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怎么转求求你给我个机会空间呀

  (转自潜龙学堂)
文/王欣  文/王欣  12号男孩昨天的事让我很不是滋味(详见12号男生记录——《伤害》)今早国学课打算和小朋友们一起谈谈,大家更深入的聊聊。  在取得12号的授权之后,我开始和大家分享昨天发生在12号身上的一幕。没想到一下激起了大家的强烈回应,孩子们纷纷诉说自己以前的各种遭遇。  11岁的001号依然能清晰的记得发生在幼儿园的事情,午睡必须要睡,睡不着的他偷偷的在被子里玩小玩具,被老师打脚。他说当老师打到他脚上的时候,他被狠狠的吓了一跳。到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又说到在江西某处读书的时候被老师用戒尺打手掌心,打到后来手心都麻木了,没有感觉了…  10岁的004号详细的描述了在以前的小学,老师是如何冤枉他,还用脚踢他的过程;还有学习书法兴趣班的时候老师把他的鼻子都打出血出来的事情…  13岁的005号更是被老师连人带椅子给踢到了地上,让他惊恐不已。在以前学校无穷无尽的作业,做不完作业被强令转学等等痛苦的经历…  9岁的12号继续补充了昨天他没来得及说的遭遇,被老师用脚踢…  孩子们所描述的过程,我无法一一记录,但是我能感觉到他们心里的愤怒和恐惧,尤其是恐惧。  这些孩子来的时候,我大体都知道他们以前过得都不太好。虽然我们也聊以前发生的事情,但是没有一次在这种氛围之下。我也没想到他们之前所经历的已经超乎了我的想象。孩子们越说情绪越大,12号更是两个拳头拽得紧紧的。教室里的氛围非常的凝重,我听着心里非常的难过,这么小的孩子却经历了这么多的东西。  孩子们分享完了以后,都呆住了,安安静静的坐着,小小的脑袋里不知道在思考着些什么。  “当你们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们害怕吗?”我问他们。  “害怕,很恐惧。”孩子们纷纷说。  “你们为什么不告诉爸爸妈妈呢?”我继续问。  “不敢”,这两个字从孩子们的嘴巴里吐出来的时候,我的心很痛。看看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感受着他们当时的无助、孤独,那是怎样一种巨大的压力与恐惧啊。  “我是到潜龙来了以后才敢的,以前不敢。”12号继续补充道。  “为什么你们以前不敢呢?”我问孩子们。  “因为回家说了以后,还要被爸爸妈妈再骂或者是再打,所以不敢。”孩子们心里跟明镜似的。  “哎!”一声叹息,唯有叹息。  大家又一次的陷入了沉默,教室里好安静。好一会,没有人讲话、也没有人动。大家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坐着,坐在沉默中。  “大家想挤牙膏吗?”我小声的问他们。  “想”孩子们回答。  于是两人一组分两个地方,孩子们准备开始去挤牙膏了。  “在祝福的时候,希望大家能祝福一个人。”我对孩子们说。  “谁啊!”他们问  “古老师”我说“要不是因为古老师,你们的父母也不会改变;要不是因为古老师也不会有潜龙学堂。如果你们愿意的话,我希望大家能祝福古老师。”  “恩,是的!我爸爸妈妈就是听了古老师的课程以后才改变的。”005接着说。  “好的”孩子们回答我之后,就分组去做挤牙膏的练习了。  14号女生整个过程对话没有参与,只是静静的坐在一旁听。挤牙膏的时候她也只是坐在边上看,等国学教室里挤牙膏的两位孩子完成了以后。我问她“ 你想挤牙膏吗?”她点点头。  “是不是不会挤?”我问她。  她还是点点头。  “我教你好吗?”我问她,她又点了点头。  一开始挤牙膏她就开始哭,14号女生已经18岁了,天知道她的世界中有着怎样的经历。反正挤牙膏的过程14号女生哭得很尽兴。  大家挤牙膏都完成了,陆续都回到教室。各自分享着挤牙膏的感受,尤其是身体方面的感受。  我感觉是时候和孩子们继续分享一些有用的练习了,于是带领孩子体验们感受父母、家人的关爱和支持的练习。  孩子们都哭了,委屈的哭。哭得很厉害。他们有太多值得委屈的地方、他们有太多的伤害、他们需要来自家人尤其是父母的保护。  12号哭得很厉害,我认识他这么久第一次见他这样哭。孩子们毫无掩饰的释放着积压在心里的各种情绪,启动了自我疗愈的功能。  好啊,把委屈哭出来、把伤痛哭出来、把思念哭出来、把恐惧哭出来、把愤怒哭出来,哭吧孩子,在潜龙你是安全的。  慢慢的孩子们平静了下来,他们安静的坐在位子上,不在是沉默里,而是一种能感受得到的祥和与宁静中。  过了一阵子,他们陆续的走出教室,独自在校园中漫步,安安静静的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宁静。潜龙的其他成年人也出来了,他们安静的拥抱见到的每个孩子,轻轻的传递着他们的爱与支持。  一幅流淌着爱的画面,飘荡在这生气勃发的春季里!
