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办*理中级职称评审审有安全可靠的地方吗?...

您当前位置: &
下载()  字体:
关于2005年气象正研级职称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2005年气象正研级职称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根据2005年度中国气象局正研级职称评审工作安排,本年度正研级职称评审专业组答辩安排在9月中下旬进行,评审会议将于10月上中旬在北京召开,具体时间另行通知。现将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资格条件
凡申报评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应符合《气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附件1,以下简称“《评审条件》”)规定的有关要求。
二、申报程序
(一)申报参加正研级职称评审的人员,应依据《评审条件》和本通知的有关要求,向所在司局级单位提出申请,并按要求填写有关表格、提供有关材料。
(二)申报人所在司局级单位人事部门应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并对照《评审条件》认真把关。凡不符合要求者,不得进入以后的工作程序。
(三)司局级单位人事部门将申报人提供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以下简称“《评审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简表》(以下简称“《简表》”)、《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以下简称“《工作总结》”)等主要成果材料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
(四)公示结束后,司局级单位可以采取如下两种形式之一进行推荐:
1.经同行专家审议后进行推荐。司局级单位人事部门从《正研级职称评审同行专家库(2005)》(附件2)中遴选五名同行专家(本人联系无效)对申报人的材料进行审议,并填写《专业技术职务同行专家审议推荐表》(附件3)。经3名及以上同行专家审议为“符合”者视为审议通过,由所在司局级单位进行推荐。
属于《评审条件》第六(二)中规定的破格申报人,必须经过5名以上(其中部门外2名以上)院士或博士生导师同行专家推荐,并填写《破格申报人员推荐意见表》(附件4)。然后由所在司局级单位进行推荐。
2.经副研级评委会审议后进行推荐。司局级单位人事部门将申报人材料提交副研级评委会审议(出席会议的评委人数不得少于评委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并进行投票表决。若获“同意推荐”票数达到出席会议委员半数以上者,视为审议通过,填写《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审议推荐表》(附件5),由所在司局级单位进行推荐。
以上两种推荐方式,司局级单位的推荐函中应对公示情况进行说明。
(五)司局级单位须在日前将申报人的有关材料报送正研级评委会办公室,评委会办公室不受理个人报送的评审材料。
三、关于申报专业和系列问题
申报人根据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性质,选择相应专业和职称系列。
(一)专业选择。申报人根据本人的工作经历、主要业绩和论文、技术报告情况,可在“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气候变化与农业和生态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 、“气象信息技术”以及“气象科技管理”等6个专业(专业组划分及其说明见附件6)中选择一个相应的专业参加评审,并参加所在的专业组答辩。
(二)职称系列的选择。申报人应根据本人的工作性质(工作岗位)和从事专业技术经历与业绩,按照《评审条件》要求选择职称系列。转系列评审者,必须说明原因。
四、关于专业组答辩
专业组答辩分自我陈述和考核答辩两部分,具体程序为:
(一)自我陈述。申报人针对相应的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用PowerPoint方式作自任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以来的工作报告,时间为20分钟。
(二)考核答辩。由专业组成员围绕申报人的自述报告和有关材料提出问题,答辩人回答,提问与回答问题时间不超过15分钟。答辩人回答问题要简明、切题,如含糊、拖沓、不切题意,主持人有权终止其回答。
五、申报材料要求
(一)电子版材料
1、2005年正研级评审工作中继续使用修改完善后的《中国气象局职称评审录入系统》(以下简称《职称录入系统》),该系统涵盖了《评审表》、《简表》、《工作总结》等方面内容。申报人需在《职称录入系统》中录入本人的有关资料信息,经司局级单位人事部门审核汇总后生成上报数据文件,通过NOTES统一报送正研级评委会办公室(《职称录入系统》将于7月15日从NOTES发至各单位人事部门)。
2.《简表》通过《职称录入系统》录入后,生成Word文件,文件名格式:简表-司局级单位-申报人姓名。
3.申报人员卡片(电子版随后从NOTES发至各单位人事部门),按照卡片中的说明认真填写,文件名格式:卡片-司局级单位-申报人姓名。
4. 申报人答辩自述报告的PowerPoint,文件名格式:自述报告-司局级单位-申报人姓名。
(二)纸制材料
1.《评审表》、《工作总结》(不超过3000字)材料一式3份,可通过《职称录入系统》打印。
2.《简表》一式5份(全部原件),可通过《职称录入系统》打印。《简表》分为研究员、气象业务技术正高工和气象科技管理正高工三种,须根据选择的申报系列填写,并要双面打印或复印。特别要注意留出规定的页边距,以便装订。
3.《专业技术职务同行专家审议推荐表》或《破格申报人员推荐表》或《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审议推荐表》一式3份。
4.司局级单位推荐函及推荐意见一式3份。
5.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证或成绩通知单复印件,学历、资历证明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各一式3份。
6.反映本人任现职以来学术技术水平的论文、论著、技术报告3-5篇,并复印一式3份;若有论著,要提供1部论著。对于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应注明核心期刊的级别(核心期刊的确定及期刊名录见附件7)。被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应提供相关权威机构的检索证明。待发表的文章要提供录用证明(录用证明的截止日期为日),否则不予承认。
报送的纸制材料均用A4纸打印或复印,其中《评审表》、《专业技术职务同行专家审议推荐表》或《破格申报人员推荐表》或《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审议推荐表》、个人《工作总结》和司局级单位推荐函及推荐意见等4个材料单独装订,以便存档。
六、其它有关事宜
(一)申报人所在的司局级单位根据《评审条件》和本通知的要求,负责对申报人的学历、资历、评审系列、评审专业及评审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查、把关(如:有无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评审系列不符,有无奖励、论文在评副研和评正研时重复使用等情况),若因本单位对推荐申报人评审材料把关不严而出现影响申报人正常评审的情况,后果由申报人所在司局级单位和申报人负责。
(二)申报人在使用《职称评审系统》录入本人资料前,请先认真阅读《职称评审系统》使用说明和《简表》填写说明(将随软件一并从NOTES发至各单位人事部门),严格按有关要求填写。同时,请申报人将本人申报材料留有备份,无特殊情况申报材料不再退还。
(三)申报材料的报送时间:
1.申报材料的受理时间:8月15日一26日(以当日邮戳为准),需报送的材料有①电子版材料:由《职称评审系统》形成的上报数据、《简表》通过NOTES系统发至郑欧邮箱;②纸制材料报送我司人才工作处。
2.申报人员卡片于9月6日之前通过NOTES系统报送。
3.申报人答辩自述报告的PowerPoint于专业组答辩前10天通过NOTES系统报送。
(四)按照人事部的有关规定,评审费由申报人自理,标准是每人500元。参加答辩的人员在报到时交纳。
(五)本文件下发后,过去已有文件如果与此文件有不一致之处,以此文件规定为准。
中国气象局人事教育司
二○○五年六月三十日
附件:1.气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
一、为客观公正地评价气象科技人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加快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气象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结合气象科学技术、业务工作特点,制定本评审条件。
二、本评审条件是从事"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气候变化与农业和生态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气象信息技术"以及"气象科技管理"工作的人员申报和评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依据。
三、气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分别为:研究员、气象业务技术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和气象科技管理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四、凡按照本评审条件,经中国气象局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正研级评委会")评审通过,并获得相应技术资格证书者,表明已具备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和能力及任职资格,其职务聘任与工资待遇由所在事企业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主确定。
五、申报条件
凡申报评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热爱祖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和气象及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同时要具备如下条件:
(一)学历(位)、资历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副研级技术工作满5年;
2. 获硕士学位,取得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副研级技术工作满4年;
3. 获博士学位,取得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副研级技术工作满3年。
(二)近3年年度考核或聘期期满考核结果为合格(称职)以上等次。
(三)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应符合人事部或所在省(区、市)政府规定的条件。
(四)申报人应根据本人工作性质(工作岗位)申报评审研究系列或工程系列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五)申报人应根据本人从事工作的专业技术经历、主要业绩和论文、技术报告情况,选择一个相应的专业。
六、破格申报条件
(一)学历、资历的破格申报条件
对学术、技术及管理水平高,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者,可破格申报评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破格申报者须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取得以下业绩之一:
1.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一等以上奖励。
2.作为第一作者,在SCI 、EI期刊上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国外的SCI 、EI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第一通讯作者的论文可等同于第一作者论文。
3.承担业务技术把关8年以上,在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服务或省(区、市)以上政府组织的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做出突出贡献,受到两次以上省部级单位表彰、奖励者,或受到国家表彰、奖励者。
4.在气象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应用(包括雷电防护、多普勒天气雷达应用开发和气象技术保障等)中解决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或在国家级、省部级技术标准制定中发挥关键作用,业务、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非常显著,被省部级单位认可。
按照上述情况之一破格申报者,学历破格原则上只能降低一个学历层次,资历破格一般控制在一年左右。除极个别优秀者外,学历、资历一般不能同时破格。
(二)优秀年轻科技骨干的破格申报条件
对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科技骨干(科研岗位35岁以下,业务技术岗位40岁以下),可破格申报评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破格申报者须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取得以下业绩之一:
1.获得"西部气象优秀青年"称号者,或连续两届享受"西部气象优秀年轻人才津贴"者,或入选"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者。
2.得到5名以上(其中外部门2名以上)院士或博士生导师同行专家推荐(推荐意见要说明被推荐人在何领域表现出了很大的发展潜力),经司局级单位认可,同时还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上的基金项目;或二项以上省部级重大工程、科研项目。
(2)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以上奖励。
七、研究员评审条件
(一) 经历与能力方面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符合下列条件:
1. 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律提出本学科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
2.能带领一支团队在本学科领域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3. 具有较强的争取科研课题的能力,作为主要技术骨干争取并承担过一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课题);或两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课题);或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上的基金项目。
4. 具有培养硕士研究生或指导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
(二)业绩与成果方面
1.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撰写以下学术论文之一:
(1)在SCI 、EI期刊上发表4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所著学术论文被国外的SCI 、EI期刊收录或国际会议特邀报告2篇以上。
(2)作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8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在一级核心期刊上不少于5篇。
2.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取得以下业绩成果之一:
(1)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以上奖励。
(2)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研究工作中,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业务、生态效益,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奖励。
(3)在拓展气象业务领域的前期研究、开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解决了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做出显著成绩,被省部级以上单位认可。
八、气象业务技术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评审条件
(一)经历与能力方面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符合下列条件:
1. 能分析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地方需要和气象科学的发展状况,创造性地提出本专业业务技术发展方向。
2. 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承担实时业务技术把关工作5年以上,并在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或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关键作用;或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气象现代化建设、业务运行和技术保障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显著提升业务水平,做出突出贡献,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认可;或在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开拓了有重大影响的业务领域,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3. 在国内同行中有较高的知名度,作为有一定影响的业务技术带头人,能带领一支团队创造性地解决气象业务发展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提出有实用价值的业务、服务工作设想和实施方案。
4. 作为主要技术骨干承担过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工程技术项目以及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或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拓展业务工作领域、科技服务领域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为开拓新的业务、服务工作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具有培养硕士研究生或指导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
(二)业绩与成果方面
1.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取得以下业绩成果之一:
(1)承担气象预报预测把关工作,在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以及重要社会活动的气象预报预测中准确率高,服务效果好,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被中国气象局两次以上评为优秀值班预报员,或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奖励者。
(2)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技术革新和现代化建设项目的攻关、开发、引进等工作中,创造性地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取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成果,具有显著的业务、社会、经济效益,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奖励者。
(3)作为主要业务技术骨干在气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中,开拓了新的气象业务服务领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业务体系,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被省部级以上单位认可。
(4)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以上奖励。
(5)气象信息技术与装备的业务技术负责人,主持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两项以上(其中一项为省部级以上)重要科研、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等技术工作,其成果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6)主持编制国家级或行业、部门技术规范或标准,被国标或业务主管机构采纳并颁布实施;或获得国家专利。
2.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撰写以下学术论文、技术报告之一:
(1)在核心期刊上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可包括1-2篇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发现新事实、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指导业务工作成效显著,并经同行专家确认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和重要实用价值的技术报告),其中有3篇以上为第一作者。
(2)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包括项目的分系统、专题)和司局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方案设计报告、专题技术报告等3篇以上,并具有较高学术见解和重要实用价值,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3)作为主要作者完成2项以上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评估报告、科学计划、发展规划的撰写。
(4)作为主要完成者编著出版有较高水平和广泛指导作用的重要系统、设备的技术手册或培训教材一部,其中独立完成5万字以上。
九、气象科技管理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评审条件
(一)经历与能力方面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符合下列条件:
1. 能分析管理科学和气象科技国内外发展趋势,熟悉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能根据国家需要和气象科学的发展趋势,提出气象科研、业务、技术、管理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案。
2. 具有丰富的科技管理工作实践经验,能组织、管理复杂的科技活动和大型工程技术项目,具有主持或组织编制本专业重大发展规划、计划或多项管理法规、技术标准的经历。
3. 作为主要管理者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工程技术项目、软科学课题的组织管理或研究工作,或承担过省部级以上重大拓展业务领域、科技服务领域项目(课题)的组织管理工作。
4. 具有培养硕士研究生或指导高、中级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
(二)业绩与成果方面
1.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取得以下业绩成果之一:
(1)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技术革新、现代化建设或重大气象服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组织、管理、协调和决策作用,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奖励者。
(2)将科学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出的科学管理新思路和管理办法具有独到见解,实施后指导业务技术工作取得明显新成效或使本单位的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的认可。
(3)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以上奖励。
(4)主持编制国家级或行业、部门技术规范或标准,提出重要思路,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做出突出贡献,并被国标或业务主管机构采纳并颁布实施。
2.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撰写以下学术论文、技术报告之一:
(1)在核心期刊上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可包括1-2篇应用新的科技管理方法、提出和实施新思路、解决重大拓展领域难题、指导业务技术工作成效显著的技术报告,并经同行专家确认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和重要实用价值的技术报告),其中有2篇以上为第一作者。
(2)作为主要作者完成2项以上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评估报告、科学计划、发展规划的撰写。
十、本条件中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者是指获奖等级限额内的人员。
十一、本条件中的验收、认可、肯定、表彰、奖励等均以正式书面材料为准。
十二、申报人所在司局级单位应根据申报人的工作性质(工作岗位)和从事专业技术经历与业绩,对照本评审条件,负责申报人的学历、资历、申评职称系列、申评专业的资格审查。凡不符合要求者,不予推荐。
十三、本条件由中国气象局人事教育司负责解释。
附件2:正研级职称评审同行专家库(2005)及其说明
1.在有关单位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正研级评委会办公室对2005年《正研级职称评审同行专家库》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收录了气象部门内外500余位专家的信息资料,形成了中国气象局《正研级职称评审同行专家库(2005)》。
