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什么是玄学,玄学的特点有什么研究?


玄学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概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一般来说,玄学指的是超自然力量、神秘现象和超自然知识的研究与探索。它涉及到很多领域,如哲学、宗教、医学、占卜、命理学等。在古代中国,玄学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超自然力量的智慧和知识。它包含了许多传统的思想体系和宗教信仰,如道教、佛教、儒家和阴阳五行等。这些传统的思想和信仰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长期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玄学也经常被用于解释和预测世界的各种神秘现象和事件,如天象变化、战争胜负、灾难降临等。此外,玄学还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占卜、命理学等领域,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现代文化的发展,玄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所下降。然而,在一些人群中,尤其是老年人和农村居民中,玄学仍然被视为一种神秘和有用的知识体系,被广泛接受和信仰。II. 玄学与中国古代文学(1)玄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玄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旨在探讨宇宙自然、道德伦理等问题。这种思想流派渗透到了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些玄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1.道家思想:《道德经》中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达了“道”作为宇宙最高原则和本体之源的观念;《庄子》中提出“蝴蝶梦”、“太虚无物”的思想,揭示了真实与虚幻、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关系。2.儒家思想:《论语》中提倡“中庸之道”,强调“君子务本”,表达了对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探讨;《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强调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来认识天地万物,反映了一种探索道德、自然、哲学等问题的思路。3.佛家思想: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这首诗表达了人们通过对自然和宇宙的观察和探索去超越世俗的追求,反映了佛家“放下尘埃、超脱苦难”的思想。4.道教思想: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这句话借用了道家的思想符号,表现了“道”与自然、人性等方面的关系。5.神秘主义思想: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这首诗展现了一种神秘的感受和体验,传递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思考。以上是一些玄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这些思想既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和内容。(2)玄学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影响玄学对于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诗歌方面,玄学主义者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通过掌握这种联系可以达到诗人的境界。他们也关注诗歌的音韵、节奏、意象和隐喻等元素,创作出富有玄妙之感的诗歌作品。在散文方面,玄学主义者通常会以个人经历或自然景观为素材,探索生命的本质和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他们也倾向于使用隐喻、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突出散文作品的玄妙气息。