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音乐的人能写歌不会编曲怎么办吗?

陈奕迅后香港乐坛衰落?实际上还不如提邓紫棋更合适一些,虽然邓紫棋现在都不怎么唱粤语歌,发展重心都在内地了——

陈奕迅是和谢霆锋是世纪末期出道的那票歌手,当时算起来还是挺辉煌,谢霆锋,陈奕迅,方大同,郑中基——其它人就不列了,反正陈奕迅算是这十年香港歌手当中,唯一一个突破地域成为天王的歌手。

你说辉煌延续也好,苟延残喘也罢,一个意思。

唯一例外就是邓紫棋,2000年后香港乐坛明显衰落,你看当时台湾乐坛还有周王陶林引领时代,但2007年过后周王陶都过了巅峰,林俊杰一直不是引领的类型。

2007年后崛起的台湾音乐人有萧敬腾,林宥嘉,杨宗纬,徐佳莹等等,他们的路线还和邓紫棋一样。先本土爆红,2012年《中国好声音》后两岸三地打歌,媒体平台逆转,萧敬腾,林宥嘉,杨宗纬,徐佳莹哪个没有上过《歌手》,没有上过大量内地音乐综艺。

你说徐佳莹生孩子,杨宗纬态度和不会创作,像林宥嘉和田馥Z一样态度问题,这些都行吧。那萧敬腾算是态度很正的台湾音乐人了吧,早期小天王的声势也一样,但这几年发展明显逊色一些。

说到底就是邓紫棋太强,在背后港台乐坛衰落的大环境下的幕后精英凋零是事实,这也就影响了新生代音乐人的出现,特别是要靠精英写歌的歌手,除非再出现一个邓紫棋这样的天才创作人,要自己写歌。

陈奕迅这种需要幕后支撑的歌手基本不可能了,大概三种情况吧。

一是正规的商业流行歌手,什么曾比特,炎明熹我去听完大部分歌曲过后都不太行,比较简单的道理是比唱歌,曾比特和内地一票唱将相比有多少优势?炎明熹是香港乐坛倾尽资源的新生代女歌手。

我们先不讲她的能力水平,问题是香港只有这样一个,内地像她这样的有一堆,比如选秀四子单依纯,黄霄云, 林依娜高,张钰琪;在当前唱片时代崩盘,主流商业歌手主要发展渠道是音乐综艺,影视OST,不再是专辑的当口。

内地好歹人才和市场大得多,但你们看这些新生代女歌手发展也那样,上音乐综艺翻唱和影视OST居多。以现在港台文化产业的弱势,幕后精英凋零,写不出什么好歌没有代表作。连音乐综艺,影视剧等商业作品也没了,要撑很难。

说得难听些是内地新生代女歌手好歹还有几首自己的代表作,炎明熹你去搜大多数还是翻唱,数量还少。

二是走内地那套选秀爱豆路线,严格说来走的是韩国偶像路线。

港台现在选出来的偶像团体真就有种地方省市小打小闹的感觉了,像姜涛和MIRROR男团在香港火爆半边天。我一直说虽然蔡徐坤被大家玩梗,而且最近传出整容的传闻,但是吊打姜涛和这个男团来回十遍还是没有问题的。

三、在信息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香港的独立音乐也不行,比台湾的独立音乐还不行,这点我一直很奇怪。

港台音乐比内地音乐发达的一点是跟上唱片时代,音乐公司,音乐产业链,音乐培养比内地成熟得多,照理说独立音乐也是一样的。

内地独立音乐发展是崔健开启摇滚过后,90年代达到巅峰,世纪末因为种种原因进入地下十年发展。孙海英(不是)、二手玫瑰、面孔、九宝、新裤子、萨满、肆伍,痛仰等打下基础。

2008年后随着音乐节迅速发展,吃到线下红利而崛起,这样才有偏流行的痛仰,新裤子成为音乐节的王者,再到宋胖子,李x,陈粒,赵雷,马頔等大陆新民谣吃到综艺的红利爆红,这里面不得不提还有万青这个标杆。

2010年后音乐节和livehouse像电影院一样在深化,因为网络和信息发展让门槛越来越低,音乐圈子越来越多,号称独立音乐人的也越来越多,最终就导致了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状态。

