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 Meat 翻成什么名字比较好听?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吉米老师查俗语时偶然看到这个网站,总结的挺好,按A-Z排列整理在这。
关注“海学口语”视频
}
朋克诞生于七十年代中期,一种源于六十年代车库摇滚和前朋克摇滚的简单摇滚乐。朋克乐队以theVelvetUnderground、theStooges、NewYorkDolls等乐队的简朴音乐为蓝图,试图通过简单的三和弦还摇滚乐质朴的本性。
朋克音乐不太讲究音乐技巧,更加倾向于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尖锐立场,这种初衷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英美两国都得到了积极效仿,最终形成了朋克运动。尽管朋克乐队大多惊人地相似,作品也过于单调,但许多著名的朋克乐队都有自己的显著个性特点,比如theRamones的泡泡糖流行乐、theSexPistols的Face(面容)式的强力和弦、Buzzcocks(嗡嗡鸡的)流行感觉、theClash(冲撞)的雷鬼元素、Wire(电线)的艺术试验特色等。
此后朋克逐渐过渡成后朋克、新浪潮、硬核等风格,在八十年代中期,朋克运动整体陷入低潮。 硬核朋克诞生于八十年代初,它把朋克摇滚进一步引向极端——更快、更噪、更僵硬的演奏,喊叫式的演唱、邋遢肮脏的录音效果(有时也包括专辑封套)。
硬核最初出现在美国,主要以洛杉矶、纽约为中心,此后逐渐蔓延开来,先后涌现了BlackFlag、HuskerDu、Descendents、MeatPuppets、DeadKennydys、BadBrains等著名的硬核乐队。硬核朋克虽然对以后众多的摇滚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一直没有主流化,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前朋克发生在美国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当时的一些乐队在简约主义的思绪下,开始尝试创作粗糙的摇滚乐。当时以theVelvetUnderground为代表的这种乐队,并非有意识地扮演“重建摇滚乐,还摇滚乐质朴本质,推翻被美化的摇滚乐”这一好斗的角色,很显然,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出于一种下意识的反应。
尽管他们的音乐并未全面带出日后朋克的影子,但至少他们已开始关注朋克文化的最深层精髓,只是不够反叛罢了,朋克最终发现并延伸了前朋克含糊的朴素精神,并把彻底的造反精神融入前朋克粗糙的音乐,创造出一种挑战社会、否定美化摇滚的时代强音,并被无数的青年接受,得以开创朋克王朝。
八十年代初,朋克急速膨胀后的泛滥逐渐使它开始落伍,新浪潮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新浪潮运动中体现出的音乐多样性,顺应了部分对朋克过敏的摇迷的需要,以流行音乐为根基Power-Pop(强力流行乐)、Synth-Pop(合成器流行乐)、Pop-Reggae(流行鬼乐)的走红为新浪潮运动推波助澜。
新浪潮运动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应归功于八十年代诞生的MTV,在它的帮助下新浪潮运动在主流社会同样拥有巨大的市场,并且形成了群雄逐鹿的态势。一九八二年前后新浪潮运动在重金属战车的隆隆车轮下开始消亡,但它为后来的CollegeRock(校园摇滚)和九十年代另类摇滚的主流化奠定了基础,成为摇滚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
七十年代末朋克运动开始后,一些乐队仅仅继承了朋克桀骜不逊的倔强精神而没有成为SexPistols的过剩复制品。这些乐队在音乐上体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和试验特色,完全摒弃了朋克粗糙的三和弦,他们的作品充满艺术性、高精尖的音乐素材和挑战性,但鉴于他们反主流摇滚、反传统、反文化的朋克精神,他们被叫做后朋克。
JoyDivision和theCure为代表的后朋克乐队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音乐元素的份量,使它更加复杂,音乐也开始变得忧郁冰冷,同时,后朋克乐队试图改变传统的摇滚歌曲的结构和创作主题,体现出彻底反叛精神,后朋克思潮逐渐成为日后另类摇滚的思想支柱,在不同的摇滚风格中继续得以延伸 Oi!其实只是硬核朋克的一个分支,一种完全建立在纯粹暴力色彩和噪音、毫无美感而言的地地下的极端风格。
最初的这种风格的乐队丝毫没有任何激进的政治倾向性和社会责任感,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标榜白人至上主义的种族音乐,尽管并不是全部的乐队都带有种族主义倾向,但它还是被公认为一种非常危险的摇滚乐,一种只属于地下世界的白人音乐而遭到排挤,最终被摇滚乐所淘汰。
Synth-Pop最初只是新浪潮运动一种主要的分支风格,当时很多受RoxyMusic、DavidBowie影响的乐队(主要是英国乐队)开始热衷于使用合成器演奏,当时的初衷只是对于电声乐器一种有益的补充,但收效甚微。
