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 彭凯平

数字化时代,信息的自由流通,学习工具的丰富,个体变得强大而有为。同时,当财富、声望和社会地位变得高度可量化,由此衍生出的成功焦虑、职场焦虑正在制造“内卷”,也让很多年轻人对“躺平”心态向往之而不得。

除这些符号化的自嘲外,更为普遍的职场焦虑正在扼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热情。数字化流程中的分工,也让一些职场年轻人陷入“工具人”陷阱。

成功焦虑感与技术发展有哪些关系?在物质激励、愿景激励之外,管理者应该如何增强员工的职场幸福感?影响领导力进化的因素有哪些?面对更多的职场选择,年轻人应该如何寻找方向?这些问题都在“呼唤”积极心理学的“解题思路”。

就科技变革和社会发展关系、个体与组织关系,以及个人成长等问题,《商学院》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彭凯平。

技术让人“工具化”,加重焦虑

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以及各类应用终端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越来越具有“工具特性”,这些“工具特性”加重了数字化时代的人类焦虑。

第一,同步性。在信息联通下,受大数据工具支配,人们的行为容易产生同步。这种一致性并不符合生物和社会多样性原则。正如部队过桥步伐一致,很容易产生共振。在互联网舆论环境下,也容易发生“偏激共振和各种“反转”的出现。

第二,感染性。在社交媒体中,人们的情绪越来越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感染。由于负面情绪具有自我加工优势,所产生的影响要大于积极情绪。

第三,匿名性。与真实社会人们更需要自我约束和节律不同,在虚拟的网络中,戴着面具的“用户”容易产生极端言论,进行互相攻击、排斥。

第四,排他性。由于大数据算法造成的“信息茧房”,我们往往选择相信的世界,并非是真实的世界。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恐惧、愤怒情绪,也与自我选择有关。

第五,廉价性。互联网兴起时推行的免费商业模式,让人们习惯了“不劳而获”。现在丰富的应用工具和内容产品,让人们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及时满足。这些体验也在影响人们对待感情、生命、合作价值的态度,让这些宝贵的东西变得廉价。

从整体来看,数字化技术让社会变得越来越分化、越来越个体化、越来越“工具化”。这些迹象比较危险,人们的心理健康在下降,社会竞争在“内卷”,“躺平”的欲望越来越迫切。

虽然技术对社会心理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但是对技术的积极作用,彭凯平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人类最基本的普世需求健康、和谐、人民幸福,不分国界。是否可以依据幸福标准、行为标准,甚至道德标准,开发一些技术改变人类的焦虑问题,值得探索。

彭凯平称这些技术为“幸福科技”,并且在清华大学创建了“幸福科技实验室”,也叫3H实验室。希望利用技术让人们更加健康(Health)、幸福(Happiness)、和谐(Harmony)。

比如在健康方面,是不是可以开发一些助眠设备、助眠游戏?因为幸福不光是一种感受,还有生理指标,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催产素与愉悦、平静的情绪有很大关系。这就为“幸福科技”研发提供了可测量的指标。

“幸福科技”并非只是停留在实验室,还可以通过商业化方式造福更多人,正如迪士尼既是生产幸福快乐的组织,也是一个赚钱的商业模式。追求幸福并不一定在商业上就“吃亏了”。

打造快乐职场,扭转赚辛苦钱心态

当下,职场的年轻人对“加班是福报”展现出矛盾心理,既想平衡工作和生活,减少加班时长,但是又很难放弃薪水。回归生活后因为缺乏社交和其他兴趣而无所适从。同时,我们对物质财富的渴望又非常真实而普遍,甚至被认为是“人间清醒”。

在彭凯平看来,很多年轻人的职场幸福感很低,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这与企业管理者不懂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有关。大家都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但在与员工沟通时,却没有真正地运用。人的基本需求满足后,就会有成长需求,比如技能的提升、地位的改变。工作不光是为了钱,朋友、战友似的团队关系也很重要。

第二,如果在管理过程中不去挖掘、满足这些需求,员工感受不到温暖,且缺乏沟通交流机制,甚至同事之间变成对手,工作变成“工具”,员工就会自我凋萎,变成只看钱的“工具人”。