在小说方面,玄学主义者常常将超自然现象和人类生命相结合,创作出充满幻想和神秘的小说作品。他们也会采用符号、隐喻和象征等手法,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深邃的内涵和玄妙的情感。总的来说,玄学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等文学形式,都可以在其中感受到玄妙的气息和神秘的韵味。III. 玄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1)玄学为文学创作提供的思想启示和创新理念玄学是一种涉及超自然力量和本质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可预测的因果关系。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玄学可以提供以下思想启示和创新理念:1.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玄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作家可以借助玄学思想,描绘自然界中神秘的力量和现象,探究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微妙关系。2.引导读者去思考:玄学思想倡导人们开阔视野、深入思考,并对世界保持谦虚和敬畏态度。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可以运用玄学思想,引导读者自行思考、自行领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感受和体验。3.强调灵魂和本质:玄学认为人类内心深处存在着不可见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常常被现代社会所忽视或否定。文学创作者可以通过玄学的视角,强调人类内在的灵魂和本质,探究人性的真谛。3.呈现多元世界观:玄学哲学强调宇宙存在着无数神秘的力量和现象。这种多元宇宙观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得作家可以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探索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综上所述,玄学思想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创新理念,使得作家可以在文学中描绘出更加富有想象力、深度和多样性的故事情节,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2)玄学对文学语言和艺术风格的改变和发展玄学在文学语言和艺术风格的改变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玄学是一种超越理性认知范畴的思考方式,强调灵魂、心灵和神秘力量的存在和影响。因此,它对于探索人类内在情感、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主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在文学方面,玄学思想对于文学语言和风格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一些文学作品通过使用玄学元素来表达主题或情感,例如使用符号、隐喻、比喻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或描述场景氛围。这种运用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富有诗意和想象力,从而增强文学作品的吸引力和表现力。艺术方面,玄学思想也对艺术风格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绘画、音乐、舞蹈等领域,玄学思想被广泛应用,以表达对天地万物的敬仰和崇拜,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一些艺术家通过把玄学元素融入到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氛围,使其作品更有深度和内涵。总之,玄学思想在文学语言和艺术风格的改变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它通过提供独特视角和方法,丰富了文学和艺术表现手法,创造了更加富有内涵和意义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IV. 