楼主发言:13次 发图:0张
  我们在学校似乎还没有受过类似的教育---即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工作、金钱、社会以及这个地球和宇宙。为了安身立命,不论作为个人还是集体一员,我们都要与人打交道,因此你可能认为,老师或父母在坚持教我们阅读、写作、数学和计算机的同时,也应该教教我们如何处理人际交往。我们被教诲要去谋生,但该怎样生活却鲜有指导。所以,对于交往和生活的艺术,我们必须自己去研究。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关系的真谛》
  需求(潜龙学堂)文/王欣  需求  文/王欣  周日004号妈妈来学堂看他,我和004号去接站,回学堂的路上问004号是不是晚上就要搬家去和妈妈睡了。004号告诉我他今晚不搬家要留在寝室睡。对此我颇为不解,004号告诉我如果他搬家去和妈妈睡了,那么就只剩005号一个人在寝室了,他不希望005感到孤单。(12号男孩和他们两一个寝室,周末回家还没有回来。)  回到学堂在厨房碰见005号,我便告诉他004号对我说的话,我本以为005号听完后会在我面前夸夸他的兄弟(004/005一向是关系很好的)。没想到005的反应却让我大跌眼镜,005告诉我他现在和004已经不是好兄弟了。  “为什么?”我吃惊的问005号。  “因为他说我。”005号回答。  “他是怎么说你的?”我继续问  “早上起床的时候,有的时候醒来但是我不想起床我就在床上赖床,有一次他说我什么都不会。”005号说。  “我很生气,”005号继续表达他的感受。  “那么你有没有向他表达你的感受呢?”我追着问。  “说啊,”005号回答。  “你怎么表达的呢?”我问  “我说,你这样说我,我很生气。”  “那么,你表达完以后感觉舒服了吗?”我继续问  “舒服了一点,但是还有很大的不舒服。”005说。  “哦,原来是这样啊。你需要我帮忙吗?”  “恩,需要。”005号点点头。  “那好,我试试看用我的方式表达一下,你看看对你有没有帮助。”我对005号说。  “004,我一直把你当做我的朋友,我希望你能够肯定我、鼓励我和支持我,你愿意吗?”我用我的方式表达了一下。  “你听起来,感觉怎么样?”我问005号。  “这样说感觉好多了。”005号回答到。  “你来试试看,愿意吗?”我问005号。  “愿意,”005点点头。  “004,我一直把你当做我的朋友,我希望你能够给我肯定、鼓励还有支持,你愿意吗?”005很认真的表达。  “说出来了,现在的感觉怎么样?”我问他。  “好多了,基本没有了。”005号说。  我们内心的需求是需要表达出来的,人家给不给你肯定、支持、鼓励是人家的事情,但是表不表达感受就是你自己的事了,你说呢?  “是的,要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说完005开开心心的走开了。  表达需求是困难的,尤其是表达情感上的需求更是困难。我们太害怕暴露自己所谓软弱的部分了,我们需要理解、需要支持、需要体谅,但是为了维持一个强大的假面具,不敢向自己的亲人、朋友开口表达情感的需求。等着人家来猜自己的心事,猜错了还心生抱怨,哎!真的好难啊!  撑着强大的假面具真的好累,我撑过,现在不打算继续撑了,您呢?哈哈
  亲历——咳嗽自愈妙法(by徐冉)  19岁那年,我冒着风雪去亲戚家烧纸,回来后坐在寒冷的屋子里空想未来。结果就咳嗽了。  医药无效,而且咳嗽得越来越深,睡眠上课都受影响。  如此三个多月。  实在没辙了,就翻古医书。在一本《小儿推拿广义》中,发现一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推另外一个大拇指,从大鱼际推到指端。(沿手心手背的交合处,手太阴肺经一线)。  推一百多次,推得津汗。  当时就感到胸部舒适,不几天,咳嗽就好了。  【要点】从容,千万不急,急了就会起火,火克金还是伤肺。力度不轻不重。  (早上刚到石家庄。这里前几天雾霾十分严重,今天居然阳光灿烂,真是很给面子啊。)
