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京异地高考方法。我是河南人在北京的河南人考试是靠的河南的卷子还是北京的卷子

需升级浏览器,或者使用QQ等专业浏览器,才能正常使用手机妈妈帮。
【大城小事】+
13省份&敲定&异地高考方案 河南依旧只能借考
[导读]昨天,备受全国关注的北京、上海异地高考方案终于揭开&面纱&,引发热议。对社会公布异地高考方案的省份也达到了13个,其中不包括全国第一高考大省河南。河南考生依旧只能在北京借考。
已出台异地高考政策省份 未出台异地高考政策省份
部分省份异地高考政策示意图(不含台港澳地区)
13省份&敲定&异地高考方案 广东明确2016年起可异地高考
异地高考,堪比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高教资源的不均、户籍制度的牵绊&&让这项关乎众多考生的政策,迟迟难以落地。今天是教育部要求各地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政策的最后一天。昨天,备受全国关注的北京、上海异地高考方案终于揭开&面纱&,立刻在网上和线下引起热议。对社会公布异地高考方案的省份也达到了13个,其中不包括全国第一高考大省河南。
□记者 王灿 李晓敏 实习生 刘艳艳
[政策] 京沪同日公布随迁子女可参加高考
今年8月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意见》,要求年底前,31个省份要因地制宜出台各地的异地高考具体政策。截至昨天19:35,全国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重庆、河北、黑龙江、湖南、吉林、辽宁、山东、安徽、福建13个省份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海南、江苏、江西、天津、云南等省份的方案也已初步形成。记者昨日咨询有关部门获悉,我省异地高考方案也在抓紧制订中。
在众多省份中,北、上、广三地政策最为引人关注。
北京昨日公布的是过渡方案,内文显示:从2013年开始,父母在北京工作3年以上,随迁子女可在北京参加中职考试录取;2014年,父母在北京工作6年以上,随迁子女可在北京参加高职考试录取,如果父母在北京工作,而子女在北京连上3年高中,子女则可在北京借考,但需回原籍参加高考录取。
上海则是从2014年开始,实施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相衔接的方案。符合相关要求并达到一定积分的,其子女可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其子女在上海市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后,可在上海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不符合条件的可在上海借考,回原籍参加录取。
与其他多数省份以&学籍、社保、固定住所&等为主的条件相比,北京、上海的门槛明显要高一些。
最受关注的三个省份当中,广东的口子开得相对要大一些。虽说广东也像北京一样先对异地考生放开高职招生,即从2014年起父母在广东工作三年以上,随迁子女可参加高职考试。但广东明确了从2016年起,在广东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按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可在广东省参加中考并在父母就业所在城市具有高中阶段3年完整学籍的,能参加高考,并与广东省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现状] 河南考生依旧只能在北京借考
昨天,一听说北京异地高考政策要放开,家在郑州的许大爷很是兴奋,&孙子后年参加高考,是不是可以在北京参加考试录取了?&
许大爷的儿子媳妇在北京做小生意,5年前,他的小孙子告别爷爷奶奶去北京读初中,目前正上高二。
不过,了解完政策后,许大爷的情绪一下子低落好多。
因为根据政策,许大爷的孙子如果考中职高职学校,可直接在北京参加考试录取,但是如果要参加高考,政策只是允许他在北京借考,高考结束后,依然需要回到我省参加高校招生录取。
而和许大爷有类似经历的陈大妈,最近也在焦躁的期盼中度过。
陈大妈的孙子在上海上高中,2014年要参加高考,她不知道自己的孙子是否会有福气,和上海的孩子一起参加高考录取。
不过,从目前上海市教委透露的信息看,前景并不是十分乐观。
因为据报道,上海的随迁子女在沪中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基本确定,该方案规定,持&居住证&A证的外来务工人员,其子女可以按规定在沪参加中考、高考;获&居住证&C证人员的随迁子女,按有关规定只能在沪参加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考试。据悉,&居住证&A证也就是国内人才引进类居住证,审核实行按要素计分制;而C证则是一般居住证,针对普通外来从业人员;对留学人员,还有人才引进类居住证B证。
政策是否会激发高考移民?
