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孙悟空连斗四次全赢的弥勒佛坐下弟子是谁?

最开始,我需要说一下从哪些角度分析孙悟空的能力是错误的,就比如,当下最为盛行,也是最为无厘头的分析方式,即从封神演义套用相关人物的方式看待西游体系中的人物。

随着封神与洪荒流网文的兴起,孙悟空的地位一落千丈,从齐天大圣瞬间变成了白猿袁洪的后世,孙悟空也立马成了封神的三代弟子水平。这是明显错误的,因为可以确信的是,《封神演义》的成书时间晚于《西游记》。

不仅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西游记》借鉴了《封神演义》,反倒是《封神》中有不少抄袭《西游》的地方。

比如描写通天教主的赞诗:

混元正体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传大法,如如不动号初玄。炉中久炼全非汞,物外长生尽属干。变化无穷还变化,西方佛事属逃禅。

孙悟空从八卦炉中出来后的赞诗是这样的:

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

这相似程度,只要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而且,注意加粗部分,貌似通天教主也进炉子里经历了七七四十九天煎熬?最尴尬的是通天教主吹完之后,准提道人还说他夸口:“通天道友,不必夸能斗舌。道如渊海,岂在口言?"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谈起通天教主,这个名称的由来了。

众所周知,在元代的戏曲版本中,孙悟空并非是从石头里出来的,而是有兄弟姐妹的。

以杨景贤版的杂剧《西游记》为例,在第三本第九出“神佛降孙”中,孙悟空一开始有一段自我介绍,涉及到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台词原文是:

一自开天辟地,两仪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费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嗔,六合乾坤混扰,七冥北斗难分,八方世界有谁尊,九天难捕我,十万总魔君。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

在杨景贤的版本中,孙悟空是通天大圣,而不是齐天大圣,齐天大圣是他的哥哥。

只不过,到了明代,通天大圣与齐天大圣合并了,统称为齐天大圣,而孙悟空兄弟便成了孙悟空一个人。

通天教主“通天”二字,从《封神》中的这段赞诗借鉴了孙悟空的描写来看,名称的相似多半也不是巧合。

此外,之前提到的准提道人,经过对比,也可以认定是抄袭无疑。

《封神演义》第七十一回关于准提道人的描写是这样的:

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而《西游记》第一回,菩提祖师首次亮相是这么记载的: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如此大胆的抄袭,全诗仅改三个字的抄袭,也是没谁了!连人名都如此相近!

以后可别再说什么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是通天教主、准提道人了!

再比如《封神》中关于诛仙阵的赞诗:

风气呼号,乾坤荡漾;雷声激烈,震动山川。电掣红绡,钻云飞火;迷日月,天地遮漫。风刮得沙尘掩面,雷惊得虎豹藏形;电闪得飞禽乱舞,雾迷得树木无踪。那风只搅得通天河波翻浪滚,那雷只震得界牌关地裂山崩;那电只闪得诛仙阵众仙迷眼,那雾只迷得芦篷下失了门人。这风真有推山转石松篁倒,这雷真是威风凛冽震人惊;这电真是流天照野金蛇走,这雾真是弭弭漫漫蔽九重。

通天河都出来了?这是当别人没看过《西游记》吗?许老先生,你这样做,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呀!

这里不妨多分享几个两本书的相似片段,诸位感受一下:

千峰排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奇花瑞草,修竹乔松。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蒨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

千峰排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明返照,雨收黛色冷含烟。缠老树,雀聒危;奇花瑶草,修竹乔松。幽鸟啼声近,滔滔海浪鸣;重重壑芝兰绕,处处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

初登上界,乍入天堂。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两边摆数十员镇天元帅,一员员顶梁靠柱,持铣拥旄;四下列十数个金甲神人,一个个执戟悬鞭,持刀仗剑。外厢犹可,入内惊人:里壁厢有几根大柱,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又有几座长桥,桥上盘旋着彩羽凌空丹顶凤。明霞幌幌映天光,碧雾蒙蒙遮斗口。这天上有三十三座天宫,乃遣云宫、毗沙宫、五明宫、太阳宫、化乐宫……一宫宫脊吞金稳兽;又有七十二重宝殿,乃朝会殿、凌虚殿、宝光殿、天王殿、灵官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麟。寿星台上,有千千年不卸的名花;炼药炉边,有万万载常青的瑞草。又至那朝圣楼前,绛纱衣星辰灿烂,芙蓉冠金璧辉煌。玉簪珠履,紫绶金章。金钟撞动,三曹神表进丹墀;天鼓鸣时,万圣朝王参玉帝。又至那灵霄宝殿,金钉攒玉户,彩凤舞朱门。复道回廊,处处玲珑剔透;三檐四簇,层层龙凤翱翔。上面有个紫巍巍,明幌幌,圆丢丢,亮灼灼,大金葫芦顶;下面有天妃悬掌扇,玉女捧仙巾。恶狠狠掌朝的天将,气昂昂护驾的仙卿。正中间,琉璃盘内,放许多重重迭迭太乙丹;玛瑙瓶中,插几枝弯弯曲曲珊瑚树。正是天宫异物般般有,世上如他件件无。金阙银銮并紫府,琪花瑶草暨琼葩。朝王玉兔坛边过,参圣金乌着底飞。猴王有分来天境,不堕人间点污泥。

初登上界,乍见天堂;金光万道吐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晃晃宝殿妆成。两边有四根大柱,柱上盘绕的,是兴云布雾赤须龙;正中有二座玉桥,桥上站立的,是彩羽凌空丹顶凤。明霞灿烂映天光,碧雾朦胧遮斗日。天上有叁十叁座仙宫:遗云宫,毗波宫,紫霄宫,太阳宫,太阴宫,化乐宫,一宫宫,脊吞金獬豸;又有七十重宝殿:乃朝会殿,凌虚殿,宝光殿,聚光殿,聚仙殿,传奏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麟,寿星台,福禄台,禄星台,台下有千千年不卸奇花;丹炉,八卦炉,水火炉,炉中有万万载常青秀草。朝圣殿中,绛纱衣,金霞灿烂;彤廷阶下,芙蓉冠,金碧辉煌。灵霄宝殿,金龙攒玉户;集圣楼前,彩凤舞珠门。复道回廊,处处玲珑剔透;叁拥四簇;层层龙爪翱翔。上面有紫巍巍,明晃晃,圆丢丢,光灼灼,亮铮铮的葫芦;顶左右是紧簇簇,密层层,响叮叮,滴溜溜,明朗朗的玉佩声。正是:“天官兴物般般有,世上如他件件希。”金阙银銮并紫府,奇花异草满瑶天。朝王玉免坛边过,参圣金乌着底飞;若人有福来天境,不堕人间免污泥。

潇潇洒洒,密密沉沉。潇潇洒洒,如天边坠落星辰;密密沉沉,似海口倒悬浪滚。起初时如拳大小,次后来瓮泼盆倾。满地浇流鸭顶绿,高山洗出佛头青。沟壑水飞千丈玉,涧泉波涨万条银。三叉路口看看满,九曲溪中渐渐平。这个是唐僧有难神龙助,扳倒天河往下倾。

潇潇洒洒,密密沈沈;潇潇洒洒,如天边坠落明珠;密密沈沈,似海口倒悬滚浪。初起时拳大小,次后来瓮泼盆倾;沟壑水飞千丈玉,涧泉波涌万条银。西岐城内看看满,低凹池塘渐渐平,真是武王有福高人助,倒泄天河往下倾。

所以,看到了吧!一切拿《封神》及《西游》成书以后的洪荒流设定来套《西游》的都是无稽之谈!

那么,可以拿什么来分析西游记的人物设定呢?我的观点是,除却与原著中人物设定截然相反的部分,一些在《西游》成书之前的作品和符合当时时代特征的宗教信仰、所崇拜的人物的设定都可以在必要之时作为人物能力的参考依据。


首先,如果要讨论孙悟空的能力,我们必须对《西游记》的世界观进行解剖,并对不同实力的人物进行分层,以避免分析时的错乱。

那么现在问,悟空的战斗力在《西游记》的世界观当中,究竟是属于什么档次的,而最强的又是哪些人?

我认为,在西游记的世界观里,最强者属于三清、如来、玉帝等西游世界的秩序维持者,有部分妖精和他的水准相仿,极少有在他之上的,法力在西游世界中绝对是一等一的高手。

《西游记》第三十五回:

那魔不知是个见识,只道是句老实言语,就将根本从头说出道:"我这葫芦是混沌初分,天开地辟,有一位太上老祖,解化女娲之名,炼石补天,普救阎浮世界;补到乾宫夬地,见一座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这个紫金红葫芦,却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大圣闻言,就绰了他口气道:"我的葫芦,也是那里来的。"魔头道:"怎见得?"大圣道:"自清浊初开,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太上道祖解化女娲,补完天缺,行至昆仑山下,有根仙藤,藤结有两个葫芦。我得一个是雄的,你那个却是雌的。"

《西游记》第八十六回:

行者骂道:"这个大胆的毛团!你能有多少的年纪,敢称南山二字?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你这个孽畜,敢称甚么南山大王,数百年之放荡!不要走!吃你外公老爷一棒!"

