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算是一个国家吗到底是以谁说的话算数作数,是以公家还是以老百姓还是以书本上说的出来的话算数作数?公家和老百

西华县代写商业计划书作用是什么&
品 牌: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
价 格:200.00 /
供 应 地:河南省郑州市
包装说明:一切根据客户意愿
产品规格:1
运输说明:一切根据客户意愿
交货说明:一切根据客户意愿
发布日期:
联系人QQ:
详细说明Explain
西华县代写商业计划书作用是什么&&商业报告
资深&&资质报告
权威&&可行性研究报告
公司或项目商业计划书、商业策划书代写服务商(业务电话:1)——河南郑州金兰工程有限公司,祝广大投资商事业成功!&
度、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坚决果断的执行意识,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推动公司的长远发展。公司坚持“以诚信求生存,以质量求稳定,以互惠求发展,以创新求进步”的经营宗旨,提倡“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追求“合作,共赢”的经营目的,竭诚欢迎您的光临、指导、垂询、惠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携手共进,共创辉煌。&&&&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河南省将迎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浪潮。&那么,在河南省,建设新项目、改建或扩建项目,如何写商业计划书呢?如果要招商,一篇的项目计划书(投资计划书)是必不可少的,找哪一家公司代写商业计划书呢?&在郑州就有一家专门做项目计划书、商业策划书的公司——郑州金兰企业有限公司!主营:项目计划书、商业计划书、项目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影响报告、节能评估报告、招投标等。&&&&&郑州金兰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金兰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是策划业界的企业。&以信立市,以质取胜,以识创新!&
3月21日晚,广州星河湾半岛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生活方式研究院落户星河湾暨2015星河湾年度品牌发布会”现场群贤毕集。在发布会上,星河湾集团宣布自2015年起,星河湾将从产品至上提升为生活方式至上。  现场,星河湾集团董事长黄文仔先生和《新周刊》杂志创办人、社长孙冕先生向知名作家、历史学者张宏杰先生、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及学者马家辉先生、著名演员黄磊先生以及世界礼仪皇后Miss Dally颁发了生活方式研究院首批个人研究员聘书。星河湾集团副总裁张学凤和《新周刊》杂志社创办人、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封新城共同阐述了生活方式研究院落户星河湾的缘起及意义。  室内设计新趋势:更注重文化传承、家庭氛围和学习环境  星河湾向来秉承“舍得、用心、创新”的理念寻求发展。2014年,胡润百富发布的《中国第一居所白皮书》当中提到,中国的高净值人群,越来越体现出重视健康、舒适以及人文环境的大趋势,以及关注文化的趋势。  2015年,在装修风格适应中国高净值人群需求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星河湾室内设计更强调营造典雅、有品味的家庭氛围,以及学习、艺术氛围,将书房的功能迁移到客厅。不同于以往,今年的室内设计会更注重“留白”,让居住者对自己的“家”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符合现代人居的极致追求。让每位星河湾业主的家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烙印,永远是自住的第一选择,也是“第一居所”追求的目标。2015年,星河湾将艺术、技艺与手工艺相糅合,为设计界带来更多过目难忘的细节。  城市布局新版图:从内陆古都到海滨之城,璀璨绽放  2015年星河湾除了在大本营广州继续深耕品质居所,还将在西安、青岛等城市开疆辟土。在西安,星河湾选址秦汉新城,面积21.7万平方米,将成为新丝绸之路上生活方式的新地标。在青岛,星河湾将进驻滨海新城城阳区,具有航空和海运双重地理优势,打造集居住、商务、休闲于一体的高档滨海休闲区,为青岛带来经典的建筑艺术和人文风情,预计销售面积为20万平方米。在澳门,由意大利国宝级设计师领衔设计的世界吉尼斯纪录作品——澳门星河湾“和谐之门”将盛大落成,不仅是澳门崭新的地标性建筑,更是澳门高净值人群心中永恒的精神图腾。  而在广州,生活方式研究院将落户星河湾斥巨资迁移复原的百年古宅,建成星河湾半岛门楼,促成文化名人岛尖行,筹建第一居所游艇会等等,并将组建星河湾国际商帮联盟,星盟的成立将为业主创造更好生活品质的人居,并利用星河湾独有的圈层文化搭建展示事业,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将让星河湾业主享有一系列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  年度新品牌主张:生活创造文化,文化涵养生活  2014年星河湾联合胡润百富对中国271位高净值人群进行调研后发现,超过80%的高净值人群越来越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超过35%的人群关注文化、艺术与收藏领域。在星河湾看来,这恰恰符合其对目标群体的定位与对产品的追求。  星河湾集团董事长黄文仔在2015年新年讲话中谈到,“星河湾发展的模式,是精准定位,紧盯高端市场,专注做第一居所,不求大但求好”。  2015年是星河湾品牌的全新升级之年,“文化涵养生活”的主题将从产品层面深入到人文关怀层面,贯穿星河湾全年的产品研发和活动推广上。而落户于星河湾半岛的生活方式研究院将成为思想文化的栖息地,国内外著名学者、生活家及各界精英汇聚于此;将成为文化体验与创意发祥地,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倡导一种人文的生活方式;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新天地,星河湾业主们将在这里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弥补现代教育的缺失。  从“第一居所”到“生活家的家”,星河湾在塑造居住品质与输出生活文化的征程上从未缺席。而随着生活方式研究院的落户,也将为星河湾带来更多文化、生活方式上的新变革,星河湾半岛古宅将成为广州高净值人群文化生活的新地标。文/王浩 整理“社会化养老很重要,但它有许多局限性;居家养老更重要,必将是我国未来主流的养老方式。”提到养老产业,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始终围绕一句话:从居家养老找突破。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产业成为未来国内需求重要部分已成事实。今天在杭州举行的,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养安享公益基金会主办,浙报传媒、修正药业集团、养安享养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15居家养老产业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聚焦居家养老的难点与未来,试图探讨一种健康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为居家养老定制论坛一开场,是一群六旬老人带来的舞蹈《欢聚一堂》,老人们个个精神焕发。这样的场景不免让人感慨:老年人,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快乐的晚年?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14次提及养老。如何解决养老难题,早已成了社会热点。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对比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人员100万左右的数目,明显缺口不小。 “从我国政府提出的‘9073’养老格局的模式来看,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而事实上,居家养老的比例可以高达96%。”吴玉韶认为,上世纪60年代英国就提出“反院舍化”和“去机构化”,倡导回归家庭和社区养老。这是一个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而热起来的产业。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曾说过,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优化结构和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聚焦人口、能源、金融三大领域。未来十年,对养老产业的有效需求恐怕是既有利于稳增长又有利于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能给中国赢得8年至10年的时间。养老产业究竟该怎么发展?有专家直言,我国养老产业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很多方面不尽完善,由于缺乏服务内核,社会化养老的可持续经营还存在一定问题,真正激活养老产业的是这在96%的居家养老服务上。养安享的模式创新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和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借助人口大数据库的智能控制也看上了养老产业。医养护一体化成为居民养老的新期盼。在安徽芜湖,全市建立的72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曾有40%处于半服务状态。后,该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进智能化养老建设,搭建社区综合性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提高了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那些还在想着法子卖保健品而不是提供服务的公司,必将被市场淘汰。”养安享养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经理张安宁说,养老产业必然会告别小、散、乱,形成几大行业龙头企业。养安享养老项目,是修正药业和浙报传媒联手进军养老领域的产物。去年10月9日,浙江养安享首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挂牌试运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北山街道9000余名居家老年人对这位身兼居家服务、娱乐健身、养生养性、阅读欣赏等数职的“年轻管家”有点爱不释手。实现跨部门新型关联的特色服务平台,正发挥出“养老平台+”的扩散效应。“建立于大数据基础之上的平台,大的特点是准确的灵活性,大到区域内养老物资的调控,小到某个服务区域需要一位善于腰椎调养的按摩医生,真正让居家养老具备定制化,倾心服务老年人。”修正集团董事长修涞贵说,这一点,和腾讯、小米提出的“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异曲同工。一个量身定制的智能平台是养老产业的技术支持,但如果没法复制,就不足以成为产业发展的引擎。张安宁说:“要么并购别人,要么被并购。以往那种单打独斗、自成一体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需求了。” 根据浙江省在每个城市街道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政府提供免费场地的政策支持,养安享替政府提供免费服务,同时进行商业运作,以合理的利润维持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转。据介绍,到2017年,养安享在全国规划的服务店总数将达1万家,服务人群将超千万,成为全国大规模的养老服务平台。打出一套组合拳游戏规则的改变,给了养老产业全新的“玩法”。