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部小说 是高中时期的一个名叫《十大侦探小说排行榜》的杂志上连载的小说。依稀记得故事情节是?

一说起《儿童文学》,唤起了很多人的回忆。那些耳熟能详的老作家们时不时地会在《儿童文学》上写短篇,很多作者写着写着连载就从儿文出道了。我记得当我买最后一本的时候,儿文还没有变成半月刊(似乎上半月刊是老作者们写的,下半月刊登的是新作者,我后来投的两篇都是在下月刊),价格还是一直稳定的五块五,最早买时是四块五。每年会出合集啊,选编啊什么的,像《一路风景 一路花香》啊什么的,也都是带去厕所就好久的书(这个评价可是对书很高的啦)杂志是我妈在我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拿了很多杂志给我让我选,有《儿童文学》啊,《故事会》啊,《读者》啊,《童话大王》什么的,就选了故事比较好玩的儿文和故事会。当时觉得郑渊洁的《童话大王》都是字看的头疼,看到钢笔画的潦草的小人儿就更头疼了,而且每篇都是连载,就果断pass了,很久之后从邻居姐姐那借了几本《童话大王》故事能连起来看的时候,才觉得好看。这是关于《儿童文学》的故事,当时编辑还有古月奇啊印象比较深得,杂志顾问里有冰波和秦文君。当时插画的风格还是速写跟写实风格的,估计现在都是细胳膊细腿大眼睛的卡通了吧。说到秦文君了,就说说她的几部作品。最早是小学二年级老爸给我买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和《家有小丑·宝贝当家》,两本厚厚的合集,没有插图,买来读了几次读不下去就丢在了一边。后来从一个姐姐那借到了秦文君的另一本《调皮的日子》,特别爱不释手,很多情节现在都还记得。那种活泼天真的少男少女心,真的可爱极了。给我留下非常活泼鲜亮记忆的一本书,现在再读估计会感动地流泪吧!最早的印象就是“小布老虎系列丛书”看完了一本就开始想着从哪里可以收集到另一本。所以后来就开始啃《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和《家有小丑·宝贝当家》这两本书。秦文君的书有种魔力,就是会觉得越看越好看,每隔一段时间读心情都会奇迹地产生变化。因为看了太多遍,一看到这本书脑海里就浮现的是一翻开书的“我属马·代后记”和秦文君画的一匹马:“我属马,注定是一匹勤勤恳恳写字的马……”的开头,讲了她去大东北当知青,当伐木工人时遇到的各种惊心动魄的遭遇。她的青春时代,就这样变成了一本本书。所以秦文君还是我的启蒙作家老师。读了《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之后也一发不可收拾,出的系列都必买。像《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小丫林晓梅》、《男生贾里新传》、《小鬼鲁智胜》……好多好多,好像贾里和他朋友们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除了 贾里·贾梅系列,还有《天棠街3号》《一个少女的心灵史》《十六岁少女》等等。当然也不是每一部都印象很深,有的随着借出没还的就渐渐淡忘了。不过真的受了非常大的影响,后来高中毕业整理东西时发现当时根据贾里的故事准备写了一个长篇来着,写了一个三胞胎的故事(升级了哈哈),故事写得还真是好玩,又充满了模仿痕迹,看的真是面红耳赤啊。说到秦文君,不得不说陈丹燕。两个人几乎是那个时期比较著名的两位女儿童文学作家。陈丹燕的《我的妈妈是精灵》应该是中国儿童文学上相当先锋的一部幻想小说,是幻想小说,而不单指儿童文学。小学三年级睡觉之前读的,还是留下了心灵阴影,里面的“妈妈”要靠喝小青蛙血才能保持人类的身体。加上那个版本的封面蛮诡异的,真的做了蛮久噩梦。以至于后来在陈丹燕的交流会上我问她,为什么要设定小青蛙血这个情节。她回答说,她也想了诸多的方式,但是都没有这个合适,一个因为是当时她的女儿陈太阳生物课上要解剖小青蛙,她很喜欢不舍得杀它,另一个是因为她觉得这个成长过程是残酷的(大概需要心灵的强烈冲击才能成长吧)意思。(确实给我很大的冲击啊TAT)长大了一点就觉得这本书又比较深刻又充满少女曲折的心灵成长,所以又迷上了陈丹燕。像她的《广场空荡荡》还有《上海的金枝玉叶》都是她的少女成长小说。描写女孩子的心理,环境啊,对世态的感受啊都非常细腻,无论何时读都能在情绪的变化上找到共鸣。陈丹燕也写了很多散文、游记,像《咖啡苦不苦》《木已成舟》《今晚去哪里》《漫卷西风》《鱼和它的自行车》《慢船去中国》等等,在当时都是买不到的书,后来在大学里才慢慢补了一些。最近几年像《莲生与阿玉》《成为和平饭店》等就没有再读了。