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苏科版八上数学全册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Copyright @
. 联系方式:
湘ICP备号 Ver 2.0《栽蒜苗》(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栽蒜苗》第一课时。一、说教材。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本节课要学习的条形统计图是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难度比第一学段有所提高。它是发展学生统计观念的重要一课。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而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在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加以理解。二、说学生。四年级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初步形成,他们很愿意去收集、整理和处理实验数据。在探索和讨论的过程中,主动性已经很强了。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数据画条形统计图,体会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2.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会制作条形统计图。3. 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难点是体会一格表示多个单位。四、 说教法与学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运用观察法、发现法、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空间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积极探索;在合作与交流中,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运用。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五、说教学过程(一)发起话题,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探究活动的动力。半个月以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活动,在自己家里栽蒜苗,仔细观察和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每天都会有同学向我汇报蒜苗的情况,还有一个学生的家长把栽蒜苗的过程拍摄了下来。成为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新课伊始,我就请学生把自己亲手栽的蒜苗展示一下,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活动之后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提议: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的观察记录和方法。当学生说到谁的蒜苗最高或是最矮的时候,我会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平时你是怎样做的?”以此来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结果,学生各个跃跃欲试,汇报了自己的观察记录方法,谈了自己在观察记录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并带着愉快的心情很快就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活动之中。这15天的观察记录,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并合理使用描述数据的方法,让学生从事数据统计,灵活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把讨论如何收集数据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始。(二)探究活动,深化认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我不是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填一填。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我班学生就是以六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这次也不例外。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把本组成员的蒜苗第15天的生长情况填在统计表中。2、试一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直观的条形统计图。我给每人发一张12×8的方格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学生会兴趣盎然的拿起笔来画。3、议一议。画着画着,就会有学生发现格子不够了?此时,我会抓住这一有意的预设,问道:“什么格子不够啊?”就着我会问:“那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呢?这样,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小组内解决,认真思考一下,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你们小组的其他成员。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于是,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4、画一画。汇报时,有人可能会说:在上面加几个格子。有人可能会说:画到顶之后再接着从下面画。还可能有人会说:换一张大的纸。等等。对于学生的主意,我会一一设障。比如说:统计图上面已经有标题了,没法再加格子了;又比如说:建一个10层高的楼房,建到8层之后,再从地面重新建2层,这还算是10层的楼房吗?经过一番激烈的对话,可能有人会说:“能不能用一格表示2,或表示3呢?”这正是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学生继续完成统计图。制作过程中,也会有学生提出:“一格表示2,那11怎么表示呢?或者一格表示3,那20怎么表示呢?”这个问题我可以不直接回答,而是集思广益,让学生说出怎么办。然后进行小结:可以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制作条形统计图。5、评一评。我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制作的条形统计图,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自评和互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然后结合栽蒜苗这一实践活动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点。6、问一问。在学生明白一格表示多个单位之后,我会追问:“刚才我们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解决了格子不够的问题。那么,在制作其他条形统计图时,一格究竟表示几个单位合适呢?”如果学生能说出要看具体数据的大小和条形统计图方格的多少,这自然是最理想的课堂生成,如果学生说不到位,那么作为授课教师就要适时点拨。以上是我所设计的探究活动的环节,也是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制作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思维与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因此,我在突破难点教学“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这个环节时,不是把这一做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思考解决的办法。