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消费降级巨头还是消费升级

【创业者说】消费升级才刚刚开始,就降级了?_36氪
市场合作,请您联系: media_
品牌广告合作,请您联系: media_
企业创新合作,请您联系: corp_
地方合作,请您联系:
满足以下场景,获得更高通过率: 1. 新融资求报道 2. 新公司求报道 3. 新产品求报道 4. 创投新闻爆料
36氪APP 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最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集全球最优秀的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消费者开始渴望化繁为简,消费真的在降级吗?_网易财经
消费者开始渴望化繁为简,消费真的在降级吗?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消费者开始渴望化繁为简,消费真的在降级吗?)
简单和快捷并不代表品质的降低,快餐化消费正在效率和体验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前些天,一篇关于2017投资风口预测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细看一下会发现,便利蜂、喜茶、迷你KTV都是一些小而快的商业模式。在人人高喊消费升级的浪潮之下,似乎人人都应该追求一种更精致、更高级的消费体验,然而快餐化的消费模式却大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意思,越来越受到市场和资本的青睐。相对于面向金字塔上端的商业模式,快餐化的消费对应着更广泛的受众人群,快餐化正在逐渐成为文化内容、消费习惯、娱乐方式的主流形态。有人开始认为一股消费降级的暗流开始涌动,断言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共生的年代。所以,消费真的在降级吗?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论断多少有些玩概念的嫌疑。何为&消费降级&?首先先来定义一下何为&消费降级&。&消费降级&至今为止似乎都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百度一下关键词,会发现相关联的不少文章都将其和低价商品联系在一起,与价格降低等同起来。若以此为默认假设进行反推,所谓的&消费升级&,或许就可以理解为消费者平均消费提高,对奢侈品的追求兴趣提高。然而事实上,普罗大众对&消费升级&的包容度可要大得多。关于消费升级的讨论已不胜枚举,不加赘述。总而言之,消费升级的过程并不是单一向的,而是多元化的转变。&越买越贵&不是消费升级的全部,便利性、性价比、认同感等等,都是消费升级的体现。消费者开始关注除价格外的其他属性,或者说,开始不认为商品越贵越好&&这一现象在消费领域已经达成共识,几乎所有新一代的消费品牌都在以此为逻辑做文章。打个比方,笔者最近很爱在网易严选上购买日用品。优良的质量,够低的价格,其定位完美契合了笔者这样游走在中产和屌丝之间的大众人群。虽然其在横空出世时遭到了不少非议,但不可否认,严选为以前没有足够预算的消费者提供了触达类一线大牌商品的可能。&好的生活没那么贵&,用低价商品取得高品质生活,在这一语境下的价格降低其实不是消费降级,而是升级。笔者前些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名为《&消费降级&:繁荣周期里的反动暗流》的文章,其作者举例,认为王者荣耀、友唱、咪哒、江小白,都是各自领域的&快餐级&产品,而这些覆盖大众化低层次市场的&快餐式消费&是一种&降级消费&的表现。笔者觉得这一表述是典型的对&消费降级&的概念混淆。这篇文章中也写到,&经济学家概念中的&消费降级&主要是发生在经济衰退期的现象。比如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人发明了午餐肉来代替新鲜的肉类&,这个描述更准确地解释了消费降级的本意。从新鲜肉类到午餐肉,Trading down(消费降级)降低的是品质(这里要注意,品质是一个多维度的词汇,比如在线上消费、团购、外卖这几个最大的消费升级领域,快捷、方便等也是很重要的纬度,高质量是品质的一个方面),而非单纯关乎价格。快餐化消费并不等同于消费降级如果说网易严选这样的模式还带有中产阶级式的小资情调,那快餐化消费呢?要知道,这就好比在路边啃汉堡,吃快餐的样子可一点都不算酷。快餐化是否就意味着low和低价?事实上,&快餐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举个例子,拿麦当劳的广告语&&i&m lovin& it(我就喜欢)&来说。这句诞生在2003年的宣传语在美国一度被弃用,于2015年回归。在2015年推出的广告里,麦当劳着重强调了&喜欢&的概念,&爱可以改变许多&。而这样一种对品牌口号的重新诠释已脱离了&速食主义&机械化、流水线式、无情感的固有印象,向一种生活态度延伸,立意点同样是在打造所谓更好的生活。再拿最近很火的迷你KTV打个比方。