玄学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的挑战(1)玄学思想与传统文学观念的冲突和抵触首先,在古代传统文学观念中,作品的创作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例如“文必正、字必工、意必深”、“才情天赋、艰苦刻苦、充分阅读”等。这些标准要求作品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技巧性和真实性,以表达作者对人类生存、社会状况以及人们内心世界的理解和感悟。然而,玄学思想强调超越物质世界和人类感官认知的领域,注重灵性、神秘和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在玄学思想中,作品的创作往往更加强调心灵的觉醒、精神的升华以及对宇宙和神秘领域的探索。因此,从传统文学观念的角度来看,玄学思想可能会被视为违反作品真实性和艺术性的标准,引起冲突和抵触。其次,在传统文学中,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常是通过文本中的语言、情节和人物等元素进行表达的。而在玄学思想中,意义和价值往往是通过符号、象征和隐喻等更加抽象的手法进行表达的。这种表现方式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进而引发冲突和抵触。最后,传统文学通常强调作品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要求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主题和情感。而在玄学思想中,作品的含义往往是模糊和多义的,需要读者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探索。这种阅读体验可能不适合所有读者,也容易引起对于作品及其内涵的不同理解和意见,从而产生冲突和抵触。总之,玄学思想与传统文学观念之间的冲突和抵触是多方面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当今文学创作和阅读中,两者的关系和互动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化。(2)玄学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批评玄学文学作品通常是指通过神秘、超自然、灵异的手法来探索人类存在、命运等问题的文学作品,其受众与批评因人而异。一些读者可能会为这种文学风格所吸引,认为它能够让他们体验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探索人生的意义;而另一些读者则可能对这种文学作品抱有怀疑和批判态度,认为它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在批评玄学文学作品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例如,可以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考虑作者是否运用了恰当的技巧来表现主题,以及作品是否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和意义深度;同时也可以从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出发,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估作品的价值和局限性。总之,对于任何一种文学作品,接受与批评都是必要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辩论,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的魅力和意义。参考资料
}
背景介绍:我在纽约文化沙龙做演讲后,几位博士与我用邮件公开信的方式(所有列表中的与会者会读到)就玄学的科学性进行了探讨。讨论的焦点产生于对科学的不同理解。赵博士的科学观基于波普尔和库恩。本文对波普尔和科恩科学观提出了否定意见,展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科学观供大家参考和批评。在用一个类比来描述科学与玄学的关系后,本文回应了邓天媛博士的意见,并对实验细节提出了建议。一、波普尔/赵博士科学观分析操作定义的数学量化完全适用于数理领域,但若用于规范其它领域,则需作出以下两个不可能成立的假定:1)非数理领域的认知描述可以用精确的数字、符号及严格的句法规则来无损地表达。2)非数理领域不存在未知的变量及其影响。事实上,当我们从数理移至化学、生物、社科等领域时,一个操作定义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多的、不同层次、已知或未知变量的干扰。在心理学领域,病患或实验对象的self-report被广泛接受,这显然无法排除情绪、诚信的影响。