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未来将矿石全成分化验检测出无数的兴趣族群.出处是哪里

作者:Sandy
来源:标签:
导语:一直觉得传播学中的5W理论是一条万能理论,只要掌握了这个逻辑,剩下的就看基因和造化了。别跟我讲什么产品、销售、市场、技术......隔行如隔山.....写代码我不会,是因为我没学。就我当初被逼一个星期学会音频剪辑,一个月学会dreamweaver的经验来看,工具永远不构成核心壁垒。
  世间万物,起承转合,七十二般变化,终究是建立在一个普世基石之上的。
  这本《参与感》,其实涉及的都是最基本的思考逻辑。如果是一个具有广阔胸怀并善于思考的读者一定不难活学活用。
  摘录及发散(双引号部分为原文摘录/括号部分为自己思考):
  一、序言
  1、“创办小米的时候,我的想法就是,不管公司未来能做多大,我们一定要把小米办成一个像小餐馆一样,能让用户参与进来的公司。老板呢,跟每个来吃饭的客人,都是朋友。这种朋友的方式,才是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方式。”
  2、“凡事要‘顺势而为’”
  二、参与感篇
  1、“金山时期,我们讲究‘风暴式营销’,将就‘海陆空’三军并进。”.....“比如‘红色正版风暴’、‘’龙行世纪”、‘秋夜豪情’、等,先把概念做足,再通过市场投放把声音放大,做成声势浩大的营销事件。”----P4
  2、“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做爆品是产品战略。产品规划阶段要有魄力只做一个,要做就要做到这个品类市场第一。”.....“扩散口碑事件,先筛选出第一批对产品最大的认同者,小范围发酵参与感,把基于互动产生的内容做成话题做成可传播额时间,让口碑产生裂变,...”-----P19-20
  三、产品篇:
  3、“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P25
(看到这里我参与感和我自己逻辑体系里的“荣誉感”“存在感”产生了共鸣。我一直强调要给别人以这两种感觉,然后通过一种“仪式感”表现出来。为人做事先搞清楚别人的最大诉求,尽可能去满足他们,然后大家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为你站台,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当然,如果你懂了这个道理,还想事半功倍的话,就要把麻烦留给自己,把轻松献给别人。这也就是这本书里写到的“尽量减少用户参与成本”。)
  4、“用户体验就是‘好用好看’。翻译成设计语言是UI/UE的话题,但是,‘为谁设计’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P35(这里是我开篇引子里写到的5W理论的一个小的实践。为谁设计即who,好用好看即how。)
  四、品牌篇
  5、“不是劈开脑海,而是潜入大脑。”-----P59(所谓用户习惯培养一定不是凭空出现的,从恐龙时代到现代社会,每个改变都是有迹可循的,这句话再次印证我的这个思考。由此,想要独树一帜务必先要潜入到目标用户脑袋子,深入“敌人”内部,寻找突破口,争取一招致命。)
  6、“经典品牌定位理论是指开创并主导一个新品类,如何在潜在用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小米品牌的胜利,首先是‘互联网手机’这个新品类的胜利。”-----P59
  7、“看看在其他领域的品类杀手,把它们曾主打的广告语仔细研究下,都不是做简单的营销而是强化品类的教育。”-----P60(好的广告我喜欢看,因为他们都会给到你一些启发。成功的品牌宣传,从最早的“羊羊羊”到“送礼只送脑白金”....
能被大家记住并传播,这背后正反应了用户的某一种心理,大可把每一个类别找几个代表,没准儿哪个就适合自己呢。PS:最近看了Levi's的那个广告,余文乐做的,从文案到创意都很好,他在传递的是这个服装所代表的生活方式。)
  8、“用户对品牌的真实感很在意。”----P62(如果你不想干一票走人,千万不要试图隐瞒或者夸大产品的实际效果,如果你把消费者当做傻子,最终会发现最傻的是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把产品做好,让用户在拿到产品的时候有一种物超所值的惊喜。)
  9、“传统行业的品牌路径是,先砸知名度,再做美誉度,最后是维护忠诚度。互联网企业由于产品即品牌,所以通常是先做美誉度,然后做知名度。”......“小米做品牌,一开始只专注忠诚度,通过口碑传播不断强化这一过程,到了足够的量级后,我们才投入去做知名度。”-----P65(这条理论也是创业者在跟我寻求市场PR策略时,我着重强调的一部分:创业公司的钱不是自己的,我建议大家把钱花在刀刃上,这样永远都会被动。所谓刀刃在B轮之前无疑是产品,品牌主要靠产品本身去建立能够口耳相传的知名度,如何不花一分钱让大家帮你传播,首批忠实用户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小米的品牌策略。)
  【这里可以多说一点,不管你的产品和创业是什么,我都建议大家先选出几个你的主打领域,然后每个领域抓几个有代表的狂热粉丝代表,建一个小型内测群,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话语权和回馈,这也是粉丝经济一个很好的活学活用,你要相信,在这些人身上花精力、时间和金钱,未来他们会以不知道多少倍的高回报让你惊喜。】
  10、“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未来将分化出无数的兴趣族群。”-----P70(以兴趣为中心聚集的人群远比以概念、猛砸钱获得的忠实。前段时间有幸和着迷网的创始人聊天,谈到过这个话题,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忍不住给他发了个微信,再次表达我对于这一理念的认同。为什么人类讲圈子?无非就是兴趣,志趣相投才有话聊,你说的东西才能让一个原本不熟悉的人相信。)
  11、“每个产品都需要属于自己的木盒子,需要找到自己的
爆破点。”------P98(差异化营销是让别人记住你的最佳捷径。比如一对双胞胎,你要想让别人轻松记住你,最简单可以把自己头发染色,当然这是最肤浅的爆破点。不过道理没差,有了自己的明显差异化优势,想不火也难。创业虽然也是千军万马,但他不是标准化流水线,反之,如何迅速找到自己的优势1、2、3才是秘密武器。)
  12、“发布会时长不要超过90分钟,因为这是听众疲劳感的阈值。”------P102(这种常识性的东西看似很细节,其实往往很关键。没办法总结,全靠自己用心。)
  13、“比如花500万元邀请一位明星代言却只花了1000万媒介投放,其实媒介投放资源5倍甚至于10倍于代言费,要不然就是蜻蜓点水,一枪打出在无后招。”-----P105(这也是常识性问题,没因为一些小钱误了效果。)
  14、“互联网公关要练不生气功。”-----P115-117(这几页大家务必要重点看一下,我对于无聊吐槽的回应一律是"不反驳、不回应"。人在江湖被说几句又不会掉肉,除非你擅长雇水军凑热闹,否则不建议掺和进去。中国人向来喜欢凑热闹,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清者自清,如果自己没问题实在无需这个问题上纠结。)
  五、新媒体篇
  15、“我们坚信,互联网手机的盈利,不是靠硬件来赚钱,而是要像互联网产品一样,未来靠增值业务来驱动。”------P122(这个对于在智能硬件领域创业的创业者来说是非常具有深意的一句话。)
  16、“企业做自媒体的内容运营,要先做服务,在做营销。”------P122
  17、“在这个读图的时代,小米非常重视精美的图片设计对于新媒体内容运营的积极作用。我们为微博、微信、论坛等运营团队都配备了专业的设计师,以保证运营的内容让更多用户喜欢和主动传播。”------P124
  18、“用户关系:用户关系越弱,信任传递就越弱,参与感的口碑事件扩散效果也就越弱。微信是强关系,其次是QQ空间和论坛,最后是微博。尤其对于很多微博大V来说,99%的用户都是弱关系。”------P128
  19、“其实QQ空间在国内运营已久,在中国互联网应用博客类产品里面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覆盖人群达到1.3亿。”-----P144(说实话,我个人已经不用QQ空间好久了,不过最近有好几个创业者跟我提到在QQ空间的产品发布和互动效果很不错。看了要好好研究一下了。)
  20、“如果把微信
当营销平台,这就等于走到了死胡同了。基于天然的通讯录好友关系,微信更适合做服务平台。”-----P147(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已经领悟到了,在移动互联时代任何生硬以及强奸式的营销都将被屏蔽,想说:何必呢?)
  21、“小米论坛,产品其实在卖出去以后就成了内容。”----P152(事实证明别人家的平台在好用,也要有自己的池子来沉淀自己的用户和内容,不过这是个长线事情,需要一个足够有耐心的团队来运营。这里面可操作的东西也很多,老用户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六、服务篇
  22、“海底捞的管理理念就是,你首先要体现自己员工的尊重和信任,员工才会在服务用户的时候真心地把服务当成他自己的工作。”----P162(做人做事“尊重”永远是第一原则。如果一个企业需要靠薪资和平台暂时可利用度留住员工,真是可悲。想用户需要什么,先想员工需要什么?)
  23、“赚小费的公司还不把客人服务好,那肯定要歇菜。......我们吧产品、服务做的用心一点,让用户喜欢我们。用户喜欢我们了,打赏我们一点小费,我们挣这个消费就可以了。”----P167(在成本不可控的竞争面前,通过附加服务,赚别人无法抢走的那部分。)
  24、“我有一个很大胆的想法,我也在想它的可行性:小米之家能不能按照咖啡厅主题店的方式,在各地去建设一个拥有与众不同风格的小米之家主题店?家嘛,也许就应该充满个性,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整齐划一。”----P178(其实是也是我在思考所有O2O创业模式的时候在考虑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把体验真的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呢?说实话国人的生活品质和习惯都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如果可以这样来做,到不失一个人性化的设想。)
  25、“创业要选大市场,找最好的团队,还要准备足够多的钱。”----P183(大多数国人有一个“毛病”:太着急赚钱这件事情。越年轻的一代出来希望这种现象能够会有好转吧。借用小米文化衫上一句话: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26、“我认为,人是环境的孩子,在一个对客户光鲜亮丽,对员工却将就的环境下,服务体系的员工难免把服务当成一份不得已去完成的工作罢了。”----P191(这是我认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人最基本的礼仪:尊重。你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被尊重,你的企业也一样,而且这种无形的精气神儿是会传递的。)
  七、设计篇
  27、“‘卓尔不凡’,这是我们在诸多广告中最常见到的词,却是小米内部策划会议上经常被批判的一个词汇......你向朋友推荐的时候,肯定不会讲‘小米手机卓尔不凡’,对吧?肯定得讲大白话‘小米手机就是快’。”----P195(这个不只是设计的问题,品牌传播貌似更应该注意这一条。简单来说:说人话!)
