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利弊模式下,语言和图像传播的利弊

视觉艺术传播图像化历程及其反思--《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07期
视觉艺术传播图像化历程及其反思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视觉艺术传播图像化历程,将其区分为手绘图像、摄影图像、数字图像、网络图像四种类型与发展阶段。认为艺术传播图像化、数字化、网络化之后,在保存时间、展示成本、参观互动性、艺术作品共享等方面存在诸多优势。与此同时,也存在由于现场感缺失、传播质量下降等原因而产生的大量艺术伪经验问题。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J120.9【正文快照】:
不论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还是视听艺术,均存在一个如何呈现,亦即如何通过复制而得到大规模传播的问题。本文重点探讨视觉艺术传播图像化历程,并思考艺术传播图像化所产生的利弊。一、手绘图像——视觉艺术传播的起点不论是藏匿于人迹罕至的偏僻之地的岩画,还是隐居于幽森可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晓芳;;[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林文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阎丽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征钧,冯华英;[J];辞书研究;2001年01期
段钢;;[J];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张经武;;[J];语文学刊;2009年09期
何天泉;黄兰;;[J];中国美术;2007年06期
李清良;吴颖姝;;[J];理论与创作;2008年02期
叶强;;[J];大艺术;2011年01期
王远;;[J];美术界;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覃海宁;;[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王纯菲;;[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鲁从华;齐利民;马季铭;程虎民;;[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曹维孝;鲁从华;;[A];中国辐射固化年会'03论文集[C];2003年
杨凌露;曹维孝;;[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刘本臣;;[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曹方;;[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盛希贵;;[A];奋力推动新闻摄影与时俱进——第九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暨新闻摄影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2年
吴可;郑莹光;丛建波;许静;先宏;董凤霞;曹远林;王长振;;[A];第六届全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会议和海峡两岸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谢志南;陈锋;;[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四次学术年会浙江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9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尚荣;[N];中国文化报;2010年
张经武;[N];中国文化报;2006年
段钢;[N];学习时报;2007年
记者 李文云;[N];人民日报;2006年
朱自强;[N];文学报;2007年
梁笑梅;[N];人民日报;2010年
邱华栋(评论家);[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王宜振;[N];文学报;2007年
高士明;[N];美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鲁从华;[D];北京大学;2003年
陈贇;[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陈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陈雪奇;[D];四川大学;2004年
王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高燕;[D];复旦大学;2005年
杨斌;[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银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刘鑫;[D];湘潭大学;2013年
吕静媛;[D];黑龙江大学;2013年
魏波;[D];吉林大学;2010年
姜波;[D];吉林大学;2006年
邹琪;[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聂红霞;[D];重庆大学;2008年
刘静;[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杨法坤;[D];暨南大学;2006年
汪莺莺;[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网络虚拟性爱利弊分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虚拟性爱是在网络上进行虚拟的性活动交流,它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的网上聊天功能,借助语言、声音、图像的表达和沟通来实现。网络性爱是性得不到满足的替代性补偿,网络的匿名性、互动性、便捷性促使其流行。虚拟性爱尽管被认为可以解决性压抑问题,减少性病的传播,降低性源犯罪,但如果掌握不了度,它就很可能对个人和社会带来危害。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对网络虚拟性爱予以规范和管理。 