最初的合成器流行乐非常的生涩,弥漫 着一种怪诞单薄的味道,这种情况最终被DuranDuran乐队所改变。DuranDuran巧妙的把合成器流行乐和舞曲嫁接起来,改良后的音乐更加通俗、流行,并很快成为时尚,为许多乐队效仿,DuranDuran也由此一举成名,成为合成器流行乐的第一个英雄。
1984年,合成器流行乐时代彻底结束,但它的影响一直持续了下来,合成器开始被看做一种重要的演奏方式,并被广泛运用到多种风格上。 强力流行乐的最初根源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初期,theRaspberries、BigStar和Badfinger是这种风格的最初定义者。
这种融合了theWho、Beatles和BeachBoys的强力流行音乐在七十年代末同朋克一起组成了新浪潮运动的主力军,并最终被归入后朋克风格。强力流行乐的作品一般为三分钟左右,注重旋律和音乐的爆发力,和朋克有些相似,只是更加注重技术和流行感觉,而且不热衷于反叛,更加商业化。
七十年代末,部分朋克乐队转变为强力流行乐,八十年代强力流行乐开始更多融入各种摇滚风格,与此同时,纯粹的强力流行乐开始衰败。 无浪潮是后朋克运动的第一种主要风格,它仅仅出现在当时的纽约,音乐为无调性、刺耳的噪音试验音乐。
这种风格的乐队更加注重艺术性而不是音乐本身。过于枯燥和缺乏商业潜质使这种风格从未真正流行,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以SonicYouth为代表的噪音摇滚的崛起才得以使这种风格再次走上摇滚舞台。 九十年代初期,美国朋克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GreenDay和theOffspring的PunkPop(朋克流行乐)开始使朋克进入主流摇滚,或许受到八十年代末硬核转变为速度金属的启发,朋克复兴乐队的音乐不仅保持了简洁的音乐线条和飞快的速度,而且音乐愈发沉重起来。另一方面,强力流行乐讨好的形象和更加圆滑的音效、讲究的编排使听众在感受朋克力量的同时同样可以感受到优美的音乐,这也正是朋克得以复兴的法宝。
PunkPop被视为Post-Grunge(后垃圾乐,即温和商业化的Grunge)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追求名利还是自我毁灭,对大多数朋克乐手而言,"朋克"也就意味着"无秩序" 打翻在地,朋克全部的思想精髓都在这了,甚至包括打翻自己。
朋克用简陋的音乐把他们露骨的叛逆行为提升到了哲学层次,在主观能动性和否定之否定的理论下创造了一种扭曲的责任感和边缘文化现象。嬉皮士们带着"乌托邦"式温和美好的理想主义走到了尽头,而随后的新一代则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极端与其祈祷上帝,不如让上帝屈服。
今天人们提到更多的是朋克摇滚的内在思想,于是他们说,"焦点访谈是朋克、尼采是朋克、鲁迅是朋克、频频死机的电脑是朋克。。。。。。"扯远了,但是无论如何,朋克一直生活我们的世界里,就像我们的影子,永远如影随形。 摇滚乐是在自我利用的错误 ★★★★★嘻哈---HipHop 一类流行文化包括rap音乐,舞蹈形式,涂鸦艺术和服饰等流行时尚。
该词被认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纽约市,尤其是这个时期的DJ俱乐部。这个词出现在一些最早的rap 词中包括 Sugarhill Gang在1979年的作品“Rapper’s Delight”。霹雳舞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HipHop舞蹈。
今天这个词被人们普遍认为是 rap 音乐的同义词。 虽然说嘻哈很自由,但还是有些明确的服装标准(dress code),好比宽松的上衣和裤子、帽子、头巾或胖胖的鞋子。如要细分,嘻哈的穿法还可以分成好几派。 衬衫、刷白牛仔裤、任务靴和渔夫帽,嘻哈中也有时尚感。
整体来说,美国是嘻哈发源地,仍为主流穿法,低调、极简的日式嘻哈属于小众潮流。美东纽约一带由于主流品牌,如Sean John、mecca逐渐调整品牌策略和设计风格,穿着、搭配更注重精致感。美西风格一如加州的爽朗、明快、自由,冬天帽T(连帽T恤)、夏天T恤配上垮裤即可,但是非常重视衣服上的涂鸦,甚至当做传达世界观的工具。
金属饰品有助提高你的嘻哈指数,但未必非得挂得满身都是。 小邓说,美国的嘻哈非常生活化,对品牌没什么要求,主要就是穿得宽松简单,可是却强烈要求个人风格。阿炮指出,嘻哈穿着风格一直在转变。以当前纽约流行来说,宽松依旧,但不用过于松垮。要穿得好看、简单、干净即可,鞋子不管是球鞋、任务靴或休闲鞋,一定要干净,才能呈现质感。
特别要提的是,今年普遍流行整套的绒布运动服,成为每个嘻哈品牌的必备单品或套装,那可是美国黑帮风;如果还要再彻底一点想带个饰品,记得挑条金闪闪的粗炼,才是原汁原味的Gang Style喔! 衬衫、刷白牛仔裤、任务靴和渔夫帽,嘻哈中也有时尚感。
★★★★★蓝调(Blues)是爵士、摇滚及福音歌曲(Gospel)的老祖宗,原来只是美国早期黑奴抒发心情时所吟唱的12小节曲式,演唱或演奏。 蓝调音乐始于本世纪初美国的蓝部。本为贫苦黑人劳动时呐喊的短曲,而其中亦混合了在教会中类似朗诵形式的节奏及韵律。
