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去大城市上学和小县城上学读书


更新时间:2023-02-17 11:257832
很多孩子在睡前都有听故事的习惯,作为父母就会绞尽脑汁的想故事,其实这时候也是对孩子教育的一个契机,可以在这时候讲一些具有哲理的故事,去培养孩子的性格。比如,讲一些说谎孩子引起后果的故事,让孩子明白不能说谎。
儿童睡前故事说谎的孩子分享:
1、《狼来了》。有一个喜欢撒谎的孩子在山上打材,她玩着喊着:“狼来了,赶快救命。”有很多的人带着棍棒,刀剑去赶狼,却不见狼影,就回家去了。她觉得好玩,第二次,她又边玩边喊“狼来了,救命!”又有不少的人带着棍棒,刀剑去赶狼,还是不见狼影,第三次,狼真的来了,她又喊:“狼来了,救命啊!”这一次,没有一个人去救她,她真的被狼吃了。这个故事教育孩子不要撒谎。
2、《木偶奇遇记》
。一个叫杰佩托的老头没有孩子,他用木头雕刻出了一个木偶人,给他起名叫匹诺曹。匹诺曹虽然一直想做一个好孩子,但是难改身上的坏习性。他逃学,撒谎,结交坏朋友,几次上当还屡教不改。后来,一个仙女教育了他,每当他说谎的时候,他的鼻子就长一截,他连说三次谎,鼻子长得他连在屋子里转身都不可能了。这时匹诺曹才开始醒悟,但还是经不住坏孩子的引诱,又跟着到“玩儿国”去了。几个月后,匹诺曹的头上长出了一对驴耳朵,紧接着就变成了一头十足的驴子,并被卖到了马戏团。在紧急关头,还是仙女解救了他。匹诺曹决定痛改前非,终于有一天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孩子。
01-15 阅读全文>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孩子的发展特点。有些家长可能在孩子九岁时,才发现孩子出现了说谎的行为,那我们也就需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这时也就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因此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九岁孩子爱说谎是什么原因
1、自我保护以及逃避责任
有时候九岁孩子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或者是逃避某一种责任,有时候孩子为了自我保护才会说谎话,但是狡辩的一些行为反而让父母认为孩子缺乏罪恶感和不懂事。
其实正因为孩子有这种强烈的意识才会承认,狡辩不是自己做的,在其以往的经验认知中,承认或者是说实施的时候都是受到严厉的处罚,心中感觉到害怕。如果家长处理这类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的态度,缓和孩子的害怕,那么他们就不必以谎言来保护自己了。
2、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在九岁爱说谎,很有可能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所以说在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孩子很清楚自己做什么举动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当他发现自己说了一些夸张的话或者是做了一些不当的举动,可以吸引父母给他投注更多的关心和注意,孩子自然而然会重复着这样的行为。
3、希望获得重视和奖励
有些九岁孩子就是爱说谎,明明家里没有买什么高级游戏机,到学校里跟同学们人说,自己有最高级的游戏装备。同学们纷纷要到家里来玩一下,他一个劲得说,拿去修了,搞得家长不知道怎么给孩子们解释。
这是因为孩子在吹嘘的时候,都可以吸引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在旁边聆听,这样让同学们都很羡慕自己,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学习上,撒谎称自己成绩好,也是为了获得父母的称赞和奖励。他们需要用虚构的描述,让周围人喜欢上自己。
九岁孩子爱说谎怎么引导
1、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
很多孩子说谎话是因为害怕向家长袒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类孩子的内心较为敏感,家长切不可逼迫孩子袒露实情,只能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孩子慢慢增加对自己的信任感,然后说出实情。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教育孩子,让他们不要因为怕受责备而不说实话,才能逐渐去解决问题。
2、多聆听并与孩子沟通
当孩子预期事情会有负面后果而说谎时,父母应了解孩子的需要,订立更实际的规则;假如是孩子可以做得到且愿意做的,他自然不用说谎了。
另外,有些孩子会因为跟父母的接触机会少,所以用说谎的方法去争取父母的关注。换句话说,父母平日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互动,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注意。
02-17 阅读全文>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说谎的行为也是正常现象。但若是经常说谎,那家长就有必要去弄清原因,才能逐步去解决。而且我们需要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然后根据其心理特点,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让其知道诚实的重要性。
经常说谎的孩子是什么心理
1、模仿心理
如果爸妈是经常说谎的人,那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会说谎,模仿爸妈说谎。例如你明明在家,这时有人邀请你打牌,然而你对朋友撒谎说不在家,有事出去了,孩子听到你这话时,就学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时,也采取跟你一样的方式。
2、逃避心理
孩子经常说谎的原因其实原因就是为了逃避责任,也就是说孩子撒谎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这个行为时错误,但是为了保护自己从而选择了说谎掩饰。
伴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长。这时候的他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遇到错误时也就会逃避掩饰。
3、寻求关注心理
因为这种原因撒谎的孩子,多是因为父母陪伴的过少造成的。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很忙,无暇照顾孩子,甚至是教育孩子。
这类孩子为了寻求父母的关注就会选择“善意”的谎言,来换取父母的关注和陪伴,这样的孩子真的很让人心疼。因为这些孩子的内心是善良的,本质并不坏,只不过他们真的是太渴望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了。
经常说谎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育
1、父母要保持平常心
因为每个人都会撒谎,更何况孩子。如果孩子的谎言是善意的,或者只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那么作为父母也无需严阵以待、如临大敌,甚至是上纲上线。
