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书店买实体书店书可以退换吗吗?


儒林外史的每回概括
  也许你听过《儒林外史》的名字,但你了解这本小说吗?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每回概括”,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到大家。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1、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2、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同样轻视周进,也讲了梦见与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故弄玄虚。周进很受刺激。村人因此嘲笑称呼荀玫为“荀进士”,以为是周进所为,而辞退了周进。后周进随姐夫去省城做生意,路过贡院,受刺激过度,撞上墙去。本篇体现了文人相轻(学位高的看不起学位低的)、文人们故弄玄虚的现象。
  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后又考中举人。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契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4、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恰逢回民来送牛肉希望知县不要严格执行禁食牛肉的规定,张静斋把这看做“严格执法,以求升迁”的机会,使得知县打死了送牛肉的人,引来了回民的围攻。本篇体现了官绅张静斋夺人田地、打秋风、通过陷害别人达到自己升官目的的阴险心计。
  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5、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俩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个是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严贡生畏罪而逃。他哥哥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后来,严监生的妻子王氏重病,妾巧语被扶为正房。在举行婚庆的当天,王氏病亡。后来,严监生也病故。文章体现出了严贡生的霸道、赵氏的心计和严监生的吝啬。
  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6、严监生病故。赵氏同哥哥王德王仁商议如何发送,严监生的大哥严贡生科举回来,却不顾弟弟的死,不仅不安排丧事,反倒为了儿子的亲事去了省城。赵氏的儿子后来又病亡,王德给严贡生写信让其回来,商议立嗣的事。此时严贡生在省城接亲。因给吹打手的银子太少,吹打手不愿来,新娘因此不发轿。最后来了两个人才勉强把新娘接回来。回来的路上,严贡生又假装发病,故意留下云片糕给船家吃,反污船家吃了救人的药,最后赖了船钱。回到家后,声称赵氏为妾,让儿子及新娘搬到死去的大哥家的正方住,要霸占房子。赵氏告状,族长不敢管,知县判决遵从赵氏的意见。严贡生不服,告到省里,后又告到部里。体现出严贡生的吝啬、霸道、无赖行径。
  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7、范进去拜见恩师周进。因范进要去山东任学道,周进叮嘱范进到山东后关注荀玫使其进学。其时荀玫已同王惠共同考中。两人遇到了算命先生陈礼,并为王惠的前途算了一卦。荀玫的母亲病故,荀玫及王惠想等殿试后再回家奔丧,因此想隐瞒亡情,不成,只得回家。王惠同荀玫共同办完丧事后,王惠独自返回省城。体现了文人的虚伪及薄情。
  第八回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8、王惠回省城后,正遇朝廷下令补南昌知府缺,于是上任。到南昌后,故意不肯接印,直到蘧太守送了银子才正式就职。后来宁王反叛,攻下南昌,王惠降顺。后宁王兵败,王惠逃走,巧遇蘧公孙。蘧公孙回到家后,向爷爷蘧太守诉说此事。蘧公孙的两个表叔来访,住了几日后,送回省城。体现出王惠的贪财、无立场的行径。
  第九回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9、娄公子两人回省城的路上,看到了为其家族看坟的仆人邹吉甫的儿子邹三,自言在附近住。娄氏公子于是進家看望。席中得知杨执中因替人管账有亏空,被下了监狱。娄氏公子决定救人。回到家后,叫家仆晋爵带银子去县里讲清,摄于娄府的家威,知县放了杨执中。杨执中因不知道是谁救了他,径自就回到了家中。多日后,娄氏公子想拜见杨执中到底何许人,去杨家找,但未找到。路上遇到刘守备的船冒名娄府逞凶,娄氏公子仅予说教后放行。几日后再次拜访,仍未见到。
  第十回鲁翰林怜才择婿 蓬公孙富室招亲
  10、娄氏公子二次仍未找到杨执中,返回途中遇到了鲁编修。谈到杨执中时,鲁编修不以为然。几日后,陈礼来访。此时蘧公孙住在娄府,陈礼是为鲁家的女儿提亲。蘧老太爷来信让娄氏公子酌情办理。按鲁编修的意思,蘧公孙入赘鲁家。择吉日,办了婚事。
  第十一回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上
  11、婚后,鲁小姐才貌双全,而蘧公孙的文采学识很一般,却也无可奈何。邹吉甫来到娄府,又谈到了杨执中,决定再次去拜访。见面后,相谈甚欢。因蘧公孙学识太低,鲁编修担心他不能考学做官,想再娶一妾,以图再生一子。引来老夫人的不满。鲁编修因此发病。此时,因见娄氏公子极好结交贤士,杨执中向娄氏二公子推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名叫权勿用。
  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腹溯 侠客虚设人头会
  12、娄氏公子正要去拜访权勿用时,新到任的魏老爷来访。看到琐事繁多,杨执中建议让仆人带书信去请。途中仆人了解到权勿用是个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人。写了两封书信权勿用才来到娄府。并带来一个侠客。娄公子另邀请了一些朋友陪同一起游玩喝酒一连数日。侠客骗了娄公子500两银子后不知去向。而权勿用则在原籍有案底在身,被跟随来的差役带走。娄氏公子略感失望。鲁编修被朝廷升了侍读,却高兴而亡。
  第十三回蘧駪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13、蘧公孙遇到开办帮人补习学问的课堂的马纯上,听他大谈升学的窍门,很受启发。娄家的仆人宦成与蘧家的丫鬟双红私通,带着原先王惠丢在蘧老太爷家的箱子跑了。蘧公孙告了官,而拿人的差役知道了那个箱子是叛官的赃物后,诈走了宦成身上的全部银子,并以宦成的名义去诈蘧公孙要银子,并假惺惺提要求给双红赎身。差人没见到蘧公孙,找到了马纯上,马纯上极力要自己出银子把事情压下来。
  第十四回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14、经过讨价还价,马纯上出了92两银子,并替蘧公孙写了给双红赎身的文书,方把赃箱取回来。而差人则拿了其中的大部分银子。宦成与双红远去他乡。事情理清后,马纯上去了杭州。到杭州后,一连几日,四处游玩,直到在丁家祠遇到了一位“仙人”,名叫洪憨仙。
  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15、仙人了解到马纯上当前窘迫,有意周济。给了几块黑煤,马纯上带回家中用火一炼即成了银子。仙人又请有钱的胡公子出银万两,用以准备炼丹的物料,说是四十九日后即可练出“银母”,到时可点石成金。随后,仙人却“驾鹤西去”。他的仆人说出了原委,洪憨仙并非仙人,只是意在周济马纯上。协助办完丧事后,马纯上在街上遇到一个拆字的少年匡迥,流落街头,无钱回家。而家中的父亲又病重,很是惨然。马纯上借与他十两银子,资助他回家尽孝,并一再叮嘱要举业进学。回家的船上,遇到郑老爹(日后成了匡迥的丈人),讲了一件事情——张氏兄弟因埋怨父亲偏袒小儿子而打闹。被父亲告官后,老大老二上下使钱,并冒充父亲的名义撤了诉。
  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16、因匡超人的三叔要强占他父亲的宅子,一病不起,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匡超人回到家后,尽心尽力服侍父亲,安慰三叔。并拿马纯上给的银子做个小买卖,以补家用。村里失了火,匡超人一家被迫搬到了租屋。一次知县路过,见到匡超人辛勤读书,很是赏识,自助银两命其去考试。结果连续考中,直至中了举人。
  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17、匡超人进学之后,连续拜望了老师。不久,父亲病逝。不知什么原因,知县被革职摘印,但百姓拥戴知县,围了省里的官员。上面派人捉拿带头的人,连累了匡超人。匡超人到杭州避祸。结识了民间的贤士景兰江及他的一帮朋友。这些人经常相聚作诗。
  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18、匡超人寓居的文瀚楼主人让他帮忙选编一些文章,马纯上当初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他只用了七天,也因此得到了一些酬劳(选金)。景兰江带匡超人通过胡缜的生日认识了一些新的文人朋友。他们一起举行诗会,但有的人的文采着实一般。去省城举行诗会的当天晚上,因醉酒而夜行,被巡夜的官员拿住。本篇体现了大财主的儿子胡三公主的吝啬、文人的虚假才学及酒后的丑态。
  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19、匡超人见到了潘老爹的弟弟潘自业,他很爽快,头脑灵活,专替人解决难题挣钱。有个大户人家的丫头逃跑,被官府拿住要送回原籍,被胡姓财主看中,愿出二百两银子。潘三爷通过各种关系,疏通官府,假刻公章,把事办成;施美卿想把弟媳卖与别人,却误把妻子送了出去,对方不退,施美卿告了官,但又没卖弟媳手续,欲出些银子了却官司,潘三爷同样把事办成了;金东崖的儿子想考学,但没有学问,想出银五百两找人替考。经过潘三爷仔细筹划,由匡超人替考,并顺利考中。匡超人也因此得到了二百两银子。因此买了房,并由潘三爷保媒,介绍郑老爹的女儿成了亲。匡大给弟弟来信,让其去温州应考,考中。同时,他的老师,乐清县知县被诬陷一事,核实释放,并升官至给事中,给匡超人来信,邀请过去。潘三爷终于作案太多被拿下监。
  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20、匡超人找到了老师,老师欣赏他的才学,要把外甥女嫁给他,他谎称未婚,就成了亲。一次回浙江办事,顺便到家看望,不想妻子因不习惯乡间生活,病逝了。旧友景兰江找到他,要他去看望在监狱的潘三哥,因他与潘三的案子有染,推脱说因是为朝廷效力不能去看望犯人。办完事后,他回京的船上,遇到了牛布衣。并向他们吹嘘自己的才学高超。牛布衣在芜湖县住在庵里,不幸病亡。死前请老和尚给他料理丧事。和尚及众邻照办不误。体现了匡超人做官后,不顾结发妻子之情、不念旧友情、好吹嘘抬高自己的丑态。
  第二十一回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21、牛浦郎在庵里读书,认识了老和尚,趁老和尚不在时,偷看了牛布衣留下的个人诗集,因是同姓,就想冒名牛布衣,因此改名牛浦,字布衣,自刻了手章。卜老爹有个外甥女,母亲已亡,父亲常年在外经商,与牛老爹商议嫁与了牛浦郎。牛浦郎不善于经商,自接手爷爷的杂货店后,日益亏空。牛老爹知悉后上火,病亡。亲家卜老爹年岁已大,办完了牛老爹的丧事后,随之而亡。老和尚的弟子做了九门提督,差人接了老和尚去京,留下庵子让牛浦照顾。
