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星水冷有漏液包赔吗?家里风冷压不住想起换个了

这几天老张拆了 8086K,换上了 5950X,耽误了点儿时间,还望大家谅解。这一换得花钱,散热上还得再花钱,甚至电源都有点吃紧了。原本的猫头鹰 D15 也不太够用,得上 360 水冷。加钱吧,但市面上选择这么多,到底哪家强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散热。

这段时间看了好多的测试,数据大多来自各家对比(主要是黑冰),也加入了自己用过的里的小部分经验,整理了个表格。水冷大致可从散热、噪音、售后、价格四个方面判断,各家虽然采用的产品数量有限、不能直接对比,但好坏大致有个数了。

(大致分类,不细分上下先后强弱,仅供参考)

按照表格来看,其实水冷效能和价格未必成正比,甚至有离谱的情况出现,比方说 ID-cooling frostflow X 360(名字实在是太长了),400 块钱售价,性能赶超大多数比他贵的水冷,性价比应该是表格里最高的了,

利民 FE 也是出自万景华,代工厂自己卖确实便宜,颜色还有全白、全黑、RGB 扇。同价位的 Tt 枭龙 360 性价比也很高。

Alphacool 北极熊系列只能排到一般里,确实很意外,主要卖点还是大冷头,在 TR、X299 平台表现应该会更好,

还有止水快插,可以自己 DIY 拓展成分体方案,也是核心卖点,散热不够用可以自己凑。全紫铜冷排,不用担心铜铝反应影响寿命,另外颜值挺高的,冷头有透窗设计,风扇都是光环扇。

高端的第一梯队里,基本都是 Asetek(恩杰、老贼船)和 CooLIT(贼船 XT 系)两家代工厂方案,比方说追风者和恩杰扣具、配件、冷排相同到可以互相调换,各家差异主要是但是冷头、水泵、风扇不同。

追风者 Glacier One 360MP 网上测试特别少,在现有信息下是效果最好的,甚至超过了恩杰、海盗船、EK,而且价格更便宜,希望有买过的朋友可以分享一下实际效果。颜值也很高,是科幻风的水平方向无限灯,

支持各家灯效同步,而且是曲面钢化玻璃,不用和隔壁树脂一样担心划伤,磁吸设计,内置静音棉。默认标配性能扇而非 RGB 扇。

海盗船 H150i RGB pro XT 主打性能,Elite 侧重静音,定位其实有所不同,XT 换代相较于老版提升很大,性能优先的极好选择,不过同价位贼船的冷头颜值稍低于别家。

至于睾贵的阿苏斯,主要还是卖颜值和信仰灯,性价比确实稍弱(但依然是 T1 级别),比方说 ROG 龙神 360,用的是 Asetek gen6 方案,标配 F12 黑猫扇,但噪音表现其实不咋地,同级别里算最吵的,

所以还是那句话,不要迷信猫扇,除了 A15 等少数型号秒天秒地外,多数猫扇在高端性能扇里都是中下游水准。而以白色为卖点的 ROG 飞龙 360,也就是小白龙,性能反倒都比龙神高,主要是风扇转速拉高带来的,势必会更吵。冷头颜值的话,龙王反倒更高,多了 RGB 光环和 OLED 屏。

老张这次还是买的 NZXT X73,原因是售后,这点一会儿会讲。相较于 Z73 只是少了 OLED 屏冷头,其他一样,经典无限灯还是很好看,效能都是拔尖的那批里的,缺点是水泵调速必须要装 Cam 驱动。

顶级的 EK MLC Pheonix 海外不卖了,国内压根没有,那个堆料啊,38mm 厚排(一般为 30mm 内)、外置泵,分体管,性能扇,独立水口,效能第一不用说了,但终究沦为了谈笑间的空气产品 ...

现在也只有 AIO 360 能买到,RGB 版的话,颜值是高了,但在各家对比测试中,效能其实不怎么样,高端阵营里常规水准吧。

120 扇:我兼容性好,啥机箱都能装

120 扇:我选择多,哪儿都能买到

120 扇:我风压高,风压就是正义

部分水冷的原装风扇比较差,可以换性能扇,同时 280 可以比 360 少装一个扇子,如果自购高端扇子,也算是省了几百块钱。不过 360 这个规格的差距,主要还是冷排、水泵造成的,一般泵吃不消。

出厂附带的那层硅脂,建议你抹掉,自己换高端硅脂,也就几十块钱,一劳永逸。比方说现在的天花板利民 TFX、信越 7921、或者用一段时间的 7868,往下还有暴力熊、TF8,再便宜 Mx4 也绝对够用,不过衰减比较快,建议一年一换。

俗话说," 水冷,从包邮到理赔 ",量产一体水,有时候保修比性能更重要!老张以前用过某品牌的 3 个水冷,3 个都有不同程度漏水,不过都刚好过保不久,质保一般就 2~3 年,过保建议直接换,不要赌它不漏、铤而走险。

九州风神,最早一批做损坏硬件整机赔付的,虽说效能一般,价格稍贵,也改成了折价赔偿,不过今年年初都见到有人个人送保成功理赔的,还是挺靠谱的。关键是,还包修 ...

