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附中江宁分校 校友通讯 微信版 怎么查到

南师附中《校友通讯》微信版&总第2期(日)_中大衍校辽宁校友_新浪博客
南师附中《校友通讯》微信版&总第2期(日)
南师附中《校友通讯》微信版&总第2期(2014年8月2日)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会长
葛军校长()
主编&&副会长许祖云(
审校&&秘书长孙小红()
[特别报道]
拜访马背上的院士1950届吴天一校友
2014年7月28日,校友会许祖云老师在西宁青海高原病学研究院拜访吴天一院士校友(左)。
吴天一院士指导实习研究员李愈娴(左)。
马背上的吴天一院士访谈录(2014年7月28日)
2014年7月28日上午10点,我到青海高原病学研究院拜访吴天一院士校友。
问:请问吴老,你是1950届的,是哪一年考进中大附中的?
答:我父亲是塔吉克族新疆人,我母亲是回族南京人。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大家都光复回到南京。中大附中刚由重庆迁返南京,是全国最有名的学校,父母让我报考。考场设在中央大学,是几千名取一名。我很幸运考上了,编班叫初秋一甲。我长得矮小,很调皮,教导主任叫我“小萝卜头”。
问:65年过去了,吴老你对中大附中还有什么印象?
答:要拚命读书!中大附中给我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师资水平高,很多老师在中大升不了教授就到附中来谋求发展。二是实行淘汰制:每学期只要有一门不及格就留级,并取消公费,也就读不成了。
问:是主科不及格吗?不补考吗?
答:不论主科副科,只要有一门就留级。不补考。我读到初三毕业,班上就淘汰了三分之二。所以要拚命读书!当时中大附中流行着三句话:一年级买眼镜(拚命读书会成近视),二年级买痰盂(拚命读书会生肺病),三年级买棺材!(拚命读书会要命)。你听说过吗?
问: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淘汰制也太残酷了!
答:是太残酷了,但没有竞争怎么能激励学生的拼搏精神。中大附中管理“严”字当头,教学“精”字当头,培养学生“全”字当头(全面发展)。1949年我又考上中大附中高一。那时的主科教学已到达大学一、二年级的水平。
问:吴老你是1950年报名参军参干的吧。
答:1950年刚读高二上时我报名参军了,考进在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当时考进去的有不少是大二、大三的学生,我仅凭中大附中高一的水平,非常紧张,但不到一年就赶过他们,学业优秀,连当三年科代表。这就是中大附中给我打下的学习基础。
问:吴老你还记得中大附中的老同学吗?
答:记得有王正国和李钰。王正国院士还是我提醒他告诉母校他也是中大附中的校友。
问:我校现有57位院士。可能在台湾中央研究院里还会有附中的院士校友。
答:那比南开中学少一点。南开还包括重庆的南开中学。我去台湾开过学术会议。台湾保存了中华文化。我参观过台北故宫,那里有许多文化宝物。蒋介石是用军舰运去的。现在北京与台北两地故宫文物也开始了交流。校友会应趁马英九执政赶紧去台湾中央研究院去了解还有设有附中的院士校友?
问:今年6月6日央视新闻直播间用时4分43秒播报了你《坚守高原
守护生命》的感人业绩。答:去年中央决定要宣传中国优秀科学家,中宣部确定我是其中之一。中央派18人采访组跟我从西宁到海拔4300米黄河源头玛多县现场采访,其中10人高原反应病倒,领队说:“真是一次最好的路线教育呀!”。我坚守青藏高原,是高原养育了我。不是我伟大,是青藏高原伟大!
问:我了解到吴老有出书的意愿。
答:工程院要求我们院士出传记。我自觉还不够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问:吴老,校友会寄给你的《校友通讯》、《青春是美丽的》都收到了吗?
答:谢谢!都收到了。也知道是你编的。
问:吴老能将你的学术著作给凤凰传媒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吗?如吴老有意请与该社副编审陈静女士通话。她为我校出了多本校本教材。《青春是美丽的》第五集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诗选》都是她责编的。我正在编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院士校友》一书也将交陈静老师责编出版。此书有吴老的部分,我已发你邮箱请予审正。
答:我还在老楼办公,未搬到新楼去,电缆挖断了,我就看不到邮件了。好像两三年前陈静跟我联系过。
&&&&&&&&&许祖云拔通陈静电话,吴老与陈静交谈,双方表示作进一步联系。
问:吴老2012年10月1日你因公外访未能应邀出席110周年校庆,再过3年到2017年10月1日115周年校庆盼望吴老能够光临!