可以看出,太上老君曾以化身女娲之名,炼石补天,还曾开天辟地,这当然不符合人们对于女娲娘娘的传统印象,但既然是在读《西游》,就要以原著为准。

菩萨道:"你有甚么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

从原著中得知,老君还曾化胡为佛,至于这件事和如来佛祖的关系,我就不多加揣测了,但不论如何,这无疑是分量很大的一件事

此外,我们知道,后来悟空在西行路上遇到种种为取经团队带来巨大麻烦的法宝,都出自太上老君之手,包括金银角大王下界所带的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七星剑、捆仙绳、芭蕉扇,在观音菩萨之手,被赛太岁偷走的紫金铃,和独角兕大王的金刚圈,即使是悟空手中的如意金箍棒,也是太上老君锻造的。

不论是他开天辟地,还是化胡为佛,其实,任何一件事情单拿出来,都是老君法力高深的缩影毫无疑问,是《西游记》世界中能力最强的人。

许多人经常拿“倒栽葱事件”说事,借以说明太上老君无非就是个发明家,法力其实很弱。这很显然是不对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无底洞”一难中,悟空本人就曾被地涌夫人绊倒过,然而这就能代表悟空的法力不及老鼠精吗?

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

《<西游记>百回详注》中说:

脱身走了者,不为造化所拘,不为幻身所累也。此提纲“八卦护中大圣”之旨。

可见,悟空并不想在兜率宫逗留,所以用了‘逃’字,太上老君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上来抓一把,结果没想到被放倒了。从对他发疯的程度的描写,孙悟空要的是搞破坏,并且已经丧失了理智,这就好比闯进瓷器店的大象和试图阻止大象的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这并不是两人之间强有力的对比。之所以一些人认为太上老君惧怕孙悟空,无非是由于86版《西游记》电视剧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而已。

对于老君炼制宝物,这本身便是一种能力,理论上,他可以炼制一个紫金葫芦,就可以炼制第二个。其次,这些宝物也确实为取经团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综上,可见太上老君的确非同寻常。

关于元始天尊,原著中除了悟空师兄弟三人“大闹三清观”时有他的塑像出现外,文中曾三次被提到:第一次是安天大会上,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是镇元子和弥勒佛出席他本人举办的“宴会”时提及的。至于镇元子弥勒佛的能力,后面会加以分析。

不过,不论如何,能让老君“坐于其右”,元始天尊无疑同样是西游世界的天花板级人物。

再者,书中也同样有过间接的描述。

《西游记》第一回开篇: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称为一元,即一劫。每隔一劫,天地便会重新开辟一次,老君(太清)是原文中的这一次天地的开辟者,但不是每一次天地的开辟者。

而我们知道,‘元始’的意思就是最初的、最开始的,而在道教中,玉清元始天尊便是对盘古的称呼。所以,这两位开天辟地之祖的法力人眼所见。

同样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还出现在了关于玉帝的描写中。

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

可以发现,玉皇大帝是经历了上千次天地开辟的苦修,才得享这三界共主的尊位的,如此长的岁月,玉帝真的像看上去的那么弱吗?

人们认为玉帝的能力弱,同样是由于86版《西游记》的塑造。

行者不知其意,回头问天师曰:“此何意也?”天师道:“那厮触犯了上天,玉帝立此三事,直等鸡嗛了米尽,狗餂得面尽,灯焰燎断锁梃,那方才该下雨哩。”行者闻言,大惊失色,再不敢启奏。走出殿,满面含羞。四大天师笑道:“大圣不必烦恼,这事只宜作善可解。若有一念善慈,惊动上天,那米、面山即时就倒,锁梃即时就断。你去劝他归善,福自来矣。”

可见,玉帝并不是没有发力的昏君。

人们对于玉帝在凤仙郡滥发淫威的印象同样是来自《西游记续集》,然而原著中是这样描写的:

八戒笑道:“不打紧,不打紧!哥肯带我去,变出法身来,一顿把他的米面都吃了,锁梃弄断了,管取下雨。”行者道:“呆子莫胡说!此乃上天所设之计,你怎么得见?”三藏道:“似这等说,怎生是好?”行者道:“不难,不难!我临行时,四天师曾对我言,但只作善可解。”那郡侯拜伏在地,哀告道:“但凭老师指教,下官一一皈依也。”行者道:“你若回心向善,趁早儿念佛看经,我还替你作为;汝若仍前不改,我亦不能解释,不久天即诛之,性命不能保矣。”那郡侯磕头礼拜,誓愿皈依。当时召请本处僧道,启建道场,各各写发文书,申奏三天。郡侯领众拈香瞻拜,答天谢地,引罪自责。三藏也与他念经。一壁厢又出飞报,教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不论男女人等,都要烧香念佛。自此时,一片善声盈耳。行者却才欢喜。对八戒、沙僧道:“你两个好生护持师父,等老孙再与他去去来。”八戒道:“哥哥,又往那里去?”行者道:“这郡侯听信老孙之言,果然受教,恭敬善慈,诚心念佛,我这去再奏玉帝,求些雨来。”......

......护国天王道:“大圣,不消见玉帝了。你只往九天应元府下,借点雷神,径自声雷掣电,还他就有雨下也。
却说那上界直符使者,将僧道两家的文牒,送至通明殿,四天师传奏灵霄殿。玉帝见了道:“那厮们既有善念,看三事如何。”正说处,忽有披香殿看管的将官报道:“所立米面山俱倒了。霎时间米面皆无。锁梃亦断。”奏未毕,又有当驾天官引凤仙郡土地、城隍、社令等神齐来拜奏道:“本郡郡主并满城大小黎庶之家,无一家一人不皈依善果,礼佛敬天。今启垂慈,普降甘雨,求济黎民。”玉帝闻言大喜,即传旨:“着风部、云部、雨部,各遵号令,去下方,按凤仙郡界,即于今日今时,声雷布云,降雨三尺零四十二点。”时有四大天师奉旨,传与各部随时下界,各逞神威,一齐振作。

诚然,电视剧更具反抗精神,剧情也更为曲折有趣,但显然,从原著中看:

1.玉帝没有无理取闹,而且通情达理

2.悟空没有大闹披香殿

3.八戒没有吃米山面山

从原著中看,玉帝的法力与人心相伴,可见其强。

个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修“心”的小说,从菩提祖师的“灵台方寸山 斜月三星洞”中就可以初探一二。《西游记》全书表现的是孙悟空内心的磨砺与成长的故事,至于全书与官场的联系,无疑是有的,但个人认为不包括“暗黑主义”的怪圈,即孙悟空试图反抗,但最终加入官僚集团的悲剧。“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传达出的反抗精神的确存在,但一切都是有限度的,决不能违背初心。

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西游记>百回详注》中说:

然了命之后,即是了性之首;有为之终,即是无为之始。若只知了命,而不知了性;只知有为,而不知无为,则圣变为魔,寿同天地一愚夫耳,焉能到不生不灭之地乎?故佛祖听大圣长生变化之说,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怎敢欺心,要夺玉皇大帝尊位。”又道:“趁早皈依,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盖了命之道,只完的父母生身之初本来面目,尚未完的父母未生身以前面目。若只知生身之初面目,不知再完未生身之前面目,自满自足,自尊自大,便是不能明心而欺心。欺心便是欺天,欺天便是不能了性;不能了性,即不能与太虚同体,有生终有灭。一遇劫运,如遭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岂不可惜本来面目乎?庄子云:“摄精神而长生,忘精神而无生。”无生则无灭,修道不到无生无灭之地,犹有后患,未为极功。

可见,悟空对于天庭的反抗早已超出了限度,如果说他自称齐天大圣,竖旗和天庭作对,是为了获得上天的认可,大闹天宫偷金丹、盗御酒是为了报蟠桃会不请之仇,那么他从八卦炉中出来,一路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妄图逼玉帝让位则是人心过度膨胀,从而无理取闹的表现。从他逃出八卦炉抡起金箍棒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失败,因为他此时所做的一切早已偏离了自己的初衷。

注语说:“欺心便是欺天,欺天便是不能了性;不能了性,即不能与太虚同体,有生终有灭。”

四天师说:“若有一念善慈,惊动上天,那米、面山即时就倒,锁梃即时就断。你去劝他归善,福自来矣。”

这两句话所要说明的都是内心的重要性与上天的联系,而‘天’,显然指的就是玉帝。

这也就是原著中虽然描写了悟空几乎打穿了三十三天,然而并未见到玉帝的原因,诚然,玉帝身上会有明朝某些昏君的缩影,但归根结底,玉帝的身份是老天爷。

人做的一切违背初心的事情,老天爷都不会理会。

这个道理,我想,此处应该有所体现。

首先就是被倒马毒蜇伤一事,其实这件事情虽然是如来吃亏了,但从全书中仅有一次的“败绩”来看真的不算什么,昴日鸡可以克制琵琶精,那么如来和昴日鸡谁更强呢?显然是如来。所以,一物降一物的模式无法说明如来的弱。况且,悟空师兄弟都吃过倒马毒的亏,想必,如果不曾防备,西游中的绝大多数角色应该都不会幸免吧。

另外,就是所谓的废了一只手才压住孙悟空的说法。其实纯属无稽之谈。

在车迟国,孙悟空被砍下头,然后又长上,沙僧说:“他有七十二般变化,就有七十二个头哩。”那么,试问,孙悟空被砍下72颗头就死了吗?显然不是。地煞数72无非就是要表达一个字,‘多’。所以才有了虚指。较好比,释迦摩尼说水中有八万四千虫、皇帝的九五之尊一样,单纯为了表现‘多’,而不是具体数字。

那么,既然悟空都可以将头作为幻化,如来做不到吗?