据分析,异地高考主要分两类情况,一类是&就地高考&,即虽然户籍都不在A地,但子女随父母长年在A地就读,随之产生在A地高考的需求;一类是&高考移民&,即考生为了达到上大学或者上好大学的目的,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流动。
如果彻底放开异地高考,根据目前的高考招生实际情况,在异地高考政策中,受冲击最大的是&北上广&。
网友&小叶&则表示,目前我国各地高考招生名额分配本来就不均衡,高考录取比例相差巨大,总体而言,越是经济较发达省份的外来人口越多,推行&就读地高考&之后,会吸引更多外来人员子女在这些地方参加高考,异地高考将可能引发&高考移民&问题,两个问题混杂在一起,无疑更加难以解决。
报道称,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对学生教育年限有所规定,主要考虑本市初中和高中阶段教育均为3年,应当为接受完整的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随迁子女提供选择在京参加升学考试机会。据介绍,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升学考试服务,需要严格对家长的社保和职业的年限要求,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出现&高考移民&。
&目前各大城市的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没有达到规定的条件,那么这个规定也就等同一张废纸。&网友&艮砦石头&认为,根据目前这些大城市公布的异地高考方案,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的人依然还是得不到。而有资源拼爹的人,可以在高考前夕随便到北上广这样分数线普遍低的地方参加异地高考,反倒在无形中更加助长了教育的不平衡。
将根据城市承载能力,于2013年、2014年、2016年为三个时间节点,分步骤分层次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高考的问题,并同步要求各地市于2013年3月前出台异地中考政策,并于当年开始实施。
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办法将与进城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制度相挂钩,并争取在2013年出台。在办法出台之前和新办法公布后三年内,北京市将实行四项过渡措施。
从2013年起,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凡具有在浙高中学籍、并有完整的高中阶段连续学习经历,可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凡在辽宁高中阶段有3年学籍,并有完整学习经历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均可在辽宁报名参加高考。
进城务工人员在吉林省有合法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参加社会保险3年以上,其随迁子女在吉林省普通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可在吉林省报名参加高考,不受户籍限制,与吉林省考生享受同等录取政策。
将于2014年实施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相衔接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沪升学考试的具体方案,届时符合相关条件的随迁子女可以在沪参加相应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
哇塞 河南还是老样子
我是第一个哟!
说起这个就气愤,哪里考不是一样啊,要这样区别对待
哇塞 河南还是老样子
我是第一个哟!
是啊,撒花了,谢谢支持
说起这个就气愤,哪里考不是一样啊,要这样区别对待
我上大学时,同一个专业录取分数,河南考生分数要比一些省份高出上百分
你说为什么河南偏偏玩特殊呢?
河南是人口大省、高考大省,高校设置却很少。您说呢?
你说为什么河南偏偏玩特殊呢?
河南是人口大省、高考大省,高校设置却很少。您说呢?
唉,河南的孩子伤不起。
唉,河南的孩子伤不起。
是啊,我们这一代高考竞争激烈,不知道我们的下一代会怎样?
是啊,我们这一代高考竞争激烈,不知道我们的下一代会怎样?
今年扎堆生龙宝宝,你家宝宝竞争估计也很激烈啊。
今年扎堆生龙宝宝,你家宝宝竞争估计也很激烈啊。
呵呵,是的,教育孩子是个大问题。
今年扎堆生龙宝宝,你家宝宝竞争估计也很激烈啊。
我是当老师的,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全家人最关注的事情
我是当老师的,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全家人最关注的事情
你家宝宝好幸福啊,孩子们都以妈妈是老师为荣,妈妈是做老师的到学校可以臭屁了。
我是当老师的,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全家人最关注的事情
是呀,河南的孩子伤不起
哎,反正什么好政策,都没河南的份
你家宝宝好幸福啊,孩子们都以妈妈是老师为荣,妈妈是做老师的到学校可以臭屁了。
哈哈,没那么夸张吧
是呀,河南的孩子伤不起
期盼教育公平是河南人的痛
哎,反正什么好政策,都没河南的份
河南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不小,希望政策能够倾斜一些
支持楼主了,河南人怎么了?为啥河南的不准考,因为人多更该分流出去一些,那样对河南的孩子不是更好些吗?这样区别对待,太伤人心!