  第二十二回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22、因为牛浦冒名牛布衣,董瑛慕名前来拜访,为显出气势,牛浦让两个丈舅一个端茶倒水,一个收拾卫生。接待完后,互相埋怨不懂礼数,惹得卜信卜成把牛浦从家里赶了出去,自寻房住。牛浦无计可施,就想去投奔董瑛。在船上遇到了牛玉圃,因是同姓,虚张声势的牛玉圃认了牛浦为孙子。后来在半路上遇到了牛玉圃的结拜兄弟王义安,吃饭时王义安被人臭打一顿,侧面反应了牛玉圃的人品。到杭州后,牛浦随牛玉圃去拜访万雪斋,在池塘边散步时,不小心掉进池塘,被牛玉圃数落上不得台面。
  第二十三回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23、牛玉圃去万家时,道士向牛浦说了万雪斋的底细。万雪斋原是盐商程家的管家,后来自己做生意发的家,因此最恨别人提起此事。牛浦向牛玉圃说如果在万雪斋面前提起程明卿,就会要挟住万雪斋而得到更大好处,不料引起万雪斋的愤怒,将牛玉圃赶了出来。牛玉圃迁怒于牛浦,找到他暴打了一顿。牛浦恰好遇到黄姓船家,因为说与董知县相好,得到了黄的敬重,并把四女儿嫁与了他。董知县升任到京,他不知道牛布衣已死,更不知道牛浦是假冒的,他向冯琢庵说牛布衣在甘露庵,致使牛布衣的妻子找上门来。
  第二十四回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24、牛奶奶不知道丈夫已死,以为是牛浦害死了她丈夫,才冒充的牛布衣,于是告了状。但向知县以为只是同名,不予审理,发回了原籍去审理。上司认为向知县不务正业,欲参他,被戏子鲍文卿所救。鲍文卿回到南京,想找几个人成立一个小戏班子。
  第二十五回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25、鲍文卿在街上游走,遇到一个修理乐器的老者。遂请到家中帮忙修理乐器。期间谈到倪老爹做了二十多年的秀才,家贫如洗,五个儿子已经卖出去了四个。最后一个也是难以养活,与鲍文卿商议后,两厢情愿,过继给鲍文卿,更名鲍廷玺。由此,鲍文卿带着儿子四处开班演戏。一日在街上遇到原来的向知县,已到本地升任知府,经知府介绍,将府上看门人王老爹的女儿许配给了鲍廷玺。
  第二十六回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26、鲍廷玺的妻子王太太难产而死。向知府升任福建道台。鲍文卿因年岁太大,回到老家南京,到家后不久病重而死。戏班老师金次福来给鲍廷玺提亲,鲍老太太叫归姑爷打听女方的底细,归姑爷找到媒婆的丈夫沈天孚,沈天孚告诉他女方是一个泼辣的人,但有些积蓄,归姑爷就请媒婆沈大脚说和此事。女方王太太虚荣心极强,媒婆极力夸大了鲍廷玺的身家情况,王太太同意了。
  第二十七回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27、婚后,因鲍家有个婆婆,丈夫也并非举人,也没有字号店,这些事实都显露出来,鲍太太脾气大发,气出病来。鲍老太太不堪忍受,在女儿及姑爷的建议下,把鲍文卿夫妇赶出了家门。鲍廷玺的大哥倪廷珠一直在抚院姬大人那里做幕僚,来到南京时找到了鲍廷玺,给了些银子,叫他买所房子。因马上要去苏州,叫兄弟过几日去苏州找他,再给些银子做些生意。不料鲍廷玺到苏州后得知大哥已经病亡。幸巧在来时的路上遇到了季苇箫,就去扬州找季公子。季公子此时是鲍老爹的孙女女婿。、
  第二十八回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28、季苇箫此时正在娶二房亲。各名士纷纷来贺。鲍廷玺到来后,因为还要回南京,季苇箫托他给朋友季恬逸带封信。此时季恬逸在南京,身无分文。诸葛佑找他帮忙找一位选书先生,想共同刻书,以借此成名。季恬逸找到了朋友萧金铉,但萧金铉的学问并不高。只是为了挣诸葛天申的银子。三人找到一处僧庵做住所,开始安排刻书事宜。
  第二十九回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29、恰遇僧官刚刚升任,要摆酒庆贺,众多朋友纷来捧场。诸葛天申在路上看到了杜慎卿,带朋友前去拜访。因杜慎卿在考试时得过头名,众人都很仰慕。杜慎卿留下众人吃了饭。杜慎卿没有儿子,决意纳妾。
  第三十回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30、季苇萧同杜慎卿相谈甚欢。杜慎卿谈起缺少一位知己(应是暗指同性恋),季苇萧有意戏弄他,告诉他在神乐道观里一个才貌俱全的人,杜慎卿信以为真,去了后才知道是开玩笑,要找的人是来霞士,二来霞士是一个黑丑胖壮的道士。杜慎卿同鲍廷玺商议,召集众多戏子,要开莫愁湖湖亭大会,挑选色艺俱全的人。最后选出了前三名,分别是,郑魁官,葛来官,王留哥。
  第三十一回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31、通过召开的戏子大会,鲍廷玺看到了杜慎卿的慷慨大方,就想借些银子重新建立一个戏班。但杜慎卿向他介绍了自己的堂弟杜少卿,说他是一个更大方的人,只要提认识杜老太爷,并高抬他,就可以向他借出银子。鲍廷玺去找杜少卿的路上,遇到了同去拜访的韦四太爷。杜少卿果然更是慷慨,不仅好酒好菜招待客人,给门客抓药治病,并且不畏权势,不去攀附本县知县,还在自身无钱的情况下,当了自己新做的衣服给杨裁缝死去的母亲买棺材。
  第三十二回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32、韦四太爷要回家,杜少卿送了一只玉杯;因平日慷慨施舍,家里没有银子使用,就叫管家王胡子卖了一块地,卖了一千多两银子。娄老伯的孙子要回去,杜少卿送了一百两银子;仆人黄大的房子倒塌了,杜少卿送了五十两修缮银子;臧三爷收了别人三百两银子,替人买秀才不成,人家索要银子,臧三爷怕吃官司,找杜少卿来借了三百两;张俊民的儿子想考学,因为是冒籍,杜少卿出了一百二十两银子替他疏通关系;知县王老爷丢了官,没处住,虽然从未来往,仍然腾出一间屋子让他搬进来住;鲍廷玺见别人都能借到银子,终于开了口,说是要组建戏班子,也借到了一百两。娄老伯的病越来越重,回家前,叮嘱杜少卿要学会持家,出借银子要分人分事,有的人是来骗银子的,并不会心怀感激。杜少卿依旧大方如故。又卖了一块地。
  第三十三回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33、杜少卿搬去了南京。众朋友纷纷前来拜访,杜少卿也回拜。杜老太爷的门生李大人要举荐杜少卿做官,杜少卿自知无才,又不愿受官场的束缚,装病不去。迟衡山同杜少卿商量为吴泰伯(周太王的儿子)建一座祠堂,以便传承传统礼乐,并向众朋友募集资金。
  第三十四回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34、薛乡绅宴请众朋友,包括迟衡山、马纯上、蘧先夫、萧柏泉、季苇萧、余和声等人,杜少卿推病不去。期间高老先生大谈杜少卿没有做官的本事,将历代积累下的家产都挥霍空了。迟衡山同杜少卿去拜访庄绍光,商议建祠堂的事。庄绍光受徐巡抚举荐,要进京赴任。在客店遇到押解银饷的孙守备。同行。孙守备的马队遇到了响马,被孙守备的朋友萧昊轩用弹弓击退。
  第三十五回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35、庄绍光应诏觐见皇帝。皇上大为赞赏他的才学,但是他不谙官场事故,得罪了太保,当皇帝要重用他时,太保说不适宜用没有通过正规渠道进学的人。于是皇上赐了银两及元武湖,允许他回乡著书立说。庄绍光回乡的路上,借宿到一老农家,不幸老农夫妇双亡,庄绍光花费银子安葬了。回家中途及到家后,各路官僚、乡绅因为他被皇上召见,纷纷前来拜见,庄绍光不堪其扰。搬到了皇上赐予的元武湖上。卢信侯随即到湖上来访,因为卢信侯收藏了禁书,被官府追来捉拿。卢信侯自首,一个月后,被庄绍光疏通关系救了出来。迟衡山、杜少卿来找他商议需找一个贤士主祭泰伯祠堂。
  第三十六回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36、常熟有个虞搏士五十多岁才中进士,为人极其忠厚,做了一系列善举:受朋友之托,到南京国子监后即履行诺言,给予武书以关照;储信和伊昭劝虞搏士在春天时举行生日,以便收些礼金用来春游,被拒绝;虞搏士的旧邻汤相公来找他,告诉他因缺钱用,把虞搏士让他住的房子拆卖了,虞搏士不但没有生气,还另给了银子让他再去租房住;应天府送来一个犯了赌博罪的监生,虞搏士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与他同吃同住,过了几日就放回了家。因此,虞搏士被选为泰伯祠堂大典的主祭。
  第三十七回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37、虞搏士带领众人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乡人围观。礼毕,蘧公孙见到了张铁臂,原来就是张俊民,从游侠变成了医生,张俊民见劣迹显露,辞别而去。武书给杜少卿又讲了两个虞搏士的善举。一个是虞搏士监考时,发现了考生挟带小抄,虞搏士不但不查,还替他隐瞒,并给考生留足面子,事后不承认查过;一个是虞搏士白白把丫头许配给严管家,严管家并不领情,要带丫头离开,虞搏士不但不怪,反而给了十两银子的安置费。武书遇到了孝子郭铁山,因父亲曾随宁王反叛而隐居,郭孝子苦寻几十年后仍在寻找。虞搏士等江南名士凑了二十两银子,并给西安的朋友修书一封请于协助,兹助他去四川继续寻找父亲。
  第三十八回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38、郭孝子找到尤知县,住了几日,临走前,尤知县赠与盘缠,并修书一封,命其到成都后可找好友萧昊轩兹助。郭孝子一路风餐露宿,途中遇到劫道的木耐,劝说他归了正,并收为弟子,传授武艺,赠与银两,令其做个小买卖。到了成都后找到了父亲,已在庵里出家。但未料到父亲坚决不予承认。郭孝子在附近住了下来,每日做工给父亲送饭。郭孝子在西安时曾在海月禅林里住过,此时老和尚要去访问峨眉山,顺便看看郭孝子。路上遇到了劫道的赵大,因赵大以前被老和尚赶出过山门,怀恨在心,要害老和尚。一个卖酒的老妇人指了一条生路,让他去找附近的一个少年。
  第三十九回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39、能救老和尚的这个少年是萧昊轩之子萧云仙,他跟随老和尚返回庵里,用弹弓射伤了赵大,背着老和尚逃出来。途中遇到了郭孝子,郭孝子的父亲已经病逝,郭孝子要被父亲的骨骸回到湖广安葬。正直番兵夺了青枫城,京里派平少保剿灭番兵。萧昊轩叫儿子萧云仙去投军,以博取功名。投军的路上遇到了也要去投军的木耐,遂收了木耐同行。平少保命令萧云仙打头阵攻城,大军垫后,萧云仙用计潜进城去,配合大军里应外合,拿下了青枫城。
  第四十回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40、萧云仙留在青枫城休整被破坏的城池,开垦荒地,安抚百姓,兴修水利,又请教书先生给幼童教授知识。城池修好后,萧云仙向朝廷上报所花费用。但朝廷说有虚报,让萧云仙自行承担七千两。后来四川知府调走,新任知府提升萧云仙为守备,去南京任职。船上遇到了曾在青枫城教书的沈大年,正要把女儿沈琼枝送到扬州嫁与宋为富,未料到宋为富是纳妾,沈大年告状,由于宋家暗中疏通,沈大年被押解回常州,女儿私自逃到了南京。
  第四十一回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41、武书与杜少卿在南京城遇到了庄濯江等人,庄濯江与杜少卿的父亲是旧相识,但却是庄绍光的.族亲侄子。几个人相互拜访,游玩作诗。看到了沈琼枝的招牌后,前去认识。引来沈琼枝到杜少卿家的回访。此时,江都县差役来捉拿沈琼枝。沈只得随他们回去。回去的船上,遇到李老四带着两个妓女投奔汤老六。
  第四十二回公子妓女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42、李老四将两个妓女领到汤六姥爷处,汤老六欣喜异常。汤镇台的两个儿子要来南京赶考,路过这里,堂弟兄汤老六接待。席间,两个公子大谈考场上的程序、排场。考完后,两个公子请戏班演戏,又找戏子饮酒作乐。汤二公子因与人争执,被脱光衣服关了起来。二十天后揭榜,均为考中。
