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之前在姜堰教育网工作五年,2009年12月之后来到...

日~12月3日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每日农经》节目内容 
□ 本刊编辑部
  强壮的簖蟹惹人爱 在江苏省的姜堰市,大闸蟹也被称为簖蟹。这与当地一种传统的捕捞工具“簖”有关,簖就是竹子篱笆,它垂直插在河道中,把河沿横截面切成两段。因为河蟹具有生殖回游的特性,当发育成熟的螃蟹沿河道回游的时候遇到簖,它就会想办法翻过去,落入渔民设置的专门捕捞螃蟹的工具中。只有发育成熟、身强体壮的螃蟹才能爬过簖,这种螃蟹就叫簖蟹。由于溱湖水质好,饵料丰富,所以簖蟹品质超群。很受者的欢迎。在姜堰市溱湖。簖蟹占到当地水产养殖总产值的51%,成为当地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联系电话:6,)
  以稀为责的红肉蜜柚 红肉蜜柚是白肉蜜抽的一个变种,它的种植量非常稀少。从外观看。红肉蜜柚和白肉蜜柚长得一样,但红肉蜜柚的肉是红色的,像玛瑙一样。在2006年,红肉蜜柚通过了福建省级的新品种认定,除了和白肉蜜柚一样含有维生素以及矿物营养元素外,红肉蜜柚还特别含有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因为红肉蜜柚产比较少,所以在国内外市场都属于紧俏商品。(联系电话:)
  11月20日
  探秘鸵鸟养殖上80年代末,我国开始引进鸵鸟并进行人工养殖。鸵鸟的生长速度很快,10个月就长到90~100公斤。鸵鸟肉可以做菜,也可以加工成休闲食品。一个鸵鸟蛋有1.5~1.8公斤重。一只母鸵鸟1年平均产蛋80枚左右,最多的可以达到100多枚。鸵鸟蛋的蛋壳比较坚硬。能制成精美的艺术品。鸵鸟皮手感柔软、透气性好,是制作皮制品的好原料。如今,在陕西省共有2000多家农户把饲养鸵鸟当做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养殖鸵鸟最好采用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因为鸵鸟产品走的是高端市场,个人销售很难打开销路,风险性大。(联系电话:029-)
  11月23日
  100元1公斤的虎斑鳜鱼 虎斑鳜鱼因其斑点形状像老虎的花纹而得名。浙江省江山市是钱塘江的源头,水产丰富,盛产各种鳜鱼。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虎斑鳜鱼。和翘嘴鳜鱼比。虎斑鳜鱼的体型偏圆,生长速度慢,2年才长到0.5~1公斤。虎斑鳜鱼对水质要求高,在同样的水质条件下,如果翘嘴鳜鱼出现浮头,那么虎斑鳜鱼就会大批死亡,虎斑鳜鱼肉质紧实、鲜美细嫩,易消化,补虚劳、健脾胃。对儿童、老人和体质不佳的人来说,吃虎斑鳜鱼既能补虚,又不用担心消化不良,因此尽管它的销售价格很高,仍受人们的欢迎。(联系电话:)
  穿上衣服的西葫芦 “法拉利”是从法国进口的一个西葫芦新品种,具有高产、抗病的优良-品质。种植户们在它刚结果的时候就套上袋子,这样水分不容易蒸发,湿润环境很有利于法拉利的生长,生长速度比普通的西葫芦快得多。由于袋内空间有限,法拉利只能在袋子内的范围生长,果肉越长越紧实,单果重量也加重了。套袋后,法拉利的生长周期缩短了3~4天,果肉更紧实,含籽量更少,外观大小一致、粗细均匀,且肉质非常清脆,口感好。保存时间更长,价格也比普通的西葫芦贵了3倍多。(联系电话:,)
  11月24日
  俏销的青皮紫心无花果 100多年前,一个英国人来到威海,带来了一批罕见的果树苗,这种果树在当地流传开来,如今还形成了大产业,它就是山东威海的无花果,新疆的无花果是黄色的,江苏的无花果是红色的,威海的无花果果皮虽然是青的,但肉是紫红色的。与江苏的无花果相比,它更甜;与新疆的无花果相比,它的汁多。威海冬暖夏凉,雨水适中,这让威海无花果有了软糯多汁、甜而不腻的浓厚风味,十分受消费者的欢迎。威海无花果直立性强个头高,树叶宽大虫子少,种在房前屋后既绿化了环境,还能吃到鲜果。在威海技术开发区,无花果形成了规模化种植,大型的采摘园就有十几个。无花果保存期很短,所以无花果果酒、果汁、果萘、果脯等就被开发了出来,拓宽了农民的销售渠道。
  11月25日
  化害为利的鱼 鱼是一种江湖里凶猛的洄游性鱼类,它主要吃活的鱼,抢食凶猛,是养殖业中的一大“害鱼”。这种“害鱼”,在浙江湖州的东林镇居然有人养它!原来,鱼虽然凶,但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消费者很喜欢,有了市场需求,养殖户当然就不会放过。在当地,冬季有买回鲜鱼做成鱼干吃的传统。因此有一种吃鱼的方法,就是腌制、晾晒成鱼干。大个的鱼因为出肉率高,还可以做成不同的口味,如醋溜鱼片、红烧鱼块、炸鱼干、鱼羹、红烧鱼块,曾经被看做害鱼的鱼,成了养殖户的宝贝,消费者心中的美味。(联系电话:)
摘自:   
更多关于“日~12月3日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每日农经》节目内容”的相关文章
杂志约稿信息
& 雅安市网友
& 上海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广西柳州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 太原市网友
& 广西网友
& 广州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5迎接姜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专题系列报道
硕果累累 催人奋进
教育篇:均衡教育让孩子快乐学习茁壮成长
过去的五年,姜堰市高度重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形成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优势,2009年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成为我省县级市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
在大伦中学,各个班级老师上课使用的都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系统。2010年9月,为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大伦镇投入85万元为全镇3所学校、44个教学班全部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据了解,农村学校配备这种教学设备在全省还是首家。
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姜堰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姜堰市农村学校基本上建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电子备课室以及计算机室现等代化教学设施。
近几年,姜堰市按照“适度超前、因地制宜、方便群众”的原则,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科学布点、合理取舍、整合调整,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年,姜堰市投入教育建设资金5亿多元,改造校舍危房,实现村完小楼房化,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标准的学校里就读,一些农村学校得到长足发展。