2.专家库主要由在职专家组成(现为中国气象局正研级评委会委员不在收录范围),同时也收录了部分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离、退休专家。
3.根据收录专家的专业特长,专家库划分为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气候变化与农业和生态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气象信息技术以及气象科技管理等6个专业。为了方便使用,尽可能地收录了专家的专业特长。
4.为满足气象事业发展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在同行专家库中尽可能地收录了部门外相关学科的专家,其中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中科院系统的大气物理所、生态环境中心、地理科学与资源所、遥感与应用所、植物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水保所、地质地球所、国家海洋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共200多名。同行专家的专业涉及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大气环境、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地理地貌、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农业生态、水文气象、水资源、海洋与海气相互作用、地球物理、空间物理、雷电物理、大气遥感及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
5.被收录的科技管理专家,除具备一般专家的入选条件外,还要求具有在副司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一定时间的工作经历。
6.各单位应从专家库中聘请与申报人的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家审议申报人的材料,并出具书面的审议意见,该审议意见须经专家本人签字和专家所在单位盖章。
7.聘请的专家应当是与申报人提供的成果材料无关的人员。所聘专家中至少有两名是在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或高等院校工作的专家。在同一司局级单位聘请的专家一般不得超过两名。
8.本专家库每年进行一次调整、修改。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专业同行专家名单(137人)
序号 单 位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专 业 备注
1 中国气象局 许小峰 男 1957.01 正高工 预报与服务
2 中国气象局 王守荣 男 1950.08 正高工 气候
3 中国气象局 李 柏 男 1959.09 正高工 短时预报、技术开发、雷达
4 中国气象局 胡 欣 男 1959.12 正高工 气象预报与技术开发
5 气科院 倪允琪 男 1941.05 教授 天气气候 博导
6 气科院 徐祥德 男 1942.08 研究员 天气动力、数值预报 博导
7 气科院 柳崇健 男 1943.09 研究员 天气气候
8 气科院 薛纪善 男 1943.09 研究员 数值预报研究
9 气科院 陈德辉 男 1955.07 正高工 天气预报与服务
10 气科院 金之雁 男 1962.04 正高工 数值预报
11 气科院 杨学胜 男 1965.01 正高工 数值预报
12 气科院 赵 南 男 1963.02 研究员 天气气候
13 气科院 张 华 男 1962.01 正高工 预报与服务
14 气科院 林永辉 男 1967.06 研究员 预报与服务
15 气科院 朱国富 男 1965.10 正高工 预报与服务
16 气科院 康红文 男 1968.05 研究员 预报与服务
17 气科院 徐国强 男 1964.11 研究员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18 气象中心 李延香 女 1943.06 正高工 天气预报
19 气象中心 刘还珠 女 1944.01 正高工 数值预报产品应用推广
20 气象中心 闫之辉 男 1955.01 正高工 数值预报
21 气象中心 杨克明 男 1946.11 正高工 天气预报
22 气象中心 杨元琴 女 1952.09 正高工 预报与服务
23 气象中心 裘国庆 男 1943.02 正高工 天气预报
24 气象中心 肖子牛 男 1965.05 研究员 天气气候
25 气候中心 何 敏 女 1944.01 正高工 短期气候预测
26 气候中心 祝昌汉 男 1944.04 正高工 气候
27 气候中心 陈乾金 男 1944.09 正高工 气候诊断分析
28 气候中心 张强 男 1962.11 正高工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29 信息中心 熊安元 男 1963.06 正高工 气候资料处理
30 信息中心 王伯民 男 1945.01 正高工 气候资料
31 信息中心 刘小宁 女 1947.01 正高工 气候资料处理
32 卫星气象中心 江吉喜 男 1944.11 正高工 气象卫星应用研究
33 卫星气象中心 郑新江 男 1945.08 正高工 气象卫星资料分析应用
34 培训中心 俞小鼎 男 1962.04 教 授 数值预报和临近预报技术
35 培训中心 琚建华 男 1956.11 教 授 天气气候 博导
36 影视集团 秦祥士 男 1944.11 正高工 声象技术开发、气象服务
37 影视集团 毛恒青 男 1962.04 正高工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38 北京市局 王晓云 男 1960.05 正高工 天气气候
39 北京市局 王迎春 女 1961.02 正高工 预报与服务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专业同行专家名单(137人)
序号 单 位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专 业 备注
40 北京市局 孙继松 男 1965.03 正高工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41 天津市局 解以扬 女 1955.03 正高工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42 河北省局 尤凤春 女 1958.03 正高工 天气预报
43 辽宁省局 张立祥 男 1960.01 正高工 数值预报
44 辽宁省局 周小珊 女 1960.11 正高工 预报与服务
45 吉林省局 孙 力 男 1960.05 研究员 天气气候
46 吉林省局 廉 毅 男 1945.11 正高工 天气预报研究
47 吉林省局 王晓明 女 1956.05 正高工 天气预报
48 吉林省局 朱其文 男 1957.07 正高工 天气预报
49 黑龙江省局 白人海 男 1944.09 研究员 天气预报研究
50 黑龙江省局 魏松林 男 1953.12 正高工 天气气候
51 上海市局 徐一鸣 男 1943.05 研究员 数值天气分析和预报
52 上海市局 丁金才 男 1945.07 正高工 天气预报技术开发
53 上海市局 曹晓岗 男 1957.08 正高工 天气预报和研究
54 上海市局 陈伯民 男 1963.10 研究员 预报与服务
55 上海市局 雷小途 男 1968.12 研究员 台风研究
56 江苏省局 沈树勤 男 1945.08 正高工 天气预报
57 江苏省局 方 乾 男 1942.05 正高工 天气预报
58 江苏省局 于 波 男 1963.10 正高工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59 浙江省局 钮学新 男 1943.08 正高工 天气研究
60 浙江省局 郭可义 男 1944.01 正高工 天气预报研究
61 浙江省局 钟 元 男 1945.10 正高工 天气研究
62 浙江省局 杜惠良 男 1962.3 正高工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63 浙江省局 顾骏强 男 1962.12 正高工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64 山东省局 黎清才 男 1945.06 正高工 天气分析及预报
65 安徽省局 王兴荣 男 1944.07 正高工 天气学,城市气候研究
66 福建省局 蔡学湛 男 1946.08 正高工 短期气候预测
67 福建省局 刘爱鸣 女 1957.10 正高工 预报与服务
68 湖北省局 俞康庆 女 1944.08 正高工 数值预报
69 湖北省局 彭春华 男 1945.06 正高工 天气预报
70 湖北省局 王登炎 男 1961.09 正高工 天气预报
71 湖北省局 崔春光 男 1964.02 研究员 天气动力
72 湖北省局 辜旭赞 男 1956.06 正高工 天气气候
73 湖北省局 李才媛 女 1956.10 正高工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74 湖北省局 张礼平 男 1956.11 正高工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75 湖北省局 周月华 女 1963.06 正高工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76 湖南省局 林必元 男 1944.11 正高工 天气预报技术开发
77 广东省局 闫敬华 男 1963.02 研究员 热带数值预报研究
78 广东省局 彭涛涌 男 1964.04 研究员 天气气候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专业同行专家名单(137人)
序号 单 位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专 业 备注
79 广东省局 万齐林 男 1965.01 研究员 预报与服务
80 广东省局 谢定升 男 1944.08 正高工 预报与服务
81 广西区局 金 龙 男 1952.12 正高工 气候与长期预报研究
82 四川省局 滕家谟 男 1944.10 正高工 数值预报及新技术开发管理
83 四川省局 李跃清 男 1960.02 研究员 天气动力研究
84 四川省局 陈静 女 1966.02 研究员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85 贵州省局 张书余 男 1958.01 正高工 天气预报
86 云南省局 解明恩 男 1966.10 正高工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87 云南省局 李 敏 男 1958.11 正高工 天气预报及技术方法研究
88 云南省局 段 旭 男 1960.05 正高工 天气气候
89 云南省局 张万诚 男 1965.08 正高工 预报与服务
90 云南省局 王 宇 男 1945.01 正高工 农业气候资源、气候分析研究
91 陕西省局 杜继稳 男 1953.12 正高工 天气预报
92 甘肃省局 董安祥 男 1944.10 研究员 气候分析与研究
93 甘肃省局 俞亚勋 男 1965.06 研究员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94 宁夏区局 陈晓光 男 1953.12 正高工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95 新疆区局 陆帼英 女 1942.04 正高工 天气预报
96 新疆区局 王 旭 男 1964.11 正高工 预报与服务
97 新疆区局 陈洪武 男 1961.09 正高工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98 西藏区局 假 拉 男 1965.09 正高工 天气预报和现代化管理
99 宁夏区局 赵光平 男 1962.03 正高工 预报与服务
100 北京大学 陈受钧 男   教 授 数值预报 博导
101 北京大学 刘式适 男   教 授 大气动力学 博导
102 北京大学 陶祖钰 男   教 授 中尺度气象学 博导
103 北京大学 谢 安 男   教 授 中尺度气象学天气诊断与分析 博导
10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罗哲贤 男 1943.11 教 授 台风研究,大气动力学 博导
10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陆维松 男 1951.11 教 授 大气科学、数值预报 博导
10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王谦谦 女 1942.04 教 授 天气动力学、数值预报
10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周 军 男 1943.03 教 授 天气动力学、中尺度天气学
10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何金海 男 1941.11 教 授 天气气候 博导
10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寿绍文 男 1938.08 教 授 中尺度气象学
11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管兆勇 男 1963.09 教 授 天气动力 博导
11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杜秉玉 男 1942.05 教 授 天气气候
11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施 能 男 1942.05 教 授 气候
11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王盘兴 男 1943.02 教 授 气象学 博导
11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吴洪宝 男 1944.01 教 授 大气环流和长期预报
115 南京大学 谈哲敏 男 1965 教 授 中尺度气象、数值天气预报 博导
116 南京大学 王 元 男   教 授 中尺度气象、数值天气预报
117 南京大学 伍荣生 男 1934.02 教 授 大气动力学、中尺度气象学 院士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专业同行专家名单(137人)