这种音乐有一种很明显的特式,便是使用类似中国民俗唱山歌的“一呼一应”的形式进行,英文叫作“Call and Reponse”。乐句起初会给人们一种紧张、哭诉,无助的感觉,然后接着的乐句便像是在安慰、舒解受苦的人。就好象受苦的人向上帝哭诉,而其后得到上帝的安慰与响应! 所以蓝调音乐很着重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原创性或即兴性。
(笔者曾向 William Tang讨教一些乐句,但他笑着对我说他自己都记不起那首乐曲当时是怎样吹的了!因为那是即兴的!) 这种即兴式的演奏方法,后来慢慢地演变为各种不同类形的音乐,如Rock and Roll、Swing、Jazz。。。
。。。所以蓝调亦是现代流行音乐的根源。 至于口琴被广泛用于蓝调音乐中是起始于约二十年代中,那时候在美国当地有很多街头艺人表演音乐,他们常用乐器是五弦琴、鼓、和一种叫“pan quill pipes”的吹奏乐器。而由于结他和口琴的性能比这些传统乐器好和更适合于空犷的地方表演,所以渐渐地口琴便常被用作吹奏蓝调音乐。
及后三十年代左右,很多黑人移往大城市芝加哥居住,蓝调音乐和蓝调口琴亦随之在芝加哥这地开支散叶,及后更自成一派名为Chicago Blues。 在听蓝调音乐的时候,你会发觉它们好象都依着一个相同的曲式来进行。其中原因是因为蓝调音乐会常用到一种标准曲式,名为12 Bar Blues。
蓝调(Blues)是居住在美国的黑人在困苦的底层生活中创造出的音乐风格,发源于20世纪初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地带,早期为人们劳作时的劳动号子,后来逐渐影响了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轨迹,现在象ROCK N ROLL(摇滚)及R N B(节奏布鲁斯)等字眼早已为你所熟悉了吧?这两种音乐里所使用的Blues音阶是你在学校的音乐课里所学不到的,但是每天你从大街上走过,从音像店里传出的声音早已使它深入你心。
。。。。。   上个世纪的20年代,Blues以它个性的歌词、和谐的节奏以及忧郁的旋律迎合了某些人而逐渐兴起。Blues音乐中包含了很多诗一样的语言,并且不断反复,然后以决定性的一行结束。旋律的进行以和弦为基础,以I 、IV、V级的3个和弦为主要和弦,12小节为一模式反复。
旋律中,将主调上的第3、5、7级音降半音,使人有着苦乐参半、多愁善感的感觉冲击。   虽然Blues音乐中主唱是焦点,但是以吉他为主的乐器即兴演奏也非常精彩,乐器演奏者可以超越和弦的界限随意发挥,除了旋律的忧郁动听外,还包括小刀刮擦声和滑棒使用的声音,以及模仿主唱的哼唱声。
在将Blues音乐流行化的过程中,Eric Clapton是一个成功的乐手和歌曲创作者,如果你没听过,那么现在就开始感受吧!   Blues音乐发展到今天,已经被纳入主流音乐的行列,他的许多元素被更多的运用到摇滚乐及流行音乐中。但是传统的Blues音乐还是有着强大的实力,这个领域的音乐家有B。
R&B的前身,出现在40年代的美国黑人区。 那时,负担得起多姿多采娱乐的人不多,热爱音乐的黑人就喜欢茶余饭后聚集街头,以结他和口琴等简单乐器玩奏音乐,一抒生活、工作、离乡别井等种种感受。这就发展出蓝调(Blues)——R&B的前身。
随著录音带的发明,和越来越多的小型电台出现,蓝调音乐开始跳出黑人圈子,在芝加哥流行起来。不知是否因蓝调音乐说愁说得太久,乐迷都渴望听到节奏感强、调子节拍明快,内容又不太悲伤的蓝调歌曲。 乐手们顺应大众口味的转变,在作品中加入钢琴、鼓、色士风和当时的超新科技——电子结他,让听众可随著这种节奏感(Rhythm)强的新派蓝调音乐(Blues)起舞,成就了经典的「节奏怨曲」。
50至60年代重要的R&B乐手有Ray Charles、Ruth Brown和The Drifters等。听他们的经典作品,会发现跟我们熟悉的R&B音乐,如周杰伦、宇多田光等,大大不同。但就音乐元素而言,它们还是有不少共通点。
最突出的,就是节奏部份。 大部份的R&B作品以4拍为一小节,12节为一段落。有别於传统的白人流行音乐,节奏怨曲强调一节中的第2和第4拍,是种很新鲜的节奏效果。 不论歌声或乐器的音质(timbre),都会有很大变化。 音质就是声音的「质地」。
听到《烂泥》,我们会觉得许志安唱得很悲惨;而木童笛的声音,很多时则会给我们一种很活泼的感觉。这就是不同歌声和乐器的音质所带来的效果。 在R&B作品中,如周杰伦的《斗牛》或《娘子》,我们都可很容易地发现,不论在音乐或声线运用上,始段和副歌部份都有明显不同的处理。
歌声和乐器部份经常互相呼应——在R&B歌曲中,当歌手唱出某几个音后,音乐部份或和音歌手会重复再奏/再唱那几个音,像「有问有答」,又或做成「应声虫」似的效果。 R&B另一特点是,多次重复一些乐句、句子。就如《龙卷风》中连绵不断的「我不、我不、我不」,便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50年代的R&B能为美国的白人青年带来震撼,除了因节奏感强烈外,那坦白直接、不忸怩作态的歌词也是主因之一。 受不同音乐类型、市场、科技和文化的影响,今日R&B已由昔日的街头黑人音乐,演变为攻陷英美欧亚各大销量流行榜的世界大热。
R&B带来的冲击,不只局限於音乐上,就连我们的时装打扮文化口头襌生活态度行为举动也因著R&B音乐而有著某些改变。Hey man!鸭嘴帽癞屎裤宝黛丽辫仔头,相信你我都不会陌生!就是这样,R&B成了令很多黑人红人黄人白人互相了解、欣赏对方文化的渠道!
}