中国养老产业能否与现实相匹配,除了可“主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外,吴玉韶提醒到,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绝非政府可以独自承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力量的作用,这里要打的是套组合拳。首先你需要重新去认识这个产业,它不再是简单的保健产品售卖。在2013年中国政府出台的第一个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中,首次界定了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养老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把养老产业划入健康服务业,释放出一个信号:养老服务将更注重区域信息的联网、健康档案记录等服务。我省在去年5月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重点或紧缺专业医技人员自由执业试点……努力将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专家估计,浙江的健康服务业及其支撑产业可望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全产业链达到1万亿元,形成万亿元的朝阳产业。 “养老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可能都是外地空降来做,更多的是依靠本地劳动力市场。”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认为,打造本地的软环境很重要,让更多本地人投身于养老产业,这不仅能促进本地产业发展,对于吸引投资也有很大帮助。养老产业在互联网大潮下变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O2O模式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是未来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方向,从健康、文化、娱乐、社交等不同方面为老年人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浙江省民政研究中心主任王先益认为,市场应跟着先进技术走,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扶持政策,关键要想着怎么让各个板块上的本地资源和成本优势大化。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但要注意到,经济增速放缓对低收入群体收入和生活的影响更为明显,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非稳定就业者、农业从业人员,收入状况受经济下行冲击较大中国经济内部巨大差异的存在,决定了转型调整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人群的影响是不同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指数研究”课题组2014年对八个省(市)9616个城乡居民的调查显示,在年收入较上年下降的家庭中,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受访者出现收入下降的比例高,达到28.09%;其次为家庭年收入1万—3万元受访者,占26.83%;家庭年收入3万—5万元受访者认为收入下降的比例为20.80%。经济增速放缓对低收入家庭影响更大,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导致一批传统产业、过剩产能面临淘汰和转产,劳动者失业、转岗和就业不充分的现象将明显增加。因缺乏技能而不能适应新岗位和新业态需求的劳动者将首先受到影响。调查显示,1435个家庭收入下降的受访者中,无技能人员的比例达到78.47%。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和初中的人群家庭收入下降的比例高,分别占到了24.49%和22.27%。同样,难以适应经济新变化的中老年劳动力也更容易受到影响。40—50岁和50—60岁受访者认为家庭收入下降的比例分别为24.20%和21.61%,比2013年调查分别高了12.57和11.07个百分点。其次,市场需求下降,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的非稳定就业者会遭受更严重的收入下降,包括城乡自营工商业者、临时聘用人员等。而这些非稳定就业者,相当一部分属于低收入群体。三是城乡发展的不均等,在经济价值剩余通过农村转移劳动力、农产品产销利差从农村向城市流出的格局尚未改变的条件下,经济减速会更大程度挤压农业与农村发展空间。而大量的低收入群体分布在农村、从事农业。2014年全国食品价格上涨3.1%的情况下,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却下降0.2%。农业生产者不仅未能分享农产品价格增长收益,其利润空间还进一步被挤压。稳定就业、提高技能,不让经济下行对低收入群体造成过多影响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下降对家庭生活造成的影响相比其他人群更明显。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会下降。相应的,收入水平越低的家庭,食品等基本生活消费的支出比例会更高。在当前衣食等基本生活用品价格仍在小幅上涨的情况下,收入下降有可能导致低收入人群生活出现困难。经济下行对不同收入阶层的不平衡影响,也会扩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建设谐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引起相当重视,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不让经济下行对低收入群体造成过多影响。当前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应重点在四个方面着力。其一,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技能。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公益性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对低收入人群的覆盖率。重点围绕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对失业、转岗的低收入群体的再就业技能培训给予免费支持。其二,支持低收入群体的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社会服务业发展,以财政购买服务的方式增加公共服务岗位,规范政府和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管理办法,明确对其的基本工资标准和要求参加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着力实现低收入人群的稳定就业。其三,加快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支持以农户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型,通过向二、三产业延伸与融合发展发挥价值倍增效应,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后,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调查显示,家庭收入3万以下人群获得社会救助的比率只有23.37%。在经济进入减速调整时期,更应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扩大对低收入人群的救助范围和支持力度,竭力缓解经济下行对城乡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的冲击。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对吸纳这些人员再就业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对这些人员的创业给予政策贴息、免担保的小额贷款支持。居家养老是系统的社会工程,包括吃、住、医以及养老公平等一系列问题,希望经过人大代表的认真审议和社会各界参与讨论,居家养老条例能就这些问题作出妥善的安排。全国首部居家养老服务法规昨天提交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将于1月29日表决,如果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据悉,这是北京市人大首次主导立法。居家养老是国际上颇为流行的养老方式,相比以往的养老院养老的模式,居家养老更为人性化。因为老人群体长期聚居,很容易加剧老人的孤独感,以及与社会的割裂感,让老人更加抑郁、自闭。而居家养老让老人不用再离开其家庭、家人,离开其熟悉的社交圈和生活圈,这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就明确指出,“老年人应尽可能在家里居住,且应该得到家庭和社区根据每个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而给予的照顾和保护”。在发达国家,居家养老已形成了成熟的运作机制,以美国为例,该国在社区开辟了各种老人服务项目,包括送饭上门、送医上门、送车上门、定期探望、紧急救助等。出远门时,只要给市政府相关部门打个电话,专车会按时开到家门口,办完事还会把人送回家,许多服务是免费的。日本则建立了“30分钟养老护理社区”,即在距离大概30分钟车程为半径的社区内,建设配备小型养老护理服务设施的新型服务社区。这些发达国家的居家养老率高达80%~90%。北京是国内较早推行居家养老的地区之一,2013年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将扶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用于养老服务。2014年,北京市投入2.4亿元建设了104个街道乡镇级养老照料中心,超额完成30%,多给予了每家中心400万元的补贴。这些照料中心直接服务周边118万老年人。今年随着《条例》的通过和实施,可以预料,居家养老的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令更多老年人受益。当然,居家养老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仍有许多难题待解。例如,关于社区养老设施配建,这在新建小区不难解决,可是对于许多老旧小区而言,可能比较困难;目前社区医院建设比较薄弱,缺医少药普遍,居家养老一旦铺开,医护资源的支持可能将跟不上;老年餐桌和送餐服务供给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新京报记者在海淀四季青镇几个社区走访,发现几个社区均无老年人食堂,有的地方自办的老年餐桌曾陷入“无照”经营的尴尬;大量随儿女进京养老的外地老人目前未明确可获得与本地老人同等的养老服务,等等。希望经过人大代表的认真审议和社会各界参与讨论,居家养老条例能就这些问题作出妥善的安排。法规为居家养老“撑腰”,这是老人之福,愿更多生活于北京的老人,能尽早享受到完善的居家养老福利,有一个安稳、舒心的晚年。国务院决定,从今年1月1日起,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提高10%。这是我国连续第十一年上调企退人员的养老金,全国近8000万企业退休人员因此受益。记者采访部分专家后了解到,养老金上调是件好事,但也存在部分退休人员钱不够用、养老金“盘子”是否撑得起,以及上调政策有失公平三大关切。退休金提高了,日子过得咋样?武汉一家民营企业退休职工李国利2008年退休时养老金仅有1200多元,经过几年的连续调整后2014年已经超过2000元。 “虽然养老金每年都在上调,但肉、油、蔬菜也一直在涨价,开支一直在增加,所以现在每个月仍然没有什么剩余。”李国利说。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向运华说,近十一年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以每年10%的增幅上调,明显大于CPI涨幅,养老金绝对水平在提高。而CPI是综合物价指数,其中的家用电器等价格下降较快,但食物等退休人员的生活必需品涨幅较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养老金上涨的福祉。衡量退休人员生活水平通行的指标是“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与在职收入的比值)”。根据公开数据计算,2013年企退人员养老金替代率为44.13%,2012年为43.61%,2011年为43.2%。