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广化寺作文

湄洲岛之旅_小学生作文_习作_段落
来源:不详作者:佚名分享到:
&&& 在“五一”的三天假期里,我们一家和爸爸的球友们一起跟旅游团去了福建省莆田市的湄洲岛旅游。
&&& 湄洲岛是因为整个岛的形状像眉毛而得名的。那里的宗教信仰与我们不大一样,是与台湾相同信奉妈祖的。妈祖是海上和平女神,因为那里的人大都是渔民,妈祖便保护他们出海工作,消除灾难。第一天我们是去鹅尾神石园和黄金沙滩游玩,第二天是去妈祖的祖庙和莆田市区的广化寺参观。
&&& 我们先坐了5个多小时的车,接着又坐轮渡到湄洲岛。来到湄洲岛已经是下午1点多了,又坐公交车到了鹅尾神石园。走了一会儿,导游介绍了第一块神石:“海龟朝圣”。据说海龟也是和妈祖一同保卫渔民的。这个海龟真是美妙绝伦、栩栩如生,大大的龟壳,短短的头。这里还有一个金山寺,是有求必应的。一路走去,有三口“圣泉井”。一口井大,比平常的井大两倍,另两口井却只有一个水桶差不多大。
&&& &我们又走了一会儿,是一个“飞戟洞”,一块很大的石头中有一个桥洞似的,好像是被砸出来的。洞的另一边,有两个“乌龟的头”,大乌龟和小乌龟。而旁边有一个尖尖的“鹰嘴”,像在觅食。转个弯,有块比较平整的大石,像被斧子劈了一样,因此得名“斧劈崖”。 “斧劈崖”旁边是“青龙吟唱”,这儿摆了一个人工制作的龙头,鼻孔是两个小洞,后面的一条缝有水流出来,受空气挤压,水就会从龙的鼻孔里喷出来。
&&& 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块“象鼻石” 前,一头大象在前,小象在后面,还有一个鼻子,那鼻子真的很像,上面还有一条条纹路。接下来还是一个动物,是一条鲤鱼,传说是一条鲤鱼精,因犯了错被压在这儿,身体还一节节的,称作“鲤鱼十八节”。往下走了一大段路,我们来到了“妈祖书库”,是一块大石头被风化成了一条条,像许多书一样。这里的潮声很响,浪花飞溅,像牛奶一样,我们还看见了一个巨浪,有两个人这么高呢!我们又看见了一个“拇指石”,由两块石头组合成的,像一个大拇指。
&&& 我们走出了“鹅尾神石园”,这里的奇石万千,又有美丽动人的妈祖传说,真让人惊叹。我们又乘车来到“黄金沙滩”,我们脱了鞋,向大海走去,边走边捡贝壳,我捡了好多,不过很多都是白色的。我们站在水中,一个个浪打来,十分舒服。一个大浪打了过来,我大腿都湿了。我们还收获了一条大约1.5的大海带呢!回去吃了晚饭就在宾馆里休息了。第二天,我们很早起来吃了早餐,又前往“妈祖祖庙”。这个庙可大了,而且建设的非常好。大门“山门”有五个门组成,当时帝王才能有这样的建筑,妈祖是与皇帝平起平坐的。里面还有“圣旨门”、“钟鼓楼”、“天后宫”……,“升天古迹”是妈祖升天时的地方,旁边还有一个最早的妈祖庙,只容得下三个人。
&& “妈祖文化公园”里面,有一座长达14.35米的妈祖石雕,世界上只有两座,一座在这儿,另一座在台湾,这两座石雕是隔海相对的。我们又渡船到了莆田市区的南山广化寺,里面有一座快要有一千年历史的古塔。
&&& 中午,吃完了饭,我们又坐了5个小时的车回到温州。再见了湄洲岛!再见了,妈祖!
本文栏目:《作文素材》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小语吧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均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小语吧",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小语吧"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与小语吧联系,邮箱:
作文素材最新更新您当前的位置: & 欢迎光临
砺青中学现在已成为潮南区直属单位、汕头市一级学校。现全校共有高中教学班37个,学生2100多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20亩,总建筑面积23550.88平方米。设备齐全,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现任校长郑武义同志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农村千名优秀体育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汕头市优秀校长”。全校教职员工140多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教师96人,中级职称以上教师112人。学校教师多人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南粤先进工作者”、“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朝阳读书活动先进个人”、“汕头市优秀校长”、“汕头市优秀教师”、“汕头名师”、“汕头市优秀班主任”、“汕头市优秀团干部”,有2名教师被确定为广东省“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百千万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有3名教师被确定为汕头市和潮南区“名班主任”培养对象。从总体上看,我校的教师队伍是业务精良,敬业爱岗,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的。现在,全体教师在各级党政的正确领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逐步形成了科学的教育思想,围绕“严谨、创新、团结、进取、爱生、奉献”的教风,努力拼搏,艰苦奋斗,教育教学硕果累累。
“枝繁叶茂承先启后春风育桃李,天高地阔继往开来世纪展宏图”。砺青中学建校七十年来,人才辈出,业绩辉煌。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指导思想,以“自砺自强,立德立功”为校训,弘扬“求真务实,砺志进取”的精神,明确提出了“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具有高品质境界的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奋斗目标。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高考成绩逐年上升,实现了“低进高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体现了全校师生砺志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
首先是砺青中学培养出来的人才遍布海内外,有的已成为全国各级机关、部门的骨干栋梁;还为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培养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以2007年高考为例,我校上本科人数119人,上专科人数434人,创历史新高。受到周边干群的高度赞誉。
其次,砺青中学学生在各级各项竞赛活动中成绩突出。先后有十位同学在全国性数学、物理、外语竞赛中跻身前三名,有三位同学获得潮汕星河奖。以近年为例,学生郑再丰、马泽玲、郑育华在潮南区高中生现场作文比赛中获奖;学生林镇棉在汕头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学校体育运动队参加各级各项比赛,共获奖旗二十五面。2007年,我校男子篮球队参加潮南区中学生篮球比赛,获得第二名。另外,我校先后有十三名同学分别代表汕头市参加省、全国各项体育比赛,共获得省级七项第一名、二项第二名、四项第三名,一项全国第一名和第八名。
第三,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7月,我校承担的省级课题《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同年年底,汕头市“十一·五”规划课题《语文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开始启动,正式立项。我校教师还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近几年来计有25篇论文在市级以上教育机构组织的评比中获奖;有47篇论文在区教育机构组织的评比中获奖;有21篇论文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
第四,学校获得了多项集体荣誉,得到了各级党政的大力肯定。学校曾12次被市、区授予“示范家长学校、优秀工会组织、法制建设先进单位、体育节活动先进单位、先进妇联、优秀基层党支部、五四红旗团委”等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12月,学校被推荐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砺志兴学,先贤开创千秋业;青史垂范,后秀更上一层楼。砺青中学肇创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她包含着崇高的追求,蕴蓄着蓬勃的生机,凝聚着不竭的活力。“秉先贤遗风,莘莘学子苦心孤诣探求人生真理;沐时代春雨,菁菁校园壮志满怀开创教育伟业”。新的时期,学校制定了近、中、远期发展规划,创建省一级学校、全国示范性学校、知名学校、一流学校,是我们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展望与追求。