因此若将操作定义必须数字量化视为“科学观中不可撼动的基石”,这将让我们陷入一个两难境地:要么承认除了数理以外所有领域都是伪科学,要么承认数理量化标准的权威性及评判标准仅限于其自身的评估框架。否则,其它所有领域的认知都可因“远达不到(数理)科学的标准”或拿出不止一个“黑天鹅”般的反例而被证明是伪科学。否则,不限制标准的适用领域会导致这样一个情形:一方面表达“科学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而在实际操作上却科学沙文主义式地用数理的量化标准来评判其它认知,不尊重其它学科的认知自治(intellectual autonomy),并宣称无法遵守其标准的认知为“伪科学”,从而在语境上对其它认识世界的方式贴上进行了否定。波普尔/赵博士科学观的问题在于:1)没有意识到真伪、对错、量化、程序的权威性仅来自其所属的评估框架,因此不可任意被用于规范其它领域。2)没有意识到数字量化方式无法梳理非数理领域多层次的复杂性,导致大量有价值的描述性认知被不公正地否定。3)没有意识到在人类语境中因为上述1)所否定的认知会被自动贴上虚假、愚昧、欺骗的标签。总结:数字量化可以协助却无法完全替代人类语言对通过科学方法所得到的认知的描述。缺乏足够的数字量化不能构成对其它学科的认知的否定意见。二、库恩/赵博士科学观分析库恩提出“范式(paradigm)”概念,认为范式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库恩认为随着数据的积累,该范式会被突破并带来科学革命,成为新的范式,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范式转移”。库恩对科学发展做出了一个迭代更替般的描述,然而库恩/赵博士的问题在于:1)他们的“范式”诉诸多数人的共识,拒绝接受不受科学共识所影响的客观现实。简单而言,他们认为,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甚至或许掌握在大多数人当中的少数人手中,后者或许可以引发“范式转移”,但真理绝对不会掌握在某些少数人手中,因此也不考虑他们的实验成果。通过催眠、口述及验证等方式所揭示的转世的细节、宇宙的真相;通过命理、占星对个体命运细节的研究,或许会被库恩归纳进“哲学范式”,但这是不正确的归纳,因为这些领域并非讨论空泛的哲思而是研究确切的现实,这些“范式”从来就没有“范式转移”,并且符合科学研究的思维和实验方法。2)从本质而言,库恩没有正确区分被科学所证明的认知与科学上的可能认知。任何被科学所证实的认知都从来没有被证伪过,仅仅只是被赋予了限制条件,比如牛顿定律在牛顿时代和现在都正确,只是我们发现了在某些条件下,重力的影响应该被加入进牛顿的公式中。换句话说,范式的“转移”从来没有存在过,只是我们发现了新的条件。3)库恩本质上并没有合理地描述科学发展,他描述的只是前现代时期(愚昧无知到逐渐清醒)的科学发展给我们仿佛经历了“范式转移”的感受。现代科学发展进行了无数革命,却没有任何“范式转移”。从人类基因组计划、治愈癌症的疗法、高速互联网、激光手术,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库恩的理论从来不被真正从事科学的科学家们所重视。总结:库恩的科学观本质上描述的是一种被称之为“范式转移”的感受,将科学共同体的共识视为科学“范式”的合理性来源,并且直接(傲慢地、反科学地、unscientifically)否定了某些客观真理的存在,无视后者所做出的符合高标准的大量实验。三、孔灵犀科学观——科学自治主义,其定义如下:由于真伪、对错、量化、程序的权威性仅来自其所属评估框架,因此其不可用于规范其它领域,故一切拥有认知自治,并通过体系测试的学科都是科学,其中:认知自治的特征是拥有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实验或观测可量化、可重复(即符合社科统计学标准);体系测试为“伪”科学反证伪三步曲,内涵如下:第一步,逻辑自洽测试。首先检验目标体系自身逻辑的坚固性能否经受住已知体系的碰撞。若中医是被检测的体系,我们问“西医将人体分成十二个系统,中医怎么看?”中医需详细解释自己的理论体系,并用自身逻辑对已知体系(西医)的既定逻辑进行评估。在本测试中,单纯用“自然科学里没有阴阳五行”为理由丝毫不构成对中医的否定意见。只要中医能够各方面自圆其说,就能通过该测试。第二步,成熟度测试。检验目标体系的实验方法、流程、标准,并用社会科学已经发展出的通行标准对每一步进行评估。 若中医是被检测的体系,需提供对比实验。如果一个新的领域缺乏足够的实验,成熟体系的工作者可以帮助并提供意见,而非直接否定、贴上伪科学标签。第三步,实用性测试。检验目标体系是否局部替代或局部超越已有体系;检测目标体系操作者的训练功底和使用能力。 若中医是被检测的体系,若把 “中医治不好所有的癌症”或“某些中药致癌”作为全面否定中医的意见,这是批评者自身的智力问题。若中医能局部替代或超越西医,即可通过实用性测试。对于不足之处则需不断发展、接受监管、执行基于研发的整改方案。任何学科都在演化和进步的过程中,外界用自身的认知和标准,或找出某体系的几处不足,即来加以全盘否定,这种方式并不具备辩护的力量。