最简单的装修加上最简单的服务,一间只能容纳两到三人的小玻璃房实现了唱K这件事的随到随唱、唱完即走,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快餐化消费。但让我们看看迷你KTV的定价,若以时间为计量单位,1小时的歌唱时间一般需要支付70元左右。类比一下普通量贩式KTV的定价,迷你KTV的定价其实并不算低。那迷你KTV做了什么?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KTV的一种简化,有很强的方便、便利定义在里面。相对于价格,当下快餐化消费更多的是满足了消费者对高效便利的需求,笔者将其称为一种&简化消费&模式。比如的无人超市产品 Amazon Go,不用排队,不用结账,直接拿东西走人,&Just Walk Out&的运营模式很像快餐店&drive through&的升级版。简单和快捷并不代表品质的降低,快餐化消费正在效率和体验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为何渴望化繁为简?人们正在从&为人&转向&为己&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游戏,亦或者是其他生活场景,快餐化消费总与社会节奏的快马加鞭联系在一起。正如上文所讲,快捷是快餐化消费的基本诉求。但这仅仅是在时间范畴内的解释,并不能说明为何当下越来越多的品牌放弃繁复、奢侈,转向更简单化的性能提供。有学者指出,当今的营销学建立在两大基础学科之上:经济学和心理学,而忽略了对人类影响更大,较之经济学和心理学更为底层的人类学。而文化,则是人类学的学科表达。那么,我们正在经历怎样的文化变迁?人类学中有一个叫做&邓巴数字&的假设,认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150人。工业革命让人类的社交圈突然急速扩张,但我们的大脑没有变化。而再之后,互联网出现了,人类世界被进一步连接,但极致连接引发的是更碎片化的割裂。由于邓巴数字的存在,人类自然分化,志趣相投的人形成了一个个社群。这就是当下各种社群经济兴起的原因,而当人类能够以自由意志选择交往群体的时候,社交出现了&为人&到&为己&的转变。换言之,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产生兴趣的关联发生了变化,消费者以前更关注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现在和未来越来越在乎自己的感受。过去我们在意仪式感,极力通过包装自己赢得某种社会认可,而现在,我们更愿意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被理解为&快餐级&的小品牌能越走越宽的原因,这并不是降级,只是用户越来越不看重大品牌给自己带来的身份象征。笔者认为,未来商业中&个体性&会更加放大,虽然人最终是社会性动物,但在考虑社交属性的同时,一定会出现越来越多服务于个体的新模式。就好比迷你KTV, 某种程度上,它给了用户一个私人化的空间,它是个人的、舒适的、安全的,是一种反社交性的尝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快餐&这个词很容易和所谓&孤独&联系在一起。和一顿饭要吃个把小时,游走在各种人之中,说着虚情或真心的精致餐厅比起来,快餐更像是一件适合一个人的事。但一人食,真的是因为孤独吗?(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本文来源:钛媒体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低价团购究竟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从拼多多的火爆聊聊消费升级三要素 -ZAKER新闻
在我们聊消费升级的时候,我们在思考什么呢?国内一些企业的营销路数,在一段时间内普遍把消费升级简单等同于消费者追寻品牌溢价和更高的质量。确实,在某种商品非常稀缺、消费者价格敏感度不高的时候,消费能力会向品牌及质量等因素倾斜。但如果将消费升级简单地等同于 " 更好更贵更多 ",恐怕就有失偏颇了。很多时候,消费者获得的是可能超出自己实际需求的质量功能。说白了,最终产品的使用价值并没有什么提升,所谓的消费升级只是为一句更漂亮的文案和 " 可能会用到 " 的幻想买单。无意间关注和研究了拼多多的模式之后,我不禁思考,我们此前对于消费升级的认定和要求会不会太片面化了?为情怀和故事买单的消费者还有没有别的选择?今天就从拼多多的案例来谈谈,消费升级的真实逻辑与路径。【消费升级到底拼什么:低价团究竟是消费升级还是降级?】或许是国内一些专家的解读,以及准中产们的偏好引领社会风尚,消费升级一度是 " 更好更贵 " 的同义词。但换个角度想,谁说消费升级只有一个解法?质量不变的前提下,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商品,或者在同等价位买到更高质量的商品,这不也是消费升级吗?而且是覆盖面更广、群众基础更大的消费升级。目前来看,想要把消费升级从中产阶级焦虑变成一个激活大众内需市场的有效手段,质量是消费者购买的基础,体验是保证交易达成必备的条件,而性价比才是消费者购买的终极核武器。