我与他打了个赌赛,他出不得我手,却将他一把抓住,指五行山,封压他在那里。

这里想表达的显然就是“幻化”的意思,也不知是何时有的如来断手的谣言

有人说如来封印悟空时用了“甚深法力”,所以表现出了悟空的强大,并且暗示佛祖实际上法力还是不够。真的是这样吗?

话表我佛如来,辞别了玉帝,回至雷音宝刹,但见那三千诸佛、五百阿罗、八大金刚、无边菩萨,一个个都执着幢幡宝盖,异宝仙花,摆列在灵山仙境,娑罗双林之下接迎。如来驾住祥云,对众道: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原,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识,名生死始,法相如是。
说罢,放舍利之光,满空有白虹四十二道,南北通连。大众见了,皈身礼拜。少顷间,聚庆云彩雾,登上品莲台,端然坐下。

首先说,如来降服悟空难不难?难!这回一定的。但决不是因为法力不够。

有一句话叫“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

这句话想要说的正是我之前说的道理,如果人心始终没有善念,佛能怎样呢?就是拼了命度化,这个人死性不改,又和魔鬼有什么区别呢?

此时的悟空已经丧失了理智,他说:“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如来为何用“甚深般若”?这不正印证了如来对悟空的疼爱吗?即使如此困难,依然要度化你。这像极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假定一个孩子学习纯靠自觉,家长又何必动粗呢?但是假设一个孩子的觉悟不高,始终无法专心学习,父母又会如何呢?世界上的父母99.999999%是爱着孩子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他们即使是气的一身病,也要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所以,你能说父母因为打你骂你,然而你却依旧厚着脸皮该吃吃,该喝喝就舔着脸说我比父母强大(伟大)吗?

在我看来,如来之于悟空与以上情形颇为相似。

总有人说,孙悟空无一神可当打到灵霄殿外,所有人都不敢出来,而如来降服孙悟空之后,玉帝安排他们拜谢佛恩,所以能力不及孙悟空。

这其实是极为荒谬的,首先,四御是谁?五老是谁?

中天北极紫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道,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又统领北斗等诸星斗,司掌众生寿命祸福。并且在幽冥界化身北阴酆都大帝,执掌罗酆,统领幽冥诸事。领北极四圣节制三界群魔。为万象之宗师、万星之教主。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职责是辅佐玉皇权衡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协助中天北极并主持人间兵革皇权之事。

后土皇地祇:又称后土娘娘,其职责是掌管山岳土地变化及诸山神、地祇和三山五岳大帝等大神,并节制劫运之事。

南极长生大帝:可说是元始天尊之元神分身,并不是寿星南极老人。协助玉皇执掌和四时气候之神。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亦控制万物祸福生发之枢机,故号都雷教主霹雳伽助天尊。上座掌神霄玉清府号玉清真王,总揽三十二天八区,而号统天元圣天尊;于浩劫中能济度群生,普化众生,下化身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雷霆神部之根祖。同时位列神霄九宸大帝之首。

仙女道:“上会自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

然而实际上,在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神祇中,五方五老是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

而《西游记》原著也印证了这个说法。

佛祖闻言,回首瞻仰。须臾,果见八景鸾舆,九光宝盖;声奏玄歌妙乐,咏哦无量神章;散宝花,喷真香,直至佛前谢曰:“多蒙大法收殄妖邪,望如来少停一日,请诸仙做一会筵奉谢。”如来不敢违悖,即合掌谢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玉帝传旨,即着雷部众神,分头请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来此赴会,同谢佛恩。又命四大天师、九天仙女,大开玉京金阙、太玄宝宫、洞阳玉馆,请如来高座七宝灵台,调设各班坐位,安排龙肝凤髓,玉液蟠桃。 不一时,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跂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玄虚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捧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曰:“感如来无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请如来将此会立一名,如何?”如来领众神之托曰:“今欲立名,可作个安天大会。”各仙老异口同声,俱道:“好个‘安天大会’!好个‘安天大会’!”言讫,各坐座位,走枿传觞,簪花鼓瑟,果好会也。

这不得不说是原著中的一个漏洞。至于五老的能力由于有这个漏洞的存在,只能不置可否了。  另外,需要说一下,道教最开始是有六御之说的, 即在四御的基础上加上昊天金阙玉皇大帝(即玉皇大帝)和东极青华大帝(即太乙救苦天尊),而这其中太乙救苦天尊的地位甚至比四御还要低。然而不说别的,九灵元圣,这个妖怪很多人都知道,在妖界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存在,他的主人就是太乙救苦天尊。可见,四御绝不是酒囊饭袋之流,至少不会恐惧孙悟空。

1.九天荡魔祖师(真武大帝)

经常有人认为这位荡平北俱芦洲妖魔,武当山享福的狠人,由于书中没有实力表现就将其定位实力弱。很多时候,孙悟空连西行路上妖怪都搞不定,而真武扫平了一个洲,纵使西牛贺洲的妖怪是为了凑八十一难,且西行路上的妖怪强于北俱芦洲的妖怪,但既然真武大帝能被称为荡魔祖师,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真武必然有其法力所在。

有人说大闹天宫时真武也在场:

“早有佑圣真君,又差将佐发文到雷府,调三十六员雷将齐来”

佑圣真君就是真武没有毛病,但经过查询,我得知了佑圣真君名号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 唐太宗封为佑圣玄武灵应真君

  • 宋真宗再号真武灵应真君

  • 宋钦宗加号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

  • 元成宗加号元圣仁威玄天上帝

  • 明太祖加号玄天上帝,后又复封真武荡魔天尊

  • 明成祖封号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

也就是说,“佑圣真君”这个称号在元成宗时期便不再单独称呼了,而在吴承恩所在的时期,佑圣真君就从北极四圣之一升格为真武荡魔天尊了,明成祖后,人们更是称其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至于佑圣真君,也许只是真武的一个化身而已,这和其本身的法力没有直接关系。

如果这种说法不具有说服力,那么以下情节中,真武亲自出场了。

《西游记》第六十六回:

行者道:“保唐僧西天取经,路遭险难。至西牛贺洲,有座山唤小西天,小雷音寺有一妖魔。我师父进得山门,见有阿罗揭谛,比丘圣僧排列,以为真佛,倒身才拜,忽被他拿住绑了。我又失于防闲,被他抛一副金铙,将我罩在里面,无纤毫之缝,口合如钳。甚亏金头揭谛请奏玉帝,钦差二十八宿,当夜下界,掀揭不起。幸得亢金龙将角透入铙内,将我度出,被我打碎金铙,惊醒怪物。赶战之间,又被撒一个白布搭包儿,将我与二十八宿并五方揭谛,尽皆装去,复用绳捆了。是我当夜脱逃,救了星辰等众与我唐僧等。后为找寻衣钵,又惊醒那妖,与天兵赶战。那怪又拿出搭包儿,理弄之时,我却知道前音,遂走了,众等被他依然装去。我无计可施,特来拜求师相一助力也。” 祖师道:“我当年威镇北方,统摄真武之位,剪伐天下妖邪,乃奉玉帝敕旨。后又披发跣足,踏腾蛇神龟,领五雷神将、巨虬狮子、猛兽毒龙,收降东北方黑气妖氛,乃奉元始天尊符召。今日静享武当山,安逸太和殿,一向海岳平宁,乾坤清泰。奈何我南赡部洲并北俱芦洲之地,妖魔剪伐,邪鬼潜踪。今蒙大圣下降,不得不行。只是上界无有旨意,不敢擅动干戈。假若法遣众神,又恐玉帝见罪;十分却了大圣,又是我逆了人情。我谅着那西路上纵有妖邪,也不为大害。我今着龟、蛇二将并五大神龙与你助力,管教擒妖精,救你师之难。”

