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章子怡写的诗的电影处女作《诗》?

2023-06-03 14:08
来源:
DD动漫
我不是电影人,不能以专业的眼光来评价这部电影。我只知道,看完电影,内心很是感动。在我看来,一部好的电影能引起普通观影者的共鸣!《我和我的父辈》中带来感动的,不知道是电影里的故事,是那个共情了的自我,还是这种舍己为人、拼搏奋斗的华夏传统的牺牲精神。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仿佛能看到父辈跋涉的身躯,看到自己拼搏的脚步,也能看到孩子愉快地前行。
第一个故事叫《乘风》,是关于抗日革命先烈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吴京导演对角色的性格塑造尤其的好,一对相互不善表达,有点固执,有点别扭,却又深爱对方的父子的形象,跃然于众人的心底。令人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敌人逼近,团长不得已升起信号弹的那一段。为了保护大多数人,团长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孩子。作为普通观影者,在那个时刻心情有点复杂。你会觉得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但是又会觉得很残忍,仿佛对这个团长有一丝敬佩,也有一丝恨意,会是一种很矛盾的感情。但是把自己带入此情境中,又会觉得自己也会这样决定。这符合我们的文化价值,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这种复杂的情感,让电影更加真实。
第二个故事叫《诗》。章子怡导演的表现很是惊艳。整个故事结构很紧凑,不知不觉让人沉浸其中。最让人惊艳的章子怡的表演,丈夫死后面对孩子时对痛苦的隐忍,面对同事时控制不住的痛苦的迸发……经历过的人知道,当你深觉痛苦的时候,是控制不住脸上肌肉颤动的。章子怡把这种痛苦时脸上肌肉的颤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对这个表演,我只想说——100分,非常棒。
第四个故事叫做《少年行》。有的人说这个故事偏题,我不这样看。在这个故事中,是以《我和我的父辈》中的“我”为重心的。沈腾导演以一个穿梭时空回到现在的机器人的角度,给我们展现的是现在的世界。第四个故事给我们传达了一种信念,那就是未来。祖国的命运必将从父辈之手传递到下一辈手中。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海中救人那一段,一个怕水的机器人,奋不顾身地入海救人,像一个真正的父亲一样将男孩高高举起。父爱如山!
四个故事,四个时代,层层递进,表达了敢于牺牲、甘愿牺牲、不惧困难、父爱如山几个主题。中国5000年的灿烂文明都是由一个个这样的我和父辈慢慢推动的。我是“我”,今后也将成为“父辈”。
总的来说,我给这部电影打9分,为这种共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尽管已经被全方位无死角地剧透了无数轮,到了《我和我的父辈》里,我还是持续被感动到了,尤其是章子怡和黄轩的《诗》里。一个妈妈强忍着痛苦和孩子解释他们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还有一个孩子泪流满面地对着天空大喊“我不要你死”……啊我们年纪大的人,真的受不了这方面的刺激。虽然我们之前毫不留情地吐槽了影后的可怕中老年玛丽苏,脸上已经挂不住肉了,瘦得前胸贴后背,偏偏还要睁大眼睛强装灵动。更不用说剧情过时俗套至极,观众已经厌倦这种“满朝文武爱上我”的设置,偏偏当时的电影大花们竟然前赴后继地下海演大女主,结果之惨烈可想而知。豆瓣得分5.8,就这都还是看在往日的滤镜上,影后觉得很委屈。其实同时也说明了演员们很看重豆瓣评分这件事~曾经豪言壮语说绝不会演什么古偶大美女的年轻影后,后来抵挡不住资本的诱惑,加入了血扑豪华大礼包。是影后,就一起扑!本来知道《我和我的父辈》里《诗》这章是章子怡自己导演的时候,顿时非常不放心。十分担忧她又会把这段拍成一种奇奇怪怪的煽情风,仿佛嗓子塞了潮湿棉絮一样咳不出来咽不下去的效果。但,是!豆瓣高赞短评里面很多都是夸章子怡的,从影评到周围的人,对这段的好评度都非常高。搞得我就很好奇,带着很高的期待去看,也没有失望。我算被打脸了,但还很开心~~《诗》这段的故事很不好处理。航天工作者们的故事,如果只拍成普通人家过日子,那就泯然众人,无法体察其中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如果一味渲染和无限拔高,效果可能达到了,但就又难免有说教的嫌疑。我总觉得,如今的观众更需要从这些形象里感受到的是崇敬,振奋和鼓舞;而不是面对前辈和先烈全然愧疚自责,总觉得自己活得不够高尚,道德感不够强,看电影吃个爆米花都充满罪恶。