中国论文网 /6/view-2736846.htm  【关键词】 虚拟; 网络; 性爱; 利弊; 规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拟性爱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虚拟性爱即是在网络上进行虚拟的性活动交流,它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的网上聊天功能,通常是借助语言、声音、图像的表达和沟通来实现。虚拟性爱区别于现实性爱之处在于它不是真实的身体接触,而是对现实性爱的虚假模拟。虚拟性爱的对象,通常都是现实中互不相识、互不来往的,甚至连性别都不辨的。虚拟性爱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虚拟性,没有真实的身体接触;对象的匿名和不确定性,对象没有非常固定的人选,随遇即行;快捷性,网络性对象对性活动、性体验满足即散,没有更多相关的联系和接触。   美国《在线观察》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每天有约5万人在网上700多个聊天室中体验性爱;由MSNBC公司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约有10%的18岁以上网民沉迷于网络性爱;而在日本,不仅性爱视频“真人秀”司空见惯,更有约100万名用户购买了“虚拟女友”软件,用高科技来满足网络性需求。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对传统的性爱观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人们的家庭婚姻观念有什么样的冲击?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1 网络性爱流行的心理与社会原因      任何一种流行的风习,都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精神或物质的需要。那么,网络性爱流行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1.1 性得不到满足的替代性补偿   由美国加州圣约瑟婚姻与性中心和斯坦福大学共同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妇女、男同性恋者及其他“性权利被剥夺的”人,最有可能染上互联网性爱瘾。换句话说,正因为这些“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性的满足,才热衷于到网上来寻求替代性补偿。女性在现实世界中很少提起性爱,主要是害怕性病和由此而生的暴力,此外她们还很看重别人的评价。但在互联网的世界,她们可以匿名,无拘无束地寻找任何与性爱有关的东西。除了女性外,拒绝公开性倾向的同性恋者也把互联网视为探求性爱满足的好地方。调查发现,有16%沉溺于“网上性爱”的人属于同性恋者。心理医生戴纳•普特纳姆在接受访问时指出:“互联网......是这些性爱弱势族群有真正自由和全部索阅无限量色情资料的首要地方。他们可能没有异性恋男子在处理性诱惑和色情东西上那样的技巧。这就像把贪吃的孩子独自放在糖果店,他们困惑而迷茫。”   1.2 传统社会中对性的规范与束缚受到挑战   网络的匿名性、隐密性、跨国性、互动性、多向性极大地方便了网民尽情释放情欲的要求在传统社会中对性的规范与束缚,藉由网络的匿名特性而得到解脱。在虚拟的空间中,没有人知道谁是谁,于是,情欲因而可以透过许多方式来获得宣泄。人们本身存在的情欲欲望,自然随着网络以及虚拟实境的空间场域,而得到另一种新的刺激与满足。纵观网络中的性爱,可以说,已经摆脱了旧有的观念。网民进入网络的虚拟世界,可以在不是情人间的关系中,任意寻找刺激与情欲。很多情境是在双方均为陌生的状况下进行的。在这样的情境之中,与异端的他(她)尽兴讨论原始情欲,这是一种“脱序”的享受,享受着在现实上无法接受的性爱。或许来到这里的人,只为了自己的情欲,为了一个彼此不用负责任的享受,或者只是想抒发自己在感情上的不顺心,进而寻求一个属于自己的解脱。在网络上的出轨,不见得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而在网络上的情欲,也可以让他们视为一种享受。甚至对于现实生活上的压抑,也可以在这里得到抒解。网民们都知道,只要不触犯法律(其实,大部分的事情都不会被公开),只要不被发现,就不用遭受社会规范的指责。所以,网民可以非常尽情的释放自我。      2 虚拟性爱的本质      虚拟性爱本质上是性自慰的延伸,是由性伴帮助促进的性幻想。男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男性自慰与性幻想多于女性。美国心理学家肯韦伯曾发表过“男女生理有别的双重标准”理论:第一,男人的性器官外露感受较之女人在体内更直接,受不了感官诱惑的多数都是男性,所以从古至今,妓女的总数一定多过男妓的道理显而易见。第二,男人一个月生产超过百万个精子,女人却只有一个卵子,满则泄也是男人的常态。经过各种调查,男性自慰的比例还远超过女性,可资佐证。网络上的虚拟性爱反映男性对一夫多妻的奢望。女人喜欢安定与固定的伴侣,男人则喜欢幻想或尝试多伴侣。弗洛伊德称,男人与生俱来对性伴侣就有多选性,源于动物本能。美国调查表明,有相当比例已婚的或者有固定性伴侣的男性仍然热衷于在网络上进行虚拟性爱,这实际上暴露了很多只有一个妻子的男人对一夫多妻的奢望。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一个男人如果有能力,他可以无限的娶妻纳妾,没有能力的,就只有一妻足矣。妻妾成群的人总是少数,他们便成为那些有妻没妾的人向往的目标。男人们在现实里无力做到,却可以在想象里实现,现在网络就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虚拟空间。虚拟空间里的女子是力量的化身,这样的侠女就是男人想摆脱人生困境时的种种臆想。“人逢中年事多秋”说的就是人在成年之后经常会遭遇一些事情,幸事则罢,悲事则乱,被欺或丧亲等。在遭遇不幸的时候,人也是最无助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需要能够帮助自己重建生活和伸张正义的力量。      3 虚拟性爱的利与弊      3.1 虚拟性爱的好处   3.1.1 安全性 网络虚拟性爱的实现和安全套的发明一样,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将又一次地导致人类由传宗接代的义务变成一种生理上的快乐,而且更为安全、可靠,符合某些性学专家一直在寻找的“清洁的性爱”。而且它将虚幻和现实的感觉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新型的两性关系中,性的快乐与生殖目的完全脱离,避免了身体上的接触,尤其是艾滋病的威胁,所以是安全的。同时,男人有了性欲不一定要找小姐,可以自己对着电脑解决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因为找小姐而导致的一些治安案件的发生;另外,很多男人都见异思迁,导致家庭纠纷和离婚,而网络做爱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类事的发生。   