目前,姜堰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3%,3所中心幼儿园接收了省优质园验收;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99.9%,初中生升学率达98.5%;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中考多项指标稳居泰州市领先位置,姜堰中学首次获得北大实名制推荐资格。2010年,姜堰市共有7905名学生被全国普通高校录取。
与此同时,姜堰市强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让师资力量基本均衡。五年来,姜堰市改革了师范毕业生就业办法,变统分统配为考试择优、双向选择、市场就业,并将师资配备的重点向农村边远学校倾斜。2006年至2010年,660名师范类毕业生走上教育岗位,其中563名新教师被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占85.3%。
姜堰市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形成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优势,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教育工作先进市”,2007年获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称号,2009年被国家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成为江苏省县级市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2010年3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详细报道了姜堰市“实行教师交流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
农村建设篇:建设新农村打造幸福姜堰
过去的五年,姜堰市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镇村环境得到了改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集体经济得到了壮大,百姓的幸福感得到了提升。
经过紧张施工,娄庄镇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土建工程于今年6月14日竣工,标准厂房实现封顶。据了解,该工程是娄庄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于本月底进入试运行阶段。在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
娄庄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只不过是姜堰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标”。
2006年到2009年,姜堰市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整治资金2亿多元,累计疏浚整治市级以下河道166条879万方,实施村庄河道整村推进291个,疏浚土方1097万方;建设改造农村公路372.38公里,其中通镇公路72.5公里,镇际公路54.6公里,通村公路245.28公里,改造河道危桥300多座。
姜堰市从2006年起对262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整治,实现了姜堰市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全覆盖。中央电视台、《中国建设报》、《农民日报》、《泰州日报》等媒体对姜堰市村庄整治工作相继进行了报道。从2009年开始,姜堰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放在打造重点镇村这项工作上,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现“五有”目标。这就是有一项以上主导特色产业,有一处风情浓郁的居住点,有一批便民服务设施,有一条进出口绿色通道,有一套长效管理机制。
打造重点镇村,做亮新农村建设品牌。2006年,沈高镇河横村被农业部确定为部省共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2010年姜堰市溱潼镇和白米镇先后被泰州市列为小城市建设试点镇。去年,娄庄镇、张甸镇、俞垛镇、蒋垛镇等同时被列为泰州市农民集中居住新型社区建设重点镇,沈高镇河横村等15个村被列为泰州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初步形成了以溱潼、沈高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特色镇,以娄庄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特色镇,以白米、梁徐为代表的工业特色镇,以俞垛、沈高、华港为代表的绿色生态农业特色镇。
姜堰市白米镇每年都以“十大工程”推动集镇建设,从拉框架、打基础向完善功能、现代文明、精细管理、彰显特色转变,不断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健康追求、生态需求和安全要求,实现人文、生态、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五年来,姜堰市先后实施各类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56个,总投资14.4亿元。白米镇、张甸镇通过兴建多层、高层住宅小区等办法,不仅节约了土地,而且集聚了人气。娄庄、蒋垛、顾高等镇采取多元投资的办法,化解建设资金紧张的瓶颈。通过实施乡村道路、农村能源、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幸福姜堰”的新型城市正昂首阔步迈入新时代。
文化姜堰建设篇:文化引领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五年间,姜堰市坚持把文化姜堰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民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着力打造商业文化、市民文化、旅游文化,文化重点工程的实施成为引领姜堰新一轮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力量。
今年5月10日,以姜堰市清代棋圣黄龙士为故事原型的电影《黑白道》,在姜堰黄龙士纪念馆开机拍摄。影片以清代棋圣黄龙士与围棋高手徐星友,由仇视到成为师徒,并共同创造了永垂史册的《血泪篇》为主线,穿插黄龙士与三位女性的恩爱情缘,展现了黄龙士辉煌而曲折的一生。