答:我听王正国院士讲母校的池塘、小桥还在。我很高兴有机会回母校看看。
[编后记]访谈录经实习研究员李愈娴转呈吴天一院士审阅订正(红色文字)后当即发回给许祖云。访谈摄像因篇幅所限,无法编入。
&&寻找抗日老兵赵绍祥的档案,恢复他真实身份
2014年7月14日上午,杨威森校友(1968届)邀约李维民校友(1968届)、许祖云老师与忆库网/忆库丛书副总编张菁菁、1223志愿者同盟来碧荣拜访抗日老兵赵绍祥先生。
杨威森校友(左)拜望赵绍祥先生(右)。
李维民校友(左)采访赵绍祥先生,赵先生忆述抗日经历。
张菁菁(左1,忆库网/忆库丛书副总编)参与采访。
赵绍祥先生1919年生于河南南阳市方城县,1936年入国民革命军。1938年春参加台儿庄战役。1938年底考入陕西汉中黄埔军校第一分校第16期步兵科,1940年毕业。任第3集团军(司令官孙桐萱
)12军20师迫击炮弹药队中士班长,继任师部上士侦察班长。1943年参加中原会战。后任苏鲁皖豫区总司令部上尉参谋,15军军部中校军械科长、副团长。抗战胜利后解甲归田。1946年与董美瑞医生结婚。1951年在南京市工商联疗养所做医生。1954年因“历史问题”开除公职,谴返方城老家,被迫离婚(今已复婚)。2011年因重病由儿子董炜(我校1966届高三丁)等接来南京,住中央北路270号向阳养老院。
赵绍祥先生(右)与董美瑞老师(左,南师附中原医务室医生,1920生,现住北京女儿家)。
&&&&现因赵老缺少身份证明,连低保也不能享受。杨威森、李维民等校友正多方(公安、民政等部门)奔走想为赵老寻得档案以恢复其真实身份。
&&&&&&&&&&&&&&&&&&&&&&&&&&&&&&&&&&&&&(许祖云摄记)
[周令飞访问我校南京鲁迅纪念馆]
2014年7月10日,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左4)访问我校南京鲁迅纪念馆。葛军校长(左1)、徐昭武老师(南京鲁迅纪念馆首任馆长)、陈汇祥党委书记(左3)接待。陪同到访的为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波女士(前排右1)。
在南京鲁迅纪念馆前合影。前排左起:徐昭武、葛军、周令飞、刘波等。后排左1为南京鲁迅纪念馆现任馆长倪峰老师。
[校友会微信平台启动金融业校友联动]
2014年7月21日,2002届罗凤仪校友回访校友会。左起:孙小红秘书长、徐昭武副会长、罗凤仪校友、许祖云副会长、张小华副会长。罗凤仪现任CLS集团亚洲(日韩以外)监管事务总监。校友会微信平台金融业召集人。
1991届校友江苏科泉创投董事、总经理柳婷博士(右1)于2014年7月21日晚在南京乌龙潭公园主持茶叙欢迎罗凤仪来宁。左起:周晨(与罗凤仪同班,造纸公司)、罗凤仪、徐昭武、许祖云、张小华、马晓杰(1988届,普洛斯副总裁、总经理)、柳婷。
2014年4月29日下午,1981届周刚校友(左1,美国校友分会副会长,康奈尔大学统计学博士,SPM对冲基金公司风险管理和研究部高级副总裁)回母校,与许祖云老师(左2)、杨志年老师(左3)贾广善老师(左4)会晤。
[校友动态]
2014年5月28日,1949届校友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王兆凯(前右,美国校友分会副会长)在深训兆凯科技公司接受1967届初中梁冠申校友(前左)及其女1999届梁晶晶校友(后立者)拜访。
董明珠中南海发声:我们不需政策扶持
2014年07月17日
08:40来源:新京报
董明珠说,过去补贴过程中,市场出现以次充好,低能效冒充高能效的现象,但又不可能把上亿台的空调拿来一台台检测,成本过大。所以拉动内需,更好方式是交给市场机制来做。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新京报记者&李冬&摄
(记者李媛)日前,在中南海举行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格力电器
[0.50%&资金
]董事长董明珠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总理,我们不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自己就可以做好!”对于她的建议,李克强称“很有启发”。
董明珠多年前就提出了反对家电补贴的观点,这一次她在总理面前很直接地表达了出来。“要预防能效补贴带来成本浪费,拉动内需不能靠财政补贴,而应该交由市场机制。”去年两会期间,董明珠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
董明珠说,过去补贴过程中,市场出现以次充好,低能效冒充高能效的现象,但又不可能把上亿台的空调拿来一台台检测,成本过大。所以拉动内需,更好方式是交给市场机制来做。
我国家电补贴政策始于2008年,先后有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三轮,此间,国家还曾出台过单独针对空调的两轮补贴。但在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负面影响日趋明显。
今年4月,董明珠在2014中国商界木兰年会又一次炮轰了补贴政策,称国家实行节能补贴的时候,有的企业都发达了,但第二年政策一走,就亏损了。
实际上,在政策红利刺激下,几乎所有的冰箱、洗衣机和空调企业都在扩大自己的产能,严重透支了市场的消费力,导致很多企业换上了“政策依赖症”。据了解,目前所有家电补贴政策都已经退出市场。今年年初,曾有消息称政府将开启节能领跑制度,并已约谈部分企业,但政策最终没有发布。有分析称,在目前的环境下,补贴政策重启的可能性不大。
[编后记]董明珠,1967届初中。格力电器董事长。
凤凰主播刘珊玲突发脑溢血 &名医凌锋受邀赴港助力
2014年07月25日
23:13来源:凤凰卫视&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先生今晚赶赴香港伊利沙伯医院,看望因突发脑溢血住院的凤凰卫视新闻主播刘珊玲,并指示公司倾力帮助珊玲及家人渡过难关。凤凰卫视主持人事务部的工作人员也一直守候。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与凌锋医生
凌锋医生与刘珊玲家人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先生今晚赶赴香港伊利沙伯医院,看望因突发脑溢血住院的凤凰卫视新闻主播刘珊玲,并指示公司倾力帮助珊玲及家人渡过难关。凤凰卫视主持人事务部的工作人员也一直守候在医院,陪伴刘珊玲的家人,等待医院的最新消息。
刘长乐专门给中国脑科权威专家凌锋教授致电,请她赶到香港。凌锋教授(曾成功救治了在英国火车意外中受重伤的刘海若主播)今天傍晚飞抵香港,从机场直接赶到伊利沙伯医院。凌锋教授以凤凰老朋友的身份,看望珊玲,了解手术情况,与香港医生进行商谈,并提出她的建议。凌教授从病房出来后说,手术和治疗都是有效,到位的,情况比昨天有好转。