  《交响乐的》是一部由西蒙·拉塞尔·比尔执导, / / 主演的一部英国的,小编的一些的,对能有。

  《交响乐的故事》观后感(一):一個交響樂的故事牽起一堆事

  C所製作的《交響樂的故事》紀錄片,第一集的是交響樂之父~海頓,則是莫札特及貝多芬(他和莫札特是,貝多芬則是他的)。主要透過海頓在58歲時離開他30年的(事實上他是被解聘的)後,受倫敦的邀請到倫敦工作四年開始講起。其中還穿插了英國、法國、奧地利在18、19世紀的歷史。紀錄片還呈現了當時交響樂團的排列,以及仿造了當時的樂器,進行這三位大師的演奏。量之大,會讓不濟的人不就迷路了。 #巴洛克時期因為沒有冷藏觀念所以肉的品質不佳才會大量使用香料去除腥味 #當海頓決定在58歲“高齡”前往倫敦時,莫扎特勸他別去還說:你和他們語言會的。海頓則說我的“語言”都聽的懂 #一一走訪三位大師曾經住過的,演奏過的以及待過的廳讓我忌妒羨慕恨

  《交响乐的故事》观后感(二):Note

  命运叩响大门 V代表胜利

  1912年,维也纳

  19世纪伊始的欧洲大陆

  交响乐在仅仅三十年间

  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要归功于

  一位来自德意志 一位来自法兰西

  贝多芬与柏辽兹的乐风及其理念

  深受法国大革命及其余波的影响

  他们创作的曲目将帮助听众

  以崭新的视角来理解

  那个极度动荡不安 人心惶惶的年代

  贝多芬既富革命色彩 又具理想主义

  柏辽兹则生性叛逆 且极富远见

  两位巨匠的个性太过丰满

  几乎不见容于他们所处的社会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这位德国人虽饱受耳聋折磨

  但他创作的九部交响曲

  可谓人类艺术成就之中的瑰宝

  贝多芬致力于创作史诗般的作品

  能表现出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这一旅程

  这完全是贝多芬独创的风格

  只有贝多芬一人 敢于缔造如此前卫的风格

  艾克托尔·柏辽兹在贝多芬之后崭露头角

  他近乎痴狂地将内心的狂放与浪漫

  融入自己的交响乐作品之中

  柏辽兹有些桀骜不驯

  他对管弦乐团的使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他眼中 整个乐团仿佛就是一件乐器

  我们将了解作曲家们是怎样

  毅然成为与命运抗争的艺术家

  他们如何通过管弦乐的形式

  不着一字 却能讲述动人的故事

  李斯特与舒伯特这两位风格迥异的作曲家

  在贝多芬去世后 又是怎样将交响乐

  发展到一个崭新的 超乎想象的层面

  故事开始于奥地利的帝都维也纳

  一场非凡的音乐会改变了音乐发展的轨迹

  1808年 临近圣诞节的一天

  在维恩河畔剧院徐徐拉开

  时年38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通过这场音乐会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成为了一位掌控自己命运的独立艺术家

  他一人身兼作曲 指挥

  钢琴独奏 音乐会主办者等数职

  整场演出持续了四个小时

  有两部交响曲首次与观众见面

  它们不仅不同于前人之作

  而且彼此之间也迥然相异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音乐会中

  台下的听众无不为之屏息凝神

  乐队演奏了贝多芬的六部作品 新老皆有

  而他的《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

  则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四音符乐句

  直至今日 我们一听到这段旋律

  就知道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且其中蕴含着诸多弦外之音

  首场演奏时 听众的感受如何呢

  贝多芬呈现的是纯粹的音乐

  并未指出其中的深意

  既让人捉摸不透 又不讨人喜欢

  他的童年十分艰辛困苦

  可谓一生都与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

  而这恰恰成就了他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市 家境贫寒

  幼年的他饱受酒鬼父亲的打骂

  20多岁的时候 他的听觉逐渐退化

  这对于音乐家来说 显然悲惨至极

  然而贝多芬具有钢铁般的意志

  他的《第五交响乐》调动了管弦乐团的潜能

  演奏出一段连绵不绝 催人奋进的旋律

  让这部交响乐阐释出

  他内心最深处的矛盾与冲突

  贝多芬描绘的是一段誓死不屈从于命运摆布

  最终赢得光辉胜利的传奇

  作曲家所能运用的元素中

  最具差异性的便是黑暗与光明

  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恰恰是酝酿于黑暗中的踟蹰与徘徊

  最终进入与自信的明丽色彩

  而他采取的技法其实非常简单

  这一乐章是黯淡的谐谑曲

  贝多芬希望不加停顿 直接让听众进入光明

  于是 他便明确要求管弦乐队

  在演奏这一段时 要尽可能轻柔

  弦乐声部全都采用拨弦的技法 轻轻弹拨

  而后 如心跳般的鼓声响起

  非常沉郁 非常悠远

  弦乐声部的演奏者随之忽上忽下地运弓

  似乎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突然 管弦乐团全体成员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投入演奏

  毫不停歇地直接冲向最后的乐章

  这段旋律采用的是大调

  在暗无天日之后 迎来了明晃晃的阳光

  交响乐用音符讲述故事 是无字的巨著

  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

  贝多芬还是个懵懂少年

  因母亲早亡 他只得为养家糊口而奔忙

  终其一生 他都在努力寻求个性的解放

  也不禁对他与命运的抗争感同身受

  尽管贝多芬希望他的作品

  能够让人们一听即懂

  但他的创作目的绝不仅仅是娱乐大众

  而是想带给人们如醍醐灌顶般的感受

  他希望自己创作的音乐能够在演奏结束后

  依然久久回荡在人们的心田

  这场音乐会中演奏的另一部交响曲

  与极富戏剧性的《第五交响曲》大相径庭

  这说明他没有将交响乐限制在条条框框中

  而是拥有开放的眼界

  然而 靠当独立职业作曲家来谋生

  贝多芬早期的音乐会 皆因缺乏排练

  以及组织混乱而血本无归

  为了排忧解愁 他常去郊外散步

  聆听《第六交响曲》时 我们将与他一同

  徜徉于他所钟爱的奥地利乡间小道

  贝多芬的朋友说 大自然就是他的精神食粮

  似乎只有大自然才能维系他的生命

  然而他亲近自然并不只是为了放松身心

  去乡间漫步 也是一种政治宣言

  贝多芬是最纯粹的浪漫主义者

  便投入了自然的怀抱

  金钱在这里变得无关紧要

  每个人都得以在自然中

  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大自然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 激发其想象力

