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中北京的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到哪里,北京附近的河流和湖泊、湖泊、水库也已经很多水了啊

北京暴雨致排水渠倒灌 80亩地变“湖泊”
病童候诊痛苦躺地无人让,悲!
您还看国足比赛吗?
交警拔枪逼停酒驾该不该?
博客劲爆点
第一视频推荐
24小时排行榜
  昨日,村民王女士走过自家田地心疼不已。她家有4个大棚被水倒灌,即将收成的蔬菜全部烂在地里。A16-A17版摄影/本报记者 郭铁流 杨杰 薛珺 周岗峰 实习生 谭日倩
  排水渠倒灌 80亩地变“湖泊”
  事发海淀区上庄镇梅所屯村,村民估计损失达百万元
  本报讯 近两日连续降雨,海淀区上庄镇梅所屯村,由于排水不畅,雨水倒灌入庄稼地,近80亩地成“湖泊”,村民估计损失达百万元。
  大棚里泥水最深处水深至膝
  昨日上午,梅所屯村,田地间依然可见被水泡过的痕迹,农作物成片倒伏。
  村民介绍,村中共有近80亩地,其中约有60个蔬菜大棚。记者看到,部分大棚里积水仍未排出,泥水最深处水深至膝。其中一个大棚内,约一万斤小白菜全部浸泡在泥水里,大部分已被水泡烂。
  “往年一个大棚能挣一万五到两万块钱,60个大棚,今年的损失肯定到了百万了。”村内承包土地最多的王素婷说。
  除农田外,20余户村民家的房屋也被淹。
  汽车厂排水被指使排水渠超限
  “十年了,我们一直使用村东面的排水渠,一下雨,田里的水就汇入渠中,最后流入沙河。”村民侯丙五说,前几年都没被淹过,但今年农田被排水渠的渠水倒灌。
  昨天16时,在梅所屯村东侧的排水渠旁,涨高的渠水已漫到了附近的公路上。
  这条排水渠为南北流向,一直往北通入沙河。在排水渠东侧,是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一根直径约一米的排水管道,正将厂区方向的水排放到渠内。
  记者看到,渠内水位已高于附近农田,渠中的水正不断涌进梅所屯村的农田里。
  多民村民证实,去年之前,排水渠东侧都是荒地,雨水直接渗入地下。但自从福田汽车公司厂区扩建到此处,加上附近修了水泥路,雨水无法下渗,均排放到了排水渠内,导致排水量超过排水渠的承受限度。
  昨日,福田汽车厂区西门一名工作人员证实,厂区确实有水排到排水渠,“这几天雨大,所以排得也多,但排水方式已经经过市政部门许可,不存在问题”。
  水灌大棚农民成“渔民”
  25日早晨,69岁的王素婷一觉醒来,发现家里的水已经到了脚踝,“狗都跳到了桌子上”。
  在靠近农田的水渠岸边,开了两个半米宽的口子,平时,这里是将农田的水排到水渠的通道,但现在,这两个口子成了雨水倒灌的入口。
  “水渠里的水像水闸漏了一样往农田里灌,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喊人过来堵水。”住得离农田最近的侯丙五踩着泥水冲到村里,喊来十多个村民,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80岁。大家用编织袋装满泥,堆到入口处,但没过一个小时就被冲开了。“反反复复堆了十几次。”
  “不堵不行啊,要不然今年就没收成了,堵不住也只能去堵。”王素婷说。
  但最终,水还是没被堵住。
  王素婷说,农作物的损失、家里被淹的损失,都不知该向何处追偿。“做了一辈子农民,现在觉得自己变成了渔民。”
  水渠属“三不管”地带
  海淀区上庄镇水务站负责人表示,该排水渠位于海淀区和昌平区的交界线上,属于“三不管”地带,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农田被倒灌最主要原因,是排水渠的排水能力不够。”
  该负责人称,站里每年都向区里申请经费,想修缮该水渠,但因区里资金紧张,一直未获批,“不过即使要修,也应该是海淀和昌平共同出钱修”。
  昌平区沙河镇水务站的工作人员则表示,自从去年福田汽车厂区扩建到该水渠东侧之后,厂区的水也是排到这个水渠里,“所以排水渠在雨水密集时不够用了。”
  他表示,福田汽车厂区在扩建之前,针对排水入渠问题,肯定经过了审批。“现在沙河市政管理所正在厂区西侧修路,排水渠的改造工作也在进行。而且市政在修路,路还没修完,我们也不好去修水渠。”
  沙河市政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证实,厂区西侧的确在修路,“但对于改造排水渠的事情,我们并不知情。”
  京承铁路线部分断道
  本报讯 受前晚大雨影响,京承铁路线巨各庄至大城子间断道,昨日下午从北京发出的6417次列车被迫中止运行。截至昨晚10时许,该列车停在密云车站近3个小时。
  乘客冯先生说,他和一朋友坐6417次列车回承德,但列车到达密云车站后,就停下不走了。向乘务员打听,才知道是受大雨影响,前面道路有塌方。冯先生称,车厢里很热,不少乘客都不舒服,其中一位妇女心脏病复发。
  昨晚,铁路部门证实,前日大雨致京承线巨各庄至大城子间断道,目前受影响的只有6417次列车,铁路部门正在全力抢修断道。
  17毫米
  全市平均雨量为17毫米,城区平均雨量44毫米。最大点在市水务局,降水190毫米。
  1565个
  全市落雷总数1565个,主要集中在密云、顺义、房山等地区。
  3492人
  密云县对大城子、巨各庄、北庄和太师屯4个镇3492人提前避险转移。
  北京城区11处道路积水,分别为紫竹桥、莲花桥、白锥子、复兴门桥、文慧桥下、宣武门路口、北太平庄桥、西直门桥东、西直门小立交桥下、德外桥下辅路、赵登禹路口。
  积水时间最长的为西直门小立交桥下,3小时排除积水。北京排水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事因大雨加大风把附近很多爬山虎吹落,顺着雨水流进了排水口,造成直管堵塞。
相关报道:
【】【】【】【】【】【一键分享【凤凰知道】大陆城市雨水为什么排不出去?_香港凤凰周刊_传送门
特约撰稿员/吴如加
