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北京话剧演出员工资是多少?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关于北京话剧演出市场的调查报告
观众的欣赏需求对话剧创作的影响
----------关于北京话剧演出市场的调查报告
作者:刘 平&&&&
&&&&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话剧创作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剧场性。也就是说,话剧创作的最后完成是在剧场里,它需要经过剧场的舞台演出,得到观众的认可后,才算最后完成。在此过程中,观众不仅是欣赏者,也是话剧创作的重要的参与者。因此,观众的欣赏趣味、接受能力和评判标准,对话剧创作就产生着直接的和重要的影响。梅耶荷德说,伟大的戏剧需要伟大的观众。这话是有道理的,从中国话剧的发展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话剧的兴盛,是因为观众看戏的踊跃;话剧的衰落,是因为观众的减少。
&&&&因此,我们在谈话剧创作时,除了要重视编剧、导演、演员和舞台美术各部门的艺术创造外,还要重视观众这一元素。在今天话剧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对观众的研究及对话剧演出市场的了解,也是研究话剧创作与演出的一个重要视角。(sqf)
一、近年来话剧创作的“两轮”现象
&&&&话剧创作的“两轮”现象,在北京地区特别明显。
&&&&北京是话剧创作、演出比较多的城市,其“两轮”现象:一是国家艺术院团;一是民间话剧团体。国家话剧院团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总政话剧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等。民间话剧团体有:戏逍堂戏剧工作坊、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孟京辉戏剧工作室、张广天的“作家剧场”、盟邦戏剧工坊、大鬼创作兵团、红·剧坊和一些以独立制作人为主体组织的演出团体等。其基本创作状况是,国家话剧院团创作力量强,剧目比较经典,制作精致,演出精彩,但剧目少(尤其是新创剧目少),演出少,票价高;民间剧团剧目多(尤其新创剧目多),制作较粗糙,艺术水平不是很高,但演出多,票价低,其演出场次大约占北京演出市场的50%左右。国家话剧院团演出比较多的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观众也比较多。
&&&&不论是国家艺术院团还是民间话剧团体,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一是缺乏好剧本,尤其是好的原创剧本;二是从话剧剧本到舞台演出缺乏创新的意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比较多,在上演的剧目中每年都推出一些新创剧目,其中剧院多年积累的优秀剧目和国外的经典剧目也占了很大比重。中国国家话剧院自建院以来,演出成绩比较好的多是外国剧目。演出原创剧目比较多的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民间剧团演出的剧目多是自己创作的剧目,但是,水平高的不多,概念化和简单化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剧目不是认真地描写现实生活,而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拿”来作为“搞笑”的材料,有的甚至是对历史与生活进行“恶搞”,以博得观众的哈哈一笑。(sqf)
二、观众欣赏意识与审美情趣的变化
&&&&话剧创作的“两轮”现象的形成,与观众的欣赏趣味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为了解今天观众的情况,笔者于2007年夏季在首都剧场、东单先锋剧场、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和朝阳区文化馆9个剧场等5个剧场分别做了9次观众调查,发放“观众调查问卷”170份,收回155份,占91.2%。本次调查,就人数说在广大观众中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就观众填写“调查问卷”的内容说,可以看出观众对话剧的喜爱程度、欣赏趣味以及对话剧创作的希望。
&&&&(一)“观众调查表”中的基本情况
&&&&(1)男女比例
&&&&(2)职业分布
&&&&中学生8人;
&&&&大学生58人;
&&&&研究生18人;
&&&&公司职员39人(其中公务员4人);
&&&&教授、工程师5人(其中教授1人);
&&&&打工者(农民工)11人;
&&&&其他职业16人。
&&&&(3)年龄情况
&&&&15——20岁31人;
&&&&21——30岁104人;
&&&&31——40岁15人;
&&&&41——50岁5人;
&&&&51岁以上的人没有。
&&&&(4)一年内看戏的次数
&&&&中学生8人:看1—3次的5人,看4—6次的3人;
&&&&大学生58人:看1—3次的11人,看4—6次的20人,看6次以上的27人;
&&&&研究生18人:看1—3次的3人,看4—6次的3人,看6次以上的12人;
&&&&公司职员39人:看1—3次的15人,看4—6次的7人,看6次以上的17人;
&&&&教授、工程师5人:看1—3次的1人,看6次以上的4人;
&&&&打工者(农民工)11人:看1—3次5人,看4—6次的2人,一次没看过的4人;
&&&&其他职业16人:看1—3次的4人,看4—6次的5人,看6次以上的7人。
&&&&(5)对票价的要求
&&&&中学生8人:30—80元的5人,100—150元的3人;
&&&&大学生58人:30—80元的51人,100—150元的7人;
&&&&研究生18人:30—80元的12人,100—150元的5人,250元的1人;
&&&&公司职员39人:30—80元的26人,100—150元的13人;
&&&&教授、工程师5人:30—80元的5人;
&&&&打工者(农民工)11人:不要票(免费)的2人,15元的1人,30元的5人,50元的2人,80元的1人;
&&&&其他职业16人:30—80元的9人,100—150元的7人;
&&&&(6)对话剧内容的要求
&&&&这项内容,原“问卷”分为“社会问题剧”、“家庭爱情剧”和“搞笑剧”等几项。有的观众只选了一项,有的观众同时选了两项,如“社会问题剧”和“搞笑剧”(即一个人既喜欢看“社会问题剧”,又喜欢看“搞笑剧”),还有人同时选了三项。因此,按每一项统计出来的人数就比实际的人数多。
&&&&中学生8人:社会问题剧的4人,搞笑剧的6人;
&&&&大学生58人:社会问题剧的45人,搞笑剧的25人,只选搞笑剧的有2人;
