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活期P2P的P2P平台都改投,还怕平台挤兑吗

创业项目优选 好项目来A5招商 ,点击入驻!

昨日,万顺网发布一条逾期公告,公告内容称:“2018年1月15日有5辆车出现逾期,因为要配合金融办监管,所以逾期的车辆不能强制处理,所以导致平台挤税。随后官网又连发4条公告,称平台“遭多个恶意渠道挤兑”,并遭受20人有组织的哄抢,库房40多辆车短时间不见,随后,万顺网总部遭洗劫,公司已经报警。平台实控人在官网公告表示,愿意坐牢,也绝不跑路。

1月17号,其创始人钱红权也在官网发布了一条公告,公告内容如下:

除此之外,1月17日平台还发布了当天的“兑付处理方案”,公告内容如下:

1月18日,平台官网继续发布兑付方案,称平台“已经联系了几家资产处理中心,以重庆,苏州逾期车辆做担保,让他们参与到收购转债权中去”,同时提示投资人,“申请债权转让的时候,时间选择为1天最好”。

}

端午节期间,以高返和线下闻名的突然暴雷,影响之大,路人皆知,宛如一场大地震。

相隔几日,与其并称为“四大高返平台”的联璧金融在余震中也轰然倒塌。

不少投资人抱怨称,都怪这些自媒体乌鸦嘴,胡乱预警,瞎带节奏。使得联璧金融陷入挤兑危机,无法提现,被警方立案。

其实这种逻辑是错误的。联璧金融之所以出现挤兑,这和自媒体关系真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其活期产品。

试想,联璧金融要是没有活期产品,全是定期标的。就算媒体曝出巨大负面,投资人也无法提现,最多只能债转。那么,何来平台挤兑之说呢?

所以,综合分析,联璧金融此次“暴雷”除了自身问题外,它的活期产品也是“功不可没”。

曾几何时,活期产品还在大放光彩。随存随取,及时到账,灵活方便,甚至还能获得不错利息,深受投资人喜爱。

然而,就在去年12月中旬,监管层下发《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其中将P2P对接产品认定为违规!

“以活期、定期的形式对接债权转让标的,由于可能造成资金和资产的期限错配,应当认定为违规。”

顿时,网贷活期理财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众多为了拥抱监管,积极整改,纷纷下架活期产品。

禁止发布活期产品,倒不是监管层对网贷平台有歧视。而是活期产品对于网贷行业来说,潜在风险巨大。

一般来说,活期产品,信息披露不透明,没有明确的债权关系,投资人的钱具体用途不明。这就给了平台很多操作空间,自融、挪用投资人资金、拆东墙补西墙,都可能发生。不少网贷平台玩着玩着就演化为庞氏骗局,害人害己。

不过,现在监管层要求网贷平台上线银行存管,其中有个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平台直接触碰资金,私设资金池。

既然是活期理财,那么就相当于平台许诺投资人,可以随时提现。这听起来,十分人性化,投资体验超棒。可大家想过没有?一旦平台曝出负面或遇到特殊事件,又没能及时维稳。投资人闻风而动,纷纷提现,容易造成挤兑现象。

要是爆发了挤兑危机,别说网贷平台,就连银行都吃不消,不少平台就是这样暴雷的。前两天的联璧金融是怎么“死”的,可别忘了!

虽然活期理财存在如此巨大隐患,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发现有不少“头很硬”的平台还在发布活期产品。难道它们不怕违规?都没有问题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溯根源。说说目前网贷平台活期产品的两种模式:

通俗地讲,有一个放钱的池子,它有两个口子,一边资金流入,一边资金流出。当流入的资金大于流出资金,则形成一个蓄水池。至于里面的钱有多少,被拿去干啥了,外人一般不清楚。

正是因为资金池模式信息披露不透明,债权关系不清晰等特点。常常被一些公司利用,他们私设资金池,以此挪用投资人资金。如果资金运作良好,收益覆盖利息,平台还能存活下去。可一旦遭遇意外情况,很容易演化成以新还旧,拆东墙补西墙的庞氏骗局。当资金窟窿越来越大,后续资金跟不上,难以应对投资人提现时,暴雷是一瞬间的事。