记者/李光《人民日报》2011年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城市内涝,主要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城市接受的降雨,一部分渗透土壤中成为地下水,城市的路面硬化率会影响渗入雨量;另一部分雨水会积存在地面的低洼处,并沿着地面的坡度流动,形成地表径流。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功用就是及时汇集并排除这部分地表径流。雨水排水系统是由雨水口(如常见的雨箅子)、雨水管渠、检查井、出水口等构筑物所组成的一整套工程设施。在它的设计中,管渠是主要的组成部分。雨水通过路面的雨箅子,流入支管,再经由支管汇入干管。通常情况下,雨水管渠会尽量依照自然地形坡度铺设,以最短的距离靠重力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湖泊等水体中。而当地势平坦,且地面高度低于河流水平面高度时,就需要在出水口前设置雨水泵站,将雨水抽升后,注入周边自然水系。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使得雨水无法在短时间内排出,造成城市内涝。降雨太集中 中国多数地区降雨受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影响较大,强盛的夏季风造成丰沛降水。此外,热带气旋大部分集中在7月下旬至9月中旬在中国登陆,亦使降水集中于夏季。以北京为例,北京的年降雨量并不大,2008年的数据显示,北京全年的降雨量为626.3毫米。同一年上海的降雨量为1086.5毫米,广州则更是高达2284毫米。但值得注意的是,仅在6月至9月4个月,北京的累计降雨量就达445.6毫米。即全年71%的雨,在这4个月里集中倾泻。且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短历时强降雨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北京水务局排水处的工程师付朝臣介绍:“北京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雨量年度分布非常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即6月至9月。同时汛期降雨又主要集中在‘七下八上’(注: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这20多天里下了。” 北京出现暴雨的概率虽不高,但是暴雨的强度不低。这不仅对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是一大挑战,且对北京的河道构成压力。管网不是越强越好北京河道排水能力本就不足。城区就有部分中小河道多年没有疏挖整治,河道淤积堵塞。此外,一些原用为农田排涝的沟渠,现用于城市排水,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城市排水需要。下游河道排水能力也明显不足,护城河、温榆河、北运河的排水能力较低,汛期极易形成倒灌,更不必说在短时间内受纳大量雨水。“单纯强调提高排水强度无法很难应对这样大的暴雨。”去年“7.21”暴雨之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水利部防洪抗灾减灾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指出:“就算把管网标准都提高了,雨水进入管网后又到哪里去?必须还要排到河里去,可是北京的这几条排水河,行洪能力都有限容量太小,而且沿河两岸都城镇化了,全线拓宽河道虽然可以加宽、加深,但又要必然涉及到拆迁,且也不能增加多少流量,代价太很大。”作为一个平原城市,北京城区的扩张速度令人瞠目。1949年时,城区面积还不到100平方公里,到2009年,北京的城区面积已经膨胀到1368平方公里。同时,排水管网的长度,也从1949年的300多公里,延长到5227公里。这5000多公里的排水管网,如全部按较高标准修建,则因北京降雨量不高而使得利用率低下,造成浪费。且一旦暴雨到来,面对高标准管网带来的大量排水,北京的河道亦无法承受。“这就是北京的特点。并不是把管网建得越强大越好,过去才排100平方公里内的雨水,外面有的是地方能承受,现在要把1000多平方公里的雨水都排出去,保证这1000平方公里内不被淹泡,这是很难做到的。谁来承受你排出去的这些水?你排到河北,涝时,外围河北、不下雨吗?你排到天津,天津就不下雨吗?”程晓陶无奈地说。对此,中国城市规划院主任工程师王佳卓王家卓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他将北京的排水系统的病灶归结为“有上游没下游”。“北京市属于海河流域,下游排水渠道不畅,海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对北京每秒下泄流量是有规定的——不得超过2100立方米每秒。上海和广州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两个城市外围是开敞的受纳水体。”自然水域被挤占缓解城市排水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有着天然蓄水池作用的河湖。老北京核心城区众多湖泊所发挥的正是这样的功能,如中南海、北海、什刹海等。在出现强降雨时,一部分雨水向湖泊汇集,减轻排水管道的负担。然而,大陆城市建设肆意挤占河湖水域的现象十分普遍。为解决交通拥堵,许多城市将河道填埋改建成道路,甚至作为房地产开发。这种方式因拆迁矛盾小、成本低、见效快而备受青睐。以浙江温岭市为例,2007年至2009年,全市各类建设项目“合法”占用河道面积达59.75万平方公里,年均近20万平方公里。1995年至2009年,新老城区及结合部各类占用河道面积达88.85万平方公里,区域水域面积缩减了20.5%。武汉的数据亦不乐观。该市水务局统计,2002年武汉市共有200多个湖泊,10年之后只剩下了160多个。其中,消失最快的是中心城区,新中国成立初的127个湖泊现在仅保留了38个,平均每两年消失了3个湖。大量湖泊水面消失导致城区雨洪调蓄功能锐减。我国《防洪法》第三十四条明文规定了“城市建设不得擅自填堵原有河道沟汊、贮水湖塘洼淀和废除原有防洪围堤;确需填堵或者废除的,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但现实中,即使北京这样管理能力相对较强的城市,问题亦十分严重。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有湖泊200余个,目前仅存50余个,市区水域所占比例由5%降低到2%。河湖遭填埋的后果,便是雨水汇积地面。程晓陶的应对建议是多建立各类雨水蓄滞设施调蓄池。“老城市建成设区面积域已经达到90%以上,你不可能再去挖个湖出来,但是分散的雨水蓄滞设施调蓄池是可以的,每栋楼房、每片绿地、每个小区都可以有办法“把雨水留住”。而且雨水蓄滞设施调节池应该尽可能具备渗透的功能,因为北京总体是缺水的,雨水蓄滞调蓄池如果有渗透既能够减轻排水系统负担,又的功能就可以回补地下水,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这样雨水就不是非要急于排出去,而是把它留住了回补地下水,一举两得。”