可以看出这二人互相尊敬,一个是拜求,一个是蒙大圣下降,也许是由于“齐天大圣”这个职位的问题,真武对悟空很是尊敬,但双方都不存在对对方畏惧的表现。

所以,结论,九天荡魔祖师≠悟空

总有人说,别把这些菩萨想的太能打,本来就不是靠能打成正果的。

不得不说,后半句没有毛病,但“该出手时就出手”,他们绝不是文弱书生。

曾有人说:“最丢人的文殊菩萨,被凡人泡水里三天三夜,还要靠人搭救。”

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

实际上,但凡对佛教有一些了解的人(其实对神话有一些了解的人也可以),都知道,仙佛是要渡劫的,而这一切都和因果脱不开干系。

比如释迦摩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大目犍连,神通第一,却也有受报的经历:

目犍连和舍利子经常前往地狱和饿鬼等恶道去饶益有情。一日,他们来到地狱界,看到外道的本师饮光能圆死后转生在这里,正在感受各种痛苦。
饮光对他们说:“您二位尊者返回人间时,请把我这番话转达给我的弟子们,告诉他们:‘你们的本师饮光能圆转生在地狱中。遍行宗派没有沙门善行,沙门善行唯有佛教内道才有,你们的宗派是颠倒的,因此你们应当舍弃,随学释迦佛的弟子。尤其是你们将本师的骨灰做成灵塔,每当供养时,炽热的铁雨就会降落到他身上,所以万万不要供养他的遗塔。’”
两位尊者返回人间后,舍利子先去向外道转告饮光的话,但是因为没有业缘,致使外道徒没有听见。后来,目犍连问舍利子:“你有没有把饮光的口信转告给他的弟子?”舍利子答言:“我说是说了,可他们却什么话也没说。”目犍连说:“他们可能没有听到,还是我去说吧。”
于是他来到遍行外道的所在地,将饮光的口信原原本本转告给他们。外道听后怒不可遏,说:“这个人不但对我们妄加责难,居然胆大包天地诽谤起我们的本师来了。来,给我打!”外道徒数数殴打目犍连,他的身体被摧残得像苇草一样。这要是在以前,不用说被这些遍行外道徒打得皮开肉绽,哪怕是三界所有众生群起攻之,连他的一根汗毛尖也动摇不了。可是在当时,由于往昔的业力所感,就连变化想也想不起来,更不必说大显神变了,那时的尊者与普通的凡夫人一模一样。
事后,舍利子用法衣将目犍连的法体包好,背到祇陀园,悲伤地说:“对我好友目犍连死去的消息,我听也不愿意听,何况是亲眼见到?”于是他与众多阿罗汉一起先行趣入涅槃,紧接着目犍连也入灭了。

之所以感受如此果报,是因为目犍连前世曾骂过自己的母亲,说她应该粉身碎骨,被打得像苇草一样。这个口业在多生累劫中没有报完,证得阿罗汉后还要感受余报。汉传佛教中还有教言说,目犍连是在裸体的情况下,被外道用石头砸死的,说法略微有点不同。但不管怎样,神通第一的阿罗汉在业力显现时,也抵挡不住。神通在业力面前不值一提。

再回到《西游记》原著,既然观音菩萨在悟空的能力之上(成佛后的悟空未必),同为一级的文殊菩萨不可能说被人捆了就被人捆了,手无缚鸡之力,只能说这是该有的业力所致。

另外一个实力处于谜一样状态的人就是地藏王菩萨。

有些人说地藏王菩萨实力弱,其实主要是文中两处描写使然。

那猴王恼起性来,耳朵中掣出宝贝,幌一幌,碗来粗细,略举手,把两个勾死人打为肉酱。自解其索,丢开手,轮着棒,打入城中。唬得那牛头鬼东躲西藏,马面鬼南奔北跑,众鬼卒奔上森罗殿,报着:“大王,祸事,祸事!外面一个毛脸雷公,打将来了!”慌得那十代冥王急整衣来看,见他相貌凶恶,即排下班次,应声高叫道:“上仙留名,上仙留名!”猴王道:“你既认不得我,怎么差人来勾我?”十王道:“不敢,不敢!想是差人差了。”猴王道:“我本是花果山水帘洞天生圣人孙悟空。你等是什么官位?”十王躬身道:“我等是阴间天子十代冥王。”悟空道:“快报名来,免打!”十王道:“我等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悟空道:“汝等既登王位,乃灵显感应之类,为何不知好歹?我老孙修仙了道,与天齐寿,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为何着人拘我?”十王道:“上仙息怒。普天下同名同姓者多,敢是那勾死人错走了也?”悟空道:“胡说,胡说!常言道,官差吏差,来人不差。你快取生死簿子来我看!”十王闻言,即请上殿查看。

悟空执着如意棒,径登森罗殿上,正中间南面坐下。十王即命掌案的判官取出文簿来查。那判官不敢怠慢,便到司房里,捧出五六簿文书并十类簿子,逐一查看。皞虫、毛虫、羽虫、昆虫、鳞介之属,俱无他名。又看到猴属之类,原来这猴似人相,不入人名;似甗虫,不居国界;似走兽,不伏麒麟管;似飞禽,不受凤凰辖。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悟空道:“我也不记寿数几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罢,取笔过来!”那判官慌忙捧笔,饱掭浓墨。悟空拿过簿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螟下簿子道:“了帐,了帐!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那十王不敢相近,都去翠云宫,同拜地藏王菩萨,商量启表,奏闻上天,不在话下。

其实,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根本就没有出场,至于为什么?我们无从得知,如果有人说不出现就是害怕了,这未免有些武断。

《西游记》第五十八回:

正说处,只听得地藏王菩萨道:“且住,且住!等我着谛听与你听个真假。”原来那谛听是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的一个兽名。他若伏在地下,一霎时,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间,蠃虫、麟虫、毛虫、羽虫、昆虫、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鉴善恶,察听贤愚。那兽奉地藏钧旨,就于森罗庭院之中,俯伏在地。须臾,抬起头来,对地藏道:“怪名虽有,但不可当面说破,又不能助力擒他。”地藏道:“当面说出便怎么?”谛听道:“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搔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又问:“何为不能助力擒拿?”谛听道:“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幽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地藏道:“似这般怎生祛除?”谛听言:“佛法无边。”地藏早已省悟。即对行者道:“你两个形容如一,神通无二,若要辨明,须到雷音寺释迦如来那里,方得明白。”两个一齐嚷道:“说的是,说的是!我和你西天佛祖之前折辨去!”那十殿阴君送出,谢了地藏,回上翠云宫,着鬼使闭了幽冥关隘不题。

可以看出,地藏王菩萨和谛听只是不想给地府惹麻烦才甩锅给如来的,能不能打得过悟空既然菩萨本人没有发表看法,我们就不能想象,试想,费了九二虎之力勉强打败六耳猕猴,结果搞得地府破败不堪,作为幽冥教主的地藏王菩萨会不为幽冥着想?当然,此处的确可以看出悟空法力超群。

最后,既然首先我们是肯定各大菩萨的法力的,其次又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可以将他们和悟空作比较,那么一切无端的猜测都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结论,各大菩萨≠悟空

在我看来,悟空的战斗力其实是分为好几个阶段的,并不是完全一致,大闹天宫前、大闹天宫时和大闹天宫后。除了悟空从八卦炉中出来一直到被如来镇压这一过程中近乎无敌的巅峰版本外,其余时期他的实力是逐渐增强的,但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打遍天下无敌手。

大闹天宫前,自封齐天大圣的时候,猴子的对手都是谁呢?

巨灵神抵敌他不住,被猴王劈头一棒,慌忙将斧架隔,呵嚓的一声,把个斧柄打做两截,急撤身败阵逃生。猴王笑道:"脓包!脓包!我已饶了你,你快去报信!快去报信!