但要是孩子经常说谎,甚至偷拿家里的钱,父母要首先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和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平时在某些方面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于严厉,没有充分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然后要逐渐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式,让孩子感到对父母说实话是安全的,也是更好的沟通方式。
2、让孩子认识到说谎会带来巨大危害
对于经常说谎的孩子,家长就必要让其知道说谎是不对的事情,而且属于不道德的问题,可以给孩子讲童话故事,比如狼来了的故事。
当然也可以直接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知道说谎带来的是不信任,而且这个错误行为有可能需要更多谎言来掩盖,要告诉孩子诚实才是立人之本。
3、温和对待,与孩子建立起信任
如果孩子因为怕受到惩罚而经常说谎,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父母千万不要戳穿。温和地告诉孩子,说出真相不会受到惩罚,父母会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想吃蛋糕这个需求是合理的,和孩子约定好吃蛋糕的时间和份量,鼓励孩子严格遵守约定;弄坏了东西,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修补。
同时告诉孩子,父母不会因为孩子的错而否定他,依然会一日既往地爱他,与孩子建立起爱和信任,孩子才会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
02-09 阅读全文>
有时候家长工作一天,疲惫的回到家中,但是看到孩子又调皮捣蛋不听话,就会生气的对孩子打骂。如果实在睡前打骂孩子,那就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不只是今晚的睡眠会受到影响,对以后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影响。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睡前打骂孩子的后果。
睡前打骂孩子的后果
1、让孩子对睡觉产生恐惧心理。如果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早点睡,和孩子产生冲突争吵,就总是在睡前打骂孩子,给他们留下了阴影,孩子就会对睡觉更加恐惧。时间长了,可能临睡前都会特别恐惧,即便他们不哭,内心也是非常害怕的。
所以说总是让孩子带着恐惧入睡,后果可是很糟糕的。如果让孩子的恐惧心理一直伴随着他们,他们长大后会敌视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难以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2、让亲子关系更糟糕。睡前那段时间,原本家长是应该和孩子一起度过一段愉悦时光的,对一些白天上班的家长来说,晚上这段时间更是和孩子培养亲子感情的唯一时间。如果家长没有好好珍惜这段时间,训斥打骂孩子,会让亲子关系陷入僵化,孩子会生气很久,很难原谅父母。别想着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孩子就会无原则喜欢你、原谅你。
3、对孩子身体发育很不利。孩子入睡前带着父母的训斥和打骂,很恐惧地睡着,这对孩子的身体发育而言也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一方面如果孩子睡着前的心情很糟糕,睡着之后也会不安稳,做噩梦,他们的睡眠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这对小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
和孩子发生矛盾如何解决
1、与孩子和解
家长既然已经打骂了孩子,就应该及时与孩子和解,不能让他带着恐惧入睡。向孩子坦诚你的错误,可以蹲下来和孩子解释我刚才为什么生气了,请求孩子原谅自己的一时冲动。让孩子知道你的情绪已经平复了,不会再害怕。“妈妈再怎么生气,也不应该那样和你说话。”让孩子感受到,无论谁做错了什么反思总结,都是进步的表现。
2、找到孩子喜欢的睡前互动方式
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方式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安排,挑孩子喜欢的和适宜睡前做的一些事情。比如和孩子一起看书,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说说当天最开心和最伤心的事。把分享作为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是比较有效果的。
01-12 阅读全文>
其实当孩子拥有自主意识之后,为了逃避责任或者是达到某种目的,就会出现说谎话的情况,但是刚开始家长并没有很重视这一问题,所以导致孩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养成了习惯,当家长再想改正孩子的行为时,就变得困难重重。
儿童说谎的原因
1、为了躲避惩罚:当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或是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为了不让父母惩罚自己,孩子可能就会撒谎,以求能够成功躲避父母的责骂和惩罚。
2、家长的管教过于严厉:有的家长过分严厉,动辄打骂,孩子见了父母就像老鼠见了猫。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的孩子往往以说谎来逃避一顿“皮肉之苦”。
3、为了满足欲望:小孩子对于外界新鲜事物都有着近乎天然的好奇心,他们同时也拥有更多的“欲望”,比如想要某个玩具,想买某种好吃的零食等。
但他们同时没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便自然而然的想要通过向父母撒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满足欲望。
4、虚荣心作怪:有些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胡乱编造、瞎说瞎吹。比如某市寄宿学校有一个女孩子,生怕城里的孩子瞧不起自己,便说自己的父亲是城市里的老板,多么有权,其实她家不过是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儿童说谎的解决办法
1、为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要想把孩子培养成诚实的人,父母首先做诚实的人,给孩子诚实的榜样,对孩子说话算数。
比如,你跟孩子说:“周末妈妈带你去游乐园。”到了周末,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如天气不允许,就一定要遵守这句承诺,否则,孩子受到欺骗后,也会有样学样,变得满嘴谎言。
2、给孩子一次设法补救方案的机会。如果孩子发生行为性说谎,一定要相信孩子会改正错误,并可给孩子提供一个设想补救方案并实施方案的机会。这样,既可以让孩子自省,同时也可养成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习惯。