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下拼多多的社交电商模式: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软件,发动亲友一起拼团,能以更低的价格拼团购买到目标商品。仅用了两年的时间,拼多多就达到了 3 亿用户的规模。据业内人士透露,拼多多的日订单甚至超过了京东!这也与微信群里 " 求拼团 " 链接越来越常见的现象相吻合。消费升级必然是品质 + 性价比 + 体验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拼多多的模式创新,玩的就是综合战。同样一款产品,经过社交网络的放大,以规模化运作使得成本大幅下降,商家愿意让利,消费者也得以通过更快捷的渠道和更低的价格享受到不变的服务和质量。拼多多证明了,消费升级不等同于越卖越贵、越买越贵。而应该是同等价位买到更高性价比的商品、更便捷更舒适的购物体验、消费过程中创造更多的附加值,这些才是消费升级的题中之义,也是拼多多能够创造现象级成功的本质原因。【生产侧与供给侧:拼多多如何实现双向破局】拼多多的狂野增长,已经证明了社交电商反打消费升级的模式是大有潜力的。众所周知,目前电商已经进入了发展瓶颈期,一方面,流量红利正在快速退却,商家的获客成本和宣传成本大幅度提升,成为生死线。而另一方面,产业流动性说白了就是从发达城市一直发展到尚不完善的地区,直至全部延伸完毕,也就是从一线到农村,这点有点像房价。一二线城市首先带动消费增长并逐渐触顶,接下来将释放下游城市的消费需求,渠道下沉势在必行。这种情况下,拼多多从两个方向实现了破局:一是以规模化带动生产侧成本降低,二是以触网 + 社交推进供给侧变革。对商家而言,传统的渠道正在被社交关系强制充足。拼多多用户遍布全国各地。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位于国内一二线城市的拼多多用户占比,与位于三四线城市的用户占比大体相当,各占一半。拼多多将社交工具的流量属性放大,让 " 人和商品 " 连接的机会被充分孕育,社群之内、社群之间横向协作的成本被急剧拉低,商家获客成本也因此得以大幅降低,从而反向推动生产侧,以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实现用户、商家、平台的多赢。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给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带来了颠覆式的变革,未来有可能成为最大的交易入口之一。在传统的商场或电商平台购物,社交圈子与购物网络完全隔离,每个消费者都是孤独的。而社交电商将二者融通,使得购物通道更短更便捷,而且成为社交的重要载体,让购物过程更具情感价值。实际上,任何用传统游戏规则来理解拼多多的人都跑偏了。目前内需市场升级红利还没有完全释放,也就是说,在渠道持续下沉和社交网络触角延伸之后,拼多多一定还会有井喷级的发力。 【领跑社交电商,拼多多如何解决行业最大难题】社交电商的本质就是社会化零售,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 " 人与货 " 的连接极大增强,也决定了更具性价格、薄利多销的商品传播性更强。而商品生产、质检、物流、营销等流程,其实都是需要成本的。如何在控制价格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量,成为社交电商带动消费升级的最大难题。基于此,当拼多多具备流量聚合能力之后,就打出了一套严控质量的组合拳:首先,带动上游产业链实现转型升级,拼多多深入到大数据、供应链、物流等关键环节。以农产品为例,拼多多实现了农产品上行全流程信息流物联网,以严格的产地监测确保品质。未来拼多多还将努力实现对所有的商品 SKU 进行全程管理,用技术手段规范质量源头。另外,拼多多设立了精选机制。拼多多平台上的热卖商品,均为运营部门筛选推荐,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进行选品,基于个性化推荐系统,使其尽可能贴合相应消费阶层的品质诉求。其次,是严苛的打击假货策略。技术方面,拼多多的风控系统可以快速锁定可疑商品并自动删除,智能警察能识别违约行为,而黑名单能封杀售假商家,目前已经拦截了 4000 万条侵权连接。保障方面,拼多多推出 " 商家履约保障计划 ",让好货获得更好的位置,商家不保证质量就没有流量;1.5 亿元消费者保障基金,支持先行垫付、闪电退款,所执行的假一赔十更是电商行业最严赔付标准。此外,还有小语种打假专员进行跨国检验,联合 400 多个品牌取证打假。拼多多通过层层严控,在打假上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者投诉平台的数据显示,拼多多的用户满意度居电商行业第二。相比于很多野蛮生长的社交电商平台,拼多多用近乎偏执的品控,保证了产品的交付质量,在消费升级大潮中获得了先发优势,无怪乎会成为成绩最亮眼的一个。【结束语】中产阶级的崛起、90 后成为消费主力军,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产品而非一味追求性价比……这些话术似乎与消费升级捆绑在一起,成为了思维定式。但在我看来,消费升级应该为市场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产品,而不是被当做文字游戏的工具。