三太子与悟空各骋神威,斗了个三十回合。那太子六般兵器,变做千千万万;孙悟空金箍棒,变作万万千千。半空中似雨点流星,不分胜负。原来悟空手疾眼快,正在那混乱之时,他拔下一根毫毛,叫声"变!"就变做他的本相,手挺着棒,演着哪吒;他的真身,却一纵,赶至哪吒脑后,着左膊上一棒打来。哪吒正使法间,听得棒头风响,急躲闪时,不能措手,被他着了一下,负痛逃走;收了法,把六件兵器,依旧归身,败阵而回。

在我看来,对于悟空而言,巨灵神和哪吒都不存在放水的情况,与巨灵神交战是原文明确写的抵挡不住,败下阵来;与哪吒交战,可以看出二人都使出了相对高深的法力,在交战中也基本没有差别。但显然,悟空的作战技巧要优于哪吒,所以最终哪吒败阵而回。

所以,结论,悟空>哪吒、巨灵神

紧接着就是大闹天宫时的对手:

这一次的清剿活动显然和第一次捉拿行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原文的对比就可以看出一二。

玉帝大喜,即封托塔天王李靖为降魔大元帅,哪吒三太子为三坛海会大神,即刻兴师下界。

玉帝大恼。即差四大天王,协同李天王并哪吒太子,点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东西星斗、南北二神、五岳四渎、普天星相,共十万天兵,布一十八架天罗地网下界,去花果山围困,定捉获那厮处治。

前后两次围剿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下面开始列清单:

1.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四大天王是天军之神,负责看守凌霄宝殿四大天门的治安事宜的四位天神,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有时负责降妖伏魔,主要职责是厮守天宫卫戍私下有调动天兵之权掌控天庭军事管理的战事,在玉皇大帝手下效力与战斗;是天界主要战力之一

2.二十八宿: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总所周知,二十八宿就是古人对于天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不同星星的称呼。西游路上的黄袍怪(奎木狼),他还只是二十八宿当中的一个,实力可见一斑。

3.九曜星官:太阳星君(日)、太阴星君(月)、东方岁星木德真君(木),南方荧惑火德真君,西方太白金德真君(金),北方辰星水德真君(水),中央镇星土德真君(土),及计都和罗睺二隐星。

这也是星星,不必多说。

4.十二元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虽然《西游记》中没有地球的观念,但有星空的观念,可见老天爷(玉帝),是把满天的星星都派下来了的。

5.五方揭谛:金头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

佛教守护五方的大力神。

6.四值功曹:值年神、值月神、值日神、值时神。

四值功曹是民间信仰和道教所奉的天庭中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神。相当于天界的值班神仙,中国各地的城隍庙供奉有四值功曹。虽然是小神仙,但是来了总比不来强。

7.东西星斗、南北二神:东西星斗诸神、主宰生死的南斗、北斗。

8.五岳: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

《三教搜神大全·东岳传》称:“东岳帝君金虹氏曾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时封为太岁,掌天仙六籍。遂以岁为姓,以崇为名,被尊为太华真人。其太岁者,乃五代之前无上天尊所都之地。”可见东岳大帝当时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余四个人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
此外,山神与阴间是一体的,理论上阴间的势力也来了。

9.四渎:黄河、长江、淮水、济水,泛指天下水系中的龙王。

至此,天上的星辰,地下的河流山川,阴间的魑魅魍魉,时间神,空间神,你能想到世界上(中国古代)的事物所幻化成的神明全来了,就为了抓一只猴子也是挺肯花钱啊!相比这些哥们的出场费搁今天也不会低。

这一场自辰时布阵,混杀到日落西山。那独角鬼王与七十二洞妖怪,尽被众天神捉拿去了,止走了四健将与那群猴,深藏在水帘洞底,这大圣一条棒,抵住了四大天神与李托塔、哪吒太子,俱在半空中,杀彀多时。大圣见天色将晚,即拔毫毛一把,丢在口中,嚼碎了喷将出去,叫声:“变!”就变了千百个大圣,都使的是金箍棒,打退了哪吒太子,战败了五个天王。
大圣得胜,收了毫毛,急转身回洞,早又见铁板桥头,四个健将,领众叩迎那大圣,哽哽咽咽大哭三声,又唏唏哈哈大笑三声。大圣道:“汝等见了我,又哭又笑,何也?”四健将道:“今早帅众将与天王交战,把七十二洞妖王与独角鬼王,尽被众神捉了,我等逃生,故此该哭。这见大圣得胜回来,未曾伤损,故此该笑。”大圣道:“胜负乃兵家之常。古人云: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况捉了去的头目乃是虎豹狼虫、獾獐狐狢之类,我同类者未伤一个,何须烦恼?他虽被我使个分身法杀退,他还要安营在我山脚下。我等且紧紧防守,饱食一顿,安心睡觉,养养精神。天明看我使个大神通,拿这些天将,与众报仇。”四将与众猴将椰酒吃了几碗,安心睡觉不题。
那四大天王收兵罢战,众各报功:有拿住虎豹的,有拿住狮象的,有拿住狼虫狐狢的,更不曾捉着一个猴精。

搞笑就搞笑在,你抓的是什么?不就是猴子吗?抓不住孙悟空也就得了,结果一个猴子没抓到。

所以,结论,悟空>四大天王、李天王、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东西星斗、南北二神、五岳四渎

言未毕,观音合掌启奏:“陛下宽心,贫僧举一神,可擒这猴。”玉帝道:“所举者何神?”菩萨道:“乃陛下令甥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奈他只是听调不听宣,陛下可降一道调兵旨意,着他助力,便可擒也。”

作为天庭最出名的战神,猴子第一次遇到了和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

这里需要说一下,这里的二郎神和《封神》中的杨戬并不能对标。那么,《西游》中的二郎神可不可以叫杨戬呢?我认为,严谨来说应该叫“杨二郎”。全书100回都没有对二郎神的名字有过描述,所以直呼其为杨戬是不准确的。

大圣见了,笑嘻嘻的,将金箍棒掣起,高叫道:“你是何方小将,辄敢大胆到此挑战?”真君喝道:“你这厮有眼无珠,认不得我么!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二郎是也。今蒙上命,到此擒你这反天宫的弼马温猢狲,你还不知死活!”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我行要骂你几声,曾奈无甚冤仇;待要打你一棒,可惜了你的性命。你这郎君小辈,可急急回去,唤你四大天王出来。”真君闻言,心中大怒道:“泼猴!休得无礼!吃吾一刃!”大圣侧身躲过,疾举金箍棒,劈手相还。

其实,关于他二人究竟谁强的问题一直是西游读者争论的焦点之一。

认为二郎强的人有以下观点:

1.悟空被二郎所擒(小圣施威降大圣)

认为悟空强的人有以下观点:

二郎神是7V1+细犬+金刚镯赢的,所以二郎神更弱

我对他二人的实力的看法是持平。为什么呢?

由此公式,既不能得出a>x,也不能得出a<x,这与悟空是否被擒没有关系。所以,通过悟空被捉的情节比较二人的实力是不客观的,也是不正确的。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

悟空是主场作战,目的是守家,防止被擒,二郎神的目的则是要擒拿悟空,所以二郎神方面多出人手,没法十则围之,也有七则围之,为的就是完成任务,所以,仅就个人孰强孰弱的评判而言,此处作为论据,略显单薄。

另外,赌变化同样看不出孰优孰劣,可以说非常不客观,由西行路上的牛魔王一战就能看出来,后手较先手有一定的优势。当然了,先手也可以根据后手所变而改变形态。在二人都具备七十二变(二郎神的七十三变是细犬/天眼,有不同种说法)、法天象地的情况下,本质上就是持平的。

那么有没有更为直接的二人交手的描写呢?答案是有的。

真君与大圣斗经三百余合,不知胜负

不知胜负就是不知胜负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实打实的证据来表现二者究竟谁更优。

诚然,后来在碧波潭一战中孙悟空说过“但内有显圣大哥,我曾受他降伏,不好见他。你去拦住云头,叫道:‘真君,且略住住。齐天大圣在此进拜。’他若听见是我,断然住了。待他安下,我却好见。”但是,这理论上应当是悟空懂得礼节,并与大闹天宫之时的“野猴子”之间产生差异的表现。

同样情形还出现在真假美猴王一节。

《西游记》第五十八回:

大圣口称:“万岁!万岁!今皈命,秉教沙门,再不敢欺心诳上,只因这个妖精变作臣的模样。”如此如彼,把前情备陈了一遍,“指望与辨个真假!”那行者也如此陈了一遍。

所以,结论,二郎神≈悟空

之后,孙悟空先是被刀劈剑刺,雷打火烧,然后被送到八卦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这期间都没有什么人物与其直接打斗。

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好猴精!有诗为证。
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
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这一番,那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幸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他看大圣纵横,掣金鞭近前挡住道:“泼猴何往!有吾在此,切莫猖狂!”这大圣不由分说,举棒就打,那灵官鞭起相迎。两个在灵霄殿前厮浑一处。好杀......