3、不轻易给孩子贴“不诚实”的标签。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对自己说了谎,那么一定要了解清楚事实的真相。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不诚实的标签。
在儿童时代,孩子经常会试探父母的底线,儿童说谎只是孩子的一种测试方法。所以当你察觉孩子第一次对自己撒了谎,可能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但是假如孩子撒谎成性,那么作为父母就要重视起这个问题了。
01-06 阅读全文>
在孩子的教育中,很多家长都喜欢选择在晚上反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因为白天孩子在学校上课,家长又忙于工作,所以晚上会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但是睡前训孩子的教育效果并不会很理想,而且还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睡前训孩子有什么后果
1、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
孩子的睡眠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从浅睡眠阶段过度到深睡眠阶段,在睡前孩子需要保持平静的心情和状态才能够实现快速入睡,保证夜晚的睡眠质量。
如果家长在睡前训孩子,那么他们的心情就会很低落甚至会哭泣,此时他们的大脑就会高度紧张,并且处于兴奋的状态,短时间内很难平复心情。这种状态会让孩子一直处于浅睡眠的状态,很难顺利地进入深度睡眠,从而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
2、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睡觉前的2小时被称为记忆黄金期,这个时间段记忆的东西对孩子的印象会非常深刻。如果家长在睡前批评孩子,孩子会对这件事记忆深刻,他们会记得父母说出的让人难受的话,也会记得家长瞪大眼睛怒视自己时的模样,这些负面的情绪会一直笼罩在孩子的内心当中,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创伤。
3、影响孩子身体发育
如果孩子在睡前受到眼里的批评,那么他们的心情就会不好,这就会影响他们大脑系统的正常工作,再进一步就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这孩子身体发育非常不利。
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
1、面壁思过
古人有言,“棍棒下出孝子。”多数父母都只记住了这一句,但怎么就没能记住,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是“面壁思过”!而这一方法确实也很管用。孩子在面壁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开始冷静思考到底哪里做的不对,这个过程中,家长们不要去打扰孩子,更不能理会孩子的诉求,否则就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2、没收孩子心爱的物品
有的孩子在生气时喜欢乱丢东西,针对这一种情况,父母的怒吼与打骂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这时家长应该让孩子感觉到,他们的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一代价可能是他们最心爱的物品。孩子其实也怕被威胁,而这一种威胁一定是具有效力而,而不只是吓唬。
12-29 阅读全文>
经常能听到家长抱怨:我们家长就是不喜欢阅读,经常是喜欢听故事,我们经常为孩子这样的情况感到头疼。其实家长的这种情况,我作为家长也是能够理解的,毕竟孩子的自主进行阅读还是较重要的,我们就要为其要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孩子喜欢听故事不喜欢阅读怎么办
首先,家长可以为其选择合适的书
大部分的绘本讲述的一个故事都是可以单独听的,孩子不看图、不看字也不影响听故事的过程,这种情况下想要让孩子能主动阅读是比较难的。我的建议是家长可以选择一些需要结合插图的,这样才更有趣味性;或者必须边看边听或边看边读的书,让孩子不得不看书。就比如一些分级阅读的书或者漫画书。
其次,家长一起陪伴孩子进行阅读
对于喜欢听故事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家长就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
所以即使有了一本必须要自主阅读的书,家长还是要陪着孩子阅读,让孩子能在家长的陪伴中感受幸福感,而不是被迫阅读的感觉,这样孩子才不至于看几分钟就将书扔掉。
最后,鼓励孩子给家长阅读
等到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阅读的能力比较好的时候,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读给你听,并且夸奖孩子读的很认真、很有感情之类的,让孩子能从自己阅读中找到成就感。
这样对于喜欢听故事,但不喜欢阅读的孩子的帮助也是较大的,若是孩子一时不太想自己读,家长也不要着急,过段时间再尝试,千万不要让孩子有种被赶着阅读的感觉。
孩子喜欢听故事为什么不喜欢阅读
1、家长忽视孩子从听书到看书的过渡
现实中,有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看不懂,于是自然而然就选择给孩子读故事,孩子从小就是以听的模式吸收书本上的信息,错过了阅读的机会。等到想让孩子自己进行阅读的时候,他就非常排斥阅读书本的这种模式。
2、家长忽视孩子自由阅读的过渡期
大部分家长通常都是买了书本回来后,直接要求孩子看书,也不会在意孩子的感受。刚开始孩子还只是在听故事,而直接就让孩子读书的话,孩子不原因,家长还是会强迫孩子阅读。这种做法非常容易让孩子厌恶阅读。
12-15 阅读全文>
上一篇:儿童青春期叛逆期如何引导 下一篇:儿童玩手机上瘾怎么办}

第1章 地方政府的治理和运作模式
地方政府的治理内容远超主流经济教科书中的公共服务或公共物品的讨论范畴,了解招商引资是理解地方政府深度融入经济发展过程的起点。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职权划分遵循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条块关系通常情况下,条条关系是业务关系,块块关系才是领导关系,因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可以直接决定人事任免。
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影响要素。
人口密度,地理,文化差异。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会多配置一些公共服务,这样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地理平坦的地方更能够形成人口聚集,因此也会有更多的公共服务投入。语言文化相似的地方,政务管理或者公共服务,才能够减少差异化才能够降低成本规模效益才会提升。这三个因素是影响我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因素。
地方政府的权力