但依托于经济发展和线下平台发展的大势,整个内地独立音乐市场是呈爆发的趋势。这里就不列名字了,也因为这个趋势让内地线下音乐其实开始反哺主流流行,特别是《乐队的夏天》这次成功商业化后。

2018年后开始涌出的“网红乐队”,我看过数据后发现是内地进一步城市化,商业化成功后,独立音乐通过线下对于年轻群体的俘获开始反哺到主流流行,只是有这个苗头,还没有抢占主流生态位。

这个趋势被疫情打断了,未来如何发展还要观看。

新时代台湾乐坛的路径不同但类似,主流流行也捧不出什么人,毕竟唱片产业链崩了。影视剧,综艺等其它娱乐还在衰落,最终走的也是从线下走红,再开始走向商业扶持的道路。

比如在内地快封神的草东,这两年很火的告五人,其它还有一堆台湾新乐队也不列了,台式新浪漫这一波比不上以前,但小布尔乔亚的风格还算好听。

当然,在我看来台式新浪漫除了极少数乐队,大多数和内地网红乐队一样,音乐风格鲜明的流行乐,在音乐风格探索,本土化融合,人文精神探索远不如大量内地乐队,但内地网友通常只骂内地网红乐队,对台湾乐队吹捧得不行。

行吧,大众对于周杰伦那张新专辑都能捧出花你还能要求啥。

香港的独立音乐,台湾那一波还能通过线下音乐节,livehouse的爆红,从小圈子火出到独立音乐圈吧。但你哪怕作为一名华语独立音乐乐迷,你也会发现一件奇怪的事。

那就是2010年过后,你找不出这样的香港乐队,很奇怪。

我们先忽略为何香港新生代乐队全是英文名字,让我感到奇怪的一点就是——

当时看到推荐说香港新生代乐队王者,但不管Dear Jane也好,Supper Moment也罢,结果他们大热歌曲全是粤语流行,而且还是2000年后那种情情爱爱的不太有特色的粤语流行歌,曲子,歌词,编曲,制作和内容非常陈旧。

开始我还以为是歌曲是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的关系,后来去听Dear Jane2022年的《发生过什么事》,2021年的《人类不宜飞行》,结果仍然是这种陈旧的粤语流行歌曲,旋律还算好听,歌词也还行,但听着毫无特点,就是不是那种能火出圈的粤语流行歌。

这支乐队好几张专辑还要会员,由于几首能听的歌听着太陈旧,我没开会员听不到其它专辑,如果结论失误请抱歉。

主流新生代乐队也一样,那么香港小众乐队呢?

那就是他们但凡唱英文的,歌词不讲,旋律还挺好听,演唱,编曲和制作还行,音乐风格也挺鲜明

像Ketchup的几首歌曲,但是没有打到我。

有意思的来了哈,22 cats的几首英文歌曲还好,风格挺鲜明看你get到不,但那首《如果就这样离开这世界好吗?》前奏明明挺有特色,但一开口唱粤语,顿时又有一种2010年前陈旧歌曲的感觉。

先声明,我对于粤语没有半点意见,本身不懂音乐也不懂发音什么的,难道是之前的辉煌把粤语发音和音乐风格融合搞完了?还是音乐人本身能力的问题?

这个怀旧不用讲了,内地哺育的几代人还能吃几年吧,看看《披哥》《声生不息》之类的综艺。主流流行和偶像因为整个娱乐产业衰落偶尔可能还在分点汤吃一下,除非再出个靠自己的邓紫棋,否则不可能。

最有意思的还是独立音乐和独立乐队,因为互联网,信息多元化和线下平台的关系,反而更能代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但有两个鲜明的问题吧。

一是列举的新生代的乐队其实算老牌乐队,但他们的音乐是守旧流行,主要是音乐风格不够鲜明,听着还不如同时代主流音乐人的歌曲好听(以香港商业化严重,如果好听大概也早炒火了)。

内地和台湾现在新生代当红乐队虽然也流行,但风格鲜明还好听。

像内地上过《乐夏》的新生代乐队,九连真人是方言摇滚,超级斩是二次元核,走外国风格的Mandarin,白皮书是摇滚,走宗教+民谣的福禄寿等等。

比如风格类似的福禄寿出事(佛教电子+民谣风),台湾出了个珂拉琪(绿,日式摇滚+台湾本土风),内地出了个声无哀乐,首专2022年5月才发表(道教+电子+国风),他们的音乐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台湾新乐队和内地网红乐队虽然偏流行,但基本上都做到了这点。