《黑白道》将有三分之一的外景镜头在溱湖风景区、溱潼古镇拍摄,《黑白道》的拍摄制作无疑又将成为宣传姜堰文化、推介姜堰市旅游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姜堰市坚持把文化姜堰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民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力求使地域文化形成品牌并产生巨大影响力。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姜堰市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围绕城市文化轴线,制订出台《文化姜堰建设意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市区重要地段辟出160亩用地,用于文体中心建设,对文化项目建设所需资金每年初列入财政一并考虑。放大“天目山西周古城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溱潼会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和溱潼“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品牌效应,在姜堰城区筹建天目山文化产业园,形成以历史、名人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在溱湖风景区建设风景区文化产业园,形成以湿地、民俗、宗教、休闲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经过五年的努力,姜堰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覆盖,15个社区图书室、13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通过升级验收。
新增46件国家珍贵文物,总量148件,完成190处文物点的普查数据采集,公布了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类12项。
群众文化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溱潼会船节”,该节以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争赛,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如今已成为中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之一,今年姜堰市再次转变办节方式,还俗于民,把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2006年“两节”共接待游客2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千万元,去年“两节”共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亿元。
此外,一年一度的群众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向老百姓提供和展示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文艺踩街、群众文艺调演等系列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激情三水”广场文化演出致力营造社会文化社会办、办好文化为社会的氛围,至今已过百场,被群众誉为姜堰的“心连心”;俞垛“魅力水乡”,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热情,已连续举办60多场;娄庄“民间艺术联谊会”,写乡土戏、演乡下人、唱乡情歌、树文明风,博得了当地群众的掌声。
人口计生篇:新型生育文化让社会更和谐
&五年间,姜堰市坚持以保障民生需求为方向,以生育关怀为核心,以推进基层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为载体,以促进和谐计生建设为目标,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有了新提高。
走进省“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示范村——沈高镇河横村,醒目的新型人口文化宣传栏吸引眼球。条条温馨、规范的标语口号和一块块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展板,让人目不暇接。
新型人口文化宣传栏展出的内容包括河横村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计划生育诚信家庭标准,计划生育奖扶政策、婚育新风典型、生殖健康等知识。
近年来,沈高镇河横村创新人口计生工作,计划生育融入全面小康,人口文化融入乡风文明,生育服务融入生产发展,计生自治融入管理民主,形成了以培育能人帮扶、健康幸福、文明和谐、少生小康等四种示范家庭模式,取得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显著成绩。
沈高镇河横村新型人口文化宣传栏的建设只不过是姜堰市人口计生工作的一个亮点。近年来,姜堰市不断强化计生宣传教育形式,完善了市、镇、村、中心户四级宣传联动机制,形成了大宣传、大联合、广覆盖的姜堰市人口及宣传教育活动新格局。同时,广泛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倡导新型生育文化;全面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践行新型生育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五年来,姜堰市始终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婴儿出生率由2006年的5.02&下降到2010年的4.08&,死亡率由2006年的6.67&下降到2010年的6.5&。
“十一五”末,姜堰市“新农村、新家庭”示范镇、示范村(居)、示范中心户建成率达70%以上;世代服务体系覆盖率达100%,建成市、镇级标准化世代服务中心(站)16个,村级世代服务室283个;开展生育关怀行动,落实妇女发展项目87个,扶助计划生育困难家庭6380多户;先后向11000多名奖扶对象发放奖扶资金2500多万元,为764名特别扶助对象发放特扶资金280多万元。
姜堰市还通过开展生育关怀行动,采取帮项目、帮技术、帮资金、帮就业等多种方式,为贫困计生家庭打开致富通道。
五年间,姜堰市大力推行“阳光计生”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人口计生工作先后被表彰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江苏省‘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连续3年获得泰州市人口计生工作综合考核一等奖,白米镇计生服务站被表彰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站,市计划生育指导站等6家单位荣获江苏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站称号。
建筑业篇:整体实力增强&
发展日新月异
  过去的五年,姜堰市建筑企业紧紧抓住经济危机过后的机遇,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生产经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劳动生产率、利税总额大幅度提高,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建筑业在姜堰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凸显,为姜堰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泰州市建筑业“十强”企业中国锦宸集团承建的坝口工程项目是姜堰市重点工程之一,具体包括拆迁安置大楼工程、坝口人防工程、凤凰姜堰书城工程,其中人防工程施工难度、建筑面积均创姜堰市之最。之前,这样的工程均由外埠知名企业施工,这次终于花落本地。工程于日动工。