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信息不对称,上级虽然名义上最终决定权拥有实际权威,但由于信息复杂不易处理,上下级关系的自主性很大,下级往往拥有实际权威。在实际的情况中,往往存在下级向上级隐瞒信息的情况。因此上级的督查和审计就非常的必要,既要巡视督查工作也要督查审查官员。
千头万绪的政府工作,尤其如此一件事该不该做,要做到什么程度,怎样算,做的好,做好了算谁的功劳,做砸了由谁负责,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清楚的标准。一旦说不清楚,谁说了算,所谓权力实质就实在说不清的情况下,由谁来拍板的问题。如果这种说不清的情况,很多权利就一定会向个人集中,这也是各地区各部门一把手负责制的根源之一,这种权力的自然系中可能会造成专权和腐败。
因为信息复杂,不可信的信息又比比皆是,而权力和责任有高度个人化,所以体制内的规章制度无法完全取代个人信任,上级在提拔下级时除了考虑工作能力外,关键岗位上都要尽量安排信得过的人。
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
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力求激励相容,不仅要求上下级间激励相容,也要求工作目标和官员自身利益之间激励相容。在实际的情况中,很多部门都面临双重领导。那么就产生了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
到底谁是主要领导工作应该向谁负责,假如所有领导的目标和利益都一样,激励机制就不重要了。在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利益不仅大了,而且多元化了,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统一思想和大局观依然重要,但只讲这些就不够了,需要更加精细的激励机制,最起码能评价和奖惩工作业绩的上级,能决定工作内容上的上级,受下级工作影响最大的上级,应当尽量是同一上级。
垂直管理和地方管理
专业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的部门具体而明确的事物更多更倾向于垂直领导和管理,比如海关。这种划分符合激励相容原则,工作主要是由系统内的上级安排,绩效也主要是由上级评价,无论是职务升迁还是日常福利也都来自系统内部。
对于更宏观的工作,比如经济发展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地方调动各种资源,那么激励相容原则就要求给地方放权,不仅要让地方负责,也要让地方分享发展成果,不仅要能激励对方努力做好,还要能约束地方,不要搞砸,也不要努力过头。如果不加约束,地方政府要实现短期内的经济高速增长目标并不难,可以尽情的挥霍手中的资源,大肆借款,寅吃卯粮来推高增长数字,但这种结果显然不是最优的。
毛泽东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事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都没有。
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所能调动的资源和采取的行动,远远超过了主流经济学中所强调的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的范围。地方政府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环境,他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这一点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2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财政的地位和功能,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1994年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财政承包始于1980年中央与省级财政之间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包干,地方可以留下一部分收入,1985年之后全面推行,建立了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财政承包相当于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一种过渡机制。财政承包的体制下,地方大力兴办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一方面可以交给县政府增值税以前交产品税,只要企业开工,不管盈利与否都得交。另一方面企业会上缴的利润,主要是上缴给乡镇的政府和村集体作为预算外的收入。给基层政府创造了不少收入。
财政包干造成了两个比重不断降低,一是中央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二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的GDP比重也越来越低。意味着不仅中央变得越来越穷,财政整体也越来越穷。
两个比重的下降严重削弱了国家的财政能力,不利于推进改革,经济改革让很多人的利益受损,中央必须有足够的财力去补偿,才能保障改革的推行,比如国企后的职工安置,裁军后的退伍军人转业等等。如果中央没钱要向地方借钱,也就谈不上宏观调控的能力了。
分税制改革的央地博弈
分税制改革把税收分为了三种,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同时分设了国税、地税两套机构,与地方的财政部门脱钩。省以下税务机关以垂直管理为主,由上级税务机关,负责管理人员和工资。
分税制改革地方的阻力很大,比如在财政包干下过的很舒服的一些省就明确表示不同意分税制,因此是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带队赴各省做工作。
企业税的改革。2020年的改革之前,企业税是按行政隶属关系上缴的,中央企业上缴给中央地方企业交地方,地方企业比中央企业多,所以6成以上的所得税交给了地方。2002年的所得税改革中,除了一些特殊的央企所得税归中央之外,所有的企业,所得税中央和地方六四分成。进一步削减了地方的财政收入。
分税制改革扭转了两个比重不断下滑的趋势,中央占全国收入的比重,从改革前到22%一跃变成了55%,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国家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从改革前的11%逐步增加到了20%以上,大大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为之后应付一系列的重大冲击,比如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汶川地震等等奠定了基础,也保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比如国企改革和国防现代化改革的顺利实施。
当然分税制改革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地方政府的发展模式。
土地财政
分税制改革没有改变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却减少了手头可支配的财政资源。如果地方政府想要发展,那么就不得不自筹资金。由此拉开了土地财政的序幕。