不管身在几线城市,消费者都更期待 " 物超所值 " 的消费升级。这个市场足够大,容得下拼多多这样 " 同质低价 " 的实惠型消费升级。拼多多解决行业底层基础问题的能力,也让我看到了从源头推动产业升级的创新力量。在接下来的渠道下沉红利期,拼多多的潜能难以估量。王冠雄,著名观察家,中国十大自媒体(见各大权威榜单)。主持和参与 4 次 IPO,传统企业 " 互联网 +" 转型教练。每日一篇深度文章,发布于微信、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门户、科技博客等近 30 个主流平台,覆盖 400 万中国核心商业、科技人群。为金融时报、福布斯等世界级媒体撰稿人,观点被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影响力极大,详情可百度。本文系网易新闻 · 网易号 " 各有态度 " 特色内容我们的 10 万 + 和爆款文章||||||||||||||||||||||||||扫码关注 · 雄心财经聚焦区块链、数字货币、科技股投资、上市公司点评、跨境资产配置等新财经趋势。每日一篇深度原创,用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解读财经大事件。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我们努力让您成为理财的明白人。点 " 原文 "有图有真相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太平洋电脑网19小时前
中关村在线22小时前
科技频道昨天
科技频道昨天
腾讯科技6小时前
腾讯科技8小时前
腾讯科技9小时前
爱活网9小时前
凤凰科技9小时前
TechWeb14小时前
雷锋网7小时前
TechWeb11小时前
驱动之家11小时前
IT之家1小时前
凤凰科技1小时前中国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_凤凰科技
中国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中国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 虎嗅注:五一劳动节当天,一篇《这届年轻人已经开始消费降级了
原标题:中国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
虎嗅注:五一劳动节当天,一篇《这届年轻人已经开始消费降级了》,不得不服这个标题和话题都非常抓眼球,并且现在我们年轻人被现在的各种网文搞得异常焦虑,也异常敏感,所以这篇刷屏也就不足为奇了。那,真的消费降级了吗?还是用数据说话吧。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点拾投资”(ID:deepinsightapp),作者:朱昂。
五一长假期间,大家除了晒晒出去旅游的照片,就是在转发一篇关于消费降级的文章,从几个点说明年轻人已经在消费降级了。怎么消费还没有升级,年轻人已经降级了?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消费升级还是一个大趋势,消费降级需要一个特殊的背景,而那篇文章的种种迹象其实已经说明了,年轻人的消费升级趋势。
01. 从人口红利到中产红利
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名义GDP增速超过了全球任何一个国家,而且以全球第一大人口国的基数实现,是全球经济过去100年最大的奇迹之一,也带来了巨大的中产红利。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中国中产阶级是年收入1.15~4.3万美元的人群(对应7.5--28万人民币年薪)。这个人群数从2000年的5百万人,发展到今天的2.25亿人,预计到2020年会增加到2.75亿人,这个人口数字会超过欧洲人口的总和。这也让对中国中产阶级的研究具有极大意义。
而且,中国的奇迹是几乎所有财富都是过去30年累积起来的。自从1978年以来,已经有7亿中国人口脱离了贫困线。过去30年,几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比他们的父辈要好。可以说,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带动了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飞跃,也造就了一大批中产阶级。
虽然中国人口进入老龄化,但中产阶级整体还比较年轻。年龄在35岁以下,大部分受过大学教育,80%拥有房产,只有一个孩子,并且居住在大城市中。
图片解释:年中产阶级占城市人口的比例
02. 中产阶级崛起后的社会特征:自由和独立
由于受到的教育越来越好,特别是对于西方思想的接受,以及叠加其他社会原因:高教育,自我认同感,城市迁移。中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追求自由和独立。其背后的社会特征就是结婚年龄越来越晚,甚至离婚率的大幅提高。以前大家喜欢用剩男剩女来形容这些单身的中产阶级,而事实却是,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整个人口结婚时间后延是非常正常的。而且,居高不下的房子成为了目前年轻人结婚最大的绊脚石。越来越多人把时间和金钱投入到自己,不是过去为了家庭和传宗接代而被迫结婚。
