围直至全国。  2010年6月,人民币汇改再度启动。  2013年6月,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一场流动性的“钱荒”洗礼,央行成功处理了这一流动性紧张局面。央行实施调控,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稳定和适度,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  2014年开始,人民币全球清算网络频频布局。  2015年,三大政策性银行接棒改革。  2015年3月31日,《存款保险条例》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开启。  2015年8月,“新汇改”进一步完善中间价报价机制,为人民币能够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铺平道路。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之后,加入SDR货币篮子的第五种货币。  2、史上任期最长的央行行长  2002年至今,15年多的任期让周小川成为史上任期最长的央行行长。时代造就了这位大国央行行长,也在他身上打下烙印。15年间,经济“转轨”过程中,单一的货币政策工具,行政化的银行体制,缺乏弹性的利率、汇率均无法满足市场化需要,亦难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周小川任务艰巨。  恍惚间,15年过去。在他任职期间,留下了“技术派官员”“改革者”“人民币先生”等称呼,留下了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国际化的人民币、丰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收获了国际财经界的诸多赞誉。  “带领着中国央行趟过静谧湖泊、冲过激流险滩,把通胀保持在较低水平,将增长维持在合理区间,同时努力抵御着随时可能威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各类风险。”2016年,有媒体如是评价周小川。  3、神来之笔,国有银行改革操刀人  2002年底,周小川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一干就是15年,上任伊始便面临巨大的压力。2003年初,由于背负巨额不良资产,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资不抵债”几成共识。其时,亚洲金融危机殷鉴未远,作为中国资金配置主渠道的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速度,甚至危及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国有银行深层次改革的迫切性不言而喻。  截至2002年底,四家国有银行不良率按四级分类为21.4%,按五级分类达25%左右;而资本金总额7494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仅4.27%。  “资本金补充是个难点。上次我们已经补充了2700亿,现在工农中建的资本金又不够了。”时任央行研究局局长谢平称。1998年,四大国有银行刚接受了首轮2700亿元注资,且在周小川的率先推动下,四大AMC相继成立,剥离了1.4万亿不良资产。  再次注资,钱从何来?彼时周小川将银行注资与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外汇注资。2004年1月,新华社称,国务院决定选择中行和建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等为其补充资本金。“神来之笔。”一位央行系统官员评价称。  经此一役,中国银行业脱胎换骨已是事实,一系列改革后,目前四大行均已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4、人民币国际化路上的战士  在周小川推动金融改革开放的贡献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推动,周小川因此被誉为“人民币先生”,如境外媒体此前所言,周小川“未来会因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货币而被载入史册”。  在记者会上,周小川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改革成果进行评价,并勾勒了这项改革的未来。他称,人民币国际化,主要的政策该研究的都已经研究了,主要的步骤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今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这场改革大幕开启于2005年的汇改。  人民银行宣布从2005年7月21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意味着人民币开始对美元脱钩,争取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不过过程较为波折,2008年下半年以后的大约两年时间内,受次贷危机造成的外部冲击影响,人民币汇率重新盯住美元;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同时叠加中国A股出现大幅调整后的“余震期”,全球市场经历了一场“恐慌性抛售”。2016年2月,中国央行官网发表了周小川的媒体采访全文,他表示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不会让投机力量主导市场情绪,中国的外汇储备基本面没有问题,稳定了全球投资者的信心。  “我们给央行的领导很高的赞誉,因为他们有勇气来推行这个改革……特别是行长周小川,推行这个改革一步步往前走。”彭博称。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权重10.92%,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元(41.73%)和欧元(30.93%),纳入SDR是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人民币为国际市场所认可,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和交易货币。  原IMF副总裁朱民称,“入篮”表明人民币得到了整个国际的认可,意味着中国真正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2016年12月,人民币成为全球第六大支付货币,市场占有率为1.68%。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末,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同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断推进,目前,人民币在七大类共40项资本项目交易中,已实现可兑换、基本可兑换、部分可兑换的项目共计37项,占全部交易项目的92.5%。  5、“艺术家”周小川  鲜为人知的是,小川本人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去年,就有外媒朋友写过,1998年11月,最大的对外出版机构新世界出版社悄悄出版了一本关于音乐剧的书,第一作者就是周小川。 这本题目为《音乐剧之旅》 的书“首次向中国读者全面介绍了音乐剧这门艺术形式”,让诸位避免“遗漏掉本世纪最重要且发展最快的一项文化成果”。  外媒还提及,时任建行行长的周小川想必体力惊人。1998年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口,在采访中,该书的责任编辑说当时的周行长还在中央音乐学院兼职教授音乐剧。  此外,小川还是运动爱好者,尤其爱好羽毛球。央行内部就有个员工“羽毛球队”,据说小川也是经常打头阵。去年10月,IMF总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还在华盛顿开会时送了一套羽毛球拍给小川。  去年3月的“两会”发布会上,“69岁的周小川换了一块表”意外成为了市场热议的焦点。那时,小川戴了一块银色铝金属表壳搭配冷银配白色耐克运动表带,“出现在发布会上的运动手表自带暗示:这名业务精湛的技术官员有着如今最具腔调的健身之道。”有市场人士称。  在国际舞台上,周小川也因经济领域之外的兴趣特长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国际同行。热爱体育和音乐的周小川颠覆了外界对于中国官员的刻板印象。  在2016年出版的《与中国打交道》中,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评价这位老朋友时称,“周身长而优雅,多才多艺:英语流利,1980年代学会打一手好网球,热爱西方古典音乐、歌剧和百老汇音乐剧,持久不衰,曾在研究生的协助下编写了一本西方音乐指南。”  流利的英语、极高的专业素养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友谊。一个真正优秀的央行行长,除了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能力,包括上述对艺术、运动的热情,以及与市场沟通的能力。小川与国际各界沟通毫无障碍,也从来不用翻译,这可能也是他在国际上广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来源:新华社 中国基金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货币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