事属众擎举非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全体教职员将在上级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校友、乡亲、贤达的帮助支持下,以艰苦奋斗、砺志进取的工作精神努力拼搏,充分展现砺青中学“现代化、有特色、高质量”的全新形象。砺青将以她跨越式的进取精神和强大的实力肩负使命,牢记嘱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我们翘首远望,深情召唤,殷切期待,坚信未来:草树知春年年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学校大门砺青中学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秋,爱国知识分子郑国凯、郑国让等人筹资创办的。校址设于兴陇宝泰内,郑国凯自任校长。1937年秋,日本侵占华北地区,挑起“七七”芦沟桥事变。八月十五日,日军又侵占上海,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一致要求抗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砺青中学就在这战火的后方招收第一届学生,并定名为“私立战时砺青初级中学”。取名砺青,意在砥砺青年,奋发向上,冠以战时,标明创办学校背景。1940年,学校立案,删去“战时”二字。砺青中学校舍是由郑国凯、郑国让在取得族人的支持和帮助下,借用家族宝泰祠堂花园及部分“四点金”作为教室、校务处及学生宿舍的。学校从第一届招收新生10多人到1939年三个级三个班共140多人。以后逐步增加,略具规模,教室由原来的祠堂可供四班就读,发展至增加祠前坊二个班。学校的教师多是从当时沦陷的上海、广州等城市返乡的高级知识分子。国凯不惜重金,把这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聘请至校任教,同时购置大量的图书和仪器,成为潮阳当时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名牌中学。1943年,汕头、潮阳等地相继沦陷,日伪军不断窜入内地骚扰,加上当时连月干旱,粮食失收,饿殍遍路。学校曾一度迁至大埔、简朴老祖祠及港头等地方上学。当时局势动荡不安,生活极为艰辛,但学校教师仍一面坚持上课,一面宣传抗日,高唱着“砺青在炮火中诞生”等抗日救亡歌曲。这一时期的教师有郑国让、林国雄、高孝良、陈和鸣等。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砺青中学师生欢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同年冬,学校回迁原来校址。1946年,学校由每年秋季招收一届,改为招收春秋两届,计有6个教学班,学生人数成倍增加。至1949年,初中毕业生共有12届,约400人,有的毕业生继续升学高中,有的参加革命队伍,有的则任教于各校之中。在这期间,国民党正调集大量部队准备内战,党组织派孙波、肖明、姚传声等共产党员到砺青中学任教,在学校建立了地下党小组,发展吸收了马军、郑冠、吴声义等10多名党员,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1950年1月,砺青中学由沙陇区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2月,学校经费由县政府拨发,校址从宝泰迁至成田乡原中民小学。1953年8月,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转为公办,称为砺青初级中学。1955年改为潮阳第九中学,1956年改称为潮阳第一华侨中学,开始增设高中班。1958年,人民公社化,原第七区拆称为沙陇、成田、井都三个公社。第一华侨中学改称为沙陇中学。1961年,学校班级增加,在中民女校扩办8个教学班。文化革命初期,学校改名为练江中学。1969年,学校分拆为成田、沙陇二个中学,沙陇中学从原学校分出部分仪器和设备,选址陈苏埔新建校舍,并在1972年把原办于亭仔庵的沙陇农业中学合并于沙陇中学。1980年秋,侨居泰国的校友李光隆、郑钟润、郑锦励、郑述展等,及海内外校友联名向有关部门陈述了国凯创办砺青中学的威望与影响,要求恢复母校砺青中学的校名。1981年1月,砺青中学的新牌匾挂于校门之上,恢复了原来的校名。日,砺青中学在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易变,迎来了第一个校庆活动,来自全国各地、侨居海外校友欢聚一堂,畅怀叙故。当年风华正茂的校友,如今已是鬓毛斑白,行路佝偻的老人。同窗学友之谊,使他们顿觉年轻了,在庆祝砺青中学建校五十周年的庆典活动中,有汕头市及潮阳县的党政领导,有历任砺青中学的校长教师、各界知名人士特邀代表、海内外校友共487人。
日,砺青中学建校70周年庆典活动。建校七十年来,砺青中学人才辈出,业绩辉煌。潮南区砺青中学创办于1937年。是时抗日烽火起,沙陇先贤归。筹资兴庠序,造福乡梓间。此后,志士仁人,风雨兼程,励精图治;莘莘学子,上下求索,英才辈迭。至今日砺中,思想开放,理念先进。人文蔚起,人才济济,科学维扬。乃智慧之渊薮,梦想之承载。
郑国凯校长诸先贤兴学之初,即设计有学校校徽(如图)。校徽为一倒置之等腰三角形,底色为青,黄底色之劣弧上书“砺青中学”四字(解放前从右往左写,今从左往右写),弧下呈圆锥形状,圆锥内有红五星一,金线五条。
岁月之河,风云变幻;砺中文脉,源远流长。校徽固有之涵义深广,然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有些解读已与今日之教育思想不太相符。在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我们不妨试着对校徽的涵义做如下新的解读:
砺青中学整个校徽呈三角形之状,三边寓意为: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校徽底色为青色,乃取“砥砺青年,使之青出于蓝”之意;更要求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活”,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务使青山常青,绿水长流。
校徽上红五星为国旗之主要组成部分,教育砺中学子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校徽底部之五段线条,象征砺中学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自校名题字上端至校徽底部为锥子形状,取义自战国时代苏秦“引锥刺股”之典故;五角星乃在锥体中部“凿”开些许空间而成,取义自西汉学者匡衡“凿壁偷光”之典故。以此二典故勉励青年学子自觉磨砺,刻苦钻研,提高素养。莆田砺青中学创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仲春,是与世纪同行的百年名校。上世纪初,林翰、关陈谟等等几位具有维新思想的留日本学生回到家乡莆田,&办起了莆田第一所新式学校----砺青小学堂,取“磨砺青年成家乡栋梁”之意,在此后近50年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关爱民生”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爱民救乡的社会责任感。伴随着世纪老人的脚步,学校几经沿革,几经迁徙,从清朝光绪年间的1900年的莆田县官立小学堂创建,1902年兴化私立砺青小学堂创建到莆田官立砺青小学堂、1906年莆田县官立小学堂和1902年兴化私立砺青小学堂合并改称莆田官立砺青小学,民国14年1925年部分保留小学并改名莆田凤山小学,部分升格为私立砺青中学。民国21年,1932年莆田凤山小学恢复名称莆田砺青小学,1951年改名文献小学,21世纪后,部分并入梅峰小学和麟峰小学等,部分改为莆田市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私立砺青中学1958年改名莆田师范学校、城郊五七中学再到今天的莆田第四中学办学校址从那年始创于城厢区顶务巷的肖氏祠堂到城区真武坛兴安书院、凤山寺、从民国中期的白沙宫、夹宫、广化寺,无妙观三清殿,从1949年后的旧校区到今天的新校园,可以说学校历经沧桑、历尽艰辛。莆田四中已是一所闻名遐迩的省重点中学,拥有新旧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3.7亩,建筑面积9.23万平方米,在校学生6000多人。
名称:莆田砺青中学
地址:四中校内(梅园路东段325号)莆田风景名胜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莆田风景名胜
&&&热&&&&&
【字体: 】
莆田风景名胜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漳州热线-文化中心&nbsp收集&&&&点击数:&&&&更新时间:&&&&
湄洲妈祖塑像  湄洲岛与妈祖庙  湄洲岛位于莆田市区东南方40多公里处,从文甲码头乘轮渡20分钟,便可到达,岛上有闻名海内外的妈祖祖庙,她就坐落在岛北端的牛头尾山麓。  湄洲岛因形似娥眉而得名,面积14多平方公里。这里四季如春,绿树成荫,天蓝水净,空气清新。岛上景色秀丽,有号称“天下第一滩”的黄金沙滩九头尾,有“天然盆景”之绝的日纹坑,有鬼斧神工之妙的鹅尾山,还有如诉如歌的千古绝唱湄屿潮音……  1992年10月,湄洲岛被辟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湄洲岛还与妈祖的名字连在一起。  妈祖姓林,名默,人们昵称默娘。她在人间只活了二十八个春秋,可她的名字,却被人们传诵了一千多年。相传她自出生至满月,不啼不哭,默默无闻。她从小习水性,识潮音,还会看星象;长大后“窥井得符”,能“化木附舟 ”,一次又一次救助海难。她曾经高举火把,把自家的屋舍,燃成熊熊火焰,给迷失的商船导航;她矢志不嫁,把救难扶困,当作终极的目标。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她在湄洲湾口救助遇难的船只时不幸捐躯,年仅28岁。她死后,仍魂系海天,每每风高浪急,樯桅摧折之际,她便会化成红衣女子,伫立云头,指引商旅舟楫,逢凶化吉。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缅怀这位勇敢善良的女性,到处立庙祭祀她。自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直至清代,共有14个皇帝先后对她敕封了36次,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天上圣母”、“海上女神”。  湄洲妈祖庙是全世界二千多座妈祖庙(宫)的祖庙。经过千百年的分灵传播,随着信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妈祖庙(宫)2500多座。