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一民与何乐辉的文学对话对理解齐一民的结合作品谈谈对文学性质的理解有何作用?


2023-05-31 23:39
来源:
华卷文化发布于:北京市
《研究还是被研究:日本二次会》,齐一民/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
晚上收到齐天大老师发来的在日本这半年写的文集《日本二次会》电子稿,随后给他写了回信。
与齐老师在博客里相识已四年多了,这四年里,我为他的三本小说写过一些感悟式的评语,他视我为文字知音。每读他的哲思文字,都会有许多感思。他所关注的事物,虽与我所关注的不尽相同,甚至有一定距离,但也正是他的这些文字,扩大了我的视野和见闻,并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在他的文字引领下,油然而生新的感悟和想法,以博客评论的方式与他的文字唱和,天长日久,积少成多。如今已有三本书的文字稿,放在我书桌上,虽未出版,但看着这些,读者与作者之间交流互动的结晶,感觉很充实。
每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智者交流。但在传统的纸质阅读时代,读者在读时,无法和作者对话,而博客,却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提供了平台。感谢网络!
齐老师的文字,是我读过的,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之一。其文学价值在于,他以如鲁迅杂文般犀利幽默讽刺的语言,以学贯中西,博览古今中外文学、哲学、政治、经济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以在国外10 多年打拼、求学、经商所获得的实践经验,还有在国内近10 年经商、教学、考博、读博经历中所获得的独特体验,融会贯通,所形成的独特思想观念,真诚地书写着自己的心声。他是学经济的,从事经商,在大学里教着商业理论的,但却是坚持着用文学这种方式,记录自己从商感悟和体验的为数不多的一个人。他20 世纪80 年代毕业于经贸大学,现在却在北大读博,专攻比较文学。他的优势在于:学识见闻广博,实践经验丰富,勇于、乐于给这个时代把脉。他推崇鲁迅,喜欢苏子,他的文字里有正气,有家国,更有可贵的平民意识。他的文字不是小桥流水,不是风花雪月,不是无病呻吟,不是粉饰太平,不是得过且过;有的是投枪匕首,有的是苦口良药,有的是大吼不平,有的是求真务实。
他的文字,是这个时代,还没有被更多人重视的文学珍品。读他的文字,需要透过他写的人、事、物,感知他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他的文字,是训练思维的跑马场,是驾驭语言的培训学校,是瞭望社会的窗口,是疗救顽疾的会诊室,是一个满怀梦想,以文字为良驹的热血男儿,纵横驰骋的疆场。
与他的文字邂逅,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能读懂他的文字,是喜欢文字的我的幸运; 能在他的文字感召下,书写自己的感悟,是在阅读中提升自我的一条有效途径。
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文字让我们成为挚友、知音。祝福齐老师写出更多作品!
张老师好!
真不好意思,劳你写了这么多关于我的褒奖文字,当然高兴,高兴的是毕竟还有你能读懂我文字里的苦心、苦衷,外加快乐,而且别忘了,我们还是两个合作者哩!你文章中说的都对,都是我想通过文字这种媒介传递和留存给世人的,技术一点,我是想用白话文体,写出苏东坡意境的“韵文”——有古文回音回旋意境以及写意,另外,还能再通过读者的阅读给文字追加意思的文章,这种文的感觉是随着白话文代替古文消失的,所以,我们见到的99% 的现代汉语文章——都是一维的,平面的,而不是古文似的简约但立体以及“复调”的。我博士论文研究的题目是日本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化,而日文白话文化的结果,失去的,也是古文体中的韵味。
呀,写得太学究化了吧,说明我比2006 年咱们“刚认识”的时候,有点理论水平了吧。一笑。
我从现在起除了再搞三年的论文,其他的,就是尽快把写成的书陆续出版。人一辈子下来能做的事情不多,我能做的不想再多,但留下20本的“天大文集”, 是未来10 年最想做的唯一的一件事,自然,我们的三部合著,就在其中。
再次感谢知音的知音,如有机会来北京一聚最好,什么时候我们的合著出来,我一定去陕西拜会。
多谢了!