  而不会主宰他们的行动

  一条金科玉律因此流行开来

  即生活在城市中的艺术家

  去寻求转变 甚至是救赎

  这个模式对后世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重点并不在于乡村

  而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

  对乡间寄予了美好的愿望

  从而赋予其神奇的力量

  一般的交响曲只有四个乐章

  而这部交响曲却分为五个乐章

  在贝多芬的所有交响曲中 这是唯一一部

  每个乐章都有小标题的作品

  这是标题音乐的前身

  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而第二乐章则是 溪畔小景

  似乎与贝多芬的一贯风格不符

  但这却预示着标题交响乐的到来

  法国作曲家艾克托尔·柏辽兹

  将标题音乐发扬光大

  他这样评价第二乐章 溪畔小景

  作曲者创作这首曲目时

  大概是仰卧在绿草茵茵的小溪岸边

  双眸凝望着苍穹 观察着 谛听着

  汩汩溪流 令水面泛起了涟漪

  他听着永无止息的潺潺水声

  望着变化万千的粼粼波光 不由得出了神

  这就是贝多芬的那条小溪

  如今它已失却了不少田园色彩

  这部交响曲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数次邂逅

  在自然的怀抱中 激发出情思与感想

  贝多芬很少像这样展现出

  自己轻快迷人而又写实的一面

  贝多芬用音乐忠实地再现了鸟儿的歌声

  有趣之处在于他选取的这几种鸟类

  曲谱这里标注着 夜莺

  不晓得你最后一次听鹌鹑歌唱是何时...

  我没怎么听过鹌鹑唱歌

  接下来出现了布谷鸟 经典的布谷鸟叫声

  能不能请你来弹...

  这段乐曲弹起来难度很大

  但旋律听来十分清新 十分诙谐

  给人以舞动的快感 极大的美感

  而且曲调的整体构架也堪称精妙

  夜莺 鹌鹑与布谷鸟的吟唱中

  此时作曲家的耳聋日渐严重

  《田园交响曲》与《第五交响曲》

  为当时饱受战火摧残 生灵涂炭的欧洲

  带来了乌托邦中和平 和睦与满足的意象

  贝多芬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

  离奥地利不远的法国爆发了革命

  这深深地感染了贝多芬

  贝多芬加入了共和主义者的阵营

  他认为要想做一位不依附权贵的作曲家

  就必须为人类争取自由 争取人权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这个名字中的凡

  是否表示他有贵族血统

  我没有封地 但我拥有才华

  《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首演完毕之后

  拿破仑率兵入侵奥地利 占领了维也纳

  贝多芬藏身于哥哥家的地下室内

  法军炮声震天 为了保护听觉

  他只得将脑袋深埋于枕头之中

  时年77岁高龄的约瑟夫·海顿比较幸运

  由于拿破仑对这位交响乐之父十分崇敬

  海顿是一个坚定的反共和主义者

  《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

  又名《德意志高于一切》来抒发观点

  每天早上都会大声演奏此曲 以示抗议

  不幸的是 在法国入侵几周后

  海顿便在沉睡中平静地离世了

  自此 贝多芬毫无争议地

  成为了维也纳音乐界的翘楚

  他的《第七交响曲》于1813年首演

  恰逢拿破仑遭遇战败

  因而又被誉为胜利交响曲

  第二年 《第八交响曲》以机智幽默的曲风

  为他赢得了新的听众

  他的音乐会成为了当地的音乐盛事

  他们深知失去海顿和莫扎特的巨大损失

  当又一名音乐巨匠诞生时 他们惊叹

  太好了 可你听过他的作品吗

  贝多芬要开音乐会了 快去听吧

  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在当时极富盛名的康顿剧院

  最后一部 也是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交响曲

  当年的康顿剧院早已不复存在

  其遗址如今矗立着一座伟大辉煌的

  维也纳标志性建筑 萨克尔酒店

  一款世界知名的蛋糕就产自这里

  那就是萨克尔大蛋糕

  整个乐团仿佛悬荡在

  无疑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又将成为音乐史上的一次飞跃

  如何把《第九交响曲》比作巧克力蛋糕

  但除了两者都醇厚且令人愉悦外

  事实上《第九交响曲》

  并不只是一部普通的乐作

  而是一部伟大的杰作

  包罗万象 带领人们经历了

  前所未有的音乐之旅

  西斯廷大教堂的穹顶

  你甚至可以在外太空看见它

  它的旋律也极其伟大

  此时的贝多芬正处在最叛逆的时期

  他已经好几年没有创作交响曲了

  享誉世界的名作曲家了

  纷纷赶来 见证他是如何打破常规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灵感

  来自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欢乐颂》

  人类幸福美好 天下一家的欢乐抒情诗

  贝多芬第一次读《欢乐颂》时还是个学生

  那时他只有二十出头

  为这首诗谱曲的想法

  此后一直存在于他的脑海里

  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时期

  诗中有一句话很关键

  这句诗吸引了他 因为尽管贝多芬自己

  从来没有公开表示过

  但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人士

  我总感觉肯定有那么一刻

  他会想 只有乐器演奏是不够的

  他第一次在交响乐中加入了人声

  他想不出怎样能合理地引入歌声

  虽然在我们听来像呼吸一样自然

  但在他决定正式方案之前

  这只是他的第四个或第五个想法

  《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

  就被单独拿出来 独自焕发了生命

  它似乎能在德语的使用者中产生强烈共鸣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该乐章就作为造势的工具