&&&&研究生18人:社会问题剧的17人,搞笑剧的11人,只选搞笑剧的有1人;
&&&&公司职员39人:社会问题剧的25人,搞笑剧的23人,只选搞笑剧的有4人;
&&&&教授、工程师5人:社会问题剧的5人,搞笑剧的3人;
打工者(农民工)11人:社会问题剧的10人,搞笑剧的3人;
&&&&  其它职业16人:社会问题剧的9人,搞笑剧的9人;
&&&&&&(二)对“观众调查问卷”的分析
&&&&1、话剧观众的主要对象
&&&&从“调查问卷”中反映的情况看,看话剧比较多的,从年龄上说,是20至30岁的观众;从职业方面说,是大学生、研究生和公司职员。这部分观众可以说是话剧的最基本的观众。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话剧观众的两个潜在的群体:一个是中、小学生;一个是打工者。就北京市而言,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大约有二十几万人,小学生大约有十几万人。假如一个学生一年看一次话剧,每一场按1000人计算,就需要演出三百多场;如果看两次,大约需要演出六百场多场。打工者群体保守地计算也有30多万人吧!一人一年看一场话剧,每一场按1000人计算,大约需要演出三百多场,看两次就需要演出600多场。很显然,这两个潜在的话剧观众群体还没有被开发出来。不是他们不喜欢看话剧,而是种种原因使他们看话剧的愿望受到了阻碍。一位打工者在“问卷”中说,“现代社会的演出票价,是为一些有经济收入的群体而制定的,像我们打工人员是无法看得到的。希望社会上多一点公益演出,能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演出。”一位打工者希望“能下乡间或来打工者群体当中演出,即使高雅的也应该下放民间”。一位中学生希望“舞台深入到观众群”,我想他的意思是说,希望话剧团能够深入到他们的群体中去演出。
&&&2、观众的欣赏趣味与审美倾向
&&&&“调查问卷”中显示,喜欢社会问题剧的是115人,喜欢搞笑剧的80人(其中只选搞笑剧的有7人;只选社会问题剧的没有)。前者占统计总数195的59%,后者占总数195的41%。
&&&&(1)从这个数字中可以看出新一代观众欣赏趣味的变化。以前,人们把剧场看作是“思考问题的场所”,并提出“寓教于乐”,话剧创作者与演出者的使命就是为观众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观众进剧场看戏一方面是欣赏文艺作品,另一方面是接受教育,使思想得到提高,使心灵得到净化。然而,这样的观念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有相当的观众(“问卷”喜欢看“搞笑剧”的那部分人),进剧场看戏,不是为了思考问题或接受教育,而纯属于找“乐”来了。这大概就是像《翠花,上酸菜》、《拧麻花》一类的话剧,一些业内人士看不上眼,而在一些观众中却起一时火爆,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
&&&&但是,我们是没有理由指责那些自己“掏钱买票看戏”的观众的。值得思考的是,这些观众的欣赏趣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认为,这与今天的时代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与一些媒体的宣传——诸如“选秀”、“超女”、“快男”等节目内容的播出——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这样的宣传鼓动下,有些年轻人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认认真真地看完一出严肃的戏剧演出,只想在剧场中发泄一通就达到了目的。
&&&&(2)观众欣赏趣味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话剧的创作与演出风格。观众欣赏趣味的变化,尤其是想看“搞笑剧”的观众,尽管在总人数中还只占一部分,但是,这样的变化却直接影响到了话剧的创作与演出。尤其是民间剧团,他们的戏靠卖票吃饭,就不能不在创作之初就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因素。戏逍堂的主创人员就明确说,观众喜欢什么他们就拿什么。尤其是前几年《托儿》、《翠花,上酸菜》、《拧麻花》等戏在北京、上海等地走红以后,随之而来的在话剧市场上出现了一批这种类型的戏。北京有:《门背后》、《新娘》、《猫科动物》、《晃晃悠悠》、《有多少爱可以胡来》、《中西合璧要你命》、《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上海有《单身公寓》、《香水》、《作女》、《跟我的前妻谈恋爱》、《恋人》等。这种创作、演出的势头,直到今天不但没减弱,反而在继续升温。2007年以来又出现了《暗恋紫竹园》、《X情档案》、《我不是李白》、《拿什么整死你我的爱人》、《狂恋高跟鞋》、《疯人院飞了》、《我要成名》等。
&&&&在这些戏中,除了少数以“恶搞”为“噱头”来吸引观众或迎合一部分观众的趣味外,也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戏,如《晃晃悠悠》、《我不是李白》、《有多少爱可以胡来》(男生版)、《跟我的前妻谈恋爱》、《我要成名》、《圆明园》等。这些作品因为反映了一些青年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受到青年观众的喜欢。如《晃晃悠悠》描写校园里学子们的生活与恋爱,其中毕业分别时的一场戏写得比较动人。《我不是李白》通过一个个精神病人发病的过程与原因,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有多少爱可以胡来》(男生版)和《跟我的前妻谈恋爱》都是讲述白领阶层的婚恋问题。《我要成名》描写“北漂”一族的艰难生活与爱情的苦涩。《圆明园》在讲述圆明园历史与现实的过程中引发人们思考问题,并提出了环保的问题。但从剧本上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简单化的问题。比如说,剧中不会讲故事,写不好人物形象。表演上也是多以搞笑为主。制作方面也比较粗糙,艺术上不太讲究,有些戏明显地存在着为“搞笑”而“搞笑”的浅薄的创作倾向。