二是完全走小众风格类型,注意不一定完全是英文,但香港唯一风格鲜明的小众乐队又基本上唱英文,没有半点本土的样子。

这里不列苏紫旭等一票为华语音乐风格探索,融合本土化和人文精神探索的中流砥柱乐队了。内地这种英文乐队也不少,像早期重塑,2010年那一波的秘密行动,再到新时代网红乐队橘子海等等。

但是前两支在技术层面做到不输外国乐队,还能写出好听牛x的歌曲。

橘子海再怎么网红乐队,《夏日漱石》《有暖气》等歌曲也是好听的,还火了。

这就好像《爱情神话》配乐也有一票唱英文的乐队,点灯人(Lamplighters)的《Long Way Home》,八仙饭店的《吞吐》,白日蜜语的《1975》等等。

他们的歌曲不但好听,你一听还能听出他们是中国乐队。可能有唱腔的关系,但主要还有表达,还有歌曲内容氛围给听众的感觉。

香港小众乐队半点本土味道都没有,这点大概和现实环境挂钩的关系,深层次的东西就不分析了,大家都懂的。

比较讽刺的是八仙饭店,和平饭店等乐队名字还来自香港电影,香港本土年轻人自己却抛弃了,这点连隔壁广东乐队都不如了,也挺有意思。

这样玩也没有问题,但抛弃本土文化,表达和气质的作品注定很难在华语出圈。

毕竟内地新生代音乐人和年轻人在学习西方和日本,融合本土化的同时,在寻求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的表达,注定要走出自己的道路,香港那边却走向相反的方向,其实听众未必有这个意识,但他们会选择,最终的结果就是无法交叉。

这点甚至连台湾音乐人都不如,当你不关注了,一切似乎都没什么关系了。

}

陈奕迅后香港乐坛衰落?实际上还不如提邓紫棋更合适一些,虽然邓紫棋现在都不怎么唱粤语歌,发展重心都在内地了——

陈奕迅是和谢霆锋是世纪末期出道的那票歌手,当时算起来还是挺辉煌,谢霆锋,陈奕迅,方大同,郑中基——其它人就不列了,反正陈奕迅算是这十年香港歌手当中,唯一一个突破地域成为天王的歌手。

你说辉煌延续也好,苟延残喘也罢,一个意思。

唯一例外就是邓紫棋,2000年后香港乐坛明显衰落,你看当时台湾乐坛还有周王陶林引领时代,但2007年过后周王陶都过了巅峰,林俊杰一直不是引领的类型。

2007年后崛起的台湾音乐人有萧敬腾,林宥嘉,杨宗纬,徐佳莹等等,他们的路线还和邓紫棋一样。先本土爆红,2012年《中国好声音》后两岸三地打歌,媒体平台逆转,萧敬腾,林宥嘉,杨宗纬,徐佳莹哪个没有上过《歌手》,没有上过大量内地音乐综艺。

你说徐佳莹生孩子,杨宗纬态度和不会创作,像林宥嘉和田馥Z一样态度问题,这些都行吧。那萧敬腾算是态度很正的台湾音乐人了吧,早期小天王的声势也一样,但这几年发展明显逊色一些。

说到底就是邓紫棋太强,在背后港台乐坛衰落的大环境下的幕后精英凋零是事实,这也就影响了新生代音乐人的出现,特别是要靠精英写歌的歌手,除非再出现一个邓紫棋这样的天才创作人,要自己写歌。

陈奕迅这种需要幕后支撑的歌手基本不可能了,大概三种情况吧。

一是正规的商业流行歌手,什么曾比特,炎明熹我去听完大部分歌曲过后都不太行,比较简单的道理是比唱歌,曾比特和内地一票唱将相比有多少优势?炎明熹是香港乐坛倾尽资源的新生代女歌手。

我们先不讲她的能力水平,问题是香港只有这样一个,内地像她这样的有一堆,比如选秀四子单依纯,黄霄云, 林依娜高,张钰琪;在当前唱片时代崩盘,主流商业歌手主要发展渠道是音乐综艺,影视OST,不再是专辑的当口。