北京排水集团退休高级工程师谭乃秦亦持同样看法:“对于2000多万人口、一直在超量开采地下水、一直让河北和山西顾全大局做贡献的北京来说,每一场降雨都非常珍贵。”排水设施落后去年“7.21”暴雨之后,舆论多质疑北京市的下水道设计标准过低,难与发达国家比肩。例如香港市区排水干渠系统是200年一遇标准,支渠系统是50年一遇标准。在日本,城市雨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原则上为5-10年。而美国芝加哥市雨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标准为5年,其他市按类型不同设计重现期,从10年到25年不等。按照我国现行城镇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至3年(即抵御0.5至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也只有3至5年。而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根据住建部对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进行的调查,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北京城区的排水管网,大部分重现期标准是1/3年,也就是说可以抵御一年三遇到一年一遇的降雨。只有小部分地区达到5年一遇的标准。”付朝臣告诉记者。北京市下水道的排水量设计标准是按照“一年一遇”,即每小时36毫米雨量,超过这一雨量,北京的排水系统就无法承担,路面即会出现积水。此外,武汉市的城市排水标准也为“一年一遇”。北京作为首都,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与投入资金已高于国内其他城市,但在“”、“”、“”几场暴雨中,仍形成了严重的内涝,因此其他城市的糟糕状况即可想见。除了标准之外,中国城市排水管网的覆盖面及附属设施并不完善,更新养护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以上海为例,2008年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约为60%,其中内环以内98%,内外环间61%,外环以外仅有36%。武汉市目前外排泵站按规划形成率仅为56%,管网系统完善率仅为55%,部分已基本建成的地区的系统出江抽排能力甚至只有规划需求能力的20%左右。中心城区仍有相当一部分区域管网系统欠账较多,排水标准仅为0.33至0.5年一遇。城市排水管网的更新亦遇难题。典型如北京老旧城区胡同,管网很难铺设。且管网上方多已形成新的建筑群,无法拆迁。所以老旧管网只能是打补丁,发现一处补一处。有些已建排水管线被占用、封堵、因工程施工造成破坏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而排水设施得不到及时养护和维修,也造成降雨时排水系统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无法忽视的行政成本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施工难度,尤其是施工过程中巨大的行政成本。开工之前,诸多繁杂的准备工作必须完成,其主要内容包括:施工现场的征地、拆迁;完成施工用水、电、通信、路和场地平整等工程;必需的生产、生活临时建筑工程;组织招标设计、咨询、设备和物资采购等服务;组织建设监理和主体工程招标投标,并择优选定建设监理单位和施工承包队伍。此外,项目法人或其代理机构,还须依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中的管理体制和职责条款,明确分级管理权限,向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报建手续,项目报建须交验工程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法人或其代理机构还须按审批权限,向主管部门提出主体工程开工申请报告,并经其批准。只有当上述种种繁复的流程全部走完之后,主体工程方能正式开工。之后,还有海量的行政协调和沟通接踵而至。已建排水系统的改造难度很大,程晓陶向记者举例道:“譬如北京要解决莲花桥下积水的问题,涉及到7公里长地下管道的改建,否则你再加大泵的排水能力,雨水也排不走。可是你要修7公里长的管道,就需要把路面挖开,就会影响到交通和出行,不仅成本高,而且协调工作的难度也很大。”2011年“6.23”暴雨之后,北京市决定将城区84座没达标的雨水泵站升级改造。去年的“7.21”暴雨更促使政府加快步伐。原本计划三年完成的改造被缩短至两年。截至去年年底,已由20个泵站完成改造并因地制宜地配建了调蓄池,现已启动运行。作为水务局的工程师,付朝臣负责了这20个泵站的改造,“行政沟通的成本太大了,涉及的部门单位太多。”设立泵站主要是为了保障重点地带顺利排水,因此选址多集中于重要道路、桥梁附近。用地即成为第一大难题。“当时往往没有规划的预留地。周边的用地都已经规划好了。这里是绿地,那里是市政用地。这时再行改造,扩大体量,很受限制。”其次就是施工难题。大部分泵站以及调蓄池和基坑临近铁路桥梁和周边基础设施,施工难度很大。为了保障城市安全,改造泵站不能因建调蓄池或深挖基坑发生次生灾害,所以施工安全等级很高,难度亦超于平时。如临近道路或桥梁,就必须和道路部门反复权衡,以确保施工期间和施工后对道路安全不造成影响。尤其临近高铁的工程难度最大。高铁对路基的安全规定异常严苛,要求必须做到“零沉降”,即连1毫米的沉降都不能出现。“要挖个十几米的基坑,最近的地方可能就离十几米,这要求非常高。最终施工方案是经过反复论证的,包括铁路的运行部门、设计部门都参与了。”付朝臣说。除了和交通部门的接触外,在城市的建成区掘地施工,地下管线非常密集,必然涉及到水、电、汽、热、油以及各种通信电缆。无论是排水系统管线的升级改造,还是挖调蓄池、改造泵站,都避免不了要和这些管线单位发生关系,一旦设计管线的移动或改造,行政沟通的工作量就会加大。北京仅仅改造20个泵站,就需涉及众多部门协调,遑论整体排水管网改造。此外,所有历史名城的地下管网改造皆成本巨大。仍以明清旧沟为例,这些沟渠主要集中在北京东城和西城区,且多为繁华地带。按正常的设计标准,管道每隔50米会有一个检查井,用于倾倒及检查淤堵、腐蚀情况。而经过多年发展,许多井已经被建筑覆盖、填埋,无法找到了。并且,由于文物馆所众多,旧沟进行亦因此入手艰难。花钱消灾早在2004年北京“7.10”暴雨之后,时任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总工程师的王洪臣就曾对媒体表示:“排水设施不足,市政基础设施薄弱,是综合因素所致,其中主要是经济因素。”