序号 单 位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专 业 备注
118 南京大学 蒋全荣 男 1944.09 教 授 海气相互作用、热带环流、气候预测 博导
119 南京大学 杨修群 男 1963.10 教 授 气候动力学、海气作用、短期气候预测 博导
120 中山大学 王安宇 男 1939.05 教 授 数值模拟 博导
121 中山大学 吴池胜 男 1946.11 教 授 数值模拟
122 中国海洋大学 孙即霖 教 授 天气学,海气相互作用
123 浙江大学 高 坤 男 教 授 天气动力
124 浙江大学 姚棣荣 男 教 授 气象学
125 兰州大学 程麟生 1936.07 教 授 数值预报、模式和模拟
126 兰州大学 邱崇践 1943.11 教 授 大气数值模拟和资料同化 博导
127 兰州大学 王式功 男 1955.02 教 授 风沙天气和空气污染预报 博导
128 云南大学 郭世昌 教 授 天气气候
129 云南大学 谢应齐 教 授 天气气候
130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叶笃正 男 1916.02 研究员 全球变化、气候学、高原气象 院士
131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陶诗言 男 1919.07 研究员 天气学、气候学、天气动力学 院士
132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曾庆存 男 1935.05 研究员 气象,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院士
133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季仲贞 男 研究员 数值预报 博导
134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穆 穆 男 1954.08 研究员 数值预报 博导
135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黄立文 男 1965 教 授 灾害性天气系统机理研究及预报、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 博导
136 中科院寒旱所 罗四维 男 研究员 气象 博导
137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杜碧兰 女 研究员 海洋热学、海洋环境预报、海洋航空遥感、海洋灾害、海平面上升和海洋发展战略等领域
气候变化与农业和生态气象专业同行专家名单(183人)
序号 单 位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专 业 备注
1 中国气象局 王守荣 男 1950.08 正高工 气候
2 气科院 陆龙骅 男 1942.12 研究员 极地气象和气候变化研究
3 气科院 王石立 女 1946.06 研究员 应用气象
4 气科院 王亚非 男 1955.04 研究员 气候研究、大气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
5 气科院 赵 平 男 1963.07 研究员 气候变化 博导
6 气科院 陈隆勋 男 1933.04 研究员 大气环流、季风动力学、气候模拟 博导
7 气科院 郑庆林 男 1939.03 研究员 大气环流和数值预报研究 博导
8 气科院 卞林根 男 1951.10 研究员 南极气象、大气边界层动力和热力结构观测与研究 博导
9 气科院 魏凤英 女 1951.10 研究员 气候变化与预测
10 气科院 程明虎 男 1962.02 研究员 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 博导
11 气科院 霍治国 男 1965.10 研究员 农业气象
12 气科院 刘晶淼 男 1956.06 研究员 气候与生态
13 气科院 刘建栋 男 1969.12 研究员 生态模拟
14 气科院 张佳华 男 1966.07 研究员 生态气候遥感
15 气科院 沈学顺 男 1967.10 研究员 气候模式开发
16 气科院 马建中 男 1964.01 研究员 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 博导
17 气科院 郭建平 男 1963.07 研究员 气候与生态
18 气科院 效存德 男 1969.09 研究员 气候与生态
19 气科院 武炳义 男 1964.08 研究员 气候与生态
20 气象中心 王建林 男 1964.01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21 气象中心 郭发辉 男 1944.04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22 气象学会秘书处 王春乙 男 1960.05 研究员 近地面臭氧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农业气象灾害研究
23 气候中心 丁一汇 男 1938.10 研究员 气候 博导
24 气候中心 李维京 男 1955.11 正高工 应用气象
25 气候中心 董 敏 男 1942.10 研究员 气候研究
26 气候中心 张德二 女 1943.02 研究员 古气候
27 气候中心 阎俊岳 男 1944.08 正高工 海洋气候
28 气候中心 任国玉 男 1958.06 研究员 气候变化与古气候研究
29 气候中心 张秀芝 女 1949.11 正高工 海气相互作用和季风
30 气候中心 高学杰 男 1966.03 研究员 气候
31 气候中心 杨义文 男 1944.08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32 气候中心 刘洪滨 男 1968.09 研究员 气候与生态
33 气候中心 吴统文 男 1966.04 研究员 气候与生态
34 气候中心 李清泉 女 1968.10 研究员 气候与生态
35 气候中心 封国林 男 1965.08 研究员 气象
36 卫星气象中心 方宗义 男 1938.11 研究员 卫星气象、中尺度和热带天气动力学 博导
气候变化与农业和生态气象专业同行专家名单(183人)
序号 单 位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专 业 备注
37 北京市局 郭文利 男 1963.10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38 内蒙古局 裴 浩 男 1963.09 正高工 卫星遥感
39 内蒙古局 侯琼 女 1960.04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40 辽宁省局 袁国恩 男 1949.10 正高工 区域气候、风能开发
41 辽宁省局 班显秀 男 1956.01 正高工 农业气象
42 辽宁省局 张玉书 女 1963.11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43 吉林省局 任红玲 女 1957.08 正高工 遥感应用
44 吉林省局 马树庆 男 1959.11 正高工 农业气象
45 上海市局 柯晓新 男 1958.01 正高工 应用气象
46 上海市局 杨星卫 女 1950.05 正高工 农业气象及遥感应用
47 上海市局 周红妹 女 1952.09 正高工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48 上海市局 李永平 男 1961.08 研究员 气候与生态
49 浙江省局 王秀珍 女 1961.09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50 安徽省局 张爱民 男 1963.12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51 福建省局 李 文 男 1946.10 正高工 农业气象
52 福建省局 许金镜 男 1952.05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53 江西省局 王保生 女 1946.04 正高工 农业气象
54 江西省局 黄淑娥 女 1964.10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55 江西省局 李玉林 男 1948.11 正高工 物理与环境
56 江西省局 魏 丽 女 1961.12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57 江西省局 殷剑敏 男 1962.11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58 河南省局 赵国强 男 1963.09 正高工 农业气象
59 湖北省局 马乃孚 女 1945.12 正高工 气候应用、诊断预测
60 湖南省局 汪扩军 男 1964.06 研究员 应用气象
61 广东省局 宋丽莉 女 1963.03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62 广西区局 孙涵 男 1955.06 正高工 应用气象
63 四川省局 李跃清 男 1960.02 研究员 天气动力研究
64 四川省局 马振锋 男 1961.07 正高工 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
65 四川省局 彭国照 男 1958.07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66 云南省局 王 宇 男 1945.01 正高工 农业气候资源、气候分析研究
67 云南省局 朱 勇 男 1962.03 正高工 农业气象、作物生理生态
68 甘肃省局 尹 东 男 1962.07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69 青海省局 秦宁生 男 1962.05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70 宁夏区局 王连喜 男 1959.12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71 宁夏区局 刘 静 男 1964.05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72 新疆区局 何 清 男 1965.04 正高工 气候
73 新疆区局 袁玉江 男 1955.02 正高工 年轮、水文及气候变化
74 新疆区局 杨 青 男 1956.11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75 新疆区局 史玉光 男 1961.03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气候变化与农业和生态气象专业同行专家名单(183人)
序号 单 位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专 业 备注
76 北京大学 黄嘉佑 男   教授 气候学
77 北京大学 钱维宏 男 1958 教授 气候学 博导
78 北京大学 王绍武 男   教授 气候变率,气候动力学
79 北京大学 卢咸池 男   研究员 大气动力学
80 北京大学 谭本馗 男   教授 大气动力学
81 中国科技大学 陈月娟 女 1940.01 教授 大气动力学、大气环流和气候的研究 博导
82 北京师范大学 刘昌明 男 1934.05 教授 水文学与水资源 院士
83 北京师范大学 方修琦 男   教授 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 博导
84 中国农业大学 郑大玮 男 1943 教授 农业气象
85 中国农业大学 卢志光 男 1946 教授 农业气象
8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缪启龙 男 1944.01 教授 气候学、气候资源、气候与环境 博导
8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志红 女 1963.02 教授 气候学 博导
8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屠其璞 男 1940.06 教授 气候 博导
8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施 能 男 1942.05 教授 气候
9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王盘兴 男 1943.02 教授 气象学 博导
9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孙照渤 男 1943.12 教授 大气科学 博导
9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申双和 男 1957.08 教授 应用气象 博导
9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吴洪宝 男 1944.01 教授 大气环流和长期预报
9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郑有飞 男 1959.07 教授 应用气象,大气环境 博导
95 南京大学 林振山 男 1955 教授 气候变化 博导
96 南京大学 杨修群 男 1963.10 教授 气候动力学、海气作用、短期气候预测 博导
97 中山大学 贺海晏 男 1946.12 教授 天气动力,季风气象学 博导
98 中山大学 罗会邦 男 1937.10 教授 热带气象 博导
99 中山大学 薛凡炳     教授 动力气候学
100 中山大学 温之平 男   教授 季风气象与海陆、海气相互作用
101 中国海洋大学 刘秦玉 男   教授 海洋气象学
102 中国海洋大学 高会旺 男   教授 海岸大气动力学 博导
103 中国海洋大学 王赐震     教授 大气动力学
104 中国海洋大学 罗德海 男 1963.10 教授 大气动力,大洋环流 博导
105 中国海洋大学 付 刚 男   教授 动力气象学,热带大气动力学
106 浙江大学 翟国庆 男   教授 气象学
107 浙江大学 陈启常 男   教授 生态学
108 兰州大学 李吉均 男 1933.01 教授 冰川学、地貌学、第四纪学 院士
109 兰州大学 戴新刚 男 1958.01 教授 气候学和数值模拟 博导
110 兰州大学 王乃昂 男 1962.01 教授 自然地理与旅游开发,气候学
