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国产有一部电影里面有铁手有飞刀一个男人光着膀子在铁板上全都是刺?



毒眸
“这是一个初中学历的见习记者,通过他的调查和报道,改变一亿人命运的故事。”导演贾樟柯在微博这样推荐他监制的电影《不止不休》。
电影里,主角韩东的工作单位是报社。看到这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个故事估计有些年头。
有些年头的另一面是恍惚——国产影视作品里,好久没有正面描写一位“不止不休”的记者了。记者其实从未缺席爆款都市剧,只是形象都没有这般正义。
在《欢乐颂》里,他们堵在安迪楼下要她回应员工由于加班昏迷的事情;在《开端》里,他们闯进“锅姨”的学校,逼问后者“会不会让你的学生遵守交通规则”,进而刺激她成为“锅姨”;在《狂飙》里,记者的角色还是官员的女儿、官员的妻子,在剧情里只写了一次报道,还被当枪使……
《狂飙》中的记者孟钰
要么不义,要么隐身——这是当下记者在影视剧中的两种典型可能。同样在近期上映的电影《保你平安》中,一个多次登上热搜、为抖音博主们贡献许多爆款的造谣事件,全程没有记者的参与,事件的起承转合均在贴吧、短视频、自媒体间发酵和结束。
把故事背景放在了非典之后不久的《不止不休》,带回了一个久违荧屏的形象。也让不少观众惊呼“原来记者是这样的”。
其实多年前,国产影视作品里的记者,就是这样的形象。
《不止不休》的同事们
整个90年代到21世纪初,《焦点访谈》是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节目之一。这档以“用事实说话”为口号的节目,收到过三任总理的赠言。
通常,节目里出现的记者,会顺着观众反映的线索到过种种危险的地方,记者扛着摄像头冲进官员办公室犀利提问的场面屡见不鲜,这也是不少国人对“记者”的初印象。
这也成了21世纪初国产剧影视爱用的记者形象:深入调查恶劣事件。《不止不休》里白客与张颂文,同样在做这样的事情。
2002年的剧集《人大主任》里,报社记者撰写了报道《总统套房里的罪恶》,曝光了市长与本地一家商业集团之间的勾结,为省人大的反腐败调查工作提供了帮助。2006年剧集《浪淘沙》中的记者欧阳童追查了六年前的一起冤案,揭开了受害人、辩护律师、主审法官以及幕后黑手的秘密。
调查过程中,记者多次陷于险境,黑恶势力也试图收买他们,但都没有阻碍他们调查的决心。
与黑暗势力缠斗,最终推动了一个公共事件的改革——不少记者们以这个形象,成为叙事里的“铁肩担道义”的英雄,被官方与民间所推崇。2006年,海南省委宣传部牵头拍摄了电影《记者甘远志》,记录了这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采访粤海铁通航,以及报道欺压菜农的黑社会“菜霸”团体。真实生活中,这位记者最终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至死未能实现带儿子去北方看雪的心愿。
《记者甘远志》
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普遍刻画“英雄记者”的这阵风,也有鲜明的局限性。比如,这些国产剧里的英雄记者几乎都是男性,“女记者”是另一个画风:肤白貌美,追求者众。比起职业生活,女记者们的爱情生活才是故事主线。
一个剧名概括这一时期女记者的故事:《美女也愁嫁》。
女主角与新闻部副主任筹备婚礼,遭到同样仰慕副主任的女同事的妒忌,后来她和多年老友男同事又慢慢有了情愫……这就是1999年剧集《新闻小姐》里的主要剧情。2006年的《美女也愁嫁》请来“万人迷”陈好,一开场就遭遇了未婚夫的“逃婚”,此后更是让她“一年换了4个男朋友”,剧情里与工作相关的部分寥寥。
女英雄记者被影视创作者们选择性忽略了,这是当时的局限与遗憾。这倒不是因为现实中没有参照对象,在当时,无论是非典肆虐时穿着防护服进入医院报道的柴静,还是伊拉克战争时去往前线的闾丘露薇,抑或是黎以冲突时在黎巴嫩首都传回直播画面的陈晓楠,都曾引发过社会层面的关注。
如果一定要论积极面,《新闻小姐》这类剧集,也是一种那个年代大众对于记者的美好憧憬:职业精英、工作干练、独立自强,是最早进入大众视野的“独立女性”形象之一。
确实有不少记者,是被这样的美好形象影响,进入了这个行业。“萝严肃”创始人萝贝贝曾回忆其新闻启蒙之作,就是《新闻小姐》。
只是小时候追到一半,她在租碟店发现,《新闻小姐》基本是对日剧《新闻女郎》的照搬。
被工具化的记者
到了这几年,国产剧里有调查工作的女记者至少在数量上变多了。两部爆款扫黑剧《扫黑风暴》《狂飙》中,深入黑势力团伙中找线索的都是女记者。