我看了测试一开始打算买追风者,后来还是买了恩杰,首个 6 年质保,全赔付,一般是寄回检测,漏液导致的全赔。

另外追风者也是 6 年质保,3 年换新,漏液包赔,不过都是折价赔付,另外需要提供购买发票,或者购买的价值证明,这点应该各家都需要吧,但显卡现在涨成这样,不知道是按哪个价赔的 ... 关键还未必买得到。

不知道有没有吃螃蟹的玩家反馈一下情况。利民 EX、5 年保折价包赔。贼船、ROG、EK、3 年包全赔,这些高端的价格里估计都算进去了赔偿用的保险金,所以都敢明确全赔。FD 也是 3 年,不过官方店没写怎么赔。

微星、技嘉现在都是 3 年包赔,相较于去年有改善,不过不确定是否折价。安耐美、安钛克是 3 年折价赔。乔思伯、长城、金河田是售后明确了 3 年市价包赔,但实际没见到售后案例,不太确定

ID-Cooling 只有 2 年,不过按市价包赔,但很多店并未说明,目前存疑。超频三,1 年保,emmm。爱国者、威刚、鑫谷,只赔水冷本体。影驰三年漏液工厂酌情赔付,但官方不认市场价。

酷冷分型号,P 系 5 年,B/G 系 2 年,并且有的售后不保证赔,网上有人反映拒保,并且去年贴吧爆出狗东明确不赔 ... 目前不建议入手。骨伽、赛普雷、Tt,以及做分体的 BA、BY 全部确定漏液不赔 ...

Alphacool 没写售后政策目前不清楚。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品牌支持个人送保,有些需要店保、代理,京东自营和淘宝、天猫的店铺售后政策未必相同,小品牌实际出了问题,未必会赔,所以买之前一定要问清楚。

360 冷排正确的安装位,是前置、下水口,不过大多数机箱没考虑到这点、或者原装水管不够长,大多只能装上水口,温度会高两三度的样子,略蛋疼。

前置进风安装,温度会比顶置低不少,尤其是全满载的时候,因为不用吃显卡余温,温度会低四五度的样子。不过走线会不太好看。

这两者加起来也快八九度的差距了,所以有时候安装好、建立好的风道,会让你的散热提升整整一个档次。

}

创作立场声明:文中所有商品均为自费购入;本人在这次更换机箱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在此分享出来,希望大家能吸取我的经验少走弯路;个人水平有限,如有错误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指正,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之前自家电脑升级了GTX2070super,替换下了蓝宝石RX588极光;本想着能出手回血,但看了看咸鱼上同类的价格,感觉想要卖出去的话,就不得不和矿卡竞争,有点亏;最后决定下放到父母家的机箱里,再用它几年;

  然而,银欣小乌鸦2这款机箱的散热能力真的不太行,之前用的GTX964还好,这次换上RX588之后,看个高清电影都能听到显卡风扇一会儿快一会慢像过山车似的声音——正好以此为借口,说服自己下定决心把机箱换成种草已久的骨伽QBX。

  小乌鸦2作为一款itx机箱的兼容性还是很强的,支持SFX和SFX-L的电源,2个2.5寸硬盘位,一个笔记本光驱位(拆掉这个还能增加1个2.5寸硬盘),限高58mm,最长支持330mm的显卡(视显卡实际长度,还可以增加1个2.5寸或3.5寸硬盘)。

  当时小乌鸦3还没有出,我就是看中了小乌鸦2的高兼容性,而且比小乌鸦1尺寸小,外观也比米罗8好看一点;而之后小乌鸦3回归小乌鸦1设计了风扇位,可能也间接证明了小乌鸦2没有风扇位全靠被动散热真的不太行。

小乌鸦1、米罗8、小乌鸦3官宣图对比

  除了散热能力较弱,小乌鸦2在显卡位也有一些问题;原则上我只能对我手中这个小乌鸦2的情况负责,但我个人感觉这些问题应该是通病;首先是卡槽开孔有瑕疵,从下面的官宣图就可以看出,左侧的PCI挡板显然没有右侧挡板显示得全,而且左侧的开孔边缘莫名其妙的加厚,由此导致了在实际使用中部分显卡的数据线会插不到底而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我个人就深受其害,最后不得已用钳子掰弯了这部分才得以解决。

小乌鸦2官宣细节图显卡挡板部分与个人照片对比

  其次,小乌鸦2的显卡位对蓝宝石RX588这种高越肩显卡的兼容度还是不够;越肩是指显卡超出PCI挡板的高度,像蓝宝石这种喜欢把*级非公往高造的,越肩高得可怕;高越肩显卡在itx机箱中普遍水土不服,在后面更换的骨伽QBX机箱中也出现了问题,因此喜欢itx机箱的朋友在攒机时除了要看显卡长度,一定也要对显卡高度有所警惕。

蓝宝石RX588极光尺寸分析图

  上图横线D到G为一个PCI挡板长度120mm;D到F为PCI挡板弯曲一端到显卡金手指最低处为107mm;D到E为PCI挡板弯曲一端到显卡PCB未含金手指的最低处为100mm;只要是全高显卡而非半高的刀卡,这三个数值通常不会随显卡品牌和型号的不同而改变;

  A到D为显卡最高处到PCI挡板弯曲一端,即越肩高度,这一数值直接影响到安装显卡后机箱侧板是否能盖上;B到D为遮罩最高处到PCI挡板弯曲一端,这一数值通常影响了该显卡在部分机箱上的安装难度(部分显卡的AB两线是重合的);

  具体到蓝宝石RX588极光这款显卡上,A到D为31mm,B到D为25mm,AB之间正好是一个6mm热管的直径;C到F为排除散热器后单纯的PCB板宽120mm;蓝宝石RX588极光的官方数据是261×131×44mm;经实际测量,长度261mm是指竖线H到I,包含PCI挡板本身厚度到显卡的最尾端,未计算PCI挡板的弯曲部分和突出的视频接口高度;高度131mm是指横线A到E,从显卡最高处到排除金手指之后的PCB板最低处,如此不计算金手指宽度不知是否为业界惯例;宽度44mm,图中未显示,实际也很好理解,从显卡散热器遮罩到金属背板,一般无异议,值得一提的是,通称的一个插槽宽度为20mm,而本显卡占用了2.2个插槽;