(未完待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马桶道具,历史截面:听作家齐一民讲上世纪九十年代商界往事
[摘要]《美国总统牌马桶》是一个接近逼真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大变革故事”,其中含有个人命运的变革、小集体命运的变革,各种经营方式的变革、中外商业交往方式的变革、整个社会气氛的转型和变革等等,包罗万象,令人啼笑皆非。“裘八”们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敢于到商海中摸爬滚打,是一代“豁得出去”的、最具有原始企业家精神的玩家。
何乐辉:首先想请齐老师谈谈《美国总统牌马桶》这部小说写作的缘起和初衷!
齐一民:到目前为止,我的写作历史已经长达27年。
我的“创作元年”是1994年,当时我还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这部小说是我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第一部是《自由之家逸事》。
《美国总统牌马桶》的写作时间是1996年9月至1997年1月,近34万字小说才用了4个月,而且是在上班公司的“单间办公室”“偷”着写的。我当时任一家北美上市五金集团公司的“亚洲地区销售代表”,因为周边同事都不懂中文所以能“暗度陈仓”、每天我以六七千字的速度写作,当时我34岁,所以精力充沛,下笔有神,用现在的话说,应该算是个“合格网络写手”了吧。
至于写这部《马桶》故事的缘起,现在回想起来首先是写喜剧乐趣无穷,我特别乐意写那类故事而且自娱自乐,因此,那时候我作品风格都是讽刺和幽默性的。
那么为什么写《总统牌马桶》故事呢?
因为当时我是负责那家公司亚洲地区销售业务的经理,必须时常视察自己的“销售区域”,尤其是回中国出差,具体地说就是寻找国内那家公司产品的合格销售代理。
不久我就“大获成功”、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找到并成功扶植了几个能创造“辉煌业绩”的代理商——我们在国内的“主打产品”就是大家现在都司空见惯的酒店电子门锁,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同类产品,我们公司是北美最大的厂商,也是第二家进入中国市场的欧美公司。尽管是从零做起,几年后我们的产品在国内的销售非常成功,被全国许多最著名的标志性酒店和商业楼宇采用。
《美国总统牌马桶》的故事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以我和我率领的代理商团队的亲历为素材创作的。这个过程有几个“看点”,第一个就是一个外国品牌从无到遍布主要城市的全过程,第二个就是代理外国品牌的商人“裘八”等人的“发迹史”。
改革开放初期,国人致富途径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就是做国际著名品牌的代理商,因为当时“中国制造”和自主品牌的档次很低,还没有形成气候,因此,“当洋品牌代理”是 “万众创业”和最快致富的首要选项。
“裘八”的原型就是我在北京发展的一个代理商人,我目睹他和他的团队从几个“马路青年”、通过代理“北美门锁”而迅速脱贫、而当上公司老板,随之,他们的行为举止从“街头彷徨着”到开上吉普车、小轿车、直到呼风唤雨、颐指气使、开疆拓土、让“马桶”(电子门锁)的销售从无到有、从北京顶级酒店走进其它城市的全部过程,而我自己,就是书中那个“裘八后面的操纵者”——北美厂家负责整体市场布局拓展的总指挥“马同斯顿博士”(小说中人物)。
从“裘八”(意思是”求发财”)们在代理“洋品牌”过程的大举成功和经济地位几年之内的迅速改变,就引导出《马桶大战》故事背后的上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整体变革——这样一个话题和高度。
因为“裘八”们在将舶来产品成功植入豪华酒店和高档商业楼宇的过程中,需要和方方面面扮演各种角色的人打交道,“马桶”(电子门锁)是个“门轴”,随之转开的是以北京上海南京等中国主要城市里和此类产品发生关联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比如采购决策者、酒店各级经理、保安部门负责人、住店的客户、零售市场上百货公司的消费者等等,因此,几百家酒店的进入过程中就有几百个令人匪夷所思和色彩缤纷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是我杜撰的,都有其“故事胚子”,只不过我把它们用“假语村言”讲出来、还把真事“隐匿”起来了。
总之,一部《美国总统牌马桶》就是个接近逼真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大变革故事”,其中含有个人命运的变革、小集体命运的变革,各种经营方式的变革、中外商业交往方式的变革、整个社会气氛的转型和变革等等,包罗万象,令人啼笑皆非。
用主人公的绰号表示,就是全民“裘八”——举国“追求发财致富”的事迹。
何乐辉:有媒体将《美国总统牌马桶》定位为一部商战小说,我个人以为这种定位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作品和作者是不公平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全民皆商的年代,商业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我更愿将《美国总统牌马桶》定位为一部现实主义的社会小说,是一段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鲜活而深刻。当然我也不认同“全景式的历史画卷”这一提法。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这部小说?