94年分税制改革使国有土地转让的决定权跟收益都留给了地方,当时这部分收益很少,虽然乡镇企业兴盛,但他们占用的是农村集体土地,不是城市土地,二来虽然土地城市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但各地的招商引资,土地转让价格都十分优惠,卖地的收入并不多。
98年发生的两件大事,让城市土地真正的显示出价值,第一是单位停止了福利分房,逐步实现了货币化。第二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农地想要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经过征地后变成国有土地,这也就确立了城市政府对土地建设说的垄断权力
2002年国土部明确了4类经营用地(商业、旅游、娱乐、房地产),采用了“招拍挂”的制度,于是各地政府开始大量征收农民土地,然后有偿转让土地财政开始膨胀。三年达到了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55%。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财政和信贷政策的刺激下,土地转让收入再上一个台阶,2010年达到了地方预算公共收入的68%。最近这两年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土地转让的收入绝对是我还在上涨。
所谓的土地财政,不仅包括巨大的土地使用转让。还包括土地使用和开发有关的各种税收收入,其中大部分税收的税基是土地的价值而非面积,所以税收随着土地升值而猛增。
这些税收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和土地相关的税收,主要是土地的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其收入100%属于地方政府。另一类税收和房地产开发,建筑企业有关,主要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土地财政虽然能带来收入,但地方政府也要负担相关的支出,包括征地拆迁补偿和七通一平等基础性土地开发支出。地方政府并不是靠卖地来赚钱,他真正要的是土地开发之后吸引来的工商业经济活动。
2002年所得税改革后,地方财政发展经济的方式就从之前的工业化变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两手抓,一方面继续低价供应大量工业用地招商引资,一方面限制商住用地的供给不断的攀升,地价从中赚取土地垄断的收益。
地方政府的财政和GDP增长逻辑、带来的问题
我国经济的起步阶段,能利用的资源主要就是人力和土地。许多重大改革都和盘活这两项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有关。
一方面是低价的用工。一方面将土地资产市场化。
地方政府压低工业用地的价格,因为工业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强,能够带来增值税和其他的税收还能创造就业,而且工业生产效率提升,空间大,学习效应强,能帮助本地实现现代化,也能拉动服务业的发展,拉动商住用地价格的上涨。同时,地方之间的招商引资竞争非常激烈,地方政府很难抬高地价。商住用地则不同,主要服务于本地居民土地供应方的垄断力量更强,更容易抬高地价。
这样的制度带来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地方政府用土地财政上赚来的钱进行请投资,投资回报率很高,那么债务就不是大问题。但如果地方政府官员投资不当,没有收益,那么债务负担就越来越重。
全国地区之间的土地得不到高效的利用。比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突飞猛进,人口大量涌入却没有足够的建设用地指标,工业和人口容量都遭到了人为限制,寸土寸金的上海却保留着928万亩的农田,可以说是相当的不经济。如果竞争不能让资源转移到效率更高的地方,那么这种竞争就和市场竞争不同,无法长久的提高整体效率。
转移支付的问题
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拿走了大头。中的收支差距由中央的转移支付来填补。转移支付仅仅够补上地方的收支总缺口,但不代表每级政府都能补上,也不代表每个地区都能补上。
出现了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压的局面。基层财政严重困难,20世纪90年代有句顺口溜,“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稳稳当当市级财政摇摇晃晃,县级财政哭爹喊娘,乡级财政精精光光”。
从2000年起。中央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2000年开始,农村税收改革拉开序幕,制止基层政府乱摊派乱收费。2006年农业税彻底废止。06年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去学杂费和教科书费。2003年开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开始了新型农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都由中央和财政共同分担。将基层的财务资源向上一级政府统筹,比如乡财县管,让乡一级的财政支出范围大大缩减。
这些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得益于我国加入了WTO之后飞速发展的工商业,使得国家财政不再依赖于农业税收。
地区间的不平衡
导致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均财政收入的差距变大。虽然中央有转移支付,也不足以弥补这种差距。尤其是基层政府财政人均支出的差距。
第三章 金融与土地财政的逻辑
政府不能直接从银行贷款,2015年之前也不允许发行债券,因此政府想要投资就必须成立专门的公司,这样的公司通常都被称为城投公司。是当地国资委的全资公司。
将土地由生地变为熟地的过程,也叫做土地一级开发。开发投入大,利润低,而且涉及拆迁问题,一般由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来完成,之后的建设和运营称为二级开发,大都有房地产公司来做。
二级开发时,周边已经成熟,地价高,政府可以通过卖地收回一级开发投入的资金。
一级开发的补贴:政府对于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帮扶和补贴极大。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成都的宽窄巷子处于历史文化保护区,涉及拆迁保护修缮等复杂问题,投资金额大,周期很长,盈利前景也不明朗,民营企业难以接管,这个项目就有两家市属的国资委一手操办。期间共投资6.5亿元,其中既有银行贷款和自有收入,也有政府补贴。
服务融资平台类型公司有以下特征:
第一,从政府取得大量的土地使用权。撬动银行贷款或其他的资金,实现了快速扩张。
第二,盈利状况依赖政府补贴。除了税收返还外,还有纳入公共预算的专项补贴。政府还可以把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给文旅集团,在以某种名义将转让费原数返回作为补贴。等到文旅集团的净利润较高的时候,补贴在下降。
第三,政府的隐性担保可以让企业大量借款。银行对于成都文旅集团的授信非常高,评级也很高。这都是因为银行认为融资平台背后有政府的担保。
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随着城市化和商品房改革,土地价值飙升,政府不仅靠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撑起了土地财政,他将未来的土地收益资本化,从银行和其他渠道借入了天量资金。利用土地融资的推力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债务。