这样,也就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三)综合运用,拓展思维。这节课的练习中,我注重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让课堂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并发展学生的思维。1、看统计图。此时,我会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参加我校组织的各种兴趣小组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出这里面用一格表示几个单位,从统计图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也许有人会说:我想参加足球兴趣小组,可是没有。那么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给校长写封信,建议他成立一个足球兴趣小组,那就太好了。学生一下子就从数学课堂联系到了生活实际,充分体会到数学原来还可以这样指导我们的生活,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价值。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本环节,我会课件呈现本班五名学生踢毽子成绩的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在玩中乐,乐中学,学中思,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归纳梳理,课后延伸。这节课最后,我引导学生谈学习收获和体会,并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最后留了一道实践性作业:等蒜苗长到一定的高度时,同学们可以尝试用自己亲手栽的蒜苗做一道菜。这样一来,使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得以延伸和升华。那么,整节课,我依据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给予学习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课堂上不断出现新生成,新的课程资源,从而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栽蒜苗《折线统计图》说课稿(转)说课稿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12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学过条形统计图,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本课将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六年级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并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2、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根据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对于统计图,在生活中我们运用――最主要是看统计图,如何准确分析统计图应该是新课程对统计图的定位,因为生活中处处是统计图:股票、每年政府总结的报告汇总――历年来各方面的经济增长。因此,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如何看统计图――基本的最多、最少,及折线统计图特有的变化等。而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根据统计图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渗透分析、推理的知识。一、教学的设计:为达到这些目标,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本课分成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实践应用――全班总结――知识拓展五块内容,在创设情境部分:通过展示一个学生身高情况统计图来复习统计表及条形统计图,在复习过程中,出现了“不计算,能不能直接看出陈东哪年增长最快”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折线统计图”第94页例题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整体感知折线统计图。呈现一张反映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的统计表,告诉学生这天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随之出现相应的统计图。学生虽然第一次听说“折线统计图”,只要看到统计图上那条醒目的折线就能明白这个名称的含义。第二步通过三个问题引领学生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三个问题的答案都在统计图上,第(1)个问题要看懂横轴上的信息,第(2)个问题结合纵轴的分段看懂折线上各个点所表达的数据,第(3)个问题分析折线的状态和数据的走势。设计这三个问题的意图是教学看折线统计图,所以要关注学生看图的过程和方法,在回答每个问题时都要说说是怎样看的、怎样想的。如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气温是从横轴上相邻的两个时间都相差2小时知道的;表示最高气温的点在折线上的位置最高,表示最低气温的点在折线上的位置最低;折线从下往上表示气温在升高,折线从上往下表示气温下降……第三步通过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比较,感受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达一组数据的大小,还能形象直观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状态。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探究新知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相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知识而不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能准确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演示真正来感受到线的变化而反映的数据的变化。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两块内容,第一块内容:校气象小组记录的学校一天气温变化统计图,最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到刚才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这块内容的设计重点是复习巩固。而第二块体温变化统计图,对知识又进行了提升,除了能读懂图外,还要求学生能进行分析和一些合理的推测。在总结环节,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小结,怎样看一幅折线统计图,从折结统计图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并促进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用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用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能意识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优缺点。二、素材的选取学习素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本课中的四个素材:身高统计图、气温统计图、体温变化图及商商店品销售情况统计,这些素材要多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三、数学活动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在其中学习、生长、发展和创造等。第95页“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练习看折线统计图。