  28、“产品点分为卖点和噱头,卖点是用户愿意为之掏钱的,噱头是有意思但用户不会为之掏钱的。卖点定义分为两类:一级卖点和二级卖点。一级卖点只有一个,这样用户才记得住,如果你说三到四个就等于没说。二级卖点是辅助描述一级的,一般有两到三个。”----P198(贪全永远是得不偿失。)
  29、“国画里讲究‘守黑留白’。设计要留白。”----P213(留白的延展理解我认为有二:1、每次只宣传一个重点,不要贪;2、悬念式营销,举个例子--几年前有一部话剧叫《恋爱的犀牛》,上演前,台里每天都会播两次这样的广告--“犀牛来了,犀牛来了。”But
大家听了几天之后就都觉得奇怪,好奇这犀牛是什么?于是在大家互相询问并好奇的过程中传播就散开了。)
  30、“一图胜千言.....如何设计出一张‘胜千言’的图片有很多技巧。:简单直接;可感知的情怀;适合移动设备阅读。”----P226(说到图的重要性,这里想聊一下社交类创业产品的生态现象:大家可以看一下,微博、微信、ins、nice....然后再回想啪啪。我们人类对于视觉的依赖和信任要远远高出听觉,你看微信上但凡是重要的事情,大家一般都会发文字而不是语音。而文字太多的时候,大家又往往希望缩简成几张图片。所以如果你不能找到林志玲姐姐来代言,那最好还是乖乖写好140个字符或者做一张惊艳的海报吧。)
  八、完结篇--《阿黎笔记》
  31、“亚文化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P239-245(这几页特别有意思,让我看到了好多商业老前辈身上的顽童气质。他们有意思的在于他们不固执,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被边缘化过的一群。主流文化也来自于亚文化,比如AKB48,比如摇滚....“其实,不是老人变坏,是坏人变老。”真是爱死这句话了,哈哈哈。你们快来体会下,对待新事物的宽容和接受度,尤为要提一下IDG资本的李丰,可谓最有情怀的投资人之一。)
  32、“你会发现,这些好的设计背后,都流露出同一种思维:寄情于物,寄关怀于物,注入可被感知的用心,从无生气的工业品变成对自然生活充满关怀的符号,让物件本身能够盈出给人慰籍的情绪。”---P251(对于未来我的理解是:人本身就是寂寞的物种,并且会越来越寂寞;人是需要爱的,并且会越来越需要。深深抓住这一点,无论设计还是创业就都不难了。)
  33、“我内心始终相信:能穿越时间的不是商业,是哲学、文学、或者艺术。”---P264(这点我深有同感,所以希望大家能偶尔沉下心来修身养性,多看看哲学、文学和艺术的书籍或者其他,这些是人本位最基本的素养,也能帮助我们提高思考的逻辑性和客观性,当然还有所谓的情怀。做什么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当你能抽身思考,就不会那么局限了。)
  34、“人生是一场修行,见自己,见天下,见众生。”---P265
一生一世定位于婚恋用品礼品垂直电商平台,以电子喜帖为入口,向结婚新人及其亲朋好友提供传统和创意的婚恋周边商品。初中的时候,跟风看郭敬明的《幻城》《悲伤逆流成河》等一系列小说读完以后觉得好伤心啊,那时候最大的负能量就是在他书里看到的。现在一想,卧槽什么玩意儿啊,真脑残!&br&ps:记得当时四娘还长这样:&br&&img src=&/8eefcfb05d2_b.jp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br&刚上高中的时候,又看了安妮宝贝的书,不作就会死的那种,看完了也觉得好悲伤啊。现在一想,卧槽什么玩意儿,真脑残。。。&br&一般都是这个风格:&br&&img src=&/ee82aba04ca77b4c88996_b.jpg& data-rawwidth=&466&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6& data-original=&/ee82aba04ca77b4c88996_r.jpg&&&br&自从上了大学,再也没看过那样的书,但是其他文学作品,小说,历史,中外名著走马观花的看了不少。我发现几乎每一本书中,特别是世人口中的“好书”中,都会有负能量的成分存在。爱情的悲剧、对人性的践踏、背叛、死亡这些负能量的东西,可以让一部文学作品震撼人心,但是作者往往也会用很多正能量的东西做一个抵消,所以读起来感觉还好,但是有几本看了之后真的会心塞好几天啊,整个人都不好了,比如:&br&&br&1、上面很多答案都提到的《人间失格》,作者太宰治能写出这样的东西,他自杀我一点都不奇怪。绝对是毁灭型人格的作者。写的东西都颓废的要死,《人间失格》是他颓废的巅峰。绝望、迷茫、毁人三观。不过他文学造诣不浅。感觉日本很多文学作品都是挺负能量的。。&br&&br&2、《活着》,薄薄的一本书,我不敢再看第二遍。除了福贵,几乎每个角色都默默的、绝望的、甚至莫名其妙的死去,并且无法反抗这种命运,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是冷冷的,让人觉得仿佛理应如此。看后有种深深的无力感。&br&&br&3.张爱玲的《半生缘》,好悲凉,顾曼桢的人生就是个大悲剧。特别是后来最经典的桥段,世钧和曼桢重逢,一切都回不到过去了。令人叹息。&br&&br&4.不知你们看没看过日本的恐怖漫画,比如《富江》,记得当时看完了之后上街,看到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群,想到了漫画里的情节,我的胃里一阵翻腾,差点没吐了。&br&&br&5.在我们学习鲁迅爷爷文章的阶段,你们不觉得他的《祝福》等很多作品都负能量满满吗?!当时十几岁,看完感觉好烦躁。&br&&br&另外,上面的有人提到《平凡的世界》,不是很认同。看完这本书我还小小的振奋了一下。刚开始看,确实不舒服,因为这本书用相当大的篇幅描述贫穷带给人们的苦难和绝望,填不饱肚子,得不到爱情,为生活苦苦挣扎。但是后来少安把砖厂办的有声有色,成了“冒尖户”;少平也通过自己踏踏实实的劳动取得了成就,田润叶的爱情悲剧,到后来也不能算悲剧了。就是田晓霞的死让我伤心了一下。整体感觉还是很向上的。&br&&br&暂时能想起来的就这些了。。。其实我还看过很多负能量电影,呵呵哒。
初中的时候,跟风看郭敬明的《幻城》《悲伤逆流成河》等一系列小说读完以后觉得好伤心啊,那时候最大的负能量就是在他书里看到的。现在一想,卧槽什么玩意儿啊,真脑残!ps:记得当时四娘还长这样:刚上高中的时候,又看了安妮宝贝的书,不作就会死的那种,…
来自子话题:
&img src=&/50e87b9cddc3a73b5841e_b.jpg& data-rawwidth=&1560& data-rawheight=&6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60& data-original=&/50e87b9cddc3a73b5841e_r.jpg&&&br&我之前是这样弄的,现在用 Reeder 替代了 Newsify , Reeder 操作比较顺畅,层级分明,但是分享的话还是 Newsify 强, Reeder 分享到 Evernote 会缺少图片.&br&&br&&br&/*
补充 */&br&&br&&b&Read it later 的选择建议:&/b&&br&&b&Pocket&/b&&br&优点:&br&&ol&&li&Pocket 有自己的图片服务器,会把源图片压缩后(质量很不错)保存到自己服务器,很多私人博客由于停止维护,图片都挂了,但是存到 Pocket 的图片还没挂,这个很重要。当然,Pocket 挂了就没办法了&/li&&li&Pocket 保存到 Evernote 的排版很精致,有些情况甚至比 Evernote Clipper 还好&br&&/li&&li&美观,平台多(Chrome App 都有),操作方便,可加tag,有很多第三方服务都支持 Pocket,
App 端速度快, 很喜欢一个细节就是 iOS 客户端可以监控你的剪贴板是否有网址,cun的话&/li&&li&&b&全平台阅读进度同步&/b&&/li&&/ol&缺点:&br&&ol&&li&Pocket 为了保证排版质量,抓取方法不够 Instapaper 狠,后者连多数论坛帖子都照抓不误&br&&/li&&li&Web 端非常慢……各种浏览器都经常打不开&br&&/li&&/ol&&img src=&/b786cecf756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b786cecf756d_r.jpg&&&br&&br&&b&Instapaper&/b&&br&&b&基于2012年时的体验,没深入使用,可能现在改进很多,盼各位补充&/b&&br&优点:&br&&ol&&li&英文阅读无敌,个人认为字体太漂亮了。&br&&/li&&li&抓取能力强&br&&/li&&li&简洁大方,可以建立文件夹&br&&/li&&/ol&&br&缺点:&br&&ol&&li&中文支持非常差,排版觉得很乱,没 Pocket 整齐&br&&/li&&li&抓取能力太强,以致很多无谓的元素也被抓去,也是导致排版乱的一个因素,可能因为老外的网站没我们那么凌乱……&br&&/li&&/ol&&br&&b&Readability&/b&&br&一开始最喜欢的 RIL 服务,后来因为太多细节改进很慢,就直接转到 Pocket了。&br&2011年后就没用过,期待各位补充。&br&&br&好久前自己总结的文章:&br&&a href=&/reading.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我现阶段的阅读系统&i class=&icon-external&&&/i&&/a&
我之前是这样弄的,现在用 Reeder 替代了 Newsify , Reeder 操作比较顺畅,层级分明,但是分享的话还是 Newsify 强, Reeder 分享到 Evernote 会缺少图片./*
补充 */Read it later 的选择建议:Pocket优点:Pocket 有自己的图片服务器,会把源图片压…