此语道破城市排水建设的实质。凭借现有的排水管网体系根本无法解决北京内涝。现在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雨水无法渗透到土壤里,只能依赖管网排走。而如前所述,北京市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偏低,无法应对短历时的强降雨,因此必然形成大面积滞涝。对此,一些水利专家建议修建地下蓄水池。伦敦在供水管道下50多米深处修建了一圈大水库,新加坡的排水管道在地铁下三四十米,日本也修建了可以直接渗漏的地下蓄水设施。北京市水务局原副总工程师朱晨东曾对媒体表达主张:在地铁之下,建设一个四五米直径、长达50公里的廊道积存雨水。他估计廊道造价200亿元。而北京在“十二五”期间(2011年至2015年)用于中心城区排水管线更新改造的资金只有21.2亿元。整个北京市水务局,包括供水、排水、节水、河道管理等多个职能部门,一年的全部财政支出也只有40多亿元。根据2007年财政局核算结果,每米管道的人工及养护成本为98.34元,以排水集团负责维护的5000公里排水管线计,北京每年仅下水道的养护成本就达近5个亿。而对北京市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改造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漫长的施工期还将延伸出许多无法预料的支出。鉴于北京暴雨灾害的偶发性很高,如此巨大的投入是否划算,仍存争议。19世纪,欧斯曼男爵主导的巴黎大改造,留下了今天法国人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欧斯曼遇到的最大阻力便是经济问题,改造前后共耗资25亿法郎,相当于纽约年财政支出的44 倍,远超过拿破仑三世和欧斯曼的预算。政府因此负债累累,庞大的债务更导致了欧斯曼在1870年年初遭到免职。直到法兰西第三帝国被第三共和国所取代,这一债务才随之被接管。还得再等50年“可以肯定,没有人可以短期内靠高投入就解决这个问题。城市排水、治涝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程晓陶对记者说。从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巴瑟杰第一次提出伦敦排水系统改造方案,到排水系统工程完工,伦敦用23年打造城市排水系统。而欧斯曼男爵的巴黎大改造,前后历时17年。而香港则是从1989年开始,花了10年的时间对其地下排水系统进行规划,之后才开始动工。排水系统不仅工程巨大且影响深远,在设计之初,就需心思缜密,目光长远。北京工业大学排水防涝专家周玉文认为,首先要在政府层面明确责任、任务和期望,然后再结合当地条件寻求完善解决的方案。“责任不是一届政府的,是永远的。等个三五十年,有啥了不起。没有教育办教育,没有人才培养人才,没有规范编规范。今年肯定淹。建设过程中肯定还淹。得病是一时的,但治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否则就会浪费资源,效果也不好。我最大的担心,就是北京等不了,舆论等不了,领导等不了,可是不等不行。”“排水是100年的事,不是一天的事。但现在被舆论推着走,必须得有作为,但是在有作为的情况下就容易干傻事。”周玉文忧心忡忡。文章参考资料:《中国水利电科学研究院:城市防洪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排水工程》 孙犁(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3年第22期,原文标题:大陆再陷城市内涝旋涡:雨水为什么排不出去)欢迎各位读者下载凤凰周刊专用客户端,阅读更多好玩的内容!安卓用户可点击“阅读原文”来下载;IOS用户可至AppStore搜索“香港凤凰周刊”下载苹果客户端。> 雨水收集利用现状
雨水收集利用现状
时间: 来源: 本文已影响人
篇一:城市雨水收集利用 浅谈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
摘要:本文论述了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必要性,分析了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国内外现状,提出了城市雨水资源收集的方式有建造贮留设施、就地下渗、建立即时水库和绿地隐形蓄水系统四种,并指出其利用途径有作为生活杂用水、工业用水、绿地灌溉、补充河湖用水等,最后对未来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做了简单地分析。 关键词:水资源;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复杂尖锐。其中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一方面,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许多城市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雨水作为一种潜在的水资源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围家,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为世界上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国家之一。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出现了资源性或水质性缺水现象,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一般年份全国城市总的缺水超过60亿立方米。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量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可使用的水资源在现有水平上将急剧减少。而雨水作为一种污染轻,水量口可观的水资源,往往只是简单的采取各种措施将它快速的排放了。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是一种新型的多目标综合性技术,可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功能,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充分利用城市雨水可缓解我国目前严峻的水资源形势。 