科学自治主义的反证伪三部曲满足我上封邮件所总结的沟通时的两大基本原则,从而杜绝科学沙文主义下的冤假错案。四、人类-宇宙-认知的比喻越来越多不容忽视的证据告诉我们,数理等科学领域只是解释自然的方式之一,且有诸多局限,却因享有过多权威,而伤害了某些领域的合理发展。对此宏大话题,我作简单比喻如下: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囚禁在一个黑暗的剧院中,只有屏幕是亮的。上面有无数、各类影子在移动。所有人都以为那是真相,于是加以研究并发展出一整套学问,试图从它们的动作中找到规律。那些对规律讲述最精准的人还会得到奖励。然而有几个人却这样说道:我们历尽辛苦在剧院各个角落找到了散落的纸张,汇集成了一本书名为《皮影》。借助微弱的灯光,我们勉强破译了书中的内容,它分三个章节:第一章《皮影秘》告诉我们,其实屏幕背后有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面有主光源和不同的次光源,物件用思想就能调整其形状。我们在剧院中看到的只是光源照射在物件上的影子。黑暗剧院的本质是虚拟的,灵魂降生于是此是进化的必须。在种种条件还会被传送到其它剧院,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场景、内设、管理方法。我们最终会走出剧院,发现属于源头的真实世界。第二章《皮影戏》告诉我们,影子的全过程都能用工具推演,这是因为过去和未来同时存在,而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只是人类大脑的构建。在此框架下的时空是一张没有缝隙的网络。选用合适的工具,分析任意一个时间的切片都能顺着网络脉络观测到工具承诺范围内的所有信息。无论趋势还是事件,命运75%~100%的内容都已经被注定,且能通过工具推导而被描述。个体几乎没有自由意志却感觉拥有完全的自由意志,此现实超越了人类线性大脑的理解能力。也正因为此,生命的唯一真实的目的是通过经历事件来获得内在的发展、意识的提升。第三章《皮影技》告诉我们皮影人物的构造秘密和潜能,描述基于视觉无法观测的能量场与神经、生理学尚未发现的能量交互方式所产生的诸如丹道、各类替代性疗法等真切实在改善生命体的实践和方法论。各类医学奇迹自古存在且反复长期被重复复制,只不过被占据了资源和话语权的西医框架所无视。在黑暗剧院内的时常发生着大大小小的辩论:规律捍卫者说:第一章是我们无法验证的宗教内容;第二章是我们无法承认的玄学内容;第三章是我们无法直视的巫医内容。这三章分别提到的“因果业力、阴阳五行、气血湿寒”等描述因缺乏科学依据而被认为是伪科学。真相追求者说:这三章内容,转世轮回、命理占星、替代疗法(丹道、中印医、顺势疗法等),每章内容我们都有大量的实验。虽然现阶段暂时无法提供与自然科学相关联的理论依据,但它们各自都有完善的理论体系,遵循严格的实验方法,且可以得到统计学的分析和解释。规律捍卫者说:对不起,即使不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去否定这些“学说”,它们也只有少量元素被单独提炼出来时或许能符合实验标准。大部分内容的量化程度依然较为欠缺,而量化操作定义是我们的科学观中不可撼动的基石。真相追求者说:由于语言本身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局限,使用若干相对抽象的描述共同确定一个精确描述是人类大脑的运作模式。这在心理学等领域普遍存在。数字量化的权威性只应限于仅用数字就能描述的数理领域,除非数字可以完全取代语言符号来描述客观现实。规律捍卫者说:即便如此,科学哲学中没有你们大玄学的位置,这是因为任何科学领域都不会声称,当前发展已经是该领域的终极版本、未来只涉及技术细节的研发和完善工作。真相追求者:科学不是信仰,而是一种思维和实践方法,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分歧。我们可以用社会科学的标准来设计并执行实验,并就如何理解这些实验结果展开科学哲学的讨论。其它层面的顾虑就让时间去解决。五、比喻与信息普及的意义很多宗教都有个类似的说法:对智者而言,不去满足求知者的求知渴望是一种罪恶。诚然在现代社会,用此概念将科普责任强加于人并不妥当。即便如此,赵博士通过对沙龙的投入也在极好地履行着这份责任。赵博士表达了对科普的悲观情绪:“为了让大众领略这些奇妙的思想,科普作家不得不放弃表述的严密性,做大量似是而非的比喻,这些比喻在我看来毫无用处,只能产生‘懂了’的幻觉。”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绝大多数正常人不会去把“‘懂了’的幻觉”视为专业训练,但这类比喻或类比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提升一种综合性的本能,即一种基于人性、经验和常识的创新能力。用科研的标准来摒弃科普,无异于抬起拐杖“善意地”用颤音警告一位涂鸦的幼女:你不要妄想这纸花..能散发..玫瑰的芬芳!