齐一民:首先,它是部“商战小说”是肯定的,因为小说的素材就是商场上的实战经历。从本人的教育背景来说,我本科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而且是管理学硕士,在渥太华大学学习过一门MBA“商场学”课程,写《马桶故事》时我已经有了日本和北美总共近十年的国际商务经验,在这些背景铺垫之下,《美国总统牌马桶》也可以说是一部“国际市场销售学”的“案例读本”。尽管故事头绪看似杂乱无章令人眼花缭乱,但整体结构是有意识地按“市场进入”全过程的步骤写的,比如首先要进行市场细化分析、锁定目标客户、然后取得“样板工程”、之后再逐一扩大战果;以点带面,先从“项目市场”切入,然后进入“零售市场”;先从本地开始,接着发展到外地,直至覆盖全国。
必须指出的是从我亲自负责管理的“马桶”(酒店门锁)进入国内市场的实际过程来看,和MBA“Marketing”(“市场学”)理论方法几乎全部吻合。因此,《美国马桶故事》可以说是一部“理论结合实际”的“商战小说”,是一部符合国际市场学理论的文学教科书。
《美国总统牌马桶》的写法是“情景喜剧”式的,也是“概念先行”;具体运作就是我每天下班回家后利用在家的时间构思下一个章节的框架——假如这几节说商场上的腐败和暗箱操作,我就构想几个送礼品的法子,法子有了之后,再设想怎么送、什么时候送、送到哪儿——书中就有把对方想要的结婚证、离婚证塞进样品马桶肚子里面的情节。再比如,如果写怎样开拓零售市场,就要先想好一家大型超市的名字,然后怎么给消费者设局、怎么制作做忽悠广告等。
结构和架子在家想好之后,第二天我就去办公室上班编写故事细节了。
当然,正如您说的,由于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就是“商”,就是全民鼓足干劲甚至不择手段地寻找商机,就是通过“倒买倒卖”改变各自贫困的命运,而不是后来风行的开工厂或者从事房地产金融行业,因此这部小说也是九十年代末那些年的一个缩影,是个历史的截断面。
说“全景”谈不上,说“半景”算是够了。
何乐辉:著名文学评论家程光炜教授认为:“在大众文化传播的时代,人文的历史日益退向边缘。道具化的历史,正以千百种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而在这部小说中,马桶显然是作者有意设计的“道具”。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是“马桶”而不是别的?