  [转载]中国式矛盾:羞辱小孩,但小孩你不能哭  多少人,在自己家人前体验过,可自由哭泣。对方不斥责,不焦虑,不攻击,也不找答案,而是先拥抱着你,就做一个陪伴者,听你哭。  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诫》中的一个故事,平安夜,男主人公前女友说丈夫失踪了,要他陪着自己一起去找。真相是,前女友已独自过了两次平安夜,她觉得自己撑不了第三次了。所以,求前男友陪伴。男主角答应了,他隐约知道真相是什么,但还是陪着她找了一夜她失踪的老公。凌晨,男主角才回家,惊醒了还在沙发上等待的妻子,她紧紧抱住他,没要解释,只是紧紧抱着他。  剧情平淡,但却相知。  国内神学家刘小枫在他的著作《沉重的肉身》中,不断提到“抱慰”一次。这位丈夫对前女友,妻子对丈夫,就是抱慰。我不问就知道你的痛,我陪着你,好让你能面对你的痛。  但抱慰另一个人的痛,在中国家庭,常是一个奢望。我所熟悉的中国家庭故事里,哭,像是一种罪过。家长对孩子,孩子对家长,夫妻间,都有一种逻辑--你哭,就等于我做的不够好。所以,我们都要求对方不哭。如对方哭,健康一些的人会焦虑地自责,不健康的人会暴怒。我们不试着去抱慰对方,而是希望对方停下来不哭,至少要哭的人给一个解释。  特别是孩子的哭,本来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哭的原因最容易找到,也最容易安抚,但太多中国父母对孩子哭泣的态度,达到了变态的地步。  我老家的农村,甚至有一个传说:长齐牙口的孩子,如果经常夜哭,就会带来灾难。所以,一旦发生这种事情,他们不会想着去理解孩子,而是打骂孩子,逼迫孩子不哭,甚至去找巫婆。最近知道广东这边也有此说法。  听到最夸张的故事,是一个大家族,如孩子哭,大人就把孩子按到,掰开牙,塞一把盐到孩子嘴里。再关上孩子嘴巴,逼问,你还哭不哭。如孩子摇头示意不敢,才将孩子放开。这是对孩子何等残酷的虐待!  这样做的逻辑都是,我们不去理解对方的感受,不去了解对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只寻求表面上的没事。就像政府一样,万头猪泡进黄浦江,各部门却都说没事。  一位妈妈告诉我说,她的孩子一次对她说,我想哭,但怕爷爷奶奶说我。妈妈说,你哭吧,我挡住他们。  果真,孩子一哭,两位老人过来着急地问,发生什么了,你妈打你了吗?简单解释后,她请两位老人出去,把门划上,让孩子安心地哭。哭了一会儿后,孩子停下来说,好多了。他没做解释,她也没要解释。很美的故事。  对哭泣的态度,也是中国父母乃至所有中国成年人对待感受的态度。哭,像是罪过;谈感受,像是羞耻。  原因是:你哭泣时,勾起了我内在哭泣着的小孩;你谈感受,勾起了我向人敞开心却不被看见甚至被羞辱的羞耻感。  一位网友分享了一个更美的故事:  童年时在爷爷家里哭是我的家常便饭。受委屈就直冲到爷爷家里撒泼,在水泥地上打滚,跳脚,叫嚷,爷爷为此铺上木地板,提供我舒适的环境哭。而他坐在门外不声不响,毫不干涉,有爷爷这个出口,我现在终还保持着内心的一份善良与和平。  矛盾的是,中国父母与大人一方面不接受孩子哭,另一方面他们又喜欢“逗”孩子。  三位网友讲了三个残酷的故事:  1)昨天在电梯里看见,一个5、6岁的孩子喊妈妈帮忙把牛奶盒子打开,央求了好久,妈妈接过来打开自己喝了,孩子哇的就哭了。妈妈跟旁边的人哈哈大笑,觉得是在逗孩子好玩。为什么成人总是喜欢辜负孩子对我们毫不设防的信任?  