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吃又简单的早餐吗?

这个问题表面看是“要不要强制孩子进食某些特定种类食物”的问题,但实质要探讨的,其实是“父母管教孩子的边界在哪里”的问题。绝不逼迫,绝不强制,或者绝对逼迫,绝对强制,必须让孩子屈从,肯定都是不对的。如果绝不逼迫,绝不强制,那么孩子只喜欢吃糖,吃零食,吃薯片,吃鸡块,吃油炸,吃烤肠,他不喜欢吃米饭,不喜欢吃面条,不喜欢吃蔬菜,不喜欢吃清淡少盐的食物,你是不是可以随他去?米饭,面条,蔬菜,清淡少盐的肉类,鸡蛋,都是有营养的健康食物,但是孩子都不喜欢,那就不强迫吗?但如果绝对逼迫,绝对强制,那孩子不喜欢胡萝卜,不喜欢萝卜,不喜欢香菜,不喜欢茄子,不喜欢猪肝,不喜欢鱼虾蟹,不喜欢羊肉,这些也都是有营养的食物,但是孩子不喜欢,甚至可能无法接受这些食物的味道,必须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要逼着孩子吃下去吗?明明有可替代的选择,为什么必须要让孩子接受和服从呢?为什么不能考虑和尊重孩子的喜好和感受呢?为什么不能给与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呢?为什么不能允许孩子拒绝自己的付出呢?当然,这绝不是好话坏话都让我说了,逼也不是,不逼也不是。因为如何管教孩子本就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一个“把握合适尺度,树立合理边界”的问题。事实上,要在给孩子“适度自由”和“合理限制选择”中找到平衡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这个食物资源极度充裕,选择也越来越多的时代。2岁的孩子要喝牛奶还是要喝含糖果汁十分简单,但面对说自己就是吃不下了而坚决不吃完米饭,转头就去吃零食的7岁孩子,和拿着零花钱在校门口买一大堆垃圾食品,回家却不吃饭的12岁孩子该怎么办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们对分离与独立的争取也往往体现在食物上。在孩子们还是婴儿的时候,食物和喂养与关爱和照料的联系让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父母,尤其是母亲(以及奶奶/外婆),可能会投入过多的精力以让孩子吃完食物。孩子不吃大人准备的食物很容易被看作对养育者及其付出的拒绝。在孩子拒绝食物后伴随而来的常常是父母的愤怒和权力争夺:1、我花了这么多精力,花了两个小时炖一锅鸡汤,就为了给你补充营养,你竟然不吃?(潜台词:你竟然浪费我的心血?浪费我的付出?)2、我自己都舍不得吃,228一斤的鳕鱼肉,就想着对你智力发育有好处给你吃,你竟然不吃?(潜台词:你竟然让我的牺牲、让我的爱白费?)3、我让你吃是为你好,你怎么这么不识好歹?你说不吃就不吃吗?(潜台词:你竟然拒绝我?你竟敢挑衅我的权威?)一旦在食物上建立了权力战争,那么双方都有可能以巨大的热情和毅力来参与这个游戏。无休无止,直到某一方彻底认输退出权力争夺为止——或者父母认输退出,或者孩子认输屈服。但还有一种非常可怕的发展结果,那就是进食障碍。社会上很多人存在对进食障碍的错误认知,很多人以为都是为了减肥孩子们才会患上进食障碍。但其实孩子们只是在通过掌握食物来拿回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权。厌食症患者表面看是拒绝食物,实质她们拒绝的是父母对自己的掌控,而贪食症患者则是在通过与食物的拉锯作战来试图掌控自己的人生。因此,对于这个逼还是不逼,或者说给孩子“适度自由”和“合理限制选择”中找到平衡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1、用规则、用原则去逼不要用个人权力去逼,不要用道德绑架,情感绑架去逼。不是因为我是你爸,我是你妈,不是因为我有权力,不是因为我为你付出了,你就必须接受,而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健康平衡的膳食摄入这是饮食问题的边界。就像是建一幢房子要打一个牢固的地基一样,没有不得已的特殊情况,这个规则不允许破坏。否则一做没有地基的房子,它经不起风吹雨打,很快就可能垮塌。比如说我家熊孩子,为了留着肚子吃零食,常常一碗饭都不吃完,只吃一半就不吃了。说自己肚子痛,好撑,吃饱了。然后转身下桌就去吃零食去了。那不好意思,这种情况除非你是真的生病,肠胃不舒服。否则你就这碗饭不吃完不准下桌。其它事情都不要做了。吃完了就下桌。否则就坐在这里。2、给与适度的自主决策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喜好,都有各自不能接受的食物。接纳和尊重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时刻记得提醒自己孩子与自己是不同的人,她的喜好与自己不同,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把孩子与自己喜好不同看作是对自己父母权威的挑衅和对自己付出的拒绝,那只是孩子个体的生命表达。比如说我老妈喜欢强迫我吃鱼,她认为吃鱼聪明,有营养,我不吃是不识好。那我可能就会“回怼”她:“如果你认为是有营养的东西我就必须接受的话,那我觉得羊肉也很有营养,我是不是也可以以为你好的名义强迫你吃?”(我老妈讨厌羊肉的膻味)3、控制好你的付出不要在为孩子准备食物上投入过度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如果孩子吐出了你花好几个小时准备的食物,这比吐出花10分钟准备或者只需打开包装就能吃的食物更让你感到愤怒、痛苦和不安。