齐一民:程光炜先生不愧是著名评论家,在他的评论文章《道具中的历史》里,他用了两个关键词,第一是“道具”、第二是“历史”,这就十分精准地抓住了《美国总统牌马桶》的关键。“历史”如上所述,“道具”也十分正确。
这个“马桶道具”还是我夫人贡献的呢。
一天在蒙特利尔的家中,我在琢磨着怎么才能把我和代理商们在国内开拓门锁市场那两年里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用写情景喜剧的方法写成小说。我感觉一定要用一种符合喜剧标准的“工具”把那些零散的故事串联起来。起初我想到的是“手纸”,但觉得“手纸”(Toilet Paper)还显得太轻薄,承载不下那么多沉甸甸的事迹。正当我冥思苦想之际,我爱人说你不如用“马桶”,碰巧,那时有个国内朋友想把国内的马桶盖卖到北美,就给我们家发去了一个木制的马桶盖·······。。。。。,就这样,“马桶”这个道具就应运而生了。
马桶肚子够大,能无限塞进故事,还能用水冲掉,随进随出,和传统污秽物处理方式相比,抽水马桶又是革命性的。
由于“马桶”在《美国总统牌马桶》一书中被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我索性在2000年之前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和四部中篇小说中都添加了“马桶色彩”,最后集体“打包”成《马桶三部曲》,并于2001年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是用“马桶”置换并代表了我那些年参与经营的各种五金产品和建材产品;由于“马桶”本身就是建筑家装材料之一,又非常符合喜剧的风格,就这样逐步地,我至少变成了文字上的“马桶专家”——写小说的那几个月我从朋友和同事那里收集了许多和“马桶属性”相关信息和趣闻,有的被当做情节写进了小说。
也可以说,我用一个能坐、能冲、能观赏、能“品味”的道具“马桶”,把发生在高级楼堂馆所里的那些趣事和涉及的诸多人物都填充、“强塞”了进去并“哗啦”冲走了。
留下了上世纪末马桶水的激荡旋转回声。
说到道具和喜剧的关系,据我所知,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名著《动物农场》就把动物当初了象征和道具。
还有,我这几天正阅读美国幽默作家约翰·肯尼迪·图尔的《笨蛋联盟》——他的风格和我的有相似之处,里面也频繁使用了“肮脏的道具”——幽门。
莫非这是编写幽默故事人的“英雄所见”?我写《马桶故事》时并不知道他们二人。
道具又有点像玩高低杠的那个“杠子”,只因有那条横杆,体操运动员才能再上面转圈炫技, 假如没有呢,他们怎么显示自己的特异功能?
何乐辉:我是“裘八们”的见证者,尽管那时我还在军队,我对他们很熟悉。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草莽英雄,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创业者,拓荒者,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经济。他们的存在与价值后来浓缩到了那些目前称之为“任正非”、“柳传志”、“马云”、“华为”、“联想”、“淘宝”、“京东”、“QQ”、“微信”的符号之中,融入并影响到了我们当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美国总统牌马桶》塑造了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或一批典型人物,“裘八”又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和典型形象。作为作家,您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和“裘八们”(创业者)在其中的作用?
齐一民:出国、下海,万众创业是那个时代的汹涌潮流,现在想起来都令人心潮澎湃,。因为当时大家都不富裕,社会经济地位的“固化”还基本没有完成,因此,人人都火火的,手里啥产品都没有,邻居见面就坐着板凳开聊怎样进出国际大市场。
从我小说《美国总统牌马桶》那几个故事原型人物来看,他们后来身世也大起大伏,有的先发财了但没守住财富,有的共同创业兄弟之间分崩离析,但无疑,在那批人之间就诞生了马云和任正非。
细想,马云好像是1994年开始创业的吧,他起初的几年可真不如《美国总统牌马桶》故事里“裘八”的原型人物——“裘八”头几年可比同期的马云阔多了。
马云之所以能最后成为“马云”,原因之一是他是那批下海中小商贩里受过高等教育的——我认为,是良好教育和语言能力让他能走向了国际。
具体说就是光当“代理”贩卖别人的东西,而不拥有自己的软硬件产品,是不能持久的。
“裘八”们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敢于到商海中摸爬滚打,是一代“豁得出去”的、最具有原始企业家精神的玩家。
用“最可爱的人”恐怕不合适,但说他们是“最有意思、有故事的人”总可以吧。
何乐辉:《美国总统牌马桶》围绕一个小小的马桶,把一些宏大的命题呈现在读者面前。有些命题,一时半会儿还找不到彻底解决的办法,比如中西方文化的隔阂,比如人类的历史恩怨,2020年的疫情让这些问题又凸显出来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您觉得裘八们面对这些困境时会是怎样的态度和方式?