事实上,能让人产生“‘懂了’的幻觉”需要经验和智慧兼具,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大师都是能信手拈来作比喻的天才。这些年来我接触了大量不同领域的人才,然而即使在美东这样看似人才济济的圈子,也只有少数的人能被称得上“有才气”。无论身在哪个领域,这类人的思维、言谈、文字或作品都有个特点,那就是能展示一种 “妙”的属性。妙即创造力,其内涵是在没有关联的事物之间构建出逻辑自洽的关联规则。它适用于任何领域,对于思想创新更是如此。能清晰梳理看似相互矛盾的逻辑体系并在单一事物上找寻独到视角来对接不同层次的认知细节,这便是创造力的标志。做比喻只是一种自然的表达,若能给人“‘懂了’的幻觉”会有效地促进我们在各自耕耘的领域里发展创新思路和成绩。占星学便是研究关联规则的学科:几千条逻辑严密的规则,产出近千个数值,两者用于阅读几百个抽象的符号在几十个不同环境下的作用,来判断人事在20多个时间轴工具上的发展细节。这是一门与宇宙智慧沟通的语言,所需时间和学会一门外语类似,不同的是,每个小时的投入都有趣味并让人成长。六、邓天媛博士的意见邓博士赞同赵博士的意见,觉得占星学没有操作定义可言,认为“占星不应凑科学的热闹”,并“尖锐地指出”我不应将操作定义诉诸于常识定义。此处不赘述本文对上述两点意见已做出的详细回应,只做新的补充。事实上,在科学哲学领域,波普尔的科学观更像是陈列室的废旧古董,而不是生产线上正在运行的机器。我做出的否定意见只是总结了最近几十年来已尘埃落定的讨论。值得一提的是,这不应过度解读为我对赵、李、邓三位博士的批评意见。由于我们每人都耕耘于一个领域,可能一生都没有动力和需求去深究这些科学哲学问题。仅仅只是在学科跨度较大的讨论中,一旦用数理领域的标准去否定其它领域时,对标准和定义的讨论才会成为迫切的需要。举例而言,占星学能告诉你在某年某月(甚至某日),因为什么人和事情而损失了钱财,但“破财,以当事人名下净资产减少X%为准”不仅是占星学没有能力做到的,在会计学中也会因为算法不同而产生争议。这不足以构成否定意见的直接原因是:生物学、心理学、脑神经学、政治科学等诸多学科都诉诸常识性定义。占星学可以类比为发展初期的脑神经学,后者用fMRI仪器检测大脑活动部位与人类情绪和行为的关系。若将Brodmann Area中的52个区域类比为十几张不同的分盘,占星学对星盘的描述则类似脑神经学家们对这些情绪和行为的描述。亦可对比咨询心理学,若各自选出已被证明的、能够代表精确性的陈述例句,并打散做语义学量化分析,我有把握认为占星学的描述会被认为更精确。邓博士说她理解我“对于占星的科学的一面的坚持”,但没有解释她这份理解的具体内容。我想直接给出自己的版本:占星涉及准确性,故对评估方法有实际需求。由于大量有价值的描述被不公正地否定,并在人类语境中被自动贴上牵强附会、弄虚作假、封建迷信的“伪科学”标签,所以我希望用统计学支持下的社科实验来打消批评者们的偏见。接下来赵、李、邓三位博士或许能够考虑:1)邀请朋友中研究科学哲学领域的博士来评估我的论述和观点 对赵博士所推崇的波普尔和科恩的科学观,我详细地阐述了否定意见,并提出了自己的论述。与其用“每个人的科学观不同”来作为这个话题的结束语或未来自说自话时的开场白,我更愿意读到逻辑上严密关连的回应,这会让每个人受益良多。2)邀请朋友中研究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来讨论实验的设计和规则 数据多或寡,评估方法有何不同?是否进行显著性检验?做回归分析?是否考虑变量的数值之间存在的非严格的依存关系?占星预测结婚年月的准确率,需要和纯猜的可能性作对比。比如20岁和26岁结婚的可能性不同,而26岁的国内青年和26岁的留学生的结婚率又不一样,这对可能性的计算方法有哪些改变?如果纯粹猜测只有统计学意义上不足1%的可能性,占星预测有20%准确率时是否具备科研意义?若达到50%呢?若80%或以上是科学吗?这些数字如何计算?精确到月日vs精确到年,两者在准确率上显然不同,那么语言描述的抽象或细致程度如何界定?篇幅原因我不穷举这类问题,但相信有社科统计学背景的博士生可以很快给出所有的解决方案。此外邓博士提及作者为熊逸的文章,并引述了一大段内容来表达玄学之玄。作为玄学研究者我想对引述的内容表达一些看法:首先,零训练就能操作的周易爻辞占卜,无法逃脱事后牵强附会的指控。爻辞占卜使用哲学性的语言,其描述过于模糊,更多是一种内在成长的提示。而且作者熊逸视“很多人相信、源远流长”为占卜准确的可信度来源,显然犯了最常见的逻辑谬误。其次,该段内容对周易占卜做出了误导性论述。这是因为六爻卦才是对占卜准确性的代表,其训练和操作要求较高,能对占卜事物给出更加细致的描述。事实上对易经的使用,自古即有“易理派”和“象数派” 之别。前者解读爻辞哲思,追求心灵的成长与智慧,后者研究卦象吉凶,关注占卜的细节和准确。我可以用一类比来回应邓博士引用的内容。作者熊逸拿锤子的木柄端去钉钉子并上微博发张照片说“其实大家都说钉进去了一点点哦”,邓博士转发时说“真的吗?就算进去这一点我也是不信的哦”,我评论道“不好意思他锤子拿反了,你们各自的信或不信都不构成对锤子作为一个工具的肯定或否定意见”,邓博士说“那你钉个给我看看呗”,我说“已经钉了一整面墙了,赵总、李总说接下来要当面钉,每锤一下都要拿游标卡尺来测长短。到时候你们提供钉子吧。