如果孩子吐出了你花大价钱买来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食物(比如200块的鳕鱼),这比吐出你花1块钱买的鸡蛋会更让你心痛恼火。但拒绝是一定会发生的,孩子不可能这一生都不拒绝你提供的任何事物。所以请做好被拒绝的心理准备,并控制好你的付出。比如说我平日里工作很忙,所以我常常为熊孩子准备的就是外卖,速冻食品,青菜鸡蛋面等方便快捷的食品。4、收与放我常常说,养孩子就像是放风筝。你把线捏得太死,风筝飞不上去。但你要是完全不管,随便它飞,那这个风筝也有很大可能要坠毁。所以考验的就是我们把握尺度,收与放的能力。一边要给孩子树立边界,帮他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一边要帮助它低质不健康食品的诱惑,管理自己的欲望,一边又要给与适度自由,让他去尝试、去体验、去选择不同的食物,去找到适合自己、符合自己喜好并且保证远期健康的饮食方式。最后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这个任务并不轻松。你想啊,把风筝线捏在自己手里,或者干脆一刀剪断,不管了,是不是很轻松。但是要一直一直陪着她飞,要观察风向、风力,要让他飞,还不能让他乱飞,是真的很累啊。我都觉得心累。但这就是父母的必修课啊。所以说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呢,希望孩子们长大能够理解我们的这一片苦心吧。—END—我是心理咨询师胡立 @胡立 接受进食障碍、亲子沟通、婚恋情感心理、自我成长、抑郁焦虑情绪、睡眠障碍等问题的咨询坐标杭州,外地来访者可视频咨询工作微信hlxlzx2000}
文|好孕姐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可以让孩子吃了,可以变听话、乖巧、懂事的“乖乖药”,你会给孩子吃吗?看过这样一个短片,妈妈和所有母亲一样,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发愁,为他不听话苦恼。而孩子也跟很多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不愿听父母唠叨,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一样。有天妈妈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宣传,有一种“乖乖药”让孩子吃了之后,可以变得懂事、乖巧有上进心。她还上网搜了购买者使用之后的反馈,都说挺好的,让孩子吃了之后成绩突飞猛进。看着学习没有长进,脾气又很差的孩子,妈妈一咬牙订购了“乖乖药”。回家之后,妈妈跟孩子说,这是维生素,吃了对身体好。孩子没有任何迟疑,吃下了“乖乖药”。因为他信任自己的妈妈,所以妈妈拿回来的东西他都会吃。孩子吃药之后,确实变了。妈妈说什么,孩子就听什么,不再去反驳。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再问一句“凭什么”。孩子的成绩也慢慢的好起来,去了妈妈安排好的大学,学了妈妈挑好的专业。只是他的目光呆滞,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按照妈妈的安排一步一步走下去。毕业之后,听妈妈的话找一份老家的工作。他自己找了一个女朋友,妈妈说不行,又重新给他介绍一个女朋友,并让他俩结婚。孩子终于开始反抗,明白了妈妈一直在控制自己,所以去医院拿掉“乖乖药”的成分。虽然后来治好了,但他还是跟妈妈介绍的女孩子结婚了。如同有句话说的:人跪的太久,就站不起来了。妈妈突然从睡梦中醒来,大汗淋漓,看着成绩依然不合格的孩子。才知道那是一场梦,但仍心有余悸。幸好没有喂孩子吃“乖乖药”,因为把孩子变得千篇一律根本就不是爱。什么才是真正为孩子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存在这么一种“乖乖药”。但有多少家长在对孩子使用,精神版的“乖乖药”。从吃穿住行,到交友选择,哪一项都要经过父母的同意。不听父母的,就是不孝顺。但父母敢保证,自己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正确的吗?就算是正确的,可父母要记得,这是孩子的人生,不是自己的。什么是为了孩子好?是站在他的位置上,站在他的角度,为他考虑。而不是站在父母的制高点上,让孩子的做法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整齐划一。如果父母非得要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那么对于父母而言,不是在养孩子,而是在养宠物。这是疼爱吗?恐怕只是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遗憾,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妈妈喂我吃“乖乖药”,说是为我好,把孩子变得千篇一律是爱吗?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要清楚一件事情,不要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做着伤害他的事情。再者,你有你的人生,孩子有孩子的人生。连自己的人生都过不好,又凭什么指导孩子的人生。这辈子很短,孩子的路如何走,父母可以建议,但决定还是他自己来做吧。网友们,你们曾吃过父母给的“乖乖药”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爱吃又简单的早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