&&&&没有受到观众这种趣味变化影响的是一些国家话剧院团,如北京人艺、中国国家话剧院、总政话剧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等。这些剧院创作的话剧,虽然都考虑到观众的接受问题,但是,却从不去迎合某些观众的趣味要求,而是以自己的优秀剧目和精良的创作去吸引观众。这种艺术创作上的坚守非常可嘉,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创剧目比较少,舞台创作中缺乏创新之作,演出中严肃有余而趣味性不足。从演出效果上说,演出比较多的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创作、排演新剧目,一方面恢复演出剧院优秀的保留剧目。其中《茶馆》、《雷雨》、《李白》等都是久演不衰的剧目。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演出剧目,一是原创剧目比较多,二是比较注重趣味性,比较适合儿童的欣赏需要。比如《月光摇篮曲》、《小蝌蚪找妈妈》、《小兔快跑》等,就是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和“寓教于乐”的内容,受到了儿童观众的欢迎。翻译剧《饼干小子》和《皮皮·长袜子》,不但形式新颖,而且观念新,具有浓郁的娱乐性,深受儿童观众的喜爱。
&&&&3、演出票价与话剧发展的关系
&&&&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数字,观众对话剧演出票价的要求:接受30——80元的有116人,接受100——150元的35人,接受200——250元的1人,接受250元以上的人没有。接受30——80元票价的观众占总人数155人的75%,接受100——150元的观众占总人数的23%。
&&&&假如先不谈接受30——80元的这部分观众,那么,观众能够接受的话剧演出票价基本是100元左右,至多150元。超出200元,就超出了观众所能接受的程度。至于380、580、680、880的票价,观众只能望而却步了。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比如用话剧票请客、送礼,或是公款买单等,一般的人(如收入比较低的人)是买不起票、看不起话剧的。
&&&&照这样的数据说,今天的话剧演出票价普遍偏高。国家话剧院团演出的戏,票价的档次:一种是80元、120元、180元、280元、380元、500元;一种是60元、100元、150元、200元、250元、300元等,前者的主打票价是280和380元,后者的主打票价是200和250元。只有学生票价有60元和40元的,据说数量不是很多。
&&&&而民间剧团的话剧演出票价多是:50元、100元、180元,主打票价是100元。学生票是50元。
&&&&从票价的数据,可以看出以下的问题:
&&&&一是话剧票价普遍偏高,尤其是国家话剧院团的票价。话剧观众少,戏剧不景气,其中可能有多种原因,我认为,票价定的不合理,票价偏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票价高,无疑把喜欢看话剧的观众挡在了门外,不用说打工者看不起,连普通的工薪阶层也看不起。民间话剧团演出的戏普通观众爱看,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票价普通观众能够接受。
&&&&二是话剧的高票价是否合理?“票价太高”,这是广大观众一致的反映。据说,中国的话剧票价不仅比香港、澳门和台湾高,比美国的百老汇都高或持平。可是,中国普通观众的工资水平相对来说又是低的。当然,票价的问题也涉及到剧场的场租问题,北京剧场的场租普遍比较高,超过了国外的标准。这是很不合理的。因为剧场是政府投资、用纳税人的钱建起来的,结果成了管理者的私家财产,场租由他自己定,这是不合理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制作话剧的资金来源不一样。有人说,某些民间剧团和一些商业演出的话剧票价定得高,还可以理解,因为他们用的资金是自己找来的或商家支持的,他们需要通过演出收回资金回报商家。那么,国家话剧院团的话剧演出定高票价就不合理了,因为,他们是靠政府投资,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他们用纳税人的钱制作话剧,本应该低票价回报纳税人,让普通观众看得起话剧。然而非但如此,反而以高票价去挣纳税人的钱,这就不合理了。而来自国家艺术院团的反映却是,政府对话剧投入少,话剧生产非常困难。在资金投入的比例中,已经把票房收入计算进去了。
&&&&因此,要解决票价的问题,也应该解决剧场的问题。国外的做法,是政府给予剧团演戏补贴,使剧团演戏时降低票价,让普通观众看得起戏。或是向市民发放娱乐费,保证普通市民能够看上戏,能够看得起戏。(sqf)
三、观众的要求与希望
&&&&在“调查问卷”中,观众在“您对今后的话剧创作和演出有什么建议?”中,多数人都认真地填写下了自己对话剧的“要求与希望”。
&&&&这里的内容,是从“观众调查表”中摘录出来的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内容。
&&&&(一)观众对话剧的要求与希望
&&&&1、中学生
&&&&“有趣味性”;
&&&&“加大宣传力度;多引进外国戏;大众化;”
&&&&“舞台深入观众群”。
&&&&2、大学生
“少些说教,少些搞笑,多些认真,多些深刻。”
“更多翻排经典剧目,丰富原创剧,减少荒诞搞笑的剧目,更多探索先锋话剧。”
“少排空洞的,思想和用语要注意。”
&&&&“多搞一些小剧场演出,票价会更让人接受。”
&&&&“亲近生活,加强宣传,让更多的话剧爱好者走进剧场。”
&&&&“更多地关注现实”。
&&&&“加强宣传,多开学生场”。
&&&&“可以更加关注人性与内在,尽量少的关注简单的社会现实,形式上也不希望过分商业、搞笑。”
&&&&“多专业一点,多排西方经典剧作,票价便宜点。”
&&&&“多给大学生舞台实现梦想”。
&&&&“希望加大宣传力度,因为现在话剧还不普遍,尤其学生很少会有看话剧的,希望有更多人参与。”
&&&&“我希望话剧是大众化的文化,能让更多人看得起,尤其是喜欢文学和艺术的年轻人。”
“希望价格更合理,目前价格太高。”
&&&&“①导演与演员都能真诚地付出;②渴望中国能涌现出一批好的编剧,并且是多元的;③大制作、投资大的主旋律戏剧能少些,平实真诚的戏剧能多些。话剧的魅力不在复杂、重金的布景舞美;④先锋的能够新锐,现实的能够真实,拒绝一切虚无。”
&3、研究生
&&&&“多发展学生观众群,多做宣传”;
&&&&“小剧场的形式很好,让中国青年一代多走进剧场,才能繁荣话剧舞台。能否用积分制、会员购票优惠些。”
&&&&“多走进青年,多出好戏。”
&&&&“种类多样,价格合理。”
&&&&“走入基层,关注社会。”
&&&&“表现形式多样化。”
&&&&“①话剧演出应当从内容到形式,以及剧目、数量都应更为丰富;②话剧演出目前只在几个大中城市较多,今后应普及到全国各地;③话剧的价格目前还是较高,真正喜爱话剧的观众因为经济原因而不能观摩。”
&&&&4、公司职员
&&&&“好剧多加演,增加场次,降低票价”;
&&&&“贴近生活,票价再低点”;
&&&&“话剧会员制,适当票价优惠”;
&&&&“多做推广,让更多观众来看”。
&&&&“多类型,多场次,价格更合理。多一些新鲜剧目。”
&&&&“观众看的不是形式,是故事。”
&&&&“剧本编得多一些,不要为了迎合观众;让话剧走近普通观众,增加互动交流。”
&&&&“话剧不要一味地批判、恶搞、走极端。”
&&&&“希望增加喜剧作品的演出。”
&&&&“目前的话剧市场太过商业化”。
&&&&“创新但不失戏剧本质。”
&&&&“票价合理,口味更适合年轻人。”
&&&&“太商业了,太贵了!太贵了!”