......他两个斗在一处,胜败未分,早有佑圣真君,又差将佐发文到雷府,调三十六员雷将齐来,把大圣围在垓心,各骋凶恶鏖战。那大圣全无一毫惧色,使一条如意棒,左遮右挡,后架前迎。一时,见那众雷将的刀枪剑戟、鞭简挝锤、钺斧金瓜、旄镰月铲,来的甚紧。他即摇身一变,变做三头六臂;把如意棒幌一幌,变作三条;六只手使开三条棒,好便似纺车儿一般,滴流流,在那垓心里飞舞,众雷神莫能相近。真个是——
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
当时众神把大圣攒在一处,却不能近身,乱嚷乱斗,早惊动玉帝。遂传旨着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

总之,这一段就是极尽对悟空的赞美之词,怎么神乎就往怎么夸。

当然,悟空也担得起这溢美之词。

这里要提一个人,就是与孙悟空直接对战的王灵官。

百度百科中有如下描述:

王灵官,本名王恶,后因萨祖师改名王善。中国民间信仰之一。明代享受国家祭祀的一位重要道教神仙。
王灵官在明代也是一位著名的雷神、火神,降魔之神,司掌收瘟摄毒。
王灵官全称“先天首将赤心护道三五火车王天君威灵显化天尊”。相传今河南鹿邑县前尹王人。
灵官是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道教有五百灵官的说法,王灵官是五百灵官之首,称号为“都天大灵官”
很多道家宫观的第一各大殿中,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神一般都是这位王灵官。进入道教的宫观,山门内的第一座殿往往为灵官殿,殿中供奉着一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惧的神仙,这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将王灵官,又称火车灵官王元帅。王灵官面对山门,额上火眼金睛,能辨识真伪,察看善恶。因此道教徒到宫观,进山门后首先朝拜王灵官,民间流传有“上山不上山,先拜王灵官”的俗语,以表达对这位道教护法神灵的崇敬。

关于王灵官的信仰兴盛之时正是明代,而吴承恩选择这样一个人物作为悟空的对手,除了反衬悟空强大,我想不出其他理由。

当然即使是这样,即使是在雷部三十六将与王灵官联手的情况下,之于大圣,依旧无法近身,虽然悟空同样没有突围出去,但可以明显感觉到悟空比王灵官+雷部三十六将强一些。

所以,结论,悟空>王灵官、雷部三十六将

佛祖道:“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急发声道:“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佛祖道:“做得,做得!”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众雷神与阿傩、迦叶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
当年卵化学为人,立志修行果道真。万劫无移居胜境,一朝有变散精神。
欺天罔上思高位,凌圣偷丹乱大伦。恶贯满盈今有报,不知何日得翻身。