  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酋长劫营
  43、苗民造反,汤镇台给两个儿子来信,嘱其尽快回家,协助平叛。在贵州,汤镇台按上级指示,出兵打败苗兵。但苗民首领别庄燕及降将冯君瑞脱逃,上司不看捷报,只关注苗首下落。臧四打探到别庄燕要来城中复仇的计划,汤镇台设计拿下了别庄燕及冯君瑞。雷太守上奏朝廷时使坏,汤总镇反被降三级,卸任回家。
  第四十四回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44、汤镇台回到家后,见到侄子汤老六不成气候的样子,十分生气,又看到两个儿子的学识太差,就想请教书先生。萧柏泉介绍了余有达,但因大公子汤由的傲慢无礼,余有达拒绝应聘。余有达的父亲已过世多年,他与弟弟余有重因找不到好地,一直未葬。余有达去南京看望朋友,在与杜少卿谈论风水之事时,迟衡山劝解不可过于相信风水,还举出施御史家的例子来证明风水不可信。
  第四十五回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45、身在南京的余有达接到了在家的弟弟的来信,令其暂时不要回家。原来,余有达在无为州曾收人钱财,帮助打了一桩人命官司,但用的是弟弟余持的名字。现在案发,差役去捉拿余持。余持以没有到过无为州为由,帮哥哥反复应付差役。三番五次,打发了差役后,有人请余有达的堂弟余敷及余殷帮忙看风水,并请余有达及余有重作陪。余敷及余殷高谈阔论,余有达并不以为然。但哥两个还是去找了张云峰帮忙择地及择日期安葬了已过世多年的父母。
  第四十六回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46、余有达无事可做,就去南京拜访杜少卿,在杜家又遇到迟衡山、庄绍光、虞搏士、武书等人,时值重阳,登高饮酒作诗作乐。余有重来信让大哥余有达回去,说是虞华轩要请余有达教子读书。因乡绅彭老四、方老六等依仗钱势,放高利贷,府里派季苇箫下来查问。唐二棒槌认准不可能是季苇箫,他以为要是真的来了,应该先去拜访彭老四、方老六等,而不是先来拜访虞华轩。事后证明确是季苇箫,显出唐二棒槌等人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心态。
  第四十七回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47、成老爹来找虞华轩,说乡下有分田地,因方家作威作福,不想卖给方家,虞华轩答应要买。并要留下成老爹吃饭,成老爹说有很多事要办,并说后日方家要请他吃饭。虞华轩打听到成老爹在说大话,替方家做了一张假请帖送给了成老爹,戏弄了成老爹一回。县里的节孝祠建好后,方家、彭家、余家、虞家都要送故去的女性老人的牌位到祠里。因方、彭两家势大,四里五乡的人都跟在方彭两家的队伍后面随队而行,包括虞、余两家的本家亲属。而虞、余两家送牌位的只有寥寥几个人,冷冷清清。方彭两家在祠里大摆筵席时,虞、余两家凑成一桌将就吃了点酒食。
  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48、余有达被选了徽州府学教导,到任后,六十多岁的老秀才王玉辉来拜。交谈中得知,王玉辉一直在著书立说,因而家贫如洗。王玉辉的三女婿病逝后,女儿也要殉夫,公公婆婆、母亲都苦劝,只有王玉辉赞成这么做,说是可以成全美名,又能做个县里的楷模。果然三女儿绝食而亡。县里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葬了女儿后,王玉辉不耐烦老妻的整日哀愁,要去南京散心,余有达给他写信去找杜少卿、庄绍光等人。到了南京后,要找的几个人都不在,却遇到了老朋友的侄子邓质夫。他来南京帮东家卖盐。两人一起去看了南京的泰伯祠,不胜叹息虞博士在南京时的崇文风气,一个月后,王玉辉把余有达写的书信交给邓质夫,让他转交杜少卿等人,自己返回了徽州。
  第四十九回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49、万里自称被保举为中书,万中书来访高翰林时,高翰林邀请武书作陪。高翰林看不起当时的迟衡山、庄绍光、马纯上等所谓名人,因为他们一直是秀才,不能考中举人。也看不起那些非通过正规科举渠道而靠保举取得职衔的人。因万中书补缺后就与高翰林的亲家秦中书是同衙,秦中书因此要在家中请他吃饭。席间,不知何事,万中书被方知县带领差役锁走。而席间的几位所谓朋友却无动于衷。
  第五十回假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50、凤老四提醒几位朋友应去探寻捉走万中书的原因,管家去打探,但未搞清。凤老四自己去打探才搞清楚。原来是台州一名总兵被参,万中书受了牵连。但公文上说万里是秀才。在凤老四的追问下,万里才承认自己是秀才,借中书之名骗取钱财。本来官司不大,但若牵涉到假冒官职则事态严重。凤老四一心救人,叫秦中书活动施御史等人保举一个真的中书官衔,如此在把万中书押解回台州后,再打官司就无大碍。
  第五十一回少妇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51、凤老四同府差押着万中书回台州。途中同船的有一名年少的丝客,受妓女的诱惑,被偷去二百两银子。凤老四教把船摇回去,找到了妓女,骗到了这条小船上来。剥了她的衣服,叫丝客带着衣服去找她的丈夫把银子要了回来。到台州后,凤老四叮嘱万中书在受审时,把责任都推到自己的身上来,万中书招办。大堂给凤老四用刑时,身怀武艺的凤老四接连崩断了三幅夹板而不招认。知府将情况上报。当时,案首苗总兵已经死在狱中,且牵连不大,就释放了万中书及凤老四。
  第五十二回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厅堂英雄讨债
  52、凤老四到南京找朋友陈正公。陈正公借过他的银子。凤老四想把银子要回来做盘缠回家。到杭州时遇到了秦二侉子与胡尚书的八公子胡八乱子。逗留了几日。在胡八乱子家吃饭时,众人见胡八乱子脚功厉害,一脚踢断了马腿,就丛恿胡八乱子踢凤老四一脚看看,结果胡八乱子的脚趾头几乎折断。此时,陈正公与好友毛二胡子在南京贩丝。毛二胡子接连介绍了两笔放贷的生意给陈正公,收获颇丰,陈正公非常高兴。后来因毛二胡子自己要盘一家典当行,银子不够,陈正公主动借与他一千两。待陈正公找到那家典当行时,毛二胡子已将店面转与他人。这时,凤老爹来找陈正公,并答应帮他要回银子。他们找到毛二胡子家,凤老四徒手掀翻了他半间屋子,毛二胡子无奈,只得连本带利清还了欠银。
  第五十三回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53、聘娘长相娇媚,喜好结交名贵。她舅舅给她介绍国公府里徐九公子的姑表兄陈四老爷认识。见面的前一日,陈木南与徐九公子闲谈,表达了妓女地位戏子的地位高的看法。陈木南来到来宾楼,聘娘很高兴,叫他与正在和她下棋的师父下了十几盘棋,晚上同宿一处。陈木南说日后若得官做,定替她赎身。
  第五十四回病佳人青楼算命 呆名士妓馆献诗
  54、陈木南从聘娘处出来,来向表弟借银子。此时,徐三公子要去福建上任,徐九公子同去。因此耽搁了两日陈木南才借到银子。他回到来宾楼时,聘娘正在生病,需人参、黄连等名贵药材补着。陈木南的房东董老太劝他不要把银子花在聘娘身上,陈木南不听。果然,陈木南再无银子可用时,聘娘就不再理他了。陈和甫的儿子也是个算命先生,为人混账。整日与丈人吵架。在一次争吵后一气之下出了家。出家后还与同行测字先生丁言志为了莺脰湖大会有无作诗的事大吵一回。丁言志拿着仅有的二两多银子也想会会聘娘,被聘娘奚落出来。虔婆疑心聘娘私收了花钱,向聘娘索要。二人争执起来,聘娘受气不过,在延寿庵出了家。
  第五十五回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55、老一辈的名士逐渐故去之后,社会上崇尚文学的风气渐渐衰败下来。虽然也有琴棋书画的高手如荆元、王太、季遐年、盖宽等后辈出现,但空有满腹才学,却不得重用。只能在田间舍头艰难度日。
  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56、万历四十三年,天下大旱,百姓聊穷。河南道监察御史单扬言上奏朝廷说,是因为民间有很多有才学之士,朝廷不委以用,有才无处施展,积聚的怨气与天地合为一体,致使水旱成灾。因此请求朝廷深入民间调查,对于确有才学的,不论生死,均赐予学位,以梳理气息。朝廷采纳,对于文中出现的贤人名士,根据才情大小,分别给予了不同学位。
【儒林外史的每回概括】相关文章:
红楼梦每回读书心得01-07
红楼梦每回的读书笔记01-17
史蒂芬·霍金的故事概括03-28
概括段意的方法说课稿11-05
文天祥的故事概括10-19
徐志摩的散文落叶概括10-20
自相矛盾的故事概括10-04
概括后羿射日的故事11-11
长恨歌的翻译概括10-31
红楼梦每回读书心得(6篇)01-08
}

(谨以此文,祝贺家父吉常宏先生九十寿辰)
博 学 宏 词,嘉 惠 后 生
——吉常宏先生学术生涯掠影
一.聪颖过人青少年,负笈追师未名湖
一九二七年三月七日,吉常宏先生出生在山东章丘水寨孟庄的一户殷实人家。按照族中行辈,大人给他取名叫吉敦崑。十九岁报考中学时,才改为现用名吉常宏。
在家族中,吉常宏先生虽然不是唯一的男孩,但因为自小颖慧,深得父祖辈特别的宠爱。四五岁时,父亲从外地买回一大铁盒方块汉字卡片,足足一千字。盒中附有一个铁制田字型活动认字版,每次可以放进四个生字卡片。于是,祖父就成了他的第一任开蒙老师,每天教他认四个生字。一千个生字很快就认完了。祖父顺势教他诵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还有朱伯庐的《治家格言》以及《龙文鞭影》、《名贤集》等。很快他就又把这些蒙书全都背得滚瓜烂熟了。就这样,没等正式上学,他已经认得数千字,读了别的孩童没读过的许多书。此外,这一时期,他还常常跟在祖父屁股后面,到集镇上去听戏,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戏迷。
俗话说:“七精神,八糊涂”,那时都兴在逢单数的年纪送孩子上学。于是,九岁(虚岁)时,父辈与几个乡亲合伙,在当庄借了一所房屋,请一位姓王名恩涵的年轻远亲做塾师,正式开馆授徒。这位小王先生十九岁,其父是当地很有声望的老秀才。小先生很负责,吃住在学馆里,虽然离自己的庄子很近,但他两三个星期才回去一次。授课内容是《四书》和《孝经》。由于吉常宏先生已经认得数千字,所以免去了认字的环节,可以直接背诵经书。一年下来,《四书》《孝经》被他全部收入腹中,其他同学则远远地被抛在了后面。第二年,又聘了一位叫做刘会平的远亲老秀才,教授《尚书》、《诗经》,后者用《诗集传》做教材。不到年底,《尚书》、《诗经》全部读完了。这一年,是抗战爆发的一九三七年。
由于局势混乱,乡间匪乱频发,人心惶惶。一九三八年春,吉常宏先生随大人举家迁到了济南。几十口人的大家庭仓促进城,一时难以安顿。一起迁徙的几家亲戚在合租的小院落里住不开,吉常宏先生只好跟随父亲住在为自家商铺租赁的货栈仓库里。父亲年幼家贫,没有上过学。但他勤奋好学,在学徒空隙自学成才,成了乡里远近闻名的“秀才”。写得一手漂亮的董体字,逢年过节,远亲近邻都来找他写春联。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深知读书的重要,但苦于生计奔波,对儿子的教育一时无从设计。此时也只好先领儿子去商场,买了一部上海春明书局排印本的《三国演义》,让他自己看。没想到,吉常宏先生一边看仓库,一边读《三国演义》,一口气便读了七遍。此后,又买了《七剑十三侠》、《彭公案》、《施公案》等许多武侠小说,
吉常宏先生如饥似渴,读得不亦乐乎,以致很快就可以天天坐在门槛上,给房东爷爷免费开讲啦。
此后,家庭搬过几次家。只要有稍微长一点稳定的机会,父亲都先给吉常宏先生找读书的地方。由于祖父反对进日本学校读书,所以找的仍都是旧式塾师。其中一次,