陈丹燕真是非常适合少女读的书啊。大概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了这样一系列书:日本大幻想儿童文学丛书大幻想文学。,彭懿主编,收录了安房直子,阿万纪美子,末吉晓子,古田足日,柏叶幸子等人的书,这应该也是第一次大范围地引进了日本的儿童文学,并且应该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从这个系列开始深深喜欢上了安房直子。安房直子的《风的旱冰鞋》这本书,相信很多人对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了吧……月夜下偷腊肉跑得飞快的黄鼠狼…在河边洗水芹开餐馆的狸子…参加了樱花祭奠吃了樱花果冻却被樱花瓣埋了起来…从一个全是大飞蛾笑声的房间里好不容易逃了出来…拿了天狗送的纸牌赢了好多好多狐狸的纸牌…每个故事不用再看都能这么背下来,真的是深深地被安房直子的魔法给迷住了。末吉晓子《黑玫瑰的七个魔法》,相对而言是里面也是一同非常喜欢的书。作者的风格真的十分有趣,虽然主人公是一个一百二三十岁的大婶儿,可是不知不觉就会跟这个大婶儿一起变得少女一样嘟嘟囔囔起来了。如果要推荐的话,这本书也是相当喜欢。末吉晓子的书几乎没有别的书翻译到中国了,但事实上作品有很多《回归星星的少女》《变成怪兽的少女》《二级魔法师黑玫瑰》《黑玫瑰的魔法之旅》等等,以后慢慢有机会读到好的再介绍给大家。阿万纪美子《车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这是为数不多后来又引进了她的其他部作品到中国的系列。开着天空颜色的出租车司机松本,遇到了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孩子气的事情,好在大叔的心还是小孩子的心,里面朗朗上口的歌谣现在都能哼上几句。后来出的一系列版本:还有矢玉四郎的《晴天有时下猪》这个应该之前提到过,在日本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还拍成了动画,绘本也引进了很多。属于脑洞大开刹不住幽默系,当时我可是也以这本书为背景,写了一个故事那……下面两本是略有点“恐怖”的,看完之后留下后遗症类型的书:三田村信行的《门背后的秘密》,和木暮正夫的《一号街的幽灵猫》。当时好像是一直发烧在医院吊水的时候看的,看的毛骨悚然,有点类似小孩版的都市传说类型的故事,看的时候很刺激,看完之后后怕好久,尤其是《一号街的幽灵猫》里面有张插图是关于一个戴口罩的女人专门在夜晚出来搭车的,嘴巴长到耳根的,真是太可怕鸟。齐藤洋的《谢米尔与小潜水艇》(这个系列的编者真是把插图用的驴头不对马嘴,这本书里连个人都没有出现好嘛……)谢米尔是只猫,它和潜水艇的故事。记得还哭了,专栏前几篇就提到过作者齐藤洋吧,现在还是相当活跃在日本儿童文学界的老师,写了很多关于猫啊,妖怪啊的故事,今年夏天有一部他关于猫的故事被改编成了电影。相当高产的作家,国内应该多多引进齐藤洋老师的书啊。柏叶幸子《苹果地里的特别列车》,如果大家看过童话和幻想类小说有什么区别? - 知乎用户的回答 这个回答,就会特别清楚这本书的故事特别符合“幻想小说”的定义,从一辆列车上特定的小道具“苹果”进入到了幻想世界,在经历了一系列成长的冒险后醒了过来,手里还留着去过幻想世界的证明。(像《纳比亚传奇》也是这个类型来的,只不过更偏向少年冒险类幻想小说)。不过除了前面几部大家可能比较耳熟能详,到这里的书是不是就不太熟悉了?介绍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本是松谷美代子的《阁楼的秘密》。松谷美代子在中国可能是比较有名气的儿童文学作家了,在日本战后以《龙子太郎》《两个意达》等迅速被日本读者熟知,也算是稍早于安房直子,两人的创作风格有些共性的女性作者吧!这几本都有翻译到国内,而且最早买不到书的时候读的是在线版本。这是松谷美代子写给经历过战争痛苦的孩子们的故事,主人公在爷爷的阁楼里发现了时钟(?或是别的东西)因而穿越到了爷爷的年轻时代,体验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心酸的故事。这种幻想小说的类型被成为是Time Fantasy,也就是类似“穿越”的幻想小说,在以后的文章里还会写到。说完了日本·大幻想儿童文学小说,就不得不说同时期以彭懿、秦文君、殷健灵等人为首推出的中国系列的幻想小说系列了。当时彭懿老师应该比较早把幻想小说概念引入到国内的,在之前似乎就只有冰心的《小桔灯》,冰波的童话。他当时特别强调,幻想小说是不同于童话的,范围更广的一种文学体裁。