1. 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水资源及城市水环境的影响愈来愈显著。这种现象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或地区更为明显。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加大了农业用地向非生产性用地转移的力度与规模,造成植被减少或破坏,城市发展中不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雨水流失量增加和水循环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并引发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水资源紧缺、城市水资源污染、城市洪涝旱灾害和城市地下水位下降等。我国具有丰富的雨水资源,年平均降水总量达6.2×104亿立方米[1] ,除自然蒸发和渗透外,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潜力巨大。 城市的浇灌绿化、冲洗马路等公益用水及洗车等新兴的用水行业进一步加重了自来水供应的负担。可是每年的暴雨季节,泛滥的雨水又给城市排水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正好解决了这一给城市建设带来的两大难题。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可以为我们带来许多的好处,我们可以把收集来的雨水用于日常生活,如洗衣洗车、冲洗厕所。当然浇灌绿化、冲洗马路、消防灭火等等更是雨水利用的大户。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还可以减少城市街道雨水径流量,减轻城市排水的压力,同时有效降低雨污合流,减轻污水处理的压力。由此可见,我们有必要把雨水收集起来并加以利用。 2. 国内外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现状 2.1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情况 我国雨水利用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雨水资源利用研究大约从2O 世纪80年代才开始。城市雨水利用在我国刚刚起步,只有个别城市进入工程实施和推广阶段,主要是缺水地区的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比较典型的是山东长岛县、大连璋子岛和舟山市葫芦岛等雨水集流利用工程。目前我国建筑小区雨水利用工程中采用最普遍的是雨水入渗和雨水收集回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大连、西安等许多城市正在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开展雨水收集利用项目研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由于缺水形势严峻,北京市开展的步伐较快。2004年8月,北京市第一个利用收集的雨水进行绿地灌溉的蓄水装置在朝阳区双井街道双花园社区投入使用;在2008奥林匹克场馆建设中也采纳了雨水利用技术。因此,北京市的城市雨水利用已进入示范与实践阶段[2]。通过一批示范工程,带动整个领域的发展,从而加快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的步伐,实现城市雨水利用的标准化和产业化。 2.2 国外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从上世纪8O年代起,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展了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的研究。美国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目的。目前,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已发展到第三代,其特征是设备的集成化,尤其对于屋面雨水的收集、截污、储存、过滤、渗透、提升、回用和控制,形成了系列化的定型产品和组装式的成套设备。在英国,泰晤士河水公司为了研究不同规模的水循环,设计了伦敦世纪圆顶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示范工程。丹麦在城市地区从屋顶收集雨水,收集后的雨水经过收集管底部的预过滤设备,进入贮水池进行储存。使用时利用水泵经进水口的浮筒式过滤器过滤后,用于冲洗厕所和洗衣服[3]。 3. 雨水收集 3.1 雨水就地下渗 雨水就地下渗主要是通过透水地、渗透沟、渗透管、渗透槽、渗透池以及透水性铺装等多种渠道加大对雨水的就地下渗量。据国外资料介绍,渗透地面成本比传统不透水地面高出10%左右,但综合考虑因径流量减少、地面集流时间延长而导致雨水管道长度缩短及管径减小,雨水系统的总投资可减少12%-38%,而且还可产生较大的环境及社会效益[4]。对必须改造和新建的下水道工程,一次性采用渗透设施,更能达到节省投资的目的。我国各大城市应该具有超前意识,加快城市雨水渗透技术的应用研究。 3.2 建造城市雨水贮留设施 雨水贮留设施可分为地面蓄水和地下蓄水两种。城市路面、屋面、庭院、停车场及大型建筑等使城市的非渗透水地面密集最高达90%,可将这些地方作为集水面,通过导流渠道将雨水收集输送到贮水设施。贮水设施可以是蓄水池、水库,也可以是塘坝。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已建雨水排水管网体系,结合城市地形走向,规划、建立综合性、系统化的蓄水工程设施,诸如在城区适宜地方营造大的管道、水池、水库、塘坝等工程设施收集和蓄存雨水[5]。但当地面土地紧缺时,就得考虑利用地下蓄水池,地下蓄水池种类多样,形状各异,可以根据需要结合雨水下渗而设计。 3.3 建立城市即时水库防洪体系 即时水库指的是为了防御和减轻洪水灾害而修建的一种用于拦截和调蓄因大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或由地表径流形成的洪水水库。