《扫黑风暴》里的黄希先是潜入“美丽贷”,与警察配合查办了这个借着医美项目向女孩发放高利贷的组织,后来又潜入了当地黑恶势力开办的夜店,在夜店里找到了不少还不起高利贷被迫来做“公主”的女孩。《狂飙》里的孟钰工作相对简单,报道了莽村旧村改造项目,随后还与警察配合,抓到了几个购买毒品的人。
《扫黑风暴》中的黄希
但在“记者”之前,她们在剧情中更重要的身份是“美女”和“关系户”。
两部剧都不约而同地让两位记者的“美女”身份,成为潜入夜店“执行任务”的关键。她们与扫黑的人和被扫黑的人,都有紧密联系。黄希的职业偶像是她做公安局局长的小姨,后者是落网的“保护伞”之一。孟钰的父亲升任了区委书记,其丈夫后来也成为“保护伞”。
这种“关系户”身份,让他们深入虎穴的记者形象无形中罩上了一层保护罩。大概编剧也很难编出她们深入黑恶势力后再全身而退的剧情。他们就这样被“工具化”了,记者身份既能好好地“打辅助”,为英雄主角提供部分线索,又能凭借着“关系户”的强情感链接,串联起故事。
可是这样的身份,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关系户”身份让她们在工作中一往无前的态度,看起来天真又莽撞,她们还要肩负起扫黑剧中不多的“情感戏”重任,跟主角“不打不相识”的情感升温中,还要做许多观众看来非常“捣乱”的行为。因此在这两部剧里,这两个女记者的角色都是口碑最差的角色之一。
这种记者形象的“工具化”不单单针对女性。近些年来,只要影视作品中出现记者,其工具性都较为明显。
他们常常是故事里施加舆论压力的背景板。许多国产都市剧中,都会出现主角们遭遇负面事件,到公司楼下就被一群扛着摄像头的记者一窝蜂包围,并且犀利提问的场景,这也是主角们被施加了舆论压力的具象化,全然不顾如今互联网时代,媒体早就有了比这种围堵更高效的工作方法。
偶尔,记者是像《狂飙》里的孟钰一样,成为天真的“被改造者”。《江山如此多娇》中袁姗姗饰演的女记者,常年在城市生活,穿着紧身裙和高跟鞋穿梭在各个报道现场,接到台里的扶贫任务到村里时,时常被农村生活的“恶劣条件”吓到,后来,她放弃了电视台副主任竞选,留在村里继续参与扶贫工作。但她刚到村里时的咋咋呼呼,也成为网友们批评的重点。
有些残酷的是,在剧情里作为受害者,反倒能够帮助这些剧里的“记者们”口碑转好。
近几年口碑最好的记者形象之一,是《沉默的真相》中黄尧饰演的记者。她曾是当年性侵案的受害人之一,十几年后,改名换姓的她成了当地报社的知名记者,并成为策划翻案的主角团之一,完成了从“被保护者”到“保护者”的转换,用自己的方式实践了正义。
可惜,这样有重量的记者角色并不多。但在国产影视作品中被“工具化”的,并不仅仅是记者。类型化的模板,创作者想偷懒时总能信手拈来,就像现在国产剧中需要一个有钱且独立的职场精英时,总会设定为“投行高管”一样。
从《搜索》到《保你平安》
放眼国外,比如美国影视作品里,记者形象并不少见。
有学者专门出书,统计分析不同阶段电影里不同的记者形象。在他们看来,记者在电影中的形象,正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力的反映。
在电视成为美国家家户户主要媒介的60-80年代,记者被塑造为对舆论有极大影响的角色,且有不少记者为追逐“收视率”做出恶性行为。而在2000-2019年这段媒体转型期,记者多为在转型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依然坚持用专业新闻主义追求真相的形象。
只是,记者们坚持追求真相,不一定有好结局。
电影《真相》中,两位记者在报道小布什虚构了自己在越战时期的行径事件时,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强大阻碍,而坚持说出真话的二人,也被电视台辞退。
《真相》
以这种映照的思路来看国产影视作品,也能看到记者在新旧媒介交替之后发生的变化。
在电影《搜索》之前,国产影视作品里的记者鲜少有负面形象。但《搜索》里的两位女记者,堪称是电影里最大反派,女主角在得知自己癌症晚期后,上公交车时不肯给一位老人让座,被记者拍了下来并作为重点新闻播出,随后联合网站炒作引导大家攻击女主角,还出于热度考虑删除了其道歉视频——而这两位记者的性别,也刚好呼应了前文当中记者职业的性别取舍。
想要在《搜索》里炒热一个话题,传统媒体仍是强势方。公交车上女主角不肯让座的视频在本地电视台的王牌节目播出,网站需要获得电视台的授权才能合作发出话题,电视台也会因为这个热门事件短信收入十三万。