你家宝宝好幸福啊,孩子们都以妈妈是老师为荣,妈妈是做老师的到学校可以臭屁了。
呵呵,没什么大不同,其实都一样的王旭明:异地高考并不解决多数人的读书问题
记者_李岩 北京报道
尽管已经在语文出版社做了4年社长,王旭明仍被作为教育界的先锋代表人物,不断接到媒体关于高考问题的采访请求。这位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做过老师,当过记者,出过四本专著,探讨中国发言人及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但是,他也会半开玩笑地做出声明:“我不是一个教育专家,请你别这么侮辱我。”
对近来被广泛热议的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他在微博上评道:“异地高考再催户籍制度改革,再催教育外部制度改革,比如用人制度、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等。如果教育外部这些制度长期坚冰不化,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将日陷窘境、困境,甚至绝境。”
异地高考并不是高考的首要问题,而高考的问题也不是凭其自身就能迎刃而解的问题。
北、上、广三地方案难产但终于出台,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不过在王旭明看来,异地高考,不在于如何解决,以及现在迈出的这一步究竟算大算小,它根本就是一个不该出现的问题。
日,北京市教委门前异地高考考生家长聚集,希望教育部门能够尽快出台异地高考的相关政策,并及时对外公布信息。
别对异地高考抱太多希望
南都周刊:相比于其他省市,京沪粤三地的异地高考方案出炉得格外艰难。对教育部门来讲,这个问题到底难在哪里?
王旭明:正像中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有上千年的历史一样,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由于历史原因,分布也极不平衡。京沪粤是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三个地方,优质资源越集中,实行异地高考就越困难。
南都周刊:有学者说异地高考之难,“关键还在于降低门槛会严重触及既得利益”,你同意吗?
王旭明:我不赞同这种说法。造成中西部不平等,京沪粤教育资源过度集中,这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一群人所为。当然,已经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要面对外来者和他们瓜分城市福利,有自己的想法很正常。当人们都在为各自所属的利益群体说话的时候,尤其需要“顶层设计”。我非常欣赏这个词,现在有些人动不动爱说“自下而上”,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不赞同。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改革应该是在一定成熟度上的顶层设计和自上而下。过去这么多年,中国最大的成功是改革开放,最大的不成功就是改革开放积累起来的好的经验、勇气、力量,没有始终坚持下来。
南都周刊:三地的异地高考方案出台后,你怎么评价它们?
王旭明:就因为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分布的不合理是一个长期历史原因,所以解决起来也不是靠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但是总得有所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异地高考政策在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和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和其他的高考改革一样,可以帮助高考这块坚冰慢慢融化。1978年我们恢复高考,30多年过去了,中国形势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高考的改革也应该跟上。
南都周刊:你一直说对异地高考政策不要抱过高期待,为什么?
王旭明:因为它只能解决一部分人的问题,更多数人的问题它没有涉及。比方说河南,这是一个人口大省,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贫乏,走出来的人跟在当地就读的人相比,数量一定是非常少的。那我们这个政策只是解决它走出来的人的问题,对于更大部分还在河南地区就读的人来说,对广大老百姓更关心的在河南600分才能有学上,而在北京400多分就有学上的问题,异地高考解决不了。
我们现在谈方方面面的政策改革,话语权很重要,看话语权在谁手里。必须看到,能够从地方走出来,并且满足当地异地高考政策的人,相对来说是成功者,有钱,有权,也有一定的社会名望。因此他们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一直吵吵吵,让这个问题显得很大。但我们不应该根据会吵不会吵来判断一个政策该不该定,而是应该看一项政策是否尽最大可能地覆盖到更多的人群。
我在教育部当新闻发言人的时候,对几项政策不遗余力,情有独钟,比如资助困难学生政策,因为我深深知道这是一项覆盖大多数人的好政策;比如改革高考指标下放,我特别提倡把更多的高考指标向中西部倾斜,目前看来还是有很大的倾斜空间。
南都周刊:你在这几件事上不遗余力之后效果如何?