&p&今天,亚马逊&a href=&http://phx.corporate-ir.net/phoenix.zhtml?c=176060&p=irol-newsArticle&ID=1851497&highligh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发布&i class=&icon-external&&&/i&&/a&了第六代Kindle 阅读器,即改进版的Paperwhite。新款的Paperwhite将于9月30日正式出货。根据亚马逊官网发布的公告,新一代的Paperwhite共计有11项改进,解决了上一代产品备受消费者抱怨的各种问题,如翻页迟缓、反应过慢等。&/p&&p&作为一个Paperwhite用户,在介绍新款的Paperwhite有哪些改进前,我先“抱怨”一下上一代Paperwhite有哪些不足之处。从普通用户的角度来说,最大的弊病莫过于翻页的迟缓:用手指滑触页面,需要等待貌似1秒的时间才能看到上一页或下一页。&/p&&p&虽然屏幕看起来像是纸质书,但翻页却相当不给力。此外,整个系统的反应迟钝也是相当严重的问题。例如,在阅读英文书籍时,你需要查询某个生词,于是按住该词等待菜单出现,然后选择释义;然后再回到页面。这个过程一般需要至少3秒钟。&/p&&p&有时候你要查看一个单词的全意,还要进入到一个新的页面。从这个新页面回退到书籍页面的反应也比较迟缓。&/p&&p&甚至出现死机现象。我曾遭遇过一次,在网上也看到其他用户抱怨这个问题,看似比较普遍,频率比较高。&/p&&p&在新一代的Paperwhite中,亚马逊已经从三方面着手解决我遇到的问题。分别是:更快的处理器,比上一代快25%;升级版的触控技术,传感器密度提升19%,更精确地响应手指的滑动;全新的翻页操作——在不离开当前页的情况下预览其他页面。&/p&&p&这三项是对普通用户的使用体验最直接的改进。其中第三项最值得说一下。因为电子书相比纸质书籍虽然有着数不完的优点,但习惯于纸质书籍阅读的人们总是不太习惯电子书的翻页。纸质书捧在手里可以快速来回翻看,但电子书只能一页页翻、或者通过目录跳转(不一定找到目标页),亦或是输入页码,但查找内容的效率不高。&/p&&p&新款的Paperwhite用了“预览”这样一个解决方式。如下图所示:&/p&&p&无需离开当前页面,从底部滑轨控制内容区域,阅览页面内容,从而实现与纸质书类似的翻页查找操作。&/p&&p&此外,新一代的Paperwhite还推出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梦想使用的功能——生词列表(Vocabulary Builder),可以把阅读英文书籍时查询的单词集成到一张列表上,还可以做自我测验。&/p&&p&除了上述几项改进外,还有如下提升:&/p&&p&新一代背光灯,更好地保护眼睛;&/p&&p&集成Goodreads,实现社交化阅读,与全球2000万读者进行交流、分享;&/p&&p&全新FreeTime家长控制功能,让家长挑选特定书籍、给孩子设立阅读奖章等;&/p&&p&全新Smart Lookup功能。这是一个单词查找功能,主要解决了对于一个词组的释义。例如,“credit default swaps”是在The Big Short一书中的事物,如果用普通的词典功能查询的话,只能得到三个单词分别的释义。而通过X-Ray,就可以得到这个词组特定的含义。&/p&&p&全新的In-Line Footnote,即行内批注。这样一来读取批注时就无需离开本页面了。&/p&&p&MatchBook政策,即在亚马逊购买了某书的纸质版后,可以以不高于2.99美元的价格购买其Kindle版。&/p&&p&总体来说,新一代的Paperwhite改进的亮点有不少。从我的角度总结:翻页操作、反应速度、单词列表这三项是最具吸引力的升级点。&/p&
今天,亚马逊了第六代Kindle 阅读器,即改进版的Paperwhite。新款的Paperwhite将于9月30日正式出货。根据亚马逊官网发布的公告,新一代的Paperwhite共计有11项改进,解决了上一代产品备受消费者抱怨的各种问题,如翻页迟缓、反应过慢等。作为一个Paperw…
来自子话题:
1.kindle 1:2007年11月推出,配备6寸四级灰度显示屏。内置250M内存,可以放SD卡扩容,这也是kindle唯一一版能够连接外置卡。目前这个版本已停产&br&2.kindle 2:2009年2月推出,配备6寸16级灰度显示屏。内置2g内存。支持语音郎读功能,支持pdf格式,机身更薄,而且比k1刷新页面快&br&3.kindle 3:经典版本,2010年7月推出。有wifi和3g两个版本,比k2有了质的改进。机身更薄,屏幕面积减少了20%,机身重量减少了17%。内置4g内存,支持的文本格式更多。&br&4.kindle 4:2011年9月推出,减掉了键盘,只保留了五个硬件按键及一个触控板。内存减为2g,但是更小,更轻(仍然是6寸屏),开始支持多看系统。&br&5.kindle 5:别名kindle black。不可触摸屏,是kindle 4的升级版。&br&6.kindle touch:就是可触摸屏而已,跟k4没有太大区别,但是这个版本看pdf不爽&br&7.kindle paperwhite:2012年9月推出,全触摸,屏幕分辨率提高,厚度仅为9.1毫米。开始有背光,可以在夜里看书咯。而且开始支持中亚推送&br&8.kindle paperwhite 2:就是2013年10月推出的,比kpw的翻页速度更快,背光更加均匀,加入了生词本功能,加入了Smart lookup功能,不用像上一代查个单词还需要跳转到新页面,无需离开页面也可以查询单词。&br&就是这样了,码完字了
1.kindle 1:2007年11月推出,配备6寸四级灰度显示屏。内置250M内存,可以放SD卡扩容,这也是kindle唯一一版能够连接外置卡。目前这个版本已停产2.kindle 2:2009年2月推出,配备6寸16级灰度显示屏。内置2g内存。支持语音郎读功能,支持pdf格式,机身更薄,…
不是理科生读文学名著没用,是高三理科生读文学名著没用。&br&事有轻重缓急。
不是理科生读文学名著没用,是高三理科生读文学名著没用。事有轻重缓急。
《小王子》
《小王子》
你读书多少跟支持和反对国家政策没关系。
你读书多少跟支持和反对国家政策没关系。
来自子话题:
-&br&站在传统媒体的立场说两句。&br&&br&一、别信那些扯淡的新媒体论,没有「商业模式」的任何媒体 ,新旧与否,都只是名、相。&br&二、当下媒体的真正问题,在於「免费」和「盗版」。你就是新媒体,一样要面对同样问题。&br&三、股票上市、x 轮融资,都是一时的繁荣,真正的问题,永远没有解决。&br&&br&我的结论是,当大家在嘲弄旧媒体消亡时,我没见到几个新媒体能正常营利的。&br&容我强调一下,任何没有商业模式的媒体,免费用户基数再大,也是梦幻泡影。&br&&br&「传播方式」改变了,我们承认。&br&「营利方式」改变了没?说实话,它并没有。&br&&br&君不见,伟大的 google 和扯屁的 facebook,搞了半天,还是在赚广告费。&br&google 的搜索算法,facebook 的游戏机制,那是创新无疑,&br&但不管你怎麽创新,最後,还是要回到营利模式上。&br&&br&当年他们给我们的承诺,全新的世界,全新的法则,实现了没?&br&到头来,还不过是广告费那一套?&br&&br&新个屁。&br&&br&再是新媒体,本质的问题,还是旧的。&br&有本事,你给我发明一个全新的营利模式?&br&发明了,我再承认你是「新媒体」。&br&&br&(比如手机游戏、网路游戏,绝对够资格被视之为「新媒体」。)&br&(其它什么网络新闻,网络视频……得了,都早早洗洗睡,比较实在。)&br&&br&尤其网络视频,像国内的土豆、优酷,你们的收入,不能负荷影片的正常生产,&br&你们产生的利润,不能回馈到生产流程上,那么,就是撂夺性的假繁荣。&br&&br&具不说,诸位以盗版为谋利方式的网站,没有一家是盈利,全是玩的上市,烧钱的无聊游戏。&br&&br&说到底,那「新媒体」三字,在很多时候,都不过只是唬人的作派。&br&&br&-
-站在传统媒体的立场说两句。一、别信那些扯淡的新媒体论,没有「商业模式」的任何媒体 ,新旧与否,都只是名、相。二、当下媒体的真正问题,在於「免费」和「盗版」。你就是新媒体,一样要面对同样问题。三、股票上市、x 轮融资,都是一时的繁荣,真正的问…
如果需要一个简单的答案,那就是:是的。&br&&br&如果需要复杂一些的答案,我们可以首先将“写作”进行分类。随便举几个例子: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学术写作……每一个类别中又可以细分为更多的小类。&br&&br&每一种写作都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从一种写作跳转到另一种写作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了。以新闻写作为例,根据我多次担任“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助教的经历,绝大多数人第一次写出来的“新闻”都像是高中生作文,诸如排比、升华之类的惯用技法比比皆是,而新闻写作所需要的“倒金字塔”、“少用形容词/副词”等规则,则很少有人真正做到。不过,经过反复训练之后,情况会发生显著的改观。&br&&br&再比如,邀请学者给大众媒体写文章,结果常常比较悲剧。因为他们习惯了学术写作,上来先回顾一通文献,谈话题的重要性,介绍研究方法,直到最后的最后才亮出观点,而这个时候,读者早就跑光了。不过,反复沟通之后,这种情况也会改观。&br&&br&概言之,只要具备常人的资质,任何一种类型的写作都是可以习得的,学习的方式包括模仿、阅读教程、请人修改文章,等等。我本人最近从新闻界踏入学术界,正在摸索英文学术写作,我使用的一个比较具体的方法是:平日看论文时留意其中比较好的句式,随手复制下来,分门别类,建一个自己的小小的语料库,之后写作的时候就从库里面拿。&br&&br&当然,写作这件事和其他很多事情(画画、跳舞、烹饪……)一样,不可否认天赋的存在。但只要你不以拿诺贝尔文学奖为最终目标,天赋这东西真不用去关心。&br&&br&真正值得关心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如何在写作中扬长避短。仍以我个人为例,在媒体工作了三年,得到身边很多人的评价是:逻辑很好,写出来的文章非常清晰,但讲故事的水平比较差,写不出那种文字美妙的特稿。那么,我就可以多向思辨型的写作发展,当然也可以刻意训练自己讲故事的能力,比如可以多读读小说。&br&&br&最后讲一个励志故事,我的一个姨奶(奶奶的妹妹),已是花甲之年,文化程度并不高,此前也从未见她写过什么文章。但是自从几年前她学会了用电脑,开了自己的博客,她就坚持在博客上写自己的生活见闻和人生回忆,可以明显地看到,她的写作水平一天天在进步。现在,她的文章已经写得相当不错了。
如果需要一个简单的答案,那就是:是的。如果需要复杂一些的答案,我们可以首先将“写作”进行分类。随便举几个例子: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学术写作……每一个类别中又可以细分为更多的小类。每一种写作都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从一种写作跳转到另…
来自子话题:
新推出的这个功能确实不错。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然后上一下具体的操作流程。&br&&p&亚马逊Kindle微信服务号新推出的Send to Kindle功能,这个功能可以把微信里的长篇文章,聊天记录推送到Kindle里。终于可以摆脱小屏幕手机的憋屈模式阅读了,之前读篇文章眼睛累得够呛,就想着什么时候能在刚刚入手的Kindle Voyage这样的优质阅读器上享受,现在不但自己可用,更可以推荐给读不了小字体的父母了。第一时间体验了Send to Kindle这个功能,总结了一下设置的步骤,分享给大家,希望更多的朋友赶紧操练起来,把互联网阅读提升一个档次!&/p&&p&1. 在微信中搜索并关注“亚马逊Kindle服务号”&img src=&/a203e9b3abd7a74f8716c_b.jpg& data-rawwidth=&278& data-rawheight=&4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8&&&/p&&p&2. 关注帐号后,在对话框内回复“绑定+Kindle电子邮件地址”,轻松一步,这样就可以推送文章了。若要解绑电子邮箱回复“解绑”即可。&img src=&/da21f4946bbf48e2a1a09e17d102cc2a_b.jpg& data-rawwidth=&319& data-rawheight=&5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9&&&/p&&p&3.绑定了邮箱之后,需要到&a hre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亚马逊&i class=&icon-external&&&/i&&/a&上你的帐户下来添加推送的设备&br&&img src=&/df16765efe2ab97cd95a24c07a20a981_b.jpg& data-rawwidth=&318& data-rawheight=&38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8&&&/p&&img src=&/9c131c2008fde0a00826f_b.jp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2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9c131c2008fde0a00826f_r.jpg&&&p&在【设置】选项卡下,向下滚动页面至【个人文档设置】。在【已认可的发件人电子邮箱列表 】下方,请选择【添加认可的电子邮箱】。输入kindle@,然后点击【添加地址】保存修改。&/p&&p&4. 完成这一步,已经可以使用Send to Kindle功能了。只要我们在手机上看到想分享的内容我们可以点右上角,选“亚马逊Kindle服务号”。这样就可以把内容发到Kindle电子阅读器上。&img src=&/dcecf916c_b.jpg& data-rawwidth=&356& data-rawheight=&63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6&&&br&&/p&&p&现在打开KINDLE就可以畅快阅读啦!&/p&&p&&br&之后还可以在服务号微信菜单中的【Send to Kindle】中查看推送记录。&img src=&/ddece30175a6ffc5b0ef409dffce19f4_b.jpg& data-rawwidth=&382& data-rawheight=&61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2&&&br&与其说是基于kindle的新功能,倒不如说是更偏向于手机与kindle之间信息同步共享的一个功能。&/p&
新推出的这个功能确实不错。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然后上一下具体的操作流程。亚马逊Kindle微信服务号新推出的Send to Kindle功能,这个功能可以把微信里的长篇文章,聊天记录推送到Kindle里。终于可以摆脱小屏幕手机的憋屈模式阅读了,之前读篇文章眼睛累得…
来自子话题:
我可以先说说我自己的使用体验。我从 Google Reader 发布的第一天 (2004 还是 2005 年的 9 月份) 就开始使用这个产品,引入分享功能后更甚,到昨天为止在 Google Reader 上有数千 follower... 多年来之所以长期使用,而没有被 Flipboard、Instapaper 等新一代阅读产品吸引走,主要原因无非是:
&br&&ol&&li&阅读体验还可以;&/li&&li&尽管没有官方 API,但也有个诸多第三方客户端等组成的生态系统;&/li&&li&能直接看到许多朋友分享的文章全文 (而不是摘要或链接);&/li&&li&我可以方便地分享东西出去 (这又依赖于前两点... 如果不是有各种各样的客户端支持,不会做到这么方便)。&/li&&/ol& Google Reader 的新视觉设计我没什么意见 (除了界面元素占的位置太大以外... 这真的是个阅读器吗?在我的 15 寸 MacBook Pro 上的 Chrome 里头,阅读区域也只占到一半多一点)。但去除分享功能就基本上把我使用 Google Reader 的一大半理由给去掉了,一夜回到解放前。
&br&&br& 这是我做为重度用户痛恨新版 Google Reader 的原因。为什么要把我们心爱的玩具拿走?
&br&&br& 但客观地讲,Google Reader 的死亡是注定的。Google Reader 的周活跃用户数,2009 年年底的时候大致是百万级别,在停止开发两年后的今天,应该也不会有太大变化——这对 Google 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从用户数量上来看,Reader 是个失败的产品,尽管重度用户占了很大比例。Reader 团队每次做内部 review,主题总是 “为什么 Google Reader 很重要”,足可见地位。据说去年团队已经解散,Google 没有直接关闭产品,还有空做了次小清新改版,倒还挺让人意外的。
&br&&br&小众用户的命运总是悲哀的。过去的 Google 会有兴致做这些小众 geek 产品,今天的 Google 高举 focus 大旗 (Larry 被 Jobs 洗脑了...),早已对这批用户不屑一顾。某种意义上,过去那个对 geek 友好、愿意冒险、愿意仅仅为了有趣而做一些事情的 Google,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br&&br& 只能期待有新的创业团队来满足我们这些小众的需求了。有些小众需求,最后从 early adopter 变成了大众需求——新技术总是这样推向大众的;而更多小众的需求,最后死去。关于阅读,我相信只是 Google 没有找到正确的路。
&br&&br& P.S.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 Mihai 写的 Google Reader 社交功能发展史。Mihai 自 Google Reader 始就是 Tech Lead,直到去年。 &a href=&/~r/PersistentInfo/~3/VGC5jA6WOD8/google-reader-social-retrospective.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span&&span class=&invisible&&/PersistentInfo/~3/VGC5jA6WOD8/google-reader-social-retrospective.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我可以先说说我自己的使用体验。我从 Google Reader 发布的第一天 (2004 还是 2005 年的 9 月份) 就开始使用这个产品,引入分享功能后更甚,到昨天为止在 Google Reader 上有数千 follower... 多年来之所以长期使用,而没有被 Flipboard、Instapaper 等新一…
上山的路有两条,不管选哪一条,你都可能会忍不住想象另一条路的风景。
上山的路有两条,不管选哪一条,你都可能会忍不住想象另一条路的风景。
【有几张图】&br&我非常想知道作为目前此楼里唯一一个有真机实拍图的答案,到底是为什么排名到这么低的。&br&早上到货了。原持有一代。&br&跟一代比快很多,清楚很多,但还没有到一定要换的地步,一代二代持有者可以放心大胆地继续用下去。&br&翻页不怎么闪了。&br&跟voyage确实在一个显示水准上。然而voyage真的比KPW3美。&br&图片显示比一代进步不少。&br&闪屏不严重,翻页比1……简直是毫秒杀。&br&&br&简而言之,不需要kindle的人也不需要kpw3,有2的人也不需要为了这点提升重新买,1的话,如果觉得自己这个没什么问题,就不用换了。但是换的话,也对得起自己的钱。&br&&im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src=&/680fbb9f4dba9e1a6fd25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680fbb9f4dba9e1a6fd251_r.jpg&&与同事的Voyage合影&br&&br&&im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src=&/6c336a8ac7fb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6c336a8ac7fbc_r.jpg&&盒子很小&br&&br&&im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src=&/1e0aa572c6e2d1e4ecb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1e0aa572c6e2d1e4ecbe_r.jpg&&配件&br&&br&&im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src=&/ba4b5e547ce21a5ccb0cd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ba4b5e547ce21a5ccb0cd6_r.jpg&&确实清楚&br&&br&&im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src=&/315ce8fedc3f0d897b41f8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315ce8fedc3f0d897b41f89_r.jpg&&
【有几张图】我非常想知道作为目前此楼里唯一一个有真机实拍图的答案,到底是为什么排名到这么低的。早上到货了。原持有一代。跟一代比快很多,清楚很多,但还没有到一定要换的地步,一代二代持有者可以放心大胆地继续用下去。翻页不怎么闪了。跟voyage确实…
我觉得大部分人能看100M的书籍就不错了。&br&&br&很多人只会下载,压根不会看。
我觉得大部分人能看100M的书籍就不错了。很多人只会下载,压根不会看。
