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隐私保护泄密保护收费吗

水费催费单上个人信息齐全 会不会泄露“秘密”_苏州社会_新闻中心_苏州新闻网
水费催费单上个人信息齐全 会不会泄露“秘密”
本报记者朱雪芬
一张小小的水费催费通知单上有多少个人信息?户号、地址、姓名,一应俱全,被公开张贴在公共区域,过往人员都能看到。&信息如此详细,岂不是泄露了我家的&秘密&?&昨天,市民樊先生打进本报96466热线,对这张被贴出来的水费催费通知单提出质疑,他担心不法分子会利用通知单上的信息行骗。
催费单一贴个人信息都&曝光&了
樊先生在吴中区的碧堤花园买了一套房子,由于还未入住,平时去得并不勤。上周日,樊先生趁休息去新房子里看看,在大门口看到水费催费通知单张贴在户外,而且不少邻居都被张贴了水费催费单。
欠了水费,供水公司来催缴也属正常,但是樊先生留意到,催费通知单上不但有户号、实际用水量、水费金额等信息,自己的姓名和家庭住址也一清二楚。个人信息&写得这么详细,万一别有用心的人抄了去,再利用这些信息行骗怎么办?&樊先生觉得,这张水费催费单泄露了自己的隐私,而且张贴在公共区域,很容易被坏人利用。
昨天,记者联系了吴中供水有限公司。公司服务部的盛经理表示,水费催费通知单上的信息是系统统一设置的,确实包括了户号、住址和姓名等内容,并非所有用户都会收到此通知单,一般当用户未能及时缴纳当月水费时,才会张贴该通知单作为友情提醒。对于樊先生的担忧,盛经理说,将联系技术部门对接,看看能否为樊先生隐去重要的个人信息。
那么,水费催费单是否能取消公开张贴?盛经理称,今后公司将推行微信服务,用户在关注微信公众号后,纸质的催费通知单将改成以微信消息的形式发送给用户,但是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可能无法接受微信,而习惯于纸质通知单,就目前来说,纸质催费通知单暂时不会取消。
不少市民担心通知单有可能&泄密&
记者在多个小区走访发现,各类催费通知单都会公开被张贴,有的直接贴在居民家大门上,有的贴在一楼楼道的公示栏里,还有的直接贴在楼道外的防盗门上。不过,并非所有的催费通知单上都是个人信息一览无遗。比如说,园区的水费催费单上,只有户号和地址,没有户主姓名。
当问起对这些催费通知单的态度,有居民觉得并无不妥,甚至有老年人认为这种通知单可以起到提示作用,自己看到通知单就不会忘记缴费,挺方便。不过,也有居民反对张贴这类催费通知单。通知单上&有不少个人信息,张贴在公共场所不合适。&住在高尔夫花园的张先生说,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催费通知单上的信息行骗,或者根据门上张贴通知单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家里是否有人,趁机进入盗窃。
其实,这些担忧不无道理。2013年10月,杭州的余先生就因为一张催费单,分别向省市区三级消保委投诉,因为骗子利用催费单上的信息上门行骗,从余先生的父亲手上骗走了70多元。虽然被骗金额并不大,但是催费单&泄密&让余先生心有余悸。另外,合肥警方曾抓获一名利用催费单信息实施诈骗的男子,他每次作案前,通过各户的催费单了解户主姓名和具体家庭地址,然后挨家挨户敲门,叫出户主名字,并表示自己是楼上某某家的孩子,没带家门钥匙想借坐一会儿,取得户主信任后提出借钱,然后消失。
律师建议催费单能否隐去部分信息
个人信息一应俱全的催费单公开张贴,樊先生质疑,是否有侵权之嫌?