2)“逗”小孩,有个极端的真实案例,有个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拿孩子开玩笑,说你爸妈不要你了,再也不回来了,那孩子一听就哭了说不是的,但那些大人一起起哄说就是不要你了,孩子哭着跑了,后来天天跑到码头等船,一开始大家不在意,但后来发现小孩精神不正常了。  3)小时候读幼儿园之前,妈妈上班就把我锁家里,我每天坐在阳台上,以前的阳台是栏杆式的,我就坐在栏杆边上,腿伸出去,手扶着栏杆,唉唉的哭着要妈妈。这件事一直被爸妈拿来当笑话讲,学我的口气说”妈妈要我”。  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只怕每个中国孩子成长中都经历过,这让我禁不住想:把残酷的事情当成笑话看,也算中国特色吗?  特别是,这种事最容易发生在父母与孩子间,多少人有这样的经历?你觉得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情,一直被父母当笑话讲。  我自己的理解是,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既不让孩子哭,又喜欢“逗”孩子,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看,该是何等奇异的中国特色啊!在这种特色构成的看似平常但其实无比诡异的氛围笼罩下,我们这个社会实在没有资格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楼上转自武志红新浪博客
  空间(转自潜龙学堂)  空间  文/王欣  空间在我的理解中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物理空间,比如说一个房间、一个书包、一台电脑;  第二种是心理空间,每个人的心理空间大大小小各有不同。有了空间才能容得下东西,在物理空间上这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心理空间呢?  早上上过必修课,004号、001号、老吴还有我站在草坪上聊天,聊啊聊的就不由自主的扯上了父母。  001号说,“我爸爸妈妈对我没有要求,他们信任我。”话毕001号脸上一脸的自豪。  004号在边上也凑着说,“我爸爸妈妈对我也没有要求。”  “不过,我妈妈对我有些希望”。001号补充道。  “我爸爸妈妈对我连希望都没有。”004号马上一旁大声的接道,声音中是如此的欢快、自信。  “那么我看你经常接爸爸妈妈的电话,你们都聊什么呢?”我问004号。  “他们就是问我开心不开心,有什么好玩的事,从来不问其他的。”004号自豪好不谦虚的表现出来。  听到004号这么一说,001号不语了,低着头,稍显失落。  如果这是一场较量的话,能明显的感觉到001号处于了下风。004号更有底气、更有安全感、更自信。004号九岁,一来潜龙好几个月都是见不到爸爸妈妈的,从来没有找任何一个成年人陪睡过。每天自己的工作、学习都是井井有条。  每个孩子天生的心理空间都是无边无际的,无奈成长的过程中,内心充满焦虑、恐惧的成年人用各种各样包裹着爱意外壳的要求、希望、期待、规条塞得满满当当的。  作为成年人,我们不是要给孩子空间,我们只需要少塞点乱七八糟的东西给人家就是了。  空间、空间、请小心谨慎对待
  疗愈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有一个孩子(5岁),早上入园的时候突然提出一个要求,要求把他送给幼儿园的一套玩具带回家去,并且整个的精神状态都有些烦燥。因为与这位家长有着完整的信任,所以我当时就告诉这个孩子这个玩具现在不能带回家去。这孩子当即大哭,我把他抱进教室,和他的妈妈再见。  我了解这个孩子,很少哭泣。他刚入园时,有一次户外活动时摔了个大马趴,摔的很重,他爬起来自豪的说:“我都没哭”。我告诉他,疼就可以哭的。