国际经验显示,当养老金替代率达到70%左右时,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与在职时大体相当,而低于50%时生活质量则明显下降。 “养老金占工资的比重仍然偏低,这说明社保制度主要目标之一的‘保基本’能力较弱,亟须对社保制度作出整体性改革。”向运华说。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熊晖认为,应尽快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可以选取通货膨胀率特别是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为挂钩指标,同时调整幅度还应与在职职工的工资水平挂钩。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保障机制,如建立职业年金,让老年人的生活有多个来源。以美国为例,单凭基本养老金的话,替代率也不高,但加上职业年金和其他收入,老年人生活相对较好。基金压力增大,连增能否持续?养老金上调皆大欢喜,但基金运转的现状却让人笑不出来。我国2014年的企退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是2070元,8000万人养老金再次上调10%,每年基金支出将增加1987.2亿元。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显示,近年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收入虽然在增长,但增幅却有所下降,特别是低于总支出的增幅。2013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各项主要指标的增速普遍下降,基金运行压力越来越大。另外,2013年全国19个省级地区出现当期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缺口共计1702亿元;如果只考虑征缴收入,除去财政补助等因素,2013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只有163.17亿元。 “未来养老基金压力会越来越大,一方面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化进程加快,缴费的人相对减少、领取养老金人数增多;另一方面改革中转制成本的消化、提前退休人员的负担,都会对养老金的支出造成压力。”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说。向运华认为,养老金持续上调,需要各级政府加大财政补助,并开辟新的资金渠道,譬如将国有资产增值部分、国有土地出让金等纳入。同时还应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征缴面,覆盖更多尚未参保的中青年人。 “从长远来看,测算养老保险基金的中长期收支缺口,促进养老金多元化投资运营,实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是应对未来养老基金压力的必要条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朱华雄说。退得早反而领得多,“倒挂”现象怎么解决?有学者指出,我国连续十一年上调企退人员的养老金,每年上调10%,这样的调整是普惠的,但却未必公平,甚至出现了“倒挂”现象: ——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企退人员,由于养老金起步点很低,经过连续调整后,也远低于2010年后退休的企业人员; ——同年参加工作,因年龄不同而退休时间不同,如果没赶上调整的节奏,后退休的养老金反而比先退休的少; ——不同城市的退休人员,由于养老金基数不同,上涨相同的幅度,拿到的钱却差不少,而且差异越来越大。 “养老金以同一增幅连续增长并不科学,因为缴费年限未能作为养老金待遇提高的主要条件,所以会出现‘倒挂’现象。”朱华雄说。此外,连续调整养老金水平的政策仅覆盖已退休人员,而未退休人员不能享受,也会造成缴费年限短但退休早的人员比缴费年限长但退休晚的人员领取养老金要多。 “对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退休人员,可以借鉴一些地方经验,以‘加发基本养老金’或其它待遇倾斜措施填补养老金‘倒挂’产生的待遇差。”朱华雄说。向运华等人认为,应合理确定养老金年度调整的幅度,与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衔接,使同等缴费条件的新退休人员与已退休人员年度调整后的基本养老金基本相当,形成基本养老金计发“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同时把调整范围扩大到所有参保人员,以保持前后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平衡。一只与4000万人切身利益相关、让他们在焦灼中又怕又盼的“靴子”,终于轻轻落了地——《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月14日正式公布。这份决定的醒目之处,在于它的改革目标: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也就是说,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之后,将陆续并入目前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大盘子”统一运行,不会再为他们另设制度。从此,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分为“职工”和“居民”这两个独立运行的体系。通览“决定”,堪称思虑周详、苦心孤诣。比如,对体现公平与体现贡献大小的平衡、对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的衔接、对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的相互促进,都用了一系列的精算平衡,以努力化解此前堆积的种种体制性障碍。对每一个人而言,迟早都冉冉乎将至的“老”,在中国一直是个极其难“养”、无法突围的大困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人均寿命达76岁,排在中高收入国家的74岁之上。改革开放,让中国人“长寿”了10年,这意味着养老需求骤然增长,我们退休之后,将面临着20、30年甚至更长的生命时长,几乎和我们的工作年限等长或更久。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向2亿逼近。“银发浪潮”汹涌而来,放在哪个国家,都会让执政者寝食难安。尽管,社会保险起步很晚的中国,用较短时间织就了世界上规模大的普惠制养老保障网,然而,这张网的保障水准还相当低下。“未富先老”,让我们以一种极其尴尬的姿态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更为尴尬的是,在养老问题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困惑,让企事业单位的不同养老待遇,成了一触即跳的敏感话题。身份的不同,带来养老保险制度的巨大反差。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以来,连续提高10次,达到每月2000多元,而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仅55元;而2013年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则是企业的1.8倍,机关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水平更是企业的2.1倍。城乡之间、企事业之间的养老鸿沟,使保险社会化制度的建立举步维艰,也伤及公平正义、社会和谐。但是,改革并非不承认差别,也不应该把历史一笔勾销,那同样违背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刚刚颁布的“决定”,立足的是增量改革,力图实现平稳过渡。在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量力而行的原则下,准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节奏——这份苦心,不妨看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把尺子,既敢于触碰既得利益阶层,又智慧地将改革阻力减到低。终,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将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的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长期存在的“双轨制”矛盾。屏蔽此推广内容其实,所谓事业单位,是中国独有的概念。在国外,一般称之为社会公共部门或社会公益性组织。我国早使用事业机构称谓,是在1955年7月的全国人大报告中,直到1998年国务院办颁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才第一次规范定义,即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公益性服务的社会组织。因为种种向机关事业单位倾斜的收入、福利及社会资源,使得体制内诱惑居高不下,优秀人才过于集中,甚至部分地抑制了企业和社会的创新活力。因此,养老“双轨制”矛盾的终结,或将带来更大的“收获”:从养老制度上终结“体制内诱惑”,让不断膨胀的事业编制受到遏制。不过,毕竟事关4000万人的命运,这场改革既要坚定不移,又得稳妥推进。当年国企改制时,众多下岗工人承担了痛楚的改革成本,现在轮到了机关事业单位,相信这样一个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将勇于承担可能会有的些许改革痛楚,因为这痛楚会换来更广大民众的福祉、更珍贵的社会和谐、更可持续的改革活力……出门在外,一时间找不到方向和目的地了怎么办?马上查看手机里的电子地图!或许,你会这样应对。不过,你是否知道,这些与“地点”有关的信息从何而来? 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从2013年到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杭州市的相关工作随即展开,并于近日完成了首批水、农用地、人工化区域、城市建设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自然地理和教育、环卫、医疗、文体等公共设施的信息数据采集和生产,并计划以白皮书的形式发布。业内人士称,这些地理国情数据一旦得到充分应用,其功能绝不仅限于对地点的定位。未来,它还将在优化城市布局、开启智慧生活、防灾减灾、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连“淘宝”一类的商业大数据也要相形见绌。它,究竟是怎样的大数据?洞悉,身边的地理元素刚搬到杭州和睦新村27幢居住的市民张小姐,要到位于大兜路历史街区的一家餐厅参加聚会。由于不熟悉路况,她通过手机里的“百度地图”获得了驾车推荐路线,一路按图索骥,顺利抵达约定地点。与此同时,在杭州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规划局)内,任何一位工作人员只要登录 “杭州市地理市情平台”,同样的起点与终点之间,出现的是一张与百度地图十分相似的空间平面图。仔细比对便能发现二者的差异:前者在地理元素的呈现上相对简明,而后者更为精细,内容也更丰富。 “任何一种商业地图的底图,都来自于地理空间框架数据。” 杭州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有关负责人说道。这是一个将全杭州市的地形图数据以及由道路、建筑、水域、绿化、空地等五层信息组成的影像数据经分层、整理后得到的庞大数据库。全球导航卫星定位、航空航天遥感等现代空间信息及测绘技术的运用,保证了它的高度准确性与权威性。而在对外公开以前,它将依据测绘法规进行一系列脱密处理,在剔除那些必须保密的地理要素的同时,保留人们生产、生活、娱乐所需的其他地理信息,随后才能被加工制作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类普通地图。即便如此,这个看起来十分高大上的数据库,也不过是整个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基础。