  被纳粹党用来庆贺希特勒的生日

  人们对这段旋律十分熟悉 这就是其价值所在

  这部交响曲的主旋律最棒的一点

  在于你只需听过一遍 就会记住它

  可以一直跟着哼下去

  这部作品表达了天下一家的思想

  它号召人们团结起来 强调的是统一与一致

  这同我们现在看到的画面十分吻合

  但你也不必刻意朝那个方向诠释

  因为强调团结一致也是没有错的

  因为我们本身很排斥

  这种打着正义口号的专制思想

  这部作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读

  但乐曲本身的含义毫不含糊

  赞扬活力 这部作品是一种宣言

  在1989年的圣诞节

  观看了由伦纳德·伯恩斯坦

  在柏林指挥的这一乐章

  柏林墙倒塌的一个月之后

  很奇怪 起初这是一首赞美欢乐的诗

  却变成了追求自由的象征

  音乐本身积蓄着无穷的力量

  我个人认为 正是因此

  它才成为纪念国际重大事件的必奏曲目

  这部作品本身的伟大

  是其演奏者和歌唱者无法比拟的

  莱奥纳德·斯拉特金在逍遥音乐会的终场演出中

  指挥合唱团演唱了《欢乐颂》

  以追悼恐怖事件中的遇难者

  几年后 艾克托尔·柏辽兹如是写道

  是贝多芬为自己树立的一座丰碑

  想象这位作曲家对自己说

  让死亡降临吧 我已了无遗憾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与世长辞

  就在完成《第九交响曲》的三年后

  两万名哀悼者参加了他的葬礼

  是当时维也纳人口的十分之一

  其中有一位作曲家 弗朗茨·舒伯特

  他陪伴着遗体来到北维也纳墓园

  不幸的是 两年之后 刚过三十岁的他

  距离贝多芬仅有几米之远

  这是舒伯特于1828年最初下葬的地方

  讽刺的是舒伯特最著名的两部交响曲

  的确是在未来才绽放光芒的

  直到1839年才有人注意到它们

  《未完成交响曲》直到

  19世纪60年代才首次公演

  舒伯特凭借其艺术歌曲和钢琴曲而闻名

  但事实上 他也创作了多部交响乐

  但这些作品由于并非奉命而作

  在他生前 一部也没有公演过

  最著名的一部只完成了一半

  即《未完成交响曲》

  在他去世前 他很想写几部交响乐

  并且非常专注于表达一些博大的思想

  从他的《第九交响曲》

  就可以看出他宏大的计划

  他想让那部作品成为...