  和大家列举以上数据,意在分辨网上流传的两种通过显卡官方数据判断显卡越肩高度的方法,一种是用显卡官方高度减去107mm,另一种则是减去100mm,两者的区别可能就在于是否计算了金手指的宽度,如果显卡的官方数据中不计算金手指宽度是业界惯例,那么从这款蓝宝石RX588极光的数据上分析,显然减去100mm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相应的业界惯例,那么这两个方法就都缺少了参考性,那还是建议不要选择尺寸搭配如此困难的显卡或机箱了。

小乌鸦2官宣图显卡位部分与机箱角落加强件的特写

  说回小乌鸦2,如官方说明所示,如果要安装超高的显卡,首先机箱自带的显卡支架就无法安装了,甚至视情况连机箱角落的加强件都要拆下来,万幸的是这两个加强件只是用普通十字螺丝固定的,而不是用铆钉固定;没有了显卡支架,就只靠挡板螺丝和PCIE卡槽固定,这种超高显卡又多是因为散热堆料而重量可观,晃动和卧式放置可能会导致转接卡或显卡PCB板的损坏;这种情况下,如果实在要卧式放置的话,我个人觉得可以考虑在显卡或机箱的对应位置粘上大小合适的橡胶块、木块之类的,顶住显卡以保证其在机箱内的相对位置固定。

  之前是看了本站用户Tiger5G的装机展示,特别喜欢这个机箱结构,种草已久,先放上前辈的链接:

    篇三十九:手把手带你装一台高能性价比小钢炮主机想攒一台电竞主机、家用主机、酷炫主机无从下手?想省钱又怕性能不达标?值得买帮你打造定制化DIY装机工具,自助全网比价装机,提供最适合的搭配方案,解决各种攒机场景下难题。>快快使用戳这里点击这里查看详情Tiger5G|

  官方指导价399元,京东赶上好价在350元左右,而部分淘宝C店经常会搞319元好评返现10元的操作,实际到手才309元。

  三百出头的价格买一个大一点的Ncase M1,它不香吗?虽然前面板和上面板是塑料的,但是高仿拉丝铝板,一点看不出廉价感;而骨伽又是成立多年的正经机电外设品牌,在公差方面比部分非量产机箱还是要放心一些。

  骨伽QBX这个机箱一个相对有特色的设计是,在如此尺寸下能安排上2、下2、前1、后1共6个风扇位,连侧面都再能上1把风扇或者安装一体式水冷的强大散热系统;乍一看很惊艳,但实际装机过程中,围绕这7把风扇及其周围位置而出现的问题,让我吃尽苦头;下面我就为大家具体讲一讲。

  首先,除了机箱背板和侧板的风扇位,上、下、前共5个风扇位的螺丝孔都偏小,应该是为了配合6#-32(M3.5)长螺丝和螺母既可固定风扇又可固定冷排而设计的,但一般安装风扇都是使用M5的自攻螺丝,而胶钉一般也是根据M5螺丝孔的尺寸设计的;虽然M3.5的孔位用M5的自攻螺丝大力出奇迹硬拧进去应该也是可以的,但我个人习惯是用胶钉安装风扇的,螺丝孔尺寸小就导致我把胶钉拉断了都不能正常就位,最后不得已只能上电钻强行扩大了孔径才解决的。

6#-32(M3.5)长螺丝、M5自攻螺丝、胶钉尺寸对比

围绕机箱上面板风扇的问题

  骨伽QBX上下各有2个12cm风扇位,我个人是按照冷风从下吹向上的风道设置的;而上面的两个风扇位其中一个几乎只针对电源,这个位置不安装风扇也罢;但是安装了风扇的一定要注意电源转接线的走法,如果从机箱背板直接拉到电源位置,就会卡住25mm厚风扇的扇叶,要么像我这样从机箱侧面绕过去,要么考虑用15mm厚的薄扇;

  而从机箱侧面绕过去的话,则要先卸下前面板后面的光驱固定架才可以;另外,电源转接线靠近机箱背板处的部分会妨碍到一般螺丝刀去拧主板左上角的固定螺丝,如果手中没有带软连接杆的螺丝刀,那么在上主板之前可以考虑先拆下电源转接线;

QBX电源转接线个人走法、电源转接线妨碍主板安装示意、如何拆下电源转接线

  机箱支持ATX、SFX和SFX-L电源,能支持ATX电源是个优点,但是你一个itx机箱,居然不自带SFX转ATX的转接板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我所用的电源是当时和小乌鸦2一起买的套餐,型号是银欣SX500-LG,一款SFX-L电源,一开始并没发现这款电源其实是自带转接板的,又买了一个银欣PP08,淘宝C店36元;也许是因为额外花了钱的缘故,感觉PP08比电源自带的转接板要好用一些;当然是转接板就行,不一定非要牌子货。

    银欣(SilverStone)PP08机箱电源配件SFX转ATX电源转接板转接架39元京东去购买

  额外需要注意的是,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如果电源转接线从机箱侧面绕到电源位置,其长度刚刚好,因此部分电源的接口方向会影响该电源是否能在本机箱安装。

QBX电源接口官方说明

  再单独说说上面板,可能出于美观、防尘和使用光驱之间的妥协,上面板的塑料件默认是只用两颗螺丝固定的,此时塑料件是可以前后滑动的,但我暂时没有安装光驱的需求,并且已经在光驱位装上了一个2.5寸硬盘,因此干脆找了第三颗螺丝拧上,将塑料件彻底固定了。