内地好歹人才和市场大得多,但你们看这些新生代女歌手发展也那样,上音乐综艺翻唱和影视OST居多。以现在港台文化产业的弱势,幕后精英凋零,写不出什么好歌没有代表作。连音乐综艺,影视剧等商业作品也没了,要撑很难。

说得难听些是内地新生代女歌手好歹还有几首自己的代表作,炎明熹你去搜大多数还是翻唱,数量还少。

二是走内地那套选秀爱豆路线,严格说来走的是韩国偶像路线。

港台现在选出来的偶像团体真就有种地方省市小打小闹的感觉了,像姜涛和MIRROR男团在香港火爆半边天。我一直说虽然蔡徐坤被大家玩梗,而且最近传出整容的传闻,但是吊打姜涛和这个男团来回十遍还是没有问题的。

三、在信息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香港的独立音乐也不行,比台湾的独立音乐还不行,这点我一直很奇怪。

港台音乐比内地音乐发达的一点是跟上唱片时代,音乐公司,音乐产业链,音乐培养比内地成熟得多,照理说独立音乐也是一样的。

内地独立音乐发展是崔健开启摇滚过后,90年代达到巅峰,世纪末因为种种原因进入地下十年发展。孙海英(不是)、二手玫瑰、面孔、九宝、新裤子、萨满、肆伍,痛仰等打下基础。

2008年后随着音乐节迅速发展,吃到线下红利而崛起,这样才有偏流行的痛仰,新裤子成为音乐节的王者,再到宋胖子,李x,陈粒,赵雷,马頔等大陆新民谣吃到综艺的红利爆红,这里面不得不提还有万青这个标杆。

2010年后音乐节和livehouse像电影院一样在深化,因为网络和信息发展让门槛越来越低,音乐圈子越来越多,号称独立音乐人的也越来越多,最终就导致了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状态。

但依托于经济发展和线下平台发展的大势,整个内地独立音乐市场是呈爆发的趋势。这里就不列名字了,也因为这个趋势让内地线下音乐其实开始反哺主流流行,特别是《乐队的夏天》这次成功商业化后。

2018年后开始涌出的“网红乐队”,我看过数据后发现是内地进一步城市化,商业化成功后,独立音乐通过线下对于年轻群体的俘获开始反哺到主流流行,只是有这个苗头,还没有抢占主流生态位。

这个趋势被疫情打断了,未来如何发展还要观看。

新时代台湾乐坛的路径不同但类似,主流流行也捧不出什么人,毕竟唱片产业链崩了。影视剧,综艺等其它娱乐还在衰落,最终走的也是从线下走红,再开始走向商业扶持的道路。

比如在内地快封神的草东,这两年很火的告五人,其它还有一堆台湾新乐队也不列了,台式新浪漫这一波比不上以前,但小布尔乔亚的风格还算好听。

当然,在我看来台式新浪漫除了极少数乐队,大多数和内地网红乐队一样,音乐风格鲜明的流行乐,在音乐风格探索,本土化融合,人文精神探索远不如大量内地乐队,但内地网友通常只骂内地网红乐队,对台湾乐队吹捧得不行。

行吧,大众对于周杰伦那张新专辑都能捧出花你还能要求啥。

香港的独立音乐,台湾那一波还能通过线下音乐节,livehouse的爆红,从小圈子火出到独立音乐圈吧。但你哪怕作为一名华语独立音乐乐迷,你也会发现一件奇怪的事。

那就是2010年过后,你找不出这样的香港乐队,很奇怪。

我们先忽略为何香港新生代乐队全是英文名字,让我感到奇怪的一点就是——

当时看到推荐说香港新生代乐队王者,但不管Dear Jane也好,Supper Moment也罢,结果他们大热歌曲全是粤语流行,而且还是2000年后那种情情爱爱的不太有特色的粤语流行歌,曲子,歌词,编曲,制作和内容非常陈旧。

开始我还以为是歌曲是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的关系,后来去听Dear Jane2022年的《发生过什么事》,2021年的《人类不宜飞行》,结果仍然是这种陈旧的粤语流行歌曲,旋律还算好听,歌词也还行,但听着毫无特点,就是不是那种能火出圈的粤语流行歌。

这支乐队好几张专辑还要会员,由于几首能听的歌听着太陈旧,我没开会员听不到其它专辑,如果结论失误请抱歉。

主流新生代乐队也一样,那么香港小众乐队呢?