[编后记]凌锋,1968届初中。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生,全国政协委员。
[编后记]俞邃,1953届。现任中联部调研咨询小组成员、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同时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俞邃曾随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同志出访。发表专著、主编、合著、译著三十多部,论文数百篇,有的著作在国外翻译出版。代表作有《莫斯科的冬与春——一个时代的终结》(1993年5月)、《俞邃文集》(2005年1月)、《俞邃论集》(2013年5月)等。社会上公认俞邃是“中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中国外交与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专家。”
梁山鹰主题演讲:《双剑合璧:设计与技术》&
IxDC&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3年6月26日&&&&&&
2013年6月21日,2013中国交互设计体验周在杭州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首席用户体验总监梁山鹰为大家带来题为《双剑合璧:设计与技术》的精彩演讲。&&&&梁山鹰:现任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首席用户体验总监,致力于必应搜索的用户体验中国本土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
广告学专业,毕业后赴美在California College ofthe
Arts获得设计硕士学位。之后在硅谷地区从事互联网用户体验十余年,回国前主管雅虎全球首页用户体验设计。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首席用户体验总监梁山鹰
以下为演讲实录:&&&&童慧明:刚才蔡明先生在最后给大家传递了好消息,这是中国的设计团队能够站到世界最高的境界里面非常标志性的事件!祝贺联想的设计中心!下面请出今天第三位讲者,来自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首席用户体验总监梁山鹰先生!梁山鹰先生在北京大学
完成了他的广告学学位之后,在美国的CCA读完了设计的硕士,然后在硅谷从事了十多年的跟交互设计有关的工作,回国之后加盟了微软,主要在负责必应用户研究和设计体验,他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双剑合璧:设计与技术》。
&&&&&梁山鹰: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和各位分享。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叫梁山鹰,水浒梁山的梁山,老鹰的鹰,出生在北京,然后在北京读了本科,从香港到旧金山去读硕士,前年回到了北京,现在在北京的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在用户体验设计团队担任设计总监的职务。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设计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既然讲到了设计和技术,我想先拉远一点,先分享一下历史上关于设计和技术的关系。&&&&其实这两个词在历史上来说,并不是等同的。设计是属于一个从属的地位,有点像工业社会压迫妇女的感觉,有什么样的技术才有什么样的设计,设计一直是跟随着技术。&&&&(PPT图示)如果大家对艺术史很熟悉,这就是法国西南部发现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距今已经15000年。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种非常好看、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只能做这样的设计。&&&&(PPT图示)这个是一个艺术品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中国唐朝——公元868年的时候。一直到唐朝的时候,技术才有所突破,才出现了现在看起来非常漂亮的《金刚经》的艺术。&&&&(PPT图示)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活字印刷,中国的毕昇发生了活字印刷。中国人非常自豪发明了活字印刷,但是,对西方人来说有不同的见解。他们承认是中国人最先发明了活字印刷,但他们更推崇的是约翰内斯·谷登堡发明的西方活字印刷,他没有参考中国,而他的发明知识普及到了各个阶层和层面。现在大家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铜版画的画像,这个技术也在当时被发明。版画的技术在当时发明,他们的工作环境大概是这样的。如果各位早出生几百年,这就是各位几百年前的样子。有了印刷的技术,然后也有了版画的技术,第一份报纸就应运而生。&&&&(PPT图示)这个德国已知的第一份报纸,一般来讲就是讲《第一份报纸》,印刷术其实是一个行业发展了几百年。但是在几百年的过程中,设计师其实很少有机会去投入到印刷技术本身的领域里面去。所以,很少有看到说发生这些的本身是设计师,在当时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一个平面设计师去了解真正排版技术里面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如果看看《纽约时报》,左边是公元1918年的一些版面,一直到公元2001年的版面,可以发现一些改变。可以看到,《时代》杂志大半个世纪之前蒋介石是封面,半个世纪之后是乔布斯的封面,没有太大的变化。
&&&&&实际上,技术与设计什么时候慢慢接近呢?其实是近二三十年的技术,是因为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发展。互联网和计算机和以往有不同,在于它的可应用性和操作性,任何人都可以去了解、掌握、运用,首当其冲就是苹果公司,虽然我是来自微软的,但不可否认,苹果公司做得很早,这是1984年苹果出版的产品。1994年,杨致远推出了雅虎,1993年Mark