&&&&5、工程师
&&&&“希望数量再多些。”
&&&&“多角度反映社会生活。”
&&&&6、打工者
“我希望能为观众多上演一些对社会发展和家庭教育的剧目,能体现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子女的教育问题等。”
&&&&“比较现实,深入群众,体现和赞扬劳动和打工者的东西。”
&&&&“希望在台词上能更加地自然,动作也能自然及不要出现笑场。”
&&&&“多排一些现实题材的作品,让更多人看的。”
&&&&“多发掘写出一些民间反映农村、农民的素材的作品,能下乡间或打工者群体当中演出,即使高雅的也应该下放民间。”
&&&&“现代社会的演出票价,是为一些有经济收入的群体而制定的,像我们打工人员是无法看得到的。希望社会上多一点公益演出,能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演出。”
&&&&“剧情更贴近生活,多表达普通人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对人要有启迪。”
&&&&“多演社会低层的生活,演绎出社会层的悲欢离合。”
&&&&“我建议多有一些歌什么的,小品,一些资讯。”
&&&&7、其它职业的观众
&&&&“多点轻松题材的”;
&&&&“宣传力度不够,多演一些”;
&&&&“票价上应考虑学生的可承受能力。”
&&&&“原创贴近生活。”
&&&&“引入各种元素,如电影、音乐剧、互动等形式,创造意外效果。”
&&&&“价格要合理,选址要方便,最主要做话剧要用心。”
&&&&“今后能更加地面向大众,向社会各阶层推广。”
&&&&“希望周六、日白天也可以多些场次演出,能够多创作一些新鲜的、反映当代生活的新戏,也希望知名演员多参加演出,演出结束后能有短暂的与观众交流的时间。”
&&&&(二)关于观众的要求与希望的分析与思考
&&&&1、观众对话剧提出的几个问题
&&&&从观众对话剧的“要求与希望”中,大体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问题:
&&&&(1)好戏太少;
&&&&(2)票价太高;
&&&&(3)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反映老百姓关心的社会问题;
&&&&(4)增加娱乐性,多演一些轻松愉快的戏;
&&&&(5)风格样式多样化,多些创新作品;
&&&&(6)加大宣传力度,送戏到民众中去。增加周六、日白天场演出。
2、如何满足观众的要求与希望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观众对话剧的“要求与希望”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丝毫过分的地方。
&&&&观众说“好戏太少”,这实际戳到了话剧创作的痛处,这是近年来话剧一直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话剧出现“不景气”的主要原因。
&&&&观众对话剧创作提出的“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反映老百姓关心的社会问题”的要求,应该是话剧的本质所在。中国的话剧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着关注现实、关注民族命运和祖国发展前途的优良传统。然而,这个问题被今天的观众重新提出来,从某个角度说,今天的话剧创作与演出是有意或无意地偏离了或丢失了这样的传统,因此引起了观众的不满。有的观众说,“国家话剧院团演出的戏很经典,制作也很精致,演出很有艺术性,但是,却看不到观众所关心的生活。有时在民间剧团演出的戏中倒能看到一些,尽管他们写的也比较简单。”这是值得话剧艺术创作者们关注与思考、并需要认真改进的问题。
&&&&关于“增加娱乐性,多演一些轻松愉快的戏”的问题,这也是话剧作为艺术品所应该做到的。也就是说,话剧作为艺术品,它既应该具有现实性,也应该具有娱乐性。毛泽东同志说:“没有艺术性的艺术品是没有力量的”。所谓“寓教于乐”,也是首先让观众获得娱乐,使他们在艺术的审美享受中获得启发,受到教育或思考一些问题。假如看话剧也像读哲学著作那样地枯燥,那还要话剧干什么?