“哪里的小学集中,哪里分散,它们的数量和布局是否与人口密度与服务范围相适应,答案一目了然。”规划部门工作人员说,在该小区所在的位置上,500米范围内建有1所小学,1000米内还有2所,基本可以满足周边适龄人口的入学要求。而在其他一些圆点分布明显较少的地块,还要新增几所小学、建在何处更为适宜,大数据也会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工作人员介绍说,随着许多大城市的新增用地日渐紧缺,如何对现有的存量空间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管理,已成为他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地理大数据的运用在此时便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更多的单位与个人开始分享地理大数据的成果。据了解,杭州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已经与市治水办、房管局、城投集团、电力局等部门对接,将地理国情普查形成的成果及时应用于他们所对应的工作之中。展望,全方位智慧生活如果有一天,你在行走中收到了这样一条手机短信,提示前方500米处有重大火情,并为你提供了合适的出行线路选择。请不要诧异,这将是地理大数据在得到充分运用后,为智慧化城市管理所带来的突破。收到消息的将不只你一人。智能楼宇中的安保人员可以根据火情方位的报警系统提示,调出监控画面,采取应急措施去关闭相应的防火卷帘;消防部门据此评估出能快到达起火地点的消防支队,并迅速安排出警;交管部门也循声而来,帮助疏散该地点周边的道路交通……而在这一系列应急防灾机制的背后,是一套名为“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的“杭州城市全程信息模型”。 “这是一个集时间、信息、三维空间在内的五维集成数据模型,它既是地理大数据运用的理想模式,也是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一种展望。”杭州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有关负责人说。除了智慧管理城市、应急防灾以外,它还能准确模拟建筑内的每一处空间,并记录其相关信息,比如面积、功能等空间属性,以及出租情况、合同、装修、报表等资产信息;也可运用于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与管理。对于需要多部门综合协调的大型工程,它提供的大数据平台还能协助进行宏观分析,制定出更为直观、全面、周详的方案。如何将展望变为现实?“使用统一的地理空间数据、打破信息壁垒,加强数据流通与应用是关键。”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介绍,随着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建立和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开展,各职能部门已经基于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建立了各自的业务应用系统,把相关数据输入到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之中。然而,这些数据的更新并不及时,往往是有关信息已出现变动,但在相应的空间地图中并没有被同时更正,导致图示与现状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的商业终端数据,如手机定位数据、淘宝消费数据与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结合,都能变成令人意想不到的信息,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和决策支持。这位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积极探索、拓宽地理信息的获取渠道,尝试与高德地图、阿里巴巴、省市移动公司等移动终端大数据产生部门对接,根据政府决策、部门管理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定制专题数据应用课题,形成更多的应用范例。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同时决定,统一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低标准,再次提高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这一系列决定,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养老保险制度的又一重大举措。养老“并轨”全面启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相关规定,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决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一、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既体现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又体现工作人员之间贡献大小差别,建立待遇与缴费挂钩机制,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提高单位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按照国家规定切实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形成责任共担、统筹互济的养老保险筹资和分配机制。(三)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合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水平,切实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四)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立足增量改革,实现平稳过渡。对改革前已退休人员,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五)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量力而行,准确把握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先行解决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的突出矛盾,再结合养老保险顶层设计,坚持精算平衡,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二、改革的范围。本决定适用于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三、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个人工资超过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工作人员养老,不得提前支取,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免征利息税。参保人员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依法继承。四、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本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本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指导实施。本决定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处理和基本养老金计发比照《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13号)执行。本决定实施前已经退休的人员,继续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仍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离休费,并调整相关待遇。五、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等情况,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逐步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六、加强基金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先实行省级基金调剂制度,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征收、管理和支付的责任。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基金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依法加强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七、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参保人员在同一统筹范围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流动,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参保人员跨统筹范围流动或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并以本人改革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基金,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基金。转移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八、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职业年金的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制定。九、建立健全确保养老金发放的筹资机制。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各级社会保险征缴机构应切实加强基金征缴,做到应收尽收。各级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平稳推进。十、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普遍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加强街道、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为退休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十一、提高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水平。各地要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适当充实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服务设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同时集中受托管理其职业年金基金。中央国家机关所属京外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关系转移、待遇核定和支付等工作。要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业务经办流程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由省级统一集中管理数据资源,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十二、加强组织领导。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直接关系广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准确解读改革的目标和政策,正确引导舆论,确保此项改革顺利进行。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决定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办法,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备案后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贯彻本决定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本决定的贯彻实施。