但强势之下,传统媒体的工作似乎已经不如过去影视作品中那般光鲜亮丽。同样是女记者,《美女也愁嫁》中的女记者收入高企,装扮美丽,而《搜索》中姚晨饰演的电视台王牌栏目主编,基本没有妆容痕迹,和男朋友及其妹妹挤在狭窄的出租房里生活,算着还差多少收入才能买房。
《搜索》中姚晨饰演主编陈若兮
《搜索》上映十一年后,一部同样以“网络造谣”为主要情节的电影《保你平安》上映了,但在《保你平安》中,无论是事件被曝光的方式,还是最终被“辟谣”的方式,甚至已经完全没有了记者介入的痕迹,事件完全靠着自媒体和网络社区上的帖子在推动。
你甚至很难说,这样一个职业,在影视作品当中“常常成为负面形象”更好,还是在本该出现时“彻底消失”更好。
然而,从作为话题的强势引导方,再到完全隐身于一件事情的舆论发展,时代终究在推着人往前走。积极参与到热点事件中的人,已然从“持证媒体”到了“自媒体”。
从行业的角度,这与媒介变革的浪潮息息相关。2014年起,传统广告市场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东方早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法制晚报》等报纸相继停刊。部分意识到潮水转向的媒体,鼓励旗下的记者建立公众号,不少后来的头部自媒体,都曾是传统媒体的知名记者。
国内影视作品也试图记录过这一段阵痛期,但这切肤的痛感似乎并不能让更多媒体从业者以外的人共情。2022年播出的剧集《盛装》,以2016年时尚杂志社为背景,讲述杂志《盛装》在转型之时意外面临主编空缺时的一系列故事。其中不乏有媒体人对优质内容的坚守、在时代转向前的思考。
但豆瓣5.4的评分还是透露出,这种“痛感”对多数网友来说仍是悬浮的。
“自媒体,也是媒体哈?”
让主角回到21世纪初做主角的《不止不休》,有了7.5分的豆瓣开分。最高赞评论写道:“张颂文一出场我就泪目了,看他风尘仆仆穿个旧皮夹克,带着报业黄金时代的气味回来,为自己失落的遥远的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新闻理想,哭。”
那是观众曾经十分熟悉的一种记者形象。而到了《保你平安》故事发生的现下,即使是故事中的角色都对记者感觉到茫然。
大鹏饰演的主角伪装成记者到福利院里询问事项,问完后,福利院的阿姨问:“你刚刚说你是哪个媒体的记者?”主角愣了一下,回了一句:“自媒体。”阿姨有些迟疑地问:“自媒体,也是媒体哈?”
这一刻,阿姨与当下的创作者们共茫然。
他们清楚地知道如今是自媒体时代,短视频才是强势媒介,也知道记者仍然向陌生人提问、寻找线索时最合理的身份。影视作品需要记者,但,又应该以何种样貌出现呢?从记者到自媒体,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除了肉眼可见的流量红利之外,还有哪些信息传递的导向?
这种熟悉又陌生,落到影视作品的具体创作里,就是大部分记者形象都模板化、工具化的现实:一方面,这些人物的思维准则与行事风格的荒唐程度,是让观众与从业者都不能直视的存在;另一方面,荒唐的另一面是变化本身,事实上,不论是否是从业者,许多人也逐渐接受起了某些变化的发生。
凛冽的阵风在呼啸,而后,空气里留下的都是“适者生存”的味道。
譬如,“融媒体”大旗下,确实有不少带着传统媒体背景的“新晋网红”与时代共进。隶属于四川广播电视台的“四川观察”,其抖音粉丝超过4700万,其策划的内容多次登上热搜榜。不同于其他地方媒体以本地新闻为主的传统思路,“四川观察”发布的内容从国际形势新闻到搞笑娱乐视频,无所不包,也被网友戏称为“四川观察,四处观察,就是不观察四川。”
我们也习惯了那些非传统的信息方式。只是多数时候,自媒体时代所伴随的,是相比以往更简单的切入点、更激烈的情绪点,这一点,不论是否官方出身,都已经渗入延髓。
在接受《GQ》报道时,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1818黄金眼》的一位记者曾得意地说,“是阿里巴巴,绿城,吉利,浙江本地三巨头。除了1818,谁敢碰?”可见其报道之深入。但这档自2004年开始就在本地颇具影响力的民生节目,《1818黄金眼》近年来上过多次热搜,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发际线小吴”。
“发际线小吴”
这篇报道还写道,《1818黄金眼》有21位常驻记者,也多次为了调查观众提供的线索涉身险境,且敢于报道大企业的负面。但能上热搜、能给节目带来热度与效益的,往往还真得只能是类似小吴这样的故事。
2020年,《1818黄金眼》甚至开办了黄金眼MCN,其主要业务包括短视频孵化、账号代运营、电商直播、网红直播培训、品牌全案打造等。在凭借略显奇葩的民生新闻捧出几位网红后,《1818黄金眼》似乎想把捧人的主动权,以及捧出网红后的流量均握在手中。
