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的内容是什么创作背景是什么?


摘要:《囚歌》是叶挺在个人自由被非法剥夺时,对自由、尊严和生死这些人生命题的思考。全诗以“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走的洞”这两种泾渭分明的不同路径开篇,表现出身陷囹圄的革命者选择囚禁还是自由的自我拷问。
红色诗词鉴赏《囚歌》:
囚 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
得到永生。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作者简介
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今惠州市惠阳区)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著名军事家。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任团长,被誉为“北伐名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全面抗战时期,出任我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
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在重庆狱中以《囚歌》明志。1946年3月,经中共中央营救出狱。同年4月8日,由重庆飞赴延安途中遇难。
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创作背景
皖南事变中,叶挺被国民党当局扣押。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对当局破坏国共合作进行了强烈谴责。叶挺先后被软禁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后又转入重庆监禁,长达五年。
他断然拒绝了敌人各种威逼利诱,以“六面碰壁居士”为名,在狱中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囚歌》。
内容赏读
《囚歌》是叶挺在个人自由被非法剥夺时,对自由、尊严和生死这些人生命题的思考。
全诗以“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走的洞”这两种泾渭分明的不同路径开篇,表现出身陷囹圄的革命者选择囚禁还是自由的自我拷问。毫无疑问,自由是可贵的,但要活出人样。
不能只为活命,就放弃人的尊严,就忘却共产党人追寻真理的初心。显然,当门“紧锁着”时,作者就已经抱定把牢底坐穿的决心。
这是一位满怀救国之志、久经战火考验、一身浩然正气的共产党人的生死抉择。
所以,当有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时,他宁愿全然舍弃自己的自由与生命,也绝不会为了苟且偷生而忘却“永不叛党”的入党誓词。
叶挺深知,“为真理而斗争”的共产党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就如同“地下的烈火”,总有一天会将这“活棺材”一样的“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而视死如归的自己,甘愿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在血与火的对敌斗争中,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必将在烈火中永生!
作者这种崇高的政治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激昂的爱国热情,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真正价值。
艺术分析
《囚歌》是叶挺同志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乐章。全诗明白晓畅,毫无文字雕饰,更不落一典,但音韵嘹亮、情感炽烈、意境壮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作者开篇即以“人”与“狗”、“门”和“洞”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表达了自己面临囚禁或自由的选择时,“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的军人风骨。
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和作者伟大的牺牲精神,在此得以诗性的升华。形象的比喻也是此诗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作者用“活棺材”比喻囚禁革命人的监房甚至是国民党当局的统治。
又用“地下的火”来比喻日渐燎原的人民怒火。正如郭沫若《叶挺将军的诗》一文中所说,“这里燃烧着无限的愤激,但也辐射着明彻的光辉,要这才是真正的诗。
他有峻烈的正义感,使他对于横逆永不屈服;而同时又有透辟的人生观,使他自己超越在一切的苦难之上……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囚歌》课文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囚歌赏析”。
《囚歌》课文分析
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课文分析:
第一节写出了革命者面临的是坚贞不屈与苟且偷生的考验。“人”在这里指坚贞不屈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里的叛徒。“一个声音”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朗读这节诗应注意“紧锁”、“敞开”对比的语气。“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读出敌人引诱革命者投降的语气。
第二节讲革命者坚定的选择。“渴望”表现了革命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深深地知道”是说彻底地、真正地懂得。革命者决不能为了活命而向敌人屈膝投降。
第三节表达了对革命蓬勃发展,扫荡黑暗世界的热烈期望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这句的意思是:为了坚守革命气节,宁愿献出生命,让革命的烈火把这样的牢狱连同自己一起烧毁。“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说的是自己在革命烈火中,在革命者的流血牺牲中,得到永久的生命。/ 3
赏析:
叶挺将军这首《囚歌》,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写作此诗时,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此处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禁地”。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生命、自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囚歌》的开始,叶挺将军以形象的语言,把囚禁在牢狱里的受难者的自由与尊严相分离的景况直陈出来。一方面,反动当局绝对不允许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节操和尊严;另一方面,他们又千方百计诱惑受难者以尊严的丧失换取行动的开阔空间。随后的“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了了八个字,把法西斯分子的骄狂、阴险、狰狞的嘴脸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从来就不以屈尊为代价,更不会以奴颜婢膝去换得所谓的“自由”。士可杀不可辱,这早已是自古以来志士仁人律已的法则。“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诗人高傲地拒绝着反动派的诱惑。自由诚可贵,然而,失去了尊严的自由,又怎能俯就?被囚的勇士依旧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永远是畜牲。自由的精灵被隔绝在法西斯的高墙之外,受难的人们时时渴求着自由的温存,却无法与之结合。牢狱从来就不是梦幻情调的温床,阴森、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现实。弱者本来就少得可怜的骨气将在这里彻底消融,强者的凛然正气却可以在这里得到张扬。“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囚歌》的结尾,慷慨而悲壮。
对于自由的信徒,革命的斗士,死亡并不是什么骇人的东西。他们明白,在被囚的那一刻,他们已与死亡比邻而居。志士的被囚,对很多人来说,这便可能是他们整个抗争生涯的最后阶段。他们无惧于死亡,甚至乐于把这视为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后辉煌。叶挺高歌“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便大有此种意味。实际上,在他们选择成为自由斗士的开始,他们便已领悟到这选择与死亡之间存有割不断的脐带。“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可看作是自由的斗士在思考自己最后的行程时向世人豪迈的告白。事实也正如诗人自己所预言的,叶挺将军/
3
逝世后,他的英名彪炳史册,永垂不朽。
郭沫若在《叶挺将军的诗》一文中曾如此评价叶挺将军的《囚歌》:“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叶挺将军的这首诗,曾被谱上乐曲,与文天祥的《正气歌》一起,被囚禁在这所法西斯集中营中的志士们所咏唱,维持着他们作为人的不可摧折的尊严。/ 3
囚歌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什么是“尊严”。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自由”的内涵。3、通过学习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
囚歌
《囚歌》教学设计一、学生情况分析在以前的教材中,学生接触诗歌较多,很喜欢这种体裁,但本诗属革命诗,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多,体会诗歌意蕴有难度。二、设计思路学生初读后......
囚歌
《囚歌》教学设计徐志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读准生字新词。(2)读通、读顺、并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多种方法鼓励自学感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情感、态度、价......
囚歌
《囚歌》教案课前预习:朗诵诗歌,初步理解。 相关的课程标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抓......
囚歌
《囚歌》教案班级:教学学号:姓名:杨3班 20102483 萍《囚歌》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囚歌的内容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