在回答教材提出的那个问题前,让学生仔细看图,从中收集数学信息。包括从统计图的标题了解图所表达的内容,从折线上各个点表示的数据了解它的具体含义,从折线的形状分析它所反映的态势……这些看图的要求采用学生交流“在图中看到了什么”的形式进行教学。第95页“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2题都是教学画折线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在图上描点并连成折线。描点和连线是表达数据的大小和变化态势,是制作折线统计图最重要的工作。用适当位置上的点表示数据,找到点的位置是完成制作折线统计图的关键。这道题在统计图上表示计算机台数的4个点,分别在横轴的四个年份对应的4条竖线上,还要与纵轴上的1格表示5台相匹配。在学生第一次进行描点练习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时注意三点:一是描点时可以利用图上的横线确定点的高度,要把点画在相应的竖线上。二是从左边第一点起到右边最后一点止,在每两个相邻的点之间都画线段,使各条线段连成一条折线。三是“想想做做”第2题的纵轴上把0~110之间画成折线所表示的意思对学生作简单的解释。以上教学,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学会了画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且认识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35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说课稿(全)-第4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35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说课稿(全)-4
4.2位置的变化;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位置的变化》;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数量、位;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1、会描述物体运动的路径;能根据经纬度确定移动物;2、通过研究数量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的联系,感受我;3、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关注;三、教
4.2位置的变化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位置的变化》。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数量、位置的变化》的第2节。本节课是在《4.1数量的变化》之后的学习内容,学生已经通过统计表和统计图直观感受了数量的变化。本节课还是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也为进一步学习函数作必要的知识储备,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会描述物体运动的路径;能根据经纬度确定移动物体位置变化的路径;会用变化的数量描绘物体位置的变化。2、通过研究数量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的联系,感受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感受用运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研究这些变化。3、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关注家乡的发展。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描述物体运动的路径;能根据经纬度确定移动物体位置变化的路径;会用变化的数量描绘物体位置的变化。 难点:会用一对有序的实数表示平面上物体的位置,体会数量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的联系。四、教法和学法::教法:尊重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事例入手,引入与探究新知,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学法:采取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观察、发现、分析、归纳出规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地球仪,地图。五、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分析,下面我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填空: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测得一弹簧的长度与所物体的质量有如下关系:那么当所挂物体质量为4kg时,弹簧的长度为
cm;当所挂物体质量为5kg时,弹簧的长度为 ;弹簧伸长了cm。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常关心事物的数量变化。认真思考,回答问题,概括弹簧的长度的变化规律,感受弹簧的长度随所挂物体的质量大小而变化。【设计意图: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准备。】(二)创设情境:1、引入:我国明朝有一位名叫郑和的航海家,你知道他的一些事迹吗?(积极回忆,踊跃发言,比一比谁知道得多而详细。)2、(出示P120实例)请按航海示意图,在地球仪上指出我国海军舰艇编队首航全球的大体航线。(小组合作:在地球仪上描出舰队的航线,让学生从笔类的移动过程中,感受舰队位置的变化,互相交流:(a)大家画出的航线大体相同吗?(b)画出的航线为什么存在差异,差异在什么地方?(c)怎样才能使大家画出的航线基本一致?)3、思考:假如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随行记者,当舰艇航行在茫茫大海上时,你该如何向全国的电视观众介绍舰艇的位置?(小组讨论,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这样的报道,都是如何介绍舰艇的位置的,从而得到方法,并且派代表汇报,举例说明。)【设计意图:通过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历史,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人民所取得的成就产生热爱之情,更突显出当代中国的强大与繁荣,产生对祖国的热爱;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利用确定的标志可以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但有时这种描述方法不够精确,增加标志的数量,可以使精确程度得到改善;明确可以用经纬度来确定移动物体的位置。】(三)典型例析:出示P120台风“艾利”移动路径,试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地图上描出“艾利”中心位置的移动路径。(书P121 表格)1、根据所给的经纬度,在地图册上描出“艾利”中心位置移动的路径。(实物投影出部分同学的作品)2、小组交流活动,并与上题中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利用经纬度可以准确地描述地球上的任意一点的位置,改变经纬度的数值,点的位置随之改变,感受数量变化与位置变化的联系。】(四)应用迁移:1、小组活动找朋友:(1)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说出他(她)的位置。(2)说出好朋友的位置,猜出他(她)是谁。(3)第3行第2列与第2行第3列是同一个人吗?2、 用自己的话谈谈,如何在平面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吗?概括:平面上,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通常需要一对有序的实数,我们用数量的变化反映位置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和小组活动,逐步明确可以通过(方位角,距离)和(行数,列数)表示物体的位置,从而概括出物体位置的方法,突出用数量的变化描述位置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五)练习反馈:P121练习。【设计意图:及时掌握基本知识点,巩固描述物体变化的路径和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六)总结反思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困惑?【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尝试将知识内化,融入自身的知识结构。2、让学生既谈收获,又要谈自己困惑的地方,与本课有关的则当堂解决,若与后面内容有关的,则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七)作业布置:习题4.2【习题4.2中是基本题,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知识;通过选做题,使部分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能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做到因材施教。】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