气候变化与农业和生态气象专业同行专家名单(183人)
序号 单 位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专 业 备注
111 云南大学 严华生 男 教授 应用气象
112 香港城市大学 陈仲良 男 1953.07 教授 热带气旋、南海季风
113 新疆大学 潘晓玲 女 1963.08 教授 植物学、植物生态学、生态环境 博导
114 国家海洋局 巢纪平 男 1932.10 研究员 热带大气海洋动力学 院士
115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叶笃正 男 1916.02 研究员 全球变化、气候动力学、高原气象 院士
116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陶诗言 男 1919.07 研究员 天气学、气候学、中尺度天气动力学 院士
117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黄荣辉 男 1942.08 研究员 大气环流、气候动力学、大气物理 院士
118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吴国雄 男 1943.03 研究员 天气动力学、气候动力学 院士
119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李崇银 男 1940 研究员 气候动力学、动力气象、热带气象学 院士
120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赵思雄 男 1940 研究员 遥感应用、季风动力学、暴雨 博导
121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高守亭 男 1945.09 研究员 边界层数值模拟 博导
122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张学洪 男 1941.03 研究员 大气环流数值模拟 博导
123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王 斌 男 研究员 气候数值模拟 博导
124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王会军 男 1964.02 研究员 气候模拟、气候变化 博导
125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张庆云 女 1950.01 研究员 东亚季风、气候诊断 博导
126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朱 江 男 1963 研究员 数值模拟 博导
127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陈 文 男 1966.11 研究员 气候动力学、季风动力学 博导
128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延晓冬 男 1962 研究员 区域生态、系统动力学 博导
129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石广玉 男 1942.01 研究员 大气辐射,温室气候效应以及全球变暖 博导
130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李建平 男 1969 研究员 气候动力学、气象学
131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冯宗炜 男 研究员 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恢复 院士
132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王如松 男 1947.09 研究员 城市及产业生态学 博导
133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赵景柱 男 1958.06 研究员 环境管理、环境系统工程 博导
134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欧阳志云 男 研究员 系统生态学、生态评价与规划 博导
135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吕永龙 男 1964 研究员 环境管理与政策 博导
136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侯彦林 男 1959.12 研究员 农业与环境保护生态工程 博导
137 中科院地理所 樊 杰 男 1961 研究员 产业布局、区域发展 博导
138 中科院地理所 霍明远 男 1949 研究员 经济地质学、矿产生态学、知识经济学 博导
139 中科院地理所 刘 毅 男 1957 研究员 人文地理、区域发展 博导
140 中科院地理所 成升魁 男 1958 研究员 宏观农业与区域发展 博导
气候变化与农业和生态气象专业同行专家名单(183人)
序号 单 位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专 业 备注
141 中科院地理所 张 雷 男 1951 研究员 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人地关系问题的资源基础 博导
142 中科院地理所 谷树忠 男 1963 研究员 资源科学、可持续发展 博导
143 中科院地理所 陈 田 男 1958 研究员 城市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 博导
144 中科院地理所 李文华 男 1932 研究员 生态学、自然 保护 院士
145 中科院地理所 欧阳华 男 1958 研究员 生态系统 研究
146 中科院地理所 黄继坤 男 研究员 粮食经济
147 中科院寒旱所 施雅风 男 1919.03 研究员 冰川学、冰川变化与第四纪冰川 院士
148 中科院寒旱所 程国栋 男 1943.07 研究员 冻土与寒区工程、寒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博导
149 中科院寒旱所 姚檀栋 男 1954.07 研究员 冰芯与全球变化 博导
150 中科院寒旱所 王 涛 男 1959.11 研究员 沙漠环境,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 博导
151 中科院寒旱所 吕世华 男 1957.06 研究员 天气和气候动力,数值模拟 博导
152 中科院寒旱所 马 巍 男 1963.12 研究员 冻土力学
153 中科院寒旱所 赖远明 男 1962.08 研究员 冻土工程与冻土力学 博导
154 中科院寒旱所 何元庆 男 1957.05 研究员 冰川冰芯与气候环境变化 冰冻圈动态及环境效应 博导
155 中科院寒旱所 杨根生 男 1942.11 研究员 沙漠化过程及风沙灾害研究 博导
156 中科院寒旱所 李栋梁 男 1957.12 研究员 短期气候变化 博导
157 中科院寒旱所 康尔泗 男 1942.01 研究员 流域气候、水文冰川综合观测实验研究 博导
158 中科院寒旱所 龚家栋 男 1962.11 研究员 水文学和干旱区水资源研究 博导
159 中科院寒旱所 张齐兵 男 研究员 植被生态学及气候变化 博导
160 中科院寒旱所 赵哈林 男 1954.01 研究员 干旱区生态 博导
161 中科院寒旱所 李锋瑞 男 1957.01 研究员 农业生态 博导
162 中科院寒旱所 赵爱芬 女 1955.05 研究员 沙漠化综合治理
163 中科院寒旱所 肖洪浪 男 1956 研究员 沙漠化正逆过程、沙漠化土地整治和防沙治沙 博导
164 中科院寒旱所 任贾文 男 1956.08 研究员 冰川与气候 博导
165 中科院寒旱所 丁永建 男 1958 研究员 冰川与寒区环境 博导
166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张新时 男 1934.06 研究员 植物生态学 院士
167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马克平 男 1958.11 研究员 植物生态学 博导
168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董 明 男 1957.07 研究员 植物生态学 博导
169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李凌浩 男 1964.12 研究员 植物生态学
170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倪 健 男 1968.07 研究员 植物与全球变化生态学
171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杨亲二 男 1964.02 研究员 植物区系地理学和植物分类学 博导
172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刘公社 男 1958.08 研究员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物技术 博导
173 中科院地球环境所 郭正堂 男 1964 研究员 新生代古环境与古全球变化 博导
174 中科院地球环境所 周卫建 女 1954 研究员 气候和环境 博导
气候变化与农业和生态气象专业同行专家名单(183人)
序号 单 位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专 业 备注
175 中科院地球环境所 刘 禹 男 1965 研究员 树轮气候学 博导
176 中国科学院 孙 枢 男 1933 研究员 资源地质学、气候学、信息工程 院士
177 国家发改委国土所 徐国弟 男 研究员 经济学
178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 王苏民 男 1939 研究员 湖泊资源与环境 博导
179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 刘春蓁 女 研究员 气候、水文气象 教授
180 中科院南海所 王东晓 男 1969.02 研究员 海洋与气候变化
181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 吴浩云 男 1963 正研 水文及水资源、陆地水文
182 农科院区划所 辛晓平 女 研究员 农业气象
183 农科院区划所 林而达 男 研究员 应用气象学
综合探测技术专业同行专家名单(62人)
序号 单 位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专 业 备注
1 中国气象局 郭亚田 男 1965.06 正高工 大气探测
2 气科院 葛润生 男 1938.08 研究员 大气探测
3 气科院 张沛源 男 1941.10 正高工 雷达气象与中尺度气象学 博导
4 气科院 徐宝祥 男 1944.10 研究员 雷达气象 博导
5 信息中心 肖弟权 男 1942.04 教授 雷达工程
6 卫星中心 刘玉洁 女 1945.08 正高工 大气探测
7 卫星气象中心 董超华 女 1945.05 研究员 气象卫星遥感反演
8 卫星气象中心 张凤英 女 1946.12 正高工 气象卫星遥感反演
9 卫星气象中心 蔡 斌 男 1947.01 正高工 卫星遥感
10 卫星气象中心 黄 签 男 1953.07 研究员 遥感应用和图象处理
11 卫星气象中心 卢乃锰 男 1963.05 正高工 卫星气象
12 卫星气象中心 杨忠东 男 1964.11 正高工 遥感技术
13 卫星气象中心 谷松岩 女 1963.03 正高工 监测与遥感
14 卫星气象中心 朱小祥 男 1967.09 正高工 监测与遥感
15 卫星气象中心 刘 诚 男 1952.04 正高工 监测与遥感
16 卫星气象中心 师春香 女 1964.03 研究员 综合探测
17 卫星中心 刘京晶 男 1963.09 正高工 辐射定标
18 培训中心 王 强 男 1944.04 教授 大气探测 博导
19 大气探测中心 高玉春 男 1960.04 正高工 天气雷达
20 大气探测中心 张建云 男 1962.06 正高工 综合探测
21 黑龙江省局 张晰莹 女 1955.03 正高工 综合探测
22 上海市局 邵玲玲 女 1953.08 正高工 雷达气象
23 山东省局 朱君鉴 男 1950.01 正高工 监测与遥感
24 湖北省局 万玉发 男 1954.01 正高工 大气探测
25 广东省局 崔祖强 男 1946.07 正高工 卫星应用
26 广东省局 伍志方 女 1964.01 正高工 监测与遥感
27 四川省局 钟晓平 男 1955.10 正高工 探测分析
28 陕西省局 刘安麟 男 1958.04 正高工 监测与遥感
29 陕西省局 李良序 男 1963.06 正高工 卫星遥感
30 甘肃省局 郭铌 女 1963.08 研究员 综合探测
31 北京大学 赵柏林 男 1929.04 教授 大气辐射和遥感 院士
32 北京大学 陈秀万 男   教授 卫星导航与应用、遥感 博导
33 北京大学 朱元竞 女   教授 大气辐射和遥感
34 中国科技大学 陶善昌 男 1937.09 教授 大气遥感学和雷电物理学 博导
35 中国科技大学 窦贤康 男 1966.01 教授 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大气遥感
36 北京师范大学 朱启疆 男   教授 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博导
37 北京师范大学 李小文 男 1947 教授 定量遥感,多角度遥感 院士
综合探测技术专业同行专家名单(62人)
序号 单 位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专 业 备注
38 北京师范大学 王锦地 男 教授 定量遥感,多角度遥感 博导
3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陈渭民 男 1942.11 教授 大气探测
4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张培昌 男 1932.08 教授 大气探测
41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曾庆存 男 1935 研究员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院士