必须是杜拉斯《情人》啊(王道乾译)&br&&br&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br&&br&
这个形象,我是时常想到的,这个形象,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这个形象,我却从来不曾说起。它就在那里,在无声无息之中,永远使人为之惊叹。在所有的形象之中,只有它让我感到自悦自喜,只有在它那里,我才认识自己,感到心醉神迷。
必须是杜拉斯《情人》啊(王道乾译)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
转载一个对我帮助很大的研究生手册,作者是&b&台湾清华大学的彭明辉教授&/b&。比较长,但绝对值得一读。&b&就我自己读研时候的体会,这个手册中的内容,至少帮我节约了一半的用于寻找/阅读参考文献的时间&/b&。&br&&br&&b&  一、论文的要求 &/b&&br&  我对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 &br&  (1)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中的应用。 &br&  (2)这套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或突破,并因而对学术界有所贡献。因此,它或者是解决既有问题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应用,或者是以一个新的方法开启一整片新的应用领域。 &br&  (3)在论文中,你必须要有能力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让读者信服说:针对这个应用场合,你所提出来的方法确实有比文献中一切既有方法更优越之处。 &br&  (4)此外,你必须要能清楚指出这个方法在应用上的限制,并且提出充分证据来说服读者:任何应用场合,只要能够满足你所提出来的假设(前提)条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适用,而且你所描述的优点就一定会存在。 &br&  (5)你还必须要在论文中清楚指出这个方法的限制和可能的缺点(相对于其它文献上的既有方法,或者在其它应用场合里)。假如飧龇椒ㄓ腥魏沃卮笕钡悖诳谑允辈疟豢谑晕敝赋隼矗浜蠊锌赡苁锹畚奈薹ㄍü?&br&  (6)行文风格上,它是一篇论证严谨,逻辑关系清晰,而且结构有条理的专业论述。也就是说,在叙述你的方法的过程,你必须要清清楚楚地交代这个方法的应用程序以及所有仿真或实验结果的过程,使得这个专业领域内的任何读者,都有办法根据你的描述,在他的实验室下复制出你的研究成果,以便确定你的结论确实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具有可重复性(可重复性是「科学」的根本要求)。 &br&  (7)而且,你对这个方法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提供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非如此不可」。 &br&  ( 8)最后,你的论文必须要在适当位置清楚注明所有和你所研究之题目相关的文献。而且,你必须要记得:只要是和你所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尤其是学术期刊论文),你都有必要全部找出来(如果漏掉就是你的过失),仔细读过。假如你在学位论文口试时,有口试委员指出有一篇既有文献,在你所讨论的问题中处理得比你的方法还好,这就构成你论文无法及格的充分理由。 &br&  (9)第(2)款所谓「对学术界的贡献」,指的是:把你的所有研究成果扣除掉学术界已经发表过的所有成果(不管你实际上有没有参考过,没有参考过也算是你的重大过失),剩下的就是你的贡献。假如这个贡献太少,也构成你论文无法及格的充分理由。 &br&  上面所叙述的九款要件中,除第(2)款之外,通通都是必须要做到的,因此没有好坏之分。一篇硕士论文的好坏(以及成绩的评定标准),主要是看第(2)款所谓「对学术界的贡献」的多寡与重要性而定。假如你要申请国外的博士班,最重要的也是看你的硕士论文有什么「贡献」而定(这往往比TOFEL、GRE、GPA还重要)。 &br&  一个判断硕士论文的好坏有一个粗浅办法:假如你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s,而非 magazines)上发表,通常就比一篇只能在国外学术会议(conferences)上发表的硕士论文贡献多;一篇国外学术会议的论文又通常比无法发表的论文贡献多;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通常比一篇二流的学术期刊论文贡献多。SCI有一种叫做 Impact Factor 的指数,统计一个期刊每篇论文被引述的次数。通常这个次数(或指数)愈高,对学术界的影响力就愈大。以机械视觉相关领域的期刊而言,Impact Factor 在 1.0 以上的期刊,都算是顶尖的期刊。这些期刊论文的作者,通常是国外顶尖学府的著名教授指导全球一流的博士生做出来的研究成果。 &br&&br&&b& 二、完成硕士论文所需要的能力 &/b&&br&  从前面的叙述可以归纳出来,完成硕士论文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以下数项,依它们的培养先后次序逐项讨论。 &br&  (1)资料检索的能力:在给定(或自己拟定)的题目范围内,你必须有能力利用文资料索引系统,查出所有相关的论文,而无任何遗漏(否则你可能在论文口试时才发现同一个题目已经有人发表过了)。你到底要用什么样的关键词和查所程序去保证你已经找出所有相关的文献?这是第一个大的挑战。每一组关键词(包含联集与交集)代表一个论文所构成的集合,假如你用的关键词不恰当,你可能找到的集合太小,没有涵盖所有的相关文献;假如你用的关键词太一般化(譬如「image」),通常你找到的集合会太大,除了所有相关文献之外还加上好几十倍的毫不相关的文献。 &br&  (2)资料筛选的能力:即使你使用了恰当的搜寻策略,通常找到的文献集合都还是明显地比你所需要的集合大,而且通常文献比数大概在一两百篇或数百篇之间,而其中会和你的的研究子题直接且密切相关的论文,通常只有廿、卅篇左右。你如何可以只读论文的题目、摘要、简介和结论,而还没有完全看懂内文,就准确地判断出这篇论文中是否有值得你进一步参考的内容,以便快速地把需要仔细读完的论文从数百篇降低到廿、卅篇?这考验着你从事资料筛选的能力。 &br&  (3)期刊论文的阅读能力:期刊论文和大学部的课本截然不同。大学部的课本是寻次渐进地从最基本的知识背景逐步交代出整套有系统的知识,中间没有任何的跳跃,只要你逐页读下去,就可以整本都读懂,不需要在去别的地方找参考资料。但是期刊论文是没头没尾的十几页文献,只交代最核心的创意,并援引许多其它论文的研究成果(但只注明文献出处,而完全没有交代其内容)。因此,要读懂一篇论文,一定要同时读懂数篇或十数篇被援引的其它论文。偏偏,这十几篇被援引的论文又各自援引十数篇其它论文。因此,相对于大学部的教科书而言,期刊论文是一个极端没有系统的知识,必须要靠读者自己从几十篇论文中撷取出相关的片段,自己组织成一个有系统的知识,然后才有办法开始阅读与吸收。要培养出这种自己组织知识的能力,需要在学校靠着大量而持续的时间去摸索、体会,而不可能只利用业余的零星时间去培养。因此,一个大学毕业后就不再念研究所的学生,不管他在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差别,就是:学士只学习过吸收系统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读别人整理、组织好的知识,典型的就是课本);但硕士则学习过自己从无组织的知识中检索、筛选、组织知识的能力。 &br&  (4)期刊论文的分析能力:为了确定你的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确实比所有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都更适合处理你所拟定的应用场域,首先你必须要有能力逐篇分析出所有相关期刊论文的优点与缺点,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优点与缺点,然后再拿他们来做比较,总结出你的论文的优点和缺点(限制)。但是,好的期刊论文往往是国外著名学府的名师和一流的博士生共同的研究成果,假如你要在锁定的应用场域上「打败」他们,突出自己的优点,这基本上是一个极端困难的挑战。即使只是要找出他们的缺点,都已经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工作了。一个大学毕业生,四年下来都是假定「课本是对的」这样地学下来的,从来没有学习如何分析课本知识的优缺点,也就是「只有理解的能力,而没有批判的能力」。硕士生则必须要有「对一切既有进行精确批判」的能力。但是,这个批判并非个人好恶或情绪化的批判,而是真的找得到充分理由去支持的批判。这个批判的能力,让你有能力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因此也有机会自己精益求精。所以,一个大学毕业生在业界做事的时候,需要有人指导他(从事批判性检验),帮他找出缺点和建议改进的可能性。但是,一个严格训练过的合格硕士,他做事的时候应该是不需要有人在背后替他做检证,他自己就应该要有能力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主动向上级或平行单位要求支持。其实,至少要能够完成这个能力,才勉强可以说你是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 &br&  (5)创新的能力:许多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也能创新,但是硕士的创新是和全世界同一个学术团体内所有的名师和博士生挑战。因此,两者是站在不同的比较基础上在进行的:前者往往是一个企业内部的「闭门造车」,后者是一个全球的开放性竞争。其次,工程师的创新往往是无法加以明确证明其适用条件,但是学术的创新却必须要能够在创新的同时厘清这个创新的有效条件。因此,大学毕业生的主要能力是吸收既有知识,但硕士毕业生却应该要有能力创造知识。此外,台湾历年来工业产品的价位偏低,这一部分是因为国际大厂的打压以及国际消费者的信任不易建立。但是,另一方面,这是因为台湾的产品在品质上无法控制,因此只好被当作最粗糙的商品来贩卖。台湾的产品之所以无法有稳定的品质,背后的技术原因就是:各种创新都是只凭一时偶然的巧思,却没有办法进一步有系统地厘清这些巧思背后可以成立的条件。