QBX上面板的固定螺丝与上面板开合状态演示

围绕机箱前、后面板风扇的问题

  前面板是一个8cm风扇位,后面板则是一个8cm或9cm可选的风扇位,我个人是按照冷风从前吹向后的风道设置的;然而前面板一个8cm风扇的风量不会很大,又会有电源线和显卡的阻碍,实际对整个散热系统的贡献应该并不大,不装也罢;我个人装上了,只是为了满足强迫症;个人感觉其实是有空间将前面板也设置成9cm风扇位的,不知道厂商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安装前面板后面的风扇之前,需要先卸下前面板,一定要注意和一般机箱前面板只靠下部的塑料卡扣固定不同,在本机箱前面板后面的中间位置是有两个固定螺丝的,千万不要大力出奇迹掰坏了前面板;万幸的是前置的I/O是固定于机箱框架上的,即使前面板损坏应该也不影响使用;对了,随机配件还给了这个8cm风扇位一片防尘网,聊胜于无吧。

QBX前面板螺丝位、风扇位、光驱位及理线空间示意图

  特别提示,没有使用定制模组线的,也不考虑安装吸入式光驱的朋友,完全可以不安装前面板的风扇,并卸下光驱架,充分利用这部分空间的塞入各类过长的线材帮助理线。

  在机箱背板的风扇安装上,我个人又遇到了问题;之前小乌鸦2机箱的CPU散热限高是58mm,因此我选择了ID-COOLING的IS-60,一款六热管12cm风扇55mm高的下压式CPU散热器,压一般并非火炉的CPU还都是可以的,其12cm风扇比一般的9cm风扇下压式散热器,在风量和静音方面能更好的平衡;

  但就是这12cm的尺寸,导致了在QBX机箱背板上装了25mm厚的9cm风扇后,下压式CPU散热器和背板上的风扇冲突了,背板风扇死死地顶住了散热器不让主板就位安装;我本来不想再花额外开销的,把背板上25mm厚的风扇退掉,换成15mm厚的薄扇应该就能解决问题,但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把下压式CPU散热器换成9cm风扇的矮塔式CPU散热器,使整个机箱散热系统的风道更加完善,这其中还遇到一些问题,放到后面再讲。

QBX背板安装25mm厚风扇后与12cm风扇的下压式散热器冲突示意图

  总之,在QBX机箱的背板风扇和CPU散热器的选择方面,个人认为只有如下几种搭配:

  1.任意厚度的背板风扇 + 侧板安装一体式水冷CPU散热器;

  2.任意厚度的背板风扇 + 9cm风扇的下压式CPU散热器或9cm风扇的单矮塔式CPU散热器;

  3.选择15mm厚的背板风扇 + 12cm风扇的下压式CPU散热器或9cm风扇的双矮塔式CPU散热器;

  在使用下压式CPU散热器时,也可以考虑在侧板上安装风扇,设置冷风从外吹向内的风道,来辅助下压式CPU散热器工作;不过,个人感觉这样会比从下到上、从前到后的风道设置的情况更复杂,散热效率未必会好,自己精力有限,实在无法对此设想做实验了。

围绕机箱底板风扇的问题

  底板是2个12cm风扇位,下面有抽拉式防尘网就不多说了,现在主流机箱都有。这两个风扇位的作用其实也有些尴尬,面对一堵墙一样的显卡,再加上侧板也布满散热孔,吹出来的冷风很容易被显卡挡住然后从侧面跑掉;能有多少风量吹过显卡达到CPU和供电处与上方风扇形成垂直风道,非常让人存疑;因此这两个风扇更像是显卡的辅助散热,如果不是像我一样的强迫症,这两个风扇位好像也是可以不装的。

QBX底板风扇与个人显卡特写以及圈出后文即将提到的橡胶块

  一旦你决定和我一样要在底板安装风扇,那么在选择风扇之前一定要先注意显卡厚度;我这个RX588官方标称44mm厚,是偏厚一点的两卡槽显卡,而我最终选择的是15mm厚的风扇,可以从照片中看到彼此之间的间隙并不大;我一开始准备的风扇其实是25mm厚的,事先也是看过了一些买家的晒图,感觉显卡离底板的空间还是足够的,但实际上手时完全不是想的那样,显卡完全被25mm风扇顶住够不到PCIE卡槽的位置无法安装;因为我使用的是胶钉安装风扇,会比用螺丝安装风扇时稍高几毫米,加上15mm风扇自身的厚度与目前所见的间隙,用螺丝安装20mm厚的风扇可能勉强还可以,25mm厚的风扇应该是没法和两卡槽显卡共存了,单卡槽和1.5卡槽显卡的话应该就不会如此棘手了。

自攻螺丝和胶钉两种风扇安装方式对比

  如果说底板的风扇可有可无还算好,那么显卡尺寸和电源的选择关联性就更大了;QBX机箱虽然支持ATX电源,但相应的就必须选择非模组了,让电源线材集中从电源的一侧出来才不会与显卡冲突,否则显卡可能就只能选择单风扇的短卡了;而使用SFX和SFX-L的电源则更轻松一些,但是像我这样使用SFX-L规格电源的也会遇到一点问题,我沿用了小乌鸦2时的定制模组线,线材已经很软了,但还是有一点顶住显卡使其下沉的力道,为此我不得不在风扇的一角用一小块橡胶反向顶住显卡,保护显卡和卡槽不会因为长期一侧受力而损坏;定制模组线尚且如此,只用黑又硬的官方模组线怕是更加丧心病狂;因此在预算允许下,喜欢itx机箱的朋友还是一步到位选择SFX电源更好,这也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兼容其他itx机箱的必要投资。