在整个取经故事之前的过程中,我们得知,除了BOSS级的几位大佬,能够和悟空抗衡的也就只有二郎神一位了。

于是,悟空便开始了西行之旅。

那么在西行路上他面对各路妖仙表现如何呢?我在下一节中进行分析。

}
<article>
<section>
class="ql-block"&gt;小时候读《西游记》,最爱孙悟空,更关注与大圣相关的情节;读了中文系,做了语文老师,为确保自己熟悉整本书的人物、情节、主题,曾经故意“忽略”行者,“着力”他人,费大力气全面阅读了几遍;为了做好经典导读志愿服务工作,我按照传统文化、环境描写等不同侧重点整理过《西游记》阅读笔记......今年再读,我的注意力又回到了美猴王身上,从他身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美”与“好”,感悟到越来越多的“成”与“长”,突然想到《西游记》的另一个书名可以是《斗战胜佛成长记》,这本成长记可视为每个人的成长坐标,帮助我们知道现在已经走到了哪里,未来该走向哪里。就我个人理解,斗战胜佛的成长始于“扩张”,关键在“校准”,最后实现了自我“超越”,成就了神话世界的英雄形象。&lt;/p&gt;&lt;p
class="ql-block"&gt;《西游记》第1—7回记录了石猴开疆辟壤、大肆扩张的历程。一块孕育天地日月精华的仙石,产一石卵,化作一个石猴,一出世就“眼运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玉帝。天生的灵性让他在众猴中脱颖而出,进了水帘洞,发现了新世界,当上了“美猴王”。“石猴”到“美猴”,变化的不仅仅是名称,还包含着石猴对自然性的遮掩,对社会性的追求。一块无父无母无牵无挂的石头,从此进入社会群体,有了归属感,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lt;/p&gt;&lt;p
class="ql-block"&gt;美猴王在花果山“独自为王,不胜欢乐”,继而渴望“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于是穿过南赡部洲,到达西牛贺洲求仙访道。受菩提祖师真传,得了孙悟空的名字,学长生之道,获七十二般变化之法,会了筋斗云。虽因卖弄法术被祖师驱赶,但师徒关系已定,在“大王”之外,悟空多了“徒儿”的身份,社会关系更为丰富。&lt;/p&gt;&lt;p
class="ql-block"&gt;本领高强的孙悟空不满自己的兵械、披挂,闯龙宫抢了定海神针,耍赖般索要了披挂;不满冥王索魂灵儿,直接“打入城中”勾了生死簿……太白金星出了招安的主意,孙悟空上得天宫,做了弼马温,偶尔得知弼马温“未入流”,暴怒之下打出御马监,打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李天王率众收服未能成功,太白金星再献“有官无禄”之计,再次招安,官封“齐天大圣”。至此,悟空不仅有了亲属关系、师徒关系,还有了上下级关系,社会化程度再进一步。&lt;/p&gt;&lt;p
class="ql-block"&gt;齐天大圣赋闲,“今日东游,明日西荡”结交了很多天界的朋友,在官方身份的同事关系之外,又有了私人身份的朋友关系,社会关系更加复杂。为避免大圣惹事,玉帝派他管理蟠桃园,反而生出更大的事端,大圣吃蟠桃、喝御酒、偷仙丹,大闹蟠桃会。诸神捉怪,难以取胜,二郎真君的功夫加上太上老君的法器才将大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在老君的炼丹炉里呆了七七四十九天,大圣不仅未成灰烬,还炼就“火眼金睛”,再添一项本领。天宫众神无法收服大圣,只好奏请如来施法,最终大圣被压在五行山下。&lt;/p&gt;&lt;p
class="ql-block"&gt;石猴的“扩张”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空间上,从花果山到水帘洞,从东胜神洲到南赡部洲到西牛贺洲,从地界到海底到冥府到天宫;时间上,生命的长度从三百四十二岁到不生不灭;社会关系上,从无亲无故,到有了部下、师父、上级、朋友;本领上,从会蹦会跳,到长生不死,从七十二番变化到筋斗云,从得到金箍棒助威,到有了火眼金睛加持。&lt;/p&gt;&lt;p
class="ql-block"&gt;扩张的过程也是石猴社会化程度逐渐提高的过程,通背猿猴、菩提祖师和太白金星分别在路径探索、自身修炼和名列仙班三个方面提点他未来的走向,石猴在这样的背景下肆意生长,不假思索、分秒必争。他的愿望随着视野的扩大不断变化:为王,为长生之王,为本领高强的长生之王,位列仙班,位列仙班之高位,最后喊出“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的宣言。他逐渐发现了名誉、地位、权力可以带来自由自在、光鲜华彩,希望能够凭借本领占有天宫胜境,享受无极大道。他的视野愈加广阔,社会角色愈加多元,但他并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未来的方向,哪一个才是自己应有的角色。&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gt;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龙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佛祖点出的“修”字,从“攸”从“彡”,“攸”有纤细美好的意思,“彡”表示花纹,“修”可以表示让坏的变成好的,如修理、修整,还可以表示让好的变得更好,如修行、修养。人的进步、发展、提高,都要经过“修”,理想的状态当然是“自修”,而不是被他人“修理”。遗憾的是,悟空此时尚未开悟,并未理解“修持”
class="ql-block"&gt;《西游记》没有写悟空在五行山下想过什么。从悟空刚出来时的表现判断,他恐怕也没有过真切、深刻的反思。五行山下,悟空更多的是等,也许还有恨,他对失败的归因很可能不是自己。被压五行山,是佛祖安排悟空进行的强制性反思,强制反思的作用是,在你尚未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还不能自觉校正自己的时候,用外力迫使你停下来,虽然不能往好的方向走,至少能够确保不在坏的方向上越走越远。野蛮生长,疯狂扩张,进入复杂社会关系却不遵守共同社会规则,悟空确实需要反思。为什么在花果山享乐天真的朴实愿望会演变成“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让他忘掉“初心”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那样容易发怒,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不问青红皂白?是不是有更为合宜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不讲修行的道理,只讲棍棒的道理?入主天宫需要资质,在没弄清楚资质的前提下提出要求,如此不明事理如何入主天宫?为什么待人那样傲慢,所有天神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要跟佛祖一争高下?为什么极度任性地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地做出判断?&lt;/p&gt;&lt;p
class="ql-block"&gt;和取经路上的劫难比起来,五行山下的五百年是悟空更大的“劫”,五百年的时间居然没有“修”出耐心与平静,开始走上取经路的悟空依旧贪功逞强、动辄暴怒、待人轻慢……好在佛祖还有第二个强制反思的法宝“紧箍咒”,在紧箍咒的威慑下,悟空不得不忍、不敢不听。即便如此,他依然两次返回花果山,一次跑到观音菩萨那里诉苦,依然偷人参果、闹五庄观,任性得迷失了本心,直到佛祖现了六耳猕猴的本相,悟空才真正开始了自觉修行。佛教的修行,跟儒家的修身,在基本要求上极为相近,如《大学》所言:&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gt;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lt;/i&gt;&lt;/p&gt;&lt;p
rgb(237, 35, 8);"&gt;59—100&lt;/span&gt;回,悟空的视野依然是取经路,但心的空间却广阔了。悟空校准人生方向的经过漫长而艰难,一旦确定了自己的使命,制定了人生的章程,剩下的就是“照章办事”,一步一步走完取经道路,一点一点完成自身修行。&lt;/p&gt;&lt;p
class="ql-block"&gt;第59回以后的悟空与前面判若两人,如果说菩提祖师给他取名悟空时怀有期许,祖师的期许此时才表现出实现的可能。之前的路,大多是别人帮悟空选定的,通背猿猴、菩提祖师、太白金星、如来与观音;现在的路,是悟空以“行者”的身份自觉探索的。经过种种磨难,悟空终于懂得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唐僧的徒弟,最重要的使命是护送师父取得真经,最能实现他自身价值的是“拉家带口”地闯过各个关口。&lt;/p&gt;&lt;p
class="ql-block"&gt;悟空知道有神灵“轮值”暗中保护师父,知道师父“死不了”,知道所有磨难都有定数,依然在师父有难时竭尽全力搜寻、解救。荆棘岭找了一夜;小雷音寺冒死打了几番,最终搬来救兵;盘丝洞、黄花观奋力打斗,请来毗蓝婆菩萨;狮驼山以为师父遇难痛哭不已,知道师父未死喜极而泣;陷空山无底洞、灭法国、地灵县……师父身处险境,悟空必想尽办法,全力以赴。&lt;/p&gt;&lt;p
class="ql-block"&gt;悟空早已得到观音允诺“叫天天应,叫地地灵”,但每场劫难,悟空都努力自己破解,组织师弟们一起作战,遇到无法破解的法力法器,才四处问询,探寻“宿主”。亚伯拉罕·马斯洛说“人们可以选择向后并退到安全的地方,或选择向前并由此成长。成长,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选择;恐惧,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克服”,悟空可谓这一观点的典型例证。&lt;/p&gt;&lt;p
class="ql-block"&gt;在保护师父之余,悟空努力解救众生苦厄,成就一场又一场善果。祭赛国大战九头虫,取回金光寺的舍利子;驼罗庄,与八戒共斗蛇精,除去一方祸患;至朱紫国,医好国王,请来观音收了金毛犼,救出娘娘;在比丘国,除了道士,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凤仙郡“劝善施霖”;玉华县教授王子武功,除了黄狮精;金平府打败犀牛怪,省去百姓的“酥油供”;天竺国擒了玉兔……&lt;/p&gt;&lt;p
“宽了禅性”,时刻提醒师父;到达灵山,行者“火眼金睛”,认得接引佛祖,却不题破,鼓励师父师弟走过独木桥,登上无底船;登得彼岸,行者懂得“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行者禅心,可见一斑。&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br&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gt;大仙道:“且住,等我送你。”行者道:“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圣僧还未登云路,当从本路而行。”行者道:“这个讲得是,老孙虽走了几遭,只是云来云去,实不曾踏着此地。既有本路,还烦你送送。我师父拜佛心重,幸勿迟疑。”&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悟空有走云路的本领,但走云路不是修行,可见,《西游记》的作者认为真正的本领是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下获得价值实现,徒有外在于心的“本事”是不够的。悟空纵有天大的本领也要经“本路”才能取得真经,本路要一步一步地丈量,踏踏实实地修行:修饰言行,使之大方得体;修炼心性,使之平和美好。&lt;/p&gt;&lt;p
class="ql-block"&gt;遇到困惑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混沌不知,一种是有理智清醒的认识,处在混沌中,前进的脚步自然停止,有理性的思考也会做出两种决定,一种是忍耐“挨过去”,一种是探索“找办法”。探索的过程大多不会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又会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遇挫而止,“努力过”,不后悔,完成心理重建;一种是愈挫愈勇,本着“做成事”的信念竭尽全力拼到底。天道酬勤,一直努力不放弃的人通常会得到各方援助,援助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没成功会开启下一轮努力,直到成功。每一次选择都决定着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故事的结局通常是问题解决,英雄诞生,伟人养成。悟空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好能理智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胡闹过也不要紧,校准人生的方向,秉持终身成长的信念,接受每一天的考验,努力实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角色。&lt;/p&gt;&lt;p
class="ql-block"&gt;阅读“《斗战胜佛成长记》”,建议同学们把自己放进作品,成为孙悟空,融入其中,体味思考。悟空遇到的人,大多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导师、考官、同伴、对手;悟空经历的事,大多就是我们正在或未来要经历的事情,不知道规则横冲直撞,懂得规则却无力自我约束,践行规则可能遇到阻滞;悟空的扩张、校准、超越,其实就是我们要经历的精神成长。读完《西游记》,期待你们能认识到身边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托举你们成长的力量,期待你们在《西游记》的陪伴下终身成长,力求完美。&lt;/p&gt;&lt;p
class="ql-block"&gt;本书是林庚先生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西游记》是以童话的方式反映市民社会的英雄理想。孙悟空的形象,更多地源于市井文化;而《西游记》描绘的神魔世界,和世俗市民社会息息相关。&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br&gt;&lt;/p&gt;&lt;p
15px;"&gt;(作者:林庚,字静布,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原籍福建闽侯,1910年2月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文联理事。出版有新诗集《夜》、《春野与窗》等,古典文学专著有《诗人李白》、《&amp;lt;天问&amp;gt;论笺》、《唐诗综论》、《中国文学简史》等。)&lt;/i&gt;&lt;/p&gt;&lt;p