也有许多由于事业和工作导致夫妻两地分居的,推动力离婚率的上升。事实上,中国的真实离婚率更高。所有的这一切,都指向更加自由和独立的人格,以及生活方式。
图片解释:从左到右分别是,几代同堂,平均结婚年龄,以及离婚率
03. 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环境
我以前发过一张图,大意是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从1985年开始大幅下滑。用我哥们一句话说,就是“挨过饿的比例”在快速下降。首先我们摆脱了贫困线,接下来逐步进入小康,逐步进入中产的生活。这导致生活质量和品质在过去30年出现大幅改善。我的小时候还有节约的习惯,还有饭吃不饱的感受。现在的90后,00后是从小含着金钥匙长大,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下图我们也看到,从教育,猪肉消费等都出现很快提高。这也造成了“代沟”,造就了年轻人的消费意识更强。
这些人从小就没有不安全感,和美国这一代人比较类似。他们不喜欢存钱,不为性价比付费,而是为服务,个性化,甚至小众化商品付费。这也将深远影响着消费品市场的未来。首先,品牌集中度肯定会提高。其次,商品小众化也是一个方向。最后,服务型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也就逼格越来越重要。
图片解释:四张图分别对应平均寿命,手机拥有率,高等教育比例和猪肉消费量。说明中国人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04. 消费降低的误区:中国人均收入依然不高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有消费降级,为什么拼多多这种复合低消费的互联网应用能有如此大的流水?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了解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互联网其实最大的特征就是对于长尾用户的覆盖,用户数一定是大部分互联网应用最核心的指标。拼多多能够崛起,其实也代表了整体中国人的消费趋势。
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是,整体上中国人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有钱。
之前在我们对拼多多的分析中,将中国收入人群分为五个大组:高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中等偏上收入可支配为34547元,中等收入可支配为22495元,中等偏下收入可支配为13843元,低收入可支配为5958元。也就是说,最高收入人群,一个月工资也不过5000多。而2017年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5974元。
我们再看看中国大城市的人均工资。上海2017年瓶颈工资为7132元一个月,年收入平均值为85684元。也就是说,一个月8000元在上海,已经超越了一半的上海人收入。北京和深圳更低,北京城镇人口年平均收入57230元,深圳城镇人口年平均收入52938元。所以,北京不是所有人都是互联网公司收入,深圳也不能去跟腾讯比。一个月5000收入,在北京和深圳也超过平均人口了。
05. 消费降级需要大的宏观背景
许多人喜欢把现在的中国和日本相比,由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固化,日本出现了明显的低欲望社会特征。虽然没有任何的计划生育,但是年轻人根本不想生孩子,甚至不想结婚谈恋爱。在日本我们能看到大量年长者工作,他们的孩子却待在家里,做宅男宅女。有调查报告显示,18到34岁的日本年轻男女中,分别有36%和39%的比例是“童子身”。大量的40岁以下男性没有女朋友。
经济进入低速发展阶段,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分化。上一代享受到泡沫经济的老年人,基本上衣食无忧,还有公司不错的养老金支付人生的下半场开支。但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发现机会越来越少,即使再努力也没有出头之日。
日本有大量的打零工者,工资是按小时结算的。许多便利店的员工就是这批人。他们根本没有欲望奋斗,也没有欲望谈恋爱。宅男只能在家里看看漫画,打打游戏。曾经有一个经典的漫画《赌博默示录》,其实就是在讲这个社会背景的故事。日本甚至有大量“消失的人群”,许多人可以几年宅在家里不接触社会。每天他们的生活就是起床、刷牙洗脸、然后打游戏。
整个消费降低的大背景,是宏观经济不再增长。日本的今天是经历了将近20年的通缩,经济不增长,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大家看到的是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千万不能失业,失业意味着没有工作,没有工作意味着没有人生。大量的日本年轻人是“日薪族”。打一天工,有一天的饭吃,所谓手停口停。