Andreessen给W3C写了一份信,当时没有这样的规范。他写了一封信给W3C,他们有很多档案,很多专家开始讨论说,所有的tag都有开始和结束,但他提出的规范并不符合当时所有权威的想法。最后这位大学生就说你们该干嘛干嘛去,我会用我自己提出的规范。所以,这个大学生本身不是设计师,他是一个程序员,他这个行为在当时互联网行业里面起到了带头作用,在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和互联网相互建立联系,即使不是权威,也可以挑战权威。&&&&(PPT图示)这是当时90年代的一些网页设计,跟现代不可比拟,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设计师也根据已有的技术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比如说所有的图像都被切割出来到每个页面去。&&&&(PPT图示)这是我大学的时候做的一个设计,并不是想说这个设计有多好。这个特别有意思,如果鼠标点上去,会有一些效果。我深深记得在那几个晚上,我上网去找这样的资料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有这样的效果,做出来之后非常有成就感。我当时也不是学设计和技术的,自己做出来这样的东西之后感觉特别牛。到了21世纪的时候,更多的设计师参与了推动的作用。&&&&由于当时的一些技术问题,写出来的代码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后来Douglas
Bowman写出了一个程序,他不是一个技术人员,但解决了很多技术人员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当时CSC都没有成为一个规范,很多公司说希望制定这样的规范,希望W3C可以批准。当时他们希望可以推动一个javaScript
Sheets的标准,一半是开发人员,一半是设计师,幸亏有设计师,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想要一个简单的、可以操作的,所以没有通过。到了2007年年,网络字体应运而生,网络字体在印刷里面想用什么字体就用什么字体,但是在网页设计上面挑战非常大,中文就是可以确定的宋体、黑体两种字体,英文可能稍微多一点,大概也不超过十个,设计师非常烦燥:为什么我们在网络设计上就不可以做到这一点?由于设计师推动网络字体的技术应运而生,中文字体好像还没有网络字体的技术,我不是很清楚,希望在近几年看到中文网络字体的发展。
&&&&&近年来,炒得非常火热的“响应式网页设计”,因为设计师感觉到不同的浏览器和大小上面要有不同的呈现。渐进式设计增强,我不知道中文怎么翻译,我自己翻译的是“渐进式设计增强”,我用各种设备,各种浏览器,有大有小,有的浏览器可能是老的版本不支持一些新的技术,当时设计师和开发人员经常要用很多方法和技术确保一个网页或者是一个界面在不同的设备上面、不同的浏览器显示得一模一样,这就造成了很大的问题。这样一个渐进式的设计增强就是像电视一样,有黑白电视,有高清的电视,但节目显示是内容的,内容虽然是一样的,显示形态不同,就是说根据浏览器和设备不同显示同样的内容,但是不同的表现方式,这是近几年炒得非常火热的设计师提出的概念。&&&&到HTML和CSS已经开始普及,这里面设计师的功劳功不可没。所以,设计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不协调的关系,设计终于像封建妇女大翻身的感觉,可以和技术平起平坐。在这里面有很多的规范,你仔细去看新的规范,仔细想一想都是为谁服务?都是为设计师服务的,大部分是因为设计师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感觉到新的瓶颈,要求有这样的技术出现。&&&&回到我刚才说的Sliding
Css。提出移动设计优先的是我以前雅虎的老板,他是设计师,他在做设计的时候愿意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用到设计里面,由此看到行业的方向,于是他提出了移动设计优先的理念,最近被很多的开发人员、PM等等效仿。&&&&因为我是微软的,需要做一些自己的宣传。微软之前不是一个以设计为重心的公司,就是以技术为主——这是肯定的。但是,在设计可以引领科技的这几年发展潮流当中,我们的设计师不干了!所以2010年2月份的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一起探讨如何引领科技,大家也知道微软最开始宣传了以人为本,扁平化设计也是在Windows上面实现的,接下来给大家看一个视频,就是在那次会议之后整个理念的转变。(视频播放)这个是一个从整个大的公司范围内我们对公司的产品以设计先行,引导科技的案例。&&&&回到现在我处于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我们主要是以BING的技术到HTML5
VIDEO上面去的,接下来是一个利用BING的技术引用到HTML5
VIDEO的一些首页上。(视频播放)我们每年都会有一个HACKDAY,以前没有设计,以前HACKDAY所有人都认为是开发人员的专利,但近两年在我们的STCA里面,我们将设计一起加入HACKDAY,可以通过设计和技术的交流有一些非常好的创意,都是在HACKDAY里面设计师和开发人员一起努力的结果。&&&&最后我想跟大家再分享一下,我觉得大家在这儿都是设计人员。我自己感觉,设计师应该不惧怕技术,设计师面对技术的时候应该做到:掌握、运用、影响、推动。&&&&具体说一下。首先“掌握”就是说不恐惧,多实践,勤钻研。因为很多设计师都是艺术生或者是学艺术的,很多人觉得技术跟我们不一样,实际上技术在今天,我刚刚跟大家总结技术到今天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触及的、非常简单、只要勤钻研多应用就可以达到效果的东西。其实并不需要变成一个代码人员,但需要有了解、有掌握。你了解掌握了之后可以去运用。我在这里写的“模型不只是前端的事儿”,很多人以为模型都是前端开发人员的事情,但我说不是。如果设计师可以把自己的设计和技术做成模型,如果做到这一点,你可以不仅对你的技术和交互有不同的认识,因为你知道他怎么操作和影响的。那么,影响并不是“开发说什么不一定是什么”,比如说开发说不行,如果你是一个技术小白轻易蒙混过关,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如果是对技术有掌握的人,可以告诉他这个自己都可以实现,为什么他实现不了?这样的案例发生很多次。最后一点是推动,我之前举了很多例子,这些例子里面都说明一点就是说互联网的规范和技术的推动,很多时候是设计师造成的,但是之前举的很多例子都是发生在西方和美国。我衷心希望在将来的日子里面,在整个W3C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可以看到在座各位的影子。&&&&这就是我想为大家分享的设计与技术,谢谢大家!