他还是摇头说:"我坚强,不哭”  因此,我想给他一个完整的宣泄过程。我的同事对我要做的事非常理解,我带他来到楼上的一个房间。他哭着说:“我想把那个玩具带回家”,我说:“可是你已经把它送给幼儿园了,是你亲自送给幼儿园的”。他便开始大哭,但是哭了一会儿就哭不出来了。他又说找理由:“说他小时候就玩这个玩具”说完这句话,他又开始哭。之后我提出来,我们再买一套一样的玩具,他又开始哭,说只想要这一套。等他哭的差不多了,我说咱们把新买的放在幼儿园,他看着我说:“不行,我不等新的,现在就要带回家”。  其实孩子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当宣泄没有完成,孩子自己会找理由接着哭下去。我们就这样一直在一起,哭了快两个小时,我想着他该不是要哭到吃午饭吧。直到感觉他为了这件事真的没什么可哭的了,我们谈好了,新玩具要两周左右的时间到货,之后他把送给幼儿园的玩具带回来。似乎是可以结束了。但是我的感觉是还需要一点点时间,我们就那样静静的待着,他趴在地垫上,很困的样子,我想就这样睡着也很好。突然他开始喊妈妈,很大声的喊,很大声的哭。  那一刻,我有点震撼。我突然也想我的妈妈了,在那一刻,我的胸口有一种巨大的异样的感觉。在那一刻我与这个孩子的感受完全在一起。这孩子坐在我的怀里又哭了30几分钟,没有停顿,一直哭。之后他坐起来跟我说:“老师,我想给我妈打个电话”。我说老师需要找你妈妈的电话号码,我故意慢了一些,想给这孩子平静的时间。  之后,这孩子基本平静的给他妈妈打了电话,商量是不是能早点接,他妈妈也并没有同意,他就平静的挂了电话,出去玩了。  下午,这孩子异常的温柔。当和他一起玩一个游戏的孩子去搭沙堡的时候,他跟在后面:“XX,你不是要跟我一起玩的吗?”那个孩子投入在游戏中,没有理他。他说:“我和你一起搭吧,搭完咱们一起玩”。之后他就投入在游戏中了。  一行禅师的书里面,有很多文字描写母亲在每个人心中的重要,我当时很不理解一部教导世间修行的书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婆婆妈妈的事。这件事后突然有了感悟,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是妈妈。家是我们前行的力量。  通州华德福幼儿园——奇妙家  適然之家燕霞()
09:00:35  转自田福:感动......又感叹,这样的痛又岂是仅仅发生在单亲家庭,那些离开父母寄人篱下的童年,那些在父母冷热暴力中长大的孩子......  现在,是时候了,从我开始,转化这世代相传的痛......  ---田福  適然之家燕霞()
09:07:17  这是典型的安全环境下自我疗愈的案例,成年人需要反思的是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自我疗愈的过程。
  转自塑:  此文征得女儿同意发表上来。仅献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和他(她)的母亲或父亲  我突然意识到女儿今天的行为像是“返青还童“。 十七八岁的姑娘,做的是十岁以前的孩子的事。生妈妈气,跟妈妈闹别扭,不理妈妈,大哭,躲在房间不吃饭,等妈妈过去安慰,要妈妈抱。我居然以为她想自己呆会儿,平静了自己出来。要不是妹示意我过去。我真是打算等她自己出来。事后才想起,孩子不都是跟妈妈大哭大闹后,仍然哭着要找妈妈的吗? 女儿是在补过她的童年呢。  单亲家庭的孩子,童年是成熟的,太过懂事的,内心却是敏感而脆弱的,没有力量。那时候她那么小,多么害怕失去妈妈的爱。失去妈妈的爱,她就失去了一切,所以她哪里敢生妈妈的气,哪里敢肆无忌惮的大哭大闹。印象中,女儿从来没有大哭大闹过,总是希望妈妈开心,不给妈妈添麻烦。她比同龄孩子成熟懂事得多,总是很会照顾人,害怕伤害任何人。她的乖巧全是因为怕失去妈妈。。