那就是他们但凡唱英文的,歌词不讲,旋律还挺好听,演唱,编曲和制作还行,音乐风格也挺鲜明

像Ketchup的几首歌曲,但是没有打到我。

有意思的来了哈,22 cats的几首英文歌曲还好,风格挺鲜明看你get到不,但那首《如果就这样离开这世界好吗?》前奏明明挺有特色,但一开口唱粤语,顿时又有一种2010年前陈旧歌曲的感觉。

先声明,我对于粤语没有半点意见,本身不懂音乐也不懂发音什么的,难道是之前的辉煌把粤语发音和音乐风格融合搞完了?还是音乐人本身能力的问题?

这个怀旧不用讲了,内地哺育的几代人还能吃几年吧,看看《披哥》《声生不息》之类的综艺。主流流行和偶像因为整个娱乐产业衰落偶尔可能还在分点汤吃一下,除非再出个靠自己的邓紫棋,否则不可能。

最有意思的还是独立音乐和独立乐队,因为互联网,信息多元化和线下平台的关系,反而更能代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但有两个鲜明的问题吧。

一是列举的新生代的乐队其实算老牌乐队,但他们的音乐是守旧流行,主要是音乐风格不够鲜明,听着还不如同时代主流音乐人的歌曲好听(以香港商业化严重,如果好听大概也早炒火了)。

内地和台湾现在新生代当红乐队虽然也流行,但风格鲜明还好听。

像内地上过《乐夏》的新生代乐队,九连真人是方言摇滚,超级斩是二次元核,走外国风格的Mandarin,白皮书是摇滚,走宗教+民谣的福禄寿等等。

比如风格类似的福禄寿出事(佛教电子+民谣风),台湾出了个珂拉琪(绿,日式摇滚+台湾本土风),内地出了个声无哀乐,首专2022年5月才发表(道教+电子+国风),他们的音乐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台湾新乐队和内地网红乐队虽然偏流行,但基本上都做到了这点。

二是完全走小众风格类型,注意不一定完全是英文,但香港唯一风格鲜明的小众乐队又基本上唱英文,没有半点本土的样子。

这里不列苏紫旭等一票为华语音乐风格探索,融合本土化和人文精神探索的中流砥柱乐队了。内地这种英文乐队也不少,像早期重塑,2010年那一波的秘密行动,再到新时代网红乐队橘子海等等。

但是前两支在技术层面做到不输外国乐队,还能写出好听牛x的歌曲。

橘子海再怎么网红乐队,《夏日漱石》《有暖气》等歌曲也是好听的,还火了。

这就好像《爱情神话》配乐也有一票唱英文的乐队,点灯人(Lamplighters)的《Long Way Home》,八仙饭店的《吞吐》,白日蜜语的《1975》等等。

他们的歌曲不但好听,你一听还能听出他们是中国乐队。可能有唱腔的关系,但主要还有表达,还有歌曲内容氛围给听众的感觉。

香港小众乐队半点本土味道都没有,这点大概和现实环境挂钩的关系,深层次的东西就不分析了,大家都懂的。

比较讽刺的是八仙饭店,和平饭店等乐队名字还来自香港电影,香港本土年轻人自己却抛弃了,这点连隔壁广东乐队都不如了,也挺有意思。

这样玩也没有问题,但抛弃本土文化,表达和气质的作品注定很难在华语出圈。

毕竟内地新生代音乐人和年轻人在学习西方和日本,融合本土化的同时,在寻求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的表达,注定要走出自己的道路,香港那边却走向相反的方向,其实听众未必有这个意识,但他们会选择,最终的结果就是无法交叉。

这点甚至连台湾音乐人都不如,当你不关注了,一切似乎都没什么关系了。

陈奕迅,邓紫棋,乐队,林宥嘉,杨宗纬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易看资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

}

  今天,崔健迎来了他的60岁生日。

  作为「中国摇滚乐教父」,一首《一无所有》和中国的摇滚乐一起走过了35个年头,他还是崔健,却已不是那个唱着「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的年轻人。

  曾有人问他,什么是摇滚精神?