但是,创新其实是可以有一套「有迹可寻」的程序的,这是我最得意的心得,也是我最想教的。 &br&&br&&b& 三、为什么要坚持培养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能力 &/b&&br&  我所以一直坚持要训练研究生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能力,主要是为了学生毕业后中长期的竞争力着想。 &br&  台湾从来都只生产国外已经有的产品,而不事创新。假如国外企业界比国外学术的技术落后三年,而台湾的技术比国外技术落后五年,则台湾业界所需要的所有技术都可以在国外学术期刊上找到主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核心构想(除了一些技术的细节和 know how 之外)。因此,阅读期刊的能力是台湾想要保持领先大陆技术的必备条件。 &br&  此外,只要能够充分掌握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技巧,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轻松进行「创新」的工作。所以,只要深入掌握到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技巧,就可以掌握到大学生不曾研习过的三种能力:(1)自己从无组织的知识中检索、筛选、组织知识的能力、(2)对一切既有进行精确批判的独立自主判断能力、(3)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br&  创新的能力在台湾一直很少被需要(因为台湾只会从国外买整套设备、制程和设计与制造的技术)。但是,大陆已经成为全球廉价品制造中心,而台商为了降低成本也主动带技术到大陆设厂(包括现在的晶元代工),因此整个不具关键性技术的制造业都会持续往大陆移动;甚至 IC 的设计(尤其数字的部分)也无可避免地会迅速朝向「台湾开系统规格,进行系统整合,大陆在前述架构下开发特定数位模块」的设计代工发展。因此,未来台湾将必然会被逼着朝愈来愈创意密集的创意中心走(包括商务创意、经营创意、产品创意、与技术创新)。因此,不能因为今天台湾的业界不需要创新的能力,就误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需要拥有创新的能力。 &br&  我在协助民间企业发展技术研发的过程中,碰到过一位三十多岁的厂长。他很聪明,但从小家穷,被环境逼着去念高工,然后上夜校读完工专。和动态性能( bandwidth、response speed等)无关的技术他都很深入,也因为产品升级的需要而认真向我求教有关动态性能的基本观念。但是,怎么教他都不懂,就只因为他不懂工程数学。偏偏,工程数学不是可以在工厂里靠自修读会的。一个那么聪明的人,只因为不懂工数,就注定从三十岁以后一辈子无法在专业上继续成长!他高工毕业后没几年,廿多岁就当课长,家人与师长都以他为荣;卅岁当厂长,公司还给他技术股,前途无量;谁想得到他会在卅岁以后被逼着「或者升级,或者去大陆,或者失业」? &br&  每次想起这位厂长,看着迫不急待地要到台积电去「七年赚两千万退休金」的学生,或者只想学现成可用的技术而不想学研究方法的学生,我总忍禁不住地要想:十年后,我教过的学生里,会不会有一堆人就只因为不会读期刊论文而被逼提前退休? &br&  再者,技术的创新并不是全靠聪明。我熟谙一套技术创新的方法,只要学会分析期刊论文的优缺点,就可拿这套方法分析竞争对手产品的优缺点;而且,只要再稍微加工,就可以从这套优缺点的清单里找到突破瓶颈所需的关键性创意。这套创新程序,可以把「创新」变成不需要太多天分便可以完成的事,从而减轻创意的不定性与风险性。因此,只要会分析论文,几乎就可以轻易地组合出你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创意。聪明是不可能教的,但这套技巧却是可以教的;而且只要用心,绝大部分硕士生都可以学会。 &br&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的实验室整个训练的重心只有一个:通过每周一次的 group meeting,培养学生深入掌握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技巧,进而培养他们在关键问题上突破与创新的能力。 &br&&br&&b&四、期刊论文的分析技巧与程序 &/b&&br&  一般来讲,好的期刊论文有较多的创意。虽然读起来较累,但收获较多而深入,因此比较值得花心思去分析。读论文之前,参考SCI Impact Factor 及学长的意见是必要的。 &br&  一篇期刊论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 &br&  (1)Abstract: &br&  说明这篇论文的主要贡献、方法特色与主要内容。最慢硕二上学期必须要学会只看 Abstract 和Introduction便可以判断出这篇论文的重点和你的研究有没有直接关连,从而决定要不要把它给读完。假如你有能力每三十篇论文只根据摘要和简介便能筛选出其中最密切相关的五篇论文,你就比别人的效率高五倍以上。以后不管是做事或做学术研究,都比别人有能力从更广泛的文献中挑出最值得参考的资料。 &br&  (2)Introduction: &br&  Introduction 的功能是介绍问题的背景和起源,交代前人在这个题目上已经有过的主要贡献,说清楚前人留下来的未解问题,以及在这个背景下这篇论文的想解决的问题和它的重要性。对初学的学生而言,从这里可以了解以前研究的概况。通常我会建议初学的学生,对你的题目不熟时,先把跟你题目可能相关的论文收集个 30~40篇,每篇都只读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而不要读 Main Body(本文),只在必要时稍微参考一下后面的 Illustrative examples和 Conclusions,直到你能回答下面这三个问题:(2A)在这领域内最常被引述的方法有哪些?(2B)这些方法可以分成哪些主要派别?(2C)每个派别的主要特色(含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br&  问题是,你怎么去找到这最初的30~40篇论文?有一种期刊论文叫做「review paper」,专门在一个题目下面整理出所有相关的论文,并且做简单的回顾。你可以在搜寻 Compendex 时在 keywords 中加一个「review」而筛选出这类论文。然后从相关的数篇review paper 开始,从中根据 title 与 Abstract 找出你认为跟你研究题目较相关的30~40篇论文。 &br&  通常只要你反复读过该领域内30~40篇论文的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你就应该可以从Introduction的评论中回答(2A)和(2B)这两个问题。尤其要记得,当你阅读的目的是要回答(2A)和(2B)这两个问题时,你一定要先挑那些 Introduction写得比较有观念的论文念(很多论文的Introduction 写得像流水帐,没有观念,这种论文刚开始时不要去读它)。假如你读过假如30~40篇论文的 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之后,还是回答不了(2C),先做下述的工作。 &br&  你先根据(2A)的答案,把这领域内最常被引述的论文找齐,再把他们根据(2B)的答案分成派别,每个派别按日期先后次序排好。然后,你每次只重新读一派的 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必要时简略参考内文,但目的只是读懂Introduction内与这派有关的陈述,而不需要真的看懂所有内文),照日期先后读 ,读的时候只企图回答一个问题:这一派的创意与主要诉求是什么?这样,你逐派逐派地把每一派的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 给读完,总结出这一派主要的诉求 、方法特色和优点(每一篇论文都会说出自己的优点,仔细读就不会漏掉)。 &br&  其次,你再把这些论文拿出来,但是只读Introduction,认真回答下述问题:「每篇论文对其它派别有什么批评?」然后你把读到的重点逐一记录到各派别的「缺点」栏内。 &br&  通过以上程序,你就应该可以掌握到(2A)、(2B)、和(2C)三个问题的答案。这时你对该领域内主要方法、文献之间的关系算是相当熟捻了,但是你还是只仔细 读完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而已,内文则只是笼统读过。 &br&  这时候,你已经掌握到这领域主要的论文,你可以用这些论文测试看看你用来搜寻这领域论文的 keywords 到底恰不恰当,并且用修正过的 keywords 再搜寻一次论文,把这领域的主要文献补齐,也把原来30~40篇论文中后来发现关系较远的论文给筛选掉,只保留大概20篇左右确定跟你关系较近的文献。如果有把握,可以甚至删除一两个你不想用的派别(要有充分的理由),只保留两、三个派别(也要有充分的理由)继续做完以下工作。 &br&  然后你应该利用(2C)的答案,再进一步回答一个问题(2D):「这个领域内大家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有哪些?有哪些特性是大家重视的优点?有哪些特性是大家在意的缺点?这些优点与缺点通常在哪些应用场合时会比较被重视?在哪些应用场合时比较不会被重视?」然后,你就可以整理出这个领域(研究题目)主要的应用场合,以及这些应用场合上该注意的事项。 &br&  最后,在你真正开始念论文的 main body 之前,你应该要先根据(2A)和(2C的答案,把各派别内的论文整理在同一个档案夹里,并照时间先后次序排好。然后依照这些派别与你的研究方向的关系远近,一个派别一个派别地逐一把各派一次念完一派的 main bodies。 (3)Main body(含simulation and/or experimental examples): &br&  在你第一次有系统地念某派别的论文 main bodies 时,你只需要念懂:(3A)这篇论文的主要假设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它是有效的),并且评估一下这些假设在现实条件下有多容易(或多难)成立。愈难成立的假设,愈不好用,参考价值也愈低。(3B)在这些假设下,这篇论文主要有什么好处。(3C)这些好处主要表现在哪些公式的哪些项目的简化上。至于整篇论文详细的推导过程,你不需要懂。除了三、五个关键的公式(最后在应用上要使用的公式,你可以从这里评估出这个方法使用上的方便程度或计算效率,以及在非理想情境下这些公式使用起来的可靠度或稳定性)之外,其它公式都不懂也没关系,公式之间的恒等式推导过程可以完全略过去。