想起她的懂事,心好疼… 难过了好一阵。内疚刺痛着我的心。   但是,今天是值得庆祝的。为女儿,为自己。女儿的行为表示她内心的力量强大了,因为她已经知道,即使她生妈妈的气,她仍是爱妈妈的,她确信妈妈也是知道的,并且妈妈也仍是爱她的。她不再害怕失去妈妈的爱。  女儿可以生妈妈的气,妈妈也可以生女儿的气,并且可以让对方知道我在生气。生气不等于不爱你了,不要你了。如果我能早点让女儿深深地知道这一点,她就不用那么努力地做个乖孩子了。孩子,让你受委屈了…我知道不应自责,因那时我也没力量能做到这点。我们都更善于用快乐来掩饰脆弱。  如今,我们都成长了。可以做真实的自己。我们更幸福了。    適然之家燕霞()
09:00:35  转自田福:感动......又感叹,这样的痛又岂是仅仅发生在单亲家庭,那些离开父母寄人篱下的童年,那些在父母冷热暴力中长大的孩子......  现在,是时候了,从我开始,转化这世代相传的痛......  ---田福  適然之家燕霞()
09:07:17  这是典型的安全环境下自我疗愈的案例,成年人需要反思的是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自我疗愈的过程。
  把孩子当人对待之二谨慎代劳(转自潜龙学堂)  文/王欣  必须再次强调,父母是爱孩子的,这点必须再次强调。遗憾的是,有的地方这种爱障碍了孩子能力的成长,妨碍了孩子更好的探索他能力的底线、发展他更多的能力,从而建立源于能的信心。  能力从哪里来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因为我们只有明了了成长中的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才知道在什么样的环节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  在我们看来,以下的流程图粗粗的描述了一个人能力成长的过程和阶段。  比如说当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他开始对能自己吃东西这件事情很感兴趣,于是便开始尝试着做。这个时候孩子使用自己身体部件的能力还在锻炼中,所以他不是那么能精准的将食物送到嘴里,撒的到处都是那就是必然的了。这种情况下家长一般怎么做?喂饭,活生生的剥夺了他自我锻炼的机会,麻烦的是搞到后来孩子对吃没有了兴趣,你说让人纠结不纠结?  现在满世界追着孩子喂饭的事情还少吗?呵呵,有的满家追,有的满小区追,有的满饭馆追,搞得跟拍美国大片一样,而且还是暴力动作片。让我想起了节奏感极为强烈的动作电影《谍影重重》你追我跑,我跑你追,双方都是永不放弃,呵呵!  除了喂饭以外,代劳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背书包、打扫个人卫生、做决定、做游戏、帮忙交友等等。这一系列的组合拳打下来,确保你的孩子以后绝对不会有很好的能力。很简单啊,他从来没有得到过锻炼,能力的成长从何说起?  孩子天生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他要成长、他想要提升自己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每个机会对他来说都是学习和提升的好机会。尤其从最基础的吃、喝、拉、撒开始。我们办学到现在接触不少孩子让人真的很纠结,他基本的自理能力都不具备,这是谁的责任?作为父母你真的乐于见到这种情况吗?  放放手,别从第一个阶段就干涉,代劳不是爱的表现,如果你家有男孩,您这样做他以后的妻子会怪您的;如果您家有女孩,您这种代劳的行为让她以后的丈夫如何面对?  代劳——必须谨慎对待