王旭明:我原来是一个发言者,代表教育部;我现在仍然是一个发言者,代表我自己。如此而已。发言者,不是一个决策者,他能有多大影响?
不单是教育的问题
南都周刊:你在微博上说高考制度内部再改革也解决不了异地高考之困,还要加快教育外部制度改革,具体指的什么?
王旭明:比方说公务员招考制度,老是要求本科以上,甚至“211”、“985”,把大学毕业作为一个门槛,这个制度不改的话,那我们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怎么可能改变?因为人人都想当公务员,这也是改革倒退。如果你不读本科,不但经济待遇不一样,整个社会对你的评价也不一样。这些都不改,你单让高考改,不荒唐么?说到异地高考,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教育改革,这和教育没有什么关系,这是户籍改革,你没有户籍限制了就不存在异地高考问题了。我们应该建立新的户籍制度,但是没有,老百姓需要打破户籍限制去参加考试,这样就让教育承担了不能承担之重。
南都周刊:于是教育部也承担了很多它不应该承担的压力和期待?
王旭明:对。教育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很多部门应该共同协力,和中国一起往前走。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我们学校进行诚实教育,不能说谎话,但学生一走向社会,或者一回到家,可能就到处充满了谎话。这么一个严重的背离,你说教育怎么办?
南都周刊:你是否觉得,谈异地高考和谈中国任何一个问题的套路都一样,深入下去必然延伸到国家制度层面?
王旭明:也不,还是有一个轻重缓急。笼统地说所有问题都是改革的问题,是没错,但是有些事情可能没有到那个程度上,你没有改,老百姓还能接受。但像户籍,老百姓对高考这个算是目前最公正透明的一项选拔制度都已经如此聚焦了,你再不配套那就会带来一堆问题。同样还让老百姓这么聚焦的事有没有呢,我觉得有,但不多。
南都周刊:所以比起异地高考本身,更重要的是对异地高考进行综合配套?
王旭明:中国教育的改革尤其需要综合性。我们在教育上曾经为了某种目的所做的单项的事,几乎最后都归于失败。比如说奥数,北京说不许搞培训了,但事实证明,很快恢复过来,为什么,你没有综合配套改革,你只说取消奥数。比如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喊了很多年了,有的学校减下来,没用,学校减了,校外增加,而且是心甘情愿地增加负担,家长愿意学生也愿意。我可以举出无数例子说明,所有不综合配套的改革,就单项说单项,寿命都不会长。
南都周刊:一旦异地高考问题彻底解决,你觉得最理想的状况是怎样的?
王旭明:就是有那么一天,一个河南人,你让他到北京参加高考,他不来,觉得郑州非常好。那要怎么办,我们抓紧建设河南,抑制北京的发展。北京最应该抑制发展,各方面都应该抑制,然后分散出来。你全国就一个北京也代表不了中国的水平,你只有几十个北京才能代表中国。现在我们还在拼命发展北京,我一直说北京的科学发展就是不发展,包括北京的高等教育。北京不要提世界城市,这是很可怕的口号,北京当什么世界城市,北京是文化古城,你要当世界城市,你就不要当文化古城,只能取其一。
一张卷子面向所有人最公正
南都周刊:在关于异地高考的争辩中,不少人纠结于外地人对一个城市的财政贡献可以相应地分配到多少教育资源。
王旭明:这个提法有道理,但要考虑可操作性。第一,靠国家财政支持的大学和靠地方财政支撑的大学要分开;第二,二者的财政中各有多少比例是靠外地人在支撑,这不好算,很多都揉在一起的。哪些贡献是外地人的,哪些贡献是本地人的,很难分。
南都周刊:这样的计算毕竟还是可以给异地高考政策提供依据。
王旭明:当我们解决问题进入一个死胡同的时候,一定要跳出来建更多的胡同。关乎高考,我一直认为它的关注度太强,一定要降低它的关注度,把高考这个独木桥变成多木桥。现在已经很难指望高考本身还能再有什么变革,我们不断地改,改得再好,它也是从木桥变成铁桥,从银桥变成金桥,材料的变化改变不了它“独”的性质。只有把高考的“独”变成“多”,才是中国真正的进步。
反正你通过高考是要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好,那我现在设计多种途径和形式,都能出人头地,那相对来说不就降低了高考的关注度了么,那我们为什么不去设计多种出人头地的办法呢?看看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要有多样灵活的成才制度,而不是一定要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这条路没问题,但为什么一定要走这条路,你不走这条路就难以成为人上人,这是我们最大的悲哀。现在我们的工作就是赶紧设计多种路,这就是前面说的“顶层设计”。那个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异地高考,将不过是浪花里的一小朵。
南都周刊:仅在现有条件下,什么办法你觉得最能解决问题?