齐一民:如果我们用“裘八”形容“自我创业者”的话——我后来也曾经是过,用“哀鸿遍野”和“狼狈不堪”来表述2020年全球的他们,恐怕是最合适的。
1998年我从加拿大回国,不久就不再当“马同斯顿”(《美国总统牌马桶》里那个国际公司销售代表),而自己当上了“裘八”——代理一个意大利建材品牌。起初的几年也非常成功,但2003年也就是闹“非典”那年,和今年的情形十分相似,产品销售一跌到底,于是我就把公司关掉了,还写了一部《可怜天下CEO——一个“非典型”公司的管理手记》作为纪念。
今年是全世界中小企业的灾难年,“裘八”们“求发财”是绝对不可能的,底线是别倒闭,这已经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何乐辉: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读《美国总统牌马桶》,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您是位预言家,您似乎于二十多年前在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未来有一位与马桶有关的美国总统上台,而且也与中国有关,与“裘八们”有关。您如何解释这件有趣的事情?
齐一民:之所以把美国总统和“马桶”联系起来,是因为当时“美标”(American Standard)洁具刚刚进入中国,我受到了启发,还有加拿大那边总和美国有摩擦,喜欢拿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强人当说话的靶子寻开心。那时候美国总统是克林顿,他年轻气盛,趾高气扬,我于是就编了一个美国总统名叫“克扎菲”——把“克林顿”和“卡扎菲”两个势不两立的强人给组合了起来。
后来我从网上真的搜到了现任美国总统“川普牌”的马桶,好像类似商标还被国人抢注了。
《美国总统牌马桶》描绘的是九十年代末的洋品牌代理大战,要说真正的预言其实在小说的最后一章的结尾,就是我预计进入21世纪后,一个新的由中国人制造的“未来牌”马桶会像一个冉冉新星那样迅速升起,成为下一个世纪马桶的最佳品牌;中国的“裘八”们将改换门庭,抛弃那些洋货而成为自主“未来”马桶国际销售大军中的一员。
那是我在1997年寒冬写的,当时还只是我在那个蒙特利尔严冬办公室里独自做的“中国梦”,算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没想到仅仅过十几年之后,预言还真变成了现实。
如此说我预测的非常准确,当然,那其中包含着我本人的真心期待。
算是“心想事成”吧。
同时,在小说的结尾,我也预测到了中西之间即将发生的“遏制”和“反遏制”。
何乐辉:作家是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一段人类历史,总结和揭示人类社会的某些本质和规律,部分作家还会提供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和诘问。面对未来,《美国总统牌马桶》最后似乎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这条路看似是商业的,读者完全有理由理解为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条明路,这条路明显带国家意识和民族性,这或许就是作家的思想倾向和理想吧?
齐一民: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我当时作为指挥中华大地上“马桶(酒店门锁)大战”的总导演,既要在“战场上”指挥麾下代理商们同来自各国的对手——竞争品牌们血拼,同时,我不情愿继续总当洋买办的处境,希望有朝一日祖国的品牌横空出世,实际上,当时就有国内想建电子锁厂的民营企业家去我那家工厂参观——当然是打着当用户的旗号,我还热情地带着他们参观工厂的各个生产程序,后来那个企业家就在深圳开成了国内最大的电子锁厂,现在也应该把国产门锁出口到世界各地。
我想这是身居世界各个角落的华人的共同意愿吧。
何乐辉:读《美国总统牌马桶》,笑过之后,总觉得小说中有种隐隐约约的寓言,有某种警示,有种紧迫感,但也说不太清,您能告诉我我的这种感觉是对的吗?
齐一民:说实在的我也说不太清楚再读这本自己写于四分之一世纪前的大部头小说的感觉,第一是我佩服自己的语言是那么的流畅、一气呵成,几乎没怎么改动就出版了,而且京韵十足;第二是小说的结构几乎无懈可击,浑然一体。第五章“抗日”、即与“皇天牌”马桶的南京大决战情节,其实是因为那期间日本频繁挑衅中国而愤然补充上去的。
我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无意间为九十年代的中国留下了一部能“还原当时感觉”的“野史”——其实说“野”也并不真“野”——书里的人情世故都有原型,都不是凭空捏造。
还有,作为“田野语言学家”(黄集伟先生语)的我,肯定会在一本书里留下那几个年头最时尚流行的语料。我已写了二十八部书,每一部书的语言都可以和那一年“标记性语言”对号入座,因此,谁要想知道九十年代中国人特别是北京上海地区的人怎么说话,就请去看《美国总统牌马桶》吧!