  他回答道:「其实摇滚精神是人的精神,不用太强调摇滚这两个字。」

  那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

  1961年,崔健在北京出生,他的父亲崔雄济是北京空军军乐队的小号演奏员,母亲是一名舞蹈演员,所以崔健是「文工团里长大的」。

  父亲很早就决定要让崔健学会一门乐器,所以崔健有着比别人更优越的学习音乐的条件。在那个流行考进文工团拿个铁饭碗的年代,崔健走上音乐相关的道路几乎是必然的,但谁也没有料到他能走那么远。

  崔雄济虽然是优秀的小号演奏者,却担心从小体弱多病的崔健吹不响小号,但崔健偏偏看不起父亲拿来的手风琴、单簧管,反而觉得小号吹起来「带劲」。

  他强烈的独立选择意识,仿佛是一种本能。

  20岁那年,吹小号的崔健如愿考进了北京歌舞团,也恰恰是那个时候,港台音乐和欧美音乐逐渐兴起,从小耳濡目染主旋律音乐的崔健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风格强烈的新鲜音乐。

  于是崔健白天在文工团里吹小号,晚上就自己呆在宿舍自学吉他、练歌,不同的音乐风格,形成了巨大反差。

  这段日子里,他一直尝试创作,和另外六位音乐人成立了「七合板」乐队,在北京的小餐馆和小旅馆里演奏着西方流行音乐,那时候国内还没有这种类型的乐队。

  期间,他们发行了两张专辑和几首原创的作品,其余的歌则都是翻唱台湾和欧美的作品,然而不到一年,乐队解散了。

  然后就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摇滚乐的新起点。

  1985年底,崔健写下了《不是我不明白》:「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那是他的第一首摇滚乐作品。

  1986年5月9日,崔健首次登台演唱《一无所有》,台下所有音乐人和观众都听得汗毛直立——那是一个几乎所有歌曲里的人称只有「我们」的年代,而崔健几乎是呐喊着唱出了「我」,从来没有人这样写歌,这样唱歌。

  从崔健之后,黑豹、唐朝、超载、魔岩三杰等优秀的乐队和音乐人也渐渐崛起,那是中国摇滚最蓬勃的时代,也是人们的思想开始松绑的时代。

  其实关于崔健辉煌的过往,大家早已十分熟悉,无需过多笔墨,不过对于「中国摇滚教父」这种名头,崔健表示拒绝。

  「我不愿意总是说,好像我们创造了中国的摇滚乐,甚至我都不愿意说,我是什么『摇滚教父』,主要原因是我们知道我们是怎么学来的。有些东西是因为你青春期的一种美好的本能,就很容易接受这些新东西,而且马上就能学到,完了马上变成我们自己的去表达出来。

  不再「一无所有」的崔健

  在90年代末以后,整个摇滚乐都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2000年末以后,整个华语乐坛的唱片市场都几乎崩塌。2004年,超级女声横空出世,2005年李宇春等人的高人气让这个节目到达巅峰,电视选秀在后几年迅速兴起,唱片市场的崩塌和选秀节目的大热,几乎是同步发生的。

  2005年《超级女声》

  在崔健的观念里,一个艺术家应当担起社会的责任:「中国现在是最需要艺术家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了,你们不思考社会的问题,你还当什么艺术家,你还写什么作品,你还写什么书?

  而对当下的流行音乐和一些所谓的「摇滚音乐」,崔健对着镜头一脸愤怒地说:「音色听起来像摇滚,外表上还挺帅,服装也很时尚,然后你一看他们的内容,根本没有内心需求,这让人感到尴尬。」

  他痛批现在的流量明星、流行音乐,直言:「现在的年轻人听的音乐是包装出来的,都是因为长得好看,先视觉定位,再去做音乐培训,是流水线造星系统造出来的音乐。

  但同时,他也觉得着急,担忧年轻人们没有机会接受到更好的音乐教育,他说:

  谁也不要去吹牛说自己受过多好的音乐的训练,我们的音乐教育太差了。

  即便我们在北京,或者在文工团长大的孩子要比大部分中国人接触音乐的机会多得多,我们还是愿意诚恳告诉大家,我们丢失接触更美好音乐的机会要大于我们自己所拥有的这些机会。

