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时代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前几年,我...”习题详情
19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0.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拋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因此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有删节)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就是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的中华文化。 B. 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C. 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D. 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有所“选择”的心态。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天下大同”即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B. 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 我们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 D. 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警惕因为不被理解而 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遭到的猛 &烈的攻击。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B. 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现在已经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C. 我们不要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D. 要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一定的代价。1.D (A项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欣赏即“自美”的文化心态;BC两项是概括和比较概括地阐述面对纷至沓来的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持的态度;D项阐述具体恰当。)&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09-现代文阅读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 A项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欣赏即“自美”的文化心态;BC两项是概括和比较概括地阐述面对纷至沓来的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持的态度;D项阐述具体恰当。2.仇视西方的对象范围不当,应该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中的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欺凌的国家的民众”。A项对“天下大同”的理解,符合原文第三段首尾有关内容概括的文意;C项符合原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对涌进来的异文化要“欣赏”“理解”等意思;D项符合原文“……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的意思。3.“已经成了”推断无据,应该改为“容易成为”。AC两项推断依据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等;D项的推断依据是“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前几年,我...”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拋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因此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有删节)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A. 就是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的中华文化。 B. 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C. 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D. 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有所“选择”的心态。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 A. “天下大同”即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B. 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 我们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 D. 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警惕因为不被理解而 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遭到的猛 烈的攻击。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B. 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现在已经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C. 我们不要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D. 要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拋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因此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有删节)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A. 就是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的中华文化。 B. 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C. 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D. 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有所“选择”的心态。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 A. “天下大同”即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B. 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 我们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 D. 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警惕因为不被理解而 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遭到的猛 烈的攻击。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B. 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现在已经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C. 我们不要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D. 要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相似的习题。如何面对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控制人的。人应该去控制注意力,而不是被焦点拴着,无目标地到处行走。
那天我跟一个朋友去听讲座,老师一边讲,我一边拿着笔记本记。他呢,一会儿看着老师,一会儿低着头看下手机。
他每过五分钟就会拿出手机看看,我以为他业务多,一开始没说话,后来他一直看,引起了我的好奇。
我偷偷地看了一眼他的屏幕,才发现压根没人找他,他只是在看别人的朋友圈,然后无聊地刷着微博,再给别人的朋友圈点两个赞。
后来我实在忍不了了,问,有人找你吗?
他说,万一有人找我呢?
我说,这不还没人找你嘛,你好好听呗,老师讲得很好。
然后他忽然坐正了,凑过来,正经地问我,龙哥,我现在总是喜欢看手机,而且每时每刻都看,总觉得有人找我,总觉得有大事发生我没有关注到,慢慢地我发现除了手机好像什么也读不进去,我是不是病了?
我回答,是。
其实,他得了一种很严重的病。这种病,已经在互联网社会迅速蔓延起来,它叫“手机综合征”,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独立思考,而且被信息牵着走,迷失方向,接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说几个症状,看你中招没:
1.你是不是总是产生幻觉有人找你,发现没有,一有时间就打开微信、微博刷着?
2.你是不是更喜欢看短视频,而不喜欢文字的东西?
3.你是不是更喜欢阅读短的东西,比如公共号的文章,而读不进去长的东西,比如小说、历史、哲学?
4.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需要别人反复确认你才能记住事情?
5.你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是不是已经超过五个小时?
好了不说了,如果你中招三条以上,这种疾病就在攻击着你的中枢神经,逐渐占据你碎片化的大脑,正在让你变成一个不会思考的笨蛋。
知识爆炸的今天,互联网给人带来了太多的便利,帮人利用了许多鸡肋时间,这些资讯、信息、热点大量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可是,这些东西很难变成能帮助自己的知识。毕竟,真正的知识,是需要长时间地深度总结、撰写、思考才能拥有的。
每天我们读到的信息,不断更新着,不断爆炸着,其实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热点话题,有些甚至是广告。
所谓热点话题,都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不那么举足轻重。就比如说明星离婚事件,你跟风批判别人有什么意义,讨论他的家产又有什么意思?
