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丰碑的含义中的怎样理解丰碑的含义指什么?

谷文昌谷文昌同志(中)1958年在东山县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当地群众在谷文昌雕像前献花。谷文昌雕像。谷文昌纪念馆。谷文昌纪念馆内的雕像。■ 福建这片热土孕育了许多先进人物,谷文昌同志就是一个,我多次提到过他的事迹。他在东山县工作了十五年,带领全县人民拼搏奋战,把一个荒漠化的孤岛变成半岛,并建成了海上绿洲,使群众摆脱了世代逃荒要饭的苦日子,也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谷文昌同志的事迹同焦裕禄、杨善洲同志的事迹一样,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领导干部的坚强党性、远大理想、博大胸怀、高尚情操。——2014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撰文称赞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丰碑”。“先祭谷公,后祭祖宗”,他已经去世40年,却仍为当地民众深深怀念,阖家祭拜;他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战斗不息、奋斗不止,曾经“微风三寸土,风大石头飞”的土地,已变成茂密森林、美丽富饶的生态岛。他就是谷文昌,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 “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举首不见秃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今日的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绿树环抱、花田掩映,当年谷文昌老书记描绘的愿景早已变为现实。60多年前,这里风沙肆虐,旱涝为害,一片荒凉,森林覆盖率仅为0.12%。当地农民一年到头缺吃少穿,不少人只得端着破碗讨饭。1950年5月,谷文昌随部队南下渡海解放东山岛,先后担任东山县第一区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要向风沙宣战,条件再差也要建设社会主义!”谷文昌立下铮铮誓言,下定决心,率领群众踏上了斗沙治灾的征程。“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治沙方案出台了。然而,种树不易、规律难寻,自1954年起,东山先后8次大规模植树,均以失败告终。“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虽屡遭失败,但谷文昌毫不气馁,愈挫愈勇,与县委的同志一道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制订方案。回忆起当年的治沙经历,曾在东山县林业科工作的林嫩惠记忆犹新。培育木麻黄树苗,谷文昌带领林业科技术员,跋山涉水,为建设育苗基地四处奔走。“1958年3月13日,辛辛苦苦种植下去木麻黄树苗,不到三五天全部‘死翘翘’……”谷文昌火急火燎地赶来察看,他蹲下身子,看着仅存的9棵木麻黄树苗,像疼爱小孩子一样,时而看看,时而摸摸,“有9棵就有百棵千棵万棵。嫩惠,你好好总结一下原因……”林嫩惠回忆道。终于,9株木麻黄,变成了20亩丰产试验林,又海潮般向各村漫去……在谷文昌的带动下,全县管树护林蔚然成风。就这样,大家拼了14年,换来数万亩连绵沙丘与荒沙滩披绿装。“生态先行理念,是老书记谷文昌留下的重要财富。”历届东山县委、县政府都牢牢紧握生态文明的“接力棒”,加快迈向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旅游岛·富美新东山”,东山县获得“国家生态县”“中国最美旅游特色小城”“全国十大美丽海岛”等称号。“正是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谷文昌老书记的公仆情怀,东山党员干部始终把百姓放在第一位,这是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工作动力。”原东山县委书记陈易洲说。■ “党要求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谷文昌的工作笔记上写有这样的句子:“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在谷文昌心中,百姓的事最大。“党要求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东山岛是座海岛,与大陆最近距离不过五六百米,但水深浪高,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把海岛变半岛”是人民群众的愿望。谷文昌说:“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要敢闯新路,勇往直前!”他反复听取群众和技术人员的意见,与县委、县政府的同志酝酿讨论,毅然拍板:修一条海堤!把海岛与大陆连接起来。在当时人力、财力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修一条海堤谈何容易!这项工程1960年初动工,谷文昌担任建堤领导小组组长,将资金、技术、施工等难题一一破解,还经常到工地检查指导,参加劳动。