&&&&&更多精彩,关注2013中国交互设计体验周官网:http://ixdc.org/IxD2013/
[编后记]梁山鹰,1995届。当年克林顿在北大讲演,他是第一个提问者。他的母亲李行是我校语文老师,退休后迁居香港。
[峥嵘岁月]
我在战火中出生
----回忆母亲
1966届李&凤
1950年我与父母留影
&&我的母亲是新四军战士,1943年她18岁时在家乡泰兴加入共产党,之后参加新四军,在卫生队当一名战地医务人员。每当战斗开始,她就要跟男兵一样上战场救助负伤的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把伤员背下阵地,在战地救护所抢救伤员。1946年,父亲升任团长后,符合部队(25.8.团&即25岁、8年党龄、团级干部)结婚的标准,母亲因是党员,只好服从组织的安排,嫁给了父亲。我父母亲之间的故事与《激情燃烧的岁月》基本雷同。
母亲赴朝回国与我合影&&&&&&&&&&母亲与我和邻家姐姐合影.
1947年,是老蒋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岁月,为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部队按照当时党中央的决定:大踏步地后退,不惜一城一地的丢失,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有电影《南征北战》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候的故事。时年12月,那时父亲的部队迅速撤到河北,而母亲因怀着我快要临盆行动不便,跟随卫生队带着伤病员行动迟缓。父亲一看卫生队还没跟上,敌人又咬得很紧,再不过陇海铁路就有被敌人包抄的可能。母亲和伤病员如果牺牲不说,最可怕的是做了俘虏,后果不堪设想。遂当机立断:派机枪连前去掩护撤退。有了机枪连的支援,卫生队加快了脚步,刚过胧海铁路两小时,敌人就封锁了陇海线。真是命悬一线,好危险哪!
&&&&&母亲因一路的惊险劳累,撤到山东德州就再也走不动了。好在山东是老解放区,老百姓的觉悟高,收留母亲在家里分娩,如果在路途,那不冻死才怪。母亲生我已是12月份,山东已是冰天雪地。母亲是军人,她不可能睡老百姓的暖炕,因为那是百姓一家人歇息的地方。老乡找来了门板,母亲躺在铺了稻草的门板上,尽管很冷,但是她已经心中充满感激。没有鸡蛋,老乡拿出小米,这真是救命的粮食啊!也许我从一出世开始,我的浅意识里就知道:山东人的正义和豪爽,不然我能在冰天雪地的战争年月活下来吗?
&&&母亲生我可是遭罪了,因为睡的是门板,她受了风寒,小便尿不出来,肚子胀得象皮球。接生婆只好用铁丝捅尿道。撤退途中,东西都精简,哪有尿布?只有撕几件旧衣服。大雪天没太阳,母亲就用身体把尿布焐干。她生我时吃得苦,都是她在责备我时断断续续说的,我的弟弟妹妹解放后出世都在部队的妇产医院,条件就有天壤之别了。所以我跟发小们聊天,我们每个人都感叹自己活下来不容易,都有差点饿死、病死的经历。
我满月后,父亲派得力的警卫员耿德高叔叔单枪匹马从河北赶到山东,耿叔身上带两支枪:一支长枪,一支20响驳壳枪。他找到母亲和我,租了一辆牛车就上路了。牛车上铺一堆稻草,母亲搂着我睡在上面,盖一床薄薄的军被,牛车就在漫天积雪的雪地里开始缓缓行走。耿叔时时刻刻保持着高度警惕,既要防止敌人的散兵游勇,又要防止土匪和野兽的袭击,责任甚重。
母亲说,每天晚上,如果歇脚的农户家里很苦,没有稻草烧水,那就不能给我换尿布,因为一打开包被,湿的尿布就会结成冰,所以宁可让我在屎里、尿里浸着,也不能打开包。只有碰到条件好的人家,多买点草,烧好了水,才能给我换尿布。洗过的尿布就是耿叔和母亲围在身上,用体温焐干的。等我上了岁数,得了风湿病,联想我刚满月时的这段艰难,不得不怀疑我这病月子里就上身了。
就这样,牛车在风雪中整整走了一个月,才赶到父亲的部队。这一路的辛苦和紧张,是母亲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我的父亲每次提到他当时的当机立断,都感慨万分,说差一点就没有我们现在的这一家子了。我母亲则是后悔生我早了,让她受了那么多罪。
1972年,耿叔从兴化老家赶来黄山看望我的父母,父母亲盛情款待。那时我已懂得感恩,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为耿叔购置了当时兴化难以买到的木桶和木盆大小一套。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也许耿叔也到天堂跟我的父母见面了。他对我和母亲来说,恩重如山不为过。路途中的一个月,他不敢睡一个好觉,时刻都要做好战斗准备啊!如今,每每回忆起母亲说的情景:雪地里滚动着一辆牛车,耿叔持枪用生命护卫年轻的母亲和婴儿的我,泪水顺着我的脸颊往下直淌:哭母亲、哭父亲、哭耿叔也哭我自己。我的出世这么难,让双亲和耿叔遭罪啊!