这套模式的关键是土地的价格,只要不断的投资和建设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城市就会扩张,地价就会上涨,就可以偿还债务。但一旦增速放缓,地价下跌,土地出让的收益少了,累积的债务就会成为负担。
2008年的4万亿救市计划。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地方政府投资2.82万亿。要配合政策落地中央放宽了对地方融资平台和银行信贷的限制。大水漫灌泥沙俱下,财政状况不佳的地方也能大量借鉴,盈利前景堪忧的项目也能大量文字,短短三五年地方政府就积累了天量的债务。
地方政府债的水平不低,但也不算特别高。地方政府加上中央政府的国债总额占GDP的比重不足8成,相比之下,美国为107%日本,为237%,并且我国政府的借债。大多都用于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了实实在在的资产。很强的正外部性。此外我国政府的外债很少。仅占GDP的2%左右。
第5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城市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是非常有效的融资手段,通过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将土地市场这笔盈利的财富变成了启动城市化的巨大资本。也让地方财源高度依赖土地价值依赖房地产和房价,房价连着地价,低价廉的财政,财政连着基础设施投资,于是经济增长地方财政银行房地产之间就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复杂关系。
这种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化,忽略了城市化的核心人,地价靠房价拉动,房价由老百姓买单。所以土地资本化实际是个人收入资本化。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我国城镇常住人口2019年超过了6成,但若按户籍论城镇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4%,比常住人口少了16个百分点,就是说有超过2亿人虽然常住城镇却没有户口,不能完全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比如教育,因为这些服务的供给是按户籍人数来划规的,这种巨大的供需矛盾,让新移民难以在城市安身立命,让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
今年一系列改革措施出台都是为了扭转这种现状。
土地供给、房价、居民债务
98年住房商品化以来,全国商品房均价在20年间涨了4.2倍,但各地涨幅大不相同。三四线城市在2015年实行货币棚改之前,房价涨幅和当地收入的涨幅差不多。在二线城市房价就比人均收入涨的快,到了一线城市房价涨幅远远超过了收入。15年之前北上广深的房价翻了两番,年均增速13%。
地区房价差异主要是供需失衡,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居住用地的供给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2006年至2014年,500万人口和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城区人口增量占全国城区人口总量的近4成,但居住用地总量才占全国总量的两成,房价自然快速上涨。而在300万人以下,尤其是10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居住用地增量比城镇人口增量更快,房价自然涨不上去。东部地区住房十分紧张。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反过来。
中国对建设用地指标实行严格管理,每年新增指标由中央分配,到省再由省分配,到地方指标无法跨省交易,所以即便面对大量的人口流入东部也无法从西部调剂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指标不能在全国交易,土地使用效率很难提高。2020年中央提出要对建设用地指标的跨区域交流进行改革探索建立全国性建设用地指标跨区交易机制。
房价与居民债务
房地产常被称作经济周期之母,根源就是在于其内在的供需矛盾,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按揭,创造几乎无限的新购买力,而另一方面不可再生的城市土地供给却有限。这对矛盾常常会导致资产泡沫的破裂与周期循环,是金融与房地产不稳定的核心。
2018年末居民债务占GDP的比重为54%,虽然低于美国的76%,但已接近日本和德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总量数据,居民债务中有53%是住房贷款,24%是各类消费贷。这数据可能还低估了,与买房相关的债务,实际上一些消费贷也被用来买房了。2019年末,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调查了全国3万余户城镇居民的收入与负债情况,接近6成家庭有负债,平均负债收入比为1.6,也就是说负债相当于1.6倍的家庭年收入。这个负担不低,接近美国。
负债中有76%是房贷。从资产端看,城镇居民的主要财产也就是房子,房产占了家庭资产的7成,其中6成是住房,1成是商铺。而在美国居民的财富中,72%是金融资产,房产占比不到28%,中国人财富的压舱石是房子,美国人财富的压舱石是金融资产。
房价上涨不仅会增加按揭负担,还会拉大贫富差距,进而刺激低收入人群举债消费,这一现象被称为消费下渗。2015年起各种个人消费的集中。2016年到2018年银行信用卡和借记卡内的应偿还贷余额,年均增幅接近30%,2019年信用卡风险浮现,各地银行纷纷刹车。在负债的人群当中,低收入人群的负债尤为严重。城镇居民平均债务收入比约1.6,而年收入6万元以下的家庭负债收入接近比接近3。资产最少的20%的家庭还会使用更多的民间借贷,风险更高。这种依靠借债的消费无法持续,因为钱都被花掉了,没有拉动经济,形成更高的收入,债务负担只会越来越重。
居民债务居高不下,很难抵御经济衰退,尤其是房地产价格下跌所引发的经济衰退。低收入人群的财产几乎全都是房产,其中大部分是按揭,负债率很高,很容易受到房价下跌的打击。穷人在房地产下跌的时候就已经破产了,根本等不到下跌回弹。而富人总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度过下跌难关。价格回弹之后他们的资产。更多了,这样就加剧了贫富的差距。
作者认为要化解居民的债务风险,除了要抑制房价外,根本上还是在于提高收入。提高收入的方法就是让人口自由流动,让中低收入的人群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更高收入的地方工作。同时要让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常住人口为标准来匹配,而不是以户籍人口。
中国人的收入差距
20世纪80年代,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约为0.3,2014年上升到了0.47。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收入数据,2019年收入最高的20%的人群占有全部收入的48%,中间60%的人群占收入的48%。而收入最低到20%的人群只占有全部收入的4%。