假如你要看公式,重点是看公式推导过程中引入的假设条件,而不是恒等式的转换。 &br&&br& 但是,在你开始根据前述问题念论文之前,你应该先把这派别所有的论文都拿出来,逐篇粗略地浏览过去(不要勉强自己每篇或每行都弄到懂,而是轻松地读,能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从中挑出容易念懂的 papers,以及经常被引述的论文。然后把这些论文照时间先后次序依序念下去。记得:你念的时候只要回答(3A)、( 3B)、(3C)三个问题就好,不要念太细。 &br&  这样念完以后,你应该把这一派的主要发展过程,主要假设、主要理论依据、以及主要的成果做一个完整的整理。其次,你还要在根据(2D)的答案以及这一派的主要假设,进一步回答下一个问题:(3D)这一派主要的缺点有哪些。最后,根据( 3A)、(3B)、(3C)、(3D)的答案综合整理出:这一派最适合什么时候使用,最不适合什么场合使用。 &br&  记住:回答完这些问题时,你还是不应该知道恒等式是怎么导出来的! &br&  当你是生手的时候,你要评估一个方法的优缺点时,往往必须要参考它Examples。但是,要记得:老练的论文写作高手会故意只 present 成功的案例而遮掩失败的案例。所以,simulation examples and/or experiments 很棒不一定表示这方法真的很好。你必须要回到这个方法的基本假设上去,以及他在应用时所使用的主要公式(resultant equations)去,凭自己的思考能力, 并且参考(2C)和(2D)的答案,自己问问看:当某某假设在某些实用场合上无法成立时,这个方法会不会出什么状况?猜一猜,预测一下这个方法应该会在哪些条件下(应用场合)表现优异,又会在哪些条件下(应用场合)出状况?根据这个猜测再检验一次simulation examples and/or experiments,看它的长处与短处是不是确实在这些examples 中充分被检验,且充分表现出来。 &br&  那么,你什么时候才需要弄懂一篇论文所有的恒等式推导过程,或者把整篇论文细细读完?NEVER!你只需要把确定会用到的部分给完全搞懂就好,不确定会不会用到的部分,只需要了解它主要的点子就够了。 &br&  硕士生和大学生最主要的差别:大学生读什么都必须要从头到尾都懂,硕士生只需要懂他用得着的部分就好了!大学生因为面对的知识是有固定的范围,所以他那样念。硕士生面对的知识是没有范围的,因此他只需要懂他所需要的细腻度就够了。硕士生必须学会选择性的阅读,而且必须锻炼出他选择时的准确度以及选择的速度,不要浪费时间在学用不着的细节知识!多吸收「点子」比较重要,而不是细部的知识。 &br&&br&&b& 五、方法与应用场合特性表(有迹可寻的创意程序) &/b&&br&  试着想象说你从上图中论文阅读步骤的第(4)与(5)步骤分别获得以下两张表:譬如,当你的题目是「如何标定fiducial mark 之中心位置」,你就必须要仔细搜寻出文献上所有可能可以用来做这一个工作的方法。或许你找到的方法一共有四种,依序如下。譬如(随便乱举例),「方法一」可能表示:「以面积形心标定 fiducial mark 之中心位置」,「方法二」可能表示「以 Hugh transform标定 fiducial mark 之中心位置」,「方法三」可能表示:「以局部弧形 matching 的方法标定fiducial mark 之中心位置」,「方法四」可能表示:「以 ring code标定fiducial mark 之中心位置」。 &br&  这些方法各有它的特色(优缺点),譬如(随便乱举例),特性1可能表示「计算速度」(因此,根据上表左边第一个 row,可以发现:方法一的计算速度很快,方法二与方法三的计算速度很慢,而方法四的计算速度普通。其次,特性2可能代表「光源亮度不稳定时计算位置的误差大小」,特性3可能代表「噪声对计算出的位置干扰多大」,特性4可能代表「图形边缘有破损时计算的可靠度」,特性5可能代表「对象有彼此的遮蔽时方法的适用性」等等。所以,以上左图中第五个row为例,可以发现:当对象有彼此的遮蔽时,除方法二之外其它三个方法的适用性都很好。 &br&  但是,同样一个方法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应用场合,而不同应用场合可能会对适用(或最佳)的方法有不同要求。所以,让我们来看右边的「问题特性分析表」。譬如(随便乱举例),应用甲可能是「标定fiducial mark 之中心位置」的方法在「电路插件组装(SMT)」里的应用,应用乙可能是「标定fiducial mark 之中心位置」的方法在「生物检验自动化影像处理」里的应用,而应用丙则可能是「标定 fiducial mark 之中心位置」的方法在「巡乂飞弹目标搜寻」里的应用。这三种应用场合更有其关注的特性。譬如,根据上面右表第二个 row 的资料,三种应用场合对特性2(光源亮度不稳定时计算位置的误差大小)都很在意。再譬如,根据上面右表第四个 row 的资料,三种应用场合中除了应用甲(电路插件组装(SMT))之外,其它两种应用场合对特性4(图形边缘有破损时计算的可靠度)都很在意。 &br&  那么,四个方法中哪个方法最好?你可能会回答说:「方法二!因为它的优点最多,缺点最少。」但是,这样的回答是错的!一个方法只有优缺点,而没有好坏。当它被用在一个适合表现其优点而不在乎其缺点的场合里,它就显得很好;但是,当它被用在一个不适合表现其优点而很在乎其缺点的场合里,它就显得很糟。譬如,方法二在应用场合乙,它的表现会非常出色(因为所有的优点刚好那个应用场合都在意,而所有的缺点刚好那个应用场合都不在意);但是,方法二在应用场合甲里它的表现却会非常糟糕(它所有的缺点刚好那个应用场合都很在意,而它大部分的优点刚好那个应用场合却都不在意)。所以,必须要学会的第一件是就是:方法没有好坏,只有相对优缺点点;只有当方法的特性与应用场合的特性不合时,才能下结论说这方法「不适用」;二当当方法的特性与应用场合的特性吻合时,则下结论说这方法「很适用」。因此,一定要同时有方法特性表与应用场合特性分析表放在一起后,才能判断一个方法的适用性。 &br&  更重要的是:上面的方法与问题分析对照表还可以用来把「突破瓶颈所需的创意」简化成一种「有迹可寻」的工作。譬如,假定我们要针对应用甲发展一套适用的方法,首先我们要先从上右表中标定这个应用场合关心哪些问题特性。根据上右表第一个 column,甲应用场合只关心四个特性:特性1、2、3、5(即「计算速度」、「光源亮度不稳定时计算位置的误差大小」、「噪声对计算出的位置的干扰」、「对象有彼此的遮蔽时方法的适用性」)。那么,哪个方法最适用呢?看起来是方法 &br&  一,它除了特性2表现普通之外,其它三个特性的表现都很出色。但是,假如我们对方法一的表现仍不够满意,怎么去改善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上左表找现成的方法和方法一结合,产生出一个更适用的方法。因为方法一只有在特性2上面表现不够令人满意,所以我们就优先针对在特性2上面表现出色的其它方法加以研究。根据上左表,在特性2上面表现出色的方法有方法二和方法四,所以我们就去研究这两个方法和方法一结合的可能性。或许(随便举例)方法四的创意刚好可以被结合进方法一而改善方法一在特性2上面的表现,那么,我们就可以因此轻易地获得一个方法一的改良,从而突破甲应用场合没有适用方法的瓶颈。 &br&  有没有可能说单纯常识结合既有方法优点仍无法突破技术瓶颈的状况?可能有。这时候真的需要完全新颖的创意了。但是,这种时候很罕见。多半时候只要应用上一段的分析技巧就可以产生足以解决实用问题的创意了。至少,要产生出一篇学术期刊论文并非那么困难。 &br&&br&&b& 六、论文阅读的补充说明 &/b&&br&  硕士生开始学读期刊论文时,就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戒除不掉大学部的习惯:(1)老是想逐行读懂,有一行读不懂就受不了。(2)不敢发挥自己的想象,读论文像在读教科书,论文没写的就不会,瘫痪在那里;被我逼着去自己猜测或想象时,老怕弄错作者的意思,神经绷紧,脑筋根本动不了。 &br&  大学毕业后(不管是念硕、博士或工作),可以参考的资料都没有秩序地交错成一团,而且永远都读不完。用大学生的心态读书,结果一定时间永远不够用。因此,每次读论文都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每次读的时候都只是图回答你要回答的问题。因此,一定是选择性地阅读,一定要逐渐由粗而细地一层一层去了解。上面所规划的读论文的次序,就是由粗而细,每读完一轮,你对这问题的知识就增加一层。根据这一层知识就可以问出下一层更细致的问题,再根据这些更细致的问题去重读,就可以理解到更多的内容。因此,一定是一整批一起读懂到某个层次,而不是逐篇逐篇地整篇一次读懂。 &br&  这样读还有一个好处:第一轮读完后,可以根据第一轮所获得的知识判断出哪些论文与你的议题不相关,不相关的就不需要再读下去了。这样才可以从广泛的论文里逐层准确地筛选出你真正非懂不可的部分。不要读不会用到的东西,白费的力气必须被极小化!其实,绝大部分论文都只需要了解它的主要观念(这往往比较容易),而不需要了解它的详细推导过程(这反而比较费时)。 &br&  其次,一整批一起读还有一个好处:同一派的观念,有的作者说得较易懂,有的说得不清楚。整批读略过一次之后,就可以规划出一个你以为比较容易懂的阅读次序,而不要硬碰硬地在那里撞墙壁。你可以从甲论文帮你弄懂以论文的一个段落,没人说读懂甲论文只能靠甲论文的信息。所以,整批阅读很像在玩跳棋,你要去规划出你自己阅读时的「最省力路径」。 &br&  大学部学生读东西一定要循规蹈矩,你还没修过机械视觉相关课程之前可能也只好循规蹈矩地逐行去念。但是一旦修过机械视觉相关课程,许多论文中没被交代的段落你也已经可以有一些属于你的想象(虽然有可能猜错,尤其刚开始时经常猜错,但没关系,下面详述)。这些想象往往补足论文跳跃处最快速的解决方案。其实,一个大学毕业生所学已经很多了,对许多是都可以有一个不太离谱的想象能力。但是大部分学生却根本不敢去想象。我读论文远比学生快,分析远比学生深入,主要的是我敢想象与猜测,而且多年训练下来想象与猜测的准确度很高。所以,许多论文我根本不是「读懂」的,而是「猜对」了! &br&  假如猜错了怎么办?不用怕!猜完一后要根据你的猜测在论文里找证据,用以判断你的猜测对不对。猜对了,就用你的猜测(其实是你的推理架构)去吸收作者的资讯与创意(这会比从头硬生生地去迁就作者的思路轻松而容易);猜错了,论文理会有一些信息告诉你说你错了,而且因为猜错所以你读到对的答案时反而印象更深刻。 &br&&br&&b& 七、论文报告的要求与技巧 &/b&&br&  报告一篇论文,我要求做到以下部分(依报告次序排列): &br&  (1) 投影片第一页必须列出论文的题目、作者、论文出处与年份。 &br&  (2) 以下每一页投影片只能讲一个观念,不可以在一张投影片里讲两个观念。 &br&  (3) 说明这篇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的重点,以及这个问题可能和工业界的哪些应用相关。 &br&  (4) 清楚交代这篇论文的主要假设,主要公式,与主要应用方式(以及应用上可能的解题流程)。 &br&  (5) 说明这篇论文的范例(simulation examples and/or experiments),预测这个方法在不同场合时可能会有的准确度或好用的程度 &br&  (6) 你个人的分析、评价与批评,包括:(6A)这篇论文最主要的创意是什么?(6B)这些创意在应用上有什么好处?(6C)这些创意和应用上的好处是在哪些条件下才能成立?(6D)这篇论文最主要的缺点或局限是什么?(6E)这些缺点或局限在应用上有什么坏处?(6F)这些缺点和应用上的坏处是因为哪些因素而引入的?(6G)你建议学长学弟什么时候参考这篇论文的哪些部分(点子)? &br&  一般来讲,刚开始报告论文(硕一上学期)时只要做到能把前四项要素说清楚就好了,但是硕一结束后(暑假开始)必须要设法做到六项要素都能触及。硕二下学期开始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六项都能说清楚。 &br&  注意:读论文和报告论文时,最重要的是它的创意和观念架构,而不是数学上恒等式推导过程的细节(顶多只要抓出关键的 equation 去弩懂以及说明清楚即可)。你报告观念与分析创意,别人容易听懂又觉得有趣;你讲恒等式,大家不耐烦又浪费时间。