本决定自日起实施,已有规定与本决定不一致的,按照本决定执行。 简 ·雅各布斯有一句名言:“新观点需要老房子”。她的意思是:对于那些喜欢冒险的、有艺术气质的小型公司来说,比较新的房子(比如已规划好的郊区开发区)偏贵。在她眼里,城市不是一栋栋高楼大厦,而是一个空空的大容器,人们可以在这里彼此交流互动。城市不是一条天际线,而是一场舞蹈。  而且,这些街边交谈确实有好处。按照简 ·雅各布斯的说法,哈德森大街的优势在于它鼓励“多样性交往”,为城市居民交流信息提供了便利。雅各布斯强调说,尽管城市可能会受到物资短缺的困扰,但人力资本却很丰富,有价值的创新会不断出现,比如新浪潮音乐。  这就是格林威治村的意义所在,这里看起来好像落后于时代,因为它是为马车而不是汽车设计的。但是,雅各布斯坚持认为,从它的布局仍可以看到理想城市的影子。这个村庄的街区很小,行人很容易找到想去的地方。村中有很多老式建筑, 19世纪的房子随处可见。因此,房租很便宜,而便宜的房租能吸引到各种各样的居民。更重要的是,街道是混用的,公寓、零售店和饭馆彼此相邻。这就是说,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各种各样的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走在大街上。结果就是,人们会不断地从他人那里接收新思想,这些新思想又不停地碰撞。为了更好地说明人口稠密地区的真相,雅各布斯创造了一个很贴切的术语:知识溢出( knowledge spillovers)。  创造力新视角:有趣的是,正是城市的极度杂乱,让知识溢出的数量无比巨大。因为城市促进我们与不同“社交距离”的人交往:我们会跟朋友一起参加晚会,也会跟陌生人在街边聊天。结果就是,我们开阔了眼界。  神经科学家Mark Changizi已经证明,城市地域跟人的大脑皮质在结构模式上非常相似,它们的目的都是大限度保证信息的流动和交通的顺畅。布兰迪斯大学经济学家亚当 ·贾菲( Adam Jaffe)进行过一项研究。:由于每项新专利的申请都要引用过去的一些专利,因此,他对这种专利的引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贾菲发现,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地域限制的:对同一城市的专利的引用次数差不多是其他城市的 10倍。这就是说,发明者受到了相邻地域其他发明者的启发。这种逻辑并不仅仅适用于专利的引用,比如,大卫 ·拜恩并不是受某个远方音乐家的拉丁旋律的影响,实际上,是当地舞蹈俱乐部经常在街边播放这类歌曲,拜恩在街边听歌时受到了启发。正是城市中稠密的人口以及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让城市成为永不枯竭的创造力来源。  城市的密度越大,创造力就越强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Geoffrey West说:“我喜欢的祝贺语是这样的: 你已经做了应该是简 ·雅各布斯做到的事情,只可惜她没有用到数学。数字已经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当然她也聪明地预测到了:当人们聚到一起时,人均产出会增加很多。他们交流更多的想法,也产生了更多的创新思想。真正让人惊奇的是,这怎么能预测出来呢?但事情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每个城市都是如此。 ”   根据韦斯特和贝特恩考特的方程式,城市中可测量的每个社会经济变量,从专利产出到人均收入,差不多都存在一个大小为 1.15的指数。有趣的是,它是一个大于 1的数。这就是说,相对于生活在 50万人口的城市的人来说,生活在 100万人口的城市的人所发明的专利数及赚的钱都要多 15%。对于生活在更大城市的人来说,他居住的地区的饭馆数量要高出 15%,创造的商标也要多15%。即便是教育水平、工作经验和 IQ值,这种关系依然存在。韦斯特说:“这个不寻常的方程式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愿意搬到大城市生活。因为,一旦你把 5万人口的城市里的人搬到 600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我们能够测量的关于这些人的任何指标都突然变为原来的 3倍。至于说这是哪个城市或者说你所谈论的是哪些城市,都无关紧要,因为规则都是一样的。 ”   创造力新视角:城市中可测量的每一个社会经济变量,从专利产出到人均收入,差不多都存在一个大小为1.15的指数。也就是说,相对于生活在 50万人口的城市的人来说,生活在 100万人口的城市的人所申请的专利数及赚到的钱都要多出 15%。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超线性标度率”: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也更大。此外,如果某个城市里走路飞快的行人很多,那么,这个城市产生新思想的数量也更多。  他们还发现了另一个相互关系。行走速度与专利数量似乎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果某个城市里走路飞快的行人很多,那么,这个城市产生新思想的数量也更多(这两项因素在城市进行的测量中表现一致)。韦斯特和贝特恩考特试图用物理语言来解释这种奇怪的联系。他们将城市居民比喻为运动的粒子,这些粒子彼此碰撞并向不确定的方向运动。有创造力的城市,就是那些彼此碰撞多的城市。  当然,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碰撞”——拥挤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也会给人带来烦恼。我们并不总是想与地铁上的陌生人说话,或者与其他行人挤来挤去。尽管如此,韦斯特坚持认为:所有发达城市都会让人有几分不舒服,因此,城市规划的目标就是找到这样一种方法:把人们的痛苦减小到低程度,把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发展到极致。哈德森大街的居民并不介意在街边彼此交谈,或者在买东西时跟商家聊天。正如雅各布斯所指出的那样,她所在的曼哈顿地区的布局(不规则的栅栏和随处可见的红褐石建筑),给人的感觉就不像是挤满了陌生人的大都市。它既有一种亲近感,又为目的明确的交往提供了便利,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村”的原因。  创造力新视角:一个世纪以来,圣何塞一直都是一个极具创新精神的地方。韦斯特把长期表现不佳的菲尼克斯和圣何塞进行了对比。数据有说服力:菲尼克斯的人均发明专利数在全美国排第146位,而圣何塞位列第2。实际上,即便当圣何塞还是一个胡桃林和杏树林遍地的村庄时(且那时离它成为硅谷的中心还有几十年的时间),这个地区的人均发明专利数仍然十分可观。  韦斯特说:“它如此热衷于发明,其中必有奥秘。正是当地这种创意的文化,让硅谷在那个特别的山谷里成长起来。这不是历史或地理上的偶然,是数据道出了真相。当然,圣何塞地区为何一直都如此具有创新精神,这些方程式还不能回答你。它们能够告诉我们的是:硅谷是个极具创造力的地方,它的确是个另类。 ”居家养老同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并称我国养老三种方式,实际上它是介于后两者之间、把后两者的优势和长处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养老方式。在我国目前家庭养老能力下降、机构养老总体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居家养老的优势更为突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养老方式。适合国情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根据有关调研,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90%,只有约10%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社区、养老机构如何把养老服务延伸到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满足他们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我国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数量巨大。这部分人多数分散居住在各自家庭中,其养老不仅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问题,更有医疗护理问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具有一定医疗护理知识和技能,能较好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不能满足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绝大多数老年人只能选择居家养老。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要达到30张。但目前,全国养老机构仅有床位390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只有20.5张,离纲要提出的标准还有很大缺口。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尽管只占10%,但这部分老年人的绝对量在2000万人以上。所以,能够入住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的只是很少一部分老年人,很多地方存在养老院一床难求现象。还应看到,与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同,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阶段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典型的“未富先老”特征。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绝大多数老年人收入水平更低。居家养老服务费用较低,适合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特点鲜明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既不同于家庭保姆、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家政服务的独特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服务是专业性强的服务。以中国红十字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开展的曜阳保姆服务为例,从事曜阳保姆服务的医护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特别是经过专业医疗护理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尽管现在许多保姆和家政服务人员也要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但曜阳保姆的培训要求更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必备的医疗护理、医疗急救知识和专业技能。居家养老服务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服务。家政服务是一种市场化服务,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居家养老服务则是一种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养老服务,比如收费采取的是优惠价格,甚至是免费半免费的。居家养老服务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养老服务,主要得益于提供这些服务的养老机构、社区组织、志愿者等的无私奉献,以及社会各方面献出的爱心,比如物资捐助和现金捐赠等。居家养老服务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服务。中国红十字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于2014年5月在江苏省扬州市启动的“曜阳关爱失能老人行动——曜阳保姆服务”试点,服务的对象就是经过民政部门筛选的300位生活困难的失能老人。家政服务面向的是全体有需求的家庭,服务的内容是全方位的。