虽然经济整体在飞涨,但收入差距在扩大。1998年到2018年,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10倍。但以城镇居民为例,收入最高的20%,实际收入增长了约13倍,超过了人均的涨幅。收入最低的40%和居中的40%的收入分别增长了6倍和9倍,不足人均涨幅。
过去经济高速增长,虽然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贫富差距,在代际间传播。因为积累财富的差距,小于每年收入的差距。人们就更加倾向于靠自己来打拼。但如果积累财富的差距远远大于每年收入的差距,那么就只能拼爹了。在经济发达,资产增长更快的地区,父母积累的财产对子女收入的影响,比内地省份更大。经济增速放缓,新机会变少之后,年轻人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其父母的财富有时会变得更加重要。如果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对不平等的容忍度便会下降,不安定因素就会增加。
第6章 债务与风险
债务中的家庭至少面临三大风险。一是债务缺乏弹性,如果收入增加债务并不会跟着收入,水涨船高,但一旦收入下降,债务一分也不会少。二是收入的弹性变化很大,影响个人收入因素很多。没有人能够保证未来的收入只增不减。第三、家庭支出的变动,比如家里有人生病或者要养小孩。
2018年我国的负债总量达到了GDP的258%.已经和美国持平了。美国是275%。超过了德国173%。也远高于一些发展中大国,比如巴西158%,印度123%。并且我国债务增长速度快于这些国家,债务总量10年间增加了5.5倍。即便我国经济强劲,同期GDP还增加了2.8倍,但债务占GDP的比重在10年内还是翻了一番。
第债务与经济衰退
正常的经济运行需要负债和杠杆。但依靠负债进行的投资,应该取得正向的收益。如果光是借债而没有拉动经济增长,那么就会导致无法偿还债务,进而引发债务危机。
如果房价下跌了,老百姓感觉变穷了,就会勒紧裤腰带压缩消费,东西卖不出去,企业收入减少就难以还债,债务负担过高的企业就会破产,银行会出现坏账压缩贷款哪怕好企业的日子也更近了,这个过程中物价和工资会下跌,也就是通货紧缩,而欠的钱会因物价下跌变得更值钱,实际债务负担就更重了。这就是债务通缩循环。
金融风险的核心——银行(以美国为例)
银行规模大杠杆高。
银行借来的钱很多是短期的,比如活期存款,但贷出去的钱却都是长期的,比如企业贷款,这种负债和资产的期限不匹配会带来流动性风险。一旦出现危机,容易形成挤提。
银行信贷大多和房地产相关,创创与土地和房产价值一同起落放大经济波动。
银行风险会传导到其他金融部门,比如银行可以把各种按揭打包成一个证券组合卖给其他的金融机构。击鼓传花的游戏很容易破产。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金融部门的增加值占到美国GDP的8%,频繁的金融活动并没有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反而给经济带来了不必要的成本,过多的短期交易扩大了市场波动,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资金和资源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实体经济的蛋糕却没有做到。
国际不平衡的,美国的国内不平衡
国际不平衡指的是东亚跟欧洲大量的买入美债,大量的钱流入了美国。这个被称为全球储蓄过剩。
而国内不平衡指的是美国国内的分配不平衡,财富在少数富人和大部分穷人之间分配失衡。富人拿到的这一大笔财富,消耗不了,又借给了穷人,提升了穷人的债务。
中国的债务与风险
中国债务变化综述。
2008年为了应对全球。以及我国出台了4万亿计划。同时不断的降准降息,放宽银行信贷,这些资金找到了基建和房地产两大载体,相关投资迅猛增加。如政府配合当时的铁道部大量借债建设高铁,全国铁路固定资产从07年的2500亿元猛增到09年的7000亿元和10年的8300亿元。2010年前期刺激出现经济过热,货币政策开始收紧。到了2011年欧债危机爆发,国内制造业陷入困境,于是央行在2012年又开始降准降息,并放松了对地方融资平台发债的限制,城投债基增融资,额度比上年翻了一番多。010年开始以信托贷款为主的影子银行开始扩张,把大量资金引向融资平台,推动当年的基建投资猛涨,债务负担从2012再次加速上涨。
2015年遭遇股灾,前些年投资过度造成的产能过剩和房地产库存问题开始凸显。2015年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美元开始加息,再加上一系列的内外因素,导致15~16年连续两年大量资本流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路贬值,接近破7。是央行连续降准降息,财政部开始置换地方债,中央也放松了对房地产的调控,全国棚户改造从实物安置转变为货币化安置,带动房价进一步上涨。同时影子银行开始变形信托贷款在监管下大幅萎缩,而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开始爆发,流向金融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量没有减少,总体债务在2015年又一次疯涨。
16年在货币化棚改的帮助下,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告一段落,中央在年底提出了房住不炒的定位,全面收紧房地产调控。你们去产能改革开始见效,工业企业利润开始回升。
2018年上半年在连续两年相对宽松的外部条件下,央行等四部委联合出台了资管新规,严控影子银行。试图降低积累多年的金融风险信用和资金开始收缩,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全面暴露,下半年中美贸易战开始经济增长继续放缓。2018年末我国债务总量占GDP的比例为258%,其中居民债务为54%,政府债务为51%,非金融企业为154%。
企业债务
我国的企业债务负担远高于发达国家2018年美国和德国的企业债务占GDP的比重分别是75%和58%,但我国高达154%,原因之一是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企业融资与债务尤其是银行贷款为主,股权融资占比很低。2018年末企业债务总额约140万亿,但境内的股票融资额才7万亿。
企业债务中,第一部分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约占GDP的40%,资金主要投向基建项目回报率很低。但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所以这部分债务并不是最大的问题。
第2个问题是国企的债务问题。2008年后。国企的规模快速扩张,但效率比私企低。作者认为效率低乃至亏损的国企或者大中型私企,如果不能破产重组,常年依靠外力输血就会挤占有限的信贷资源变成僵尸企业,会拉低,总体的经济效益推送宏观债务。但国企债务的占比在书中作者没有给出。
企业债的第三个问题是房地产企业的债务问题。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不仅本身规模大,而且直接带动钢铁,玻璃,家具,家电等众多市场,2013年房地产及其直接相关行业创造的价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5%,且增速极快。对GDP的贡献率接近30%。但房地产的负债率高,很多时候资产负债率接近80%,流动性风险很大。2018年我国,房企的总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5%(总债务的一半),而且大量的债务来自“影子银行”或者其他的监管薄弱渠道。
什么是影子银行?