几个朋友合聘后来成了当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孔宝华先生弟子的一位中医,在济南贡院墙根街一所房子里上课。这位先生因材施教,他看吉常宏先生有语文基础,便让他一人读《古文释义》,其他几个孩子则只朗读《药性赋》、《汤头歌诀》。由于这位先生志不在于教书,所以不到半年,便扔下几个学童,辞馆奔北京求师去了。之后,祖父又找到济南大厅门前(今省府前街)的一家书房,坐馆的是章丘城南有名的老秀才谢恩黼。多达近二十个慕名而来的学童,都是从章丘逃难来的乡亲的子弟。这位老先生此时已有七十多岁,眼花耳聋,脾气极好,教学秩序宽松得很。学童们利用这一点,每逢有同学背书,就不约而同地大声朗读,以掩护背书者过关。但是吉常宏先生却在这位先生那里,读完了《礼记》和《易经》。另外也不能免俗地利用先生的管理漏洞,在别人闹哄哄背书的时候,读了许多租赁来的诸如《三侠剑》、《雍正侠剑图》等“课外读物”。
一九四一年春,
吉常宏先生全家搬到东小王府街居住。相隔不远,一位同乡王姓人家设有私塾,坐馆塾师是清代末班秀才、章丘著名学者隗香谷先生。祖父打探清楚,贽礼相求,送吉常宏先生去附读。后来,祖父时不时在南门外“文陞园”饭店,请这位隗先生吃罐儿蹄、喝老酒,二人遂成了好朋友。隗香谷先生大有学问,讲解《诗经》特别讲究传、笺和朱注。对学生要求极严,一丝不苟。每天,学生雁行站立,先回书(检查头天讲的书),然后再开讲新书,开讲新书则先破字,再讲解。这位隗先生非常开明,鼓励学生们看课外书,如《聊斋》、《儒林外史》等。就这样,经过隗先生一年多的教诲,吉常宏先生背诵并理解了几乎全本的《诗集传》,以至后来在工作教学中都大受其益。
一九四三年春, 吉常宏先生赴青岛一家商店学徒,空馀时间更多了。他白天站柜台,晚上则躲在宿舍看书。不久,东家分配他去看栈房(仓库)。这样无论白天晚上,就有更多自由的时间看书了。一方面是年龄渐大,求知欲更强,一方面也受到青岛商业开放型城市的影响,各种报刊杂志、白话书刊更容易得到,
所以,吉常宏先生在青岛学徒期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新文学运动以来的经典作家作品,不仅为他之后在北京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更重要地是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
一九四六年秋,
吉常宏先生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中回到济南。祖父和父亲毅然决然地决定,让他弃商继续求学。这正好合乎吉常宏先生的心愿。但是怎样才能把已经虚岁二十,又从未进过正式学校的他送进学校,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此时各个学校早已开学,公立学校管理严格,私立学校虽然较松,但户口本上对应的名字和年龄仍然是一大障碍。幸好那时的吉常宏先生长得又瘦又小,伯父找了一位有名的大相士批了一下“八字”,减去四岁,又把原名吉敦崑改为吉常宏,然后托人,把他送进了私立培才中学读初一。正是这戏剧性的一步,改变和决定了此后吉常宏先生的人生轨迹。
期末考试时,吉常宏先生在年级中脱颖而出,除数学之外,各门功课都在九十分以上,拿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奖状。老师见他成绩优异,特别是语文,远在初中水平以上,于是都动员他跳级。到新学期开始,
他已成为初中二年级下的学生了。暑假前,一次当堂命题作文课,题目是《读〈五岳祠盟记〉书后》。吉常宏先生批评众人皆知的名句“宰相若逢韩侂胄,将军已成郭汾阳”,意境不高。认为岳飞并非为了成为郭子仪一样的勋臣,而仅仅是为精忠报国。文章用文言文一气呵成,结构紧凑,立意高远。此文一出,轰动了全校,也意外地引起了控制青年学生言行的“三青团”头头的怀疑。他们不仅派人到家中盘查,在学校中对吉常宏先生的言行也格外注意。多亏好心的老师同学暗中提醒,他才得以躲开了他们的纠缠。
一九四八年秋季开学,
吉常宏先生顺利考入了齐鲁中学(解放后改名济南五中)高中部。这年冬天,随着解放济南的硝烟散尽,济南的天空格外明朗,吉常宏先生的聪明才智也得以迸发。复课后他的第一篇作文《我的母亲》,记述了在解放军攻城的日子里,国民党军队负隅顽抗,强迫十六岁以上的青少年为他们出伕。文弱的吉常宏先生被押解着到城外去拆民房。母亲在家寝食不安,夜不能眠,彻夜绝望地站在大门口望着远方。直到第二天中午,
吉常宏先生冒着枪林弹雨侥幸逃跑回家,母亲还在那儿站着等候着儿子......该文再次受到学校师长的大加赞许, 指定他为齐鲁中学学校壁报的主编。
为了将来能被保送齐鲁大学, 一九四九年夏, 吉常宏先生考入齐鲁大学附中二年级。在此后的两年里,
吉常宏先生学习出类拔萃,他的文采,更是引人注目。他为支援抗美援朝写作的《时事相声》,不仅发表在了一九五一年《山东文艺》第二卷三四期合刊上,而且成为和同学在晚会上登台演出的节目。吉常宏先生因此也被选为学生会的学习部长。若不是后来许多老师鼓励他进京考北大清华,说不定吉常宏先生真就会成了齐鲁大学的学生了。
一九五一年夏,北大清华未在济南设考点,市学联批准他带领一帮同学进京高考。这年秋天,吉常宏先生考入了清华大学中文系。接待他报到并担任他们年级级主任的是冯仲芸先生。冯先生当时是副教授,是著名学者和哲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的夫人。报到时,吉常宏先生向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交代了自己年龄不实的问题,
不料冯先生却笑着说:“那都是旧社会为了上学改的,现在改过来就好!”轻轻一句话,毫无责怪意味。吉常宏先生藏在心中数年的包袱一下子便化为了乌有。接下来,新生们又受到著名作家和学者吴祖缃系主任的接见和训导。这一切给人的感觉,都如游子回乡那么亲切和温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也是吉常宏先生涉足学术生涯的第一场盛宴。任课教师的配置堪称一流:衣着整齐的著名散文家、诗人,山东齐洞(今属邹平)李广田先生的《文艺学理论》;不修边幅的著名文学史家王瑶先生的《大一国文》;著名考古学家、诗人陈梦家先生的《语言学概论》以及班主任冯仲芸先生的《写作实习》;还有著名历史学家孙毓堂先生的《中国通史》等,都是学生们终生受益的课程。
一九五二年夏,全国高校进行了第一次院系大调整。北大、清华、燕大的中文(国文)系合并成新的北大中文系(后来中山大学语言系也被并入),成了国内外大学中文专业当仁不让的“大哥大”。师资力量堪称奢华,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文学和语言的骨干课程。例如,《文学史》第一段(先秦两汉),游国恩先生;第二段(魏晋--隋唐五代),林庚先生;第三段(宋元明清),浦江清先生;第四段(现当代文学),王瑶先生。语言专业课《现代汉语》,周祖谟先生;《汉语史》,王力先生;《普通语言学》,岑麒祥先生;《方言学》,袁家骅先生;《古代文献》,魏建功先生;此外还有西语系李赋宁先生的《西方文学史》……等等。
这些任课教师,今天很多都被称为泰斗和大师了。那时他们大都在四五十岁上下,正是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和学术思想炉火纯青的时期。加之此时国内的政治生态对学校的影响还相对宽松,新组成的北大五一级和之后的五二级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也相对算得上按部就班和得天独厚。就这样,吉常宏先生在一大群学术大师的亲炙下,在未名湖畔度过了三年专心而必要的学术熏陶和学问积累期。从而为其后数十年的学术研究和创新,以及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毕业前,他已经以优异的学业成绩和特别熟习古典文献,被众多师长称许和认可。他自己也憧憬着将来要在文学或文学研究方面大展宏图了。
不仅如此,
吉常宏先生的政治觉悟也在飞速提高。早在高中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和抗美援朝的热潮中,他就对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崇敬和信仰。一九五三年大学三年级时,他鼓足勇气,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系党总支对他的进步给予了热情鼓励和肯定,并指定他担任了中文系五一级的班长(后来五一级分为两个班,另一个班的班长是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先生),配合班级党团支部工作,并指派专人对他进行考察培养。到留校之后的一九五六年底,他终于如愿以偿,被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接下来,政治气候却急转直下,
吉常宏先生的人生命运、学术道路也变得前途未卜起来。——但这些都是后话了。
二. 执教燕园霑师恩,脱颖而出志未央
一九五五年秋,吉常宏先生毕业留校任教。但他没想到自己被分配到了汉语教研室,虽然是给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字燕孙)先生做助教,但这对于一心想从事文学研究甚至文学创作的他,仍不啻被浇了一桶冷水,闹起了情绪。系里很多老师也认为系领导特别是系主任杨晦(字慧修)先生官僚主义,不能人尽其才。甚至有人还在嗣后的“双反”运动时,为此给杨先生贴过大字报,一时间闹得纷纷扬扬。了一先生找他谈心,说:“你认为搞语言没趣味,那是你没钻进去。你看我,不是每天都很高兴吗?”杨伯峻(原名德崇)先生在路上遇上他,关切地对他说:“搞语言很有意思,你怎么不喜欢呢?你好好干,我保你两年就可以上堂(讲课)。”魏建功(字天行)先生最是着急,专门为此找他谈话。谈话竟然从晚上八点多钟,一直谈到凌晨。魏先生苦口婆心地说:“你不乐意搞现代汉语,可以搞古代汉语吗!凭你的古书底子,可以大有作为,何必转专业呢!”吉常宏先生在几位大师的劝导下,终于开始回心转意,逐渐安下心来,并先后担任了《语法修辞》、《写作实习》等课程的教学。每当谈起当年最初踏入教师行列的这些往事,吉常宏先生至今仍感慨不一。他深深感谢这些师长对自己的宽容和循循善诱。这些故事,无疑也成了当代教育界、学术界爱护晚辈、爱惜人才的不可多得的佳话。
一九五七年夏秋之交,“反右”运动的政治形势云诡波谲,知识分子始料未及。先此,在号召知识分子给党提意见的“鸣放”运动中,
吉常宏先生给自己埋下了“三颗定时炸弹”。一是认为当时驻北大的苏联专家毕达科夫,不过是列宁格勒大学的一个年轻讲师,但是学校领导对他的话却是百依百顺,毫不保留地奉为圭臬。便说:“千万不要搞宠洋媚外!”二是曾应邀以“除三害堂主”的化名,为中文系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党支部所写揭露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大字报,撰写过一篇序言,引起过轰动。三是曾在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党支部为响应给党提意见而办的《浪淘沙》杂志,担任过副主编,虽然这一职务是党总支委派的。果然,“三颗定时炸弹”先后“引爆”。直到一九五八年冬,在“困惑、茫然、悔恨、恐惧、无奈”中,吉常宏先生等来了“思想严重右倾,丧失阶级立场,取消党员预备期”的组织处理结论。直到打倒“四人帮”四年后的一九八零年,
北京大学党委给已经身在山东、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吉常宏先生寄来一纸平反通知,被告知“党龄从一九五八年年底算起”。压在心头二十三年的石头,至此才被最后搬开。
从五七年秋冬直到五八年底,吉常宏先生如坠冰窟,情绪极度低落,无心于教学与科研,内心时有屈子“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的委屈与感慨。虽然不断有人找他谈话并批评他,仍然无济于事。
