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生活因爱而精彩认识精彩的你

康德说.人是在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有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就会有奇异的色彩.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或许终生吃苦.但我们应该活得精彩.看了以上材料.你对“精彩 或许会有新的认识.请以“精彩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要求:①文体自选,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康德说,人是在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有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就会有奇异的色彩。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或许终生吃苦,但我们应该活得精彩。看了以上材料,你对“精彩”或许会有新的认识,请以“精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要求:①文体自选;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诗歌不得少于三十行。
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人是什么
  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答案。比如,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会有我们了。
  后来,雨果这个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回答,竟有意无意地成了20世纪40年代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之一。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然而,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日,风烛残年的歌德在同爱克曼交谈的时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清楚说明。
  ——读者,这就是人哪!
  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康德哲学体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晚年,他甚至断言,全部哲学事业都可以归结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75岁的时候,康德不是用话语而是用他一生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用他在哲学这块精神园地上辛勤的耕耘作出了如下的回答: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在康德看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他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惰。对于他,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地接近“他”,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
  歌德、康德和爱因斯坦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孔子同他弟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的确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在我们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不妨赋予“生无所息”这句格言以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
  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就像春天来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这快乐恐怕不下于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因为这些科学家崇奉这样一句格言:“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况且,“使已死的东西复活”还有另一层更重大的意义: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回忆无疑是许多杰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心理动机之一,同时也构成了它们的一大内容。可以说,没有回忆,文学艺术就会失去光彩,干瘪得不成样子。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的人,甚至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更谈不上去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比如,有些成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片,没劲!”说这种话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孩子。因为孩子是不会有多少回忆的。
  唐诗宋词的创作心理背景之一,也是对往事的追忆: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诗歌创作和梦(夜梦和白日梦)往往是一回事。唐诗宋词不乏写梦之作。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最能说明弗洛伊德学说的这一论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写尽生离死别的伉俪之情的词作,从词人创作动机到内容,都是梦和词的交织(词人原是醒着做梦的人)。由此可见,对往事的追忆,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它在人性中所扎下的根,比回忆往事更深,更牢。它是精神的细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红血球;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老人中,也有不乏充满希望的人。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贝多芬就是在满脑子的创作计划中溘然长逝的。(他说他准备再写出几部大作品,然后就像一个老小孩那样同尘世告别。)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过,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这是爱因斯坦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确,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我以为,这是支配人类一切活动的一条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毕加索也是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在60岁学版画技术,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
  “现实”是什么?
  现代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操作主义物理学家都思索过这个问题。爱因斯坦也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爱因斯坦认为,“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是同过去和将来在本质上都不同的东西,然而这种重大的差别在物理学中并不出现,也不可能出现。这种经验不能为科学所掌握,对他来说,似乎是一件痛苦但又无可奈何的事。
  对我们这些不是物理学家的人来说,自然没有必要去为“现时”的物理意义而坐立不安。我们只满足于对“现时”作日常经验的理解:“现时”的经验是每个人所专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时”,每个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持有不同的态度。
  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每个小学生都懂得:0的位置是很重要的。0只有在1的后面(而不是在1的前面)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分量。1后面的0越多值越大。若用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当前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可是,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至于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打扰(r3o)
游泳(y%ng)
伫(ch))立
光霁(j@)日明
B.质(zh@)朴
短暂(z4n)
安谧(m@)
迥(ji%ng)然不同
C.追溯(shu^)
伉(k4ng)俪
崇奉(f8ng)
溘(g4i)然长逝
D.崭(zh3n)新
憧(ch#ng)憬
寂(j0)寞
根深蒂(t@)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必竟  忧郁  挑剔  自强不息
B.干瘪  真挚  蓬勃  万古桓新
C.劳碌  慰藉  斜晖  循环不息
D.赡望  暮霭  衰竭  蹉跎岁月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
(写在坐位右边的,给人以激励、警戒的格言。)
B.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C.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
(人类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思考。)
D.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
(时光岁月都不能使其受到损失。)
(4)根据文意,下列对“人是什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缪和歌德都曾论及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但他们由此而引发的对“人是什么”的思考是迥然不同的。
B.康德是哲学家,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但他们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却有惊人的一致的见解。
C.“人是什么”既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哲学命题,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D.雨果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是忧郁和暗淡的,这使他必然地成了后来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驱。
(5)从全文看,作者阐释“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6)请概括作者个人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7)文中对“回忆”有一个定义,把它写出来。作者认为追忆往事有哪几层意义?把这几层意义概括地写出来。
(8)作者认为“追忆往事”和“憧憬未来”有什么本质上的共同点?作者这种认识是基于什么角度?