王旭明:目前可行的办法,就是拿出更多的高考指标,倾斜中西部。比方把北京大学分给北京户口考生的指标,压到30%至40%。但现在很多政策都有悖于这个方向。像几十所大学的自主招生制度,并没有那么多人提意见,实际上我认为这特别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你增加面试比重,专家学者一律叫好,我倒觉得除了特别需要模样长相的专业,真是不应该增加面试比重,你这样做等于是把更多农村孩子挤走。
我们现在搞的自主招生,真正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有多少?在没有综合配套的改革政策出台前,我真觉得一张卷子面向所有人,最公开公正。那些加分政策,什么体育特长生,什么三好生,什么小语种,很多都变“后门生”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台这些政策,可能动机是好的,素质教育,但是你忘了中国的国情。什么叫国情,就是缺少法治建设,道德底线不断被冲击。在国情不适应的情况下我们出台了很多非常好的政策,结果施行效果并不好。
南都周刊:如果占海特是你女儿,你会对她说什么?
王旭明:如果她是我的女儿,我肯定不让她挑头,我要让她随大溜,听从命运的安排。人类有很多战胜不了和克服不了的困境,长期以来我们有一个非常错误的口号:人定胜天。还胜天呢,你胜不了的,天不把你吃掉就不错了。同样,人对于很多社会现象,都是一种无奈。反抗是一种幸福,认同,或者叫认命,我认为也挺好。她若是我的女儿,我就让她认命,而不让她反抗。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这是我的独生女儿或者儿子,我要有好几个儿女,那又是一个答案,我会让他斗啊,出人头地,那得说道说道。所以这又涉及到另一个独生政策的问题了。
杨海鹏:权利的争取不应该以社群分裂为代价
实习记者_李欣欣& 摄影_孙炯
南都周刊:你孩子现在读几年级了,准备在哪高考?
杨海鹏:蟹妹今年4年级,我想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她出国就学,也许高中阶段就出去。从中国教育的现状来看,能改革到位,没有十年二十年不行。我想有条件的上海家庭都这样想。
南都周刊:你觉得上海应该放开异地高考吗?
杨海鹏:我想会逐步开放,主动权在上海政府。如果不讲约束性条件,恐怕上海难以承受。这是改革的目标,若想一步到位必引发严重的社群冲突。
南都周刊:持上海居住证A证即国内人才引进类居住证的来沪务工人员,其子女可在沪参加中高考。你怎么看这个规定?
杨海鹏:我是上海户籍居民。我觉得现在A证许可范围小一些,主要原因是上海的财政能力,在二十几年高强度公共建设后,现在已到还贷高峰期。我想对于居住证居民,最为关键的,是形成集体谈判能力,力争政府在财政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更大程度开放异地高考的许可范围。
南都周刊:有网友称,即使京沪粤公布了异地高考政策,但仍需“拼爹”。你怎么看?
杨海鹏:这是一个制度设置问题。因为当户籍成为壁垒后,引进人才是一个进入城市的便门,就存在“拼爹”现象。即便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香港、美国,也存在“拼爹”,对校友教派的子女优先,很多是公开的。
南都周刊:此次异地高考政策问题,无论是网络还是社会上都发生了多起冲突,例如占海特事件等。你认为,这除了户籍制度方面的因素,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杨海鹏:更深层的原因,是以往的20年改革,多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对体制性的问题,采取的是小修小补的做法。种种矛盾,是积累下来的。对因为户籍制度而造成的严重的不均,往往未及时给与关注。所以,现在需要整体性的改革。否则,深层次的矛盾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
南都周刊:你希望未来理想的异地高考政策是怎样的?