3.1.2 有助于释放心理压力   现代人大部分的时候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这时候网络就给了他们充分表达的空间,人们可以对着电脑任意的表达我们内心真实的情感与想法,网络做爱避免了一些因缺少性生活或性生活枯燥带来的人的抑郁和紧张,能放松一下自己,通过网络宣泄情欲后,减轻了精神压抑。曾经有性心理学家说过,只有畜生才把性仅仅看作激烈的插拔运动,人类的性行为应该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性之爱,也许进入身体不是必须的了,进入灵魂更能显示出无穷的魅力。网络做爱充满愉悦和刺激却没有什么不良后果,这种想象力引起的肉体感官的刺激和精神快感也是一种爱的方式。   3.2 虚拟性爱的弊端   3.2.1 影响心理健康 虽然在虚拟性爱时,跟性爱有关的体验会引起大脑内多巴胺、内啡呔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分泌,带来高度兴奋和特别体验。但是这种刺激和体验对于年轻人来说过于强烈,他们容易陷入其中,导致依赖――虚拟性爱本身并不是病态行为,但是要是过度依赖它来满足自己,就会出现“虚拟性爱成瘾”,给自己带来伤害。另外,在虚拟性爱之后,一些人会产生羞耻、自责的想法,影响与伴侣的和谐和心理健康。
  3.2.2 导致青少年走向犯罪边缘 一部分青少年可能因某个偶然机会体验到了某种形式的虚拟性爱,跟性爱有关的体验引起大脑内多巴胺、内啡呔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分泌,带来男欢女爱中高度兴奋和欢愉的体验。但这类刺激和体验对于青少年来说过于强烈,他们容易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另外,因为青少年尚未建立起成熟的性爱和性道德观念,因此在虚拟性爱之后,如同手淫一样,常常会伴随羞耻、内疚、自责的想法,影响学业、人际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虚拟性爱引起的性冲动,也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走向犯罪边缘。   3.2.3 影响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在成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沉迷于虚拟性爱。因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充分的想像空间,创造出完美的性爱对象。作为自慰的一种延伸形式,很多人认为其无伤大雅,是生活的调剂品。然而,适度与过度的尺度往往很难把握。有些人在生活中与异性交往很拘谨,在网上却如鱼得水,魅力四射。网络虽然补偿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的一部分需要,使得个体受到强化,但反过来,这也影响了其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发展。还有一些人虽然在生活中有伴侣,但因为彼此间的感情渐渐趋于平淡,于是转向虚拟性爱,寻求新的刺激。久而久之,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就难以维持稳定和长久了。      4 对网络性爱应予以管制和规范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网络正在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正在改变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和价值判断方式,网络也为人们的性生活打开了另一扇天窗。虚拟性爱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但如果它对工作、学业、人际、婚恋关系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虚拟性爱就可能从适度的情趣变成了“瘾”。尽管虚拟性爱被认为可以解决性压抑问题,减少性病的传播,降低性源犯罪,但如果掌握不了度,它就很容易变成一种病态。过分强调生理愉悦而忽视了性爱本来的身心交流,从这个层面上说,它是反人类和反自然的。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对网络性爱予以规范和管理,应该让人们有选择地面对自己需要的网络,而不是被无意中推入网络性爱陷阱。至少应该在网页的显著位置贴出警示语,让网民知道网络性爱成瘾的危害性。      参考文献   1 [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M].北京:上海三联书店,2006.   2 马晓年,邸晓兰主编.性心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美]海德,[美]德拉马特著,贺岭峰等译.人类的性存在[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 李银河.西方性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5 〔美〕朱莉亚•A•埃里克森,萨莉•A•斯蒂芬著,马永波译.吻与倾诉――20世纪性学报告[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      [收稿日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信息资源的传播历经语言传播时代”阅读附答案_初中语文阅读_作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信息资源的传播历经语言传播时代”阅读附答案
&&&&&&&&&&★★★
“信息资源的传播历经语言传播时代”阅读附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12:52:15