一定意义上,《1818黄金眼》的话事人们相信,MCN的成立,并不影响节目仍然积极回应着本地民众的投诉与需求,成为当地强有力的“监督者”。
从调查监督到孵化网红,你已经很难分清,他们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这种拧巴,一如这些描绘当下的国产影视作品当中,在那些已不甚追求常识的编剧笔下,荧幕里表面上还在“铁肩担道义”的记者们,继续天真,继续荒唐。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关注梅娘说,遇见通透的自己
浪漫的心境,你永远都值得拥有
点击标题下「梅娘说」可快速关注
文 Emily
曾经看过一句话:
" 母安则子安,家和万事兴,妻子是一个家庭的最好风水。"
妻子是一个家庭的纽带,一位贤妻,兴旺三代人。
妻子更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也是丈夫最大的底牌。
而妻子怎么保持这个风水,如何亮出这个底牌,都表现在她怎么对待自己的丈夫上。
真正的好妻子,聪慧贤能,从不会破坏自己身上的上等风水,不会对丈夫做这三件事。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实验:
要求一个人戴着眼罩,在另一个人的搀扶下走过马路再返回到原点,只要完成任务就能领到价值不菲的奖品。
这看似简单的要求,迅速引来了很多夫妻、情侣报名。结果却很出人意料,零星几人获奖。
探究原因,原来是蒙上眼睛的人在另一方的搀扶下,走不了几步,就会被耳旁的鸣笛声干扰到,出于安全的本能就会不自觉地摘掉眼罩,而对另一方的信任早已土崩瓦解了。
所以自然也就输掉了实验,与奖品无缘。
夫妻间更是如此,如果彼此总是猜疑,那便无心工作和经营婚姻,处于一种内耗状态,生活将会陷入死循环。
爸爸和同村里的一位叔叔一起在部队,因为军队离家很远,他们很少能够回来。
妈妈独自抚养我们姐弟俩,还要种地顾家。
爸爸很能理解妈妈的辛苦,总是跟妈妈书信联系。
虽然山高路远,半个月才能收到信,但每次收到信是我们全家最快乐的时刻。
因为爸爸无时无刻不心系着妈妈和我们。
但是那位叔叔家的婶子却不一样,一开始她也能收到信,但她要么不回,要么就是怀疑质问叔叔是不是看上城里人了,还到处见人就说她丈夫不顾家,搞不好外头有人了。
慢慢的信也就没了,没多久这位叔叔特意回来了一趟,竟然真的是要跟她离婚的,她哭闹了几天,最后还是离了婚。
不能说,妈妈对爸爸的信任,就一定有风险,也不能说婶子对叔叔的不信任就一定没有根据。
但是,古人云:
"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猜。"
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守。
猜疑,是夫妻感情的的最大杀手,而信任,才是夫妻感情变得越来越好的基石。
当你信任你的丈夫,会让他心中有着沉甸甸的责任,他怎舍得辜负你?纵然你也有可能看错人,但是能够及时止损就好,切忌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而当你总是疑神疑鬼,男人纵然并没有背叛,也很容易有外心,一来,你太看重他了,就会让他在骨子里轻视你;二来,你总是不信任他,他在你这里永远像做贼,也会更容易把他往外推。
所以,聪明的女人都懂得:信任,才是幸福最好的保鲜剂,哪怕他曾经背叛过你,只要他诚恳地认错,你也愿意原谅,那就可以给他一次做 " 正人君子 " 的机会。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当年参加完就职典礼后,兴冲冲地回家 " 砰砰砰 " 地敲门,惊动了屋内的丈夫,丈夫问到:" 谁呀?"
撒切尔夫人很自豪地说:" 我是英国首相!"
结果,门没开,屋里还没了动静,撒切尔夫人这才恍然大悟,她赶紧换了个口气说:" 亲爱的,开门吧,我是你太太。"
这次,门不但开了,还迎来了丈夫一个热烈的拥抱。
越懂得示弱,越容易被爱,因为男人感到了被尊重和被崇拜。
我有个闺蜜是大公司高管,工作上业绩突出,非常能干,简直就是女强人一枚,在公司里很有威信,工资也总是最高的,仅次于老板。
但回到家,在老公面前立马就变了个人,小鸟依人,温柔体贴,看不出半点女强人的姿态来。
我们常常开玩笑,让她拿出点在公司女强人的威风给老公看看,朋友却总是笑着说:" 女人是水做的,就该保持我们本性,对自己的老公温柔似水。你温柔了,老公更愿意疼你,你若像刺猬一样浑身支楞着刺,还对老公指手画脚的,哪个男人敢靠近你?"