即时水库与传统水库的不同之处在于即时水库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和减轻洪水灾害,通过拦截和调蓄洪水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即时水库一般不要求具备长期蓄积雨水的功能,它可以是一片临时的湿地,允许渗漏,在大暴雨时发挥拦截和调蓄功能,暴雨过后又恢复到雨前状态。城市的即时水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形成的及人工修建的河、湖、池等各种水体,这些水体有大有小,或深或浅,均能够蓄积一定量的雨水。水体周边尽可能不用硬质材料铺装,而是覆盖乡土地被植物固土,在土层较深之处栽植速生树种使之尽快形成森林环境。另一类则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坡地,修建拦水坝,临时用于拦截地表径流形成的超额洪水,通过延缓洪水下泄的时间来调蓄洪水。 3.4 城市绿地隐形蓄水系统 城市绿地隐形蓄水系统是指在城市绿地范围内,为了增加土壤和地下水含量,结合微地形改造和园林给排水工程而修建的一个地下蓄水系统,它是利用硬质材料,如废砖、水泥块和砂卵石等砌筑或堆积于地下而建成的渗蓄坑和渗水盲沟,这些渗蓄坑和盲沟是相互连通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地下蓄水系统。这个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现有或新建的城市地下排水和地表蓄水系统相连,构成城市绿地的蓄排水系统,以达到最大限度蓄积城区范围内天然雨水的目的。城市绿地隐形蓄水系统由洼地纳水口、地下渗蓄坑、渗水盲沟、低处出水口和高地蓄水池五部分组成。其蓄水原理是利用水易于渗透、流动和被土壤吸收并保持的特性,设法使之进入能够渗透的地下管坑系统而蓄积于管坑和土壤之中,并逐渐向地下深层土壤渗透[6]。城市绿地隐形蓄水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有: 抑制环境污染、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促进生物多样性形成和保障城市水生态安全等。 4. 城市雨水利用 4.1 作为生活杂用水、工业用水 由于雨水污染并不严重,将城市雨水集蓄后,经过简单处理,用于家庭、公共和工业等方面的非饮用水,如冲厕、洗涤、冷却循环等中水系统,具有节约饮用水,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 4.2 用于绿地灌溉 城市绿地、园林、花坛和一些湿地、河道、湖泊都是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不仅可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游览和观光的场所,而且是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雨水用于城市园林绿地,既可收集起来之后集中灌溉,也可直接就地利用[7]。4.3 补充河湖用水 如今,滨河、滨湖、滨海等滨水景观的开发建设愈来愈热,这其中水的利用不可或缺,雨水对河、湖的补充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为降雨不仅在空间上分布是分散的,而且水质清洁,没有异味,弥补了再生水的不足。 5. 结语 城市雨水利用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是节省巨额市政投资。小区雨水利用工程可以降低城市洪水压力和节省封闭路面下的排水管网负荷,减少市政收集污水管线和扩建排洪设施的资金。二是节省市政和居民用水开支。城市雨水利用,对解决水资源短缺、防治水环境污染和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应大力实施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工程,对雨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科学管理, 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环境。造就一个公平稳定、经济繁荣、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城市。
参考文献: [1] 吴普特, 土壤学, 黄占斌, 等. 人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M].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 [2] 刘平乐. 城市雨水利用研究[J]. 甘肃科技, ): 61-63. [3] 王浩, 杨爱民. 国内外城市雨水利用情况评述[J]. 北京科协, ). [4] 佳挝捶, 周纪明, 型―鱼, 等. 利用下凹式绿地增加雨水蓄渗效果的分析与计算[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5O-54. [5] 张敦强, 龚孟建. 我国雨水集蓄利用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1, 9: 4-6. [6] 赵廷红, 牛争鸣. 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基本途径[J]. 中国给水排水, ): 56-58. [7] 陈威. 我国西南地区的雨水集蓄与利用[J]. 建筑, ): 59-60.篇二:雨水收集利用全 1.城市化对城市排水的影响(雨水管理的必要性和趋势)1) 自然雨水的排放 2) 城市化发展的结果
城市化前,雨水落到天然的土地时,大多