QBX安装SFX-L电源后与个人显卡间距特写

  之前说到高越肩显卡在本机箱也会有问题,虽然照片里是正确就位了,但实际上安装显卡时真的是很费劲,一手向外掰机箱金属框架边缘,一手硬顶着显卡散热器遮罩往里推,大力出奇迹才塞进去的;因为尺寸非常勉强,加上PCI挡板的结构,想先把显卡安在主板上,再一起放入机箱内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我尝试过了;而且显卡装上就很费劲了,想要再拆下来就更难了,装机时一定要考虑好硬件安装的先后顺序,争取一步到位,不要因为其他问题反复拆装显卡,非常麻烦;在此也由衷建议,喜欢itx机箱的朋友,一定要远离高越肩显卡。

关于本次更换机箱的其他情况

  其实细心的朋友在我之前说机箱背板风扇和CPU散热器的选择时就该有疑问了,说了半天这冲突那冲突的,CPU散热器选一体式水冷不好吗?的确,选择一体式水冷会更少的占用机箱内核心空间,也使整个机箱的散热系统更简洁,Tiger5G前辈的装机展示也是使用的一体式水冷;

  没有选择水冷主要是我个人对此有心结,一体式水冷产品出厂的良品率、后续使用中随时间推移增加的故障率、部分品牌是否漏液包赔、在赔付过程中付出的时间精力等等,这些都是风险成本,相比较之下,选择风冷真的是省心很多。当然以上只是对我个人倾向的一个解释,并不是在说谁优谁劣,大家只需要在允许的框架内选择自己心仪的散热产品就好。

  因为自己接触一体式水冷产品实在不多,这里也就不班门弄斧了,请恕我略过,喜欢水冷的朋友还是去看看其他大佬的装机展示,或是在评论区留言看看有哪位路过有缘的大佬来解惑吧。

  虽然水冷我懂得不多,但是风冷方面,尤其是机箱风扇这一块,为了选择这个机箱的几把风扇,我可是没少恶补相关知识;为啥同样是12cm风扇,有的9块9包邮一把,有的一百七八一把比落地扇都贵?除了有区分受众、细化市场、品牌溢价等经济原因外,由不同的核心技术和制作工艺所带来的制作成本也是不同的。

9块9包邮风扇与猫扇价格对比

  第一,最直观的价格影响因素是3pin和4pin风扇接口的区别,对应的是DC和PMW两种调速方式;一般的机箱风扇额定电压都是12V,3pin风扇给12V电压时就是全速运转,通过主板BIOS调低接口供电电压,又或是额外连接减速线(本质上就是串联一个电阻分电压),使风扇实际电压低于12V,这样功率降低,转速下降;但DC调速模式有两个缺点,一是风扇的启动需有一个最低电压,电压过低的话风扇不转,所以靠电压来调节风扇转速的范围相对较窄,二是供电电压的降低会导致带灯风扇中LED灯珠的亮度变暗,影响用户体验。而PMW调速模式则是不改变风扇的供电电压,用多出的一pin来传输脉冲信号,简单说明就是“转转转转……”信号代表100%转速、“转停转停……”信号代表50%转速、“转停停停……”信号表示25%转速,这样不仅解决了DC调速模式的两个缺点,本身还可以向下兼容3pin接口。由此,4pin风扇多了一个支持PMW调速的模块,自然比3pin风扇普遍要贵一些;

同型号3pin和4pin风扇价格对比

  第二,最根本的价格影响因素是风扇轴承采用的技术,轴承是整个风扇最核心的部件,最大程度的决定了一个风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一般市面上主流的风扇轴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滑动摩擦的含油轴承,另一种是滚动摩擦的滚珠轴承,其细化分类还有普通含油轴承、液压轴承、FDB轴承(Fluid Dynamic Bearing,黏膜液油轴承)、双滚珠轴承、单滚珠轴承和磁悬浮轴承等等;含油轴承采用套筒结构,使用润滑油来润滑和减阻;普通含油风扇制造成本低、噪音低,但润滑油会随时间而慢慢溢出,同时灰尘进入轴承最终引起转速变慢、噪音增大等问题,使用寿命短,只有5k到8k小时,差不多半年到一年就要补充润滑油或是直接更换,9块9的通常都是这种;而液压轴承和FDB轴承,则是在普通含油轴承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细加工,前者改变了油封设计,减少漏油情况,在继承噪音低优点的情况下,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到4w小时,多见于CPU官方散热器、机箱自带风扇和20元左右的风扇,而FDB轴承更是采用了特殊的人字形沟槽设计等将润滑油始终固定在轴承内部,进一步提升使用寿命至超过5w小时,多见于一线散热品牌的拳头产品即40、50元左右的风扇;双滚珠轴承顾名思义有两个滚珠轴承,轴承中有多颗小钢珠围绕轴心转动,不存在漏油情况,寿命超长达到5w至10w小时,还可以做到很高的转速(即所谓的“暴力扇”),但轴承本身的运转噪音高、制造成本也高,多见于部分工业用产品和60、70元左右的风扇;而单滚珠轴承则是用一个含油轴承和一个滚珠轴承搭配降低成本,寿命也达到了4w小时的水平,性能和噪音介于液压轴承和双滚珠轴承之间,通常属于双滚珠轴承降低价格和噪音的折中替代品,多见于工业用产品;而昂贵的猫头鹰风扇使用的是自主专利的磁自稳定轴承,属于磁悬浮轴承中的一种,这方面我关注的实在不多,没什么可以介绍的,总之猫扇的品牌溢价肯定不少,但其实制造成本貌似也不低就是了。