这一番话真的很有道理,你的主动示弱,是很智慧的表现,不但不会显出你的软弱,而恰恰给了爱人一个表现的机会,他会主动地和你一起分担琐事,更加自信。
平时,我去她家串门,经常看到他们一起出去购物回来,大包小包都是老公拿着,而闺蜜则像个开心的小孩,只负责摁电梯,开门。
常常听到一些女性总是抱怨自己的老公懒,不会心疼人,说话间,自己扛着大包小包进了家门,还对自己的老公一阵唠叨抱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种仆人似的生活,失望又无奈。
其实,换个思维,就说自己拿不动,干不了,需要老公来帮忙,相信老公们没有不乐意干的,因为被需要也是一种价值。
夫妻关系中,会主动示弱的女人,并非怂,而是聪明,还有善良。
因为生活中,如果彼此针锋相对,必将越吵越凶。
但适当示弱,却会缓解彼此心中的怒火,还能转怒为和。
而一家人和和气气的,才能长久幸福地相处下去。
电影《万箭穿心》里的剧情发人深思:
强势泼辣的妻子李宝莉和 " 懦弱怕事 " 的丈夫马学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是男人再懦弱,聪明的女人,也不必太逞强。
就因为丈夫给要求涨价的搬家工人发烟,就冲上去破口大骂丈夫一顿,还抢回来烟,让丈夫的颜面扫地,连搬家工人都可怜她的丈夫。
再加上平时李宝莉也总是把丈夫贬成 " 窝囊废 ",而事实上,丈夫还是厂里的车间主任呢,这长期以来的冷嘲热讽终于在这次加温下,一触即发。
她的丈夫心意已决,提出了离婚。愕然的李宝莉后悔都来不及了,哪怕她变得温柔贤惠也无济于事,永远也无法弥补婚姻的创伤。
女人哪!对待自己选择的男人,与其冷嘲热讽他,真的不如鼓励陪伴他,然后再一起变好。
想到大文豪霍桑的事迹。
美国大文豪霍桑在成名前是一个海关小职员,有一天,他被炒了鱿鱼,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里,妻子知道后,不但没生气,还兴奋地说:" 这样,你就可以专心写书了!"
霍桑一脸苦笑地说:" 光写书我们靠什么吃饭生活呢?" 这时妻子打开抽屉拿出为数不多的一沓钞票,告诉霍桑,这是她从每星期的家庭费用中节省出来的,而且她坚信丈夫一定可以写出一部出色的名著的。
正是在妻子的鼓励支持下,霍桑终于写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巨著——《红字》。
妻子的鼓励,就像冬天里的暖阳,温暖着男人的心田,很多时候甚至能够决定一个男人一生的成败。
而嘲讽只会把爱人越推越远,也显示了你的修养不够,眼光欠缺,因为你嘲讽的是你的选择。
《人性的弱点》里有一句话:
" 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到的效果都是零。"
尤其是对待老公,对一个妻子而言,多多鼓励陪伴和欣赏丈夫,就是保持住了最好的风水。
"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从始至终、相依为命的是夫妻;生病卧床、彼此陪伴的是夫妻;年老之际、不离不弃的也是夫妻。
人们常说,一个优秀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是的,女人如水,会滋养男人。
当你用信任代替了猜疑,就会给男人更大的定力;
当你用示弱代替了逞能,就会给男人更大的自信;
当你用欣赏代替了嘲讽,就会给男人更大的动力。
真正的好妻子,不对丈夫做这三件事,自会成就一个家最好的风水。
往期爆文推荐
原来,对家人很差,对外人特别好的人,多数是这几种
层次越低的人,越喜欢花时间在这 3 件事上
最扎心的社交潜规则,越早知道越好
人与人之间,这样相处最舒服
人与人之间,关系再好,也要在这 3 件事上保持沉默
一个家的 " 上等风水 ",往往从经常说这三句话开始
永远不要强行为别人点灯,这是一种难得的修养
越没本事的人,越喜欢在这 3 个方面大方,希望你一个都没有
不发这三种朋友圈的女人,往往会变得很高贵
做人,不管你跟谁交往,记住这 3 句话不要说
看完文章顺手右下角点『赞』或『在看』,把梅娘说设为『星标』,就可以每晚准时与我们见面了~梅娘在此表示感谢!