管理者要把员工的终身发展作为重要的人力管理目标。首先,一般情况下,工作年限越长,员工经验越丰富,产生的剩余价值越多,管理人员容易忽视这些人的成长潜能。

其次,基本的法律保障没有落地。最低工资、法定休假这些都是从劳动者身心发展角度去做的硬性规定。人不是为了钱而工作和生活,人是为了生活去工作赚钱。

最后,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很多人的思维停留在农业时代,认为多劳多得就是不停地卖苦力、卖劳动时间,如果做事情不吃苦就是投机取巧。其实,人们在愉悦、幸福的环境下进行的智力劳动产出,价值要更大。自我价值不简单是靠体力劳动去赚辛苦钱,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快乐财富。如果做一件事特别开心愉悦、孜孜不倦、如痴如醉,它所产生的回报和价值会更高。

彭凯平认为,我们要从观念和思想上认知到赚钱的方式多种多样,应该寻找更有创造性、更有价值的赚钱方法。

企业管理者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重视工作中的快乐指数。比如通过一些量化指标、微笑次数、躯体语言等,优化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让快乐成为考核指标。

在打造领导力方面,积极心理学已经有所作为,比如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提出的正心领导力概念。主要是强调领导者重视心理能量的挖掘和发现。彭凯平称之为积极领导力,包括积极的团队建设、积极的心态、情绪调整等。 

领导力中的意义感和“福流”

近来,拼多多创始人黄铮、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纷纷在公司经历高速发展阶段后辞任董事长、CEO之职,选择追寻自己的理想,或做科研,或研究远景战略、社会责任等。

彭凯平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或与积极领导力中的两个要素有关。

传统领导力强调技能,比如视野、决断力、控制力,还有影响力、感召力等,但是,从积极领导力角度看,还需要看到意义感和“福流”的重要性。

首先,人是追求意义的生物。曾经创造一个企业、创造一个商业奇迹对于这些企业创始人是特别有意义的事,当公司已经成熟,他们需要寻找更具意义感的事业。

其次,“福流”(Flow)的缺失也会影响领导者。Flow也被翻译为“心流”是心理学中用来形容人专注于某项行为时的心理状态,沉静而陶醉、物我两忘。

在创业阶段,为之奋斗的“福流”会让领导者陶醉而不知疲倦,但是当公司变得越来越大,组织社会关系的复杂,甚至社会舆论攻击、政策态度变化等,这种快乐的“福流”消失,那为什么还要陷入其中?

创始人的退出多少都会影响企业和员工,但现代企业的发展都不会只靠一个人,当他们选择退出时,应该是组织准备好了,具备一定的抗波动、抗逆力。

面对选择,既能“安其所”又要“遂其生”

在《高效的方法》一书中,针对个人心理问题,提出只有在工作中找到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才能提高自我的工作积极性,并从中获得更多幸福感。

是热爱自己所做的,还是寻找自己的热爱,成为横亘在职场人面前的“坎”。

时代赋予了年轻人更多选择职业、发展方向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却又增加了选择焦虑,患得患失。

其实,积极心理学中认为,人的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选择越多反倒增加焦虑。

现实社会中,我们以为自己有很多选择,但是静下来思考,其实选择往往就是两个,坚持还是放弃?A还是B?前进还是静止?

人们感到迷茫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爱好、特长和天赋。不过,当你面临选择时,其实那个答案已经有了。因为在潜意识中我们更明确自己不喜欢的是什么。

比如,自己知道不喜欢现有的工作,那就应该脱离“舒适圈”,把困惑抛弃,勇敢向前,即使未来是未知,但再差也不会比现在差。在面对选择时,也应该遵从马斯洛的建议,向前进而不是等着后退找安逸。

这并不是建议人们为了寻找所谓的“喜欢”和“热爱”而不停地跳槽。因为,人还需要尽量适应工作,因为多坚持一会,可能你就会发现这就是你的喜爱和擅长。所有的爱好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创造的。

正如近代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家潘光旦提出的“位育”论,重新解释了适者生存。“位”即安其所,“育”即“遂其生”。人就是要不断去适应环境,不断成长。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引自《中庸》)。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往往忽视了成长,是一种“未育”。其实,中庸之道并不是指不偏不倚,而是要在接受适应中寻求发展。所以,中国人的智慧从来不是机械、呆板的,而是如水一样,顺应万物。