何乐辉:通读全书,《美国总统牌马桶》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漫画小说、相声小说,时而荒诞,时而讽刺,但我还是想将这部小说定位为现实主义作品,具有后现实主义文学的许多特性,这些表现手法,对于人物的塑造和事件的叙述是恰到好处的。您在写作这部小说时,是有意的设计还是跟着人物和故事的进展顺理成章而成?
齐一民:上面说一些了,这部书的写法是模仿情景喜剧,就是一节一个“核心概念”,到每节的尾声进入高潮,抖个包袱,也有点中国传统章节小说的味道。
全书分五个章节,按“市场进入”的步骤层层推进,最后一章达到顶峰——即世界各国品牌马桶在华夏大地上拉开“做掉”日本“皇天牌”马桶的围剿大战。
您说是现实写法吧,它肯定是以我们北美电子门锁的开拓市场实战经验为依据的,但也不全是,比如最后的“南京保卫大战”就是我凭空想象的。
这部书的确有后现代的味道,读着有掉进马桶爬不出来的晕眩感,这就是道具选择正确的神奇效果:因为抽水马桶诞生的历史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的一部分,因此它是激烈商战外加“集便器”(建材行业这么说)更新换代,前者(商战)壮怀激烈精彩纷呈,后者(集便器)玄而又玄、集文明文化各国习性习惯为一体,您想,前者是打仗、是破坏性的,后者是擦屁股使人显得更加文明,这两种“概念集合”混杂一起,能变种出多少种离奇的现象。想起来都会发笑的。
因此,如果《总统牌马桶》今后不被文学史磨灭能成为一个“景点”,我要感谢我爱人,她送了我“Toilet”编造这个好故事的模具。
何乐辉:在我与您的交往过程中,您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有趣的人,谈不上幽默,但《美国总统牌马桶》的语言极其幽默,嗯,是幽默,不是滑稽,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差?
齐一民:哈哈,您看到的是假象(一笑)。
其实,幽默是讲对象的,要看对方和语境啦。一般来说,我认为汉语环境相对是不幽默的,这可能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感太沉重的原因吧。
就拿北美人的语言环境说吧,一般人在说话时都有一个常用的口头语,就是现在年轻人时尚说的get …..point,——get 到我(你)的“点”没有,就是他们说话中一直想把一个“包袱”塞给你,有那种主动意识和冲动,就看你能不能领悟。我说的普遍的说话习惯啊。
因此,我还是觉得汉语世界相对来说比较正经和严肃,还有,对幽默的理解也不太相同。
《美国总统牌马桶》是我在北美写的,属于“域外写作”,因此现在读着,就显得比较滑稽和新颖。
何乐辉:“马桶三部曲”包括《美国总统牌马桶》《柴六开五星WC》《马桶经理退休记》,希望以后有机会跟您交流、探讨另外两部。有读者期待您写“马桶”第四部,您有这方面的意愿和打算吗?