像这种情况,尤其要提防。

此外,有些网贷平台的活期产品虽然涉及资金池,但是其对接的资产端,是非债权类的,诸如、信托等非债权类的产品组合,这个涉及到资管产品,牌照问题,暂不讨论。

有些正经平台为了调动投资人活跃度,拉升人气,也会设立活期产品。

此类活期产品严格来说不是资金池,我们更愿意称其为债权池。

一是平台利用自有资金或关联方资金承接“赎回”投资人转让债权,成为做市商,然后将债权转让给新的“申购”投资人。

二是平台本身并未参与借贷活动,但投资人债权转让活动较为活跃,平台为债权转让方和受让方提供智能匹配服务。

虽然资金池和债权池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风险点是差不多的,都存在资金去向不透明,容易发生挤兑等问题。同时,在这种模式下,人实际借款期限和投资人投资期限不匹配、不对应,属于违规行为。

不过,我们在实际投资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像这种活期产品,如果量不大,虽然存在违规风险,但是问题倒不大,平台整改起来,难度较小。

原则上,是不建议大家再触碰网贷活期产品。一是本身系统风险不小,二是违规风险大。不过,考虑到部分人存在这方面需求,建议寻找有实力、有口碑的平台,轻仓操作,注意风险。

当然,既然都投了活期,就不要怕什么挤兑!


}

本来挤兑这个词常出现在银行业中,但是最近也开始频繁的在网贷行业使用。三农资本、八戒宝还有添金财富等都曾表示平台遭到了挤兑,导致运营出现了问题。甚至不少平台的倒闭也是因为嫉妒,当挤兑现象又点向面传染时,就很可能引起网贷行业的“挤兑潮”。

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再说起网贷行业时,肯定离不开要提网贷意见稿。也正是从意见稿公布开始,从中央到地方的监管断收紧,行业也开始自律自查。在这种大环境下,网贷行业开始洗牌,一些不合规和资质不够的平台被迫淘汰,给投资人带来紧张情绪。特别是更小更新的平台,在竞争中优势不够,投资人也对其缺乏信心,一旦风吹草动,投资人往往急于撤资,也就很容易导致某平台被挤兑。

特别是当某个老牌P2P平台出现问题时,一些投资人就会产生一种恐慌感,觉得自己投的平台还不如那家爆雷的有实力,必须赶紧把钱取出来。

挤兑其实往往源于投资人对平台的不信任,当平台自己出现问题时,也会引起投资人的恐慌,大批投资人集中要求提现,也会出现挤兑。这在行业内并不少见,比如当平台的某个大标出现逾期,平台高管出现较大变动,还有平台出现一些负面新闻等。

特别说一下平台的负面新闻这点,其实出现负面新闻并不代表平台真的有问题,有可能是竞争对手的一种手段,也可能是“黑媒体”不实报道;即使爆出的负面属实,也要看看严重程度,可能并没有严重到让平台无法运营下去。

据了解,目前P2P羊毛党大军规模十分庞大,有专门的“羊头”带领数量不小的羊毛党集体薅羊毛。事实上当羊毛党席卷某P2P平台时,从一开始就增加了平台的风险。首先批量注册就会系统造成很大冲击,集中投资再加压,而等羊毛标到期后,这些羊毛党又会集中撤资,对于平台而言就是挤兑。很多小而新的P2P平台的投资人,其实就是纯羊毛党,对于这些平台而言,挤兑风险就更大。

派发羊毛的平台更多的是集中在一些小平台,为了吸引投资,羊毛也会比较厚。但由于现在羊毛党风险意识在加强,他们中开始流行一种做法,就是专门薅新平台的第一层羊毛,薅完立刻撤。这也使得一些平台刚上线就面临挤兑,平台可能因此被薅“秃”甚至被薅“死”。

真正的P2P不应该出现挤兑

P2P的本质应该是信息中介,平台本身并不并负责兑付,也没有义务保本保息。如果平台按照信息中介的要求来运营,那么,平台上的借款项目到期后应该由借款人直接还款,项目没有到期就不应该提前兑付,也不能要求平台兑付。

但是,如果平台采取债权转让模式,购买债权后再重新打包挂在平台,那么投资人就相当于和平台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平台就必须承担兑付责任。还有就是平台自融和集资诈骗,等于把投资人的钱装在自己的口袋里,当然也需要对投资人承担兑付责任。

免责声明:[ 金融之家-JRZJ.COM刊发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期P2P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