根据1987年台湾报刊统计的数字,台湾省的妈祖庙(宫)有800多座;香港、澳门地区有57座;国外有135座,分布在日本、韩国、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印度、菲律宾、美国、法国、丹麦、巴西、阿根廷等17个国家。全世界妈祖信众约有2亿人,单台湾省就有百分之七十的人信奉妈祖。  湄洲妈祖庙建于宋初,开始仅“落落数椽”,名叫“神女祠”,“极为显灵”。这里有一个故事。传说这年春天,有一个名叫三宝的商人,载着一船瓷器要往国外,因为天气不好,船停在湄洲湾上,第二天准备起碇开航,不想碇拔不起来,命水手下去察看,发现有一怪物压在碇上,不敢前去搬动。三宝有点害怕,便上岸询问当地人:“此方何神最灵?” 乡民答说:“本屿灵女最显”。三宝便到“神女祠”前,跪拜许愿,随手折下三枝枯树杆,当作香火插于祠旁石缝里,说:“此香为证,倘能佑我水道安康,返航当加盖神庙,以答神庥”。三宝刚回到船上,说来也怪,船碇已经拔起来了。从此,他的商船漂洋过海,如遇风险,便望空祷告,都得到庇佑。三年之后,三宝已经发了大财,但他没有忘记自已的诺言,特地到湄洲岛朝拜“神女”。意想不到的是,他三年前插在庙边石缝里的枯树枝,居然长成三株奇特的树,盘根错节,枝叶茂盛,奇香扑鼻。三宝看到这情景,感慨不已,他捐了一笔巨资,在湄洲屿建起了庙宇。  这个流传于民间活灵活现的故事,虽然有些玄乎,但据文献记载,湄洲妈祖庙是经过多次修建、扩建才形成规模的。其中郑和、施琅等历史名人就力主扩建过,形成建筑规模,日臻雄伟,最后形成了以正殿、偏殿等五组建筑群,16座殿堂楼阁,99间斋舍客房;画梁雕栋,金碧辉煌,恰似“海上龙宫”。后来庙宇几经损坏,日渐破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年),妈祖庙受到了严重的毁坏,几乎“夷为平地”。八十年代来,妈祖庙才陆陆续续开始重建,尤其是近十年来,台湾妈祖信徒到湄洲岛祖庙进香日渐增多,目睹妈祖庙的现状,海峡两岸妈祖信徒同心协力,自愿捐物捐资,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兴建。如今,湄洲妈祖庙不但重显光彩,而且建筑规模远远超过了历史任何时候,更加富丽堂皇。目前祖庙建筑群是以前殿为中轴线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依山势而建,形成了纵深三百米,高差四十余米的主庙道,从庄严的山门,高大的仪门,到妈祖的正殿,由323级台阶,连缀两旁的各组建筑,气势不凡。在祖庙山顶,还建有14米高的巨型妈祖石雕塑像,面向大海,栩栩如生。伫立山顶,极目远眺,山海茫茫,水天一色;回望山下整个庙群尽收眼底,壮丽的祖庙山,庄严的山门,清净的庙道,高大的仪门,肃穆的正殿,雄伟的朝天阁……构成了一幅瑰丽壮美的山水画。  在妈祖庙附近,有“升天古迹”、“观澜”石、“妈祖镜”、“潮音洞”等景观,庙里还有重修碑记、御赐金玺、御赐匾额等文物。  “升天古迹”摩崖题刻在妈祖庙寝殿后的一块巨大石壁之上,旁有一行小字:住持僧照乘和尚叩立世原洋。石壁上隐约可见千年前仅“落落数椽”的“神女祠”、“人”字形造型。伫立此处,举头西望,对岸贤良港隐约可见。相传,默娘就是在此附近的“石鼓”上坐化升天的。“观澜”石刻在祖庙正殿后山一磐巨石之上,笔力苍劲有力,左下有“秦邦钅奇 书”四个字;巨石的左边有明代“署南日寨军门中军秦邦钅奇 题 ”的诗刻:“湄洲清景胜蓬莱,四望沧江天际回,月满琼披诸岛静,潮来银屋一帆开。岚华结锦锋头积,怪石玲珑云里堆,常德崇恩神圣地,登临愧想济川才。”登上“观澜”石,但见苍茫大海,水天一色;波光帆影,鸥鹭掠波。海滨潮水激起的浪花,与漫山遍地的野菊,相映成趣。好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好一个“观澜” 的真去处。
莆田南山广化寺  广化寺  千年古刹广化寺座落在市区凤凰山麓。凤凰山亦称南山、南湖。这里松柏苍翠,山泉鸣涧,清幽宁静。人行其间,绿蔓牵衣,别有一番禅意。相传千年之前,滔滔东海之水,直涌至南山脚下,行云流霞与青翠松柏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画卷。故有“南山松柏”佳景之称。  广化寺始起于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这里原是邑儒郑露三兄弟结庐讲学之所,郑露三兄弟世称“南湖三先生”。后来,有一位金仙禅师到此潜修佛道,郑氏三兄弟受禅师感化, 遂舍庐为庵,取名“金仙庵”,亦名“金仙院”。这便是广化寺的前身。隋开皇九年(公元598年),来自天台山的无际禅师募资扩建为“金仙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长老志彦应召入宫讲《四分律》,奏闻当年无际禅师持诵《法华经》,因受灵应石涌白泉的事,睿宗遂赐寺名“灵岩寺”,并由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匾,以此名重一时,成为八闽一大丛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始改名为“广化寺”。  广化寺左侧,至今矗立着一座建于宋乾道元年(1165年)前的释迦文佛塔。塔为石构仿楼阁式,五层八角形,高约30米。塔室空心,顶作藻井, 内壁嵌有石级,可登上各层塔门外。外壁和迭涩间浮雕佛像、双头羽人、飞天伎乐和花卉鸟兽等精美图案,塔檐仿砖瓦雕刻,有鸟革羽军 飞、凌风飘举之势,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研究宋代建筑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广化寺虽几经兴衰,此塔却依旧如故,保存至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1961年,此塔被列为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化寺鼎盛时期,下辖10院120庵,檐楹相摩,轩宇层出,山门若市,香客如云。明代进土黄仲昭有诗曰:“一派禅房依涧转,数声清磬隔林闻。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是当时南山广化寺盛况的写照。尔后几经兴废,至清乾隆年间仅存月峰寺院、普门庵。现在广化寺保存下来的一些主要建筑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依旧制重建的。八十年代初,由于海外华侨的热心捐助,广化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扩建,千年古刹一举重辉。1981年春节,中国佛教会会长、名书法家赵朴初来莆视察广化寺整修工程,亲笔题写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遒劲大字,以及“万德庄严”匾额,为千年古刹增添光彩。  广化寺现在占地总面积33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石砌围墙长达1公里。中轴线贯穿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楼)、祖堂(上为卧佛殿)等,全长385米,由海拔25米逐渐升高至63米。两侧翼建有宽敞的百柱廊庑,把整个建筑群有机地联成一体。左厢依次为功德堂、溪声阁、水云乡、尊客堂、伽蓝殿、五观堂(上为库房)、钟楼等;右厢依次为般若堂、看山楼、方丈室、烟霞窟、净行堂、祖师殿、学戒堂、鼓楼等。左翼复建观音阁,右翼新建地藏殿。放生池两侧、钟鼓楼两翼,各建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塑像。大雄宝殿建在高2.7米的基台上,高22米,面积837平方米,雄伟庄严,为福建诸名刹之冠。殿内盘坐释迦佛、药师佛和阿陀佛三尊大佛,两侧台座排列十八罗汉。  寺前迎面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南山广化寺”五个遒劲大字;内侧一面,书“莫向外求”四个大字,颇具禅意。进得山门,过放生池,拾级登上天王殿前平台,这里竖着两座宋治平二年(1065年)建造的石经幢,五层八角,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是研究梵文汉译与本地方言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
“福建三绝”之一九鲤湖瀑布  九鲤湖  九鲤湖位于仙游城关东北方向约25公里处的何岭山峦之巅。这是一个天然石湖,相传汉武帝时,庐江府何氏九兄弟为避祸害,来到这里,他们厌世超然,苦炼丹药;丹成,湖中跃出九条鲤鱼,何氏九兄弟骑鲤而去,变成了神仙。九鲤湖因此得名。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留连忘返。  九鲤湖风景最引人入胜的是九氵祭 飞瀑。这九氵祭 瀑布分别为: 雷轰氵祭 、瀑布氵祭 、珠帘氵祭 、玉柱氵祭 、石门氵祭 、五星氵祭 、飞凤氵祭 、棋盘氵祭 和将军氵祭 。九氵祭 飞瀑之间,近者相距不足五百米,远者长达十公里,其中最为壮观的是瀑布氵祭 、珠帘氵祭 和玉柱氵祭 。“瀑布氵祭 ”是九鲤湖最大最壮观的瀑布,湖水从高悬的湖岸边冲出,势不可挡,怒气冲冲,仿佛从半空中飞泻而下,似一练银白的布匹,悬挂半空,发出震耳的轰鸣,人站在旁边,直觉得天摇地动, 蔚为壮观。“珠帘氵祭 ”因其瀑布酷似珠帘而得名。当瀑布氵祭 从半空中坠下时,忽然被突出的峭石拦腰斩断,刹时间水花飞溅,恰似千万斛断了线的珍珠,纷纷扬扬,洒满空间,再缓缓落入深渊,宛如一块永远织不完的垂帘。“玉柱氵祭 ”在珠帘 氵祭 的一侧,有两股水自盘龙山上贴着赭红色的崖壁倾泻而下,如两条洁白的玉柱,双双落入白龙潭中,这便是被徐霞客称之为“峻壁环锁,瀑流交映,集奇撮胜,惟此为最”的玉柱氵祭 。珠帘、玉柱二氵祭 之水同注一泓深潭之中。此潭虽小于九鲤湖,然潭水碧若翡翠,深不可测;潭边群峰环立,山崖陡峭, 翠竹染碧,杜鹃映红,好一处美不胜收的世外仙景。  玉柱氵祭 以下,尚有五氵祭 瀑布,一氵祭 有一氵祭 的佳景,各展奇异。“石门氵祭 ”怪石嶙峋,一水斜回,有二石亭亭如门,欲合不合欲开不开,下涌奔泉上凝云影。“五星氵祭 ”有五块巨石相拥如星,惟妙惟肖,因此得名。“飞凤氵祭 ”因泉声如鸟语且有飞凤峰而得名。“棋盘 氵祭 ”中有一磐巨石如棋盘,旁有一石如童子在观棋而名之。“将军氵祭 ”中有二石酷似二位勇壮武夫当关,故名之。总之,九鲤湖至此,除“雷轰氵祭 ”只是“听去雷轰翻波浪,看来龙窟喷清泉”外,其余八氵祭 均有奇观。