普通含油轴承与单、双滚珠轴承示意图

  第三,一些不太显著的价格影响因素,比如扇叶的空气动力学设计、随机配件的丰富程度等等;风扇运行时的噪声,一般可简单理解由轴噪和风噪组成,并可能由于机箱共振而放大;轴噪上面已经提到,比较明显的是单、双滚珠轴承风扇,和一些长时间使用后缺少润滑导致轴偏心的廉价风扇;而风噪则是空气与扇叶摩擦时振动产生的声音,对扇叶进行空气动力学研究改良设计可以减少部分噪音,不过任何风扇全速运转时的噪音基本都可耳闻,在调低风扇转速后风噪的降低更为明显,日常使用时就需要在风扇转速(即散热性能)和噪音之间做好平衡,一个设计合理的机箱可以搭建良好的散热系统,让各风扇在相对较低的转速和噪音下就能正常完成散热工作;而阻断风扇振动被机箱共振放大,一般是靠随机附带的减震垫,部分一线品牌还有送胶钉;猫扇的价格虽然让人诟病,但肉眼可见的扇叶空气动力学设计,和每把风扇随附的减震垫、胶钉、减速线、延长线等等用户可能会用到的配件一应俱全,虽然实际性能不属顶尖,但对于不差钱用户的体验那真的是极好了。

  选择散热风扇除了尺寸、噪音和价格因素,一般还会看风扇的风压和风量两个参数,这里就引出了两个概念,即风压扇和风量扇;这两者的扇叶设计是不同的,风压扇吹出的风更集中,一般用于“吹透”水冷散热系统的冷排或安装于机箱的进风位置,而风量扇则是侧重于单位时间内吹出更多体积的空气,用于机箱的出风位置,带走大量热空气防止积热;除了水冷的冷排上真的需要风压扇之外,机箱的进出风位置、单塔或双塔式CPU散热器的前后风扇,真的需要区分风压扇和风量扇嘛,我个人觉得大可不必如此刻板,实际使用中还是用风量扇的型号更多一些。

风压扇和风量扇对比示意图

  综合我在贴吧、chiphell等地方看到的风扇测评,这里列举几个出镜率比较高的12cm风扇品牌和型号,给对机箱风扇不太了解但又感兴趣的朋友看一下,毕竟无脑推荐上猫扇并不适合所有人。排名不分先后:安耐美(高压旋风、白蝠)、大镰刀(温柔台风GT2150、GT1850)、利民(TL-C12、TL-R12)、Arctic(F12、P12)、采融(PT12025)、猫头鹰(NF-A12x25、NF-F12);如果你手中有其他性能过硬又方便购买的风扇品牌和型号,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看过上述风扇,有的朋友可能会有想法,一个机箱散热风扇动辄四十甚至七八十上百,就算有六年质保、十年质保,我买9块9的风扇,一年换一个不行吗?甚至不怕折腾的,买管润滑脂自己定期给风扇上油清灰,更是能用到天荒地老。这就涉及到一个消费观的问题了,选择价格低、使用寿命较短的商品,短期内是比价格高、使用寿命较长的商品合适,但如果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后者的使用成本被均摊到和前者差不多的水平,那么在整个使用期限内,一直更换低价商品和一直保持使用高价商品的用户体验肯定是不同的,具体到攒机上,像机箱、电源、散热系统这种一般不会随硬件更新换代而长期使用的组件,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应该考虑选择一些高质量、长质保,当然相对价格也会高的产品,一定会提升用户体验的;至于不怕折腾定期保养低价产品以保持性能的,固然是个人的一种选择,不过我个人觉得具体到给风扇定期上油清灰保养这样机械重复性的折腾,还是和攒机啊、捡垃圾啊那种自己定制化具有创造性的折腾不同——会显得你的时间和劳动很廉价,还比不上商品之间十几元的高低差价——同样是花时间折腾,我更愿意选择那些能让我一下子省几百元的操作,毕竟同等时间我可能还赚不到几百元。

  一般ATX和MATX的主板,除了有一个CPU_FAN接口用于连接CPU散热器风扇,还会有两到三个SYS_FAN接口用来连接机箱风扇;而itx主板没有如此富裕的接口,通常就是一个CPU_FAN和一个SYS_FAN,风扇接口不足就需要我们想办法扩展;常见的方式是使用一分多转接线和风扇集线器,注意观察的朋友就会发现,转接线也好集线器也好,只有第一个(或额外标红)位置的接口是4pin或3pin,其他位置都是相应少一pin反馈转速的3pin或2pin接口,反馈给主板BIOS的风扇转速也是以第一个接口上的风扇为准;因此无论使用转接线还是集线器,除非额外连接减速线,否则所有连在一起的风扇转速百分比都是相同的,具体到各风扇尺寸和型号不同实际转速可能不同,但是调速100%时所有连在一起的风扇都是全速,同理调速50%时所有连在一起的风扇都是半速,以此类推;考虑到主板上风扇接口的供电电流有限,转接线和部分无需额外供电的集线器,通常最多只支持到一共5把风扇;能支持更多风扇的集线器则需要额外供电,通常会使用电源的大4pin接口或SATA供电接口;转接线更适合简单的连接多个无灯风扇,而部分集线器则能是通过连接主板的RGB接口实现多个RGB风扇的灯效同步。