而中国完全不是这样的景象,年轻人有很强的活力,过去经济的快速增长让大家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虽然未来大方向经济增速一定是向下的,但是要实现经济不增长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在中国大家担心的不是失业,而是选择太多,就业太随意。所以对比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和日本,是完全不正确的。
06. 消费升级无处不在
如果我们观察身边的现象,发现消费升级无处不在。过去几年品牌商的市占率在快速提高,无论是衣食住行,大家都越来越多去消费有品牌的产品。现在的年轻人还是在吃小吃,但不是路边的米线或者油条大饼,而是一家家有品牌的连锁店。撸串也不是坐在马路边,而是坐进了一家家干净卫生,装修不错的门店。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老牌便利店开始消失,取而代之是服务和产品更好的新型便利店。比如全家,7-11,罗森等。周末去家附近的盒马,里面的现做海鲜一直在排队。许多阿姨也放弃了家门口的菜场,来到服务和体验更好的盒马,吃的螃蟹、大虾总价也都不便宜。
我们再看奶茶,过去几元一杯的茶风暴早就被淘汰了。甚至10元左右的Coco,快乐柠檬也少有人问津,倒是20多元一杯的喜茶,乐乐茶都不断有人在排队。最近乐乐茶新搞了一个脏脏茶,在新天地门店,一杯茶要排队几个小时。以前不会有人花20多元去买一杯奶茶。
有人说看电影是消费降级,其实不然。今天中国三四五线城市人口看电影比例大幅提高,在解决了温饱之后,越来越多人开始精神消费。这一点也符合马斯洛消费金字塔模型。这些人过去都是去小放映厅看看片子,现在都去了正规的大电影院。过去许多人还想着买盗版片子看,今天大家都愿意为更好的服务,体验和品质买单。
07. 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消费趋势改变
随着收入结构的整体提升,必然会带来消费趋势的变化。摆脱贫困线的人群会增加可选消费品的购买,而收入进入中高层次的人,会加大对于品牌和服务的消费。
从数据上看,已经出现了一些改变。比如我们中国人群在食品,饮料和烟草消费的占比从2005年的37%下降到了2015年的30%。另一边是房子相关消费的占比,从2005年的10%,大幅提高到了2015年的22%。背后也反应了城镇化大浪潮。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拥有了自己住房,人均住房面积不断提高后,在家的投入也相应上升。
下图我们看到什么类型的商品在年的年均增长速度是最快的。排名第一的是通信设备,基本上就是手机。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浪潮到来,智能手机保持了35%左右的年均增速。排名第二的家装行业,年均增速30%,之后是家具行业。同时,我们看到由于互联网媒体代替了传统媒体,这个五年间增速最慢的是传统图书,杂志的销售。
对于未来,我们将中国和韩国的消费结构做对比。毕竟整个亚洲人的消费习惯会更加类似。我们发现2015年韩国在食品烟草的消费占比只有15%,中国是30%,未来还有下降的空间。同时,我们在房子相关产业链的消费占比是22%,已经高于韩国的19%,也预示着从消费占比看中国已经到了很高比例。相反,韩国在教育领域的投入是14%,这个比例要超过中国的11%。另一个韩国消费占比更高的是医疗。当然我们看到,占比最高的是“其他”。韩国有22%的占比,中国只有3%。说明未来服务业的提高空间是最大。
另一个结构性机会来自于金融服务。随着财富的增长,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会大幅提高。人没有钱的时候只能持有现金。有了钱会开始存银行,再有钱了会购买一些股票,基金类的产品。最有钱的人当然需要财富管理服务。根据2012年的数据,中国人均持有金融资产为12万人民币,其中76%是以存款的形式。下图我们看到,随着金融资产持有越高,所持有的不同种类资产也会越高。
08. 总结:无论是数据还是感观,消费并没有降级
我们从详细和完整的数据阐述上,发现消费降级并没有出现。的确,越来越贵的房租会挤占一部分人的消费力,但是房价的提升也拉动了另外一部分人的消费欲望。
消费的升级和降低更多和经济增长的大背景相关,中国将成为全球中产阶级数量最多的国家。消费升级无处不在,背后也是过去30年经济快速增长释放的大红利。未来如果真的全面消费降低,一定是经济增速的快速下滑,甚至出现不增长的现象。所以简单看到几个现象,甚至拿今天的中国和日本对比,都是不客观的。
我们也尽量在数据和分析的角度,客观阐述事实,多提供对大家有帮助的信息。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网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96890
播放数:148430
播放数:201045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费降级巨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