近年来,锦宸集团有限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合作发展、品牌拓业、奉献社会”的企业宗旨,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做大做强企业,先后被评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列316位)、“全国五百家最大建筑业企业”、
“江苏省建筑业最佳企业”、“江苏省建筑业综合实力30强企业”、“泰州市建筑业十强企业”、“企业资信等级AAA级企业”,并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江苏省AAA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锦宸集团是姜堰市建筑业中的杰出代表。2010年在泰州建筑业“十强”中,姜堰市正太、锦宸、万邦、中程等企业榜上有名。
“十一五”期间,姜堰市建筑业显现出稳健攀升的态势。5年内累计实现总产值约1157亿元,2006年至2010年完成产值分别为157亿元、
204亿元、235亿元、267亿元、294亿元,年均增幅在17%以上。
  “十一五”期间,姜堰市“建筑铁军”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国外的博茨瓦纳、纳米比亚、乍得等地区,留下了精品杰作。姜堰市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外埠市场29个,其中5-10亿元的外埠市场7个,超过10亿元的外埠市场9个。海外市场呈现“井喷”态势,2010年正太集团在博茨瓦纳中标承接了合同造价达2.1亿美元的博茨瓦纳大学工程;锦宸集团在乍得承建的炼油厂系列工程,合同总额达6.7亿元人民币。
  “十一五”期间,建筑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姜堰市建筑企业资质等级大幅提升,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初步形成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各类专业企业为补充的较为合理的资质结构体系,实现了中外两个市场全线飘红的目标。
姜堰市被省政府授予“建筑强县(市)”称号,创“鲁班奖”和“国优奖”工程3项,省(部)级优质工程106项;获国家级工法3项,省级工法16项。正太集团连续9年、锦宸集团连续5年跻身“江苏省建筑业企业综合实力30强”;万邦集团跻身“中国建筑500强企业”。2010年,姜堰市首次连获3项国家级工程奖。
精神文明篇:文明花开别样红 硕果累累满枝头
  过去五年,姜堰市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党建工作一起抓,老百姓既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又沐浴了精神文明的春风。
  王庆庚是顾高镇顾高村的一位村民。自从村里的农家书屋建成后,平时只要一有空,他便来到村里的农家书屋看书。像顾高村这样的农家书屋,姜堰市已实现村村全覆盖。
  农家书屋建设,是姜堰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过去五年,姜堰市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构建和谐美好新姜堰为目标,全方位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有力推动了姜堰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反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艺作品,以“激情三水”广场文化、文艺轻骑兵等形式送到基层,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开展“书香姜堰”全民读书系列活动,推动城乡阅读,提升城市品位;利用“公民道德宣传日”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宣传实践活动,引导姜堰市干群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坚持开展“月度新事”和一年一度的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评选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褒扬先进、倡导文明的良好氛围。“激情三水”广场文艺演出120多场次,观众30000多人次,送电影下乡放映15000多场次,送戏下乡200多场。“激情三水”广场文艺演出被评为江苏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案例奖。
  在文明创建上,城市重点抓社区、行业重点抓窗口、农村重点抓村镇。2005年姜堰市进入省级文明城市行列后,又迅速明确新一轮城市创建工作新布局,经过姜堰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姜堰市“省级文明城市”复检一举成功,为下一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农村,以“十星文明户”创建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行“文明信用创建”和“村风文明评议”等创新做法,涌现出一大批省市和国家级文明单位和先进典型,先后有60多家镇、村、社区、行业和单位进入省级文明创建先进行列,在全国第二批精神文明创建表彰中,共有一个单位和三个镇跻身国家级文明单位和文明村镇先进行列。
  扎实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关工委、“五老”队伍、社会志愿者作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等特殊群体。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阵地建设,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总言之,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了姜堰市民的道德水准,树立了姜堰城市的良好形象。为姜堰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综合治理篇:创新社会管理 姜堰新城更和谐
过去的五年,姜堰市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着力构建法治程度高、社会秩序佳的平安城市,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指数。&
姜堰市所有镇和村(居)民委员会都设立了人民调解组织,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选调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充实人民调解队伍。做到矛盾和纠纷化解不出村、不出户,消灭在萌芽之中。形成了事事有人问、事事有人管,化解难题快的局面。