一九五九年初,王力先生在学校校务会议上提出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设想。新成立了古代汉语教研组,成为全校教改的一大亮点。开创之初的古代汉语教研组,实则只有王了一先生一人。杨先生不忘之前的承诺,从谏如流,把吉常宏先生从现代汉语方向调到了古代汉语方向。于是他成了古代汉语教研组了一先生之外唯一一个专职成员。另外两位青年教师,一个是从汉语史方向临时借来支援的郭锡良先生,一个是仍然兼任系党总支职务的曹先擢先生。还有两位则是刚从外校分配来的年轻毕业生。
新创的《古代汉语》课,一开始便大受全校文科各系欢迎。各系纷纷要求开课,但均被了一先生婉言拒绝。唯独历史系主任、著名史学家邓广铭先生因与了一先生是好友,请求特别殷切,实在推不掉。了一先生决定,他自己担任中文系语言、文学两个年级的古代汉语,由郭、曹等四位年轻教师各负责一个班的辅导。让吉常宏先生独当一面,去历史系教两个年级的古代汉语,由历史系自己派人辅导。了一先生的安排,
让吉常宏先生很不安。这不仅因为自己在大学从没学过古代汉语课,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这个课是了一先生的改革新举措,讲不好岂不给他老人家耽误事?了一先生看透了他的心思,亲切地鼓励他说:“我相信你一定能胜任!你可以先去听听我的课,然后再去给历史系上课。”在了一先生的鼓励下,吉常宏先生勇敢地走上了新开设的古代汉语讲堂。
一九六零年底,吉常宏先生在历史系的古代汉语课,已经很受欢迎。有一天将要上课时,他发现原本坐得很满的教室里,后排又多加了几个座位。他一眼就发现,已经担任副校长的魏建功(字天行)先生就坐在那里。原来这是学校领导期末突击教学检查来了。对自己这样的教学新手,讲的又是新设的古代汉语课,被检查是再应当不过的了。由于事前对魏先生等领导听课毫无准备,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不安。但吉常宏先生很快就定下神来,进入了状态。那天讲的是《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一节。按照预先计划,他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地讲解完原文。接着,又按了一先生的教法,讲完原文后,都进行一下思想内容的深度扩展,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并且还要将该篇的成语一一说明。该节是《孟子》的代表篇章,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道德观,成了中华民族崇尚的道德规范和历代志士仁人共同的行为准则。此时,吉常宏先生似乎已经忘了魏先生在后面听课了。他侃侃而谈,从孔子的“杀身成仁”,讲到文天祥在大都殉国后从他衣服中发现的遗书,并且深情地背诵起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下课铃声响了,听众兴犹未尽。第二天,了一先生兴奋地找到他说:“魏先生对我说:‘吉常宏讲的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就这样,吉常宏先生讲授的古代汉语课,在两位恩师的推轂下,
一炮打响。每当想起这段往事,吉常宏先生总会深情地说:“这就是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啊!”。
由于北大的古代汉语课,在全校越来越受欢迎,一九六一年开始,了一先生不再一人编写临时教材,而是改为领导大家共同编写。他安排其他几个同志搞文选,让吉常宏先生协助自己通盘计划,全面考虑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的编写充实。吉常宏先生认为应当增加文化常识部分的分量。了一先生采纳了他的意见,特增加了四节文化常识。后来编写教科书时,马汉麟先生负责这一部分,再次加大重写。今天大家见到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虽然已经有了许多修改和变动,但仍可以找到许多旧痕。附录中的《汉字部首》部分,就是根据当年吉常宏先生为北大教材所写的三节通论改编成的。他和了一先生师徒二人共同撰写的常用词部分,在编写教科书时,打乱了原来的分工,重新编排。用了一先生的话说,已经难以分清到底是谁写的哪一些了。一九八零年初,王力先生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决定对一九六一年初版《古代汉语》进行修订。老人家预先写信给吉常宏先生说:“你在编写《古代汉语》时贡献最大,现在马汉麟先生不在了,人手更少了。所以你一定要来!”那时,正是山东大学调入吉常宏先生支援编写《汉语大词典》的时候。山东大学不好违背教育部的借调令,只好让他先去北京参加修订《古代汉语》。就这样,
吉常宏先生到北京开始了不分日夜地闭门伏案工作,每增订修改完一个单元,就立刻送给了一先生过目, 全书十四个单元的常用词,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修订完成并新增加了五万馀字。一九八八年, 《古代汉语》(修订本)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至今其印数已经超过了二百万册。
从五九年到六二年,吉常宏先生一边上课,一边协助了一先生工作。他的古代汉语教学,也越来越受欢迎,成了当时北京大学很有名的课程。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北大中文系领导,特意指派后来成为著名文字学家、音韵学家和汉语史专家的何九盈先生撰写文章,在《北京大学校刊》第二版,以《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讲深讲透——吉常宏讲授“古代汉语”课质量不断提高》为题,宣传报道了他在古代汉语教学上的成绩。文章总结出他“根据不同对象进行备课和讲授;针对问题讲深讲透;力求讲课生动易懂;不断提高自己基础知识修养”等特点。并说他能够“学习老一辈的讲课优点,教学技巧丰富多采,引人入胜。或议论风发,机趣横生;或出入经史子集,证据渊博;或亲切道来,娓娓动人。”文章十分欣赏他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倒出来的是一滴水,肚子里储备的应该是十桶水”。文章最后赞扬说,吉常宏“这样埋头踏实的‘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力’的学风是值得提倡的。”
多年之后,一些听过吉常宏先生古代汉语课的学生,仍对他渊博的学识、透辟条畅的分析和深入浅出的高超教学艺术印象深刻。他们说,“我们能有今天这样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多亏吉先生给我们打下了一个好基础。”著名学者、郑州大学李恩江教授说:“凡是听过吉先生课的人,几乎没有不崇拜他的。”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实践中, 吉常宏先生还摸索总结出了古代汉语的教学规律。他认为:“古代汉语教学,说到底是个词汇教学问题”。王了一先生十分欣赏这一说法,多次在学术演讲和文章中重复它。八十年代初,有一次在天津作完学术报告后,还特别写信给吉常宏先生说:“我又引用了你的观点。”致使吉常宏先生诚惶诚恐地立即回信说:“可不敢当!那都是老师您启发的结果!”后来,
了一先生在《谈谈学习古代汉语》一文中写道:“我们编《古代汉语》时,一位同志讲得好:古代汉语的问题,主要是词汇的问题。所以我们学习和研究的重点要放在词汇上。”
在《北京大学校刊》载文宣传他教学情况后不久,
他忽然接到系办公室通知,让去临湖轩的校长办公室开会。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好满腹狐疑地去了。一进门,见陆平校长正同几个年轻教师谈话,不象是开会的样子。他以为走错了地方,便想退出。正犹豫间,陆校长笑着招呼他道:“你是中文系的吉常宏同志吧?这边坐,这边坐。今天找你们几位随便谈谈。”说着就让他坐在了自己右侧。吉常宏先生越发紧张起来,校长开始同大家谈了些什么,他都没听清楚。直到校长问他话,他才缓过神来。陆校长说:“听说你的‘古代汉语’讲得不错,同学们十分欢迎。”“那是沾了了一老师教材的光,我才没被学生轰下堂来!”校长哈哈笑起来,说:“比你毕业晚的都升讲师了,你怎么还不是呢?”“他们又红又专。我被取消了党员预备资格,怎么能行。”吉常宏先生嗫嚅着回答。校长说:“又红又专不是空话,也还得看工作成绩吗!不要背包袱,好好干!”
这次谈话后不久, 吉常宏先生升为讲师。很快,他又被确定为全校七十名重点培养师资之一,要求三年之内达到副教授水平。中文系同时被确定为重点培养师资的,还有陈贻焮、严家炎、徐通锵、唐作藩等同仁。当时这个事情还十分认真地办了手续,大家都填了表,制定了进修计划。但到了六三年“反右倾”运动,它却被当“右倾”给反掉了。
又是几度春秋,谁曾想到“文革”浩劫竟从北京大学首先兴起。刹时间暴风骤雨,人鬼颠倒。昔日的恩师、领导几乎无一幸免地成了“牛鬼蛇神”、“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走资派”,被残酷无情地专了政。“复巢之下,岂有完卵”,
吉常宏先生也被扣上了“修正主义苗子”、“小王力”、“实力派”、“小霸王”、“小学阀”等让人啼笑皆非的罪名,挨起了批斗。更为荒唐的是,连当年执笔写宣传报道他的文章的何九盈先生,也被扣上“吹捧修正主义苗子”的帽子。但他们二人却也因此更加亲近起来。
此后数年中,处在北大这个“风暴眼”中的吉常宏先生,还在江西鄱阳湖“五七干校”当过牛倌,种过树,下大田干过活。年复一年,他内心的无聊、无奈、怅惘和疑惑与日俱增。一九七一年八月, 江西鄱阳湖“五七干校”撤点, 他又随之回到了北京。
一九七二年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到在北京办出土文物展览的山东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其中的负责人和另外好几个人,都是听过他古代汉语课的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他们热切希望吉常宏先生到山东省博物馆工作,以便能随时求教。一时间,吉常宏先生心中波涛翻滚,二十多年来,未名湖畔的矻矻求学与工作,使他已经变成了彻底的燕园人。这里有众多仰之弥高的学者;有二十年来知他爱他的恩师;有他已经心仪的学问;有众多在危难中爱护帮助过自己的领导和挚友。这些都是他心中割舍不得的。然而连年无休止的胡闹,天天违心地“讲用”说假话,日子如履薄冰,谁也不知有无尽头。千里之外的家乡,亲老妻病子幼。眼前又有这么多了解自己的学生,邀请和欢迎自己回去,他真不知如何是好了。于是,他求助于挚友何九盈,二人长时间一面漫步,一面合计。何先生说:“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总比在北大战战兢兢地当“陪读”要好。北大已经变成一根鸡肋,没有什么希望。‘人挪活,树挪死’,所以我赞成你走。”挚友的话坚定了吉常宏先生离去的决心。他迅速给军宣队党委打了请调报告。
得知吉常宏先生要离去的消息,领导和许多师友都觉得惋惜,纷纷想办法挽留。消息也终于传到了尚未完全“解放”的了一先生和游国恩(字泽承)先生耳中。二人利用机会,分别找到吉常宏先生。游先生特地到课堂上趁课间找到他,惋惜地反复劝道:“这里那么多教师、资料,不要轻易走啊!北大这么好的基础条件,为什么要走呢?”了一先生则拄着拐棍,偷偷跑到他的宿舍。老人家坐在那里久久不说话,情绪忧伤而深沉。许久,他才开口道:“听说要走了?为什么非要走呢?”吉常宏先生此时无言以对。师徒二人相对无语,僵持了好一会。了一先生忽然叹了一口气,慢慢地说:“抗战胜利之后(西南联大的人)复员,我没回清华,而是到了广州。朱自清先生开始对此很不高兴。后来,他想通了,对我说:‘我们这些人何必都聚在一块儿呢。你走也好’。现在——你走也好!”王先生把当年朱自清先生理解和宽慰自己的话,送给了眼前即将分手的爱徒。在当时那种自身尚且不保的年代,为了学术,为了后辈的前途,恩师们不避风险,殷切关怀。这片片拳拳之情,全都化作了此后吉常宏先生献身祖国教育和学术事业的无穷动力!