就算有些质量差、一钉就弯(时间误差5-10分钟以上)、且不让用钳子辅助(生时矫正),只要对‘钉’和‘进去’的概念达成量化共识,你们自行商量我钉进几个钉子就认定锤子是个工具吧。”最后,玄学的“玄”字并非是指话怎么说都不会被推翻的模糊与玄幻,而是指自然科学没能证实,却客观存在的精准预测体系。因此邓博士所理解的“不够玄乎叫个啥玄学”,这是对玄学最常见的误解。我理解这种误解是普遍存在的,皆因缺乏职业考核导致玄学从业者素质低下所致,而这种局面进一步加深了“封建迷信”的刻板印象。所以我才需要从教学、著述、辩论、实验等多方面入手,用长期的实践推广和大量的实验证据为玄学正名。在结尾我想表达对几位博士就此话题花费诸多时间的感激之情。有幸参与这些讨论的确让我受益良多,因此词不达意之处在所难免,还望海涵。接下来,在科学哲学、社科统计学方法论这两方面达成基本共识后,希望更多朋友参与进我们的实验活动中来。-------------------附:赵博士、邓博士的邮件原文https://shimo.im/docs/r92gL9pvBSYxl1wS/}
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吗?事实上,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科学原理和玄学原理。严格地说,这句话在东方文化体制中被改为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玄学。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科学、哲学、玄学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首先,科学需要验证,具有可证伪性。它是基于对世界的观察,是通过观察、总结和总结产生的推论和认知;有界限感,一切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事实上,严格来说,科学和哲学实际上是早期物理研究中的一回事;科学相当于哲学理论的延伸和实践;当科学只能总结和推断结论,但没有实验验证时,就不能称之为科学。所以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和哲学之间通常的差距是实验验证。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许多想法仅仅因为受到当今科学水平的限制而无法验证;当无法验证和倒置过程非常合理时,争论的焦点将越来越倾向于技术原理,回到哲学本身,大多数基本原理无法通过实验验证。哲学的区别在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事实上,这些观点大多符合科学认知和倒退过程,但不能及时判断,只能依靠个人信仰来解决;所谓的信仰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事实上,我们现在所谓的形而上学只是在科学不完整之前,人们通过观察和总结对世界的认知。只是说现在很少有人专门为这些理论做实验研究,直到量子物理学的研究,意识对物理世界的干预才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研究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影响一直是东方传统文化。形而上学对世界的认知模式一直在研究,也是一直在研究的方向;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文化理论本身已经超越了目前的生产水平,但一直被许多人曲解,朝着不切实际的方向发展;事实上,如果它能与现代科学相结合,验证和解释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新奇的认知。至于玄学中的许多理论和文献,许多是用不同于当代科学体系的语言和结构写的,更多的是哲学和经验性的讨论和叙事文本。许多形而上学的文献和现代科学似乎完全是两个极端,所以当代大多数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根本无法研究形而上学,所以他们错过了真正探索许多原则和规则的机会。中国易经哲学当然不像现代科学那样准确。中国易经哲学在科学在科学与迷信之间,中国易经哲学不断地游走,时而科学,时而迷信。让人不确定。例如,预测有时准确,有时不准确。事实上,这是中国易学的原则之一。如果测完全准确,则违反天道。不允许这样做。这就是中国人说的,天机不能泄露。玄学并非没有出路,而是缺乏精英研究人才进行创新研究。将科学与玄学结合起来,玄学可视为前奏曲,科学则是进一步精确计算验证。如果两者能够成功嫁接,可能会突破当前科学前沿探索的一些瓶颈。只是说起来容易,扎实去做会有多难? @铭希懂易学 发布于 2021-12-03 11: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玄学,玄学的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