在长达10多公里的氵祭 景中,每每峰回路转,移步换景,跌宕多姿,美不胜收。只是玉柱氵祭 以下,猿崖鸟道,难以登攀,更增添了几番神秘,几多憧憬。  九鲤湖是一个秀丽的天然湖,宛若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镶嵌在万山丛中。湖的四周千岩竞秀,怪石嶙峋。有“蓬莱石”、“瀛洲石”、“羽化石”、“玄珠石”、“龙擦石 ”、“枕流石”等等。每一块奇石都有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奇石上还留有历代名人骚客的题刻。“天子万年”为宋代兵部侍郎陈谠所书;“第一蓬莱”是明代林有恒所书;“碧水丹山”为林俊所书;“午虹晴雨”、“九天珠玉”是明代陈所有所书;“观瀑”为李翔所书,等等。这些题刻,笔法苍劲,古朴大方,行云流水,潇洒自如,是探究九鲤湖渊源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九鲤湖周围还遍布着不少奇形怪状的溶洞,有的似锅,有的如瓮,有的象盆,有的如葫芦,还有的似脚印,传说这是仙人炼丹时留下的遗迹。有人曾经把染上颜色的稗谷倒进溶洞里,后来在莆田三江口木兰溪入海处发现了这些稗谷,你说这奇特不奇特?  春天,是观赏九鲤飞瀑的最好时光。当你伫立在悬崖绝壁边沿,面对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奇观时,不能不为其狂放不羁的磅礴气势所惊叹,不能不为其瑰丽雄浑的神韵所折服。为了进一步开发景区的旅游资源,1998年仙游县人民政府辟九鲤湖为旅游经济区,并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南少林寺遗址
南少林寺  南少林寺遗址位于莆田县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  九莲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间(),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莆田县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  1986年至1988年,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经过认真发掘,发现了5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史载,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据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0年12月,福建省考古队对九莲山寺院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真觉大师 革隹 堤之塔、林泉院、天佑”唐代石刻和“长兴四年岁次癸巳正月”等字样的南唐陶质鸱尾等珍贵的历史文物。  日,南少林遗址论证会暨重建莆田九莲山南少林寺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日,九莲山南少林寺重建工程竣工,开始向海内外开放。  木兰陂  “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至今人道是钱妃”。这是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1962年途次莆田时,参观木兰陂后写下的诗句。  木兰陂位于城南木兰山下,是一座建于北宋年间的大型古堰,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木兰溪汇三百六十涧水,自仙游流经莆田,注入兴化湾,每受海水顶托,溪水经常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相传宋治平元年(1064年),长乐县女子钱四娘获悉水患,毅然辞别亲人,携金来莆,建陂防洪。她召募泥工,在樟林村将军岩前垒石筑陂、钱四娘的义举唤起了民众的支持,纷纷前来投工。钱四娘定下规矩,工钱每人每天十八文,让各人自取,然而谁也没有多取一文。可有一后生,家中老母生病,无钱治病,就趁别人不注意,用双手捧了一大把钱装进怀里。可他回去一点,仍是十八文,一文不多一文不少。于是,“抓也十八,捧也十八”的民谚就出于此,流传至今。数年之后,筑陂工程竣工。正当钱四娘举杯同贺大陂告竣时,突然木兰溪上游山洪暴发,冲毁工程。四娘眼见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悲痛欲绝,纵身跳进了滚滚的洪流之中。第二天,人们在离陂不远处的沟口发现了她的尸体。人们惊奇地发现,她的脸色如生前一样红润俊美,且全身散发出浓浓香气。人们把她的遗体葬在小山上,连整座小山都飘着香气。后来人们把这山叫做“香山”,在山上盖个“香山宫”,为四娘塑像,让后人敬仰、纪念。  四娘死后不久,她的同乡林从世又捐资十万缗,改在下游温泉口筑陂。但同样因选址不当而告失败。宋熙宁八年(1075年),神宗据蔡京主奏,下诏募修木兰陂。侯官(今闽侯县)人李宏携资七万缗,应召前来。他和僧人冯智日认真总结了两次失败教训,选择在溪面阔、水流缓慢、溪床岩石亘连的木兰山下筑陂。他们选用高三丈六尺,宽与厚近三尺的花岗石竖立溪中,作为陂墩砥柱。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于元丰六年(1083年),大陂终于建成。木兰陂拥有枢纽工程、渠系工程和堤防工程三部分,莆田南北洋平原16万亩农田受益。千百年来,木兰陂经受住了无数次风、洪、潮水的考验,岿然不动,屹立中流,成为一座世上罕见的引、蓄、灌、排、挡等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千载,泽被万家。  木兰陂建成后,莆田又多了一处秀丽的景观-木兰春涨。每逢春水初涨,陂上溪面宽广,水平如镜,倒映桃柳;溪水泱泱,排筏往返;两岸青山绿树,水中风光如画。当春水瀑涨时,溪水越过滚水坝,汇成瀑布,发出雷鸣声响。“木兰春涨”,由此得名。1958年,修建千米倒虹吸管,引东圳水库渠水进木兰灌区。双排倒虹吸管从木兰陂上跨溪而过,犹如飞龙腾空,极为壮观,为木兰春涨胜景凭添一道壮美的风景线。人们为了纪念建陂先贤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在陂头南岸兴建了一座“协应庙”。现在该庙已辟为“木兰陂纪念馆”,馆内供有四位建陂者塑像,以及历代名人撰写的历次修陂石碑,成为宝贵的水利建设史料。  三清殿  三清殿坐落于市区内北河兼济桥(观桥)北岸,是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创建的道教庙观建筑群中遗存的主体建筑物之一,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道教庙观建筑群包括山门、三清殿、通明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和五帝庙、东岳殿、五显庙、西岳殿等,规模宏大。宋代名“天庆观”,元代更名“玄妙观”,清代因避康熙皇帝玄烨讳,改称“元妙观”。  三清殿系重檐歇山造。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修建。原面宽五间,明扩为七间,进深六间,殿内竖有20根木石连接大柱,基本构造保存北宋原貌,与福州华林寺、宁波保国寺并称为江南古建之华。其建筑结构可与宋代李诫著的《营造法式》一书相印证。许多研究古建筑的专家考察后对三清殿的建筑结构予以很高的评价,赞誉它是我国现存的古建稀有的杰作。据证实,日本国“大佛样”建筑群的结构,就是仿照三清殿和华林寺建造的。  三清殿东面的东岳殿,今仍保存着宋代龙柱,明代梁架结构,梁架上彩绘着道教图案,是南方罕见的古建实物。三清殿和东岳殿之间的庭院,现已辟为“碑园”,集中存放着从全市各地收集来的碑碣石刻。其中有宋徽宗手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宋孝宗《赐少傅陈俊卿札碑》和陈俊卿的谢恩表文碑。还有宋初大文豪王禹称 撰写的《陈仁壁墓碑》,方昭书的记载宋代海外交通贸易情形的《祥应庙记碑》等。此外,尚有苏轼、文天祥、周瑛等历史名人的题刻,荟集着真、草、篆、隶等各体书法,琳琅满目,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东岳殿已辟为莆田市文物馆筹备处。  
莆田古谯楼古谯楼  古谯楼坐落于市区中心文献路中段。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893年),兴化军知军段鹏初建,作为子城城门和门楼。绍兴六年(1136年)因火灾焚毁,知军刘登重建,并置更鼓刻漏于其上,故称鼓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因倭寇骚乱,又被焚毁。至隆庆五年(1571年)才重建,分守阴武卿书匾“壶兰雄镇”。现存古谯楼建筑物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建。嘉庆八年(1803年)重修的。古谯楼为三层,平面长方形,长约50米,高约25米,底层基台石砌,保持宋代城阙形制,中开门洞,门上嵌“古谯楼”石额,马夔陛书;基台东西端突出成“凹 ”字形。二层楼阁为木质结构,重檐歇山造。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斗拱 宏大,部分结构尚保留明末清初遗迹。三层周围有回廊,置砖石花式围栏;二、三层共有100根木柱。这是福建仅存的一座鼓楼,也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鼓楼之一,莆田人常把她当作“兴化府”的象征。现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贤良港天后祖祠  贤良港天后祖祠与湄洲岛妈祖祖庙遥遥相望。贤良港又名“黄螺港”,今名港里村,原为莆田县忠门镇所辖,现为湄洲湾北岸山亭乡所辖。贤良港天后祖祠里供奉的是妈祖父母神像和宋代“异人妆塑”的妈祖神像,以及妈祖列祖列宗的牌位。据《天后志》记载,妈祖曾祖父“保吉公弃官隐居贤良港”。五代闽王时,其父林惟悫“官湄洲都巡检”。旧时,贤良港是通往湄洲岛的唯一码头,由此,各地香客要往湄洲妈祖庙进香,必先在贤良港天后祖祠里举行谒祖仪式,再按妈祖升天路线乘船到湄洲妈祖庙“请香”。