风扇一分多转接线和需要独立供电的风扇集线器示意图

  我选择的是CPU散热器上的9cm风扇、前面板的8cm风扇和后面板的9cm的风扇用一分三转接线插在主板CPU_FAN接口上,反馈转速的是CPU散热器上的9cm风扇;上面板的两把12cm风扇和底板的两把12cm风扇则是用了一个能支持五把风扇的集线器插在主板SYS_FAN接口上,反馈转速的则是最靠近CPU的那个上面板风扇。

  在这次更换机箱购买散热风扇的过程中还有一点小插曲;眼尖的朋友也许已经发现,除了底板两把15mm厚的薄扇是ID-COOLING的,其他包括CPU散热器上的风扇在内总共五把风扇使用的都是Arctic的;主要是Arctic的风扇8/9/12/14cm各个尺寸型号比较全,可以一站式购买,而在其他能一站式购买的品牌中(比如利民啦、猫头鹰啦),Arctic便宜、质保时间还不短;Arctic的FDB轴承风扇相比其他品牌的同类竞品,风量和风压都不突出,但相对地特化了静音属性,对噪音敏感的朋友可以试试Arctic的P系列风扇。

  最开始连底板的两把风扇也是买的Arctic,但是发现和显卡冲突后,联系店家退掉了;这时也显出用胶钉安装风扇的好处,因为没有自攻螺丝拧出的痕迹,完全不影响二次销售,店家退得比较痛快;后续发现IS-60和背板风扇冲突,决定换成一个9cm风扇的矮塔式散热器,出于补偿店家方面的考虑,下单了Arctic的Freezer 13 CO,但是到手后研究了半天,不得不再次退掉了。

  在此提醒各位朋友,随着AMD锐龙系列CPU突出的性价比表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AMD, YES!”的板U,这里面就隐藏了一个问题:Intel的115X系列主板的CPU散热器孔位是个正方形,根据用户需要,CPU散热器的安装方向完全可以是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但是AMD的AM4系列主板的CPU散热器孔位却是个长方形,大部分的CPU散热器的安装方向只能是左右两个方向,而Arctic的Freezer 13 CO在AM4扣具设计方面偷懒了,只使用两个金属片扣在主板自带的背板和塑料件上,导致了其安装方向是极其另类的上下方向;之前提到过,因为显卡像一堵墙一样挡住了机箱内部的垂直风道,所以在上下方向安装的CPU散热器完全不如左右方向安装后使用水平风道更合理,为此不得不再次退掉了,本想补偿店家的却给店家添了更多麻烦。

  之前底板风扇的退货和再购买,再加上CPU散热器的退货,导致QBX机箱迟迟不能装完使用,几天下来不仅蹭了父母家的晚饭,还让他们一直没法追剧,眼看老妈就要开启碎碎念模式;不得已,赶紧从京东选一款自营的9cm风扇矮塔式散热器下单,发货快转天到也就能尽快装好;不过可选择范围就非常窄了,最后只能选了个相对便宜能用的乔思伯CR-1400;因为不喜欢RGB光污染,买来纯粹是为了那个4热管散热器,所以到手后就把RGB风扇和顶部的发光板拆掉了,结果发现这个CPU散热器的做工真是一言难尽,部分热管顶端被压瘪,各热管顶端长度不一样齐,顶端部分穿FIN的鳍片根本没接触到热管,而且可能因为是拧螺丝固定顶部的发光板导致部分扣FIN的鳍片被压歪,边缘都没扣在一起,只能自己动手调整下;要不是因为时间不允许,真是不想用它,这里点名批评一下。另外,CR-1400官方标称散热器高度126mm,考虑到我是拆掉了顶部发光板使用,和目前散热器距离侧板的间隔,虽然骨伽QBX机箱对于CPU散热器限高只写了105mm,但实际上如果不在侧板安装风扇或冷排的情况下,哪怕安装130mm左右的矮塔式散热器都应该没什么问题。

我手中这个乔思伯CR-1400的做工特写

个人配置、说明和攒机建议

——AMD,YES!不多解释了。

——在几款B450芯片组的itx主板中,华擎的无掉电保护被排除,技嘉的中规中矩无亮点,微星的供电最强但声卡和无线网卡缩水明显,华硕的无短板且双M.2存储接口好评但自己预算不允许;毕竟都用上AMD了,反正不要钱,多少超频一点,主板的供电模块是比较重要的,其次M.2存储接口多一个就能多装一块M.2的,对itx机箱中的空间利用和理线好处多多;无线网卡可以自行方便更换,声卡对木耳无影响或者也可以使用外部声卡;因为itx主板上的PCIE就一条通常还要插显卡,所以供电部分和M.2存储接口真的就是无法自行解决的,需要重点关注;另外,在一众B450I中如果能接受降级购买华硕的B350I,性价比也是很高的,同理不妨等出了B550I时再回来看看华硕的B450I。

——之前拼多多卖显卡时搭配的内存条,咸鱼370到手价收了一套,C16时序的,三星颗粒,感觉还不错。

——17年底入手的,正赶上挖矿高峰,一个RX588到手价差不多2K4了,放现在你敢信?!当年买它的一个原因是想玩《尼尔:机械纪元》但是老配置确实跟不上,升级刚需;另一个原因是刚入攒机坑,被人忽悠信了3A平台有特殊加成,傻疯了非要买A卡,其实凭当时的预算咬咬牙加钱上GTX1070ti也是可以的,哎,不提了;现在这货是换了一个马甲,变成RX590GME了;AMD双线作战,虽然和Intel打了场翻身仗,但面对老黄积极进取技术、布局软件生态和细化市场价格的手段是真的打不过,个人建议游戏玩家在预算允许下还是尽量选择N卡吧;