对此,张奕律师表示,相关部门张贴水、电、气费催缴单,是为了提醒用户及时缴纳费用,避免因拖延缴费给生活带来不便,本意是好的。但是,如樊先生收到的水费催费单那样,个人信息都在上面,供水部门不经用户允许公开张贴,在一定程度上算得上侵权行为。不过,张奕律师同时表示,用户没有按时缴费,也算是违约行为,如果做到了及时缴费,也就避免了张贴催费单泄露个人信息的隐患。
对于市民担心催费单上信息太齐全,可能泄露个人隐私或被不法分子利用,张奕表示,确实存在这种风险,建议市民与相关部门协商解决,可以将催费单上的敏感信息隐去,比如用户姓名&张三四&,在催费单上只显示&张&四&,以保护个人信息。或者,可请相关部门采取邮寄信件或发送短信、微信的形式来提醒缴费。
[责任编辑:小薇]
声明:所有来源为“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城市早8点”和“苏州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3号线明年“轨通”
寒冷苏城 保暖出行
免费“三九贴”
音乐喷泉 加紧调试
南京博物院举办“幸运狗”院藏犬文物
西藏职校老师学做苏帮菜
大家都爱看如何保护手机号码泄露隐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保护手机号码泄露隐私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7亿条个人信息遭泄露,法律如何保护个人隐私?_观点评论_财经_中金在线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 &正文
7亿条个人信息遭泄露,法律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作者:张田勘&&&
中金在线微博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近日,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一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超过7亿条公民信息遭泄露,8000余万条公民信息被贩卖,涉案金额117万余元。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妨碍信用卡管理罪一审判处被告陈某有期徒刑5年6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被告王某等5人有期徒刑5年到3年4个月不等,并处罚金40万元到6万元不等;以同罪判处被告何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5万元。
  信息时代,公民的个人信息屡屡遭到泄漏,既得不到隐私保护,还因为个人信息的暴露导致经济损失和危及健康、生命的代价。因此,信息时代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既是维护社会和谐和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所有信息、IT企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保护个人隐私上,除了法律和管理,当然还需要科技手段的介入。但仅从法律来看,对盗取个人信息并以此获利的违法犯罪分子进行严厉惩处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一直以来,无论是业界还是公众的观感均是,对犯罪分子的处罚太轻,无法以儆效尤,也让此类犯罪日益增多。
  这一点,从对国内和国外,尤其是与美国的比较就能看得出来。中国的盗取个人信息案(无论是黑客入侵还是内部人员盗取公众大数据和个人信息)一般只判一两年,最高也就10年左右。
  判刑较为(或者是中国最为)严厉的一案是,2015年7月江苏淮安市清河区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被告郎某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判处被告谭某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被告合伙入侵一金融公司的数据库,获得投资客户的姓名、身份证号、资金记录、银行卡号等原始数据,然后登陆网站系统申请提现,窃取钱财。郎某骗取资金9起,骗取人民币共计元;谭某参与其中5起,骗取人民币共计元,分得赃款20000元。
  尽管对盗取个人信息获利的犯罪分子的惩处的轻重程度是由犯罪动机、过程、危害后果、涉及受害者的多少等来确认的,也与适用的罪名有较大关系,但与美国相比,国内对惩处信息犯罪的量刑普遍较轻。
  一般而言,美国对于危害国家安全,尤其是盗取个人和政府大数据卖给恐怖分子的行为会进行最严厉的惩处。例如,2016年9月,美国一法院对20岁科索沃黑客费里兹(Ardit Ferizi)判处20年有期徒刑,原因是费里兹入侵美国一家企业的服务器,窃取该企业超过10万名用户的信息,其中包括1351名美国军队及联邦政府雇员的数据,并把这些数据转送给伊斯兰国(IS)黑客部门的领导候赛因(Junaid Hussain)。
  不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并非是美国对盗取个人信息最严厉的处罚。早在2013年,美国纽约南区联邦法院对以库兹明为首的3名东欧黑客宣判有罪,分别量刑95年、67年和70年(总计232年)的监禁,这3名黑客均不满30岁,是迄今对盗取个人信息犯罪者惩处的最高纪录。
  当然,量刑极高的原因在于这3名黑客造成的损失巨大,而且危害国家安全机构。这3名黑客制造的Gozi木马病毒感染了全球超过100万台电脑,仅美国就有4万余台电脑被感染,其中160多台属于美国航天航空局等重要国家机构。此外,这些黑客制造和传播的病毒攻击特定金融机构,从个人银行账户中窃取了上千万美元。