母亲的性格刚强,也是那个时代造就的。也许我是长女的缘故,父母对我的要求更严格。他们常常用战争年代的标准来要求我,在我面前从没有表现出父母慈爱的形象。母亲常是在责备我时道出她在战争中带我的辛苦,也让我知道原来我也很牛:刚满周岁就参加了淮海战役,一岁半就参加渡江战役;战上海,打杭州,母亲走哪把我背哪……。
1948年冬,母亲选择把我背在背上行军,参加淮海战役。原因是:有的母亲背不动孩子,就背背包,孩子放牛车上或马车上,结果到宿营地,小孩被东西压到闷死了。母亲说大冬天那么冷,给我穿得厚厚的,裹上被子,足有十几斤重,比背背包重多了。路上不敢解手,害怕掉队,如果掉队了就可能当俘虏。所以她有小便就尿身上,小便一冻就结了冰,两条大腿全部被冰渣磨得血肉磨糊。到了宿营地,把我往箩筐里一放,就要抢救伤员,那时候伤员比我重要。敌人的飞机经常轰炸我军的野战医院,有的孩子就被飞机炸死了,还有的孩子被受惊的马踩死的。战争当中,危险时时刻刻都会降临到我们孩子头上。
母亲回忆参加渡江战役时要乘帆船过江。从岸上到船上搭了一条很长很窄的跳板,走在她前面的一个战友,因背着孩子,重心不稳,一晃就掉进滚滚长江中去了,母亲吓得再不敢走,两腿骑在跳板上,一点点挪过去的。就这样,母亲背着我,经过一次又一次生死的考验,总算渡过长江,参加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的战斗。
等我后来工作了,阅历长了,我才懂得这段经历的珍贵!我为我的母亲骄傲!感谢母亲的刚强,敢冒生命危险带我参加两大战役;感谢母爱的伟大,用她的细心保护我幼小的生命!在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战场,留下我们母女的脚印。
今年的红五月,我邀上跟我差不多相同家庭出身的同学去徐州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了却我多年的夙愿。当我面对指挥这场伟大战役的英雄雕塑时,我的心里真是热血沸腾,心潮彭湃!我就觉得这些伟人还活着,我亲爱的爸爸和妈妈还活着,我在妈妈的背上趴着,耿叔和许多的叔叔,都活着……。我多想对着他们大喊:我们来看你们啦!我的同学为我摄影,留下永远的纪念,这是一张拍摄得很好的照片,刚好作为本文的纪念。
今年5月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留影
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一段遭遇生死的经历
1967届 张阳宁
1964年我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南师附中高中部,分到了丙班,记得小学毕业时,我当时学习成绩不错,就一心想考南师附中。但妈妈说我个子又瘦又小,每天上学骑自行车很不安全,一定要我考了离家近的教育学院附中(即29中)。初中三年,每当碰到上南师附中的小学同学,就特别的羡慕,心想高中一定要考上南师附中。初一暑假时,瘦小的我为了学会骑自行车以后能上南师附中,几次摔得膝盖鲜血直流。现在我终于考入了南师附中,那种兴奋激动之情时时表现出来。&&&&&
9月1日开学了,学校组织高中新生去十月人民公社劳动,兴奋的我处处积极主动。第一天晚上收工后大约5点多钟,我们组要派几位同学去队里领饭菜,我主动报名,吕鸣亚老师带领我们四五位同学一起去,饭菜已由陈吉云、夏传生等同学做好了,分到各个小组的饭筐、菜盒里。我和杜太平(杜永康)同学一起抬了一筐大米饭,江津、周依依等同学端着菜盆、餐具等东西,大家说说笑笑往我们小组住的地方走去。走到一片很大的稻田时,一位同学提议斜插过去路较近些,刚刚收割的稻田里,稻荘子整整齐齐排列着,在夕阳下闪闪发光。我们开心地抬着饭筐、菜盆从稻田里斜插过去。刚走到稻田中央,我突然发觉脚上像针扎一样痛,低头一看,一条小蛇咬住我的脚背,我的脚好像踩住了它的尾巴。我尖叫一声:“我给蛇咬了!”同学们吓得放下饭菜围过来看。我看见脚背上有三个小齿痕,用手使劲一挤,挤出一滴黑黑的血。我以前看过一些我妈妈的医书,说被毒蛇咬后要扎紧蛇咬的上方,否则毒会很快上去。情急之中,我拿出身上的小手帕扎紧脚腕处,一两分钟后脚面就肿的像大馒头了,剧烈的疼痛像万针扎下。带队的吕鸣亚老师一看就急了,说这是毒蛇咬的要赶紧送到医院去。吕鸣亚老师二话没说立即背上我就往大路边跑去,我趴在老师背上吓得直哭。老师一边跑一边喘着气对我说:“别哭别哭,到医院就会好的。”到了路边,周依依、杜太平等几位同学不知从哪找来了一辆板车,老师同学把我放到板车上,推的推,拉的拉,一会就到了公社卫生院。卫生院的医生看后立即说这毒蛇好厉害,要送到鼓楼医院急救,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农村卫生院的医生立即给我打了封闭针,即在膝盖下方表皮上打了一圈青霉素,大约打了七八针,以延缓毒素向上蔓延的时间,同时拿掉了扎在脚腕处的小手帕,他说这个小手帕虽然可以延缓毒素向上蔓延的时间,但长时间扎紧整个脚会坏死,到时就要把脚锯了。手帕拿下来一会,毒素很快向上蔓延,膝盖以下肿的像面包一样,但到封闭针以上就肿得慢多了。在卫生院处理的时间里吕鸣亚老师打了两个电话,一个是给鼓楼医院打电话,请他们立即派急救车来,另一个电话是向学校领导报告了这件事。大约40分钟左右,救护车到了,医生护士把我抬上车,车呼叫着飞奔,到鼓楼医院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我的父母亲接到学校的通知已焦急地在鼓楼医院急诊厅等我。当时我的腿已肿到大腿根处,肿得就像个小水桶。一位很有经验的老中草药师给我看病,他说:“咬你的是剧毒的蝮蛇(俗称七步蛇,被咬后走七步就会死掉)如果再晚来半个小时必死无疑”。天哪!我给蛇咬后从十月公社到鼓楼医院的距离七万步都不止了,多亏吕鸣亚老师背着我跑了那么远的路,老师同学们又用板车把我送到公社卫生院,接着急救车又把我送到了鼓楼医院。这么远的距离我竟然没有走一步路呀!难怪七步蛇在我身上没有灵验。
因为我伤势太重了,那位很有经验的老中草药师先用手术刀挖去了蛇咬处的一块肉,又用一根又粗又长的钢针在脚背淋巴处深深扎了五针以排毒水。接着让我喝了一碗碧绿的用七叶一枝花熬制的药水和季德胜蛇药片。又用季德胜蛇药片化成药膏涂在被蛇咬的脚背和腿上,两小时后扎了针眼的脚背向外排出毒水,黑色的毒水排了一夜、足有两脸盆多。第二天早晨我的腿消肿了,我的生命终于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了。后来听同组的林新光同学说班主任方永兴老师听到我被蛇咬的消息后,在漆黑的夜晚从他的住处跑到我们组的地方来时,路上摔了一跤,胳膊和腿都摔破了,衣服上渗出好多鲜血。听说我在公社卫生院,他又跑到公社卫生院,而我已被急救车送到了鼓楼医院了。虽然方永兴老师没有赶上送我去医院,但他对学生的负责精神深深感动我。在我住院期间方永兴老师几次到医院看我,还带了许多同学如周依依、戴松松、陈小梅等来看望我,使我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我非常的感谢他们!