&&&&话剧需要娱乐性,但是,“恶搞”(或“为搞笑而搞笑”)绝不是“娱乐性”。事实是,“恶搞”的戏也没有娱乐性,因为它不尊重历史,也不尊重生活,只是一种以“歪曲”或“低俗”的方式,经过一番七拼八凑搞出来的东西,有些作品甚至采取颠倒黑白的方法,完全是为“搞笑”而“搞笑”,这样的作品没有什么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一些观众喜欢,一些观众也在拒绝。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的话剧艺术院团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多创作、演出一些优秀的剧目来吸引观众,培养观众的兴趣,并逐步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
&&&&四、话剧演出市场与商业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为繁荣话剧创作艺术院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变化是话剧演出市场的开放。但是,就今天的话剧演出市场而言,仍然是不成熟的,至多还只是市场化的最初阶段。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话剧市场开放了,但艺术质量并没有相应地得到提高,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在国家话剧院团和民间剧团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国家话剧院团新创剧目没有增加反而减少,而民间剧团在话剧创作与演出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民间剧团是在九十年代初随着话剧市场的开放步伐出现的,近年来数量在逐年增加,创作的话剧剧目和演出活动越来越多。每年创作的剧目大约有20多台,演出多在小剧场进行。每个剧目的演出场次不等,有演出十几场的,有演出一个月的,有演出两、三个月的。有的戏还到上海等地演出。演出的经济收入也非常可观,有相当一批戏不仅能保本,还能赚钱。在今天的北京话剧演出市场中,民间剧团的话剧创作与演出已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戏剧力量。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
&&&&其一,有些民间剧团的戏剧活动,因为是自筹资金创作、演出话剧,所以,他们必须通过演戏赚钱,来保证创作与演出的正常进行。为此,他们的演出首先要得到观众的认可。所以,他们在创作之初首先想到的就是观众的需求,正像有的制作人所说的,观众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从理论上说,演戏为观众、戏剧创作想着观众的需要,是不错的。但是,如果一味地迎合观众,就必然会丢掉创作者自身的特点与艺术追求,艺术质量也是很难保证或提高的。
&&&&其二,民间剧团的创作力量有限,剧本写的匆忙,为招徕观众又要经常换戏,没有对剧本精雕细刻的时间,也是剧本创作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长此以往,就很难避免简单化、概念化和口号式的毛病,有的戏甚至讲不好一个故事,写不好一个人物,只靠几句顺口溜或对现实发牢骚来赢得观众的掌声。而那些故意以低级趣味招徕观众,在创作上胡编乱造,不惜歪曲历史事实而恶搞,或者违背生活真实而搞笑的剧作,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其三,民间剧团的演出力量薄弱。一个剧团基本是那几个人,因为资金的限制,不可能请更多的演员,不论演什么戏都是那几个人做主力,久而久之,创造力必然受到局限,演出水平也难以提高。而那些在表演上随随便便,缺乏艺术创造的严肃性,以耍贫嘴逗笑,以无知冒充高雅的做法,就更显得浅薄与无知。严格地说,这样创作出来的话剧,即使受到观众欢迎也不能说明它的艺术质量就是高的。
&&&&我认为,话剧的市场化(或商业化)与艺术质量的提高并不是矛盾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并行不悖的。因为只有创作出高质量的优秀话剧作品,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才能占领演出市场,否则就会被淘汰。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剧团在市场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如美国的百老汇,如日本的四季剧团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摘 要:本文通过网络调查、街头采访以及资料收集的方式,从北京话剧市场的发展情况与市民需求的关系入手,结合市民选择偏好、"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北京市话剧演出市场与大众需求关系探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本文通过网络调查、街头采访以及资料收集的方式,从北京话剧市场的发展情况与市民需求的关系入手,结合市民选择偏好、院团自身盈利模式和政府政策导向三方面分析了影响北京话剧市场发展的因素。在经济迅速发展、网络成为主要宣传媒介的社会背景下,小剧场话剧成为主流的趋势愈发明显,青年逐渐成为观剧主体。然而,面对院团成本“入不敷出”、“票价高”等问题,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扶持民营话剧市场的发展。文章最后以文化资源、文化需求、政府制度和发展文化内生创新力这四个方面,对北京话剧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中国论文网 /7/view-4509402.htm  关键词:话剧;演出市场;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J8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4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益重视,文艺演出作为文化产业核心层的组成部分,在近十年来不断扩大。仅北京市就有大约12万至15万人有进剧场看话剧的习惯,体现出北京话剧演艺市场供给的增长以及大众对该文艺形式的需求和数量的改变。   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代表的国有院团,孟京辉工作室、开心麻花、戏逍堂话剧等为代表民营剧团,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收到了剧迷的热烈追捧。一些现代经典剧目的门票往往在开演前就会火速售罄,这样的演出市场热潮值得关注。本文意在探究观众观剧的动机由来、院团如何利用剧目吸引观众以及政府作为助推力量如何能将剧目的“供”与观众的“需”相结合,达到话剧市场的稳步发展。   二、北京市民对话剧喜好的调查结果   为了准确把握北京市话剧演出市场与大众需求的关系,摸清相关影响因素的具体信息,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具体通过对290位北京市民进行二个月网络调查(在“问卷星”上发布问卷)和街头调查(纸质问卷),以此为基进行综合分析。