}

“这是一个初中学历的见习记者,通过他的调查和报道,改变一亿人命运的故事。”导演贾樟柯在微博这样推荐他监制的电影《不止不休》。
电影里,主角韩东的工作单位是报社。看到这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个故事估计有些年头。
有些年头的另一面是恍惚——国产影视作品里,好久没有正面描写一位“不止不休”的记者了。记者其实从未缺席爆款都市剧,只是形象都没有这般正义。
在《欢乐颂》里,他们堵在安迪楼下要她回应员工由于加班昏迷的事情;在《开端》里,他们闯进“锅姨”的学校,逼问后者“会不会让你的学生遵守交通规则”,进而刺激她成为“锅姨”;在《狂飙》里,记者的角色还是官员的女儿、官员的妻子,在剧情里只写了一次报道,还被当枪使……
《狂飙》中的记者孟钰
要么不义,要么隐身——这是当下记者在影视剧中的两种典型可能。同样在近期上映的电影《保你平安》中,一个多次登上热搜、为抖音博主们贡献许多爆款的造谣事件,全程没有记者的参与,事件的起承转合均在贴吧、短视频、自媒体间发酵和结束。
把故事背景放在了非典之后不久的《不止不休》,带回了一个久违荧屏的形象。也让不少观众惊呼“原来记者是这样的”。
其实多年前,国产影视作品里的记者,就是这样的形象。
《不止不休》的同事们
整个90年代到21世纪初,《焦点访谈》是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节目之一。这档以“用事实说话”为口号的节目,收到过三任总理的赠言。
通常,节目里出现的记者,会顺着观众反映的线索到过种种危险的地方,记者扛着摄像头冲进官员办公室犀利提问的场面屡见不鲜,这也是不少国人对“记者”的初印象。
这也成了21世纪初国产剧影视爱用的记者形象:深入调查恶劣事件。《不止不休》里白客与张颂文,同样在做这样的事情。
2002年的剧集《人大主任》里,报社记者撰写了报道《总统套房里的罪恶》,曝光了市长与本地一家商业集团之间的勾结,为省人大的反腐败调查工作提供了帮助。2006年剧集《浪淘沙》中的记者欧阳童追查了六年前的一起冤案,揭开了受害人、辩护律师、主审法官以及幕后黑手的秘密。
调查过程中,记者多次陷于险境,黑恶势力也试图收买他们,但都没有阻碍他们调查的决心。
与黑暗势力缠斗,最终推动了一个公共事件的改革——不少记者们以这个形象,成为叙事里的“铁肩担道义”的英雄,被官方与民间所推崇。2006年,海南省委宣传部牵头拍摄了电影《记者甘远志》,记录了这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采访粤海铁通航,以及报道欺压菜农的黑社会“菜霸”团体。真实生活中,这位记者最终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至死未能实现带儿子去北方看雪的心愿。
《记者甘远志》
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普遍刻画“英雄记者”的这阵风,也有鲜明的局限性。比如,这些国产剧里的英雄记者几乎都是男性,“女记者”是另一个画风:肤白貌美,追求者众。比起职业生活,女记者们的爱情生活才是故事主线。
一个剧名概括这一时期女记者的故事:《美女也愁嫁》。
女主角与新闻部副主任筹备婚礼,遭到同样仰慕副主任的女同事的妒忌,后来她和多年老友男同事又慢慢有了情愫……这就是1999年剧集《新闻小姐》里的主要剧情。2006年的《美女也愁嫁》请来“万人迷”陈好,一开场就遭遇了未婚夫的“逃婚”,此后更是让她“一年换了4个男朋友”,剧情里与工作相关的部分寥寥。
女英雄记者被影视创作者们选择性忽略了,这是当时的局限与遗憾。这倒不是因为现实中没有参照对象,在当时,无论是非典肆虐时穿着防护服进入医院报道的柴静,还是伊拉克战争时去往前线的闾丘露薇,抑或是黎以冲突时在黎巴嫩首都传回直播画面的陈晓楠,都曾引发过社会层面的关注。
如果一定要论积极面,《新闻小姐》这类剧集,也是一种那个年代大众对于记者的美好憧憬:职业精英、工作干练、独立自强,是最早进入大众视野的“独立女性”形象之一。
确实有不少记者,是被这样的美好形象影响,进入了这个行业。“萝严肃”创始人萝贝贝曾回忆其新闻启蒙之作,就是《新闻小姐》。
只是小时候追到一半,她在租碟店发现,《新闻小姐》基本是对日剧《新闻女郎》的照搬。
被工具化的记者
到了这几年,国产剧里有调查工作的女记者至少在数量上变多了。两部爆款扫黑剧《扫黑风暴》《狂飙》中,深入黑势力团伙中找线索的都是女记者。
《扫黑风暴》里的黄希先是潜入“美丽贷”,与警察配合查办了这个借着医美项目向女孩发放高利贷的组织,后来又潜入了当地黑恶势力开办的夜店,在夜店里找到了不少还不起高利贷被迫来做“公主”的女孩。《狂飙》里的孟钰工作相对简单,报道了莽村旧村改造项目,随后还与警察配合,抓到了几个购买毒品的人。
《扫黑风暴》中的黄希
但在“记者”之前,她们在剧情中更重要的身份是“美女”和“关系户”。
两部剧都不约而同地让两位记者的“美女”身份,成为潜入夜店“执行任务”的关键。她们与扫黑的人和被扫黑的人,都有紧密联系。黄希的职业偶像是她做公安局局长的小姨,后者是落网的“保护伞”之一。孟钰的父亲升任了区委书记,其丈夫后来也成为“保护伞”。
这种“关系户”身份,让他们深入虎穴的记者形象无形中罩上了一层保护罩。大概编剧也很难编出她们深入黑恶势力后再全身而退的剧情。他们就这样被“工具化”了,记者身份既能好好地“打辅助”,为英雄主角提供部分线索,又能凭借着“关系户”的强情感链接,串联起故事。