所以黄轩写“诗”的这段就很好。黄轩太适合这种知识分子的形象了,研究固体燃料是很神圣重大的科研工作,但他本身并没有骄矜感,朴素且自然。对孩子也不显示文化和权威,基本就是陪孩子玩。你就觉得他是一个回舍不得打孩子的爸爸,也绝对相信他能给你日产一二十首抒情诗。这样的浪漫中他忽然很顽皮地给你写一个“诗”,找到这样的丈夫,生活再艰难也会快乐。他的离世于国于家都是重大损失,尤其国家还有后来人顶上,家里则永远失去了一位丈夫和父亲。《诗》的好处在于处理方式的柔和。孩子们轻松的背后是成年人们的凝重,但又不会真的把所有的残酷都赤裸裸揭露出来刺激观众。最深刻的感情都是暗中涌动的。父亲去世之后,母亲相当悲痛,但是她为了工作和孩子,都必须咬牙坚持。不必赘述,成年人都会懂这样的无助。看到一个评论说章子怡太瘦了,看起来过于单薄,可是这个单薄是合理的。他们是生活在戈壁的科研工作者,气候极端恶劣又物资又严重匮乏,没有人会显现出丰润的模样。所有人都是凭着这种不畏艰辛忘我付出的精气神,才是看起来每天充满欢乐的状态。父亲去世后,打击最大当属母亲,她失去了事业和家庭的双重伴侣。但她只在雨夜那场戏里爆发了一次。孩子死死地盯住她质问:我爸是不是死了?她一边忙着向外面倒水,一边把孩子拽到门外:你爸是死了!叛逆的小孩被大人这样一个举动镇住,反而觉得父亲并没有离开,母亲也请求领导,在研究成功之前暂时不要让孩子得知真相。所有的男性工作者都主动留下加班,只为给一个孩子留下希望的余地,所有的爸爸都加班,我爸爸一定也在。其余的时间里,母亲一如往常地承担家里的繁重家务,面上挂着微笑,从不失态。只是去工作的路上,从前是俩人相伴有说有笑,如今只能一个人踽踽独行。很多作品中对痛失爱人的女性的刻画,通常非常刻板。她们要么歇斯底里从此失心疯,要么宛如行尸走肉,总之就是再没有生活的寄托。也有很多横跳于两者之间的,又或者更加全心全意地为家庭服务,死死捏住孩子;绝口不提生死,生怕孩子感受到一丝缺失……但在《诗》里,这些都没有。主创用了更内敛的方式,却拍出了极致的韧性。母亲也是科研工作者,再伤痛不能丢下工作,而此刻工作反而是她的一个有效的寄托。她同样有自己的世界,并非依附丈夫而生,因此她可以独立在事业上不断精进,及时完成预定目标。丈夫的离世,也不曾动摇她的信念。航天工作严格保密,父母也不能向孩子透露任何只言片语。面对孩子“做鞭炮的”的疑惑,浪漫的父亲说自己“在天上写诗”,而母亲则更为具体地,用孔明灯向他解释工作的原理。但同时,她也极为理性地向孩子坦诚了工作的危险性:你要学会长大!妈妈不在的时候,你还要替妈妈照顾妹妹呢!我是看了这个电影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火药雕刻师”的。火药雕刻师是国际认证的绝对高危职业,也是航天事业中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章子怡在查找资料之后确定了这么一个大众并不熟知的职业,正是要贡献一个特殊的切入点:“当我了解到火药雕刻师这个职业的时候,我被深深地吸引了,在中国现在只有200多个人从事这个职业,从第一枚运载火箭的研制到今天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这个高危工作都不能用机械化替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对创作帮助巨大,也让我对于中国航天的幕后英雄更加敬畏。”中国航天集团的高级技师徐立平,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30年兢兢业业,凭借高超的技术被称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2015年他获得感动中国人物时,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备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像手中的刀,二十六年煅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而在电影里,章子怡作为一名女性的火药雕刻师,一头顾着家中一双儿女,另一头不忘改进技术,精益求精,彰显航天人的平凡与伟大。章子怡再次发挥了她最擅长的“坚韧”的风格,但不像玉娇龙的刁蛮,也不像宫二的隐忍,她是强悍和温情的结合,身上有着每一位母亲的影子。放孔明灯的地方是个生理性催泪的点,看到孩子哭着喊妈妈,不想流泪的人很少。尽管此后的技术和条件都有了飞跃提升,但“东方红一号”依旧是中国航天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的开端。初代航天人、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说自己是含泪看完了这一段。