真正的知识,是要学会思考其背后的意义,比如,婚姻法是怎么解释出轨的,美国的离婚法律如何规定这种情形,到底什么样的爱情能长久,艺人背后的产业链……
这些,不是一条新闻、一篇微信文章能够说明白的,相反,需要大量的思考和查阅资料,才能变成被自己利用的知识。
呼啸而过的信息,我们把它们称为垃圾信息,顶多给别人带来一些谈资,却很难转化成知识,给人带来一些本质意义的提高。
再强调一遍,真正能转化成知识的,是很少一部分的信息源,而这些知识,来自长时间的思考和广泛的涉猎。而长时间的思考,肯定不是来自手机里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已经被人咀嚼过好多次,甚至许多观点都被不停地洗刷过,读到最后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比如我在很久之前写过一个观点——放弃无效的社交。然后呢,好多文章就出来了:《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无效的社交为什么要放弃?》……这些文章我仔细读过,文笔都比我好,但是呢,观点没变。
所以,观点就那么几个,读来读去也就没意义了,读着读着也不过是浪费时间。只是碎片阅读,不去深度思考,再怎么读,也不过是反复地去咀嚼一个观点,到头来,是浪费时间。
比如,你是否思考过:如果不要无效的社交,那到底什么是有效的社交;一个人具体要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的独处是高质量的;所谓独处,除了一个人待着还能有什么方式。
所以,碎片化地阅读和断续地吸取信息,对大脑最大的摧残,就是让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越来越差,慢慢地,人只能去阅读几分钟以内的东西,不会去看长篇的故事,不会进行深度思考,人也就会越来越无法集中注意力。
再说几个现象,看你中枪没:
1.你有多久没有花三天或者一周的时间读完一本小说了?
2.你有多久没有看完一部电影然后写影评了?
3.你有多久没有花两个小时写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叙述你的想法和观点了?
4.你有多久没有听一节两个小时的课,一直没有看手机了?又中枪了吧?
可是,有人开始问:面对这么大的信息量,我们难道不应该充分利用鸡肋时间去吸纳吗?信息那么多,我想去看看。
其实并不是。
随着信息的获取越来越容易,大量的资讯和新闻呈现在你面前时,你要做的,不是都记住,而是做减法。
一个会做减法,会删除无效信息的人,一定是一个明白自己要什么的人。总是跟风,一味地追逐新事物,从不问自己要什么,这样的人,很难发展起来。
我的一个朋友小刚很喜欢接受新事物。
小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在学音乐,他就缠着父母让他们给自己报吉他班。后来,他看见同学们都进了体制内,就赶紧去考公务员。又看到别人都在辞职,他也慌忙辞职去了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
前几天,发现别人都在做微信,他又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别人关注什么,他就跟着发点什么。发着发着,迷失了。
他经常跟我抱怨说,我一直在学习,怎么总学不好,每个变革的节骨眼,只要别人都在做的事情,我也都在做,该接收到的信息,我也都知道了,为什么我现在依旧一事无成?
答案很简单。
你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因为恐惧而学习,因为恐惧而变化。别人都在学习,所以我也学,别人都在关注,所以我也要关注,别人都在做,所以我也做。不问自己想要什么,只因为恐惧而推动自己,到头来一定是一事无成。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在读一段信息前去问问自己想要什么、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接下来,读完了,也就把时间浪费了。
所以,当信息开始爆炸,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全部阅读、照单全收,而是问自己需要什么,然后查阅需要的信息,看对自己有用的资讯。
其余的,你大可以不用关注,与其用鸡肋时间读啊看啊把自己的思路全部打散,还不如拿一本书,用间隙时间看完,背背单词,读读外语,或者戴上耳机,就听听音乐发发呆,效果更好。
信息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控制人的。
人也一样,应该去控制注意力,而不是被焦点拴着,无目标地到处行走。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丨作者 李尚龙
丨选自 《你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丨音乐 且听风吟
丨图片 摘自网络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韩少功: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辨认出真正的经典
关注新华网
经典不是你在读的书,而是你正在重读的书。图为雅姆·蒂索油画《寂静》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时代。每天产生的文学产品几乎都是海量,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你花一辈子也可能读不完。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大家都会认同这样的态度:应该择优而读,以便提高读书效率,防止精力和时间的浪费。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优”? 什么是经典?