杨海鹏:未来关键是政制变化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我觉得现在争取异地高考的人群,多依据的是单一化的国家体制;而二三十年来财政分权,事实上有“财政联邦化”的取向,这也是改革的基础。而一些公共政策研究提及,在富裕地区,地方往往愿意投入高等教育,投入不换来居民的福祉,我想他们也不愿意再投;而差一些的地区,则不重视这一块投入,因为培养出来,很难为己用。以后,我觉得在差一些地区,可以给予一些税收或转移支付,用于给予当地大学生贷款,附加服务条件免除贷款。
谁都不愿意回到“文革”,那种平等是虚假的;但差距太大也是不可容忍的。所以,中央和地方权利必须有一个规范,且中央和地方必须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地方政府兴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南都周刊:权利争取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杨海鹏:我觉得权利的争取,不应该以社群分裂为代价。对这些制度问题的公共讨论,实在很让我失望——绝大多数人,包括多数学者,不是在讨论,而是在做政治运动领袖的事。作为知识者,不是站队,而是给予问题一个解释。
陈刚:利益之争,无关道德
在(上海)这座城市,大家共同劳动,一起创造GDP和税收,却让三分之一的人连公平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当然不妥。
实习记者_李欣欣
南都周刊:你的孩子现在读几年级了,准备在哪高考?
陈刚:孩子上幼儿园小班,高考问题还没有提上日程。
南都周刊:你认为在上海应该放开异地高考吗?
陈刚:首先,我认为“异地高考”这个简略提法本来就具有误导性,在高考录取制度改革尚未破冰之前,“异地高考”让人觉得这是鼓励高考移民,大家会一窝蜂涌向录取率高的城市考试,造成新的不公。我认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随迁子女就地高考”。
就地高考放开,是再公平合理不过的要求。据上海常住人口统计资料:上海市户籍人口1500万,非本市户籍人口900万,在18-43岁这个年龄段中,非本市户籍人口多于上海户籍人口,这就意味着非本市户籍劳动人口已经超过本市户籍劳动人口。按照现行考试制度,900万非户籍常住人口中却只有不到5%的持A类居住证以及其他几种特殊情况的才有就地高考资格。在这座城市,大家共同劳动,一起创造GDP和税收,却让三分之一的人连公平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当然不妥。
南都周刊:持上海居住证A证即国内人才引进类居住证的来沪务工人员,其子女可以在沪参加中高考。你怎么看待这个规定?你目前可以取得A证吗?
陈刚:在教育部要求各地拿出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方案之前,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向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开放,很多公立学校班级外地户籍学生已经超过了本地户籍学生,这些举措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走在了前列,值得肯定。上海作为经济中心,面临如何挽留人才的问题,有能力拿A证者,在上海周边城市取得户籍并不难。所谓A类居住证,不过是权宜之计,是对高端就业人员的一种安抚和赎买。
此证分好几种有效期,到期了必须续办,上海市每年都有学生因为父母的A类居住证没有及时续办成功,造成寒窗苦读十载,到时候却考试无门的悲剧发生。我在沪属自由职业者,无法取得A证。不过此政策执行起来漏洞百出,要拿也不难。
南都周刊:有网友称,即使京沪粤公布了异地高考政策,但仍需“拼爹”,外来学生是否能参加高考,始终与其家长情况有关,这样的政策对普通外来家庭而言意义不大。你怎么看?