真正的杀器,是一首真正的诗: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东方红一号”是中国航天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的开端,航天人的浪漫和梦想,付出与坚持,那些惊天动地和隐姓埋名,全都融在了诗里。看似平淡实则暗潮汹涌,细腻和丰富并存,和《诗》的创作团队聚集了很多女性成员有关。《我和我的家乡》映后见面会上章子怡谈起了自己第一次做导演的经验,说“女导演太难了”,“不是女性适合做的职业”。这句话在斩头去尾之后被理解成了“女人不适合当导演”。但看整段采访,她虽然说的意思并非“女人不适合”,也不是要撒娇卖惨。她先吐槽了选女人是因为“男人都不太靠谱”,后面则一一感谢了主创们。虽然觉得难,但依然趁着这样难得的机会迎难而上,所有的女性主创都是优秀的榜样。其实不止是《诗》,《父辈》其他单元的女性角色都可圈可点,比以往有了不少突破。《乘风》里的张天爱,大着肚子扛枪,不叫苦不叫累,不拖任何人后腿;《鸭先知》里的宋佳,刻薄背后是温情,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少年行》里的马丽,单身母亲从不苦大仇深,对儿子严格中带着体贴包容……从第一次导演的角度说,章子怡这部处女作完成得颇为不错。尤其我一开始真的冲沈腾和徐峥他们去的,但最后的观感竟然还是《诗》最好,着实难得。觉得难得的不是我一个人,李银河老师也表示“几乎从头到尾在流泪”,是她观影史上的首次体验。但是她说,确实因为真实,感人。李银河肯定了片中女性力量的安排。母亲和父亲是并肩战斗平分秋色的,她在妻子母亲的身份之前,首先是个独立的人。后面又肯定了章子怡初次导演的成功,惊讶于主创团队全员女性的组合。李银河说当年章子怡的《我的父亲母亲》让她惊艳,如今的导演同样让她惊艳,希望章子怡可以制作出更多精良的作品。其实我看《诗》的时候,就觉得有一点《我的父亲母亲》的痕迹,同样的朴素造型,还是真实的“父亲母亲”的关系。即使只是巧合,也是冥冥中的注定。由此可见,大家都认为子怡还可以继续在电影上做出努力,“演而优则导”,路还很长。无论怎么样都比磨皮滤镜演玛丽苏强。}
从2019年开始,“我和我的……”系列电影已经成为了国庆档的必备菜。201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的我的祖国》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重要历史节点为轴,拍摄了7个单元剧。2020年,因为《我和我的祖国》大获成功,《我的我的家乡》接憧而至,以祖国地理位置“东西南北中”作为划分标准,拍摄了5个单元剧。到了2021年,今年《我和我的父辈》相比之前系列的两部作品,它在时长没有变化的情况下,选择把单元精简到只有4个,显得更轻、更细。电影以祖国前进的时代历程为面,以父辈与子辈的矛盾为点,通过“家与国”的视角描写几代父辈的奋斗经历——《我和我的父辈》作为国庆第二部院线电影,相比于第一部,《我和我的父辈》更加令我惊喜。在以往,每年这系列电影最大的看点,莫过于比较各位大导在同一个命题作文下发挥的水平高低。但是今年,这股同台竞技的火药味明显减少,因为4位导演均是演员出身,而其中沈腾、章子怡更是第一次执导。虽然4个单元剧都是在“父(母)与子”的命题框架之中,但是相互之间的类型却相差甚远,《乘风》是战争片,《诗》是文艺片,《鸭先知》是轻喜剧,《少年行》则是科幻喜剧。从我个人的喜爱程度来看,徐峥>章子怡>沈腾=吴京。01、乘风第一个短片,是当下国内的香饽饽,吴京导演的《乘风》。整部短片有着吴京显著的个人特点,延续了战狼的拍摄、叙事风格,故事主要讲述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在冀中地区,吴京饰演的骑兵团团长马仁兴为了掩护老百姓安全撤退,选择用自己的儿子马乘风(吴磊 饰)作为诱饵引诱日军的故事。《乘风》在画面构图和视觉冲击上,在我看来无可挑剔的。从开场的骑兵团在玉米地集结,到遇见日军空袭,到乘风四人视死如归,面对团团包围的日军毫无惧色的“死亡冲锋”,再到最后骑兵团绕后反击的马战环节,可以说每一幕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吴京的单元剧我之所以把他排在最后,其最大的原因,是如果这部电影算是一个命题作文,那么《乘风》其实已经离题。《我和我的父辈》主要表达的,应该是“我”和“父辈”之间的矛盾与羁绊,再通过父与子的关系变化去反映时代下的历史变迁,但是在《乘风》中,”含京量“不说100%也有90%,反而对于马乘风的描写极为简短。故事最震撼、也是叙述最长的镜头,反而是作为“父辈”的吴京为了彰显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浪漫,与日军指挥官殊死一搏的场景。这无疑把整部电影的核心和看点放在了吴京一人身上,大大减少了“我”马乘风在电影里的比重。