  演奏的是《C大调第九交响曲》

  只在1828年的排练上

  听乐团演奏过这部作品

  从未有机会举办音乐会

  他时常为朋友演奏自己的作品

  朋友们也常演奏他的作品

  地点通常都在这所这优雅舒适的学校

  舒伯特的父亲是这里的校长

  舒伯特的作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他对音乐的处理更加轻松随意

  他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可以在交响乐中

  演绎音乐 按自己的兴趣来演绎声音

  不用总是担心整个乐曲的脉络

  虽然其中包含了贝多芬式的创作逻辑

  听众可以插入自己的想象

  这正是舒伯特音乐的包容之处

  音乐中包含着非常积极的元素

  但也正是其冒险之处

  舒伯特的音乐会带听众开展一段旅行

  而舒伯特就是要让听众自己去探寻

  那种模棱两可的感觉简直妙不可言

  音乐的表达方式非常大胆

  对比这一切 他的结局让人倍感凄凉

  当他说完我想写交响乐 便遗憾而终了

  之后他的遗体被运走了

  他的遗体在1888年被运走

  这座墓就被弃用了 他的遗体被转移到

  中央墓园与贝多芬毗邻

  贝多芬的墓就在他旁边

  这个墓被重新翻修过

  但保留了最初的设计

  墓碑要比舒伯特的庄严许多

  -对 而且更雄伟 -斐迪南·舒伯特

  舒伯特的兄弟 据说是设计人

  我们可以看见阿波罗的七弦竖琴

  在最顶端有一条奥罗波若蛇

  在古埃及文化中象征博大

  这意味着他不朽的名望

  他所有的交响曲皆得以出版

  也有机会在欧洲各大城市进行公演

  现在我们跟随着故事的脚步来到巴黎

  一名当地医生的强烈反对

  年轻的医学生 艾克托尔·柏辽兹

  决定放弃学业 弃下了他的解剖刀

  去追求自己成为一名伟大作曲家的梦想

  他进入了巴黎音乐学院学习

  在这里 他发奋苦学

  在他的学习开始不久后

  便经历了一场改变他一生的事件

  柏辽兹相当容易被启发

  他聆听了贝多芬的作品

  而那恰巧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前一年辞世的贝多芬

  在法国的正统音乐家看来

  其作品古怪 不和谐 刺耳又聒噪

  听上去不讨喜 演奏起来又极其费劲

  但在柏辽兹看来 它简直不可思议

  他说道 《第五交响曲》

  不仅承载了贝多芬的绝望

  还体现出他灵魂中的高尚品格

  这种风格 超越了迄今为止

  他声称自己将开辟另一条道路

  柏辽兹是个淘气的男孩

  他对音乐学院的校规向来置若罔闻

  他最早站出来大胆宣称

  音乐能够表达艺术家个人的浪漫理想

  无视周围环境的阻挠

  也热爱他所代表的一切

  以法国大革命中最关键的结点之一

  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事件为名

  而1830年也是具有革命性的一年

  这根柱子的树立是为了悼念

  因一场争议重重的选举

  而引发的三天激烈巷战中

  所牺牲的一万八千名巴黎民众

  柏辽兹为之感到兴奋

  他恨不得马上完成当日手头的音乐作品

  手持枪弹 冲出门外

  加入到暴动与巷战中

  他的交响乐有了故事内容

  《一位艺术家的生活片段》 分为五部分

  柏辽兹的小故事 即将融入他的作品之中

  男主角爱上了一位高不可攀的女子

  单恋的痛苦使他疯狂

  他试图通过过量吸食鸦片来自杀

  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奇异幻觉中

  柏辽兹深受贝多芬音乐的影响

  但他从贝多芬的范本中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中

  由黑暗走向光明的旅程

  变成了由毒品引致的堕落

  他把自己的新作品称为

  幻想意为离奇的 梦一般虚幻的

  也是不可思议 难以置信的

  这同样是一项非凡的音乐成就

  他在形式上的创新之一 就是固定乐思

  一段象征着一种强迫观念的旋律

  这段奇异且超自然的旋律 持续了近四十秒

  并不停地在整首交响曲中重现

  我拜访了家住伦敦南部的

  作曲家罗伯特·萨克斯顿

  一丝不变地贯穿始终吗

  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但每次都极富辨识度

  旋律所在的背景在变

  像贝多芬这样的作曲家

  会选取一段旋律 作为主旨

  将其逐步分解并展开

  反之柏辽兹的固定乐思

  开场是《梦幻与热情》 他处于梦境中

  固定乐思代表他的爱人

  这段旋律在这里 丝毫没有伴奏

  多数作曲家会使用连贯的伴奏

  他用的则是这种不平稳的跃动

  值得一提的是 柏辽兹不会弹钢琴

  他会演奏长笛与吉他

  我觉得 他比较习惯于这种悠长

  且极富民歌特色的旋律

  在柏辽兹看来 19世纪30年代早期的

  不适合演奏《幻想交响曲》

  为了迎合他那狂野浪漫的想象力

  他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 进行作曲

  他是如何得到他想要的效果的呢

  他为一支假想的管弦乐团写下致辞

  我将教会你如何得体地说话

  他考察了各个乐器的潜能

  无畏于挣脱前人的窠臼

  柏辽兹出生于工业革命年代

  重工业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面貌

  19世纪20年代 阀门的发明意味着

  新型铜管乐器的出现

  在他的交响曲首次公演后

  不到五年的时间 大号获得专利

  柏辽兹在曲谱中加入了这一音色深沉柔和的乐器

  柏辽兹痴迷于乐器的设计

  他开创了一种新型乐团

  以便演奏出他脑海中的音乐

  我非常喜欢《幻想交响曲》

  从作曲的角度来说吗

  是 它有着无边的魅力

  这部作品的非凡之处 在于他对乐团的使用

  整个乐团仿佛就是一件大师级的乐器

  此前没有作曲家像他这样

  明确地标注出每一部分

  第一小提琴组十五人

  第二小提琴组十五人

  他甚至明确要求了六十人的弦乐部

  无论是放在彼时或是现今都极具规格

  他将乐团的演奏技法延伸至极限

  指示他们演奏一些颤音

  就是弦乐演奏出这种效果

  在当时看来非同寻常

  柏辽兹不断构思着他理想中的乐团

  卓绝的韵律与旋律力量的合奏团

  最终他计算出了能够达到天作之合的

  最准确的乐手数量 467人

  是现代管弦乐团人数的四倍之多

  哪怕仅由80人参与演出

  《幻想交响曲》也是一场视听盛宴

  其中种种文学性细节

  哈雷管弦乐团演奏的是《赴刑进行曲》

  柏辽兹那多情的男主角

  在幻境中看到他谋杀了所爱之人

  为了所犯的罪行 他将被斩首

  当他的头被固定在石块上时

  我们再次听到固定乐思

  穿过他的意识 正如对挚爱最后的缅怀

  在刀刃落下的瞬间 一切消失殆尽

  虽然《幻想进行曲》的故事情节略显诡异

  柏辽兹到这里 奥德翁剧院

  观看两出莎士比亚的英文戏剧

  《哈姆雷特》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

  担任主角的是一名爱尔兰女演员

  名叫哈里特·史密森