幻想小说拓展了儿童对于适龄读物的选择面,想象类型也不再狭窄了。——————————————大幻想·中国文学—————————————— 1998年出版的第一辑“大幻想·中国文学”。大幻想文学中国小说丛书秦文君的《小人精丁宝》,彭懿的《妖湖传说》 第一辑是比日本幻想文学系列(1999年出版)早一年,所以我没有看过这个版本的书,但是有些书再版之后还是看过的。还有像斑马的《巫师的沉船》薛涛的《废墟居民》韦伶的《秘密花园》等等,可以参考这个链接大幻想文学中国小说丛书。大概是反响还不错,1999年时推出了日本幻想文学和中国幻想文学第二辑————————————————————————————————————张品成的《神奇邮路》。是松谷美代子《阁楼的秘密》的中国版,是一个少年因为邮筒而穿越到爷爷时代的故事。对于当时来讲“穿越”还是蛮时髦的,不过整本书红彤彤的,对于小孩子们来说,好像不太吸引人。彭懿《魔塔》。在当时我的心里已经算是巅峰的幻想小说了。 现在也还是记得“我、我、我叫吴所谓,眼睛有点斜视,还是个结巴,哎往哪儿看那,我没看别人,就在看你那”的开头。感谢彭懿老师,给我的世界打开了无数个新的大门,大家可以去微博搜搜彭懿老师,说不定私信他他还会回你那。魏滨海的《秘境》,是讲一个小和尚想要为一个化成人形的小狐精念经让她成为真正人类小女孩的故事。中国传统的奇幻故事的色彩比较重,对于小孩来说不是那么好懂,我觉得应该是在国外更受欢迎的一类。殷健灵《哭泣精灵》,也还是比较主旋律的一本讲女孩接受父母离异的幻想小说。曾经因为里面给起的名字“米粒儿1”和“米粒儿2”搞得非常纠结。读起来趣味性不是那么地强,即使当时是一个岁数不大的孩子,也知道什么样的书能吸引人,知道什么样的书缺少哪些吸引人的东西。戴臻的《小尖帽》是比较喜欢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编辑会把整个故事包括结尾都写在了故事大纲里面,读到最后真是一种“你在封皮里就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了啊”的无力感。还有一本牧铃的《梦幻荒野》和 左泓的《不能飞翔的天空》,没有看过。现在有这一套书的话都可以成为收藏了吧!在我上初中(2002)的时候,吉林人民出版社又出了一个系列《儿童文学名家经典自选集》,里面涵盖了知名度很高的几位作家。彭懿的《红雨伞·红木屐》,收录了几个他的短篇和中篇,后来被他扩写成了长篇又再出版过一次。不知道大家对这个系列的印象会不会多一些, 这些书才是真正奠定我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认知,真正陷入满脑子都是儿童文学的世界里,感动颇深,印象颇深。我现在都记得每天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在春天午后,坐在窗户前面,一边嗅着有点凉凉的又暖洋洋的空气,一边喝着一小口咖啡(爸妈不让喝多),一边看着窗外那户人家的石榴树的新叶在阳光下油油亮亮的,再翻开书,看一会,再望向窗外想象一会儿。想象我有一天也会成为那些活蹦乱跳的主人公之一,去做出让周围人都大吃一惊的事情。那时候的心境,像个小孩,又完全像个大人一样。或许有的人就天生喜欢看名著,看历史起起伏伏,我几乎没有看过什么名著,也没看过特别深刻的东西,但是在儿童文学里依然能感受到很多东西。梅子涵的《双人茶座》,记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有特点,像《我们没有表》这个短篇就透露着陈旧的信息,像《女儿的故事》和《戴小桥的故事》整个语言风格就是一直在哇啦哇啦说话不思考不喘气不加标点,看完之后自己也想哇啦哇啦讲话不带喘气的了。梅子涵的学生对他的评价很高,殷健灵也是梅老师的学生,梅思繁也是我喜欢的作家(我好像又说了一遍)。我真正佩服的是梅子涵的态度,没有好作品时宁可少赚一点也不赶作品,他的戴小桥系列成了畅销书,但也不是几个月一本的速度,有的儿童文学作品一看就知道是匆匆忙忙赶出来的,即使想去糊弄小孩子,小孩心理跟明镜儿似的亮的很呢。张之路的《蟋蟀也吃兴奋剂》,又是一个非常棒的风格,接近科幻的小说作品。如果那个时候有意识的话,他的很多作品都可以拍成儿童的科幻电影,都是相当不错的。像《人不要与猫同睡》啊,《霹雳贝贝》啊,《第三军团》啊,科技感十足,又埋足了伏笔。他还写过《疯狂的兔子》,有次看电视时正好看到,结果被里面那只一直在喊“疯狂的兔子疯狂的兔子”的绿油油的兔子吓得半死……在中国的儿童文学里面,张之路的写作风格真的很特别。曹文轩的《第十一根红布条》。曹文轩写的乡土气息很重,基本上故事都是发生在乡村的几个穿裤衩背心的孩子身上。