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彭凯平谈到了社会科学的三大常识——智慧、善良和合作的重要性。这些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化解“内卷”,挑战“躺平”,超越平庸。

我们不能忘记“智慧是一种力量”,“最大的智慧不是你有多聪明,而是你有多善良”,“合作比自私更有效,分享比独占更幸福”。

不过,在现实的职场竞争、生活压力下,人们往往会忽略到这些常识的价值和意义,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首先是教育方面。现在的教育体系和内容非常强调工具理性、竞争博弈,学生大量的时间学习的是西方十九世纪的哲学史,受斗争体系、竞争体系、社会达尔文体系影响很大。但是,人文社会科学里新的文明知识基本没有,比如心理学、政治学,虽然经济学比较热,但是西方工具理性对经济学影响很大,心理学已经开始挑战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假设。

其次是社会原因。社会上确实存在很多人利用人性弱点获利很多的情况,他们又没有受到惩罚和道德谴责。这种人获得“成功”后,还在传播自己的厚黑学、成功学。如果没有判断,会导致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现实。社会甚至存在一种倾向,认为谈积极正面就是虚伪,抱怨、批判反而才是讲真话。这是非常可悲的。

再则是心理偏差。人们对负面心理更敏感,因为从进化角度看,负面信息与生存问题关系密切,而积极信息与发展问题更相关。关注负面,容易活下来;关注积极,才能活得更好。

中国现阶段普遍出现的焦虑、内卷、竞争压力大等社会心理问题,也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在社会转型阶段,负面的竞争意识比较强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要与时俱进,改变观念,这意味着要先改变心态,才能追求富裕,追求自由。这是最容易开启的,不以物质追求为目标,走出舒适区,在不确定性中获得快乐。

人的认知不是符号、口号,所有概念被领纳后,都会形成神经元的网络连接,形成反应激荡,促进身心合一、知行合一。所以,先认同智慧、善良和社会合作的价值,就会敦促我们的行动,相辅相成,获得超越财富回报的幸福。

}

我们为何不幸福?如何才能够找到幸福?

什么是幸福?回首过去,你认为你幸福的时刻是什么?

有一次,我和两个朋友无意中谈起幸福这个话题,我们都试图回忆和分享自己的人生的幸福时刻。小彭年轻,来深圳有两年多,他回味到的幸福,是小时候在农村过年时的情景:热闹,欢喜,无拘无束,浓浓的乡情,浓浓的爱,还有浓浓的年味……;吴姐在成都长大,一直生活在城市,九十年代初就来到深圳,她回想起的幸福,是当年从成都到乡下农村的情景: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美丽的田园风光,乡下小孩子清澈的眼神,围着人追跑的狗……;我回想到的难忘的幸福,是小时候劳动回来,母亲精心准备在锅里热腾腾的饭和菜……

我后来觉得好奇怪,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忽略了身边便利的都市生活,忽略了这个繁荣美丽的大都市。是偶然吗?

最近看了徐景安老师正在征集签名的《二十一世纪伦理宣言》,更引起了我对幸福问题的思考。

英国有一个学者说,近50年来,物质财富在不断增加,人类的自由度也在增加,然而幸福感没有相应提高。幸福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确实是这样,就我国的情况而言,经济建设几十年来,虽然生产力在飞速提高,物质财富在快速积累,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的第一债权国,但人们的幸福感显然并没有跟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显著提高,反而,我们在现实及媒体上,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抱怨和不满,腐败、贫富差距、犯罪、身心疾患等在攀升蔓延。

有点让人类始料不及的是,幸福,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却仿佛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让人意外的结果?人类观念和文化出现了问题,这是“罪魁祸首”。人类现代文化在走向工业化,数字化,技术化,越来越多人被现代物质文明所物化,而功利化,人类越来越少去关注自己心灵的需要,越来越不顾及自己的情感生活,人越来越不了解自己,变得目光短浅和不可理喻。这是人类不幸福重要的原因。