经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调理修养,我又回到了南师附中的课堂上,听吕亚老师给我们上俄语课,方永兴老师(当时的班主任)给我们上物理课,秦琦老师(后来的班主任)给我们上数学课……我因耽误了一个多月的功课,上课时感觉很吃力,有些跟不上大家的学习进度,这时许多同学对我伸出了援手,主动来帮助我,记得张晓宇、周依依、陈小梅、冯南华、戴松松、容玉珍、黄修康等前排的同学常常给我看笔记本,帮我解析难题,尤其是张晓宇同学和我靠的最近,帮助我最多。老师们上课时也很少让我回答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我渐渐跟上了大家的学习进度。
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生死遭遇,使我与高二丙班的老师、同学们结下了深深的情谊,不是这些老师同学我早就命丧黄泉了。我感恩在危难时刻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同学。尤其是吕鸣亚老师和周依依、杜太平等同学对我有救命之恩;方永兴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负责精神我永远铭刻在心;我感恩所有救治过我的医生、护士,是他们把握住每一个环节,争分夺秒的把我从死神手里夺回了生命;我感恩我的父母亲,是他们在我最危难时守护在我身边……
这一段生死经历使我懂得了一个人的生命要永远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永远善待每一个生命,关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
2014年 6月 29日
(当时,找板车的还有哪几位同学?请大家再帮助找一下。因为时间太久了,可能会遗漏掉。也希望自报姓名,不胜感激之至!)
1967届高二丙2014年6月19日聚会南京,前排左4为张阳宁。
[开卷有益]
1967届&陈国强
2014年5月13日,姚希铎、杜太平、买德懋弟弟买念伯前来聚餐,共度我66岁“华诞”,到了这把年纪,谈到有些毛病大体相同。例如,希铎说他膝盖疼,我也是。又如,他常常夜里三四点醒来不再能随即入眠,我亦然——于是,他打开电脑看到发困再睡;我呢,开灯夜读、“胡思乱想”。
大约在陶业携妻自由散漫地游走西班牙时,我独自在家夜读了《书法这点事儿》。与高迪的建筑、达利的雕塑之“奇形异状”类似(陶业编发的照片),高惠敏这本去年秋季出版的旧文新辑之“奇谈异论”,很有些不同凡响、发人深省的意思。
看来,古训以为“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均为人生快事、若能两者兼顾则更是相得益彰,这,绝对是对的。
我以高惠敏为师,他要新出这本书,是早有耳闻的,但《书法这点事儿》的得手,则另有机缘——电脑高手、网购达人姚希铎寻见此书直接下单快递到我家,令人甚惊甚喜。
《书法这点事儿》主要是探讨书法(含篆刻)的规范、规律,兼及批判当今书法教育种种谬误和书法圈内不良现象。
出版的发行词很会摆噱头——这本书“是一枚扔向书法圈的重磅炸弹、一泓涌向普通读者的汩汩清泉。”(请再读读左图封圈之言。)
广告,难免天花乱坠。不过,我读完全本,如同在高惠敏的思想世界逛了一遭,从学术到哲理都能得些启发开开窍,确实没有被欺骗的感觉。
该书的许多篇目,我在网上读过,现在算温故知新;而开篇的自序,最觉新鲜有味儿。&&&&&&&&&&&&&&&&&&&&&&&&&&&&&&
他开宗明义地指出,自己这些“尖锐另类”的发言或“过头话”,意在让人知道“书法也可以这样想、这样做”。
序中,他提醒人们对书法圈要谨防上当:“对古人,不迷信他自唱自和就是度人金针、私家经验就是普遍规律、帝王号令就是审美准绳、高头讲章就是制胜法宝;看当今,莫以为名头地位就与水平相当、炎炎大话就是真实体验、一时风靡就成时代强音、高深玄奥就能解决问题。”这种给力的文句,读来酣畅淋漓,也是他固有文采之典型一例。由此还可见全书的主题思想:我们谋求对世界、对事物的认识时,思想一定要解放,视野一定要开放,绝不要迷信,更不能盲从。
全书32篇文章体现的就是“独立思考、摆脱俗套”的追求,具体论及到写字与书法、专业与业余、碑与帖、神与形、行书与楷书、硬笔与毛笔、标准与风格、书法与创作、练字与修行、名气与名次等多组“关系”,或是发他人之未见,或是驳常人之谬见,当然,也引荐高人之灼见。例如,他认为:当今的书法教育一定要把“一般人写好字的要求”和“少数人的艺术追求”分开,而且要更重视前者;书法并不具备多少“创作的因素”,离创作很远;行书不是楷书的快写,而是楷书的简写;即使楷书基础不好,也可以学习行书……。
我对序末一段话特感兴趣,他把“书法不是天大的事儿”这一观点延展开来:“其实,……其他事也如是,即便是壮举伟业,也不必抬到吓人的高度。我佩服那些举重若轻,以“游戏”心态轻松处之的人。……”而我这一辈子,个人事,家庭事,单位事,每遇事便觉责任沉重、压力山大,退了休还自觉地心忧国家大事,可谓久欲轻松而不得。所以,他这“举重若轻”一说,对我实乃“卸载”之良方也。
但,我的心思重,会生出别样的联想和担心。
好些年前,我到“南京首善”之鼓楼区调研。区领导闲聊:“我做什么‘亮点’,玄武区、白下区就跟着学。这次,我花七千万,在西流湾公园安装了一套进口的‘激光水幕电影’设备,看你们学不学?这下他们学不了了,嘿嘿!”喝,可不正是“游戏心态”之轻松!