调查中我们主要针对北京市民对话剧的喜爱程度、观看频率、题材偏好、选择动因、剧院要求、购票方式和信息来源,以及市民的年龄段、收入等方面进行了“北京市话剧市场与大众需求关系”的综合调查,网络调查和纸质问卷调查直接面向北京市民,反馈结果直接客观、畅通有效,通过系统分析梳理,我们得到如下结果:   (一)青年消费群体占据主导,小剧场话剧方兴未艾   在对于话剧这一类艺术门类热爱度上,选择“是,我是粉丝”这一项的比重为14.98%,选择“一般,偶尔关注”的比重为68.12%,其中观看话剧频率为“一年(或以上)”的观众占54.59%,按月观看的观众则占36.71%。我们发现当今北京话剧演出市场的主体观众群的年龄段为18-35岁,占全部样本的98.07%,他们以大学生、知识分子和白领为主,同时也是话剧的潜在消费者。其余的年龄段占比分别是0.48%(18岁以下),0.97%(36-55岁)以及0.48%(55岁以上)。   在关于剧目题材偏好的调查中,我们看到当今小剧场的演出最受欢迎,包括当今活跃在话剧市场的本土减压剧以及先锋戏剧,占所有类型的比重为63.77%;其次是传统的经典剧目,占比为39.13%;国外引进的剧目为28.99%,港台剧目为18.84%。   吸引观众前往剧院观看的原因也决定着剧目的质量和剧团的未来。在我们的调查中,优秀剧本对于观众的选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有知名演员的参与和知名剧团,而舞台效果以及宣传力度则是人们最终考虑的因素。在剧院的选择上,选择“无特殊要求,视剧目而定”的市民达到了57%,另外22.22%的受访市民选择小剧场,如蜂巢剧场等民营剧场,20.78%的受访市民则偏爱大剧院,如国家大剧院等国营剧场。   从这部分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与电影电视为主流的大众文化消费中,话剧这一文化形式还没有完全在大众中普及,并为大众普遍接受,在文化消费的竞争力上,话剧的竞争力还并不明显。但通过观察大众对剧目的偏好一项可以看出,表演形式新颖、内容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并能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的小剧场话剧是北京话剧市场的主流。   (二)网络宣传日益多元,已成首要演出信息来源渠道   综合街头采样及网络问卷的数据分析,82.8%的民众都是通过网络获得演出信息,例如各类社交网站、票务网站等。其次,街旁广告(占比33%)、广播电视(占比32.6%)覆盖面较为广泛,也是有效的宣传媒介和途径。相对而言,非日刊的报刊杂志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有效传递信息。这其中不乏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是因为获得赠票才观看演出,想要让这部分人主动走进剧院是相当有难度的。32.85%的民众都会选择正价购票,其次是等待网上申请团购(占比28.99%),或者等待打折信息(占比12.56%)。但是据我们所知,话剧多是以正价票为主。话剧网上的团购远比电影少很多,并不易常见,通常的打折信息也只是票务公司针对老顾客的优惠。   (三)经济因素成重要考量,收入与票价比例影响“忠实度”   话剧作为文化消费的一部分,大众的经济收入是否会影响到文化投入呢?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从街头采样的数据中观察到,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市民中“粉丝”的比例占到该阶层的52.4%,该比例远高于其他收入层中“粉丝”的比例,因此我们能够推断出,经济因素是消费者进行文化消费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收入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对一类文化产品的投入。   通过观众对票价的反映也体现出,尽管大部分人愿意购买正价票观看演出,但是仍有66.18%的人觉得票价稍偏高。对于话剧有强烈兴趣爱好以及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观众才会觉得物有所值。针对潜在消费者大多处于18-35岁的年龄层,物质基础相对薄弱,应该采取学生优惠折扣等促销措施。此外,应该多推出家庭套票等优惠活动,对于普遍话剧演出的中低等座位票价而言,大多在二三百元,但是如果以三口之家为例,观看一次演出至少需要花费一千元,对于普通家庭来家价位相对偏高。因此,收入与票价的差距也决定了观众对于剧目的选择,国有院团推出的高成本传统话剧与民营院团推出的低成本新式话剧,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上大不相同,它们的票价差异也由此产生。下文当中我们会阐述不同院团的盈利模式,以此来解释市民调查所显示的结果。
  三、北京话剧市场发展状况及盈利模式分析   近年来,针对国内舞台剧运营主体进行了若干探索,其中一些模式相当富有成效,通过对这些实践的梳理,有助于进一步厘清舞台剧的盈利模式本质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遍观国内舞台剧的运营现状,主要盈利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以票房为主导的传统模式   当前票房仍是舞台剧的主流盈利模式。这部分剧目运作时,以剧本为根本,一切创作以吸引观众为核心,强调市场价值和投资回报,注重剧目的媒体宣传和市场推广,最终目的就是追求高票房,以量取胜,收回成本,实现盈利。当前国内以票房为主导的模式由于具体运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大片模式”和“小剧场模式”。   所谓大片模式,具体表现为以“明星+经典”为标志的大制作。制作方选择高成本投入、高价位售票、豪华包装的商业运作路径,选取经典剧本、利用明星担纲,围绕其知名度进行广泛宣传、推广。近年来传统经典话剧《家》、《雷雨》、《四世同堂》等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以国家话剧院出品的《四世同堂》为例,制作成本近1000万元,属于绝对的大制作。首先,高规格、大数量的明星荟萃是该剧最大亮点。演出阵容几乎汇聚了国话院最强大的演员班底,具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其次,老舍先生的名著具有广泛的受众吸引力和长期持续的经典魅力;在布景道具上,极尽精致,重现了老北平城的原貌。制作方采取了大剧场演出、高票价定位,并实行台湾首演、全国巡演等组合式演出模式,达到了轰动的传播效果,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一场演出,仅散票收入就达53万元,一轮演出即盈余200多万元,创造了国内话剧界的一个标杆。与此同时,这一经典剧目也将一直保留下来,以充分挖掘其长久的票房潜力。   所谓小剧场模式,顾名思义,是指在小型剧场(座席一般在200个左右)演出的舞台剧运营模式。该类剧具有“短、平、快”的运作特点。第一,它成本投入小,一般在20万~30万元之间,票价相对较低,制作可谓短小精悍;第二,该类剧演出空间小,与观众的互动性强;第三,剧目题材坚持原创、贴近现实,以时尚、喜剧居多,剧目时长较短,一般控制在90至120分钟;第四,演员皆年轻,基本无明星;第五,演出周期短,有的仅为几天,剧目因时尚性强而常换常新,紧跟潮流变换剧本,追求短期票房的轰动效应;第六,该类剧的制作主体趋向多元,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民营剧团。   一些民营剧团在实践小剧场模式的过程中获得了票房上的成功。戏逍堂属于该模式的典型案例。它于2005 年6 月成立,会员人数超过28000 人, 观众人数超过28 万人次。