(9)作者认为,回忆、希望和现时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和人有什么关系?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一课3练  高三(全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人是什么
  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答案。比如,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会有我们了。
  后来,雨果这个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回答,竟有意无意地成了20世纪40年代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之一。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然而,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日,风烛残年的歌德在同爱克曼交谈的时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清楚说明。
  ——读者,这就是人哪!
  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康德哲学体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晚年,他甚至断言,全部哲学事业都可以归结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75岁的时候,康德不是用话语而是用他一生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用他在哲学这块精神园地上辛勤的耕耘作出了如下的回答: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在康德看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他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惰。对于他,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地接近“他”,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
  歌德、康德和爱因斯坦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孔子同他弟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的确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在我们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不妨赋予“生无所息”这句格言以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
  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就像春天来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这快乐恐怕不下于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因为这些科学家崇奉这样一句格言:“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况且,“使已死的东西复活”还有另一层更重大的意义: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回忆无疑是许多杰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心理动机之一,同时也构成了它们的一大内容。可以说,没有回忆,文学艺术就会失去光彩,干瘪得不成样子。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的人,甚至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更谈不上去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比如,有些成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片,没劲!”说这种话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孩子。因为孩子是不会有多少回忆的。
  唐诗宋词的创作心理背景之一,也是对往事的追忆: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诗歌创作和梦(夜梦和白日梦)往往是一回事。唐诗宋词不乏写梦之作。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最能说明弗洛伊德学说的这一论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写尽生离死别的伉俪之情的词作,从词人创作动机到内容,都是梦和词的交织(词人原是醒着做梦的人)。由此可见,对往事的追忆,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它在人性中所扎下的根,比回忆往事更深,更牢。它是精神的细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红血球;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老人中,也有不乏充满希望的人。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贝多芬就是在满脑子的创作计划中溘然长逝的。(他说他准备再写出几部大作品,然后就像一个老小孩那样同尘世告别。)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过,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这是爱因斯坦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确,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我以为,这是支配人类一切活动的一条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毕加索也是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在60岁学版画技术,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
  “现实”是什么?
  现代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操作主义物理学家都思索过这个问题。爱因斯坦也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爱因斯坦认为,“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是同过去和将来在本质上都不同的东西,然而这种重大的差别在物理学中并不出现,也不可能出现。这种经验不能为科学所掌握,对他来说,似乎是一件痛苦但又无可奈何的事。
  对我们这些不是物理学家的人来说,自然没有必要去为“现时”的物理意义而坐立不安。我们只满足于对“现时”作日常经验的理解:“现时”的经验是每个人所专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时”,每个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持有不同的态度。
  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每个小学生都懂得:0的位置是很重要的。0只有在1的后面(而不是在1的前面)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分量。1后面的0越多值越大。若用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当前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可是,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至于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打扰(r3o)
游泳(y%ng)
伫(ch))立
光霁(j@)日明
B.质(zh@)朴
短暂(z4n)
安谧(m@)
迥(ji%ng)然不同
C.追溯(shu^)
伉(k4ng)俪
崇奉(f8ng)
溘(g4i)然长逝
D.崭(zh3n)新
憧(ch#ng)憬
寂(j0)寞
根深蒂(t@)固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必竟  忧郁  挑剔  自强不息
B.干瘪  真挚  蓬勃  万古桓新
C.劳碌  慰藉  斜晖  循环不息
D.赡望  暮霭  衰竭  蹉跎岁月
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
(写在坐位右边的,给人以激励、警戒的格言。)
B.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C.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
(人类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思考。)
D.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
(时光岁月都不能使其受到损失。)
四、根据文意,下列对“人是什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缪和歌德都曾论及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但他们由此而引发的对“人是什么”的思考是迥然不同的。
B.康德是哲学家,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但他们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却有惊人的一致的见解。
C.“人是什么”既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哲学命题,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D.雨果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是忧郁和暗淡的,这使他必然地成了后来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驱。
五、从全文看,作者阐释“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六、请概括作者个人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七、文中对“回忆”有一个定义,把它写出来。作者认为追忆往事有哪几层意义?把这几层意义概括地写出来。
八、作者认为“追忆往事”和“憧憬未来”有什么本质上的共同点?作者这种认识是基于什么角度?