  安全的生气(潜龙夏令营记录)王欣  允许生气好难!  愤怒的力量是很大的,被压抑的愤怒爆发出来是惊人的,面对这股巨大的能量,作为陪伴的成年人需要有更大的能量去化解它!这真的好不容易!  生气中的人很脆弱,很敏感,此刻的他更需要爱与关注,更需要包容与理解,还需要成年人有个好体力!  琪琪生气是在逼近午夜,琪琪生气的原因很简单,她跑出房间找玉竹的时候把灯关掉了,留下了在上铺下不来的老池一个人。  当我们听到老池的呼声跑回房间的时候看到了受到惊吓的老池!  “被吓到了吗?”我问老池,“有点吓到了”老池说(老池行动不便自己下不了床)  “琪琪,老池被吓到了”我一边把老池抱下床一边对琪琪说。  琪琪跑回床用被子完全把自己包裹起来,躲在里面。玉竹见状马上到床上陪着她,无论我们怎么说,琪琪就是不从被子里出来,也不讲话,只是不停的在被子里翻滚,并把自己蜷成一团。  玉竹不停的隔着被子抚摸琪琪,不断的告诉她,如果她是生气的话可以尽情的生气,无论怎样都喜欢她。  听到玉竹这样说,琪琪扭动的幅度更大了,裹着被子在床上翻来覆去。  夜已经深了,玉竹在边上不断的抚摸,不断的告诉琪琪她是被允许有情绪的。本来劳累了一天,又摊上这样的情况,真心让人很崩溃!  皇天不服有心人,琪琪慢慢的安静下来了,蜷着的身体也慢慢打开了,玉竹掀开被子的一个小角落琪琪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激烈的不让了。  又陪伴了一会,琪琪才睡去!  这一夜琪琪睡得很长,到了早上十点才醒来,没有人指责她,她也无需讨好任何人,所以琪琪很自在!  她又开始了她忙碌的生活,又开始了穿着湿漉漉的泳衣跳到玉竹怀里的恶作剧!  允许不是一句口号,允许是一系列的行为,允许是要付出代价的!
  转自建珍:请允许我全文分享一下我的好友冯敏学习NVC的历程,非常感动,非常了不起呀!  让NVC融入生活——学习《非暴力沟通》一年记
  作者:冯敏  去年11月份,朋友小苏推荐了一本《非暴力沟通》的书,酷爱读书的我好奇地读了起来,第一遍时觉得通俗易懂,没有什么难点和太多新理论,只是个别地方很打动我。小苏说这本书的翻译阮胤华老师12月10日要来南京开工作坊,2个人可以打折,问我是否愿意去。之前的2个月,因为儿子将面临初三中考,我的焦虑等情绪涌起,自己看了不少书,也去参加了不少情绪、沟通、教育的沙龙和读书会,情绪得到阶段性调整。但始终没有迈出正式上课的一步,看在成全小苏的份上,我报名了工作坊,没想到,无意中步入了改变自己的一年。。。。。  1. 非暴力沟通之前:生活似乎风平浪静,平和,关系中较少冲突,许多“应该”让我很“包容”,但藏在内心的情绪时不时在生活中涌现;想改进助人的方法,基本处于评判、分析、建议,对方抵触或觉得他自己有问题,不能接受;跟妈妈关系不亲密,有些批判有点俯视,但责任和孝顺让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想改进。  2、第一次上《非暴力沟通》工作坊:打破了以往沉迷读书的习惯。吃惊,读书和体验完全不是一回事,第一次上收费工作坊,很触动;感觉不灵敏,找不到自己需要;对别人的需要比较敏感;找不到做练习的事例;道理很容易懂,做起来完全忘记。开始觉得不认识自己,想了解自己到底是什么?要什么?  3、组建非暴读书会,并在生活中开始觉察:感觉从平淡走向鲜活,开始跟自己建立连接。