五年来,姜堰市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纠纷11260件,成功率达98.9%。2010年,在泰州市首届“和谐使者”调解技能大赛中,姜堰市代表队取得了第一名。
在完善大调解网络的同时,姜堰市还全力打造打防管控体系。5年间,姜堰市深入开展命案侦破、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打击经济犯罪、查禁黄赌毒娼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姜堰市刑事案件总量保持平稳,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和“两抢一盗”案件同比逐年下降。
过去的五年,姜堰市建成重点单位和部位内部监控体系409个,行政村监控系统205个,居民小区监控系统93个;建成派出所图像监控平台18个,城区重要路面监控点1071个,城区路口高清电子警察18套;建成高清智能化卡口监控系统8套,达到省厅制定的图像监控系统建设“123”目标,实现了全时空覆盖,无缝隙防控。同时,采取车巡与步巡、武装与便衣巡逻相结合,每天保证20%的警力在巡逻一线,提高对违法犯罪的发现控制率和现行抓获率。警车上路亮灯,随时接受群众报警求助,形成严防、严管、严控的高压态势,挤压违法犯罪空间,压降各类案件。2010年在全省社会治安调查队组织的专项调查中,姜堰市人民群众对姜堰市公安工作的满意率达99.44%,位列泰州地区第一。
过去的五年,姜堰市法制宣传教育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了“五五”普法任务,建立“姜堰市领导干部学法网校”,创成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5家,泰州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6家,市级“民主法治村”299家。同时,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呈现新亮点,姜堰市被评为全省首批社区矫正示范市。“十一五”期间,姜堰市共有刑释解教人员1088人,安置率达98%以上,帮教率达99%以上,重新犯罪率在1.5%以下。
社会和谐篇:情注民生 奏响和谐发展乐章
“十一五”期间,姜堰市把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好城乡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奏响了社会和谐发展的华彩乐章。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一五”期间,姜堰市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了就业形势的稳定。
“十一五”期间,姜堰市新增城镇就业38897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7523人以上,累计扶持2.06万人自主创业,带动6.21万人就业,发放小额贷款551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就业形势持续保持了稳定。2006年到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增长7700人以上,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5年城镇新增就业32900人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十一五”的五年是姜堰市不断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五年,姜堰市形成了各类从业人员参加五项保险、城乡居民参加两项保险的制度体系,实现了从城镇到农村、从职工到居民的全覆盖。
据统计,2006年,姜堰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19万人,2010年达12.01万人,增长了30.7%,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7.9%;2006年,姜堰市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2.65万人,2010年达15.24万人,增长了20.5%,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8.8%。
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从2003年开始,姜堰市始终坚持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作为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狠抓落实,快速推进,目前姜堰市有59.4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农村医疗保障网络的全覆盖。
“十一五”期间,姜堰市新农合参投率逐年提升,由2006年的93.45%上升到2010年的99.1%,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2006年的每人50元提高到2010年的每人150元,补偿比由2006年的19.84%,提高到今年41.02%。五年间,姜堰市累计支出新农合资金28933.75万元,累计受益85947人次。
安居是民生之愿。“十一五”期间,姜堰市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始终坚持把改善中低收入群众住房条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改善民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建立起了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为主、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问题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姜堰市建成保障性住房近40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了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米以下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姜堰市从去年开始实施“4+2”镇三年倍增计划,组织镇区结对共建、垂直部门挂钩帮扶、机关部门效能帮扶,2010年,“4+2”镇财政收入全部突破3000万元,所有贫困户实现脱贫,基本完成倍增计划年度目标任务。2010年姜堰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131元,是“十五”期末的1.9倍,年平均增幅达13.3%,高于泰州市平均增幅水平。
数字连着百姓生活。“十一五”期间,姜堰市在民生建设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一个个民生工程的实施,不断提升着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小财政、大民生”赢得了百姓的喝彩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姜堰教育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