当时曹文轩非常量产的出了一系列像《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这样的书。我依稀记得在看《青铜葵花》里有一段描写“性”的场面,又给我的心灵造成了阴影……(只能说光看儿童文学长大的人,好玻璃心) 。没记错的话这个系列一直都是打着“曹文轩唯美儿童文学”的旗号,我就在想“乡村的事情怎么也很难跟唯美挂上钩吧”。大家都在推崇《草房子》的时候,我因为这个事情而没有继续看曹文轩的其他作品了颗颗。这个系列的图片比较难找,自己家买的也不全。其他的就忘记了,好像还有一本常新港的和一本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当时因为不知道这两个人所以就没买。如果大家有知道的请告诉我~2006年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又出版了《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大概是请了一些作家做的自选集,算是比较杂的一个系列。有鲁迅等人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冰心的《寄小读者》,有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丰子恺的《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叶圣陶的《稻草人》,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陈伯吹的《一只想飞的猫》;还有上面提到的秦文君的《男生贾里》,严文井的《‘下次开船’港》,周锐的《拿苍蝇拍的红桃王子》,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殷健灵的《纸人》,梅子涵的《女儿的故事》,还有一些不算特别知名的儿童文学作者的作品。有很多都有了其他版本,所以这个系列便没有怎么关注。—————————————————————————————————————前面光是介绍日本和中国的,还有欧美的儿童文学没有说。说实话我看的比较少,一来可能跟翻译有关,读起来比较拗口,二来是人名我总是记不住,比如《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每次在要搞懂孩子们叫什么的地方就已经蒙圈。那时还有风靡到现在的哈里波特系列,长大之后才读的《小王子》、《柳林风声》。毕竟生活在一个小地方,书店生意不景气的时候,买不到什么好看的书可以看,虽然每次都让老爸出差的时候给买书,买回来的书也比较有限,所以一本书都能反复读上好久,估计爸妈的时代也是这样,抱着一本小人书可以反反复复地看。下面还是一些儿童文学的书,主要作者都在上面介绍过,从装帧风格就能看出很大不同。上面的装帧风格大多都还比较写实,像是从承认文学里分出来的一样。那之后儿童文学的书籍装帧也逐渐向着卡通、日系、漫画方向发展了。安房直子:《兔子屋的秘密》《手绢上的花田》《直到花豆煮熟》,国内和日本的插画风格差别还很明显。作品合集,这个装帧还是比较糟糕的。相对于日文版:才比较符合安房直子干净又淡雅的风格。 任溶溶翻译的《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还有和“护身符”和“沙精”的故事,统统都没有看下去,插图如果稍微好看一点说不定还能再坚持几页……孙幼军的《怪老头儿》,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拍成的动画也是百看不厌。怎么会有那么好玩儿的一个老人家,就算现在看来也一点也不过时。还有当时在《儿童文学》杂志上连载过许多作品的周锐,都是以轻松幽默的小品式儿童文学作品类为主,还有满嘴跑火车的《幽默三国》系列,还有《中国兔子德国草》,讲的是遭遇到不同国家文化的影响下的小孩的故事,现在想起来挺先锋。但是当时还一点儿也没有国外的概念。还有葛竞写的《魔法学校系列》因为“魔法”的主题而在学生周围风靡一时。不过这些都更像是可以快速阅读的“轻小说”类读物,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的机会并不多。差不多可以收笔了,一下子好像打开了记忆的水龙头一样,咕噜咕噜地都流出来了。不知道我看过的这些书有哪些是你看过的呢?