可是这样的身份,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关系户”身份让她们在工作中一往无前的态度,看起来天真又莽撞,她们还要肩负起扫黑剧中不多的“情感戏”重任,跟主角“不打不相识”的情感升温中,还要做许多观众看来非常“捣乱”的行为。因此在这两部剧里,这两个女记者的角色都是口碑最差的角色之一。
这种记者形象的“工具化”不单单针对女性。近些年来,只要影视作品中出现记者,其工具性都较为明显。
他们常常是故事里施加舆论压力的背景板。许多国产都市剧中,都会出现主角们遭遇负面事件,到公司楼下就被一群扛着摄像头的记者一窝蜂包围,并且犀利提问的场景,这也是主角们被施加了舆论压力的具象化,全然不顾如今互联网时代,媒体早就有了比这种围堵更高效的工作方法。
偶尔,记者是像《狂飙》里的孟钰一样,成为天真的“被改造者”。《江山如此多娇》中袁姗姗饰演的女记者,常年在城市生活,穿着紧身裙和高跟鞋穿梭在各个报道现场,接到台里的扶贫任务到村里时,时常被农村生活的“恶劣条件”吓到,后来,她放弃了电视台副主任竞选,留在村里继续参与扶贫工作。但她刚到村里时的咋咋呼呼,也成为网友们批评的重点。
有些残酷的是,在剧情里作为受害者,反倒能够帮助这些剧里的“记者们”口碑转好。
近几年口碑最好的记者形象之一,是《沉默的真相》中黄尧饰演的记者。她曾是当年性侵案的受害人之一,十几年后,改名换姓的她成了当地报社的知名记者,并成为策划翻案的主角团之一,完成了从“被保护者”到“保护者”的转换,用自己的方式实践了正义。
可惜,这样有重量的记者角色并不多。但在国产影视作品中被“工具化”的,并不仅仅是记者。类型化的模板,创作者想偷懒时总能信手拈来,就像现在国产剧中需要一个有钱且独立的职场精英时,总会设定为“投行高管”一样。
从《搜索》到《保你平安》
放眼国外,比如美国影视作品里,记者形象并不少见。
有学者专门出书,统计分析不同阶段电影里不同的记者形象。在他们看来,记者在电影中的形象,正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力的反映。
在电视成为美国家家户户主要媒介的60-80年代,记者被塑造为对舆论有极大影响的角色,且有不少记者为追逐“收视率”做出恶性行为。而在2000-2019年这段媒体转型期,记者多为在转型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依然坚持用专业新闻主义追求真相的形象。
只是,记者们坚持追求真相,不一定有好结局。
电影《真相》中,两位记者在报道小布什虚构了自己在越战时期的行径事件时,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强大阻碍,而坚持说出真话的二人,也被电视台辞退。
《真相》
以这种映照的思路来看国产影视作品,也能看到记者在新旧媒介交替之后发生的变化。
在电影《搜索》之前,国产影视作品里的记者鲜少有负面形象。但《搜索》里的两位女记者,堪称是电影里最大反派,女主角在得知自己癌症晚期后,上公交车时不肯给一位老人让座,被记者拍了下来并作为重点新闻播出,随后联合网站炒作引导大家攻击女主角,还出于热度考虑删除了其道歉视频——而这两位记者的性别,也刚好呼应了前文当中记者职业的性别取舍。
想要在《搜索》里炒热一个话题,传统媒体仍是强势方。公交车上女主角不肯让座的视频在本地电视台的王牌节目播出,网站需要获得电视台的授权才能合作发出话题,电视台也会因为这个热门事件短信收入十三万。
但强势之下,传统媒体的工作似乎已经不如过去影视作品中那般光鲜亮丽。同样是女记者,《美女也愁嫁》中的女记者收入高企,装扮美丽,而《搜索》中姚晨饰演的电视台王牌栏目主编,基本没有妆容痕迹,和男朋友及其妹妹挤在狭窄的出租房里生活,算着还差多少收入才能买房。
《搜索》中姚晨饰演主编陈若兮
《搜索》上映十一年后,一部同样以“网络造谣”为主要情节的电影《保你平安》上映了,但在《保你平安》中,无论是事件被曝光的方式,还是最终被“辟谣”的方式,甚至已经完全没有了记者介入的痕迹,事件完全靠着自媒体和网络社区上的帖子在推动。
你甚至很难说,这样一个职业,在影视作品当中“常常成为负面形象”更好,还是在本该出现时“彻底消失”更好。
然而,从作为话题的强势引导方,再到完全隐身于一件事情的舆论发展,时代终究在推着人往前走。积极参与到热点事件中的人,已然从“持证媒体”到了“自媒体”。
从行业的角度,这与媒介变革的浪潮息息相关。2014年起,传统广告市场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东方早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法制晚报》等报纸相继停刊。部分意识到潮水转向的媒体,鼓励旗下的记者建立公众号,不少后来的头部自媒体,都曾是传统媒体的知名记者。
国内影视作品也试图记录过这一段阵痛期,但这切肤的痛感似乎并不能让更多媒体从业者以外的人共情。2022年播出的剧集《盛装》,以2016年时尚杂志社为背景,讲述杂志《盛装》在转型之时意外面临主编空缺时的一系列故事。其中不乏有媒体人对优质内容的坚守、在时代转向前的思考。
但豆瓣5.4的评分还是透露出,这种“痛感”对多数网友来说仍是悬浮的。
“自媒体,也是媒体哈?”