谢谢 4.3平面直角坐标系(1)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第1课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在学习了“数量的变化、位置的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引入,标志着数学由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这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飞跃,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就可以把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用图形非常形象地表示出来,因此平面直角坐标系成了研究两个变量的有利工具和重要方法,也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典型体现。所以说“平面直角坐系”是本章从数量过渡到图象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领会实际问题中确定位置的方法,会正确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2、会在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点的坐标描出点的位置,会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3、知道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象限的概念,理解各象限内点和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特点。4、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感受“类比”和“坐标”的思想,体验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与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并能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根据点的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难点: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四、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新知。五、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分析,下面我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各种目标的位置。(电脑显示课本第123页的第一幅图)小丽现在位于中山路与北京路的十字路口,她想知道音乐喷泉在哪里。小明告诉她:音乐喷泉在中山北路西边50m,北京西路北边30m。按照小明的描述,小丽能找到音乐喷泉吗?怎样找呢?(让学生先观察图片,再积极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这样从生活事例出发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2、如果将北京(东、西)路和中山(南、北)路看成2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十字路口为它们的公共原点,那么中山北路西边50m可记为-50,北京西路北边30m可记为+30。教师边讲解边电脑演示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原图上),你能在图上找出音乐喷泉的具体位置吗?(电脑高亮显示音乐喷泉的位置。)师:音乐喷泉的位置就可以用一对实数
(-50,30)来描述。提问:如果小明只告诉小丽“在中山北路西边50m”,小丽能找到音乐喷泉吗?只说“在北京西路北边30m”呢?(二)讲解概念,合作探究1.结合图形,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在这个图中,我们使用了两条数轴。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条数轴有何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投影显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电脑高亮显示坐标轴、原点)特别说明:通常,横轴取向右方向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通常是一致的。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1)让学生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要求单位长度为1厘米。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2)在直角坐标系中,由一对有序实数(a,b)可以确定一个点P的位置。过x轴上表示实数a的点画x轴的垂线,过y轴上表示实数b的点画y轴的垂线,这两条垂线的交点,即为点P。(师边讲解边电脑演示过程)师:在前面的例子中,实际上就是由实数对 (-50,30)确定了表示音乐喷泉的点的位置。提问:①如果a的数值变化,b的数值不变,那么点P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吗?②如果a的数值不变,b的数值变化,那么点P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吗?(3)提问:如果点Q是直角坐标系中一点,你能找到一对相应的有序实数吗?在学生回答交流的基础上总结:过点Q分别画x轴和y轴的垂线,如果垂足对应的实数分别是m、n,则点Q就可以用有序实数(m,n)来表示。(师边总结边通过电脑演示过程)(4)归纳并引出坐标的概念由此看来,在直角坐标系中一对有序实数可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反之,任意一点的位置都可以用一对有序实数表示。这样的有序实数对叫做点的坐标。例如,点P的坐标为(a,b),其中a称为点P的横坐标,b称为点P的纵坐标。特别说明:①横坐标应写在纵坐标的前面;
②点的坐标通常与表示该点的大写字母写在一起。3.自解例题,总结规律(1)出示例1题目,让学生尝试在自己所画出的直角坐标系中,描出题目中的点。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画完后,先同桌交流,再指名简述描出点A、E的过程。师电脑显示最终结果。(2)引出象限的概念,并讨论各象限内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2条坐标轴将平面分成的4个区域称为象限,按逆时针顺序分别记为第一、二、三、四象限。(电脑显示课本图4-7)特别提醒: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提问:①你能说出我们刚刚描出的各点所在的象限或坐标轴吗?②A、B、C、D四点分别位于四个象限,你能否根据它们的坐标并结合图形得到各象限内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吗?归纳板书:第一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③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又有什么特点呢?归纳板书:横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纵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3)学生拿出课前发下去的印有例2的练习纸,让学生完成后,说出点A、B、C所在的象限及各自坐标。追问:与前面我们总结的规律一样吗?(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P125练习T1、22、已知点A(x,y)且xy=0,则点A在( )A.原点;