三. 优闲从容文光阁,艰辛历尽风雨楼
一九七二年秋,吉常宏先生调入山东,被安排在山东省博物馆工作。虽然是悲情遗憾地离开了北大,但从一个狂风浊浪的是非之地,回到家乡风平浪静、犹如世外桃源的一个单位,正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那时,山东省博物馆坐落在济南上新街南头、山东剧院东邻。是济南市一处著名的古典风格宫殿式建筑群,早年由华侨捐资修建,是慈善机构“世界红卍字会济南道院”旧址。解放后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的领导对吉常宏先生十分尊重,把他安排在历史博物馆最后一进院落的文光阁中办公。他不属于文物、陈列、后勤、保管任何一个科室,平时只为馆中专业人员解答工作中碰到的各种有关文化、典籍等相关问题,并无紧要的日常工作。空闲时,也帮忙为馆藏文物作一些鉴定。此时的“文革”浩劫,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剪除与荼毒,恶果日渐显现。博物馆前部的历史陈列室,几乎被一般人所遗忘,少有人问津。处于最后院落的文光阁,巍峨矗立,更显得清雅幽净。吉常宏先生在这里不仅为山东博物馆甄别了不少有价值的图书,还从山东文物总店等处购买甄别了一些被遗弃的珍贵文献。例如:从山东大学流出的明代“鱼鳞册”(一种土地丈量文献),王献堂先生的许多手稿、信札,清代著名学者刘淇的书法真迹等。还针对博物馆库房中积存多年不知如何处置的历代赝品文物,提出了收藏原则。主张“不论真假,只认品相好坏。因为没有赝品,就无从鉴定和验证真品”。他还与几个文革前考古专业毕业的专业人员,每周都到古旧书店等处搜寻图书,购置了如《古逸丛书》《万有文库》《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中国科学院影印的《水经注汇注》等,大大丰富了博物馆的藏书。几年下来,原来胡乱堆放无序的大批图书,都被一一标识,建档归类,变的井井有条。
不久, 他忽然发现有两个不速之客时不时造访文光阁。二人都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文质彬彬、谦和少语,气度不俗。他们对典籍和文物十分感兴趣,除此之外似乎什么也不关心。几次接触之后, 吉常宏先生与他们互通姓名,不禁大吃一惊。原来他们分别是文革前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兼财政厅长李予昂和主管文化教育的副省长余修。二人都是延安时期的老革命和党内专家学者型的领导干部,
“文革”中被打成了济南家喻户晓的“叛徒”、“黑帮”、“走资派”。此时他们虽然已经不再被批斗,但均远未被“平反”或“解放”(按:
二人都是直到打倒“四人帮”之后才得以“解放”和“平反”的)。他们的家都在博物馆附近,所以能经常跑到博物馆来借书、看画、消磨时光。三人很快建立了信任,有了共同语言。你把我当成真学者,虚心求教;我把你视为老革命,诚心尊重。大家同气相求,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九七七年十二月,
吉常宏先生被博物馆推选为山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一次,在珍珠泉礼堂开会,已经担任省政协副主席的余修先生见到他,感慨地说:“常宏同志,感谢你那几年给我们的温暖!”吉常宏先生说:“你和李老的乐观豁达对我帮助很大!”一九八零年,
李予昂先生得知吉常宏先生被征调到山东大学参加《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已经担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东省书法协会主席的他,主动泼墨,用极具特色的隶体,书写了“博学鸿词,嘉惠后生”的大字匾额,还作了长长的跋语,专门派人送给吉常宏先生。这些点滴往事,虽然只是吉常宏先生在山东博物馆期间的交游花絮,但记载的却是非常时期陌路平生的三个人之间的真诚友谊。今天它们已成了可贵的历史资料。李老所赠匾额,至今仍悬挂在吉常宏先生的客厅里。本文的标题,来源也即该匾额。
《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出版,曾被称作“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件大事”。两千多年来,人类社会有一条规律:一个民族兴旺发达,必然产生一部或几部反映自己民族语文面貌的大型辞书。国家或民族衰败, 其辞典编纂必然也破败凋零。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编纂辞典的国家,但近百年的积弱积贫,特别是肆虐十年的“文革”浩劫,
使中华民族深深陷入了后一种惨不忍睹的尴尬境地。那时,联合国图书馆里,供人们参观和使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文工具书,只有一本又小又薄的《新华字典》。就连台湾省,都出版了四十卷的《中文大辞典》。更令人汗颜的是,据说当年周恩来总理接见面积只有颐和园大的摩纳哥公国使节时,对方向中国赠送了一部他们编的大型辞书。而作为泱泱大国的回礼,我们能拿出来的,仍然是那本又小又薄的《新华字典》。虽然它的质量不低,但终究与大国的身份和现实不相匹配。
一九七六年春, 尽管“文革”阴霾未散,但在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亲切关怀下,《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工作终于艰难启动了。华东五省一市的语言工作者们从此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长达十八年的“大兵团联合作战”。山东特别是山东大学,自始至终当仁不让地成了这场战斗中的主力军。
受命组织《汉语大词典》山东大学编写组的,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贺祥霞先生,那时她已经快六十岁了。当她听说吉常宏是王了一先生的高足,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部分的主要编写者,且就在山东博物馆工作时,不禁喜出望外。她立即给吴富恒校长和孙汉卿书记汇报,要求学校想办法把吉常宏先生调来。她自己更是不顾年老多病,亲自到博物馆,去做博物馆领导和吉常宏先生本人的工作。由于山东博物馆不肯放人,而且,其人事关系与山东大学所属的教育系统互不隶属,无法直接沟通。山东大学只得向博物馆恳求,临时借用吉常宏先生帮忙。直到后来,山东省委派丁方明副省长全面负责山东省的《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他亲自出面协调多方关系,终于在一九八零年三月,把吉常宏先生正式调入山东大学,并担任了《汉语大词典》山东大学编写组副组长。
当吉常宏先生最初接到参加《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的邀请时,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当年是自己主动愿意调入山东博物馆工作的。几年来, 博物馆的领导和同志们对自己不薄。自己在他们需要自己的时候离他们而去,似乎有悖情理。另外,在这个优简从容的环境里,
自己的《古人名字解诂》再有几年就可以杀青付梓。如果此时投入《汉语大词典》工作,势必会影响其进度。还有,老一辈中外学者对于编纂词典的艰辛,多有告诫。意大利著名语言学家斯卡利格有言:“十恶不赦的罪犯,既不应处决,也不应判强制劳动,而应判去编词典,因为这项工作包含了一切折磨人的痛苦。”陈原先生也曾调侃说:“‘傻子’才去编词典。编词典不是人干的事情——而是圣人干的事情!”然而,
吉常宏先生也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和紧迫。他知道自己的恩师王力(了一)、周祖谟(燕孙)先生,以及朱德熙先生等许多老一辈学者,都不顾年事已高或教学科研工作的繁忙,积极参与了这项关乎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命运的工作,担任了学术顾问。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驱使他不再犹豫,毅然决然地答应“移师勤王”。从那一刻起,已经初具规模的个人专著《古人名字解诂》,只好暂时搁笔。只是令人绝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耽搁就是十八年!《人民日报》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曾以《为伊消得人憔悴——记〈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及为其辛勤工作的人们》为题,发表长篇专访文章,文中对他这种可贵的奉献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与表彰。
从被借调到山大开始,
吉常宏先生就全力支持贺祥霞先生的工作。他们二人很快成了政治和业务的两个核心,团结大多数业务骨干,顶住了当时“文革”馀威,排除了“工农兵要参加大词典编写”的荒谬主张和在收词方面的“左”的干扰;又及时建立起不同于大学教师习惯上不坐班的工作制度,坚持实行全体编写人员“坐班制”。他们的主张得到了大多数同志的坚决支持,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大词典编写工作的顺利完成。《汉语大词典》山东大学编写组,成了当时山大唯一一所施行全员全日坐班制的科研机构。多年之后,吉常宏先生总结说:“实践经验证明,像《汉语大词典》这样大的语文工具书的编纂,‘坐班制’
能及时解决问题,弥补编写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是保证质量和进度的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制度。”吉常宏先生和贺祥霞先生创立并坚持施行的这一方法,对于其他大型项目,特别是语言文献等科研工作,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后来, 吉常宏先生主持编写《汉语称谓大词典》时,仍坚持这一制度,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九八四年春,吉常宏先生奉调赴上海《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参加第一,二卷的定稿工作。当年坐落在新华路200号的《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工作条件之差,是今天难以想象的。第一,二卷定稿专家们工作和住宿的地点,竟是与今天建筑民工住的临时工棚别无二致的铁皮简易楼。每个十平方米左右的房间,要容纳三个专家。一九九四年五月六日,《文汇报》曾以《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城》为题,报道过《汉语大词典》出版发行的消息。其中一段写道:
“山东大学吉常宏、曲阜师院相隆本等奉调来沪,他们业务上都有‘奇才’‘怪才’之称。时时被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所驱使,将整个身心交付了大词典。……住进编纂处的铁棚简易楼,夏天酷热,好似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可为了工作,也都顾不得体统,光背赤脚,一边看稿,一边用冷水毛巾擦汗。到了冬天,北风呼啸,屋里冷得出奇,北方人不习惯南方生活,冻僵手脚时,干脆钻进被窝再看稿,经常是彻夜不眠,熬红了双眼”,“他们对每个词条都是认认真真地爬梳钻勘,刮垢磨光,饱尝求源索解之苦,共享去塞求通之乐。他们说得好:‘这样的日子过得塌实!’”,“那些难忘的岁月,诚如山东省编写人员所说:‘是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一往情深,不可分离!’”