让主角回到21世纪初做主角的《不止不休》,有了7.5分的豆瓣开分。最高赞评论写道:“张颂文一出场我就泪目了,看他风尘仆仆穿个旧皮夹克,带着报业黄金时代的气味回来,为自己失落的遥远的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新闻理想,哭。”
那是观众曾经十分熟悉的一种记者形象。而到了《保你平安》故事发生的现下,即使是故事中的角色都对记者感觉到茫然。
大鹏饰演的主角伪装成记者到福利院里询问事项,问完后,福利院的阿姨问:“你刚刚说你是哪个媒体的记者?”主角愣了一下,回了一句:“自媒体。”阿姨有些迟疑地问:“自媒体,也是媒体哈?”
这一刻,阿姨与当下的创作者们共茫然。
他们清楚地知道如今是自媒体时代,短视频才是强势媒介,也知道记者仍然向陌生人提问、寻找线索时最合理的身份。影视作品需要记者,但,又应该以何种样貌出现呢?从记者到自媒体,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除了肉眼可见的流量红利之外,还有哪些信息传递的导向?
这种熟悉又陌生,落到影视作品的具体创作里,就是大部分记者形象都模板化、工具化的现实:一方面,这些人物的思维准则与行事风格的荒唐程度,是让观众与从业者都不能直视的存在;另一方面,荒唐的另一面是变化本身,事实上,不论是否是从业者,许多人也逐渐接受起了某些变化的发生。
凛冽的阵风在呼啸,而后,空气里留下的都是“适者生存”的味道。
譬如,“融媒体”大旗下,确实有不少带着传统媒体背景的“新晋网红”与时代共进。隶属于四川广播电视台的“四川观察”,其抖音粉丝超过4700万,其策划的内容多次登上热搜榜。不同于其他地方媒体以本地新闻为主的传统思路,“四川观察”发布的内容从国际形势新闻到搞笑娱乐视频,无所不包,也被网友戏称为“四川观察,四处观察,就是不观察四川。”
我们也习惯了那些非传统的信息方式。只是多数时候,自媒体时代所伴随的,是相比以往更简单的切入点、更激烈的情绪点,这一点,不论是否官方出身,都已经渗入延髓。
在接受《GQ》报道时,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1818黄金眼》的一位记者曾得意地说,“是阿里巴巴,绿城,吉利,浙江本地三巨头。除了1818,谁敢碰?”可见其报道之深入。但这档自2004年开始就在本地颇具影响力的民生节目,《1818黄金眼》近年来上过多次热搜,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发际线小吴”。
“发际线小吴”
这篇报道还写道,《1818黄金眼》有21位常驻记者,也多次为了调查观众提供的线索涉身险境,且敢于报道大企业的负面。但能上热搜、能给节目带来热度与效益的,往往还真得只能是类似小吴这样的故事。
2020年,《1818黄金眼》甚至开办了黄金眼MCN,其主要业务包括短视频孵化、账号代运营、电商直播、网红直播培训、品牌全案打造等。在凭借略显奇葩的民生新闻捧出几位网红后,《1818黄金眼》似乎想把捧人的主动权,以及捧出网红后的流量均握在手中。
一定意义上,《1818黄金眼》的话事人们相信,MCN的成立,并不影响节目仍然积极回应着本地民众的投诉与需求,成为当地强有力的“监督者”。
从调查监督到孵化网红,你已经很难分清,他们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这种拧巴,一如这些描绘当下的国产影视作品当中,在那些已不甚追求常识的编剧笔下,荧幕里表面上还在“铁肩担道义”的记者们,继续天真,继续荒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一部电影里面有铁手有飞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