——19年11月买的,那时好像还正是海康威视热门的时候,想不到后面出了事,据说颗粒混用的事和PRO无关,自己也算不幸中的万幸;256G的大小装个系统和日常用软件,够用就好;

——18年6月买的,这可不是“不行500”,BX300可是当年性价比很高的MLC颗粒SSD,也曾当过固态硬盘吧的吧盘;在换上M.2 NVME的SSD之前也是用来装系统和软件的,现在下放到来装大型游戏;如果预算不允许,选择SATA接口的SSD来装系统、软件和游戏,也能显著提升使用体验,虽然速度方面M.2 NVME的SSD是快出了几倍,但实际使用上也差不了几秒,反正都比传统要强多了。

——淘宝C店买的二手拆机硬盘,自行检测无坏道后,交叉填充两遍00和FF抹去了原机主信息;在2.5寸机械硬盘里性能优秀,二手价格便宜大碗,只要是无坏道的机械硬盘使用寿命还有很长;用来挂P2P下载程序不怕长期频繁读写,用来存美剧和高清电影,随看随删容量也够用,就算坏了换新也不太心疼。

——除了确实便宜够用,也信了散热风扇更大更静音的邪,单路+12V最高支持40A,带RX588没问题;喜欢玩itx机箱的朋友在预算允许范围内,还是要首选SFX。

——不说了,我整篇文章写的就是这些。

  个人感觉攒机其实就像是在玩一种昂贵的积木,看着一件件高科技结晶在自己手中渐渐组装成一个整体,为此不断试错、纠错,直到最终通电点亮发挥功能,那一瞬间的成就感和喜悦真的是无与伦比、欲罢不能。

  这是我第一次在值得买社区发表文章,事无巨细都想和大家交流,啰啰嗦嗦篇幅很长,非常感谢各位肯花费时间来阅读。如果大家对银欣小乌鸦2和骨伽QBX这两款机箱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我会尽我所能为大家解答。

}

本篇文章来自#大男孩的快乐#征稿活动。晒出你作为一个大男孩的快乐源泉,成功投稿可获得50金币奖励,更有三千元乐高大奖与达人Z计划专属权益等你拿哟~>活动详情戳这里<创作立场声明:本人所改造用产品均为本人自费购买,如果大家对文章有建议或者意见欢迎在评论区和谐理性讨论。

最近使命召唤16战区的免费吸引了许多的玩家,其中也包括我这个刚发售就买了本体的玩家,奈何没有好朋友一起玩所以一直闲置,在家无法返校所以组了台ITX,显卡选用了二手在保的迪兰恒进RX 580 8G 2048sp战将,itx本身散热就一般,再加上580这款GCN架构的大火炉,就算不关心温度,声音也是非常感人,带着耳机都能听到直升机一般的风扇声,故起了更换散热的想法,tb一番搜索之后选定了一款魔改6热管的微星9代红龙散热器,孔距53*53,问了店家可以适配大部分RX580,下单开搞!

先拆掉背板上的6颗螺丝,再小心的把PCB和散热器本体分开,分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风扇插口,别大力出奇迹。

上图的最中间是核心,旁边环绕着8颗1Gb的显存,可以看到原装的硅脂已经有点干了,在对比部分,为了前后对比的科学性,新散热器和原装散热器均为重新涂抹硅脂后测试

由于魔改的散热器不支持对显存和供电进行散热,所以需要在显存和供电部分加装散热片,为了经济实惠,我选择供电部分使用铜块散热,显存部分使用铝块散热

但由于散热底座的限制,有两块铜片会干涉到散热器的安装,所以只能使用原来的硅脂散热垫了

在散热片使用散热的硅胶(比硅脂有粘性)粘到供电以及显存之后,等待20分钟,重新涂抹硅脂,然后再将散热器和PCB合体就可以了

新散热器是微星9代之前的红龙散热器,规格为6热管双风扇。

至此安装完成,上级测试

对比环节分为烤鸡和实际使用两个环节,显卡设置未超频,驱动版本肾上腺素2020.03版本驱动,转速频率电压等均为自动

温度和噪音图表大致如下,由于个人器材有限,温度是根据AIDA64和微星Afterburner的温度检测来记录,分贝检测是手机应用“分贝检测仪”来检测,可能结果有误差或者不够准确,但能大概得出结论

可以看到温度方面,待机下降了30°C以上!而满载时,就算580这样的大火炉也会被6热管的散热器压制在65°C左右,效果非常明显。

而噪音方面,也由直升机变成了小风扇,原装散热器待机时的温度也不够静音,一旦开始满载,噪音更是飙升到60分贝左右,简直无法忍受,如果机箱离你很近,这个声音足够让你抓狂了。魔改红龙散热器则不管在待机还是满载的情况下都会有较好的噪音表现,空载和满载几乎都听不到声音,只是正常的风扇运转的声音,没有风噪。

由于本人临时组的三奶机配置不高,就不给大家献丑帧数了,理论来说,芯片相同的情况下,散热变好会让显卡更有发挥的余地,理论上来说会提升2%-3%的帧数,奈何不够明显就不放了

显卡本体: 价格 600 闲鱼二手

魔改散热器:价格189

散热铜片:6个 价格 24

改散热的成本算上的话,823元获得一张满载仅65°C 噪音基本可以忽略的RX 580 8G残血版,畅玩1080p游戏来说基本没有压力,开始我也有考虑过水冷的方案,奈何DIY水冷有三高:门槛高 风险高 价格高,如果对温度和噪音都比较敏感,在这三高面前,可以用少一点的预算换差不多的温度和噪音,所以我觉得选择魔改的高端风冷散热器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40水冷漏液几率大不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