随着城市住宅、商业及工业的发展,城市数的雨水直接渗入地面,然后慢慢地渗透到地建设的增多,人工铺装地面增多,导致了大量下水或溪流及江河中,其中一部分渗入地面的的地面被不透水地面如屋面、停车场及公路等雨水会通过植物蒸发掉,仅有大约20%的雨水直所覆盖。当雨水降落到这些下垫面时,大多数接从地面流入河道中。 的雨水迅速流入排水沟,然后排入附近的溪流及江河中,下垫面径流量增加到80%。 2.国内城市水环境现状 1) 水资源严重短缺 ① 我国目前660多个建制市中缺水城市占2/3以上,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多个; ② 我国北方尤其缺水。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流域所代表的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 量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③ 目前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用水量陡增,水资源短缺日益严峻。 2) 水环境严重失衡 ① 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河道,湖泊面临严重的污染; ② 地下水位偏低,引起地面沉降问题; ③ 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水份蒸发量下降,空气干燥。 3) 城市雨洪灾害频繁发生 ① 我国城市暴雨积水严重; ② 城市防洪的任务繁重; ③ 设计标准偏低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承担城市发展需要。 3.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 1) 可持续发展 1992年里约联合国世界首脑大会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著名概念,定义为:满足本代人需要的发展进程,但不应以损 害后代人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代价,主要内容包括: ◆更好的医疗,和物质生活; ◆每个人都有改善生活的可能性与机会; ◆家庭和社会关系能够得到自我提高; ◆享受具体的安全环境; ◆享受基本的文明和政治自由; ◆享有美好的自然环境,呼吸无污染的空气,饮用干净的水,生活在多样的植物与动物之中,不被破坏的自然更新和生产过程。 2)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是西欧国家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探索出的一种方法,通过设计的手法,对城市排水系统统 筹考虑,同时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措施。 传统的地表水(雨水)处理和排放一般分别考虑水的 流量、水的质量和环境的舒适(娱乐性)。将这三个因素 综合考虑解决地表水(雨水)的排水问题就称之为可持续 城市排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简 称SUDS)。该系统比传统的排水处理系统更具有可持续 性,因为该系统的目标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为前提。 采取这种方法能够适当扩展当前某些地区即将饱和的排水系统,使它们继续发挥作用,允许新的开发建设,特 别是城市建成区;排水容量能够得以扩展,可以有新的开发和建设,同时减少雨水的流失。 4.雨水管理系统 根据欧洲的经验以及国内的现状,中国引入了先进的雨水管理系统。 1) 雨水治理系统 2) 雨水渗透系统 3) 雨水滞留系统 4) 雨水收集系统 5) 雨水回用系统 6) 雨洪控制系统 三个主要的目标 1) 水的流量:将发展区内的雨水径流量控制在开发前的水平 2) 水的质量:改善雨水径流的水质 3) 娱 乐 性:改善环境的舒适度 雨水管理系统的构成和分类 一、雨水治理系统(生物治理系统)雨水污染物有空气中的悬浮物;屋顶、草地、路面、停车场和人行道等表面的污染物,有些甚至有毒,如锌、铜和铅等重金属的沉积;其它还有腐烂的有机物养分;洗涤剂和动物病原体物质等等。每次降雨,雨水都会带着这些雨水污染物流入排水管网(道)。如果没有适当的管理,这些污染物将会污染我们的海洋和河流,甚至会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雨水过滤控制坑(GPT`S)只可以有效地清除固体,如生活垃圾、沉淀物和有机废物等。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治理和过滤掉腐烂的有机废物、无机物质和重金属等化学污染 物。这只是初期过滤的一个方法。中期过滤必须是采用生物治理技术的一种过滤方式。如采用其它类治理类过滤方法:人工湿地,砂过滤器和雨水治理系统。 百海雨水管理系统引进的先进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创建一个中期雨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已被能非常有效地治理污染的雨水。所有的小到中等降雨时,雨水径流到系统期间进行处理。在大暴雨时,系统能充分治理“初期雨水冲刷”径流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1、植被 2、未经处理的雨水 3、检查口 4、干净的粗河砂 5、干净的砾石 6、雨水模块 7、土工织物 8、洁净的雨水 二、雨水渗透系统 我们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绿色家园建设,这些都需要我们提供现场雨水管理系统。系统可补充地下含水层,防止暴雨排泄可能导致下游洪水。“百海”渗透矩阵系统被证明是一种最有效和低成本的能够有效解决对环境问题的雨水管理方案,在各地都会有对雨水现场渗透和雨水滞留的要求。渗透矩阵由坚固的模块组成,暴雨被捕获并快速地流入被土工布包裹的储水矩阵中,暂时滞留,并经土工布回渗到地下,自然消散。回渗的速率需根据土工布的性能及周围土壤的状况而定,矩阵可以被安装在各种类型的土壤,由于卓越的渗透性,事实证明,效率比砾石填充的渗透系统高达6倍。高抗压强度的模块 可以应用在可通车的各区域如停车场和道路。预过滤的暴雨水在系统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结合雨水过滤井和适当的雨水排泄控制井,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暴雨渗透系统。 1.渗透设施 a. 绿地、透水铺装地面; b. 浅沟与洼地(干塘); c. 浅沟渗渠; d. 渗透管沟; e. 埋地渗透池; 2.渗透系统的优势 a. 渗透池由渗透单元拼装而成,埋地布置,节约地面空间; b. 地下渗透池可承受交通负载及动态载荷; c. 布置灵活,根据地形或土壤渗透系数的要求,可带状、网状、放射状布置等; d. 安装方便,无须大型设备,施工时间短; e. 