42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赵思雄 男 1940 研究员 遥感应用、季风动力学 博导
43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陈洪滨 男 1960 研究员 遥感反演理论与技术 博导
44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林朝晖 男 1968 研究员 遥感应用 博导
45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吕达仁 男 1940.01 研究员 大气遥感、大气辐射 博导
46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邱金桓 男 1943.11 研究员 大气遥感、大气辐射 博导
47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石广玉 男 1942.10 研究员 大气辐射 博导
48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普才 男 1963.03 研究员 大气遥感、大气辐射 博导
49 中科院遥感与应用研究所 田国良 男 1939 研究员 遥感应用
50 中科院遥感与应用研究所 柳钦火 男 1968 研究员 遥感定量反演 博导
51 中科院遥感与应用研究所 赵忠明 男 1960 研究员 遥感图象处理 博导
52 中科院遥感与应用研究所 童庆禧 男 研究员 遥感 院士
53 中科院遥感与应用研究所 王 超 男 1963 研究员 微波遥感 博导
54 中科院地理所 刘高焕 男 1959 研究员 遥感与GIS
55 中科院地理所 黄 绚 男 研究员 遥感 博导
56 中科院地理所 何建邦 男 研究员 地理信息系统 博导
57 中科院卫星地面站 刘定生 男 研究员 遥感
58 中科院水保所 杨勒科 男 研究员 遥感
59 中科院寒旱所 王致君 男 研究员 雷达气象、大气探测、人影 博导
60 中科院寒旱所 王一谋 男 1942.08 研究员 沙漠环境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 博导
61 中科院寒旱所 马耀明 男 1963 研究员 大气边界层研究、遥感应用研究 博导
62 陕西省遥感中心 管海晏 男 教授 遥感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同行专家名单(79人)
序号 单 位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专 业 备注
1 气科院 胡志晋 男 1935.03 研究员 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
2 气科院 王木林 男 1941.09 正高工 大气化学
3 气科院 丁国安 男 1942.05 研究员 大气化学
4 气科院 徐大海 男 1941.06 研究员 大气化学
5 气科院 马建中 男 1964.01 研究员 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 博导
6 气科院 姚展予 男 1964.04 研究员 大气物理
7 气科院 朱 蓉 女 1963.08 正高工 大气污染数值模拟
8 气科院 刘 煜 男 1964.08 研究员 物理与环境
9 气科院 徐晓斌 男 1960.10 研究员 物理与环境
10 气科院 周凌? 女 1965.03 研究员 物理与环境
11 气科院 郑向东 男 1968.10 研究员 物理与环境
12 气科院 高志球 男 1965.11 研究员 物理与环境
13 气象中心 刘奇俊 男 1965.11 研究员 大气物理
14 北京人影办 张 蔷 女 1954.03 正高工 物理与环境
15 河北省局 段 英 男 1953.11 正高工 大气物理
16 山西省局 张怀德 男 1957.10 正高工 大气环境
17 黑龙江省局 刘万军 男 1950.06 正高工 大气物理
18 山东省局 王以琳 男 1956.05 正高工 人工增雨
19 福建省局 曾光平 男 1945.04 正高工 大气物理
20 江西省局 李玉林 男 1948.11 正高工 物理与环境
21 河南省局 周毓荃 女 1962.10 正高工 物理与环境
22 广东省局 吴 兑 男 1951.11 正高工 大气物理
23 陕西省局 樊鹏 男 1951.10 正高工 物理与环境
24 甘肃省局 杨兴国 男 1967.11 研究员 物理与环境
25 青海省局 孙安平 男 1967.10 研究员 物理与环境
26 北京大学 秦 瑜 教授 云和降水物理学,大气化学
27 北京大学 唐孝炎 男 教授 环境化学、酸雨 院士
28 北京大学 张远航 男 1957.07 教授 环境化学 博导
29 北京大学 朱 彤 男 教授 大气化学 博导
30 北京大学 胡 敏 女 教授 大气化学 博导
31 北京大学 邵 敏 男 1966.02 教授 大气化学
32 北京大学 桑建国 教授 边界层物理、大气动力学、大气科学数值模拟
33 北京大学 毛节泰 男 教授 云物理和大气化学
34 北京大学 刘树华 男 教授 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湍流
35 北京大学 刘式达 男 教授 大气湍流
36 北京大学 陈家宜 男 教授 污染气象、大气环境 博导
37 北京大学 张宏生 男 教授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
38 中国科技大学 王 文 男 1942.04 教授 大气物理、空间科学 博导
39 中国科技大学 李中元 男 1939.04 教授 空间物理和天文学 博导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同行专家名单(79人)
序号 单 位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专 业 备注
40 中国科技大学 姚克亚 男 1938.11 教授 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
4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任阵海 男 研究员 大气环境科学 院士
42 北京师范大学 庄国顺 男 1947 教授 大气化学 博导
43 北京师范大学 齐 晔 男 教授 生态过程分析模拟 博导
44 浙江大学 刘维屏 男 教授 环境科学
45 浙江大学 汪大翠 男 教授 环境工程
4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牛生杰 男 1962.09 正高工 大气物理 博导
4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王振会 男 1955.01 教授 大气物理 博导
48 南京大学 蒋维楣 男 1939.11 教授 大气环境、空气污染模拟与大气边界层物理、大气化学
49 中国海洋大学 王 启 教授 大气物理学
50 山西大学 范文标 男 教授 环境科学
51 山西省环境信息中心 曹贵禄 男 正高工 环境科学
52 云南大学 王卫国 教授 大气物理
53 兰州大学 陈长和 1935.02 教授 大气气溶胶、大气污染 博导
54 兰州大学 张 镭 1960.05 教授 大气物理、大气污染防治
55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明星 男 1944.01 研究员 大气化学
56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石广玉 男 1942.01 研究员 大气辐射,温室气候效应以及全球变暖
57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黄荣辉 男 1942.08 研究员 大气物理、全球环境变化 院士
58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胡 非 男 1962.12 研究员 大气物理 博导
59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小红 男 1966 研究员 大气化学、大气环境
60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跃思 男 1961.01 研究员 大气化学、大气环境 博导
61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徐永福 男 1962.07 研究员 大气环境、大气化学 博导
62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 男 1957.11 研究员 环境分析与毒理 博导
63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郑明辉 男 1962.08 研究员 有机污染物分析与削减技术 博导
64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王子健 男 1953.01 研究员 环境水化学、水生态毒理学 博导
65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杨 敏 男 1964.02 研究员 水处理技术 博导
66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贺 泓 男 1965.01 研究员 物理化学 博导
67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朱永官 男 研究员 环境生物学 博导
68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曲久辉 男 1957.01 研究员 水质净化 博导
69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蒋高明 男 1964.09 研究员 污染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 博导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同行专家名单(79人)
序号 单 位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专 业 备注
70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卢从明 男 1964.04 研究员 作物光合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机理 博导
71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韩兴国 男 1959.06 研究员 生物地球化学,恢复生态学和土壤学 博导
72 中科院寒旱所 董志宝 男 1966.06 研究员 风沙物理 风沙地貌 博导
73 中科院寒旱所 郄秀书 女 1963.12 研究员 大气电学 云物理和降水 博导
74 中科院寒旱所 冯 起 男 1966.03 研究员 自然地理 博导
75 中科院地球环境所 安芷生 男 1941 研究员 全球环境变化,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 院士
76 中科院地球环境所 刘晓东 男 1964 研究员 气候环境动力学 博导
7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胡敦欣 男 1937 研究员 海洋物理学 院士
78 国家海洋局预报中心 周明煜 男   教授 大气物理
79 国家环保总局 叶汝求 男 1934 研究员 环境科学,化学
电子信息技术与通讯专业同行专家名单(29人)
序号 单位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专业 备注
1 气象中心 徐家奇 男 1941.01 正高工 计算机软件,数值预报系统
2 气象中心 张希白 女 1946.02 正高工 计算机软件
3 信息中心 应显勋 男 1940.12 正高工 数据库系统
4 信息中心 陈宏尧 男 1945.07 正高工 气象电子
5 信息中心 王春虎 男 1948.02 正高工 气象电子
6 信息中心 洪文董 男 1949.05 正高工 信息与通讯
7 气科院 高 梅 女 1962.11 正高工 信息与通讯
8 气科院 李建国 男 1957.02 正高工 信息与通讯
9 卫星气象中心 吴蓉璋 女 1941.01 研究员 卫星资料处理系统
10 卫星气象中心 张青山 男 1941.12 正高工 卫星通信技术
11 卫星气象中心 张其松 男 1951.05 正高工 卫星云图处理及计算机软件
12 卫星气象中心 施进明 女 1954.05 正高工 计算机软件
13 卫星气象中心 孙自余 男 1945.01 正高工 卫星应用系统、计算机系统总体设计
14 卫星气象中心 赵立成 男 1962.03 正高工 卫星应用系统开发
15 卫星气象中心 魏彩英 女 1963.08 正高工 信息与通讯
16 卫星气象中心 杨国弘 男 1963.04 正高工 电子与通讯
17 卫星气象中心 钱建梅 女 1955.06 正高工 电子与通讯
18 信息中心 沈文海 男 1959.07 正高工 电子与通讯
19 上海市局 蔡振新 男 1947.06 正高工 防雷技术
20 安徽省局 边富昌 男 1946.03 正高工 计算机应用开发
21 湖北省局 龚贤创 男 1956.12 正高工 信息与通讯
22 广东省局 朱惠明 男 1954.12 正高工 计算机应用开发
23 广东省局 宋信忠 男 1942.09 正高工 计算机通信
24 江西省局 郭有铭 男 1946.06 正高工 气象通信、计算机应用
25 四川省局 谢向明 男 1955.10 正高工 开发
26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杨家仕 男 1946.10 教授 通信与信息系统
27 国防科技大学 宋君强 男   教授 计算机、模式计算
28 中国海洋大学 刘连吉     教授 气象仪器、电子技术
29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马启明 男   研究员 雷电
气象科技管理专业同行专家名单(49人)
序号 单位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专业 备注
1 中国气象局 骆继宾 男 1932.03 正高工 气象科技管理
2 中国气象局 吴贤纬 男 1932.12 正高工 气象科技管理
3 中国气象局 马鹤年 男 1937.04 正高工 气象科技管理
4 中国气象局 李 黄 男 1942.12 正高工 气象科技管理