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到1961年6月海堤竣工,天堑变通途,海岛变半岛。他为民高擎一把伞,为民敢扛一片天,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实事求是,敢于担当。打水井、修公路、建海港、造盐田……在东山,还有很多工程是谷文昌当年带领群众缔造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造福着东山百姓。■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东山谷文昌纪念馆里,一张黑白照片时常引得观众驻足——如火如荼的工地上,一位清瘦中年男子,与工友合力抬起石条,石条将他的背压成弓状。这是1970年,56岁的谷文昌担任宁化隆陂水库总指挥时,与群众共同劳动的情景。“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指挥不在第一线,等于空头指挥”——谷文昌的话语掷地有声。植树造林,治理风沙,修建水库,战天斗地的场景里,总有他瘦削的身影。“在东山的14年里,谷文昌大部分时间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跑基层”,曾任县委办通讯员的朱财茂回忆说,全县四五百位生产队长、将近60个自然村的生产能手,谷文昌都能叫出名字来。“谷书记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随身带着一把锄头、一个手电筒和水壶,白天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开座谈会,吃的是厚叶菜和地瓜梗熬的粥,睡的是地铺。”朱财茂动情回忆。■ “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在如今的东山县,谷文昌的家风仍在当地干部群众中传颂。谷文昌对待子女一贯严格,甚至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他的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从没有得到过任何“特殊照顾”。1976年,谷文昌的小儿子谷豫东高中毕业,最大的愿望是到工厂当一名工人。当时谷文昌夫妇已经是花甲之年,子女都不在身边,按照政策可以留一个子女在身边工作。谷文昌最后还是劝他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谷豫东被安排到南靖县偏远的山村朱坑知青点落户。1963年,女儿谷哲慧高中毕业进了县财政科当临时工。次年,谷文昌调到福州任林业厅副厅长,有关部门提出要将谷哲慧转为正式工,但谷文昌坚决不同意。直到1979年,谷哲慧才转正。谷文昌的5个孩子都没有沾过父亲的光,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他们说,“父亲很少说教,也没留下什么家书、家训,他的教育是身体力行的。”“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对权力畏戒,对底线坚守,党性原则永远是谷文昌头上的天。“用权以廉、持身以正,谷文昌身上的这种宝贵品质,正是今天各级干部不可缺失的精神钙质。”曾在东山任职的一位干部感叹。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在漳州因病去世,享年66岁。如今,在谷文昌纪念馆,前来参观、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长江日报记者宋磊《中国共产党人——谷文昌》作者孙永明:看见木麻黄人民都说会想起谷文昌“有人问我,现在写谷文昌有什么意义,谷文昌离我们太远了。我想,谷文昌离我们并不遥远。”前不久,《中国共产党人——谷文昌》一书以中、俄、英、德、法等9种文字同时向世界发行,作者孙永明为创作这部作品,曾多次到东山岛实地采访,他感悟深刻。“为了写作,去东山岛做采访,看见木麻黄,人民都说会想起谷文昌……没有谷文昌,就没有木麻黄,更没有今天美丽富饶的海岛。”孙永明发现,东山岛的人们把木麻黄唤作“谷树”。“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拿来做什么?” 这是谷文昌的誓言。采访中,孙永明一次次被谷文昌的精神深深感动。“基层干部来汇报工作,什么时候都不烦。普通群众来反映问题,三更半夜也不嫌。”他常年深入农村,挽起袖筒植树,卷起裤腿犁田,拿起钢钎打石头。谷文昌关心群众生活无微不至。他在红旗村劳动时,每逢生产队杀猪分肉,谁家的工分不够,他就拿钱买肉,让困难户能够吃上肉。逢年过节,谁家的孩子穿不上新衣,他就给谁家送钱扯布添衣。孙永明说,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这样炽烈的初心,这样的坚强党性、远大理想、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到现在也是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学习的好榜样。(长江日报记者宋磊)统筹:郑汝可
【责任编辑:李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理解丰碑的含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