  我们应该更多的听到音乐,更多的受到更好的音乐教育,但有的时候,眼看着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所受的音乐教育还不如我们的时候,就很着急。大量热爱音乐的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学音乐,这个时候我们也觉得好像光是经济发展了,音乐教育并没有发展。所以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我们想看到像我们自己成功那样的范例,这种机会并不那么多,只能感到着急。

  我说这种话并不是因为傲慢,不是我们倚老卖老,恰恰就是觉得音乐非常简单,你得有内容,你得有技术,你得有情感,这三个东西都没有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听呢?是这种着急,而不是说年轻人跟我们市场不一样,不是因为看到年轻人火了,我们就嫉妒,这种话太简单了,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而当崔健开始参加一些电视综艺节目,质疑声也蜂拥而至。有人说,崔健向电视妥协,被主旋律文化给「污染」了。

  崔健参加电视节目《中国之星》

  在长时间的批判言论下,他被认为是「那个站在主流文化的对立面的人」,而崔健自己认为:并不能因为我唱摇滚你就对我存在这样的偏见,摇滚乐在西方还曾经是主流音乐呢。

  什么是主流?什么是不主流?反对崔健上电视的那些人,也说不出个答案来。

  也有人说,看不懂崔健为什么要上电视节目,他仿佛和屏幕里一切都格格不入,那个记忆里叛逆的年轻人不该出现在那里。

  这是崔健所面临的尴尬。

  他仿佛无法摆脱人们对他的既定想象,他曾经「一无所有」,但不可能永远「一无所有」。

  崔健有一次去做讲座,有个女孩上来就说:

  “你怎么现在是小白脸啊,细皮嫩肉,油头粉面的,我不喜欢你了。”

  “我一直就这样。”

  “你现在话这么多。”

  “我是被你们学校请来的呀,我是来交流的。”

  “你就应该多唱歌、少说话。”

  “这是你想象的。”

  后来这样的话听多了,崔健也就不去解释了,无所谓了:「人们对摇滚有误解,认为我们总该端着一个劲儿,不让说不让笑,那太累了。

  到底什么才是摇滚精神,到底崔健该做什么?他应该是什么样子?

  ——那是崔健自己决定的事情。


  前两天,在带着自己的新专辑《飞狗》巡演上,他特意加了一首《迷失的季节》,用以纪念在郑州水灾中的遇难者,正式演出时,他说:

  「我想用我的音乐,对死者表示哀悼。」

  在接受「8字路口」的采访中,崔健说:「也有人提醒,说你不应该消费这个事情,因为音乐会是娱乐性的、卖票的,应该让人们感到轻松。我当时是这样说的:摇滚乐有可能区别于别的娱乐节目,它能提出一些严肃的成分。虽然它是商业性的、卖票的,但它的音乐里还是充满了一种表达,严肃性的表达。

  这句话让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写下《一无所有》的崔健的影子,「表达自己的力量」是他一贯的准则。

  20岁时听的那些音乐,给崔健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他认为这些音乐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和社会平等,社会因素的介入,让音乐与时代挂钩——

  「它(音乐)在批判这个社会,摇滚乐在批判,布鲁斯在抱怨社会,hip-hop音乐在骂种族歧视,所有这一切都能找到和社会发生关系的交点。」

  在他这张新专辑中,有一首同名歌——《飞狗》,歌词很有趣,也非常具有时代特色。

  坐在电脑前 像一条狗

  数字世界大草原 信息糊口

  飞来一个念头 像时间穿越

  我和草原一起 逆天行走

  居高临下看见 自由的底线

  人群被带进 羊群的圈

  我如此悬在 颠倒的空间

  如同黑洞里的 一条飞狗

  而对于这首歌的评价却两极分化,有人说「你崔大爷还是你崔大爷」,也有人感叹一句「江郎才尽」。

  对此,其实崔健早就做了回应。

  如今,崔健的现场演出比起年轻时,更加从容和成熟,虽然已经60岁,但他在舞台上,永远是那个年轻又充满力量的年轻人。

  在8字路口的采访中,崔健想起了自己参加父亲六十大寿的时候,他感慨道:「那个印象好遥远啊。当自己六十岁的时候,原来如此,仅此而已。

  于他而言,音乐大抵才是唯一的归宿,只要音乐不消失,他便能在每一段音符中永葆青春。

  最后,祝崔健:生日快乐!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一直想学习一门乐器,却不知从何开始?来!我教你呀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歌不会编曲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