B.x轴上;
C.y轴上;
D.x轴上或y轴上。3、开展游戏,乐中促学:每位同学都表示平面内一点,让居中的横、纵向同学建立直角坐标系。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表示的点所在的象限及坐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写出的坐标站起来。(四)课堂总结,拓展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布置作业,练习巩固第130页习题4.3第1、2、3题;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
谢谢 5.2一次函数(1)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次函数》.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第1课时.从数学自身的发展过程看,变量和函数的引入标志着数学从初等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而一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第一个函数,它的研究方法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为后面的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都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整个初中阶段,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存在于一次函数中.三者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也为方程、不等式、函数解法的补充提供了新的途径.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3、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变量间的特定的关系来掌握运动变化的本质.4、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5、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所给的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难点是:能根据具体情境所给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四、教法、学法: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引导发现法”与“自主探究法”五、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分析,下面我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根据题意列出函数关系式:1、某种汽油4.50元/L,加油x(L),应付费y(元),那么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如果加油前,汽车的油箱内还剩6L汽油,已知加油枪的流量为10L/min,那么加油过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与加油时间x(mi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2、电信公司推出无线市话服务,收费标准为月租费25元,本地网通话费为每分钟0.1元.如果用(y)元表示每月应缴费用,用x(min)表示通话时间(不足1min按1min计算),那么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25+0.1x
.【第一个情境,在给油箱加油时,首先是加油量与单价和付费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正比例函数关系;然后是加油过程中对油箱油量的估测问题,这是一个与油箱里的剩余油量、加油枪的流速和加油时间有关的一次函数问题.可设计如下问题:(1)你见过汽车在加站里的情境吗?加油后,付多少钱与什么有关?你会算吗?(2)在加油过程中,流入油箱的油量 与什么有关?你能随时说出油箱中的油量吗?(3)你会估算大约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把油箱加满吗?第二个情境是电信收费问题,电信收费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月租费,这是一个常量;另一是按通话时间计算的通话费,这是一个变量.情境所描述的计费问题是常识性问题,也是常见问题,具有一般意义,可设计如下问题(1)你家有电话吗?计算电话费与什么有关?
(2)应交话费是通话时间的函数吗?你能写出这个函数关系式吗?】(二)探索活动:1、组织学生讨论:上述的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还能说出一些具有这种特点的函数关系的实际例子吗?你能用一个表达式表示这个共同特征吗?
【学生思考、讨论、解答、交流.
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基础上,评价并引导、点播、探究规律. 】
概括:像这样,这三个函数解析式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整式表示的,我们称它们为一次函数.同学们说出的“y=kx+b”是这几个式子的共同持征,我们把它叫做一次函数的一般式.提出问题: 对于一次函数的一般式y=kx+b中的k可以等于0吗?为什么? b可以等于0吗?若b=0函数式子是什么?【同座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理解.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k≠0,因为若k=0,则y=kx+b变为y=b,此时没有一次项,就不在是一次函数了.b可以等于0,若b=0函数式子变为y=kx(k≠0 ,k为常数),此时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它是一次函数的特殊情况.
】2、互动练习:判断正误.(投影展示)(1) 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
(3)x+3y = 2是一次函数; (4)2y-x = 0是正比例函数.3、展示交流:下列变化过程中,变量y是变量x的一次函数吗?是正比例函数吗?(1)正方形面积y与边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2)正方形周长y与边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3)长方形的长为常量a时,面积y与宽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4)高速列车以200km/h的速度驶离A站,在行驶过程中,这列火车离开A站的路程y(km)与行驶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5)AB两地相距200km,一列火车从B地出发沿BC方向以120km/h的速度行驶,在行驶过程中,这列火车离A地的路程y(km)与行驶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三)达标反馈: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是正比例函数的是(填序号)(1)y=x-6;(2)y=2x;(3)y?x8;(4)y=7-x;(5)x=2y.
2、P148练习T1、2(四)总结评价:1、 内容总结: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意义和表达式.2、方法归纳:在具体问题中,如果涉及两个变量且只包含一个等量关系时,常用两个字母表示这两个变量,通过建立函数模型来解决问题.