戏逍堂拥有一套系统的小剧场运作流程,制作人注重创意,精挑编剧雕琢剧本,注重剧本创造中的观众评审意见,剧本通过后选择导演,经导演阐述和集体评审通过后进行话剧的编排,继而推向市场。这其中着重突出了“话剧工业”的概念,力求实现话剧的快速规模化生产。此外,戏逍堂开发出了“戏剧连锁店”的模式,把作品当作商品买进卖出, 还发展了外地加盟商,即将自己的作品授权出去,全国演出,以此扩大票房。戏逍堂目前已获得风险投资,并已购入北京枫蓝小剧场作为自己的驻场地,减少场地租用成本以拓展盈利空间。   (二)不以票房为主导的新兴模式   在单一票房收入模式不能满足舞台剧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的情况下,很多剧团开始探索将舞台剧与其他资源相结合,例如定制模式,在该模式剧团为企业量身定做舞台剧,并朝企业赞助这一盈利途径上发展。企业赞助费是当前舞台剧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许多票房成功的舞台剧都通过冠名、植入等方式来吸引广告赞助,比如国家话剧院出品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就在宣传海报和剧本对白上植入了“蒙牛‘真果粒’”这一品牌,获得资金的同时也得到了观众和企业的认可。而目前,一些民营剧团在商业赞助方面探索得更远,形成了舞台剧的定制模式。   四、推动北京市话剧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文艺演出是文化产业当中的核心层内容之一,从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层面看,当文化资源(剧本、剧团、演员等)、市场需求、技术和政府政策能有机结合起来时,演出市场的供需情况就会趋于均衡状态。根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统计数据, 2012年全市113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共演出21716场,观众总人数达到1100万人次,比2011年同期(21075场,1026万人次)分别增长3.1%和7.2%。其中话剧类演出4404场,占总场次的20%,比2011年同期(3093场)增长42%,也是增长比重最大的表演艺术门类,观众人数达205.9万人,仅次于排名第一位的音乐类观众221.8万人。尽管北京当下的话剧演出市场呈现出较为蓬勃的发展势头,大小演出团体、场次收入逐年增加,然而我们仍能看到打上“恶俗”“山寨”等标签的剧目在扰乱话剧演出市场的良性发展,他们的出现也在变相引导大众审美情趣,同时对于戏剧艺术也是一种亵渎,这必定会对北京的演出市场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希望通过以下四点促进北京话剧演出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剧本质量与题材选择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剧本质量是观众选择进入剧院观看话剧的首选因素,“希望有更多好戏上演”也是我们进行街头访问时市民们最多提出的愿望。“好戏”是什么?我们认为“好戏”可以是如《雷雨》、《茶馆》等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的经典之作,也可以是当下好评如潮的如孟京辉戏剧工作室、“开心麻花”、“戏逍堂”等民营剧团的话剧演出,他们的成功之处很大部分都在于剧本的价值以及迎合市场的需求。   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传统经典戏剧,凭借其独特的文本基础、入木三分的人物特点,历经时间的考验,成为了话剧演出市场的不朽传奇。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话剧《茶馆》在首都剧场演出第600场。直到今天,这部剧作历经55年,经过两代艺术家的成功演绎,目前已成为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也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话剧《雷雨》也在七十多年以来被三代人进行演绎。201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迎来了六十周年华诞,他们以经典的剧本、精湛的演技、精良的制作赢得了观众的欢迎。
  值得关注的是,缺乏原创剧本是很多国家艺术院团发展面临的问题,大量院团缺乏优秀的剧本,重拍、搬演、改变已有剧目的比例增大,而人艺不光维护着戏剧艺术的权威地位,每年也有很多新创的剧目如《白鹿原》、《万家灯火》、《窝头会馆》、《大将军寇流兰》等上演,票房可观,好评如潮。2013年暑期,为了纪念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诞辰160周年,由人艺实验小剧场制作的《燃烧的梵高》于6月19日至7月21日在北京上演。剧中探讨了艺术家对待生活、友谊的态度,艺术和商品、死亡与永恒等诸多问题,呼应着当下的艺术创作。一方面讲述艺术家的人生,一方面反映社会现实,通过四位优秀演员的演绎,这样的戏剧在还未上演时,6月份的票已几乎售罄。   另外还有一点,“关注生活,贴近百姓”的创作理念也是当今话剧创作的重要理念,不仅是故事贴近观众,在表演形式上也要增强观众的互动感和体验感。话剧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在观众中产生共鸣。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当今北京话剧市场是以民营团体为主导的。进入21世纪,小剧场在中国演变成了一个单纯物理性的概念。由于小剧场戏剧成本低、投资少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民营剧团推出的剧目和演出场次在我国小剧场的演出市场中已占有60%的份额。小剧场话剧在内容上围绕普通人的生活,表达平凡人的喜怒哀乐,反映社会现实,直击人性的劣根性,描写青年人的婚恋生活和情感困惑等。另一方面,在票房压倒一切的理念下,蜂拥而起的民营和非职业剧团将“搞笑”作为看家本领。小剧场的“小品化”倾向为它赢得了大量观众,轻松的剧情和低廉的票价成为白领和学生进入剧院的理由。另外,在表演形式上,民营剧团的展现的剧目增强了观众与演员的互动,人物与观众频频进行交流;舞台设计简单,空间感强;运用电影“蒙太奇”或“意识流”的手法使角色的“心理情感”外化,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观剧体验。2008年成立的戏剧创作机构“龙马社”吸纳了小说、戏剧影视、媒体等相关领域的领军人士加盟其中,致力于创作题材丰富、思想深刻、形式新颖的品牌戏剧作品。《操场》、《我爱桃花》、《有一种毒药》等作品都受到了业内专家、媒体和观众的好评。   当然,戏剧艺术是有其神圣地位的,并不是说观众有需求,剧团就要去一味的迎合,这样的话会破坏戏剧的其自身特点和艺术的追求。尤其是民营剧团,他们自筹资金、成本低、投资少,在剧本的质量上很难把控,一旦将商业化挂钩,难免会有急于求成的现象出现,因此,一定要提高编剧的专业素质,对艺术作品负责,不能将“低俗趣味”变成小剧场的代名词。   (二)加强政府政策对市民文化消费的助推作用,合理应对“票价高” 问题   根据资料显示,2012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5223元,人均GDP已经达到13000多元,但是文化消费水平人均才700多元,这显示出北京在文化消费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需要市民自身进行人文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大力出台相应政策来鼓励市民进行文化消费,进行财政拨款鼓励大中小文化企业、院团进行文化贸易和文化创作,这样才能促进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市民的文化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根据我们的调查,当今北京话剧市场“票价高”一直是影响市民走进剧院的最大门槛,这不仅是针对话剧市场,其实在所有演出市场中,票价与国民收入占比的不合理一直都是棘手难题。