  如果说这3名黑客的最高量刑是罪有应得,那么,美国对另外一些盗取信息的行为进行了不成比例的严厉惩处。最有名的便是对黑客艾伦?施瓦茨(Aaron Swartz)的量刑。施瓦茨盗取的不是个人信息,也没有以盗取的信息获利,他盗窃的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和JSTOR(一个在线学术期刊系统,其数据库包括1000多家期刊)的480万份学术论文和其他文献,并把这些知识和信息免费发布在个人网站上供所有需要这些信息的人享用。
  日,施瓦茨因数字盗窃被捕。后来被起诉,罪名包括电信欺诈、计算机欺诈、从受保护计算机内非法获取信息、鲁莽破坏受保护计算机等罪,检察官建议对其判处有期徒刑50年,最高罚款400万美元。由于无法承受压力,施瓦茨于日自杀,年仅26岁。
  施瓦茨之死引发了美国和全球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广泛争议和讨论,而且相当多的人希望施瓦茨之死可以促成一部“艾伦(Aaron)法案”,废止严苛的计算机犯罪法,以保护人们在网络上自由获取信息、免费分享知识和发表言论的权利。
  抛开争论不谈,仅就美国目前对数字信息的保护而言,就让盗取知识者的惩处程度高过盗取个人信息和国家安全信息,说明美国对信息时代盗取信息犯罪的惩处极为严厉。而且,仅仅比较对盗取个人信息的惩处,也体现为美国最为严厉。2012年,只是非法入侵多位好莱坞明星电子邮件,盗取个人信息的美国男子查尼就被判处10年监禁。
  现在,陈某等人盗取7亿条公民信息,贩卖8000余万条公民信息,涉案金额117万余元,最高才判处5年半,显得处罚非常之轻。今后中国需要更为严厉地打击信息犯罪,尤其是对盗取个人信息获利者进行更沉重的打击,才能以儆效尤。结合其他手段,才能更好地保护公众个人信息。
责任编辑:cnfol001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网友吐槽信息被泄露骗子太猖獗 谁来保护我的隐私
(关注网络信息保护)谁来保护我的隐私——网民呼吁加强公民网络信息安全保护
新华网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陈菲、崔清新)“如今个人信息严重泄露。上午接到电话,点名道姓说我网购中奖,免费获赠一套上千元化妆品,只需付200多元……”
这是一名网友在网络上的一段留言。很多网友有过类似经历,并对这类诈骗行为深恶痛绝。不少网友呼吁,进一步净化网络信息环境,以加强公民网络信息安全保护。
网友吐槽信息被泄露骗子太猖獗
当下,网购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购物方式,但很多网友在网购时并没有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泄露。前不久,“福建女白领乱扔网购包裹引来杀身之祸”的消息就是一则典型案例。
面对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潜在危险和五花八门的垃圾短信、电话推销、网络骗局,很多网友在网上频频吐槽。
网友meizi_Jane抱怨,最近个人信息被泄露,每天都能接到一些公司的推销电话……
网友同乐640203对垃圾短信很烦恼,他说,个人信息经常被泄露,是得严格管理一下,要不手机经常被外省电话扰乱,或发短信扰乱,工作都没法做了,甚至半夜还接到骚扰电话,真是“午夜凶铃”。
网友红头绳小魔女表示,现在个人信息泄露好严重,各种骗子日益猖獗,看来微博上不能放太私人的东西了。
也有网友用亲身经历提醒大家注意骗子。云朵面包1106提醒说,这年头网络诈骗太多了,今天一个骗子想骗我,被我轻松识破,嘿嘿!大家一定要小心哦!
谁泄露了我的隐私
买房买车生孩子、办理各种银行卡、网购网聊网签……网友们不禁疑惑,何时何地又是谁泄露了我的隐私?
网友一直在美丽在微博中提到:对方知道我的手机号码、姓名、身份证号码,不知道个人隐私信息是如何泄露的?谁出卖的?银行?电信公司?不知……
宿州博警小马则认为有两种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一是以非法获利为目的,一是根本就不把他人的个人信息当回事。他认为,绝大多数网民恐怕还没有学会“不经本人同意不要擅自泄露他人个人信息”这一文明常识。
不管泄露是有意还是无意,网友都面临很多风险。某公安局在其官方微博中提醒,近期网络QQ盗号诈骗案件在各地高发,广大网民在QQ聊天时不要轻信各类求助,对QQ好友以网上购物、急事缺钱、落难等为由寻求转账汇款帮助的,在汇款前一定要电话联系等多渠道进行确认,切实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防止造成财产损失。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亿多,构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平台和网络群体。广大网友呼吁,有关部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让广大网民在开心网游的同时更加放心安心。
网友哈哈365800说,信息安全大到国家军事政治等国家机密安全,小到如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防范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刻不容缓。
网友武汉大学赵健认为,网络不仅需要“自我净化”,也需要他律机制,厘定行为边界,依法加以监管。管住不负责任的谣言,管住个人信息的泄露,防止和打击从色情到诈骗的数字化犯罪是很有必要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12月24日将审议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草案,广大网友对此充满期待。
网友去郊游嗄嘎说,草案的审议给担忧自己信息安全的网民带来希望,用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网络信息安全,给广大网民吃了定心丸,也为我国网络规范运行奠定了基础。网友白生人希望,草案能给予盗取个人信息者约束和惩罚。
】【】【】个人信息泄露猖獗:看国外如何保护公民隐私 - 沃通WoSign SSL证书!