5 中国气象局 萧永生 男 1944.07 正高工 气象科技管理
6 中国气象局 许小峰 男 1957.01 正高工 气象科技管理
7 中国气象局 王守荣 男 1950.08 正高工 气候
8 中国气象局 章国材 男 1945.06 正高工 管理
9 气象中心 裘国庆 男 1943.02 正高工 天气预报
10 气科院 倪允琪 男 1941.05 教授 天气气候 博导
11 气科院 徐祥德 男 1942.08 研究员 天气动力、数值预报 博导
12 气科院 卞林根 男 1951.10 研究员 南极气象、大气边界层动力和热力结构观测与研究 博导
13 气科院 薛纪善 男 1943.09 研究员 数值预报研究 博导
14 气科院 徐宝祥 男 1944.10 研究员 雷达气象 博导
15 气候中心 丁一汇 男 1938.10 研究员 气候 博导
16 气候中心 李维京 男 1955.11 正高工 应用气象
17 气候中心 祝昌汉 男 1944.04 正高工 气候
18 气候中心 王锦贵 男 1942.10 正高工 管理
19 信息中心 王春虎 男 1948.02 正高工 气象电子
20 卫星气象中心 方宗义 男 1938.11 研究员 卫星气象 博导
21 卫星气象中心 董超华 女 1945.05 研究员 气象卫星遥感反演
22 气象学会秘书处 王春乙 男 1960.05 研究员 农业气象
23 培训中心 王 强 男 1944.04 教授 大气探测 博导
24 培训中心 琚建华 男 1956.11 教授 天气气候 博导
25 影视集团 秦祥士 男 1944.11 正高工 预报服务
26 北京市局 王晓云 男 1960.05 正高工 天气气候
27 内蒙区局 乌 兰 男 1956.10 教授 管理
28 辽宁省局 王江山 男 1958.02 正高工 管理
气象科技管理专业同行专家名单(49人)
序号 单 位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专 业 备注
29 辽宁省局 张立祥 男 1960.01 正高工 数值预报
30 吉林省局 朱其文 男 1957.07 正高工 天气预报
31 黑龙江省局 刘万军 男 1950.06 正高工 大气物理
32 上海市局 徐一鸣 男 1943.05 研究员 数值天气分析和预报
33 江西省局 陈双溪 男 1947.05 正高工 科技管理
34 湖北省局 刘志澄 男 1946.07 正高工 管理
35 广东省局 肖凯书 男 1938.06 正高工 业务管理
36 四川省局 钟晓平 男 1955.10 正高工 探测分析
37 贵州省局 张书余 男 1958.01 正高工 天气预报
38 云南省局 李 敏 男 1958.11 正高工 天气预报及技术方法研究
39 陕西省局 李良序 男 1963.06 正高工 卫星遥感
40 宁夏区局 陈晓光 男 1953.12 正高工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41 新疆区局 史玉光 男 1961.03 正高工 气候与生态
42 新疆区局 徐羹慧 男 1942.12 正高工 业务管理
4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屠其璞 男 1940.06 教授 气候
4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孙照渤 男 1943.12 教授 大气科学 博导
45 中国科学院 孙 枢 男 1933 研究员 资源地质学、气候学、信息工程 院士
46 中科院地理所 欧阳华 男 1958 研究员 生态系统 研究
47 中科院地理所 方创琳 男 1966.09 研究员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与环境
48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潘家华 男   研究员 经济学
49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 牛文元 男   教授 可持续发展研究
附件3:专业技术职务同行专家审议推荐表
被推荐人姓 名 现聘技术职 务 拟晋升技术职务
审议意见: 专家签字: 专家职务:
是否符合晋升职务意 见请打"√" 符 合 (专家所在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司局级单位人事部门(公章): 送审人签字:
附件4:破格申报人员推荐意见表
被推荐人姓 名 现聘技术职 务 拟晋升技术职务
推荐意见(请说明被推荐人在何领域表现出了突出的发展潜力): 专家签字: 专家职务:
是否符合晋升职务意 见请打"√" 符 合 (专家所在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司局级单位人事部门(公章): 送审人签字:
附件5: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审议推荐表
被评议人姓 名 现 聘技术职务 拟晋升技术职务
总人数 参加人数 同意推荐票数 不同意推荐票数
审议意见:副研级评委会主任委员签字: (副研级评委会章)年 月 日
附件6:气象正研级职称评审专业组划分及其说明
一、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专业
指短时、短期、中期天气的研究、分析、监测、警报、预报,短期气候研究、预测,公共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包括:
(1)天气、气候理论,天气、气候监测与分析,天气警报、预报,短期气候预测;
(2)诊断分析、资料同化与数值模拟,数值模式设计与完善、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
(3)预报预测业务流程设计开发,预报预测业务平台研究开发,预报预测效果的检验与评价;
(4)气象服务,如城市气象、海洋气象、水文气象、人类健康与生活气象、航空与交通气象、重大工程气象、军事气象的保障与预报服务;地质灾害、火险、渍涝、洪水等气象预报服务及其它专业专项天气预报服务、对策;自然灾害监测与灾情评估;天气、气候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气象经济等;
(5)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的技术规范、标准、专利等。
二、气候变化与农业和生态气象专业
指气候变化的监测、预估,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包括:
(1)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评估和分析;
(2)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气候变化的对策--适应及减缓等社会经济分析;
(3)年代际以上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与服务技术、气候变化监测与诊断分析,气候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气候系统动力学,气候模式设计与改进;
(4)古气候;
(5)气象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风能、太阳能普查与利用技术;
(6)农业气象、森林气象、草原气象、生态气象等。
三、综合探测技术专业
指地基、空基、天基监测系统的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包括:
(1)常规气象观测,农业气象观测,地基大气遥感,大气边界层观测,雷达气象探测;
(2)中高层大气探测、航空探测与观测、卫星遥感监测、空间天气监测及其研究与预报等;
(3)大气环境要素监测(水汽、海洋、地表、沙尘暴、冰雪、雷电等);
(4)监测信息反演技术,生态圈基本要素监测以及遥感遥测技术的开发研究与应用;
(5)综合探测技术设计、实施与应用,综合探测的技术规范、标准、专利等。
四、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
指大气物理化学过程与地球化学、生物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研究,地球碳循环与其它环境要素变化的研究。包括:
(1)大气化学、大气电学、大气光学、大气辐射;
(2)大气成分(温室气体、痕量气体、气溶胶、沙尘暴等);
(3)云雾物理,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研究与作业技术开发;
(4)中高层大气物理,大气湍流与边界层大气物理;
(5)大气环境、大气污染、环境气象。
五、气象信息技术专业
指气象工作中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与综合应用技术、气象装备的维护及开发。包括:
(1)计算机软件开发与计算方法设计,计算机硬件研制;
(2)计算机网络设计开发,网络技术,网站设计开发,计算机与网络运行的维护保障技术;
(3)气象信息共享技术,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与维护保障技术,数据库技术,资料处理与综合应用技术;
(4)地面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电视电话会商系统开发,远程教育系统开发;
(5)雷电监测设备、防雷设备的研制与开发,防雷工程与雷电灾害防御技术;
(6)气象计量,气象雷达开发与维护,气象观测自动化设计、开发与维护,气象卫星开发与维护,以及其他无线电通讯技术、电子设备的维护开发;
(7)气象信息、信息技术、气象装备与仪器的技术规范、标准、专利。
六、气象科技管理专业
指气象业务技术管理、气象科技管理、工程技术管理。包括:
(1)气象灾害研究、趋利避害对策与防灾预案;
(2)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研究编制;
(3)业务技术体制及相应的管理体制、技术标准、岗位规范的研究和制定;
(4)重大科研项目与技术引进开发、系统工程设计及工程建设的指导、组织、管理、协调和决策;
(5)新增业务和科技服务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工作流程的组织制定。
附件7:核心期刊(2005年版)的确定及期刊名录
在《评审条件》中所指的核心期刊是指刊载的论文被引用较多,论文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那些期刊。
经中国气象局第七届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第一次主任扩大会议审议通过,按照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的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排名(附后),并结合气象工作的实际情况,将总被引频次排名在前200名的期刊和《高原气象》(排名为214)、《应用气象学报》(277)列为一级核心期刊;总被引频次排名在201-500名之间的刊物和《气候与环境研究》(排名为616)、《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625)、《南京气象学院学报》(667)、《中国农业气象》(748)、《气象科学》(926)、《空间科学学报》(944)、《热带气象学报》(998)及《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中国工程科学》、《计算机系统应用》、《气象科技》(暂无排名)等11种期刊列为二级核心期刊。
总被引频次概念: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
(统计源:CJCR,2004年版)
位次 期 刊 名 称 总被引频次 位次 期 刊 名 称 总被引频次
1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5249 37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631
2 科学通报 3958 38 植物生态学报 1623
3 物理学报 3333 39 中华神经科杂志 1616
4 中国临床康复 3306 40 中国中药杂志 1613
5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3266 41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564
6 中华外科杂志 2920 42 地球物理学报 1553
7 生态学报 2904 43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1533
8 中华骨科杂志 2821 44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517
9 植物学报 2806 45 化学学报 1512
10 中华医学杂志 2719 46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507
11 分析化学 2513 47 石油勘探与开发 1488
1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499 48 金属学报 1456
13 中华放射学杂志 2494 49 中华消化杂志 1448
14 中华护理杂志 2441 50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440
15 中草药 2410 51 中华肿瘤杂志 1427
16 中华儿科杂志 2396 52 土壤学报 1422
17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333 53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420
18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315 54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400
19 应用生态学报 2253 55 软件学报 1391
20 中华内科杂志 2193 56 园艺学报 1387
21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187 56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387