极端恶劣的条件,加上过于劳累,
吉常宏先生右眼球下方逐渐长出了一个异物。济南和上海的几家医院都无法确诊,有一家三甲医院的专家倾向于癌症(手术后证明了这种判断的错误),各个医院都力主抓紧治疗。吉常宏先生为了不耽误第一、二卷的出版,没有听从大家的劝告,采取了保守治疗,每天晚上在“风雨楼”中,用电炉熬一碗中药,喝完继续工作。就这样一直坚持到第一、二卷工作完成,他才在上海朋友的监护下,去医院作了手术。
想起当年在“风雨楼”中的艰苦奋战, 吉常宏先生至今仍然满怀深情却又唏嘘不一。据他说,所谓“风雨楼”是指:刮风时,塑料墙壁连接处吱嘎作响;下雨时,雨点打在铁皮房顶上噼哩啪啦,如众槌擂鼓。冬天下雪,北风裹着雪花,从墙缝中呼呼钻进,直接飞进埋头工作的众人的脖子中。“风雨楼”之名, 吉常宏先生自认自己就是作俑者。
一九八七年五月, 《汉语大词典》开始实行分卷主编制,
吉常宏先生被指定为第三卷主编。他大胆果断地以相隆本、刘俊一先生为副主编,诚聘年近古稀的浙江师大张叶芦先生和上海资深老编审傅元恺先生参与,以上海师大陈彗星、山东大学王佩增、刘晓东教授等为主将。大家在“风雨楼”中日夜加班,几乎牺牲了所有节假日。在不到一年的艰苦工作中,完成了十一个部首、三万三千个词条、四百三十多万字的审定稿任务。吉常宏先生领导大家,一丝不苟,消灭了原稿中众多“硬伤”,纠正了许多旧辞书的错误,补齐了欠缺义项,增添了漏收词目,删汰许多破词、讹字立目、不规范词……。事实求实,一切从语言实际出发,是他们的工作信条;不因袭,不苟从,不走“捷径”,是他们的工作作风;“你不欺骗工作,工作就不欺骗你”是吉常宏先生经常教导大家的口头禅。包括《汉语大词典》上海编纂处的所有同志,都被吉常宏先生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所折服。大家有问题都乐意找他请教,经他指点后,很多疑难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编纂处的同志们说:“经过吉先生处理过的稿子,我们放心。”
一切努力没有白费,《汉语大词典》第三卷稿子的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这期间, 吉常宏先生连自己小儿子结婚, 都没能回济南主持。
一九八九年三月,《汉语大词典》第三卷如期出版。这一标志性的成绩,不仅为后面各卷赢得了时间,同时也为整个《汉语大词典》的工作创出了路子。为此,年近八旬的主编罗竹风先生,在会议上大加称颂,动情地攥住吉常宏先生等几人的手,说:“吉公,相公还有刘公,我感谢你们!”老领导、老朋友的一句话,使三人再也忍不住热泪盈眶……。后来,罗老在信件中又多次强调说:“《汉语大词典》,山东诸公,贡献最大,令人难忘。”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李思敬先生,给吉常宏先生写信说:“日前,接日本东大(按:东京大学)教授信,赞《汉语大词典》第三卷编得好。收词、释义等方面均堪佩服。此吾兄不朽之业也。日本人往往从事一辈子学术之后,编辞书以竟其业。该教授(对吾兄)甚羡之。”
一九九零年, 《汉语大词典》第三卷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九九一年, 吉常宏先生受聘为《汉语大词典简编》副主编,愈加受到主编罗竹风先生的倚重。
一九九四年五月十日,
《汉语大词典》编纂出版胜利完成庆功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吉常宏先生等有突出贡献的《汉语大词典》编纂者们,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同日,《人民日报》以《龙飞在天》为题,《文汇报》《大众日报》等多家报纸,也都以不同的题目和大篇幅,报道了《汉语大词典》工作的胜利完成,共同表彰了吉常宏先生等人的事迹。后来,《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山东画报》《济南日报》等,又先后刊登专文或专访,从不同角度对吉常宏先生专门作了宣传报道。至此,
吉常宏先生长达十八年的《汉语大词典》编纂经历,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十八年的《汉语大词典》编纂经历,吉常宏先生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关于辞书编纂方面的学术经验。他提出:“编纂汉语语文词典,尤其是大型的汉语语文词典,必须注意正确吸收古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一部大型的汉语词典,应该反映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面貌。”“词典和语词考释的文章要求不一样,在处理有关研究成果,乃至文字表现手法上,都应该有所变通,采用适合词典特点的方式来撰写释文。”“词典释文虽然也要弄清前人对它的研究情况,但是没有必要都写到词目中去,只须开门见山地把正确解释写出来,引上书证就算圆满了。”“词典就是要把语言中的词汇现象,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词典编纂人员,第一位的是广泛大量地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一部语文词典的质量好坏和水平高低,首先取决于它吸收语言研究成果的多寡。”“今天编一部大型的科学的语文词典,绝不能再采取旧《辞源》汇集旧说的办法。打破旧辞书汇集杂考以为释义的作法,灵活运用古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从具体到抽象的整理定为若干义项,各义项下都引出相应的历史时代的书证,那么它的源流、演变,便可以一目了然。”“采用前人成果还应该考虑时代的早晚,汉儒说了的,宋儒也这样认为的,就取汉不取宋。宋人已经解决了的,清人袭用了它,就应取宋而不取清。”“书证的时代早晚,在辞书上关系重大。书证不仅是一个义项的‘见证人’,还是词义出现时代的‘指示人’,通过它可以反映词汇发展变化的面貌。”“某项研究成果或某项成说出现的时代,虽不一定都像一般书证那样关系到词义的时代,但它始见于何时,也是一个客观事实,所以我们也应尽量把它如实地反映出来。”
关于词典吸收古音通假成果的问题,吉常宏先生特别提醒说:“古音通假是清代学者的一大贡献。戴、段、二王几位大师,凭借这个新武器,解决了古书中的许多疑难。后人对他们的作法非常推崇,群起仿效,却又不免失之于滥,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混乱。像孙诒让、俞樾被认为是晚清的大师,是‘清学’的殿军,但好标新立异。虽然也有创获,但牵强之处颇多。所以,我们如果能够结合一个时代的学风和学者们的治学方法,做到读其书,知其人,可能有助于决定对某些成果的取舍。”
对于明清两代的考据,吉常宏先生说:“明代人的考据,一般说须慎重考虑,因为他们往往有空疏的毛病,研究不透彻,成果不扎实,难以站得住。又如毛奇龄,在清代也是卓然大家,但他最爱做反面文章,好诡辩,新说特多,所以采用他的东西须多推敲。”“总之,主要还是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不管它是什么时代或是什么人,我们既不迷信名家,也不鄙弃不太知名的学者,一切服从真理。”
吉常宏先生的这些主张,被业内专家广泛认可。它们不仅有力保证了《汉语大词典》的编纂质量,而且已经成为汉语研究和词典编纂等多学科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在吉常宏先生承担着繁重的《汉语大词典》编写任务的同时, 他还主编完成了另外一项引人注目的科研项目《汉语称谓大词典》。平时, 吉常宏先生凭借他深厚的的古代文化素养,时刻关注社会语言文化现象,注意纠正社会上因传统文化欠缺而造成的称谓词使用方面的诸多错误。极力提倡正确使用称谓词,以提高群众的语言文化水平。
他发现当时众多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中,问题最为触目惊心,几乎没有一部没有问题。例如:电视剧《丁宝桢》中,群臣竟然呼两宫太后为母后。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东吴诸臣竟在诸葛亮面前称刘备如何如何;蒋干竟向丞相曹操称臣。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皇帝发怒时竟大呼群臣为“哀哀诸公”(按,本当为衮衮诸公),即便念对了衮衮诸公,但它是叙称,依然不可当面使用……等等,举不胜举。
一九八四年《山东广播电视报》邀请吉常宏先生发表专门文章,指出并批评了这些影响糟糕的乱用称谓现象。一九八六年冬,他在出席庆祝《汉语大词典》第一卷发行会时,与国家出版总署负责辞书出版的石家金先生谈起此事,石先生深有同感。回到北京后,他写信告诉吉常宏先生,全国范围内尚无人搞有关项目。此时,
吉常宏先生的儿子吉发涵与其同学、齐鲁书社副社长李新,正打算让他找一个项目领他们干。恰好这时山东省正在征集和编制“山东省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项目”,于是一面申请立项,一面组织队伍。很快,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把《汉语称谓大词典》列为了“山东省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一九八九年, 又被列入《
1988—2000
年全国辞书编写出版规划》。就这样,在吉常宏先生的领导下,《汉语称谓大词典》编写工作热火朝天又扎扎实实地全面展开了 。
从一开始,
吉常宏先生就强调,《汉语称谓大词典》不管是体例还是工作程序、工作方法,都要按《汉语大词典》成熟的经验办。尽管编写人员大都是子弟兵,但是管理制度毫不松懈。除了外地人员,山东大学的编者一律实行坐班制,几个骨干甚至还自觉地天天加班,一直坚持到工作完成。吉常宏先生则天天在办公室给大家解疑释惑,处理各种问题。他特别强调选词重点,要放在历代小说和各种通俗文学作品上,因为这类作品最能反映汉语称谓的实际。    
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 收词28,300多条、353万字的《汉语称谓大词典》胜利完稿杀青。又经过几年的波折, 二零零一年,终于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从它出版至今,虽然已经过去了十五年,但是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学术质量上,国内研究汉语称谓的辞书或著作,至今还没有能出其右者。
《汉语称谓大词典》一面世,立即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著名学者任继愈评价说:“这是一部功力深厚,贯通古今,雅俗共赏,切合使用的工具书。不但嘉惠士林,而且功在社会。”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教授来信说:“此书一定费了吾兄大量心血。现在人喜欢说‘填补空白’,如吾兄此书才真正称得上填补空白。”著名汉语史专家,北京大学何九盈教授在信中说:“《汉语称谓大词典》350余万字,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真可谓洋洋大观。吾兄的‘引言’亦是力作。此书为文化建设基础工程,使用价值极高。此〈典〉问世,便于查考,诚功德无量也!”
二零零五年一月二十五日,《光明日报》发表马丽先生《汉语称谓研究十年》一文,称道《汉语称谓大词典》“无论在规模上学术价值上和使用价值上,都超过了以往的辞书,堪称称谓词典编纂史上的里程碑。”
二零零二年, 《汉语称谓大词典》获得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零零三年,又获得第五届国家辞书二等奖。
四.继绝开新说名字,夕阳馀霞献桑梓
调到山东博物馆工作后,吉常宏先生的时间相对宽松起来。于是,他开始酝酿自己的科研课题。
开始他想写一本关于古人名字概论的书。因为他很早就注意到,东汉班固在《白虎通·名字》中,揭示过古人名与字的关系,指出:“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稍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经常用先秦人名和字的关系解说字义,注解字音,证明某字的历史等。从此,古书注解中常见用名字相协之理做注解者。延及清代,《说文》四大家无不对许慎的做法推崇重视,并多有补充订证。王引之更是远承许慎,近继其父,作了训诂学史上第一部名字训诂专著《春秋名字解诂》。该书295条,考释春秋时代(少数战国的)人物名字339个,另外还涉及10个汉代人物的例子。书中把古人名字“相承之诂言”的关系和破解它们的方法,分别概括为“五体”和“六例”。从而把古人名字相协的探讨,形成了条理,上升到理论,奠定了“名字训诂学”在传统文化和汉语研究中独立成学的地位。王引之之后,学者们继续深入探讨“名字训诂学”的价值和意义,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超出王引之的水平和成就。特别是对王引之已经“试掘”的汉代及之后的古人名字相协情况,概无涉及。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一渊源有自的学问,已经一片荒芜,无人问津了。
吉常宏先生开始深入探讨和挖掘古人名字相协的例子,试着解读历代古人名字之间的关系,结果大喜过望。他发现,不仅先秦两汉人的名和字,有“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的特点和“相承之诂言”的关系;魏晋六朝以至清末,甚至是近现代,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名和字,大都如此。完全可以说,中国人名和字的这种特点和关系,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不过要看穿每组名字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厚的文献基础和传统文化的素养和学识罢了。