因此,引出一段御赐金豆的民间传说。有一年秋天,几位气度不凡的香客来到贤良港,要往湄洲拜谒妈祖。正要搭船,海面突然无风起浪,不能成行。香客问船工何故,船工答曰:到湄洲祖庙进香,应先在贤良港祖祠举行谒祖仪式,才能成行。香客听之,便来到祖祠谒祖。说来奇怪,香客一踏进祖祠,海面便恢复了平静。当时有一个姓林名建统的人,在祖祠里伺候这帮香客。香客中有一随行,自称厨子,他熬了一碗汤,放在灶头,转身出去洗手。这时建统提水进来,顺手捧起汤一饮而尽。厨子回头见状大惊,继后大怒道:“此人参汤乃圣上喝的,你胆敢吃了,该当何罪!”建统听罢,吃惊不小,原来这几位“香客”中有皇帝啊?!建统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心想必死无疑,战战兢兢跪在地上,不敢抬头。想不到皇帝赐他无罪,叫他起来,问了一下乡里的情况,就随手从侍从身上抓来一把金豆,赐予建统,叫他分给妈祖裔侄孙们……据建统后裔子孙回忆说,小时候他们真的见过金豆,与大黄豆一般大小,金豆上还刻有小字呢。如今,贤良港天后祖祠已成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周围尚有“受符井”、“三炷香”礁石、“五帝庙”、“宋塔”、“古码头”等古代遗迹遗址。祖祠里还保存着清代《奉旨春秋谕祭》牌、《重建天后祖祠》碑刻、《历朝褒封徽号》牌刻和《敕封天后志》等珍贵文物,极有史料价值。据资料记载,宋时,贤良港就是繁华的商埠,现存600多米条石砌成的宋代古码头,便是例证。码头两侧还有两座独特的宋代古庙-灵慈东宫和西宫。每当潮涨,微波亲岸,浪花如雪,鸥鸟舟楫,争相入港。每年八月十五大潮来时,更有“螺港秋涨”之奇观。  东吴石塔  东吴塔又称吉蓼塔,位于湄洲湾北岸东埔乡东吴村,它雄居秀屿港主航道要冲,是古时入港的主要航标。东吴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高约30米,7层八角青石构造,造型典雅。塔基八面均有龙、虎、狮、鹿、鹤、麒麟等动物浮雕,形态不一,神情惟妙惟肖。塔门入口两旁竖立二尊护塔将军,威武雄壮;各层门额上刻有“钟灵毓秀”“海天清梵”、“海山鳌峰”“古刹嘉馨”、“视圣伟望”等字样,下方还刻有咒语经文。塔内有曲尺形石阶通往塔顶,游览者可凭借登高,倚栏远眺,秀屿港湾,尽收眼底。东吴村宋时称“系蓼”,熙宁四年(1071年)建系蓼城。这里曾是一个繁华的海边集镇,至今尚存有116米长的古寨城墙。当地有一句顺口溜:一日走系蓼,三日讲不了。意思是说系蓼寨热闹非凡,物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三天都讲不完所见所闻。明末倭寇骚乱,人们被迫迁界,流落他乡,系蓼寨才衰落下去。如今,该村侨眷台属众多,全村有近半人家有亲属在海外,近年来回乡寻根谒祖、投资兴业的人不断增多。东吴村地处湄洲岛与秀屿港之间的中心地带,这里港深不淤,风平浪静,是个不可多得的天然港湾,是湄洲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秀屿港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吴塔将受到世人的更加关注和青睐。  三会寺  三会寺位于仙游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大济镇三会村。唐景云年间(710-711年)创建,唐会昌年间(841-846年)遭火劫荒废,唐大中年间(847-859年)重建,恢复了旧时梵宇琼宫的堂皇面貌。从此,三会寺日趋兴盛,至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三会寺已成为仙游四大丛林之一。不久,又被一场兵祸烧毁。明正统七年与明嘉靖年间,由和尚云涯及智辉四处募捐,在原址上三度重建,扩大庙宇,重塑佛像,三会寺又恢复了往日的兴旺。到了清康熙六年(1667年),三会寺开始大规模扩建,至雍正六年(1723年)才告竣工。虽然清末和民国初期间,寺院又几经损坏,但基本上保持了古时的建筑规模和风貌。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侨僧如贤在海外募资重修,而今三会寺占地14720平方米,规模比任何朝代都更加宏伟。三会寺内现存文物甚多,其中有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的石槽盆1个,石狮1对,以及元代大德九年(1305年)铸的大钟1口。寺内尚有明代和尚秋此(号超国)著的《影月集》以及清代康熙年间寺僧绎斯著的《东林集》等诗集。寺内还有清康熙十二年翰林学士黄起有撰写的重建三会寺碑文等。  鲤城东门石坊  石坊位于仙游县城东东门街。坊高16米,面宽8米,是古代石雕艺术的精品。  石坊造型奇特,工艺精美,顶端双龙朝天,彩革羽军飞,具有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特色。碑坊分为三层,上层正中嵌着“玉旨”牌座,左右翼以飞龙绕柱,庄严肃穆。中层中间横嵌着御赐的“乐善好施”横匾,匾下为三组浮雕历史人物,两旁置设两座玲珑精巧的小坊亭,精雕忠、孝、廉、节人物像,与上层的“玉旨”牌座交相辉映。下层是建坊者的题名匾,匾下飞龙花纹绣镶匾缘,缀以舞凤、金鳌、麒麟,文狮诸图案,雕刻精细,独具匠心。三层之下是四根方形坊柱,匝角磨光,顶托起巍峨的牌坊。牌坊四周有石栏围护,间架有致,结构匀称,堪称古代精湛的石雕艺术。  石坊始建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历时三十多年,始告竣工。建坊者是鲤城巨富陈天高。陈家父子以烟起家,家资百万,捐官纳衔,开府私第,几冠闽中。陈氏父子因捐赠仙游金石书院经费,博取御赐“乐善好施”美名,奉旨建坊。据传碑坊兴建前,陈氏父子雇请著名木匠,先用木头雕刻碑坊模型,经过多次修改定型后,请名石匠郭怀师徒承建,越三十载;石坊建成后,陈母坐轿去看,因其年老眼花,看不见精致雕刻,就用手抚着石坊说:比娘的面还粗糙。于是,陈子又叫石匠们用丝织物磨了三年,石坊终于剔透光滑,宛若琉璃,成为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精品。    九座寺与无尘塔  九座寺(原名太平院)位于仙游县城西北约40公里的凤山乡凤顶村,始建于唐代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正觉禅师(法名智广)倡建,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载,该寺舍院九座相连,规模宏伟,占地达1.5万平方米,鼎盛时僧众有五百余人,是唐代仙游最大的禅林宝刹。据说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曾到这里赏景,亲手书写“太平院”三个字。宋代名人余象和刘后村,也曾来到这里题过诗。明嘉靖六年,寺被大火烧毁,万历十二年,僧人意空修复大殿。  九座寺现仅存大雄宝殿、祖师殿、僧舍斋堂和放生池。大雄宝殿内存有6对大石柱,高9.40米,直径60厘米。寺中一对经幢塔据考为五代时所建。寺东面有尼舍利塔和“银缸”,西面有无尘塔和“米缸”,南面有舍利塔和“酒缸”,北面有龙潭等古迹。据传,寺后有山似凤凰来仪,九座寺就建在雄凤的顶冠上,因此建寺时有伏龙驮象搬运木石。  无尘塔位于九座寺西面,创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为该寺历代寺僧圆寂后火化的荼毗塔,距今已1100多年。宋崇宁间赐名“无尘塔”。塔为三层石构,八角空心,高14.22米,内径4.45米。塔尖为莲花葫芦形。基座为莲花石雕,各层角柱呈瓜楞形。 底层下部八面刻有奔龙舞狮等浮雕图案。设南北开门,东南与西南两面有护门卫士浮雕。塔内有螺旋形石级盘旋而上。塔前有月台,与宋以后的石塔形制迥然不同。这是省内罕见的唐代古塔中最具特殊的石塔之一。  
仙游龙华双塔龙华寺与龙华双塔  龙华寺亦称万寿禅寺,位于仙游县龙华镇灯塔村,离仙游县城约4公里。龙华寺初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赐名“龙华万寿禅寺”。宋天圣年间,仁宗诏龙华寺和尚雪经入京讲道,回寺后扩大建筑规模。宋绍兴年间至元至顺年间,龙华寺几经毁坏,几经重新修建,至元代元贞年间,龙华寺已成为仙游县第一大丛林,辖11院77庵。当时全县和尚尼姑约有一千多人,而龙华寺就拥有僧众近五百人。元末至明、清两朝,龙华寺又四度兴废。尤其是明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入侵,寺毁僧散,一片凄凉。明万历年间和清顺治、康熙年间又重新修建,到了民国末年,龙华寺又几经荒废。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年),侨僧释广静捐资五十五万元,重新修建龙华寺,如今已焕然一新,成为仙游县佛教会的驻地。  龙华双塔在龙华寺的前面两侧。据《龙华寺志》载,北宋大观年间,邑人郭勇为母七十寿庆,捐建东塔,并祈求其母八十寿庆时再建西塔,越十载,郭勇果然捐建了西塔。于是,龙华双塔便屹立在龙华寺前,乞今已有八百九十多年的历史,比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还早近百年。双塔建筑为八角五层空心石质结构,高44.8米。塔基为须弥座,由石雕力士金刚承托,底层东西两边有石雕将军护门,每层开四门,设四龛,位置逐层互换;各层有石级可通,沿塔檐回廊,可直达塔顶。塔檐均用石条拼成,呈波浪状;每个塔棱正对着塔檐浪峰,酷似古楼飞檐,极为壮观。西塔于明嘉靖年间被倭寇焚损,东塔至今保存尚好。  仙游文庙  仙游文庙位于鲤城内县体育场北侧(燕池埔)。文庙于北宋初年建于城西,宋咸平五年,县尉段全迁建今址。  文庙自宋到今,历经近千年,几经兴废,实属不易。宋宣和末年,朝廷废除学官,文庙一度拆毁。宋高宗绍兴九年,太守陈可大回乡捐资重建。到元代至正二十年,又被兵火所焚。明代至清中期,又有过十二次的废兴,直至清乾隆十六年,知县陈兴祚对文庙进行了一次大修葺,并将文庙大成殿和戟门的四对木柱换上雕龙大石柱,保持至今。  文庙经过近千年的修葺、扩建,规模一度十分宏大,可惜曾建有的棂星门、文昌宫、尊经阁、明伦堂以及各朝代名贤祠和亭、台、阁、榭、池、桥等古建筑,已都荡然无存了。现存有戟门、两庑、大成殿、崇勋祠、文昌阁等古建筑,占地4100多平方米,庙内有宋代石鼓及清代的四对蟠龙浮雕石柱,气势不凡,极具艺术价值。  莆禧古城与仙洞赏春台  莆禧古城位于忠门半岛南端,离市区约38公里,与湄洲岛隔海相望。