22 作物学报 2097 58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378
2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 59 电子学报 1374
24 中国科学 D 1983 60 中国药学杂志 1369
25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82 61 环境科学学报 1310
26 World J of Gastroenterolog 1908 62 食品科学 1292
27 电力系统自动化 1880 63 地质论评 1277
2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849 64 岩土工程学报 1262
29 植物生理学通讯 1806 64 遗传学报 1262
30 环境科学 1793 66 中国环境科学 1260
31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751 67 中华创伤杂志 1252
32 中国机械工程 1697 68 大气科学 1249
33 Chin Phys Lett 1692 69 水土保持学报 1245
34 地理学报 1691 70 中华眼科杂志 1239
35 药学学报 1669 71 计算机学报 1235
36 中国农业科学 1662 72 海洋与湖沼 1234
总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
(统计源:CJCR,2004年版)
位次 期 刊 名 称 总被引频次 位次 期 刊 名 称 总被引频次
73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林业科学 993
74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国沙漠 992
75 岩石学报
气象学报 988
76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应用化学 986
77 高分子学报 1169   113 地学前缘 981
77 中华血液学杂志
CHIN PHYS 977
79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967
80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计算机工程 962
81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962
82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796
83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954
84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石油学报 952
85 清华大学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 944
86 光学学报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941
87 中国药理学报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932
88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地球化学 929
88 解放军医学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915
90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914
91 中国科学.B
地质学报 909
92 护理研究
昆虫学报 908
93 地球科学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903
93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无机材料学报 896
95 中国公共卫生
中华传染病杂志 893
95 机械工程学报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形学学报 892
97 催化学报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890
97 水利学报
硅酸盐学报 887
97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医杂志 886
100 中国内镜杂志
中华病理学杂志 884
101 中华麻醉学杂志
计算机应用研究 876
102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海洋学报 875
103 化学通报
104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864
105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858
106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环境化学 857
107 中国给水排水 995 143 计算机科学 854
108 地理科学 994 144 沉积学报 851
总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
(统计源:CJCR,2004年版)
位次 期 刊 名 称 总被引频次 位次 期 刊 名 称 总被引频次
145 地震学报 849 181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741
146 物理化学学报 848 182 实用放射学杂志 740
146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848 183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734
148 中华肾脏病杂志 845 184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732
149 煤气与热力 841 185 护士进修杂志 730
150 生态学杂志 836 185 水产学报 730
151 解放军护理杂志 827 187 计算机应用 725
151 西北植物学报 824 187 云南植物研究 725
153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822 189 遗传 724
154 功能材料 816 190 系统仿真学报 723
155 中国肿瘤临床 812 191 土壤通报 716
15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811 192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714
157 自动化学报 809 193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712
158 控制理论与应用 806 194 材料导报 711
159 临床放射学杂志 803 194 色谱 711
160 药物分析杂志 802 196 化工学报 710
161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800 196 摩擦学学报 710
162 实用妇产科杂志 794 198 控制与决策 706
163 工业水处理 788 199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700
164 动物学报 787 199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700
165 冰川冻土 785 201 水生生物学报 699
166 矿床地质 781 201 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 699
167 第四纪研究 780 203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98
167 石油化工 780 204 城市规划 694
167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780 204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694
170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778 204 中国激光A 694
171 给水排水 774 207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693
171 中国稀土学报 774 207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693
173 无机化学学报 767 209 昆虫知识 682
173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66 210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678
175 地球科学进展 761 211 植物分类学报 676
176 分析试验室 760 211 中国针灸 676
177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755 213 环境科学研究 675
178 中国塑料 751 214 高原气象 674
179 地理研究 747 215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673
179 地质科学 742   216 上海环境科学 671
总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
(统计源:CJCR,2004年版)
位次 期 刊 名 称 总被引频次 位次 期 刊 名 称 总被引频次
216 中国急救医学 671 252 地震地质 588
218 临床皮肤科杂志 670 254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87
219 中国水稻科学 663 254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587
220 精细化工 656 256 分析测试学报 586
221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654 257 地球学报 584
222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650 258 材料保护 583
223 食品与发酵工业 643 258 植物保护学报 583
224 电网技术 642 258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583
224 中药材 642 261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580
226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641 262 石油实验地质 574
227 棉纺织技术 639 263 草业学报 571
228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638 264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570
228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638 265 复合材料学报 569
230 燃料化学学报 637 265 强激光与粒子束 569
231 林业科学研究 636 265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569
231 中国新药杂志 636 268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568
233 微生物学报 633 269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561
234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631 270 通信学报 560
234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631 271 铸造 557
236 中国免疫学杂志 625 272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556
237 光子学报 623 273 武汉大学学报 554
238 生物工程学报 621 274 金属热处理 553
239 半导体学报 620 275 土壤 552
23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620 276 海洋科学 551
241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618 277 应用气象学报 550
242 护理学杂志 613 27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549
243 植物学通报 612 279 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 544
244 营养学报 606 279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544
244 植物病理学报 606 281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76-8333。
Copyright@ 版权所有 找法网()- 中国最大的法律服务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称评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