九、作者认为,回忆、希望和现时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和人有什么关系?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度福建省龙溪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科学和审美张世英①科学和审美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或者说,是两种不同的“在世结构”。科学的“在世结构”是“主体—客体”的关系,审美的“在世结构”是“人—世界”的融合,但两者都起源于惊异(好奇心)。惊异既是求知的开端,是科学与哲学的开端,也是审美意识的开端。惊异的特点之一是自由的精神,即不受实际兴趣或者说利害关系的束缚。人在处于惊异状态时是不计较利害的,是完全自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和审美具有共同的特点。②人无论在进行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富于感性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还是在进行主—客关系的抽象思维的科学活动过程中,都是自由的,是不计较利害的。审美活动之不计较利害,这一点是大家所公认的,康德在这方面作了详尽的阐述;而即使是科研活动,其本身也是不计较利害的,因为科学工作者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由无知到有知的过程,在获得最终的科研成果以前,科学工作者一直处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由无知到有知的惊异状态之中。③不同的是,审美活动,就鉴赏者来说,鉴赏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无外在目的之可言,无利害关系之可言;就创作者来说,一个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作者在创作之初并无外在的实用目的,更无个人利害的计较,而只出于个人审美的感兴,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只是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本身并不具有关系到实际利害的效用(作品被作为商品出售,那是另一回事)。至于科学活动,它是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它的成果是对客体的认识,因而可以成为对主体有效用的对象;也因为如此,与审美不同,科学常被人们与现实的利害和效用联系起来。④其实,科学的成果可以为人们所利用,这一点并不妨碍科学活动本身是不计较利害和效用的活动。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所说,古希腊人对于大自然各种现象如日、月、星辰等等天地万物如何产生、变化以及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所产生的惊异,是求知的开端,是哲学的开端,古希腊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非出于实用的目的,而只是由于好奇心驱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无知而要求摆脱无知,求得有知,他们是“为知识而知识”,他们的这种知识是“自由的知识”。柏拉图当时就指责埃及人和腓尼基与希腊的科学精神相反,他们所关心的完全是利益、效用,而不是为求知而求知。柏拉图的话应能引起当前反对“为学术而学术”、“为求知而求知”自由精神的人的警醒。⑤我们赞赏古希腊人“为知识而知识”的自由精神,这决不排除我们可以出于实用的目的,为了获得可供人满足实际需要的成果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古希腊人就是既有为知识而知识的自由精神又同时很讲实效的人。但是第一,科研活动本身,如前所述,是不受实际利害和效用所束缚的自由活动。第二,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创造性成就往往是在根本不计较利害、不考虑实用目的的情况下获得的,把科学研究只限于实用目的(更不用说出于个人的私利)的狭隘实用主义观点和急功近利的观点,必然使科研成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极大的限制。从我国的传统思想和当前的科研状况来看,特别是从当前人们的精神状态来看,我以为需要强调得更多是发扬科学所固有的为学术而学术的自由精神。【小题1】下列各句中,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两项是(&&&)(  )(5分)A.科学活动和审美活动都起源于惊异(好奇心),两者在本质是相同的。B.科学的成果为人所利用,使人们误以为科学活动本身是计较利害的。C.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创作之初并不具有关系到实际利害的效用。D.科学与审美不同,常被人们与现实的利害和效用联系起来。E.不计利害、不考虑实用, 科学研究便能获得伟大的理论和创造性成就。【小题2】下列各句,不属于“审美活动的特点”的一项是(  )(3分)A.不受实际兴趣束缚,出于个人的感兴B.不具有关系到实际利害的效用C.是人与世界融合的抽象思维活动D.能给鉴赏者审美的享受【小题3】第四段和第五段作者都谈到了古希腊人的事例, 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小题4】作者认为,在当前我国,应该怎样正确处理科学研究的效用性与自由性的关系?(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24 期末题
题型:写作题
  康德说,人是在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有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就会有奇异的色彩。  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或许终生吃苦,但我们应该活得精彩。  看了以上材料,你对“精彩”或许会有新的认识,请以“精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  要求:①文体自选;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诗歌不得少于三十行。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因爱而精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