陈刚:很遗憾,京沪的这种短视行为,只能是制造新的社会矛盾。把人按照学历分作369等拿ABC证,学历高者子女优先取得高学历,让人想起低学历的工农兵子女优先上大学,高学历者很多被打成右派黑五类,子女望大学门兴叹的荒唐年代。更荒谬的是,在21世纪,在中国经济文化最先进的城市,此政策整个儿调了个头,又回来了。
南都周刊:此次异地高考政策问题,网络上社会上都发生了多起冲突,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例如占海特事件等。在你看来,除了户籍制度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陈刚:以限制人口流动为初衷的户籍管理,多年的城乡二元体制,造就了一些事实上的既得利益者。外来人口的激烈竞争,也实实在在地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利益,这些竞争在很多领域并不是双赢,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次高考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是利益之争,无关道德。
占海特事件不过是上述主客之争的导火索,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不平等,通常情况下,非本地户籍人口在公共利益方面甚少发言。如今冒出来个占海特,让很多市民猝不及防:“你一个外地人,来我们这里打工讨生活,竟然如此高调跳出来要求平权”。这完全是几十年严格户籍管理造就的惯性思维,丝毫不奇怪。
很多市民不知道,为了争取随迁子女教育平权,早有人呼吁呐喊了很多年,他们在现有法律框架内通过各种渠道,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表达意见施加压力,正是有了这些努力,才促成了就地高考制度的破冰改革。这也为将来公民社会的各种利益博弈开了个好头。
遗憾的是,很多上海市民习惯了穿睡衣在弄堂口三五成群家长里短,对这种穿西装在大庭广众下讨论问题的方式显然还很不适应,一时间各种让人难堪的举动和词汇充斥互联网上下。作为利益博弈的相关方,部分市民的种种不堪言行除了给自己减分,实在是没有任何好处。
南都周刊:你希望未来理想的异地高考政策是怎样的?
陈刚: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贩夫走卒,在此工作居住,便在此上学考试,天经地义。以完整家庭为单位,在本市生活一定年限,子女拥有连续学籍者,一视同仁。在各地高等教育资源事实上极不平衡的现实考量下,此种操作手法也能挡住真正的高考移民。
刘大伟:希望儿子考上国外更好的大学
即使异地高考逐步放开,考虑综合因素(人口、资源、环境等),也必须是有条件的。所以,不少外地家长渴望异地高考一放开就能如何如何,可能不太实际。
实习记者_李欣欣
南都周刊:作为本地人,你认为北京应该放开异地高考吗?
刘大伟:我支持异地高考。目前各省市异地高考逐步放开首先就是进步,至于北京先开中职、高职,后开本科,不能一步到位,这也很正常。北京的政策的确考虑到了北京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应该是非常慎重地迈出了第一步。
南都周刊:你孩子准备参加高考吗?
刘大伟:我的孩子在读高二。尽管他是北京户口,可以享受到北京高考的“恩泽”,但我希望他能考到国外更好的大学,要知道,越来越多北京优秀的学生高考都考到了国外,凭的是自己的本事。至少可以为更多愿意来京的学生腾出一个名额。作为家长,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南都周刊:北京方案规定,2013年起具备条件的随迁子女只能考中职,2014年起可以在北京借考回原籍录取。这被认为没有改革诚意。你怎么看这个规定?
刘大伟:所谓
“没有改革诚意”,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没有说出放开本科招生的具体时间。这个时间的确很难确定,一系列远比教育更重要的问题,关系更多人利益的问题还很多,教育不过只是其中之一。我们不能用“一步到位”来衡量诚意,也许“一步到位”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无法衡量的。
即使异地高考逐步放开,考虑综合因素(人口、资源、环境等),也必须是有条件的,而京沪这样的城市也必然是条件最苛刻的。所以,不少外地家长渴望异地高考一放开就能如何如何,可能不太实际。
南都周刊:有网友称,即使京沪粤公布了异地高考政策,但仍需“拼爹”。外来学生否能参加高考,始终与家长情况有关,这样的政策对普通外来家庭而言意义不大。你怎么看?
刘大伟:我觉得“拼爹”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即使是在北京孩子之间也存在,这种“不公平”随着有条件的异地高考的放开只能愈演愈烈。在这里,我只能说,无论本地学生还是外地学生,都应该鼓励学生自强,“打铁还需自身硬”,关键靠自己。北京的孩子上北大、清华再多再容易也毕竟是极少数,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拼的只能是自己。
南都周刊:你认为,异地高考政策出台后,京沪粤三地面临的最大压力是什么?
刘大伟:异地高考政策出台越慎重越是件好事,尤其是要考虑解决好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近年来,来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持续快速增长,从2011年开始随迁子女高峰期与北京市户籍学龄人口高峰期叠加。到2014年,北京市小学一年级入学人口将由目前的10万人左右剧增到18万人左右,增长率高达80%,小学在校总量将由目前的68万人左右增加到84万人左右,之后几年仍将呈持续增长趋势。多可怕的数字啊,到那时,有谁还会愿意到北京来高考呢?恐怕躲还来不及!