放眼国际演出市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票价在20美元至440美元;巴黎歌剧院票价在5欧元至180欧元;英国皇家歌剧院票价为27英镑至175英镑,50%的票价低于55英镑。如果是音乐会演出,最高票价更低。国外演出市场的低票价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政府直接拨款或税收减免政策实现的。回到北京,有数据分析显示,2012年,在北京实行了低票价政策以后,以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北展剧场等为代表的多功能综合剧场的演出平均票价为260元,比2011年的平均票价291元下降了10%。与此同时,平均上座率上升为82.5%。同年推行的“院线制”也实现了剧场由单一经营到行业经营的转变,它使得剧目以北京为出发点辐射全国,降低演出成本,使广大观众获得低票价的实惠。同时,网络票务也会推出折扣优惠,以中票在线为例,热门剧目的套票、折扣票能为大众提供多种购票选择,合理支配自己的文化消费。这些措施的确能够带动北京演出市场的活跃,使北京文化消费市场有新变化。   但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仍能看到在保利剧院上演的孟京辉年度戏剧作品《活着》,其票价从180元到1280元——1100元的跨度,其中仅约40%的票面价格在380元以下,其余60%则为580元以上;在海淀剧院上演的开心麻花爆笑喜剧《那年的梦想》,其票价为80元到1080元不等。2013年初,北京文化局副局长吕先富回应演出票价高的问题,他提出希望到2013年年底,100元以下的低票价能够达到剧院座位数的30%。北京演出市场的高票价有多方面原因,剧院场租、人员费用、宣传营销费用、创作方面的费用和剧院的税负问题都比较高,那么以这样的思路来讲,国有院团需要根据这些费用来制定票价,确保成本能够收回,其中低票价作为惠及百姓的部分,高票价就提供给希望享受一流观赏效果的人士,但其中大跨度的票价的确会使一部分民众望而却步,毕竟如果做到戏剧“普及”,在保“量”的基础上,“质”的代价也是双方共同担当的。那么谁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呢?   除此之外,贴近年轻的戏剧爱好者的北京三大戏剧节票房不甚理想。青戏节的资金来源与政府拨款和企业赞助,2012年纯票房收入为70万左右,加上拨款才能勉强维持实际所需的200多万元;南锣戏剧节坚持公益性,常需要自己贴钱;风马牛戏剧节则每年都有固定赞助,但也无法避免“往里贴钱”的窘境。收入上看,三个戏剧节的票价都大约在100元以内,每届的票房都在20万到40万不等,同时还有约30%的赠票、公益票。然而支出项目上以2012年为例,青戏节有180场左右的剧目和活动,光场租一项就占了总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再刨去1万至3万元左右的创作、演出费,宣传推广费等,真正能落到剧团以及统筹人员手中的工资少得可怜,甚至没有。戏剧节大多都是民营剧社发起的,在政府、行业协会支持下举办,相对来讲,它的社会融资能力差,自身也缺乏社会融资的意识,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很多工作都是靠志愿者和临时工来完成,报酬低廉,这也就导致了戏剧节前途迷茫的困境。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主导和政策推动,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十分必要。   (三)注重自身发展定位和创新,不断拓宽戏剧消费市场空间   当今一些剧团的行业意识、市场品牌观念薄弱,文化内生创新能力欠缺,版权保护意识需要加强,同时,政府扶持话剧市场发展的政策也有待完善。因此,在政府主导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下,各个院团需要注重自己的定位,以拓宽市场。   北京的话剧市场发展应该符合“求同存异”的理念。在发展戏剧艺术的基础上,国营艺术院团继续上演经典的大戏,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民营剧院、团作为当今北京话剧市场的新生力量,应该力求个性,注重定位,形成自己的发展特点。当今北京一些话剧院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比如,孟京辉戏剧工作室引领先锋话剧的潮流;国话先锋剧场坚持“时尚、先锋、经典”的格调;蓬蒿剧场致力于戏剧艺术美学的探索,积极打造公益性的戏剧艺术交流平台,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艺术交流场所;朝阳九剧场利用区域优势,与各国驻华使馆、多个国家的国际艺术节建立了艺术合作关系;雷子乐着眼为都市白领阶层解压,让都市青年在剧场充满放松心情的欢笑;繁星戏剧村“场制合一”,努力推出原创。这样,观众根据院团比较明确的定位来选择自己喜爱的剧目,对于剧团来说,这样的定位也有助于剧本的创作、剧目的引进与输出。   院团应该积极地进行资本运作、资源整合、股份改造,商业化运作,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积极拓展戏剧市场。注重市场调研、创作和产品营销结合,定向制作、企业委托、命题作品。适应市场需求,逐步形成创作工厂化、营销院线化。鉴于网络已成为大众获取演出信息的主要渠道,各大票务网站、社交网络等也应该加强对于剧目的宣传,积极推出折扣票,院团也要利用电子、纸质、街旁媒介进行宣传。这需要引进很多专业人员进行院团管理,结合政府推手和企业行为,促进北京话剧演出市场的繁荣,同时推动北京市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2012年北京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EB/OL].   http:///c35083.jsp.   [2]李宝群.当代中国话剧的一大困境[J].北京:中国戏剧,2007(8):12-15.   [3]张翼.小剧场大诱惑 北京剧场艺术演出收入持续增长[EB/OL].   http:////content_4391712.htm,.   [4]苏丹丹.北京各类戏剧,量多不精 树立品牌的道路还很长[EB/OL].   http:///wenhuabao/lb/186.htm,.   [5]新京报.摊开账本,运营很难[EB/OL].   http://.cn/ent//270344.html,.   [6]苏丹丹.演出收入增加 平均票价降低[EB/OL].   http:///wenhuabao/lb/149.htm,.   [7]人民网.回眸:北京小剧场话剧发展迅猛 成为都市新时尚[EB/OL].   http://.cn/n//c35.htm,.   指导教师:王海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专业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话剧演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