  所谓“经典”,只是一个弹性概念,一直缺乏精确的、公认的、恒定的定义尺度。
  首先,市场空间能成为一个衡量标准吗? 不能。民国时期的张恨水,鸳鸯蝴蝶派大师,畅销书第一人,其作品发行量总是百倍、甚至千倍地超过鲁迅,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鲁迅没法同日而语。艺术上相似的例子,有韩国的“鸟叔”,以“江南style”骑马舞风靡全球。他肯定是个成功人士,但大概不会有人把他当作一个舞蹈家。
  接下来,作品长度能成为经典的一个衡量标准吗? 也不能。四书五经———五经稍长一点,就说四书吧,还有圣经,唐诗宋词,都篇幅短小,但它们的经典地位无可怀疑。法国的梅里美、俄国的契诃夫、中国的鲁迅、阿根廷的博尔赫斯,都没写过长篇小说,但文学史不可能把他们的名字给漏掉。
  最后,一时的名声地位和社会影响,似乎也不能成为经典的衡量标准。诗人陶渊明生前名气并不大,钟嵘撰《诗品》,只是把他列为“中品”。他受到推崇是宋代以后的事。孔子似乎比陶渊明更倒霉,生前到处投奔,到处碰壁,有时连饭也混不上,自我描述为“丧家之犬”。他被奉为儒家圣人,是在他逝世几百年后的事。
  我们排除上述假标准以后,当然不是不可以设定经典的大致标准。我试了一下,想提出这样三条:
  一是创新的难度。前人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这样做的是庸才,第三个这样做的是蠢才。由此可见创新之可贵。创新是经典作品的首要特征。古典小说 《西游记》,实现动物、人类、神鬼的三位一体。虽说此前的 《淮南子》 《山海经》 已含有零散的神话叙事,但像《西游记》 这样大规模的神话作品,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创意,上了一个大台阶,你不服不行。在英美社会的多次经典小说评选中,乔伊斯 《尤利西斯》的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其实这本书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很难读,我就没读完过。但它被很多人推崇备至,如果有什么道理的话,恐怕就在于它的意识流手法,深入到人类的潜意识,揭破了幽暗、迷乱、但非常真实的另一个精神空间。同时代的伍尔芙、福克纳也尝试过,但乔伊斯做得更彻底、更高难、更丰富多彩,因此成了一座里程碑,绕不过去的一个大块头。
  二是价值的高度。创新不是猎奇和搞怪。创新贵在思想艺术的内涵,看作者能否回应人类重大的精神问题。中国汉代有个东方朔,是那个时代的笑星,段子王。如果拿他和另一个笑星卓别林相比,相信大家都会觉得高下立见。卓别林不光是搞笑,不光是娱人耳目,他的 《摩登时代》 批评工业化对人的“异化”,至今还是深刻的启示,能与黑领、蓝领、白领打工仔们的现实感受接轨。他的 《大独裁者》抗议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专制,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我还看过他晚期的一个作品 《舞台生涯》,风格大异,差不多是悲剧。这样,他的笑不止是反讽,经常透出同情、悲伤、愤怒、深思,有很多层次,有多方面的才华释放,显然把那些只会挤眉弄眼的二、三流笑星甩下了几条街。同样道理,我们也可以比较一下谢灵运与陶渊明。谢是著名的山水诗人,他那些诗虽然华丽,虽然优雅,但好像都是旅游诗,是在度假村里写出来的,多少有些花式小资的气味。陶渊明就厚重和宽广得多。他的诗里有劳动,有民众,有情怀与气节。“盥濯息檐下”,这一句是说收工回来,在屋檐下接水,洗洗脸,洗洗脚。“壶浆劳近邻”,这一句是说提一壶米酒或汤水,找农友们聚饮和聊天。想想看,如果没有深切的乡村感受,没在艰难困苦中摸爬滚打,这些句子如何能写得出来?
  三是共鸣的广度。这里的“广度”,不是指曲低和众的那种畅销和流行,而是指作品具有跨越时代和地域的能力,跨越阶级、民族、宗教的能力,具有某种普遍性与恒久性。鲁迅《阿Q正传》 里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文学典型。其“精神胜利法”,以前被人们说成是“国民性”,其实哪止是“国民性”呢,应该说在哪里都有,在哪个时代都有,是一种人类普遍的精神弱点。塞万提斯笔下的 《唐·吉诃德》 也是一个老“梗”。我们现在看到那些一厢情愿、不自量力、入戏太深的家伙,那些自恋和自大的家伙,通常还会说“这就是个唐·吉诃德”———可见这一形象已深入人心,可能长久留存于人们的记忆。需要说一下的是,这些作品被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广泛接受,并不是因为作者一开始就四处讨好,八面溜光,擅长文学的公共关系。事实上,他们都有强烈的个性,甚至在有些读者那里可能形成接受障碍。只是他们的文学作品内涵超丰富,以至对于读者来说,它们的一些异味和苦味已可忽略不计。我们现在读莎士比亚,几乎不在乎他是否轻视女性,是不是个“直男癌”。
  我暂时想到的就是这三条。
  在实际的创作中,这三美俱全当然不容易做到,但一个经典或接近经典的作品,至少要在一、两条上达标吧,由此才能产生那些奠基性的、指标性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学成果,即我们所说的经典。
  在这里,标准可粗可细。你们也可以拿出你们的标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提出经典的14条标准。其中有一条是这样:经典不是你在读的书,而是你正在重读的书。我看这一条就很不错,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很实用、很简便的鉴别方法。
  (作者为作家,本文为他近期所作演讲的一部分,经授权整理独家刊登)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信息爆炸时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