识别一个函数是否为一次函数(或正比例函数)的关键是理解它们的意义,能将式子转化为其一般表达形式.(五)布置作业:习题5.2T1、2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
谢谢! 5.3一次函数的图象(1)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第1课时.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变量与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等有关的知识.学生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熟练的表示一个点,为画图像做好的充分铺垫作用.本节也是继续学习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2、经历一次函数的作图过程,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的画图技能.3、体会用类比的思想研究一次函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4、体验“数”与“形”的转化过程,让学生感受函数图像的美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归纳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能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难点是: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四、教法、学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类比法,还有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增强知识的直观性.五、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分析,下面我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1、知识回顾:什么是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什么?2、书本第151页的图片中,香的长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仔细观察图片回答下面问题:(1)这枝香点燃前长为多少?点燃5min后长多少?10min呢?请将你的观察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内.(2)用y(cm)表示香的长度、x(min)表示香燃烧的时间,你能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并判断是否是一次函数.(3)依次连接图片中香的顶端,你有什么发现?(4)以x轴表示香燃烧的时间,以y轴表示香的长度,建立直角坐标系,并分别描点(0,16)、(5,12)、(10,8)、(15,4)、(20,0).这些点有什么特征?【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图片隐含的丰富内容,引导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分析静态的图片,让静态的图片“动”起来.直观感受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为学生最终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实际问题数学化作好铺垫.】二、探索活动:1、操作:先让学生自学课本P152页一次函数y=2x+1图象的画法,然后再仿照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x+2的图象.教师提问:(1)如何列表?怎样描点?描多少个点?(2)点坐标如何确定?(3)为什么要连线?怎样连线?【在学习和理解画函数图象的基本方法后,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并进行交流.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画图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二是让学生再次感知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2、归纳交流:(1)由上面的操作你发现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的?(2)你知道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吗?这种画法的依据是什么?(3)你认为描哪两个点比较方便?【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图象时,要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通常选取哪两点比较方便.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y=kx+b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分别是(-bk,0)、(0,b).)】3、例题教学: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3x+3、y=2x的图象.【课本中的例题,为学生用“两点法”作图做了示范.在这里我又增加一个正比例函数,这样能让学生感知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及画图的简便方法.】三、巩固练习:1、一次函数y=kx+3的图象经过点(-1,5),则k=___________.【让学生体会待定系数法.】2、一次函数y=5x+2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__,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___.【方法:令x=0,求y的值;令y=0,求x的值.】3、P153练习T1、2.对于练习第2题,在学生画完图后,观察所画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这两条直线它们在位置上有特殊的关系吗?(2)结合这两个函数关系式想一想,函数中的k、b的取值具有什么特点?由此你有什么猜想?【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当y1=k1x+b1,y2=k2x+b2如果y1∥y2,那么k1=k2且b1≠b2,反之亦然.这题实际也是为下一课时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四)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1、做一次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2、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3、可以用“两点法”简便作一次函数的图象.(五)布置作业:习题5.3T1.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
谢谢!5.4一次函数的应用(1)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次函数的应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4节《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主要是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目的在于:一方面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突出函数这种数学模型应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章在学生已有的建立方程式或不等式这样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继续重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在建立函数这种应用更广泛的数学模型的进程中继续体现建模思想.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能根据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一次函数关系式.2、能将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3、在应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应用的广泛性.4、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根据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一次函数的关系式.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四、教法、学法:本节课选择由浅入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进行教学.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五、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分析,下面我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复习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复习旧知,为新课的讲解做铺垫.】(二)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给出第157页的问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了35km后,驶入高速公路,然后以105km/h的速度匀速前进.你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35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说课稿(全)等内容。 
 八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全集_初二数学_数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八年级上册...同时, 苏科版教材将 “边 角边” 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 说明...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 1 节 《全等三角形》 .下面,我将 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  一对一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数学前三章_初二数学_数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一对一说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  [精品]最新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全套教学案_初二数学_数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精品]最新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全套教学案,解决你的备课之忧!崇...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说课稿 图形的位似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而 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者缩小,本质上时位似图形性质的应用...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_数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初二上册数学要点总结一、全等三角形 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理解:①全等三角...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测试_数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例 1.( 2011 重庆江津)如图,四边形 ABCD 中,AC=a,BD=b,且 AC⊥BD,顺次连接四边形 ABCD 各边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