所以,虽然在视觉冲击上,《乘风》是4个单元剧中最有看点的,但是其表现得剧情,形式大于内容,煽情显得刻意让整个短片减分不少。02、诗第二个短片,是章子怡的初次执导作品《诗》。实话实说,对于章子怡的处女作《诗》,我看之前是没有抱着一丝期待的。但看完之后,这却是我整部电影里最大收获,其美轮美奂的画面和色彩的搭配,我完全无法想象这是一位导演的首秀。1969年,西北某地,许多科学家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选择在一个荒芜之地扎下了根。孩子们不知道父母早出晚归究竟在做些什么,有些孩子甚至以为他们是在制作鞭炮。当时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又面临各国的技术封锁,整个航天事业举步维艰。火箭发动员设计师施儒宏(黄轩 饰)和他的夫人火药雕刻师郁凯迎(章子怡 饰)为了航天事业,不得不向孩子们隐瞒自己的真实工作内容和危险性,谎称他们是在天上写诗。作为一名女性导演,章子怡对于父(母)与子的理解,完全不同于男性导演——如果说沈腾、徐峥和吴京是那种直男式的直白,把感情写在了脸上,那么章子怡就是女性特有的含蓄,把感情写在了眸子里。在观看过程中,虽然我的眸子里一直浸染着泪水,但直到最后诗句响起时,泪水才终于决堤而出。03、鸭先知第三个短片,是徐峥导演的《鸭先知》。不得不说,徐峥是4位导演中功力最深厚的一位,在《鸭先知》中,他不仅延续了自己在家乡、祖国中稳定发挥,更尝试突破自己。在《鸭先知》中,徐峥借鉴了《布达佩斯大饭店》、《月升王国》等作品的导演韦斯·安德森的拍摄风格——不讲道理的极端对称构图、静止画面的横向移动、糖果滤镜般的色调渲染……在节奏和故事把控到位的情况下,徐峥已经在开始摸索不同的风格。故事以新中国第一支电视广告诞生为背景,讲述改革开放后,赵平洋(徐峥 饰)作为药厂的销售科长,为了销售滞销的“参桂养荣酒”,自费拍摄新中国第一支电视广告。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的广告业其实异常发达,我们可以从各种民国影视剧中看到老上海的建筑、报纸甚至化妆品上都有着广告海报。而新中国成立后,报刊杂志上依然存在广告,但是在电视上播的电视广告,“参桂养荣酒”却是首次。当时间线慢慢推进,单元剧开始从家国情怀转向到了市井生活。父与子的矛盾,也从沉重的“牺牲”与“奉献”变成了现代下的“突破”与“创新”。这个单元剧中,父与子的矛盾是4个短片里最自然、最合理也是最能感同身受的。儿子嫌弃父亲只会吹牛不干实事,但是心里却佩服父亲敢于尝试新事物的精神。父亲则为了挽回婚姻和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选择破釜沉舟,在不知道是否播出的前提下,掏光家底自费拍摄,选择当一只敢于下水的鸭子。04、少年行第四个短片,是沈腾首次执导的《少年行》。如果仅仅是把《少年行》当做一个小品,那这个小品无疑是满分作品,有笑有泪。但是作为影视作品,《少年行》就不太行。故事讲述2050年的机器人邢一浩(沈腾 饰)时空穿梭到2021年的深圳,因为意外当起了赵晓冬(韩昊霖 饰)的临时爸爸,自此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作为一部展望祖国未来科技事业繁荣昌盛的短片,《少年行》在剧情上其实是经不起丝毫推敲的——比如即使是为了宣扬祖国未来进展迅猛,但把时空穿梭作为主题,也稍显不合适,因为时空旅行必然伴随着“祖母悖论”,而这种最大的矛盾在影片中直接选择忽略,不去解释。还有作为一个小学的娱乐项目,小主角居然可以直接上自制无人机。单亲的白领家庭居然可以住在深圳市中心的顶楼大平层……而虽然剧情方面有颇多硬伤,但是在喜剧方面,却笑果满满。可以说,《少年行》是4个单元剧中,割裂感最严重的一部短剧——其喜剧部分和剧情部分水平相差太大。沈腾在《少年行》中,充分展现了自己无人能敌的喜剧天赋,但同时也暴露出作为一名新人导演,他对于剧情逻辑的调理,节奏的把控,仍需加强。《我和我的父辈》虽然槽点满满,但依然有惊艳之处,作为拼盘电影的集大成者,我希望这个系列能一直走下去。在整部电影里,我感触最深、最喜欢的一段,是《诗》中章子怡最后朗诵的诗篇,即使是为了这一段,我想这部电影也是值得的。最后,我把这首《诗》送给大家。我的孩子如果可以,我想告诉你世间的一切奥秘告诉你山川大河日升月落、光荣和梦想、挫折与悲伤告诉你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自由抛弃自己的东西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而你,我的孩子是让平凡的我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冬雨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