所谓影子银行就是类似银行的信贷业务,却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不受银行监管规则的约束。其实就是银行打的擦边球。比如某房地产企业愿意用10%的利息,借钱银行想借,但我国严格限制了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量怎么办?银行可以卖给老百姓一个理财产品利息5%,再把筹来的钱委托给信托公司,让信托公司把钱借给房企在这里银信合作的业务中,发行的理财产品不算银行储蓄委托给信托公司的投资不算银行贷款,所以这笔表外业务就绕开了银行的监管是一种影子银行业务。。虽然出台了相关的监管措施,但效果有限,限制了银信合作业务,银证信合作业务又兴起了,银行把钱委托给券商的资管计划,在让券商委托给信托公司,把钱借给企业借来借去,银行的钱到处跑,渠道越拉越长,中间商越来越多,每转一次就会增加利息和手续费。整个金融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对于实体经济并没有注助益。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领了影子银行的总账,也就打断了各种通道。各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资管新规之后全面暴露。
我国的债务风险本质并不是金融投机的风险而是财政和资源分配机制的风险,这些机制不是新问题,但债务负担在这几十年迅速上涨,主要是因为这一机制已经无法持续拉动GDP增长。是实际生产率的增长还是通货膨胀的速度,都赶不上信贷或债务增长的速度,所以宏观上就造成了高投资挤压消费,部分工业产能过剩和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过剩同时伴随着腐败和行政效率降低,这种增长的方式无法持续。
关于“四万亿”计划
4万亿计划虽然稳定了我国经济。但是却造成了债务负担和产能过剩问题。
产能过剩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方面是生产效率的下降,宏观表现为GDP增速放缓低于债务的增速。表现为地方政府不断为一些僵尸企业输血,扭曲了资源配置。
另一方面是国际市场失衡。政府重视投资,生产和税收,忽视消费民生和居民收入,造成了经济结构失衡、需求不足、消费不足,所以必须向国外输出剩余产能,因此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际贸易冲突。
第三方面是产业升级。由于国内国际竞争的加剧,促进了我国产业的产能升级,让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和质量在竞争中不断上升,在全球价值链中价值不断攀升,也带动了技术创新和科学的进步,进一步冲击了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
也就导致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爆发。
第7章国内国际失衡
2010年我国加入WTO之后,迅速成为世界工厂,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19年制造业增加值已经占全球的28%,我国出口的产品不仅数量巨大,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升。2019年出口的产品中三成可以归类为高技术产品。本土的制造业体量巨大,全球产业链向我国聚集,也带动了本土供应商越来越壮大,因此我国的出口模式早已不是来料加工绝大部分出口,价值均由本土创造。05年我国每出口100美元就有26美元是从海外进口的零部件,只有74美元来自国内。2015年来自海外供应链的价值从26%下降到了17%。
这些成功背后隐藏着两重问题,第一是内部经济结构失衡中生产重投资轻民生轻消费。至于巨大的产能,相比国内的消费不足,消化不了的产品,只能对外输出,这就带来了第2个问题,国外需求不稳定和贸易冲突。过去20年世界制造业中,我国的占比从5%上升到28%,对应的17国集团占比从62%下降到37%,而所有的其他国家占比几乎没有变化。面对剧烈的调整,出现贸易冲突,甚至贸易战一点也不奇怪。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在2018年的GDP中,居民最终消费占比只有44%,而美国这一占比将近70%,欧盟和日本也在55%左右。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80年代的54%一直下降到2010年到39%,下降了15个百分点。
当我们观察到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GDP中可供老百姓支配的收入份额下降,老百姓把更大一部分收入存起来了,储蓄率上升了,实际上在中国这两种情况都有发生。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居民的高储蓄率主要是由计划生育政府的民生支出不足,房价上涨三者共同作用的。居民要负担房屋按揭,抚养子女,因此没有更多的闲钱去消费。
居民的收入份额降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发展过程中重投资轻民生。存在刻意压低人力成本的情况。另一方面企业为了面对激烈的竞争。进一步用工业化机械化代替了人力。导致资金变成了设备厂房。而很少分配到人的头上来。
政府主导的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些问题
第一是基础设施和工业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了,投资什么都有用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投资难度变大了,因此投资决策和资源调配的方式需要改变,地方政府主导投资的局面需要改变。
第二是老百姓的收入和消费不足,没有办法消化投资形成的产能,很多投资不能变成有效的收入都浪费掉了,并且债务负担越积越重。
第三。中收入份额下降,资本收入份额上升会扩大贫富差距。从前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本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在这个大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我国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了如下原则,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政治协商的协调机制,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
再平衡与国内大循环
为什么要进行城市化?
要提高居民收入,就要继续推进城市化。让人口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聚集。以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制造业的进步发展吸纳不了更多的就业,产业链全球化之后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多数操作工序都是机器完成的,所以解决就业和提高收入必须依靠服务业的大发展。这只能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不仅传统的商铺和餐馆需要人流支撑,新兴的网约车,快递外卖等都离不开密集人口,要继续推进城市化,必须为常住人口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让他们在城市中安居乐业。
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就要把更多资源从政府和企业的手中转移出来分配给居民,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地方政府在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遏制其投资冲动,降低企业生产性支出,加大民生支出。会带来4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其一,加大民生支出能改变重土地轻人的城市化模式,让城市以人为本才能降低储蓄,扩大消费。其二,加大民生支出可以限制地方政府用于投资的生产性支出。
其三,激发推进国内大循环要求提升技术,攻克卡脖子的关键环节,而科技进步最要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因此地方政府加大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民生支出,正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长远看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其次加大民生支出,遏制投资冲动,还可能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发展模式。
其四,提高居民收入还要扩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发展各种直接融资渠道,让更多人有机会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城市上学和小县城上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