还有哪些我没看过但是你特别想推荐的呢,欢迎留言~————————————谢谢大家留言补充2.1日更新————————————真的一下子炸出了一群儿童文学的粉丝啊,大家的评论也炸出了我好多一下子没想起来的回忆,根据大家说的我继续写上:@郑平安@w晨栗子@辰湮@王小茶 提到的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最早是2003年出版,我觉得是赶上了一个好时机,一个是因为这种“轻文学”类的小说比较容易流行,一个系列也容易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二是当时逐渐开始有儿童文学改编成电视剧,也促进了书的流行。(ps,当时在电视上看到《男生贾里》的电影时真是很激动,但正好已经播到了结尾,贾里好像很悲壮地在雨中看着国旗上升……我在搜《男生贾里》电影的时候可惜搜不到什么资料了)所以杨红樱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个商业化比较成功的儿童文学写手,我看过的她的作品比较少。但她也是很多人的回忆吧! 还有@杨呵呵提到的“同桌冤家”系列,不过不是黄春华写的,作者是伍美珍,和杨红樱、辫子雨君三个人的名字经常联系在一起。感觉上也像是“轻文学”一类的,如果拍成电视剧的话也会比较成功吧。在《童话世界》上连载的时候看过一些,印象不是太深了。黑鹤。感谢@木婉清@侯玉琦@杨呵呵提醒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好的作家。黑鹤和沈石溪都是写动物小说的,但是我更喜欢黑鹤的作品。每次读他的小说都会觉得特别震撼,可惜没买过他的书,都是在儿童文学上看的短篇,非常野性和温情的作家。黄春华,也是经常在儿童文学上连载小说的。和郑春华,写《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差一个姓。他写的《杨梅》我还记得是个蛮残酷的故事,杨梅转学之后比较自卑,一直和家里一只蜘蛛对话。这里还有他的在线阅读杨梅:黄春华Special Girl系列郁雨君,@杨呵呵@茕兔@李若其@高梦璇提到的,是个写少女心和纯爱故事的作家。也是比较高产的(和杨红樱、伍美珍一起),标志是两条大麻花辫,曾经编过《少女》杂志,高中时偶然买过买到它宣布停刊的那一期。想一想觉得郁雨君还挺了不起的,在出版业不景气的时候,还努力做了这么多期插图啊、质量都还不错的杂志。我还有一封郁雨君写的信呢我会乱说?她的作品比较符合对爱情有着懵懂想象的女孩子吧!哈哈。李志伟。@高梦璇提醒我的,真是经常看到他名字的作家。他写的经常跟魔幻啊,高科技啊什么的沾点边,尤其他的作品系列里有个叫李大奇的,还有糊涂大侦探的,写的都蛮好玩的。这个作家,真是超好玩儿的。 @伊光@大饼小酱 《童话世界》杂志。当时学校每个班级发一本传阅让感兴趣的同学定的。当时我已经定了三本杂志,就怂恿同桌一个老是流鼻涕的小男孩订,然后每到发杂志的时候我有优先阅览权。相比于《儿童文学》来说,《儿童文学》的文学性更强一些,我觉得真是收益更深,《童话世界》就是纯好玩,比较轻松不费脑子,好玩归好玩,现在一个印象深的故事也想不起来诶。光看这个封面就知道这个风格已经跟以前我们读的时候大不相同了……看样子也是出了好几个分类吧。《少年文艺》我的童年里没有这个,还是挺遗憾的。最大原因还是没有渠道获知这本书,当我有次去朋友姐姐家里玩时,看到这本书真是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啊!可惜当时已经不怎么买杂志了,买的都是为高考作文提供心灵鸡汤素材的杂志,这个杂志没有陪伴我的人生真是好缺失啊TAT。真是谢谢@尹歌子@湿光@猪滴猪@闵闵@ccs000@bngsm,不知道这个人生还有没有机会去重拾这些时光。哈,找到了一个特别怀旧的封面。 黄蓓佳。 她跟曹文轩一起出过的一个系列,好像叫做“我的心曾飞过”还是什么的,当时记得每个故事都特别主旋律,说教的意味蛮重的。这是初中的记忆,之后那本书就再也没翻过。@看上去很美味 和@水果宾治武士 提及,我以后回家的时候再重温重温,看看对黄蓓佳的印象会不会产生什么变化。还有一些大家提到的我好像真没看过,或是没注意作者名字。我会去搜搜找来大家的作品再看一看。真是非常感动,很多朋友说唤起了童年啊,特别热爱某个作品的回忆啊,受某个作家的激励而有了现在的自己啊,真是也从大家那里吸取了很多能量。明天写一写最近翻译《安房直子访谈》的一些感悟和想法。大家晚安! ————更新结束————做个美妙的梦——————from 童话与绘本之森孔阳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大侦探小说排行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