  她在《哈姆雷特》中饰演了奥菲莉娅

  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

  显而易见 她饰演的是朱丽叶

  柏辽兹疯狂地爱上了她

  一位地位低下的音乐学生

  要如何去赢得一位莎翁剧女主演的芳心

  这种渴望为他创作《幻想交响曲》埋下了种子

  他要谱写一出宏伟的交响乐

  成为一位公认的伟大作曲家

  他便能以对等的身份接近哈里特了

  为更全面地讲述这段罕见的罗曼史

  我邀请了演员爱玛·菲尔丁

  到英国驻法大使馆同我会面

  是柏辽兹在剧院初识

  出演奥菲莉娅以及朱丽叶的哈里特

  并疯狂地爱上她的那年

  他创作了《幻想交响曲》

  这其中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整整三年 不过在那期间

  他对她的追随可谓欲罢不能

  他避开了与她见面的机会

  是的 但他在剧院拐角处租了一间公寓

  以便跟踪她进出剧院的动态

  所以其实他在跟踪她

  她偶然出席了一场音乐会

  她并不十分热衷于古典乐

  她阅读了《幻想交响曲》的作品简介

  才意识到这一切皆因她而起

  更不可思议的是 整个巴黎都知道

  他对她的迷恋 只有她被蒙在鼓里

  但那天晚上 他们终于认识了彼此

  他当场求婚 而她接受了

  十个月后 他们在这里结了婚

  在巴黎的英国大使馆

  我同平庸 传统和死亡斗争的三十年

  柏辽兹如是描述自己在巴黎的事业

  十二年间 他创作了四部交响曲

  一部基于拜伦勋爵诗作的交响曲

  一部雄伟的葬礼交响曲

  还有这部莎翁的代表作

  36岁的柏辽兹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曲》

  以音乐的方式 表达了他对哈里特的爱意

  和对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剧作家的喜爱

  这部交响曲的情节尤为复杂

  他不仅要用音乐讲述故事

  还要让乐器成为剧中的演员

  并且读出莎士比亚的台词

  长笛和木管乐器代表朱丽叶的声音

  之后我们听到大提琴

  代表着罗密欧的话语

  柏辽兹的这一想法极具新意

  而是让听众们感觉到

  台词就蕴含于乐团的演奏之中

  爱玛和我忍不住想作个尝试

  看看柏辽兹的谱曲到底跟莎士比亚的台词

  和阳台场景的表演有多么相似

  轻声 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

  那就是东方 朱丽叶就是太阳

  你可以从大提琴激动的乐句攀升之中

  听出罗密欧爬上了花园阳台

  还有随后喜悦的音乐声中听出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炽热爱意

  柏辽兹努力地通过音乐

  将他自己所感受到的莎士比亚诗词里的

  剧情和微妙细节表达出来

  他说 莎士比亚犹如一阵雷击

  电闪雷鸣间 为我照亮了整个艺术天堂

  当他首次见到哈里特在台上饰演朱丽叶时

  而现在 仅十年之后

  他不但精通了这门语言

  还能将它转化为音乐

  你是什么人 在黑夜里躲躲闪闪地

  我没法告诉你我叫什么名字

  敬爱的神明 我痛恨我自己的名字

  还没有灌进从你嘴里吐出来的一百个字

  可是我认识你的声音

  你不是罗密欧 蒙太古家里的人吗

  不是 美人 要是你不喜欢这两个名字

  《罗密欧与朱丽叶》公演三年之后

  他和哈里特的婚姻破裂了 两人分手

  而在柏辽兹临死之前

  他回到了他的出生地

  法国城市格勒诺布尔

  年过六旬 健康欠佳又无人陪伴

  他心中充满了童年回忆

  曾迷恋过一位名叫爱斯特尔的女孩

  他在故乡又找到了她

  即使她已是一位70岁的寡妇

  但在他心中 她一点也没变

  点亮我人生初期的星星 他向她表白

  我应当写一首交响曲送你

  只有乐曲 才能表达出我对你的情感

  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

  实现了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中

  所尝试的利用音乐叙述故事的潜力

  交响乐史上的下一步发展

  来自一个以德国小镇魏玛为中心的思想流派

  主要由这两位思想家统领

  左边的这位 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而右边的这位是弗里德里希·席勒

  被贝多芬谱入了《第九交响曲》

  魏玛是19世纪中期

  德国的政治和哲学的思想中心

  但其实是另一位魅力超凡的大师

  使魏玛在音乐世界里众所周知

  这就是他改编的钢琴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他就是伟大的弗朗茨·李斯特

  当魏玛宫廷向李斯特发出

  入住艺术家的职位邀请时

  他当时是欧洲最有名的钢琴演奏家

  他的个性和天赋早已像个摇滚明星一般

  被人们崇拜和赞美了二十年

  但他在指挥方面基本没什么经验

  而他谱写的大部分曲子都是钢琴曲

  这位耀眼的男子到底为什么

  愿意担负起作为特别宫廷乐长

  所需要做的乐团管理和指挥

  这些不熟悉的职责呢

  与贝多芬和柏辽兹不同

  他们作为自由音乐家几乎没挣到什么钱

  李斯特却一直过着富裕又舒适的生活

  接受来自于魏玛大公爵的资助

  意味着他可以继续在他所熟悉的

  奢侈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在他来到魏玛的头十年里 他谱写了

  12首交响诗 而不是交响曲

  这是种单乐章曲目 利用整个管弦乐团

  来尝试新的音乐叙事方式

  它们都是标题音乐 并且极富文学色彩

  他的灵感来源包括席勒和莎士比亚

  但这些交响诗并不是线性的故事叙述

  其中对于情绪和性格的刻画

  是一种深入的阐述 而非简单的转述

  他的想法是 这种新音乐

  能够跟一群有文化底蕴

  已了解文学背景的观众沟通

  他作曲中的想法反映出了

  他的性格 他的浮夸

  甚至可以说是 他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而他决定走一条非常黑暗又骇人的路

  他会被这部伟大的德国戏剧所吸引

  李斯特的首部完整规模交响曲

  为歌德的诗剧 配上了深刻有力

  而又令人不安的音乐

  讲述浮士德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故事

  此曲是为一尊于1857年在魏玛镇广场

  落成的雕像而谱写的

  李斯特钟爱于《浮士德》的故事

  和歌德提出的 关于艺术和美的激进想法

  歌德认为追求卓越和高品位

  能够将强调均衡的古典主义思想

  与强调个人情感的浪漫主义思想

  李斯特认为他饱读诗书的观众们

  已熟知歌德的《浮士德》

  他希望自己的交响诗

  能够将听众的现有知性思维

  转化为发自内心的感性反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姓取什么名字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