莆禧古地名“浮日希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加强沿海国防,抵御倭寇侵扰,设莆禧“守御千户所”,隶“平海卫”管辖。“千户所”置正五品官一员,从五品官二员,驻军一千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福建沿海开始建筑防倭军事城堡,当年拆了莆田东角、遮浪两处“镇海堤”石料,筑了平海城和莆禧城。  莆禧城周围城墙总长590丈,城墙高1丈3尺,墙基厚1丈2尺,建城垛1049个,警铺24个,城门4座;城门上还建有城楼。城内建有“千户所衙门”和粮仓等。抗日战争以前,莆禧城一直保存较完整,1939年该城被毁,现在尚残存东、北二座城门和月城,以及120多丈的古城墙,城内青石铺设的十字街和城隍庙保存尚好,隐隐透现出了莆禧古城的历史厚度。早在1956年,莆禧城就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洞赏春台位于莆禧城东北角约二里路程的普陀山麓。这里古榕参天,绿树成荫,山泉叮口当 ,怪石嶙峋,摩崖题刻比比皆是。这是一处鲜为人知的胜景佳迹。步入山门,“洞天”二字赫然入目。“紫霄洞”、“望仙门”、“叮咚洞”、“普陀庵”等景点各具情趣,漫游其间,雾霭缭绕,似梦似幻,如入仙境一般。北面有一巨石,如墙矗立,上书“赏春台”三个大字,笔力苍劲不凡,相传是明代御史所书。伫立“赏春台”上,观不尽春花烂漫,田畴如锦;赏不完舟楫如梭,港湾似镜。据说古时名人骚客,多会于此,论古谈今 ,下棋作赋,好不闲情逸致。这里,还流传着许多仙洞“乞仙梦”的传说。  相传莆禧城内有一书生,应试刚回,就到仙洞去乞仙梦。他梦见自己与许多人一起摸牌,牌摸到了,却是一块没有任何字的牌子。醒来后浑身冰冷,回家路上无精打采,哀声叹气。一位老者见状,便问其故。书生把乞得梦境与老者说了。老者见书生悲悲切切,恐生不测,就随口安慰书生道:恭喜恭喜,无字牌其实有字-‘无’字,这‘无’字就象一顶四人抬的大轿,你必高中,切莫扫兴。书生听罢,强作欢颜,似信非信,回到家中等待。不久红榜出来,中了进士,果然坐上了“四人抬的大轿”。又传忠门眉头村出过一个御史,出仕前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一次,他到仙洞去乞仙梦,梦中一道士对他说:你想登仕途,除非地覆天翻。醒来后大为扫兴。不过这秀才还拿得起放得下,只好种田讨柴度日,闲来也常常读些诗书。眼看三年大考将至,同窗学友个个攻诗作文,他好不羡慕。这时他却要上山讨柴,手里拿着扁担,很不情愿往地上一捅,“乒”的一声,地上一个碗底翻了过来。秀才低头一看,见碗底有一个“天”字。他顿时悟出道理,扔掉扁担,整日闭门苦读。这年大考,果然高中,后来官居御史……关于仙洞乞仙梦的传说还有很多。说来也怪,也许是气候、环境以及人的心理作用,若是到仙洞小憩,确实极易得梦。  塔斗山与望海塔  塔斗山位于枫亭镇东面,临海凭江,海拔118米,山形似海螺,亦名青螺峰、虞峰。  山不在高,有景则名。塔斗山古迹很多,与之相联系的优美传说代代相传。山上,有座北宋年间建造的石塔,据说这塔跟蔡襄有一定的关系;山腰,有座会心书院,传说是朱熹讲学之所;山下,相传南宋末年,丞相陆秀夫随幼帝赵 曰 丙 来到这里,在接水亭里,陆秀夫与枫亭的蔡荔娘结成伉俪……离塔斗山不远处的枫亭港,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曾在这里停泊;民族英雄郑成功,又曾在这里抗击入侵的倭寇。不远处的锦岭山上,有蔡襄、蔡京、蔡卞的古墓……这些名胜古迹,优美传说,给塔斗山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吸引了许许多多人来这里游览凭吊,发思古之幽情。  登临塔斗山,极目远眺,海水、岛屿、礁石、沙滩、红日、渔舟,构成了一幅十分壮美的山海画卷。山上有座古朴典雅、玲珑剔透的西班牙伊犁式石塔。塔高十米,四角五层,塔身还精雕细刻着各种各样花卉图案和佛像。该塔已列入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据《枫亭志》载,这座石塔叫望海塔,又名天中万寿塔,是北宋名臣蔡襄在修建泉州洛阳桥之后,把剩下的石块运抵这里,一夜之间建成的。据说蔡襄还在塔旁种了一些松柏,并题写了一首诗:“谁种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齐。时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千百年来,世事沧桑,风雨飘摇,望海塔依然屹立塔斗山上,为出海渔船和入港商船指明了航向。半山腰,有座会元寺,传说是宋初福州鼓山一位和尚来此开山的。开放后,海外华侨纷纷捐资,重新修建会元寺,如今已是金碧辉煌。离会元寺不远的地方,有座“会心书院”的遗址,宋代著名理学家曾在此讲学,并手书“敬义堂”为匾,蔡襄、蔡京、陈迁、林兰友等宋、明两代名臣曾在这里读书。  今天,人们正在着手把塔斗山及其附近的许多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把这里建成一处独特的、不可多得的游览胜地。  天马山  天马山位于仙游县城东面15公里的榜头镇境内,海拔655米。天马山巍峨雄峻,气势磅礴,直插霄汉,似天马行空,因此得名。天马山上,有天马、鳌柱、双兔、海日、天梯等五峰,峰峰苍翠欲滴,宛如翠屏,风光绮丽,绵延十余里。创建于明万历十二年的天马寺,就座落在青山环抱之中。  天马山上有一潭名叫鼎湖,象一颗蓝幽幽的宝石嵌在山间。湖的一侧,有石宝、龙首、双兔、峭壁四峰;湖的另一侧,有一条登山小径,穿崖绕壁,蜿蜒而上,通往百米高的“天梯”。  天马山有七氵祭 瀑布。 鼎湖氵祭 、丹宝氵祭 、 龙首氵祭 、药槽氵祭 、云门氵祭 、天津氵祭 、松关氵祭 ,各具特色。其中天津氵祭 最为壮观,一道瀑布犹如白练,悬空而挂,而后坠入深潭,卷起千堆银浪,极为壮美。  菜溪岩  菜溪岩位于仙游县城北53公里象溪乡境内,海拔740余米。这里山青水秀,谷深涧长,是一处天然幽静的避暑胜地。  菜溪岩以岩石著称。菜溪岩上有一古老寺院,寺的左前方屹立着两块高三十余丈、宽八十多丈的巨石,对峙如门,人称“石门”。石门的北面悬壁如屏,一股清泉从悬壁上飞流直下,形成几十米的瀑布,注入龙潭。龙潭东边,矗立着一块高10米巨石,人称“飞来石”。飞来石下,有一块平滑如砥的大石,上刻“眠云石”三个大字,眠云石下便是“幻游洞” 。从寺西奔流而下的小溪和东侧的瀑布之水交会在洞前,汇成一个小湖。湖边悬崖峭壁,古松垂荫,苍苔蒙茸,藤蔓牵衣,清爽宜人,景色十分秀丽。  菜溪岩的由来,据有关志书记载,唐时凤山九座寺有一个叫智广的和尚,云游四方,他经过此处时,立即被这里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幽静的环境迷住了。于是他就地结茅而居,却不食人间烟火,每天采山中野菜为粮,山脚下人家看见溪流上常有菜叶飘流下来, 便称这条小溪是菜溪。到了北宋年间,仙游县龙华有个名叫陈易(号聘君)的人,弃官隐居于此。后来蔡枢(蔡襄曾孙)也来菜溪岩游玩,陈易便把菜溪更名为“蔡溪”。因此,有些史书上把菜溪称作蔡溪。但当地的老百姓仍称其为菜溪。  
麦斜岩麦斜岩  麦斜岩位于仙游县城北约35公里的钟山镇麦斜村,海拔1006米。麦斜岩景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这里地势险峻、悬崖陡峭,石奇洞幽,被宋代理学家林光朝誉之为“小武夷”。  在麦斜村石所山下,沿着一条石径拾级而上,右边是巍然耸立的铁衣峰,左边是百仞巨石刻有“樵谷山”三字,相传此三个字是元代世祖忽必烈手书。据志书记载,南宋末年,有个叫林璧卿的高士,精通星象学,名重朝野,隐居于此。忽必烈当上皇帝后,想请他出山,封之以官,遭林璧卿拒绝,元世祖嘉其气节,封他为“妙应道济真人”,并亲笔书写“樵谷山”三字赐之。  “樵谷山”巨石的对面,有一块耸立的奇石,上书“祝圣道场,朝天福地” 八个遒劲大字。奇石旁有一条伏溪,潺潺流水,盘旋曲折。小溪上巨石纵横交错,陡然起伏,如虎踞龙盘,似牛马饮水,象熊狗卧姿,若千年石龟,无不盛气凌人,栩栩如生,构成一幅极为瑰丽的石景图。传说宋代诗人刘克庄曾在这里吟诗作赋,留连忘返。不远处,在一片原始楠木、柯木、青桐、翠竹的掩映下,有一块浑身黝黑的大石,上书“陈公池”三个大字。据说这石头下面有个天然水池,临池建有元帝阁,后来阁坏,将池填了。“陈公池”西边是玉泉洞,洞口书“玉泉岩”三字;此洞约百米长,直通麦斜岩寺的东侧,东边是印真洞,尚留“应真境”三个大字;洞的四周大树如华盖;穿洞而过,迎面而来的是梅花洞、环竹洞等天然石穴石洞。  过诸洞,迎面就是背倚巨大石崖而建的麦斜寺。据说这座寺是一个叫自永的僧人于宋代创建的。世事沧桑,经过历代修复,成今模样。麦斜寺三面环山,飞檐翼然,气势雄伟。寺东北有条秘密小径,直通山顶,沿途怪石嶙峋,犬牙交错。麦斜岩顶峰,一块巨石凌空矗立,相传每当气候骤变,巨石会发出恍 若低沉的钟声,数里之外便可听见,人称“钟石”。因此这一带山区就叫钟山(现在叫钟山镇)。钟石附近有块巨石名叫“占星石”,相传宋代史学家郑樵当年曾在此留居,夜间在“占星石”上观察天象。此石上尚刻有“开创岩牌”四个大字和百来个小字,龙飞凤舞,年代久远,石受风化,难以辨认。  麦斜岩不但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而且是中国工农红军一O八团的根据地。1929年到1930年,邓子恢在这里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一O八团,点燃了仙游县武装斗争的火焰。如今,一O八团遗址作为革命文物保存了下来。  东岳观  东岳观位于江口镇新街中心,整体建筑雄伟壮丽,布局齐整,前殿、中殿、后殿之间廊庑连接,石柱间立,浑然一体,显得古朴而典雅。  前殿为主体建筑,单檐歇山造,面阔五间,殿顶龙脊凤檐,饰以彩色琉璃,金碧辉煌。中殿、后殿、十王殿、拜亭、报功祠、两庑等建筑物均保持清代特色。观内尚存明代思宗时礼部尚书曾楚卿亲笔书“东皇司命”巨匾,清代书法家郭尚先的对联,和清代监察御史江春霖题赠的“累世蒙庥” 匾额,以及林森手书的“五岳独尊”题匾等文物。  东岳观创建于元代至元二年(1336年),初时名“佑圣观”,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重修,后圮。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莆田县知县何南金重建,改名“东岳观”,至今。其后清代、民国又多次重修,近年来由海外人士捐资,全面修缮,古观面貌焕然一新。  梅妃故里  梅妃故里,位于木兰溪下游宁海桥畔的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梅妃原名江采苹,唐玄宗时,作为秀女被选入宫,后封妃。