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到,可以不戴助听器是不是越戴越聋?

叮当6个月大的时候,被诊断出先天遗传性耳聋。父母很快给叮当配了助听器,以为叮当很快就能和正常孩子一样了。
事情并不是想象得那么顺利。和很多家长一样,叮当父母也认为戴了助听器,就能正常说话了。于是,就把叮当交给家里老人带,只是嘱咐老人多和孩子说话,就放任不管了,忽视了孩子的后期语言康复训练,结果就是叮当不仅听声音还会有些困难,语言发展也完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很多父母看着孩子刚戴上助听器,就急迫地想马上达到最佳效果,希望孩子听得清,听的真,听得懂,恨不得下一刻,孩子就能像普通人一样说话。
实际上,刚刚佩戴上助听器的孩子,可能连“声音含义”都不明白,在他们听觉的反馈里,这些和杂音、噪音没什么区别。助听器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听力损失儿童“听得到”,至于“听得懂”并正常说话,是需要长期的听觉和语言训练的。
接下来需要在专业的语言矫正师的训练下,通过大量的声音刺激和语言输入,一步一步完成听声、语言积累的过程,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沟通交流。
什么时候佩戴助听器,很关键
对于幼儿来说,在0-6岁阶段,无论语前聋还是语后聋,失去听力都会影响语言发育,进而影响心理、性格等多方面发展。尽早为幼儿验配助听器,重新获得语言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另外,超过6岁后才佩戴助听器,对孩子影响较大,因为他们的大脑听觉中枢、语言中枢发育逐渐定型,过了这个年龄后,佩戴助听器的效果不佳,不仅听觉感知差,对声音辨制度不够敏锐,同时存在很多对声音理解方面的困难,这些都是语言矫正师极为头疼的难题!
准确验配助听器的基础是准确的听力学检查;而准确的听力学检查离不开孩子的主观配合。幼儿特别是尚无言语能力的幼儿,由于谈不上主观配合,其听力状况难以获得,更难得准确。
所以,对幼儿而言,完全准确地验配助听器是难以实现的,目前还没有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父母耐心地做好辅助工作,帮助医师和验配师做好每一步。
佩戴助听器前,家长应该了解什么
1、检查出听力问题,一定要及早验配,每一天都很珍贵。
2、不要以为一只耳朵能听到声音就OK了,一定要双耳都获得同样的听力补偿。
3、不同年龄适合佩戴什么样的助听器,一定要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比如耳背式助听器或许最适合年龄较小的聋幼儿。另外是否使用耳膜等,要听从建议。
4、性能与品质是首要考虑标准,保证获得高品质听力,对孩子将来进行语言康复非常重要!
5、做好阶段性的听力复检,对孩子的日常佩戴,要用心观察,防止意外发生。
孩子应该注意什么?
助听器非常娇贵,易损坏,易丢失,即使正常使用也有损耗,所以要引导孩子做好日常维护,在初次佩戴助听器后,都会有一个适应期,给孩子配上助听器后,家长不能撒手不管,因为听力正常的人,从小就适应了多种声音的环境,不管嘈杂,或是刺耳,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而且能够听得清,听得懂。
但是刚佩戴助听器的孩子,不但听不全,而且对这些声音没有理解能力,初次进入有声世界,但是没有听辨经验,这些都需要慢慢积累和学习。
对于某些声音,聋儿初次听到感觉并不舒服,因为表现出抗拒心理,需要家长给予安抚,及时引导,让孩子接受并习惯“辩”听。
刚佩戴助听器,矫正师会怎么做?
语言训练从听觉开始,听觉对声音的认识缺乏,是聋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要从听觉感知、听觉注意、听觉定位、听觉辨别、听觉记忆、听觉选择、听觉反馈、听觉概念、听觉理解这些方面,设计课程。引导孩子弥补听觉经验的差距。
对于双耳重度听障聋儿 、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来说,听觉能力的训练尤为不易,需要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以及学习难度,利用多种感觉渠道很有必要。
感觉渠道包括多看、多听、多摸。比如:利用触觉感觉声音震动和气流变化,看口型变化,找发音动作,表情理解说话含义,甚至可以配合使用一些简单的手势语
家长应该如何做?
1、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空间,先让孩子熟悉单一环境的单一声音,逐渐增加多种声音,让孩子逐渐适应,并通过声音对比,熟悉并适应声音产生的直觉干和方位感。
2、 利用日常家庭活动和亲子活动,让孩子熟悉各种活动产生的声音,比如流水声,开门声,打扫房间的声音等等。让孩子逐渐对声音产生感觉意识,明白声音的产生的自然状态。
3、 给孩子多看一些动画片,结合视觉信息,加强对故事情节声音的认知和理解。
4、 父母还可以带孩子走出家门,识别一些复杂环境的声音,让孩子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声音。
5、佩戴助听器后,让孩子尽快回归幼儿园或学校,社交会增加语音信息的接收和反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大有益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戴助听器是不是越戴越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