后来,鼓楼区领导提拔为副市长,花数亿元完成“北极阁风景区”的改造,其中也配建了一套“激光水幕电影”设施。
去年开春,老迟从新西兰回宁,与我的首次约见是散步——从鼓楼逛到解放门进玄武湖。途经的“北极阁风景区”在围挡施工——并未陈旧的原“亮点工程”又要重新拆建。据说,那没放过几次的“水幕电影”设施也拆掉不要了,令我们扼腕叹息!
当然,市、区领导的这种“大手笔”,与上级、更上级领导的举全民之力的诸多“问题运动”、“问题工程”相比,这只是“小儿科”、“毛毛雨”罢了。
由此,我以为,这类“举重若轻”,为官者不宜。
我想,幸亏高惠敏不屑于混迹官场——在行政决策缺失制度约束的当下,倘若他这种人当上官、将权力把玩于股掌之间,还不知道要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草菅致多少人头落地呀!哦哟——哈哈哈!!
这本书的末篇,是谈篆刻,其中,对一种权威论点作了批判。
有行家说:篆刻史上“秦汉”、“明清”两座高峰空前绝后不可逾越甚至无法企及……。当代也有专家认为,民国篆刻“比不得晚明、晚清的成就大”。
对此,文章以“凡事都是后来居上、未来胜于以往”的常理统领,以成绩卓著的西泠印社等等诸多实例支撑,驳斥了“厚古薄今”之偏见,并强调了“后胜于前”的发展规律及法则。
高惠敏坚称:但凡一事一物,“只要它还活着,还有无数人热衷于此,那么它的成就就一定是今胜于昔,希望也准在现在、未来,而不是过往的时空。”“人类的演进一定是一代比一代更聪明、更有出息。”
“后胜于前”之说,不单在篆刻界适用。
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生态问题多多,大家都耿耿于怀很不满意。例如,我们的高校“不缺大楼缺大师”;又如,对当代各领风骚的人物臧否不一,各路“粉丝”吵得不可开交;再如,长期问罪中国为何无人能获诺贝尔奖,终于等到了一个,好像也不很靠谱;……岂止这些,要谈问题啊,现在是各行各业,乱象丛生,大有世风日下、今不如昔之势!
面对如此现实,仍然要警惕:“不能盲从‘后不如前,旧不如新’的习惯思维模式”(高惠敏语)。我以为,这种习惯思维模式,非常不利于形成一个发现和信任人才、支持和促进创新的社会氛围。
我赞同“后胜于前”之说,所以,和大家一样欣赏近代大师、羡慕民国“范儿”的同时,更加敬佩当代的那些有创见的、会创新的、能创业的能人,也由衷敬重身边的既认真务实、又脱俗淡定的好人。例如,高惠敏常会发见和推荐好文章,我会感叹这些作者了不得,真有才啊!再如,老迟肯定地认为,阿敏就是大师级书法家,我还觉得他的玩品和“梅妻鹤子”的林和靖能有一比呢!又如,我把断然出家的弘一法师奉为神圣,所以,一听说张阳宁皈依佛门,同样地肃然起敬。
我相信,所有这些能人和好人的成就及其“范儿”,经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将会为后人所共识。
作者写了25万余字,教人远离迷信和盲从,那我学了总得表示一下我在独立思考吧。
我感觉,说书法不是天大事儿也好,与创作关系不大也好,丝毫无损我(们)爱好和欣赏之。设想,在厅堂挂上家训家风的横条幅、在书房点缀明心励志的座右铭,挺能提气凝神的;若是笔笔好字出于大师之手,那就是蓬荜也会生辉,户主的面子里子也全有了。所以,我打算也写一本《书法那点贵》——汉字甫出,即成艺术;书法厚重,源流亘古;至纯国粹,名扬外埠;文房四宝,同伴贵族;老少咸玩,增雅减俗……哦哟,还是来点实的吧:
七绝&实话实说
千年书法美牵魂,
弄作专科学问深,
莫道原来多大事,
学成毕竟傍财神!
&&&&&&&&&&&&&&&&&&&&&&&&&&&&&&&&&&&&
中大衍校辽宁校友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41,473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师附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