因酷爱梅花,玄宗称其为“梅妃”。  相传,她原是江东村里一位牧鹅女。唐玄宗开元年间,高力士出使闽粤,大选秀女。当时江采苹正在家乡的溪边“鹅月 豆 ”的土墩上牧鹅,被高力士派来的人抓住,经过挑选,她作为美女被选进宫。采苹聪明贤淑,擅长文学,深得玄宗宠幸,被封为妃子。因她生性酷爱梅花,在居住的地方遍植梅树,且建有一亭,取名“梅花亭”。每当梅花盛开,她便成天赏梅作赋。玄宗就戏称她为“梅精”。杨玉环入宫后,“三千宠爱集一身”,江采苹被迁于上阳东宫。有一天,她听侍女说,有人给宫廷进贡了一箩箩荔枝,勾起了她对故乡的思念。她问侍女:是不是莆田送来的荔枝?侍女说:是广东岭南送来的。梅妃一听,独自伤神。唐明皇不敢把荔枝分给梅妃,就偷偷封了一斛珍珠赐给她。梅妃知道了其中的原委,便写了一首诗,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抑郁之情。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一斛珠》: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真是“梅精千载有香魂”。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深深地怀念着她,称之为“祖姑皇妃”。在江东村里,有座建于北宋年间,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这就是供奉梅妃的“浦口宫”。浦口宫保持着古建筑风貌,殿堂高大宽敞,八根大石柱支撑着巨大的顶棚斗拱结构,神龛护拦镂空的木雕花卉、翎毛、树石等,极为精美。宫内竖着郭沫若先生咏梅妃的诗碑。村边宁海桥附近海边上,有块巨石,刻着“梅妃故里”四个大字。1998年,江东村人捐资,在巨石边树起一尊高大、威仪、秀美的梅妃石雕像。  囊山寺  囊山寺座落于江口镇石庭以西囊山。唐代中和元年(881年)创建,名延福院。唐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把其改名为“慈寿寺”,俗称囊山寺。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禅堂、藏经阁和钟鼓楼等。明宣德八年(1433年)增建斋房300间。嘉靖年间,寺被倭寇焚毁。现有建筑物为清康熙、雍正、光绪与民国年间陆续所建。  囊山寺曾为古驿道宿站,当年朱熹赴同安上任时,曾住在寺内。朱熹有诗曰:“晓发渔溪驿,暮宿囊山寺。云海近苍茫,溪山拥清翠。行役倦修程,投闲聊一憩。不学塔中仙,前途定何事。”  囊山海拔639米,多为裸露的花岗岩,因山峰形如古人坐褥上的“隐囊”而得名。峰顶山峦重叠,累列如莲瓣,故有“古囊山列 山献 ”之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山上岩石奇形怪状,其中有一巨石,形如海里的鲎,故称为“鲎石”,能随气候变化而改变其颜色,天晴时色白,将雨时变灰,山下数十里处皆可见,被人视为天然“晴雨表”。还有个天元岩,上面堂宇高敞,倚栏眺望,可见兴化湾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俨如千帆竞发,辟波斩浪,十分壮观。  宁海桥  宁海桥位于涵江与黄石两地交界处,木兰溪下游的入海口。这是一座势如长虹、凌空飞架的大石桥,雄伟壮观。每年端午节,拂晓站在桥上观日出,蔚为奇观;旭日初升,极似一面大圆镜,放射出万道金光;桥下波光粼粼 ,犹如金龙逐波,十分壮观,故有“宁海初日”之雅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该桥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海桥初建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由于溪海在此处汇流,工程十分艰巨,自元至清,300多年间六建六圮。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第七次修建,历时15年才建成功。  宁海桥为石梁式,仿泉州洛阳桥构造。全长225.7米,宽5.8米,有船形石墩14座,高10米,两墩间的净跨径8.8?11.8米,比我国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度还大。桥面用75块长13米、宽、厚各1.2米的巨石条铺设而成,每块条石上都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资数额。桥面两旁有石扶拦,望柱头均雕有姿态各异的石狮。桥的两端,立着高约3米、头戴盔身披甲、手执长剑、威武雄壮的护桥将军石像,系明代雕造。  1983年,在原有的桥面上,加高1米多,铺设水泥桥面,涵江至秀屿港公路从此桥上通过。桥北岸有座建桥时同建的吉祥寺,大门外4根花岗岩石柱,目审手扪,并无刻凿或书写痕迹,但站在3米之外的一定角度审视,却有两对书法遒美的隶书对联,诚为奇迹。其对联曰:“取我物必殃、舍我物必昌;入吾门不贫,出吾门不富”。  紫霄岩  紫霄岩位于市区以北约10公里的西天尾镇九华山东北部。这里的火成岩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水侵蚀,奇石嶙峋,千姿百态;若同时敲击岩石的不同部位,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故有“紫霄怪石”之美称。  过紫云溪上的听泉桥,沿蜿蜒小道盘山而上,有巨石对峙如门,上刻“紫霄岩”三个字。穿过石门,有两棵连成“人”字形的连理榕树,盘根错节,踞石而立,古干凌云。不远处的琉璃峡上,飞架一座小巧玲珑的天台桥,相传是宋代蔡襄所建。 桥旁有一石。敲击时,其声如鼓,故称为“石鼓”。石鼓后有古榕盘石而生,浓荫蔽日,根须婆娑,人称“石上松”。往上,便是唐代创建的“迎福寿”,旁有“祥云殿”。殿右后侧有一天然石洞,颇宽敞,内有清泉一泓,不溢不竭,雅称“玉壶池”。洞中有罗汉石像,传说游人若蘸“玉壶池”水,洒于罗汉面上,恍惚可见罗汉表情,似由微笑至大笑,妙趣横生。洞前有一溪涧,直流山下;涧上横有一石,形如小舟,流水激石,声如鸣雷,故名“雷轰石”。溪涧中生有一种小虾,浑身赤色,好象煮熟一样;涧中还孳生一种小螺,螺尾似是被人剪过,极为罕见。据说,它们都是冰川前古生物的遗种。  天然石洞后有悬崖峭壁,如障似屏。绝顶上有一巨石,名“万岁石”,孤高列戟,君临万般状。登峰顾盼,碧山峭岩,光怪陆离,无石不奇,有的似狮,有的似美人,惟妙惟肖。此外,还有“仙人冢”、“暖日台”、“三清石”、“太府厝”、“仙巾帽”、“观音石”等石景,神形毕肖,引人入胜。山上还有多处石刻,志书曾记载是宋代苏舜钦、蔡襄等名人手迹,现在多已风化,不可辨认。  夹氵祭 [yzq1] 草堂  夹氵祭 草堂在莆田县新县乡巩溪村的夹氵祭 山上,离市区北面约30公里,这里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的地方。  草堂原为名副其实的草屋。宋乾道五年(1169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屋改建为瓦房,题额“夹氵祭 草堂”,供后人瞻仰。  郑樵,字渔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广业里下溪(今莆田县白沙镇霞溪村)。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樵已修书五十种,献给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没有接受,回家后,筑草堂于夹氵祭 山,编纂《通志》丛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通志》书成,郑樵到临安献书。适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戒严,未得见。第二年春,高宗还临安,诏命郑樵将《通志》缴进,高宗授他枢密院编修官,是时,他已病逝,终年58岁。  郑樵一生述著颇丰,多达81种,669卷,又459篇。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夹氵祭 草堂中写成的。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与郑樵有关的遗迹,如瞻星台、曝书石、洗砚池等。民国10年(1921年),涵江商人陈志阳和广业群众集资,在草堂后山东边新建一座“胜迹殿”,为石构屋宇,题额曰“草堂胜迹”。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又拨款修葺草堂,修建郑樵纪念馆,以崇尚这位终生著书立说的我国著名史学家。  龟山古刹  龟山古刹位于市区以西15公里外的华亭镇境内。因寺院建于形似龟背的山顶而得名。又因山顶上有片2里方圆的小平洋,故又称“龟洋”。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名僧无了禅师来此开山,辟茶园18处。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无了又建寺院9座,僧徒多达千余人。到后梁贞明年间(915-920年),闽王王审知给寺院赐名“龟山福清禅院”。明代扩建为寺。现存建筑物乃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的,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地藏殿、禅房、方丈室等。寺西有无了禅师墓塔,石雕装饰精美、古雅,颇有艺术特色。今寺中斋房有许多石槽,最大的可储水万斤,刻有“元ネ右 四年十一月”字样。 龟山寺宏盛时期,所属下院(附属寺院)颇多,随着徒众化缘杖迹的远播,连海外(马六甲)也有其之下院。  龟山峰峦重叠,岚雾浓重,清幽阴凉,自古就有“龟洋积雾”之称,该山盛产名茶。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题寺联云:“山半楼台天半寺,云中钟鼓月中僧”。相传明代这里所产的名茶“月中香”,曾被选为贡品。  东岩山  东岩山即东山,古称乌石山,因有山石状如麒麟,又名麟山,位于市区之西北。