个人信息泄露猖獗:看国外如何保护公民隐私
近年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公民的个人信息遭到大量泄露,这无疑对诈骗犯罪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个人信息贩卖“黑市”的日益猖獗,为诈骗分子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公民个人信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民遭遇诈骗、损失钱财的可能性。
信息泄露问题严重
去年11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与封面智库联合发布国内首份《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通过对全国100多万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我国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超七成的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26%的人每天收到2至3条甚至更多的垃圾短信;多达81%的人经历过对方知道自己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租房、购房、购车等信息泄露后,被营销骚扰或诈骗的比例高达36%。
如今,个人信息的贩卖“黑市”已形成“地下大数据”。从信息来源看,个人隐私信息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黑客通过入侵计算机系统非法获取信息;二是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将信息非法贩卖。
《中国青年报》上月援引公安部的数据报道称,2016年以来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共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18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200余人,查获各类公民个人信息300余亿条,其中,抓获涉及40余个行业和部门的内部人员390余人、黑客近100人。
各国如何保护隐私
互联网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从西方国家最先开始立法保护个人信息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面对日益严峻的个人信息安全形势,世界各国在不断完善立法的同时,也在寻求新办法解决难题。
早在1970年,德国黑森州就颁布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数据保护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隐私保护法。随后,有16个州相继通过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1977年,德国联邦政府正式颁布《联邦数据保护法》,全面保护德国公民个人信息。
德国对信息泄露行为的惩处格外严厉。《联邦数据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包括消费者提供给企业的姓名、年龄、性别、收入情况、身份证号码等,一些企业,如银行、电信公司,若泄露其掌握的客户资料信息都是违法行为。对于这些违法行为,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经济和刑事处罚,重者可使其倾家荡产。
此外,德国还设有数据保护专员制度。德国联邦数据保护与信息自由专员是德国个人信息保护与信息自由法律实施的监督机构。数据保护专员在履职时保持独立,并且只服从法律、只接受法律监督,以此进一步保证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
1974年,美国参众两院就通过了《隐私权保护法》。这是美国行政法中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一项重要法律。以此为基础,美国采取分散法律的模式,依靠联邦和州政府的各类条例,来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例如,针对数据保护的《电子通讯隐私法》、面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以及保护健康隐私的《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
另外,由于立法总是呈现滞后性,美国政府还倾向于行业自律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到公民信息保护当中。目前的美国行业自律政策主要有三种:建议性的行业指示、网络隐私认证、技术保护模式。
“在线隐私联盟”是美国利用行业自律模式来保护公民隐私的典范。该组织由超过80家国际公司和协会组成,致力于为商业行为创造互信的良好环境、推动对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1998年该组织发布了“在线隐私指引”,旨在指导网络和其他电子行业的隐私保护。
早在2001年,新加坡政府和互联网服务商制定了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内容操作守则》。该守则规定必须尊重用户个人隐私。新加坡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已经全部采用该守则,并将其纳入与用户的合同当中。
2007年,新加坡国会通过了《垃圾邮件控制法案》,对垃圾电子邮件展开重点整治。该法案规定,消费者对违反规定的垃圾电子邮件发送者可要求赔偿损失,每条垃圾电子邮件的赔偿费为25新元(约合128元人民币)。
2012年,经过两年的酝酿,综合考虑多方反馈,新加坡国会最终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案》。该法案主要涵盖两方面:一是保护个人资料不被滥用;二是拒绝行销来电和信息。公司必须在获得消费者允许后,才能收集和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也需要向消费者解释他们收集和披露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原因。
我国立法亟待加速
早在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就有代表提出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提案。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统一立法却一直难产。
2009年修订的刑法将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入罪,民法通则也有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的条例。目前,我国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以及近200部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但这些法律法规零星、分散,尚未形成体系。
如今,我国非法窃取、贩卖个人信息的“地下黑市”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产业化、集团化、跨境化、智能化的趋势,个人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因此,个人信息保护统一立法步伐亟待加快,为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曾在全国两会上多次提案,建议国家尽早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杨震表示,信息社会需要建立在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基础上,只有个人数据在法律保护下安全迅速地收集和流通,才能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才能推动我国信息产业与世界接轨,这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关资讯: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今日表决通过网络安全法,将于明年6月1日起施行。法律进一步界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范围;对攻击、破坏我国关键信息...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12月27日发布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以下简称《战略》),阐明了中国关于网络空间发展和安全的重大立场和主张,为指导我国网络安全工作做出了战略性的顶层设计,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将对互联网安全行业带来重大影响。
12月27日,经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全文如下。
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局长赵泽良表示,新通过的网络安全法对网络运营者进行个人信息收集、存储、处理、使用和转让等各环节都作出明确规定,突出强调了信息收集者的责任。此外,中央网信办正制定个人信息收集规范标准,将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
根据国外媒体的最新报道,英国政府近日发布了2016年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年度报告,并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2015年英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情况。
全国咨询热线:
全国咨询热线:
地址:中国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1057号科技大厦二期A栋502
24小时客服电话:133
24小时技术支持电话:13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