不断的发现和积累激励着他,使他欲罢不能。他开始坚持每天利用下班时间投入这项工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初,物质条件、环境条件都极其贫乏简陋。吉常宏先生的家住在济南老东门里的按察司街,距离济南南关的山东博物馆足有四五公里远。他每天步行上下班,没有合适的公交车可坐,每次都要花费近一个小时。家中七口人,住着居住面积只有二十七平方米的房屋。从北京回来后,书箱只能塞在床下,书架则只好挂在小儿子的床头上面。本已十分拥挤的居住条件,使吉常宏先生一连几年都没有一张属于自己专用的书桌。晚上回到家,他草草洗涮,吃过晚饭,就端坐在家中仅有的一张两抽桌前开始工作,几乎每天都干到很晚。
打倒“四人帮”后,科研工作日渐活跃,但是有关古人名字的错误说法,却不时见诸报刊杂志,令人十分担忧。
一九七八年三月二十四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大家都来做伯乐》的文章。其中说:春秋时秦国的孙阳善于相马,由于他的本领极高,以致于人们便用天上主管马的星宿伯乐之名称呼他了。这种说法完全是臆说。在号称“科学的春天”的一九七八年,其流毒不可小觑。实际上,孙阳称为伯乐的原因,早在清代,学者俞正燮、王引之就都论证过。古代汉语中,“阳”、“乐”都有喜悦的意思,
孙阳字伯乐,是名与字同义相协。天上有星宿被命名为伯乐,也是字伯乐的孙阳出名之后的事情,而绝不是相反。
一九七九年,一位汉语研究领域颇有名望的学者,在《东北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一篇《〈金瓶梅〉作者是谁?》的文章。作者不仅认定《金瓶梅》的作者是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而且对王世贞的名、字、籍贯作了判断。文章根据王世贞的文集自署“琅琊王世贞”,和文集中的一句诗“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就贸然断定王世贞字伯舆,籍贯为山东琅琊人。
此说孟浪之极,可谓错上加错。王世贞的籍贯,《明史》中不管在其父王忬传还是王世贞传中,都明确记载为江苏太仓人。至于他自称“琅琊王世贞”,稍有常识者都知道,古人喜称地望,姓李必称陇西,姓王必称琅琊或太原,诸如此类,不可认真等同于籍贯。而王世贞的字,《明史·文苑传·王世贞》也记载明白无误:“王世贞,字元美。……贞弟世懋,字敬美。”兄弟二人的名与字,“懋”、“
敬”义近,故相协。“贞”、“元”则是概括了《易经》“元亨利贞”文句。事情本来简单明白,但作者竟扯上了另外一个古人“王伯舆”。
王世贞文集中出现的“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诗句,出自《世说新语·任诞》。其文曰:“王长史登茅山,大恸哭曰:‘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刘孝标注引《王氏谱》曰“廞,字伯舆。琅琊人。”根据《说文·广部》:“廞,陈舆服于庭也。”可知“廞”与“舆”连类相及。故东晋琅琊人王廞,字伯舆。他和千年之后的明代王世贞,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权威报刊和著名学者,对古人名字知识都如此隔膜和欠缺,充分说明了研究古人名字相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极大增强了吉常宏先生的信心和决心,投入精力也有所加大。经过几年筚路蓝缕,发微抉隐,积铢累寸的工作,到一九八零年他被征调到山东大学的时候,研究古人名字的资料,已经有近二十万字的规模。
一九八零年春,吉常宏先生被教育部调赴北京,参加《古代汉语》修订工作。他借机向王力先生详细汇报了想写一本《古人名字概论》的想法。王先生听后,说:“你文献底子厚,不如先写一部《古人名字解诂》,然后再写一部概论性的东西。”
受到王先生的点拨和鼓励,回到济南后,吉常宏先生立即开始试笔和发凡起例,很快开始了《古人名字解诂》的正式撰写。一九八三年春,他把写成的一部分草稿,带到了在太原召开的“全国语言学规划会议”上。王力先生见后十分高兴,把它介绍给了与会专家。大家异口同声地称赞,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但不宜列入“全国语言学规划”中。有的先生说“这将是一部奇书,盼望能早日出版。”商务印书馆的赵克勤先生,当场主动承诺由他们出版,并与吉常宏先生深入讨论了出版计划:全书规模一百二十万字,分批交稿,分册出版。回来之后,吉常宏先生抓紧工作,很快就给商务印书馆交去了五十七万字的第一批稿子。之后,吉常宏先生陷入了《汉语大词典》工作,对《古人名字解诂》逐渐无暇顾及。特别是到一九八四年,他奉调赴沪参加《汉语大词典》的定稿工作,前后长达近五六年的时间。这期间,原先已经交给商务印书馆的稿子,由于种种原因,
,也迟迟未能付印。到了八十年代末,出版界处境更加不景气,一九八八年冬,商务印书馆干脆不得不将已经发到印刷厂长达数年的五十多万字的书稿退回了。此举使吉常宏先生始料未及。由于此时他正深陷《汉语大词典》工作,着急也白搭,只能搁置起来,再做他图。直到一九九四年彻底完成了《汉语大词典》编写任务, 为《古人名字解诂》重新寻找出版单位的事,才又逐渐被提上日程。
一九九六年四月,老校友、老朋友、语文出版社原社长李行健先生来济南出差,到家中拜访吉常宏先生。先生将《古人名字解诂》的事告诉了他。李先生说:“你把此书的内容写个简介,再影印若干写成的条目,寄给我们现任社长高文元同志。我回去后再与他交流一下看法。”吉常宏先生遵嘱照办。不久,就收到高文元先生的来信,表示愿意接受这部书稿,并且以出版家的眼光预测说:“这部书虽不能成为畅销书,但一定能成为常销书。”后来,高先生不仅多次对《古人名字解诂》称赞,同时对书稿的校订发排等,都事无巨细地安排策划,表现了一个优秀出版家难能可贵的能力和气魄。
于是,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曲折之后,吉常宏先生重新拿起笔,快马加鞭地从十二画开始撰写《古人名字解诂》了。为了抢时间,不再失去来之不易的第二次出版机会,他让儿子吉发涵从十六画写起,。父子二人共同奋战两年多,到一九九八年底,总量128万字、解释古人名字一万零三百三十人的《古人名字解诂》书稿,终于完成。又经过语文出版社诸多同志四年的辛勤工作,二零零三年, 《古人名字解诂》终于出版。
算起来, 《古人名字解诂》从吉常宏先生接受王力先生建议,开始发凡起例和试笔,到最终出版,前后长达二十四年之久!每当回忆起整个过程,吉常宏先生总是说:“如果不是了一师多方关注支持,诸多朋友鼎立协助,这部书会是什么结果,真是很难说了!”
吉常宏先生父子二人的《古人名字解诂》,把王引之《古人名字解诂》所开创的“名字训诂学”,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时代跨度上,都大大延伸,使这一古老的传统学问得以继绝开新,重放光华。特别是他们还把王引之发明的古人名字“相承之诂言”和“五体”、“六例”的相协理论与破解方法,
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吉常宏先生在一九九一年出版的《中国人的姓名字号》(后来改名为《中国人的名字别号》)中,就将王引之揭示的古人名字相协方式扩大到了十二种,同时指出“名字组合方式,如细加区分,自古及今当不下一二十种。”二零一三年,吉发涵在《中国古代文化纲目举要》有关章节中,又在十二种的基础上增加了十种,达到二十二种。这二十二种古人名字相协方式是:
1. 同义相协 2.反义相应 3.连类相及 4.因性指实
5.辨物统类 6.景仰前贤 7.记实志盛 8.概括经义
9.使典用事 10.崇奉宗教 11.采撷警策 12.离析名字
(以上见吉常宏《中国人的姓名字号》)
13.天文地理 14.干支历法 15.命运际遇 16.理想期望
17.明誓存志 18.礼制音乐 19.哲学理念 20.祥瑞崇拜
21.尊祖敬宗 22.傍名成文(以上见吉发涵《中国古代文化纲目举要》)
吉常宏父子二人认为,以上相协方式的某些种类内部,还可以细分,甚至还很复杂。特别是“概括经义”、“反义相应”等类别,今后还有深入阐释的必要和空间。
《古人名字解诂》一出版,学术界即给予了极高评价。一些著名学者、专家和教授,纷纷致信吉常宏先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辞书学会名誉会长、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曹先擢,二零零四年二月八日的信中说:“吾兄《古人名字解诂》学术含量极高,嘉惠学林,振兴国学,其功大矣!语文出版社出版此书,乃一大光荣也。此书对我来说是绝好的案头学习书。了一师的序言,读后仿佛又侍坐其侧矣……”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裘锡圭教授,二零零三年十一月十二日来信说:“大作《古人名字解诂》历经波折,终能面世,实学界之幸。平素某些熟知之古人名字,不能明白其义相应之理,如曾国藩,字涤生之类,一检尊著即能解决问题,快何如之!……读尊著后记,知兄亦有目疾,同病相怜徒呼奈何而已!幸吾兄有克绍箕裘之子,是则可慰。不知《古人名字概述》何时能饗读者?”
北京大学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何九盈教授,二零零三年十月三十一日来信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大著《解诂》。此著遥接王、俞之学,而规模超越前贤,功盖当代,泽及后人。当今中国能成此伟业者,舍吾兄常宏,并世无第二人。我为吾兄及令公子浮一大白!”
著名方言和音韵学家、北京语言大学王恩保教授,二零零七年五月二十八日的信中说:“王力先生说‘吉常宏同志博闻强记,古文底子好,所以他有能力写出一部《古人名字解诂》来。’王力弟子不止三千,能得到老师如此夸奖者,常宏先生一人而已!报刊上常有人鼓吹‘国学’,真正能称得上国学著作者寥寥无几,《古人名字解诂》是国学著作中的‘晨星’,将在中国学术史的星空中永放光芒!”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古汉语古文献专家博士生导师黄金贵在来信中说:“先生此书二十年翘首以待,当年还是郭君在贻告我,先生将有此书问世。王氏之名字解诂,有赓续新篇,诚乃学界幸事。今读‘后记’,方知以先生德高望重,也不免学术书出版难之苦,一波三折,遂致二十年磨成一剑,使人不胜唏嘘。此是当今训诂学一颗明珠,姓名学的一块硕大基石。”
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古汉语专家杨琳在来信中说:“《古人名字解诂》体大思精,戛戛独造,伯申之后,一部而已。此书未必畅销,但其为传世之作则无疑也!”
二零零八年,该书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古人名字解诂》出版后,吉常宏先生感到欣慰之余,也有许多遗憾和不安。一是有点虎头蛇尾,从一至十五画收了九千人,但十六画到二十四画,只有千馀人,虽然这是当时“急就章”的结果。二是出版后,发现有些名字的诠释有缺陷。语言学界的朋友们,也来信或发表文章,提供了一些可贵的资料和意见。大家比较集中的意见是,解释一万人的名字太少,应该把可解的古人名字尽量收尽。吉常宏先生父子二人对此深有同感,打算对《古人名字解诂》继续增订,将来力争使其达到解释古人名字近两万人的规模。至今,吉常宏先生已经把一到六画的增订工作基本完成,增订1,631人,近十五万字。七画之后的增订任务,将有吉发涵努力完成。
如今,吉常宏先生已年届九旬,精神矍铄,风采依旧。平日除了品茶、看书、听戏之外,他还为家乡泉城济南的文化事业,作了许多义务服务。济南名泉研究会和济南园林局的领导同志,经常登门寻求帮助,请教问题。吉常宏先生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们答疑释惑。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二零零八年,他被济南市园林局聘为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文化建设顾问。多年来,他为济南泉城名胜撰写的楹联、匾额等,多达数十副。这些作品都以渊博的学识和独具匠心的传统文化视角,艺术性的概括和提升了济南泉城景观的文化内涵,增加了泉城在全国乃至世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的质量和文化层次,从而大大提高了泉城济南作为文化历史名城的知名度。成了泉城名胜中的文化亮点。
这些作品中,有些是吉常宏先生八十岁之后自撰自书的,例如: 五龙潭公园秦琼祠正殿的楹联:“民间传说为朋友插刀两肋中,义薄九天,四海皆仰秦叔宝;历史记载擒敌酋攖锋二百次,血流数斛,三军尽服胡国公。”泉城广场北侧,护城河舜田桥楹联:“尧嫁蛾英日,舜耕历山时。”也是他自撰自书。
更多的则是吉常宏先生撰写,著名书法家书写的。
例如:千佛山历山院舜祠北殿楹联,吉常宏先生撰,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书写:“尧之为君,则天而行,黎庶嬉戏颂盛世;舜乃摄位,任贤以治,股肱赓载陈嘉谟。”趵突泉南门楹联,吉常宏先生撰,著名书法家蒋维崧先生书写:“济上林泉,此处允称绝胜;域中圣哲,仲尼乃为独尊。”五龙潭楹联,吉常宏先生撰,著名书法家陈梗桥先生书:“千载神龙潜潭底,一城山色映湖中。”这是吉常宏先生特别中意的一幅对联。
此外,吉常宏先生为五龙潭、园博园所撰写的多副楹联匾额中,还有著名书法家张国英、张炳南等的作品。
吉常宏先生与以上书法家,或是世交,或是同事和朋友,大家配合默契。今天人们见到的某些作品,有的还有着少为人知的他与写家之间合作时的故事。例如,当年创作完趵突泉南门楹联,拿给蒋维崧先生书写时,因为甲骨金文中没有“堪”字和“寰”字,经过二人商量,最后把“堪”字改成了“允”字,“寰”字改成了“域”字。
吉常宏先生为乡梓名胜创作的这些作品,已经成了泉城名胜的点睛之笔。仔细玩味,你会发现它们在无意间,似乎还流露着一位智者对人生哲理独有的睿智表达。“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你看,古今以来为济南增光添彩的众多名士们,像不像倒映在大明湖中的那“一城山色”,永远在装扮着这座四千年的文明古城呢!
(郑重说明:此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多种报刊杂志发表过的资料,未能一一注出。特此说明并致谢。 作者 吉发涵 2016.9.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体书店书可以退换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