渗透单元的空间利用率95%,是传统的砾石的3倍,节约地下空间及施工工程量。 3.渗透系统设计应注意的几点 a. 底部及周边的土壤渗透系数应大于5×10 M/S,GB ,德国行业标 准;ATV-DVWK-A138; b. 地下渗透池距地下水位至少1m; c. 地下渗透池距建筑物至少5m; d. 地面径流已污染的区域不宜采用雨水渗透系统; e. 易发生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危险区域不宜采用雨水渗透系统; f. 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区域不宜采用雨水渗透系统; g. 其他。 4.渗透池布局 雨水箱可以随意组合,根据不同情况设计地下渗透池的布局,图例是几种推荐使用的高效率的沟槽布局方案。 5.土壤的渗透率 1、屋顶花园 2、排水网络 3、重力雨水管 4、过滤井 5、雨水模块 6、干净的粗河砂 7、地表渗水 8、虹吸雨水管 9、土工织物 三、雨水滞留系统 “百海”模块雨水滞留矩阵可以方便容易安装在任何工程项目中,相对于混凝土建造的水池,不需使用地基、砖、预 制混凝土等。不仅施工工期短、而且建造成本低廉。滞留矩阵包裹在一个耐用、高强度的防水层里,坚固、耐用。 “百海”模块雨水滞留矩阵创建所需的存储空间,暴雨时雨水流入存储箱内,待雨洪过后,再排到指定的雨水排放口。 减轻城市雨水管网暴雨时的排放压力,有效防止暴雨带来的城市洪涝。 雨水滞留矩阵模块可安装在所有的园林绿化区域及行车道、停车场等行车区域。模块化的特性使得设计、使用更灵活 方便。雨水经过雨水井或雨水控制排泄坑来过滤,有效提供了水源的质量,减轻滞留矩阵的维护。然后透过节流装置减缓 篇三:浅谈市政道路雨水收集利用
浅谈市政道路雨水收集利用 摘要:本文从探讨新时期市政道路雨水收集的重要意义出发,详细阐述了市政道路雨水收集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接着笔者又深入分析了我国市政雨水收集利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针对市政道路雨水收集具体实施问题,笔者做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市政道、雨水收集、现状、技术、实施方法 一、市政道路雨水收集的重要意义
市政道路收集雨水主要是对于市政道路在开发建设的区域范围内,对道路、屋顶、广场以及绿地等垫面产生的径流,通过一定的办法收集利用,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区域防洪压力的减轻的目标。市政道路雨水收集不仅是对雨水资源的利用以及节约用水,还有对城区雨水洪涝的减缓,对地下水的回补以及地下水位的减缓,对雨水径流的污染进行控制,使市政道路生态环境得到充分的改善。所以,市政道路雨水利用是一项控制技术,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目前,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在无法增加传统的水资源的同时,对雨水进行回收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开发水资源的方式。利用雨水可以使市政道路缺水的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还可以解决防洪问题。利用雨水就是将人工集雨或自然流出的雨水进行相应的收集并进行存储利用,集雨用雨不但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还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使市政道路的河湖防洪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有效节约了排洪设施的资金。首先,关于水资源方面,利用雨水对于市政道路缺水有防洪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重要渠道。其次,关于生态方面,市政道路收集雨水不但可以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地下水得到一定的补充,使水旱灾害减少,使农村饮水困难的现象得到缓解,对农业的发展以及家民的增产增收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还能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对于新农村的建设也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关于经济方面,市政道路收集雨水能有效减少用水的费用,使排放的污染得到减少,控制排水设施运行的费用。
二、目前我们国家关于市政雨水收集利用现状分析
首先,关于我们国家雨水利用的现状,我国的市政道路雨水的利用才刚刚起步,如今,主要应用在一些缺水的小地区。山东的长岛县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地区,大中市政道路的雨水利用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阶段,但是,良好的发展势头已经显示出来。上海、北京、西安以及昆明等很多市政道路都在陆续开始研究。因为北京缺水形势比较严峻,所以,研究的步伐也比较快。其次,关于市政道路雨水利用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是向着国际化以及集成化的形式发展,市政道路雨水利用的技术未来发展最大的特色就是国际化与集成化。一九九一年在我国台湾正式成立了国际雨水收集利用协会,对于国际间的交流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雨水利用技术的国际化也起到很大的帮助。二是向着多目标以及综合性技术的方向发展,市政雨水的利用不同于缺少地区农村雨水收集利用,它不仅仅是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还包含了对城区雨水洪涝的减缓以及地下水位下降,对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对市政道路生态的改善。
相关热词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流和湖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