南都周刊:你希望未来理想的异地高考政策是怎样的?
刘大伟:异地高考不仅仅是一个在哪里参加考试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教育资源、文化基础、就业流向、地方投入等多方面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京、沪等地由于经济与文化相对发达,社会生活水平相对较高,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高度集中,成为最吸引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地区,也是异地高考问题解决难度最大的地区。但异地高考问题产生的深层背景,是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要减少异地高考发生的概率或者降低异地高考操作的难度,只能在均衡各地社会发展上做文章。
王作民:大概只能陪孩子回老家高考
我们来广州工作十几二十年了,我们为这个城市贡献了我们的税收,增加了社会的财富,我们的孩子也理应能在这里高考。如果不能,我们在这个城市真的很没归属感。
实习记者_李欣欣
南都周刊:孩子现在读几年级了,准备在哪高考?为什么这样安排?
王作民:读高一了,还不知道,看吧,目前很纠结。我儿子2015年就考试了,按广东的政策,我什么条件都符合,但是要到2016年孩子才可以高考,我就不知道怎样了。我前几天问我儿子,他说这样子只能回老家高考,但是老家那边要在家读高中才能参加高考。他的学籍能否参加老家的高考,这还是个问题。
另外孩子回家读书还有个问题,父母没法照顾到孩子,和孩子的感情会很淡薄,迫不得已将孩子留在家里读书,孩子心里会认为是你把他抛弃了。如果到时不行,我大概只能陪孩子回老家高考。
南都周刊:你认为广东异地高考应该开放吗?
王作民:支持广东开放异地高考。首先,我们的孩子如果不能在这里高考,我们就得送他回家读书,这样他就成了留守儿童,虽然有爷爷奶奶的照顾,但我们还是很不放心;其次我们家乡的教育和广州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回去考试肯定考不过人家;再次,现在是个开放的年代,广州是个开放的城市,孩子的教育应该受到重视,应该开放;最后,我们来广州工作十几二十年了,我们为这个城市贡献了我们的税收,增加了社会的财富,我们的孩子也理应能在这里高考。如果不能,我们在这个城市真的很没归属感。
南都周刊:2013年起,在广东积分入户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子女“零门槛”参加高考;另外,广东还以2013年、2014年、2016年为三个时间节点,分步骤分层次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高考的问题。这个规定对你的孩子上学有帮助吗?
王作民:我的情况很尴尬,孩子2015年高考,但我们要2016年才符合条件,我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既然广东提出了随迁孩子的读书问题,我们就希望能明确一个时间解决。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孩子虽然现在只读六年级,但她现在就要决定,到底是让孩子回家考还是继续留在广州。因为她现在很担心这个政策到时会不会取消掉,如果让孩子留在广州读书,等到孩子高考时政策又有什么变动,那小孩怎么办。
南都周刊:有网友称,即使京沪粤公布了异地高考政策,但仍需“拼爹”,外来学生是否能参加高考,始终与其家长情况有关。你怎么看?
王作民:我觉得这个政策是很不公平的,觉得只要孩子能满足一个在广州这里有3-6年的学籍就足够了,其他什么父母的社保、住房都不应该列入其中,不应该跟父母挂钩。
南都周刊:你希望未来理想的异地高考政策是怎样的?
王作民:我觉只要能保证至少孩子在广州有6年的学籍就足够了。因为符合了这个条件,就可以说明孩子已经有住所,生活在这里了,父母家人也在这里做了贡献。这条件也杜绝那些只为了高考而跑到广州读书的考生。你能为了一个高考跑到这边读6年吗?如果真的可以做到,那父母陪读6年,也为当地做了很多贡献,那这个城市也应该接受。
南都周刊:有反对异地高考的声音认为,如果开放异地高考,过多外来人口进入本地高考,这会侵犯了本地考生的利益,你怎么看?
王作民:这个问题要从国家层面上解决。大家肯定都想往好的地方涌去,要解决这个问题,前提是要保证全国的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公平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人在北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