转载一个对我帮助很大的研究生手册,作者是台湾清华大学的彭明辉教授。比较长,但绝对值得一读。就我自己读研时候的体会,这个手册中的内容,至少帮我节约了一半的用于寻找/阅读参考文献的时间。 一、论文的要求
我对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 (1)论文的主…
来自子话题:
买一个 Kindle Paperwhite 跟说服女朋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直接联系,我反正是没想明白。(或者说,题主你是靠女朋友的工资救济在生活?)&br&&br&如果买一个三位数 RMB 的东西还需要去说服女朋友的话,那你人生的麻烦是不是太多了点。&br&&br&所以我的回答是:完全没有必要说服,这事儿与女朋友完全不相干,没必要汇报你从早到晚所做的每件事情,这是你女朋友不是你老板。
买一个 Kindle Paperwhite 跟说服女朋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直接联系,我反正是没想明白。(或者说,题主你是靠女朋友的工资救济在生活?)如果买一个三位数 RMB 的东西还需要去说服女朋友的话,那你人生的麻烦是不是太多了点。所以我的回答是:完全没有必要…
接触知乎多久了呢?你现在的情况属于知识面和思维能力的高度扩张期。经历应试教育的人,这些本该在过去十几年慢慢消化的常识、慢慢掌握的基本思维方式,现在一下子摆到你面前,自然有些吃不消了。可以跟自己说,别着急,慢慢来。不是看到每一个精彩的答案,我都要立即掌握相关的观点和背后的理论才好。知道了,见过了,长见识了,就好了。以后那些精彩的东西,还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你面前。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多面的。想一下子就认识清楚,不现实。&br&&br&&blockquote&下课经常自己做总结,写笔记,花了很多时间,影响学习,感觉得不偿失,但是很难控制。&/blockquote&&br&不要刚看完就总结。刚看完总结出来的,不会有什么深刻的认识。我以前读书,第一遍很慢,总是想透彻的了解人家到底在说什么,毕其功于一役。但其实,第一遍所谓的深入理解,遗忘速度非常高,质量也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好。人,理解问题都是渐进的。这种渐进,意味着你得遗忘了,再拿起来,不断的从新的发现中,增进理解。金庸写张三丰教太极让张无忌先学会遗忘,不是没有道理的。遗忘了招式,你再打太极,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没有了之前的定式,之前的指导手册,相当于你重新演绎这套拳法。在这个重新演绎的过程中,大量的新细节被发现,认识的深度不断增加,创造的乐趣也不断涌现。你不得不强迫自己把握一些精神性的东西,来指导行动。所有你以前以为得努力记忆的看起来缺乏逻辑惯性的技术性细节,这时候都在你意会之后显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所以,别期待一步到位。别怕自己抓不住这么好的分析方法,别怕自己忘记了某个行业的有趣细节。人本来就很难同时记住那么多东西。第一遍有个印象,足够了。&br&善用evernote。与其第一遍就写详尽的笔记总结,不如将文章剪下来,设定一个合理的分类标签。推荐chrome浏览器+everclip浏览器插件+evernote的组合。将来自己再遭遇类似的问题了,想到知乎上曾有一个人答过。于是快速的在自己的笔记库里检索,重新温故总体的思路、分析的方法、技巧和细节,再结合自己所遭遇的具体问题,知乎上这些牛逼答案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人对知识,对思维方式,总是在用的过程中,增进理解的。如果你强迫自己记忆,而不能即时、灵活的用上,只会迅速遗忘。将课内的学习提升到与知乎阅读等同的高度上来。不要以为知乎的答案就高人一等。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那些精彩的回答。&br&&br&总结一下,把知乎当个闲书来读,第一遍轻松一些。只不过稍微留点心,将自己觉得好的答案合理的归类,简短的评价,以备日后随时随地迅速的检索。遇到那些特别能激发你想法的,不写下来就睡不着觉的,再去写详细的总结吧~这些东西,日后翻起来,也会挺有趣儿的。不管是发现自己当初有多幼稚,还是发现自己当初有多高明~
接触知乎多久了呢?你现在的情况属于知识面和思维能力的高度扩张期。经历应试教育的人,这些本该在过去十几年慢慢消化的常识、慢慢掌握的基本思维方式,现在一下子摆到你面前,自然有些吃不消了。可以跟自己说,别着急,慢慢来。不是看到每一个精彩的答案,…
我是来补充&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05cb7f4a0ddb161f779757& href=&/people/05cb7f4a0ddb161f779757& data-tip=&p$b$05cb7f4a0ddb161f779757&&@负二&/a&
的答案的。&br&&br&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接受自己是无聊的低智商的无才华无天分的或者无趣的没追求的没多大本事的贪婪的懒惰的好色的贪吃的领悟力或者沟通能力差的等等各种客观存在的缺陷,且你的个人能力几乎无法克服这些缺陷并实现自洽,确实非常有必要。做不到和自己和解是很大一部分人人生悲剧的根源。毕竟了解自己本身就很难,了解后能够顶住社会、家庭和自己的压力接受这一切就更难了(接受几乎意味着放弃努力)。所以在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面前,很多无能为力还被洗脑的人都非常痛苦。&br&&br&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心理认同问题,只要摆脱众口铄金的束缚其实人们看到自己的内心难度不大。但很抱歉我就不说具体怎么实现了,因为我想说的不是这个。&br&&br&现在中国的各个实现用人市场化的职业领域,对普通天资、工作勤恳的职业人的塑造培养已经产生或者学会了很多好办法,一个差不多的普通人只要努力踏实都能迅速发挥潜力,实现不错的自我实现。&br&&br&但吊诡的是,很多人在面对优秀天资的人的时候(特别是管理者面对年轻人),更爱用普通人(或者欲望没那么强烈的人)的标准去要求天资优秀且有远大志向的人。这问题实际上更恶心,它代表的是很多人内心深处对比自己优秀的人的一种拧巴的敌意,用贬低的方式来换取心理平衡,这就够可怕的了吧。更可怕的是,这种情况在中国越来越常见,一些天资聪明有远大理想或者野心的人陆续被标准化的流水线扼杀。这种问题正在全社会蔓延,并导致明明一切都不健全亟待建设换句话说也就是机会遍地的情况下,大部分行业(除了IT业)都还是死气沉沉,优秀的年轻人很难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实际上,现在最缺的就是愿意帮助年轻人接续自己成功的既得利益者,深层次上说,还是他们自己太缺乏安全感,害怕被人夺走一切,并且由于一直对他人缺乏信任,只能在关键时刻信任老婆、情人、二奶和儿女,而他们普遍又不会教育儿女,情人和二奶也多不具备为其守成的能力,于是呈现恶性循环。
我是来补充 的答案的。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接受自己是无聊的低智商的无才华无天分的或者无趣的没追求的没多大本事的贪婪的懒惰的好色的贪吃的领悟力或者沟通能力差的等等各种客观存在的缺陷,且你的个人能力几乎无法克服这些缺陷并实现自洽,确实…
我杀了他。&br&我用手枪杀了他。&br&我用1把手枪杀了他。&br&我用1把M52式手枪射出0.72毫米口径的子弹射杀了他。&br&&br&看到了么,数字的作用在于对逻辑的完善,你对数据不敏感,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的逻辑还不够完善,你以为自己弄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实际上离真相还差之千里。&br&&br&也就是说,越紧密的逻辑,对数字的需求越大,随着你的逻辑不断的完善,你的脑海中会自动保留很多,关键性的数字,作为你分析的比较样本,这个时候,出现了较大差异的数字变动,你才会发现不对劲,然后进一步挖掘数字背后的逻辑,这就是所谓的对数字的敏感性。&br&&br&怎么提高对数字的敏感性,人类的行为驱动,不外乎兴趣和利益,当你想要更接近真相,或者想用这些真相谋取利益的时候,你就会对数字敏感,这是一种习惯,慢慢培养。
我杀了他。我用手枪杀了他。我用1把手枪杀了他。我用1把M52式手枪射出0.72毫米口径的子弹射杀了他。看到了么,数字的作用在于对逻辑的完善,你对数据不敏感,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的逻辑还不够完善,你以为自己弄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实际上离真相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生美术兴趣分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