齐一民:《马桶四部曲》没有了,我后面写的二十多部书都和“马桶”这种产品无关,原因是当时我一直在北美工厂工作、整天与五金建材产品为伍,就把它们用代名词“马桶”代表写进小说了,自从2004年起,作为“裘八”之一的我关掉公司去北京语言大学教书做学问,就永远不再和可触摸的产品打交道了。
不过,时代是个大染缸,也是个大器皿,从广泛意义上说,我们都存活于某种大肚子的“Toilet”里面,都每时每刻经受着本时代净水、污水的冲洗和荡涤。
[图书简介]
小小的地球,硕大的马桶。原本平凡的马桶,因为是来自超级强国的美国总统牌马桶,由此而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乃至全球的马桶促销大战,引出一个个令人捧腹喷饭的、既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的传奇幽默故事。《美国总统牌马桶》以马桶为道具,凭借神奇的想象力和大胆的构思,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勾勒出一幅涉及商业、人文、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全景式历史画卷,这是一部以传奇式的包罗万象的世纪末大型人间喜剧,也是一部场景式、图文并茂的市场营销学教科书。
[对话者简介]
齐一民:作家,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美国总统牌马桶》作者,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语言大学客座讲师。出版作品有:《马桶三部曲》《雕刻不朽时光》《自由之家逸事》《梅花三“录”》《小民杂艺录》《妈妈的舌头》《日本语言文字脱亚入欧之路》等二十余部计600万字。
何乐辉:北京万卷图书中心创始人,出版观察人,在传媒出版界从业二十余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3-08-23 18:11
来源:
中国新闻网发布于:北京市
中新网北京8月23日电 (记者 上官云)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作家齐一民创作的《百剧宴:一位资深观众的京城剧院写生》(以下简称《百剧宴》)与《似水牛年的挣扎》相继出版。这两部作品,也引发了一些读者对文学创作等问题的讨论。
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齐一民回应了“跨界”的评价。他表示,三十年来,自己的写作始终是业余状态,应该说是“无心插柳”。对自己而言,有着如此长时间的创作经历,写作的意义几乎能与生命的意义等同。
提到写作和阅读,齐一民则表示,对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作品来说,接受群体可能会被其它载体分流,却永远不会绝迹。
不把自己定位为职业作家
《百剧宴》属于戏剧评论集,记录了齐一民三年间在北京各大剧场观剧的心得;《似水牛年的挣扎》是编年体的杂文集,写的是日常生活发生的事情。
对齐一民而言,杂文是坚持了很久的写作类型,与之前的作品《雕刻不朽时光》类似,通过用一部专书详记一至两年内发生在自身和社会的奇事要闻。
结合创作经历,齐一民将自己大学毕业至今的从业经历分为前后两期,前二十年从商,后二十年从教——在北京语言大学客座任教至今,写作则起始于1994年。
面对“跨界”的评价,齐一民说,三十年来,写作始终是业余状态,因此谈不上“转向”,应该说是无心插柳,其实许多作家——比如卡夫卡就不是以写作为职业的作家。
“我的写作之所以涉及商业、教育、学术、艺术等等并长达三十年之久,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从不把自己定位为职业作家、而是在从事具体的众多职业的同时业余写作。”他说。
通过写作,抒发情感
最初,齐一民的写作以写小说为主要形式,包括《走进围城》等,也有一些随笔式小说。
近年,他观看了一百场在北京各大剧院举行的演出,并将观感诉诸笔端,从而集成了这部京味艺术剧评随笔集《百剧宴》,书中剧目涉及的剧种包括歌剧、话剧、京剧等等。
在齐一民看来,“非职业性”写作也一些有益之处,职业会给写作者提供切实体验生活的机会,“我早期写的一些商业长篇小说,就取材于自己工作中的第一手鲜活经验。”
在他看来,作家的写作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他人写作,第二部分是为自己写作。所谓“为自己写作”,就是通过写作,疏导和释放自己希望抒发出来的情绪和情感。
“‘为自己写作’正是我能坚持写作三十年之久的主要原因。”不过齐一民坦言,写作成果一定得是可以为读者带来益处的成熟作品,而不仅仅是作者自娱自乐的文字。
创作灵感源自何处?
创作一部作品时,是否会有比较明确的写作目的?对此,齐一民的回答是“因作品而异”。
他并不否认,几乎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彼时写作期间很个人化的背景和潜在动机,也都有强烈的表达诉求,只不过有时表现的比较明显,有时是暗藏于文字之中。
“每一个进行创作的人,大概都不会是完全无动于衷,或秉承所谓‘纯粹零度’的超然、冷漠态度,都有切实的所爱所恨,而这也正是创作灵感的最原始出处。”齐一民说。
概括多年写作的感受,他表示,写作的意义几乎能与生命的意义等同。“我因写作的成果证明自己曾经真实的存在,同时也希冀留下的那些文字,在将来为不再存在的自己代言。”(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合作品谈谈对文学性质的理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