刚开始觉得生活中缺少觉察的机会,需要等待激烈的情绪发生后再反思过程,羡慕朋友生活中冲突多可练习;接着,能在自己的情绪出现时看到,吃惊于自己的隐暴力和软暴力,开始体会这是为什么?我的真实需要是什么?感觉越来越灵敏;看到别人的情绪或反应,我开始试着去体会他。并练习写觉察。再然后,情绪升起时就看到并停住,感觉开始鲜活,愿意去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每周一次,每次一章,读书会开始读《非暴力沟通》,大家的分享和困惑,看问题不同的视角和感受,让我很受启发,并去体会不同人不同的感受和需要。也逐步看到大家的欣喜变化。生活中运用时还比较机械,好在老公开始关注我的感觉,并表达出来,增加了我的信心。儿子一听到“你是不是感到。。。”就翻白眼然后逃开。但经常会说:妈妈,你要是能给学校老师讲讲非暴力沟通就好了。  4、随后的2次工作坊:领略倾听的魅力,开始学习倾听,并关注身体的感觉看阮老师在工作坊上,倾听别人就如庖丁解牛,轻松而游刃有余地给大家松了绑,感觉倾听就是治疗,看到了倾听的巨大魅力,开始练习倾听(紧张、不得要领);倾听自己,继续跟自己深入连接,开始关注身体和情绪的关系,体会身体的感觉,开始理解“起心动念”这个词;在倾听别人的时候,有意识想放下自己的想法,建议和评判,努力去体会,以前的那个想帮助、下判断、提建议的模式开始被打破了,还只是开始。工作坊放空自己,每次练习都找不同的事情来做,角色扮演的对手也不同,会有不同的新的感受,过往很多事被一个个梳理。体会工作坊中学员的案例和给他们带来的变化。  5、第二轮读书会及生活中进一步觉察:体会自我觉察之苦自己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体会到原来那个自以为是的“我”背后的诸多需要,领略自我觉察之苦;觉察更深层次的自我需求;愿意接纳很多的不完美,对自己不苛求,开始学习如何爱自己;倾听别人有了进一步提高,倾听时开始放松,放下自己拯救者的责任和角色,体验“陪伴”的力量。。。开始和老公一起关注他自己的感受和背后的需要。男人忽略感受已经很久,只是偶尔抓住一些小机会:)儿子有点敞开,他的抱怨和压力多起来,不过我对他的倾听最难,总是想分析,并急于想怎么办?怎么能帮到他?还是条件反射想解决问题。  6、中级工作坊:突破
去之前的状态达到阶段低谷,对照沟通5层次,亲人之间的沟通现状让我汗颜和焦虑,对孩子有担心。
凯瑟琳老师的状态正是我所想要的生命状态:真、诚、谦卑、慈悲、有力量、服务于生命。。。燃起了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倾听就是陪伴,对方的需要也是你的需要,因为你需要,所以这样的人反复在你身边出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慈悲谦卑升起,力量增强。诸多生活中的关系和不起眼的纠结通过角色扮演有了新的视角和体悟。
深入练习:四个角度的观察、从需要的能量提出请求;豺狗语言起源;说“不”;听到“不”;从“必须”到“选择”转变;转化愤怒;自我倾听和倾听他人;支配系统和服务于生命系统特征;控制VS.协作  7、生活中继续运用NVC:让NVC融入生活。。。理顺了工作和兴趣的关系,工作效率提高;和妈妈关系开始亲密、放松;对儿子开始能倾听陪伴一会,不急着解决问题,也对他增添了信心;对老公增加了温柔和理解并表达(以前担心越学习,心理距离越远,现在反而是更愿意接受本来的他,老公体会到放松和理解);对人增加了柔软度;加强对不舒服的人和事的觉察,体会到: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书会第二轮13周结束,不少朋友面容放松、身心喜悦,还有一些在逐步体会。感觉只要你准备好了愿意迎接改变,一切就自然发生了。  下一步继续在生活中觉察自我,为什么会评判?会有区别心?为什么热心?好恶感的背后是什么样的信念和需求?体会对错之间的那片田野;继续体会冥想需求的能量。。。。。。   《非暴力沟通》的书我开始读第八遍,很期待明年的高级工作坊。让NVC继续深入我的生活。。。。。。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求你给我个机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