《“信息资源的传播历经语言传播时代”》阅读答案&①信息资源的传播历经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最终过渡到电子传播时代。而互联网的出现将电子传播推向了更高层次。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成为主流。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与传统信息资源的传播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②首先,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途径具有多样性。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途径有很多,网上论坛作为网络组织传播途径,为群体成员之间进行信息资源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方便;而网站作为网络大众传播途径,则成为个人、组织及国家机构发布信息的主要平台;微博为个人发布信息提供了捷径。同时,一些新兴的信息传播途径正走进人们的视线,像贴吧、微信等。另外,无论是电子邮件、还是QQ等,都是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资源传播的常用方法。&③其次,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当前人们的关注点十分广泛,过去以单一形态传播的信息资源已无法满足人们广泛的兴趣爱好,但网络信息资源却能突破传统限制。网络信息资源借助多种传播形态,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将各领域资源和各种文件类型在互联网上传播。网络信息资源涉及的领域可以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娱乐等再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件类型可以是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和文献信息索引,也可以是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网络信息资源可谓应有尽有,这些都尽可能地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④再次,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速度具有___性。在网络媒体上,我们往往看不到头版头条新闻在哪儿,新闻内容总在不断滚动更新。借助数码摄录设备和手机等现代化影像处理及通讯工具,网络新闻记者可以进行事件的现场直播,在网络上图文并茂地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把事件报道出来,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网络比电视编辑的时间更短暂,更迅速。在网络上公众可以看到事件每分钟的发展情况,而网络后台的编辑们还可以迅速调出与事件相关的背景图文资料,让社会公众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事件真相、新闻后面的故事或细节。&⑤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改变了广大民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使人类突破了时空的约束,步入了自由的王国,不仅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也丰富了人们的见识。&15.阅读文章,请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你认为比较全面反映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特点的一个语句,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3分,含书写1分)&(1)包罗万象&(2)天涯若比邻&(3)条条大道通罗马&(4)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答:_______&16.根据第④段内容,在文中画线处应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只填序号)(2分)&甲:及时&&&&&&&&&&&&&&&&&&&& 乙:即时&17.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你对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特点的了解,谈谈你怎样看待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和青少年学习之间的关系。(5分)&材料一:小明是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虽中考在即,但因病不得不在家休息两个月,这给小明的学习带来了极大困难。于是小明参加了网上学校的学习。他一方面收看网校教师的授课视频,一方面通过网校论坛与老师讨论学习上的疑难。网校学习之余,小明还在其他网站搜索关于学习方面的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料。最终,小明虽然休假两个月,但学习成绩并未受到影响。&材料二:小明读《史记》时碰到了一些不太理解的词句,于是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资源,可是他发现关于这些词句网上有多种解释,让人很难分辨哪种理解更恰当。一时间,小明非常苦恼,不知该如何选择。&答:_______&&&
&15. 答案: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共3分。答案2分,书写1分)&16.答案:即时(共2分)&17答案示例:网络信息资源传播途径多样、内容丰富和速度即时的特点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但网络信息资源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也使得信息资源标准不一,这也给青少年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扰;青少年在使用网络信息资源时要有所鉴别,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共5分。前两个要点各1分,最后一个要点2分,结合特点1分)
阅读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阅读: 下一篇阅读: 没有了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Word]论网络传播的利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Word]论网络传播的利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武术网络传播的利弊分析,武术传..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武术网络传播的利弊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利弊英语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