曜阳保姆服务则是面向居家养老的生活困难失能老人,主要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和人文关怀服务。一些养老机构、社区、志愿组织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可能更广泛。优势明显居家养老服务是经济高效的养老服务方式。道理很简单,一个家庭如果有失能老人需要照顾,子女势必分散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即便雇请保姆,一个保姆甚至几个保姆照护一个老人,从经济的角度讲也会带来很大负担。居家养老服务以老年公寓、康复医院和托老所等为依托,组织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将养老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为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提供保姆式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这不仅能切实改善这些失能老人的生活品质,而且能大大减轻其家庭负担,使其家庭成员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投入小、经济和社会效益高的养老方式。以曜阳保姆服务为例,它依托现有的老年公寓、医疗机构和托老所,组织医护人员入户服务。同机构养老需要兴建养老院相比,这种方式大大节省了基建和各种配套费用。实际上,曜阳保姆服务已经成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养老院,把纳入保姆服务对象的老年人家庭联结成了一个巨型养老院。曜阳保姆服务作为整个曜阳养老服务体系的一种模式,投入较小,但解决了众多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创造了巨大社会效益。近年来,年轻人的“啃老”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今年9月对北上广三大城市进行了专项民调,发现过半数年轻人认为“啃老”的主因是谋生能力差,而父母辈的心态则相当“复杂”。 “啃老”,多年前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见现象,甚至有人将“啃老族”断定为未来中国家庭的“第一杀手”,对“啃老”的厌恶之情跃然纸上。对于什么行为可以认定为“啃老”,此次民调中以下四种行为被过半受访者认同:“不工作仍由父母养”;“工作、结婚后仍跟父母住,但不给生活费”;“买房、买车、结婚等大开销靠父母”;“让父母带孩子不给钱”。以上标准虽然条件都不算严苛,但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生活,能够完全不依靠父辈而自力更生的年轻人为数估计不多。在刚毕业那几年,学校与职业之间的桥梁没有完全搭建好,却又面临着迫在眉睫的生存压力,再眼瞧着那蹭蹭往上涨的房价,没有父辈所提供的“第一桶金”来支付购房等大开销,年轻人想在一个陌生城市立足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如今回过头来看,中心城区的房价近年来大幅升值,早些年一些人的“啃老”反而成了绝好的投资行为。对于“啃老”现象,没有必要过于苛责,起码应该区分“总是啃老”以及“偶尔啃老”。“总是啃老”者,或因挑肥拣瘦、就业挑剔;或嫌工作太累、收入太低,频频跳槽;或因心比天高、眼高手低,适应不了岗位要求。总之,比来比去,还不如在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舒心。懒散久了,习惯成自然,也就心安理得。人生自立需要各自修行,总是希望拿父母做靠背、自己在树下乘凉的心态无疑不能认同。美国极少出现大学生毕业之后窝在家中“啃老”不肯出去找工作的现象,盖因美国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灌输这样的观念:18岁之后必须独立,父母再无照顾义务,哪怕父母家有豪宅,成年孩子在外面租房子也不足为奇。国情之下,中国父母对子女自然不会如此“绝情”,但成年子女一直“啃老”,哪怕社会苛责,显然也不是一个人正常应有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现有国情下年轻人所面临的压力确实增大,年轻人“偶尔啃老”也常是被迫无奈之举。父母对于子女力所能及的扶持应该得到认同与谅解,而不是被道德大棒抡得晕头转向。而且事实上,年轻人会感受到“啃老”带来的社会压力,对一些人来说这也是一种自我激励的动力,即便是在“啃老”也会反思下一步的计划,成为一种上进的动力。因此,此次民调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有意思的结论,不管是年轻人还是父母辈,调查中都有1/3的人认为“为了子女过得好,父母愿意让子女‘啃老’”。由此可见,在不少人看来,年轻人“啃老”现象存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因素。对于社会而言,分清“啃老”所存在的主客观因素,并想方设法减轻年轻人的就业与生存压力,才是减少“啃老族”的好方法。12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这意味着,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已经形成了详尽方案,并获得了中央高层的审议通过。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为代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近几年来,得益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我国的社会保障取得飞速发展和长足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截至今年11月底,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合计达8.37亿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总覆盖超过13亿人。可以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从无到有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巨大跨越,从有到优、从不够公平到公平全覆盖,则承载着社会公平的更高期待。尤为引发社会关切的是,在养老保险制度大势所趋的当下,机关事业单位仍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不仅造成体制内外明显的退休待遇落差,妨害社会公平,而且还引申出对社会活力、社会效率的束缚和桎梏,增添了国家社会保障的负担和压力。可以说,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是不能再拖的改革议题,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虽然改革方案尚未公开,但马凯的报告已经透露出足够引人振奋的信息,尤其是以“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为基本思路,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这样一个改革方案,是民心所向,体现出政策暖意,更彰显出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固化利益格局的坚定决心。方案再好,也必须要面临现实的挑战,接受实践的考验。从前不是没有关于养老保险“双轨制”的改革讨论和改革设想。从2008年国务院通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算起,至今已将近7年时间。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关改革终于得以翻山越坎,迎来转机。改革要循序渐进,更要敢于突破。从当前大环境上看,两年来的作风建设运动,为深化机关事业单位福利改革扫除了思想障碍,对退休养老制度改革的讨论,也已形成全社会高度共识,顺势而为推进并轨改革,已是不容推脱的时代责任。从改革系统论上看,收入分配改革、公务员工资改革等改革蓄势待发,已形成同养老保险改革的犄角之势,甩开全面改革的臂膀,改革的总体效应一定会充分显现出来。虽然待遇差距利益平衡难、养老金支付压力大等问题仍会是不小的困扰,但义无反顾地推进养老体制改革,才能建立统一的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让发展的红利为每一个人公平共享。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消除养老保障体系的城乡差别、官民差别,我们才能化解全民养老的焦虑情绪,增进社会公平,激发社会活力,让全社会紧紧粘合一起,风雨同舟,共同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种种风险,将文明进步推向新的高度。第二届“香港周”将于10月17日在台北举行,届时,香港民俗文化将闪亮登场。而不知情者可能会误将此文化盛会当作又一拨时尚购物潮,准备大包小包将钱袋挥霍一番。如此尴尬,在第一届活动时就曾经历过。“你们来香港做什么?”“购物啊!”可见,“购物”似乎已经成了香港一个深入人心的符号称谓,而“文化”却总与“沙漠”生扯在一起,长久被人们挂在嘴边。 香港真的是“文化沙漠”吗?  “文化沙漠”第一次出现在人们视野是在1927年。《我这一代香港人》提到了这样一段故事。当时鲁迅到香港演讲,有香港本地学者担忧香港文坛荒凉现状,称其为“荒漠之区”。鲁迅当即表示,香港将来不会成为文化沙漠,“就是沙漠也不要紧,沙漠也是可以变的”。  借“鲁先知”吉言,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荒岛、渔村转身成为国际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当初的“文坛荒凉”不在,目前香港的作家数量在中国已稳列前三。但“一个城市被一个词贴上之后,就好像幽灵一样,挥之不去”。也许经济对香港迅速崛起的贡献太过突出,与其一同成长的文化永远躲在身后。有学者称,在没有积淀却又物欲横流的都市,文化建设的速度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人们更看重物质层面的东西。  的确,香港没有绵长历史所造就的传统积累,是个重效率、重结果、重功用的社会,但不能因此就断言香港“有钱没文化”。况且,如此的氛围形成了奋斗、拼搏、勤奋、务实的城市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文化不仅仅是传承和延续,也是在物质基础上的孕育和创造。支撑香港的不单是华丽物质装点下光纤外表,还有随着物质生活一起酝酿出的“香港文化”。 有了“香港人”自然就有了“香港文化”。成长于香港的作家陈冠中用如此简单的叙述诠释了“香港文化”:来自中国内地不同省份的人以及少部分外国客,聚集在一个荒岛之上,以“香港人”的名义生存下去,多种文化相互融合、长期碰撞,终形成了作为“香港人”特有的文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港味儿”。  且不说大家耳熟能详、及具标志性意义的的维多利亚港、平顶山、皇后大道、也不提承载大大小小展览及演出的香港会展中心、红磡体育馆、兰桂坊一条街,地道“港味儿”往往是一些“小玩意文化”(次文化)的集合 。  比如赛马,全中国应该只有香港人如此关注这项运动,而香港赛马会经营的赛马是香港唯一合法。每逢周三会举行夜赛,周末其中一天举行日赛,如此频繁的赛事,可见赛马在香港的热度,尽管很多人关注赛马是为了一“赌”为快。香港赛马早由英国人带入,也算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比如栋笃笑,早由香港艺人黄子华1990年从西方引入华人社会的一种表演艺术,与单口相声、脱口秀可以说算是一母三胞胎,但栋笃笑更加灵活,更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内容上贴近当地文化,既讲笑话,又针砭时弊,听起来颇为过瘾,在香港男女老少“通吃”。不过也正是因为它的本土化,不了解当地文化的人往往抓不住笑点。  比如MK文化,即旺角(Mong Kok)文化。旺角是香港潮流物品和娱乐场所的聚集地,消费相对便宜,市井而张扬,吸引了大批自认“很潮”的年轻人。此地,有地道的港式小吃、有奇装异服、有街头艺人、有各式各样的小店铺,总之包罗万象。我们在荧屏上曾经看到过的典型“香港仔”的形象很多就是出于这一带。  比如巴士迷,这也是在中国其它城市少有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组织地拍摄街头巴士,不断采集巴士资讯、搜集各式巴士模型,还建立巴士讨论区,并围绕巴士形成了巴士迷术语。香港巴士迷文化的形成,与巴士普及程度、城市环境等息息相关。香港的巴士路线密集程度、覆盖路线程度应该远超过中国其它城市。  比如“岛文化”,在香港,有不少“半开发”的岛屿,游玩之人可以既可以享受“蓝天碧海绿草”,又可以感受当地岛民的淳朴生活,看到与城市相对的的另一个香港。  