现代文化在向什么方向发展呢?现代文明在向追求外在物质刺激的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精神虚无主义方向发展。其表现就是追求利益不择手段,为达到目的不计代价,为求眼前快乐不顾将来。其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中心点是:人类是世界的中心,自我是世界的中心,利益是自我的中心。其带来结果是,大自然视为被人类主宰的对象,人类在想尽办法挤干地球这只奶牛的奶汁,地球不堪重负衍生出环境危机,资源危机,温室效应;他人视为为实现和满足为自己需要的对象,人总在想方设法掌控他人,在法制和道德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社会,人总在尽量地算计以最小的利益搏取最大的利益,人越来越强调利益和金钱,情感淡漠,道德堕落成为普遍现象。当人把自己异化为一个纯粹追求物质利益的对象时候,盲目浮躁的攀比就成为必然,现代人觉得自己不幸福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匮乏,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尤其当社会的不公带来的差距,加剧了人的失落感。而恰恰主宰、掌控、算计、情感淡漠、相互攀比等等这些因素,使人心难安,是滋生不幸福感的土壤和根源。

现代文明就像使用了过量的激素,不停搅动催生人的欲望,虽然它看起来繁荣,实质却虚弱。当建立在传统社会和传统生活方式上的,人类千百年来积淀下来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被淡忘的时候,当曾经用来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被现代文明无情地排挤到边缘的时候,社会除了生产了为数不多的所谓“成功人士”,多数人则陷入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

现代文明也似一面让人看不清宇宙人生真相的有色镜。它对可能给人带来最大幸福的要素,比如健康的身体,充足的光照,没有污染的空气和水,简单的生活,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切、信任和理解,还有诸如感恩、知足、礼让等视而不见。而它对可能产生一时经济效益的东西[GDP],却不遗余力大肆渲染。它对少数人的成功和少数人的生活方式,顶礼膜拜。它无意中[还是有意?]的意图,在催生和膨胀人的欲望,让人拜倒在金钱的石榴裙下,把信仰出卖给金钱,然后用金钱为它生产出来的无限和过度的欲望买单,乃至于甘愿以牺牲健康,污染环境,出卖人格,堕落道德的方式为之买单,以实现增长和繁荣。

现代文明在向技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带给人类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在疏远和隔离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的情感联系。今天的人类越来越“个我化”---与他人的联系及对他人的依赖愈来愈少,愈来愈脱离自然。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数字环境里,只需要轻轻敲打键盘上按钮,人的需求就能够得到满足,今天的都市人,越来越多的时间沉浸于电脑,电视,手机,等等虚拟数字世界里,却可能对自己住在对门的邻居一无所知。

现代文明在向高度信息化方向发展。生活在今天的世界,人可能面对来于电视、互联网、广播、手机、广告、推销人员等等方方面面海量信息,今天一个人一天遇到的信息量,很可能比古时候人一辈子遇到的信息还要多。当人还要面对和处理求学、工作、人际关系、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等方方面面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时候,使现代人的大脑,似一个高速运转发烫的信息处理器,那有感受幸福的时间和空间?

可以看出,现代文明在过于追求人们对物质财富和对感官需求的满足,并试图以此来实现人类的幸福梦想,事实在证明,这条路使人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行不通的。

知道了我们为何不幸福,我们就能够找到打开人类幸福之门的钥匙。

人类要想找到幸福,应放弃人是世界中心,自我是世界中心及利益是自我的中心的偏见。认为人类是世界中心,导致人不尊重自然,结果遭到自然的报应;认为自我是世界中心,导致人不尊重和悦纳他人,使人与人间的相互排挤;认为利益是自我的中心,致使人不尊重自我,人的心灵无法得到安歇。放弃人类是世界中心、自我是世界中心、利益是自我的中心的谬见,就像放弃地球是世界中心或太阳是世界中心一样,要树立博爱和平等意识,就像 徐老师《二十一世纪伦理宣言》所倡议的,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几百来人类放弃地心学说和日心学说,带来了科技的飞跃,今天我们倡导并身体力行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的理念,也一定能够给我们人生带来最大的幸福。

人类要想找到幸福,应重新审视现代文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欲望的无限性,注定人类仅仅依靠物质文明不能够给人类带来持久的幸福。由于物欲只能够给人类带来短暂的和递减的幸福,所以人类要及时“改弦易辙”,大力倡导和实现人对情感满足、精神愉悦带来的绿色幸福。人类持续和恒久的幸福,要建立在对人的全面认识理解上。唯有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由此而来的夯实的道德基础上----有信仰的人类幸福,才有可靠的保障。

善从自己做起,幸福从心开始,人类要想找到真正的幸福,须要从每个人做起,从当下做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星人科技比我们发达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