凌晨,登山眺望,旭日乍露,云蒸霞蔚,如盘似轮,金光万道,气象万千,故有“东山晓旭”之胜景,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东岩山半山腰有座“报恩东岩教寺”,建于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寺主殿后有座三层八角空心的宋代石塔,虚檐危顶,形极奇古。基座浮雕37只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守卫塔门的金刚力士的雕塑,线条粗犷,造型古朴。寺的右下方有一座明代建的“三教祠”,祀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创始人林兆恩。  林兆恩(年)字懋勋,号龙江,莆田城厢赤柱巷人。因其倡导儒、道、释三教合一说,世称“三教先生”、“三一教主”。他生前曾在“东山樵舍”讲学。“东山樵舍”是林兆恩祖父林富(官居两广总制)归隐后建的别墅。林兆恩去世后,他的信徒们把樵舍改为“宗孔祠”,以示纪念他。林兆恩生前门徒遍天下,南京、北京等地也建有“三教祠”。现在东南亚各国的兴化华侨聚居之处,也多建有“三教祠”。因此,东岩山“宗孔祠”被称为“麟山祖祠”。  “麟山祖祠”后有一棵千年古樟,高约15米,围13.8米,树分三杈,其中二杈已枯萎,但有一杈仍枝繁叶茂,龙蟠虬舞。有人说这棵千年古樟的三杈预示了“三教”的各自发展,蕴含着不可泄露的寓意。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决定利用东岩山所属限围及其历史文化,辟为“东岩山公园”,目前正在建设中。  石室岩  石室岩位于城区西郊二公里处的山上。山上有多处石洞,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相传为古人穴居之所。唐代,妙应禅师在此建寺,坐禅,传说出入常跨两只驯虎,故此又名“伏虎岩”。明成化年间(约1470年)寺颓。明万历五年(1577年)陈经邦重建。  沿着百余级石阶蜿蜒而上,两边松石夹峙如墙,摩崖题刻点缀其间。路旁有块宋代方左钅戊 的石碣,上刻篆体“伏虎岩”三字,字高尺余,风骨遒劲。由此拾级而上,即刻便到“石室岩精舍”。其南侧有一座玉皇殿,前有一对透雕龙盘八仙石柱,雕技精湛,形象逼真,为清代石雕艺术精品。寺后耸立着一座七层四角形砖塔,奇峭古朴,别具丰采。寺旁有块巨石,突兀于群岩之上,长约2丈,形似舌头,人称“龙舌石”;石下有洞穴,其上有古榕盘石而生,枝繁叶茂,苍劲挺拔。树下有座乘风亭,游人至此小憩,远近风光,涉目成赏。  春天的早晨和黄昏,石室岩常有云雾飘浮于奇岩怪石、丛林灌木之间,翠峰碧树,烟云缭绕,时隐时现,真个是“绿树迷离古刹前,缥缈云山深莫辨”。故有“石室藏烟”之胜景,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石室岩附近还有仙迹、虎源、卓锡泉、曲水池、涅般木 台、海印石、天仙庵等诸景。  “宋家香”古荔树  在荔城区英龙街原宋氏宗祠遗址中,有一棵植于唐天宝年间的古荔树,距今已约1200多年,是世间罕见的高龄果树,世人称其为“ 宋家香”。  据成书于宋嘉ネ右 四年(1059年)蔡襄所作《荔枝谱》记载:“宋公荔枝,树极高大,世传其树已三百岁”。可见树龄之高。“宋公荔枝”“宋家香”在漫长的岁月里,历经酷暑严寒,台风兵火,顽强地活到了现在,生命力可谓强盛至极。现树高6米多,树干周长7.1米,树冠覆盖面积达65平方米。她郁郁葱葱岁结硕果,大年产荔枝高达352斤。果实呈卵圆形,色红壳薄,肉厚汁多,脆滑无渣,香甜沁人,被世人称赞为“果中皇后”、“品中第一”。相传唐代黄巢义兵经过莆田时,有一士兵要把“宋家香”荔树砍作柴火用,树主王媪苦苦哀求,荔树才幸免于伐,留了下来。本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把莆田的荔枝树带到美国佛罗里达洲去培植,终于成功。如今美国南部地区以及古巴、巴西等国都有荔枝树,追根溯源,是从莆田移植过去的。据说,莆田为何称之为“荔城”,跟“宋公荔枝”“宋家香”有一定的关系。  大宗伯第  大宗伯第是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府第,位于城厢区长寿街庙前路(俗称铁树里)。  陈经邦字公望,号肃庵,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隆庆时,陈经邦被选任东宫太子朱翊钧的讲读官。太子登位时才十岁,仍以经邦侍讲读。由于他态度恳切,讲读明白,深得万历帝圣意,屡获晋封,官至礼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陈经邦还对国家政令、兴革利害多所条陈,皇帝亦予以采纳,并御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此匾已于“文革”期间毁坏)。因为万历皇帝成年后贪图宫闱享乐, 委政于辅臣,而陈经邦常与辅臣议事不合,受到排挤。40岁时,陈经邦请求退休,前后在家达30年,终不得重用。  大宗伯第建成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按明制建造,五进五开间三厅六房,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木质结构,以大厅为主轴线成对称,加上门房,护厝,共有大小房间一百多间,号称“百廿间大厝”,是明代一品官典型的府第豪宅。现在除最后两进的“御书楼”、“拱廊”和后花园被拆毁外,大门、前三进主房及两旁护厝,皆完整无损。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少数明代大型住宅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科学价值。其大门立于偏左8米处,上置“大宗伯第”四字匾,系明代隆庆二年状元罗万化手笔。岁月沧桑,古厝犹存。如今,这座大厝里住着20多户居民。  梅峰寺   梅峰寺位于城厢梅山之麓,宋时山上遍植梅树,宋徽宗赐额曰“梅林佛国”,故称“梅峰寺”。  寺的前身原是一座观音亭。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地方名士李富之母黄氏舍山地百余亩,将亭扩建为寺。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又说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朝廷赐名“报恩光寿寺”。元代在寺内设官讲。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犯莆,寺被焚毁。明万历年间重建。清代增建大小殿宇十多座。山门内有钟楼和鼓楼,钟楼里原悬有一口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名匠蔡通铸造的铜钟,声音洪亮,可传至20公里远,且其音有异兆,能卜阴晴;晴则宏,阴则挫。可惜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因军队驻寺不慎失火而烧毁。民国初年又仿原钟再铸一口,今仍保存完好。钟高达164厘米,外径104厘米,唇厚5厘米,重约1500公斤,钟身铭刻《大悲咒》和《钟咒》,古朴典雅,发音洪亮而低沉;每当晨曦旭露,天鸡初鸣时,钟声频传,悠扬悦耳,浑厚绵延,故有“梅寺晨钟”之誉,被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梅峰寺几经兴废,现在建筑群为清康熙和光绪年间所建。中轴线以山门、大雄宝殿、法堂和香堂、伽蓝祠、大士阁为主,两旁还有宽敞的长廊和僧房。近年来在海外侨胞热心捐助下,梅峰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扩建。一座依山而造,凌空高耸的观音阁,成为目前城区内最高的建筑物。登阁俯瞰,荔城风光尽收眼底。当漫山遍地的梅花开放时,给古老的荔城添加了几多烂漫,几多妩媚。附:关于莆田二十四景  所谓莆田二十景 ,是指莆田县境内(包括今涵江区、城厢区及湄洲湾北岸)的二十四个景点。这二十四个景点是清代顺治年间林尧英始定的。据记载,明代天顺年间邑人吴希贤第一次给莆阳标出了四个景区,即“壶桥晴岚、乌山霁雪、绶溪待渡、宁海观澜”。林尧英认为这四个景区不能概览莆田优美风光,就遍览莆阳大地,第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这些景点分别是:东山晓旭、西岩晚眺、梅寺晨钟、西湖水镜、南山松柏、木兰春涨、钟潭噌响、柳桥春晓、石室藏烟、智泉珠瀑、北濑飞泉、绶溪钓艇、九华叠翠、壶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山列 山献 、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宁海初日、天马晴岚、夹氵祭 草堂、锦江春色、湄屿潮音。这些景点约定俗成,成为莆田妇孺皆知的传统景观,沿用至今。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异,有的景点已成陈迹,有的已经消失。如,位于常太镇岭头尾的“北濑飞泉”,已沉没于东圳水库底;位于城厢观桥和庙前一带的“西湖水镜”,由于城区建设,已不复存在;位于黄石七境村的“谷城梅雪”,已见不到如雪的遍地梅树。还有位于华亭北部山脉的“三紫凌云”、位于城郊顶墩的“柳桥春晓”、位于黄石天马村的“天马晴岚”、位于城厢的“西岩晚眺”等景点,再也见不到她们昔日的风采。然而,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大部分景观,至今仍然保存了下来(有关景点,上面已作具体介绍),有的景观经过修葺,还赋予新的内容,使其更加绚丽多姿,成为人们消闲游览的胜地。
文章录入:sowto03&&&&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人才招聘 |
网络实名: 网络管理员:
Copyright &
SOWT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加盟热线: 24小时在线:(0) 邮件: QQ:023309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网友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来电告知。特此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省莆田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