比如本地创意文化。在香港,经常会有一些创意文化集市,本地手工艺爱好者或艺术专业毕业生,将创意变成生活用品和饰物,供市民参观和购买。这些创意品往往是小批量手工制作,款式新颖独特,极具本地特色。另有创意文化馆,寓文化于乐,赏画、观粤剧、制陶土、学传统手工等,让人充分感受民俗文化的趣味。  比如自娱乐队、比如阁楼书吧、比如社区演出、比如颇为壮观全城出动公园供月等等,不一而足,笔者无法在一篇文章里完全展现。况且文化本身很多时候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会其中美妙。也许,在宣传方面,政府可以多向文化方向倾斜,广而告之,“在香港,可做的事情很多,不仅仅是购物”。 购物无法成为一个城市吸引人的“长久之计”,文化魅力才是直达人心的东西。  2013年,在香港长大的作家陈冠中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其实反映了他的无知”,“多少年了,一般人还是这么说,如果香港是沙漠,那除了北京之外,大家都是沙漠!”(文/孙楠)上周,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在杭州召开,几个数据颇有意味。去年,浙江旅游业增加值越过占GDP5%的分界线,成为浙江经济的支柱产业;接待国内游客4.34亿人次,相当于全省常住人口的8倍。浙江旅游,像一枚刚刚点燃的火箭,只待冲霄万里。旅游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具有直接消费动力、产业发展动力和城镇化动力的三大动力效应。浙江旅游,正变得精致高效。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旅游产业要素进一步扩展,各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旅游产业链。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2008年浙江提出了“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发展战略,为今天的旅游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以旅游为龙头的巨大产业链条正在形成。在浙江,旅游产业呈现出一幅清晰的发展图景,旅游业的新产品和新业态层出不穷,像海洋旅游、自驾车旅游还有房车旅游等新业态正在成为引领旅游消费增长的重要领域。打开浙江旅游网页,点击淘宝浙江旅游馆,挑选路线、目的地,省内旅途可以在网络完成私人定制。不再是花钱、废闲、走马观花,浙江旅游的休闲度假、国际印象、深度纪念等几大模式已经开启:你可以到遂昌金矿一探掘金的秘密,到欧诗漫看看珍珠是如何培育的,还可以到宋城感受一下穿越时空…… 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增加4.3元。另据联合国统计署的具体测定:旅游业拉动的相关行业达110个,旅游业对各行各业的贡献率可以量化,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客运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产业的贡献率达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 2013年,浙江旅游业增加值约2340亿元,约占全省GDP的6.2%。这个成绩引领出一个更大的目标,到2017年,旅游总收入接近或达到1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或超过1.4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左右。旅游业是一块关联度超高、产业链极长的“超级大蛋糕”。业内人士常说,“旅游经济是旅游+X”。旅游发展迸发的巨大能量正全面渗透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全面推进着百姓增收、生态良好和社会平安。在德清,旅游理念的创新转化成新的旅游产品裸心谷,进而有了“洋家乐”这样的集群效应。旅游可以和农业、工业、医疗、科研,甚至马拉松等各领域合作。乡村旅游,让农民屋前的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旅游生态产业,它的单位增加值能耗是工业能耗的十分之一。桐庐的古村落、安吉的“美丽乡村”、上虞的“四季鲜果”农家观光园,让浙江乡村焕然一新,也让村民的腰包越变越鼓。据专家测算,乡村旅游每增加1个直接从业人员,可为社会增加4个就业机会。目前,全省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约300万人,约占全省社会就业总人数的7.3%;去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106元,比上年增长10.7%。旅游通过搬运将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做了很好的匹配,带来整个旅游目的地形成消费经济链及相关的产业聚集,因此在资源丰富而市场不足的一些偏远地区,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得到了更多的体现,在消除贫困、平衡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浙江旅游,正顺势而为。从山水中挖掘内涵,从观光到休闲度假,从本土到国际范尽显,浙江旅游身处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适应经济新常态,打造旅游升级版,是为释放旅游业能量。逐梦新境界,浙江旅游正踏着大步向前。近期在中国内地网络上“疯传”的这个段子,多少道出了近年来成千上万大妈热衷广场舞的背后,中国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的无奈与老人退休生活单调之“孤独”。现在,官方正试图改变这种情况。8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养老服务等重大工程建设。会议提出,加快建设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等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养老院、农村养老设施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公众健身活动中心等,推动便捷体育健身设施在城乡广覆盖。近一两年来,中国媒体曾报道过多地参加广场舞的老年人因噪音等问题与周边居民发生不愉快。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这一现象实际上暴露出中国养老服务还没有适应人口健康长寿方面的结构性改变。据中国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14.9%,比2006年的11.3%上升了3.6个百分点。受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关注的,不仅是广场舞现象,医疗纠纷也在其视野之内。 8月2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深化医改要政府和市场“两手并用”。用改革的办法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形成合力。举措之一是,开发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的保险产品。加快发展医疗责任等执业保险,提高覆盖面。所谓医疗责任保险指的是,投保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保险期内,因医疗责任发生经济赔偿或法律费用,保险公司将依照事先约定承担赔偿责任。当下医患矛盾突出,医疗责任保险尤其显得必要。此外,会议要求,全面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受托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或额度作为保险资金,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大病患者医疗报销比例。目前,这项制度已经试点,国务院要求”抓紧向全国推开“。从人保部统计的数据来看,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国已有25个省份制定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实施方案,敲定了134个试点城市。但与此同时,医疗费用增速明显。2008年、2009年、2011年,卫生总费用的增长率高达16.54%、21.42%、12.97%,2010年增长速度稍低,仍达6.81%。 8月27日的会议还提到,要坚持定向调控,以解决长远问题的办法确保当前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紧扣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一批“补短板”的重大工程建设。今明两年抓紧推进三个领域的工程(详见图表),首当其冲的是,实施大气污染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据环保业内人士观察,7月以来,国家发改委陆续向20多个省区市下发了2014年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投资计划,包括污水处理工程、水污染生态修复、水资源再利用等污水治理等项目,涉及投资额数百亿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新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下,现代治理乃顺势所趋。而现代治理,除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更需落地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镇。  近来,伴随深化改革的号角,佛山城市升级脚步加快,正朝城市升值目标前行。城市治理水平,是城市价值的一个重要展现。  将文化网络纳入治理体系  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包含四个特征:它不是一整套规则,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或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它意味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方式的协调性和过程的互动性。那么,如何实现更好的治理?学者杜赞奇在研究华北乡村社会时,提出“文化网络”的概念,它是“由乡村社会中多种组织体系,以及塑造权力运作的各种规范构成”。它包括宗族、市场等组织,还包括非正规的人际关系网。正是这种“文化网络”维持了乡土社会独立而有序的运作。  如今,当乡土中的“熟人社会”被现代城镇的“半熟人”甚至“陌生人社会”取代,社区、企业、学校、协会团体、媒介等新的组织兴起,与之相伴地出现新的规则规范、价值信仰。如何将它们纳入治理体系,是现代治理需要探寻的。  探寻文化治理  当下,城镇化建设大潮汹涌向前,拒绝“千城一面”,融入文化要素,打造特色城市成为不少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而利用城市文化网络推进治理,则是将文化更深刻地融入了城市发展的血脉。  有研究者认为,“文化治镇”要求在形象空间层面实现城镇的物理空间和城市景观尺度宜人;在产业空间层面力图实现通畅的交通、适度的城镇规模,形成合理分工的城镇格局和新的产业形态;在意象空间层面实现具有强烈归属感的社区或村落设计,融洽的“邻里”环境,终使城镇能够传承文化,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  而所有的设计、运作与传承,都绝非依靠政府这一单一主体能够实现,它需要各类组织以至每个个体的参与和建设,共同遵循或者重建规则,构筑起文化治理网络。  实现协同共治  治理之于管理的进步,在于它调动了参与,通过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协同,以更低的成本消除冲突,达成妥协和一致,实现公共利益大化,推动着政治民主和社会成长。  然而,由于长期的管理思维形成路径依赖、社会自治习惯缺乏、人们公共意识缺失等原因,文化治理网络仍显不足。  在多元治理主体中,政府作为政治权力的直接运行者,在缺乏有效约束的情况下,容易僭越权力界限。要释放多元主体治理的潜能,需要政府进一步厘清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实行社会权力下放。而社区与非政府组织,则重在鼓励公民参与,培养组织和公民自治精神,推动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企业在于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当政府、市场、社会共同致力于各自领域的治理,并持续地互动协作,一个多元主体的文化治理网络才能逐渐建构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当下的上海共有大大小小读书组织3万多个,这些读书组织散落在全市各图书馆、咖啡屋、私营书店、校园教室、公园草坪,他们因阅读结缘,用书香为步履匆忙的脚步定格。他们是上海这座国际都市普通的市民,也是“2014年市民文化节·阅读大会”默默的策划者和坚定的守望者。他们是推动这座城市阅读的力量。  Short Shot 读书会 培养一种完整性的阅读  Lake是上海一家文化创意公司的策划,也是“Short Shot读书会”的发起人。这个读书会的阅读特点是“只读短篇”。快节奏的都市里,职业人群的闲暇时间常常碎片化,很多人想看书,心却静不下心来,每读几页又放下,循环往复便失了读下去的冲动。Short Shot希望能为书友提供一个培养完整性阅读的切入口:短篇小说短小却有情节,诗歌上口又有韵律之美,散文飘逸又能让人身临其境……短篇文学作品对他们来说成了不错的选择。因为主题是文学,大家也很容易进入阅读状态。除了现场朗诵,有时他们也会“扮演”书中角色,再围坐一圈对作品做分析、讨论、改编甚至批评。“我们不会过多沉浸在对作品的研究中,而更关注一本书、一首诗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Lake说。  每本书都有不同语境,Short Shot会根据作品及阅读主题转换活动场地:读村上龙的《后一场电影》时,她们将地点选在了王家沙花苑的Aki Café,昏黄光线印衬着书中九个故事,道不尽的美好与苍凉;读叶芝的《当你年老时》时,她们又选在了华山路上的BD"s Café,小而紧凑的空间被懒洋洋的灯光洒满,情调十足。  教授客厅读书会 在张教授家里听经典文学  窗外是车水马龙的都市,客厅内一群书友正手捧书本安静阅读。一墙之隔判若两个世界,这就是每周五下午,同济大学张文江教授家中客厅的一景—教授客厅读书会。读书会开始设在学校,后因张教授身体不好挪到了自家客厅,教授客厅读书会的声名也因此而打响。读书会上,主修古代经典和先秦文化的张教授,会主要围绕经典文学与大家分享阅读心得。比如近看了《坛经》,这学期他都可能会带大家精读此书,读了尤涅斯库的剧本《椅子》,他也会为大家做分段解析。有时,张教授也会用古汉语解析网络流行语,如“神马都是浮云”出处在儒家,乃名实之辩,无神马之实,有神马之名,不过是图个口滑嘴快罢了。  2003年以来,张教授家的客厅因慕名读者增多变得越来越狭小。客厅里有社科院、复旦、同济、上戏师生,也有作家、学者、电台主持、编辑、出版商,更有从外地赶来的仰慕者,俨然一个“读书大讲堂”。因空间有限,读书会有个不成文的约定:长辈坐沙发,女士坐凳子,男士大多一张垫子席地而坐,大家都纹丝不乱地恪守规则。  “一杯咖啡”心理师成长读书会 一杯咖啡换一次“心理”沟通  2013年7月,上海一群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咨询师,在一家咖啡店聚会并发起成立了“一杯咖啡”心理师成长读书会,意在为心理咨询专业人士及爱好者提供心理、社交、团体类等公益活动。读书会每两周开一次,一次两小时,阅读主题按心理学三个流派(心理动力学、认知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展开,每个流派都会挑3本书精读,按读一本书划一个阶段计算,共进行9次读书活动。读书会成员陈鼎解释说,书友只需花一杯咖啡的钱(20-30元)作一次阅读活动成本,便可享受一次“心理”沟通,“一杯咖啡”的名称由此而来。  活动现场,心理咨询师会带领大家一起研讨交流,选择案例做模拟演练,有时还会互换角色,让参与者在角色演练中增加实战经验。  至今,“一杯咖啡”已系统阅读4本书,也就是说涉猎了4个领域,有些参与者从心理专业学生变为咨询师,也有人因此改变了职业方向,收获了幸福。  海带读书会 读书,读路,读人  “海带读书会”的发起人是章娟。2011年,章娟原来所在的读书会随着创办人回台湾解散了,若有所失时,她决定自创读书会。听取潜在书友的意见后,章娟将海带读书会定位为开放包容的平台,“只要是有益的能量,无论是精神还是书本都可随意海量带来。”章娟说,这也是海带读书会名称的由来。  三年下来,海带读书会涉猎颇广,主题也并没有特别限制,商业管理、心理学、文学、佛学都在其读书范围,他们更强调书籍中反映的现代性。章娟说,读书会成员都是白领,平时工作节奏快,可调节的业余活动几乎没有,读书会成了他们走出个人天地消除压力的庇护所。  海带读书会的特色还有“读路”和“读人”。“读路”是读书会成员对徒步旅行的简称,他们读上海的条条大路和小路,也读上海周边城市知名和不知名的路。而“读人”则指他们时常会邀请一些名人或成功人士分享人生经验。报刊亭,被誉为城市流动的文化风景线,她传播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与讯息,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她为交流互助提供的便利,带给在水泥森林里讨生活的人们丝丝暖意。  韩国《文化日报》记者朴善镐曾撰文称,每次路过中国的报刊亭,都能感受到知识与信息相交织所散发出来的庞大底蕴,感受到中国人自古传承的“小中见大”、“一叶知秋”的博大智慧与明见。“报刊亭”让我们看到中国的未来。  在世界其他城市,报刊亭也同样充实着人们的精神、温暖着人们的心灵。  点缀城市的文化纽扣  走在异国他乡,常喜欢做两件事。一是搭乘当地公交或地铁,来趟漫无目的的城市观光。二是在报亭买份当天的报纸留作纪念。外文看不懂也没关系,报纸反映了该国当下的政治经济,可以快速了解一国社会民生,也成为“此时此地”的佳纪念。  报刊亭,点缀在城市里的文化纽扣,在许多国家经历了从纸媒到新媒体时代的变迁。几年前,韩国连锁便利店 “morning365”内有品种丰富的报刊栏,各种书报、杂志将报刊栏装点得鲜艳、醒目,也为城市带来一抹书香。而今日首尔街头,取代“morning365”的是名为“CU”的连锁超市,超市报栏设在门口一隅,有韩国大的几份报纸《朝鲜日报》、《东亚日报》和《中央日报》等。  韩国《文化日报》记者朴善镐曾撰文称,每次路过中国的报刊亭,都能感受到知识与信息相交织所散发出来的庞大底蕴,感受到中国人自古传承的“小中见大”、“一叶知秋”的博大智慧与明见。“报刊亭”让我们看到中国的未来。  在欧洲旅行时,我注意到巴黎地铁里,有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戴着眼镜悠闲地读一份杂志,而年轻人中,玩手机的比率也明显比中韩少。这让我想起在平壤地铁里看到的几乎一模一样的场景,朝鲜地铁很深,手机没有信号,地铁里的男女老少,还保留着读书阅报的阅读习惯。  在瑞士乘高山火车,在火车站的报亭避雨。瑞士的许多报亭还卖杂志和通俗小说,买一份当地的报纸,体会一份文化气息。瑞士朋友说,他们还是习惯在报亭买报刊。买一份相对深度的杂志,在列车上,在公园里,度过湖光山色的阅读午后。  东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是世界上报纸发行量和普及率高的国家,人均订阅一份以上的报纸。2011年世界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世界发行量前十的报纸中日本占据五席,排名世界第一的《读卖新闻》的发行量超过1000万份。日本报纸的发行方式以发行站每天直送到订户家为主,遍布城市街头的报刊亭则是报纸发行的重要补充。  日本人好学和喜欢阅读为世人所公认,“读报”已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日本学者研究认为,正是“爱读报”的习惯培养了日本较高的国民素质。即便在智能手机广泛普及的今天,上下班高峰时拥挤如“沙丁鱼罐头”般的东京地铁车厢里,也随处可见心无旁骛、专心读书看报的上班族。与之相应,出售报纸、杂志等的报刊亭遍布东京地铁和城铁的车站和站台,繁华地段的街头也随处可见。  8月9日,记者特意到东京街头寻访报刊亭。记者首先来到涩谷,涩谷是东京的一个交通枢纽,多条地铁和城铁汇集于此。涩谷也被称为“年轻人之街”和“不眠之街”,不仅是日本各地青年东京之旅的首选地,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在涩谷站西口,相距不到30米记者就发现了两家报刊亭,两家报刊亭的面积都不大,两三平方米的样子,亭子本身的结构也非常简单,报刊亭不仅出售报纸、杂志,还出售雨伞。在涩谷站的八公口,记者发现了一个更为简单的报刊亭,同样也是出售报纸、杂志和雨伞,其背后就是涩谷站标志性建筑忠犬八公的塑像。如果不注意观察的话,谁也不会留意作为日本青年时尚发源地、平时行人如织的涩谷街头会有这样一个简单报刊亭。刚刚购买了一份体育报的近藤先生对记者说:“为了打发车上的时间,经常会上车前在车站的报刊亭购买报纸,了解新的时政和体育新闻。”   记者的第二站是记者站附近的中目黑车站。中目黑是一个交通便利、安静宜居的生活区,高峰时段中目黑站的人流很大。在中目黑站北口,记者看到一家连锁的报刊亭,面积也不大,但装修更显高档,出售的商品也更加丰富,除出售报纸、杂志外,还出售水和饮料以及各种小食品。  在东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报刊亭已不仅仅是城市的风景线,而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个体经营的简单报刊亭,还是连锁经营的相对高端的报刊亭,都为市民读书、看报提供了方便。  巴黎:生机盎然、分秒守候的“地标”   流连于巴黎街头,你可能不会在意它的存在,甚至与它擦肩而过,因为它太不起眼——小小的穹顶,低调的绿色,门面上的“Parisien”标识以及两边的鹅毛笔图样,这就是有着150年历史的巴黎报刊亭。  它的存在感如此微弱,又如此强烈:300多座有着相似外表的小屋子低调而均匀地散布在巴黎的大街小巷,融化于城市风景之中,却总能在不经意间与你邂逅,在市中心的戴高乐铜像旁,游人如织的卢浮宫附近,或是某个冷清偏远的地铁站口。  “清晨第一缕晨曦出现之前,它就已经为你备好了一天的新闻大餐”——巴黎市政府网站的介绍中,关于报刊亭的描述相当文艺,极尽煽情。据说位于8区富布尔·圣-奥诺雷大街的报刊亭每天凌晨4点半就要开张,而晚关张的一批报亭则会坚持到夜间两点,这在将加班视为犯罪的巴黎,简直催人泪下。  政府网站的小小夸张,巴黎群众大可乐得糊涂,反正谁也不会大半夜摸到报亭一探究竟。不过这外表低调的绿盒子,一旦打开,端的是个生机盎然的花花世界,政客们慷慨激昂的演说海报,狗仔们千辛万苦搞来的八卦照片,齐齐亮相。  卖得好的,永远是包罗万象资讯齐全的《巴黎人报》;神通广大的《队报》,在全世界的体育媒体中都稳占一席之地;还有时尚人士心仪的《费加罗女士》,拆开包装时总能发现附赠的大牌化妆品小样;如果想装回心系天下的知识分子,就买份《世界报》吧,但需要小心的是,它的出刊时间大概在下午3点以后;至于游客更是不必浪费时间,只要直奔亭前旋转架上的明信片即可,那光影间风情万千的巴黎,即使在众人的上下其手间已经卷边发黑,却依然令人爱不释手。  分分秒秒守候在侧的报刊亭,有时也会表现出几分气性。去年2月,受发行商罢工影响,报纸供应断断续续,销售者们一怒之下举着“我很生气”的牌子,跑到文化部门前抗议示威。300多座大门紧锁的报刊亭则摆出一副“今天休息,明日请早”的冷脸,让性喜读报的巴黎人民在抓耳挠腮中渡过了漫长的一天。  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报刊亭,有时也有自己的烦恼。去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受新媒体冲击,法国全国性日报在报刊亭的销量直降15%。然而在纸媒的瑟瑟寒秋中,巴黎人民毅然决定,用真金与真爱继续呵护他们的宝贝。  除了拨出20万欧元贴补从业者,巴黎市政府亦在尝试扩大报刊亭经营范围,比如允许售卖食品、饮料等附加商品。去年报刊亭诞生150周年之际,市政府推出“巴黎爱它的报刊亭”活动,一场场讲座、展览唤起人们的怀旧情怀,意犹未尽之下,组织方索性在今年5月追办了第二届。  一项调查显示,如今近九成的巴黎市民将报刊亭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还有82%的人认为,报刊亭已经成为“巴黎的地标”。当全世界都在哀叹纸媒的衰落,将怜悯的眼光投向昔日的无冕之王时,历经150年风雨的巴黎报刊亭,却宛如不识寒暑的温室花朵,兀自芬芳,继续傲娇。  布鲁塞尔:全球重要报刊齐聚报刊店  在“欧洲首都”布鲁塞尔老城区的核心地带,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对面,一座写字楼一楼宽敞明亮的落地窗上方醒目地用红底白字写着“Press Shop”(报刊店)几个大字。  进入店内,约40平方米的大厅宽敞明亮,报刊架上按照“女性”、“儿童”、“居家”、“时政”、“体育”、“电脑多媒体”等类别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多不胜数的杂志和报纸。记者粗粗一看,除了比利时本地的法语和荷兰语报刊,英文的《金融时报》、《国家地理》,法语的《世界报》,西班牙语的《国家报》,亚洲的《日本经济新闻》等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国家如何才算破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