18px;"&gt;这修行学道之所,因此实际上就正是闯荡江湖的预科班。这只要再看看门徒们来这里究竟是为了什么,就更可以明白了。……“大众听说,一个个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可见他们的修行学道,不过是想学点本事,将来好在衙门里谋个差事,在江湖上混碗饭吃。……所以,孙悟空在涉世之前,便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江湖气息的地方,从一个“打市语”的师父这里学得了他的本事,也获得了他最初的生活经验。而这就是孙悟空性格形象的一个起点。&lt;/i&gt;&lt;/p&gt;&lt;p
18px;"&gt;因为这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孙悟空所面对的妖魔多数并非来自天神所豢养的,真正来自天神豢养的妖魔不过十几个而已。如通天河的鱼原是菩萨莲花池里的金鱼,黄袍怪本是天上的奎星。犼为菩萨的坐骑,独角兕来自太上老君的牛。此外狮驼洞的三个魔王,有两个分别是文殊骑的青狮和普贤骑的白象。九头狮子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寿星的脚力白鹿变作比丘国的国丈,广寒宫的玉兔下凡到天竺国假冒成公主,龙王第九个儿子鼍龙在黑水河变成妖精。加上太上老君的金银二童子和弥勒佛的黄眉童,也不过十三四个而已。&lt;/i&gt;&lt;/p&gt;&lt;p
18px;"&gt;历史上错过的阶段毕竟无法追补,神话时代既已成为过去,写作神话便不免沦为拟古的赝品,所以《封神演义》从整体上说是一部不算成功的作品。其中的故事情节往往涉及到神魔间的斗法宝,可是法宝的渲染不免流于神秘,一物降一物的情节演进模式则又显得贫乏单调。因此千篇一律,落于窠臼,缺少神话中那种生动的想象和活泼的生命,这边是一切伪神话的共同命运。而《西游记》之所以成功,正是因其在神话的古老躯壳上诞生了童话的艺术生命,这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全新的开始。它凭藉着神话,又没有成为神话的复制和模仿,正如它凭藉历史传说,却也不曾被历史传说所局限。《西游记》的成功便在于从一切有形的和现成的安排中超越出来的力量,这也正是它童话般的活泼自由的精神。&lt;/i&gt;&lt;/p&gt;&lt;p
18px;"&gt;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的气氛,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气氛中,孙悟空才得以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充分自由地发展他的性格特征,并且将他性格形象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最完美的高度。&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 style="font-size:
class="ql-block"&gt;以上分析和探讨孙悟空的性格形象是按照他的生活基础与精神内涵两个基本层次而由低向高逐步展开的。&lt;/p&gt;&lt;p class="ql-block"&gt;前一部分实际上涉及到孙悟空的生活原型,也就是孙悟空这样一个想象的人物究竟是根据什么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lt;/p&gt;&lt;p
class="ql-block"&gt;通过与市民小说中大闹京都与市井神偷等情节和形象的对比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孙悟空性格形象的创造中,实际上大量运用了市井生活的经验与素材。这一点尤其可以从丰富的细节上求得印证。&lt;/p&gt;&lt;p
class="ql-block"&gt;但是,这样的印证又是远远不够的。孙悟空的言谈举止之间有不少市井习气,近于城市的无业游民。但是他在我们的心目中又不失为高大的英雄,并且赢得了我们的喜爱与仰慕。那么,他的市井习气和偷盗行骗的作风如何能够与英雄的性格统一起来呢?也就是说,孙悟空的英雄性格能否只从市井生活的原型中去寻求解释呢?&lt;/p&gt;&lt;p
class="ql-block"&gt;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将眼光扩展到市民文学中英雄传奇的内容,像《水浒传》这类讲史类英雄传奇所展示的英雄好汉闯荡江湖的传奇生涯,为我们理解《西游记》的西天历险与孙悟空的英雄行为提供了有益的线索。&lt;/p&gt;&lt;p
class="ql-block"&gt;闯荡江湖是商人所熟悉的生活,而江湖好汉也正是市民心目中的英雄,这些都可以从《西游记》中得到证实。也就是说,《西游记》所写的西天历险与孙悟空的好汉生涯,可以通过市民的商旅生活与英雄理想而得到说明。&lt;/p&gt;&lt;p
class="ql-block"&gt;同时,这里的问题也就不仅仅限于市民的生活原型。因为凭藉着英雄传奇的文学传统,孙悟空又被赋予英雄的崇高感与使命感,这也正构成了他精神内涵的一部分。&lt;/p&gt;&lt;p
class="ql-block"&gt;在市民文学中,讲史类英雄传奇代表着最高的精神境界,较之一般描写市井生活的短篇小说有着更开阔的视野,也可以说是超越了一般的市民文学。&lt;/p&gt;&lt;p
class="ql-block"&gt;孙悟空正是凭藉着这样一种超越的力量而获得了高出于一般市民形象的格调与气度。这对于孙悟空的性格形象来说显然是更具有决定性的。&lt;/p&gt;&lt;p
class="ql-block"&gt;然而由此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英雄性格与悲剧性格往往有着更深的一致性。讲史类英雄传奇中历来多有悲剧色彩,人物性格也表现得更为庄重严肃。而孙悟空却是喜剧性的,他的该谐调笑,几乎无往而不在。&lt;/p&gt;&lt;p
class="ql-block"&gt;为了解释这种差异,我们又转向了市民戏曲中的喜剧传统,并且指出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关系实际上近于喜剧角色的关系。这里既有一定的生活原型的依据,又可能与取经故事经历过的戏曲化过程有关。无论如何,指出《西游记》与市民喜剧的这一点因缘,可以有助于理解孙悟空调笑戏猖的言行和活跃在《西游记》中的喜剧气氛。&lt;/p&gt;&lt;p
class="ql-block"&gt;当然,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也还不能够圆满地解释孙悟空乐观的喜剧性格。因为市民的喜剧并没有创造出乐观的喜剧性格。其中的喜剧性常常只是表现为语言上的插科打诨与情节上的大团圆结局。这些无疑都是外在的因素。而孙悟空的乐观主义是渗透于内在性格之中的。&lt;/p&gt;&lt;p
class="ql-block"&gt;与英雄传奇的悲剧性格不同,孙悟空代表着一个成功的喜剧性格;而与市民喜剧的肤浅的乐观主义不同,孙悟空又是一个真正的乐观主义者。高度的英雄性格与高度的喜剧性格的统一,这是相当奇特的。&lt;/p&gt;&lt;p
class="ql-block"&gt;如何给孙悟空这些独特的性格特征以一个合理的解释呢?涉及到孙悟空精神内涵中这些更高的层次,显然又并非市民文学的传统所能解释了。&lt;/p&gt;&lt;p
class="ql-block"&gt;于是最后又着重论述了《西游记》的童话精神。这种童话精神产生于《西游记》已有的神话框架,并且与明代中后期李捷的“童心说”所反映的寻求内心解放的社会思潮相一致。&lt;/p&gt;&lt;p
class="ql-block"&gt;作为一个理想人物,孙悟空所表现出来的无限活力与想象力,他的乐观性格与喜剧精神,他的无拘无束的自由解放的人生,都成为一颗“童心”的真实写照。孙悟空的性格形象也正是因此而超越了他所依据的生活基础而获得了永恒的精神魅力。&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br&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在将他还原为生活原型时,显然还不足以充分说明这一部分因素在孙悟空整体的性格形象中的位置,更不足以解释孙悟空作为一个艺术形象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精神魅力。因此,不断地解决问题,同时又不断地提出问题,从市民的生活原型一直追寻到童话精神,这样一个由低向高的探寻的过程,正是一步步接近孙悟空的精神内涵的过程,也是一步步扬弃与升华的过程。而孙悟空性格形象的形成过程大概也正是与此相一致的。&lt;/p&gt;&lt;p
class="ql-block"&gt;换句话说,对于孙悟空性格形象的逐层的多方面的分析,是以这一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过程为依据的。&lt;/p&gt;&lt;p
class="ql-block"&gt;在南宋时期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便已包含了某些市民生活的因素、市民文学的成分,如猴行者的神偷的手段和《取经诗话》作为英雄传奇及神怪传说的特征等等。这些萌芽的因素后来不断生长成熟,到了元明之际,随着取经题材戏曲的出现,又结合进了市民文学中喜剧的因素,到明代则又从当时的社会思潮中获得了心灵解放的童话精神。后者对于《西游记》是一个决定性的飞跃。&lt;/p&gt;&lt;p
class="ql-block"&gt;孙悟空的性格形象正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确认了他自身的完整性与一贯性。由此又顺带说明了大闹天宫与西天之行的故事情节之间的一致性问题。由于达到了不同层次上多种因素的统一,《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形象经过充分发展而已经完成。&lt;/p&gt;&lt;p
class="ql-block"&gt;在《西游记》之前,孙悟空的性格形象处在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中,而这一过程在《西游记》出现以后,事实上也就终止了。因为人们已经无法为他的性格形象中加进新的东西而又能够不破坏他原有的完整性。&lt;/p&gt;&lt;p class="ql-block"&gt;P170-171&lt;/p&gt;&lt;p
class="ql-block"&gt;《西游记》是一部富于童话性的小说,童话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中都是不可多得,而我本人又历来喜欢童话,甚至于与童话相关的各种动画片,我至今对它们都仍然兴味不减,所以也就格外偏爱《西游记》。&lt;/p&gt;&lt;p
class="ql-block"&gt;十年动乱期间,夜读《西游记》曾经是我精神上难得的愉快与消遣。一部《西游记》不知前后读了多少遍,随手翻到哪里都可以顺理成章地读下去,对于其中的细节,也都仿佛可以背诵似的。&lt;/p&gt;&lt;p
class="ql-block"&gt;而已经如此熟悉了,却还是百读不厌,这或许正是《西游记》的艺术魅力所在吧。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也就不断有一些零零碎碎的体会。对于这部小说的生活基础及形成过程等等逐渐产生了许多想法,可以说已经初步有了一个腹稿。&lt;/p&gt;&lt;p
class="ql-block"&gt;近年来,我因为手颤,书写不便,整理出书的工作都是由商伟同志协助完成的。以前出版的《唐诗综论》和《中国文学简史》(先秦至唐五代部分,修订本)基本是在原稿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而这篇《〈西游记〉漫话》则开始时还只是腹稿,所以整理起来,比较困难。&lt;/p&gt;&lt;p
class="ql-block"&gt;八六年底《中国文学简史》修订完毕,交北大出版社后,八七年春,商伟同志便一再鼓励我将有关《西游记》的想法整理成文章。于是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我陆陆续续将脑子里闪过的一些念头和思索过的一些问题谈了出来。&lt;/p&gt;&lt;p
class="ql-block"&gt;而在畅谈的过程中,也就自然形成了大体的章节、层次。此后由商伟同志一章一章地整理,每整理一章,就念给我听,我斟酌、补充一些意见后再加以修改,这样前后又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这一段时光是愉快的,谈论《西游记》成了生活中的一大乐事。&lt;/p&gt;&lt;p
class="ql-block"&gt;由于我只能口述,尽情地倾吐着我的论点、论证和论据,至于行文组织以及有关材料的查对,便主要都得依靠商伟同志。所以这篇长文能够问世,我对商伟同志实在是万分感谢!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鼓励和帮助,我是没有勇气写出这篇文章的。&lt;/p&gt;&lt;p class="ql-block"&gt;现在,将这篇文章连同另外的三篇,&lt;i
style="font-size: 15px;"&gt;(编者按:本书初版时另有《“赤壁之战”分析》与《〈红楼梦〉中所反映的新的意识形态的萌芽》两文,今再版,遵林庚先生之意,仅保留《关于“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一篇。)&lt;/i&gt;合成这本小书。由于其中以这篇《〈西游记〉漫话》为主,也就以此为书名,并以为记。&lt;/p&gt;&lt;p class="ql-block"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以外,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种,都是传统积累型的小说,经过民间艺人和文人、演讲和戏剧的反复加工才最后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憎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lt;/i&gt;&lt;/p&gt;&lt;p
这三部小说又代表了中国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三个进程。中国长篇小说起源于宋代说话艺术的“讲史”科。中国的长篇小说开始只有惟一的历史小说,历史小说在以后也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大宗。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加上艺术虚构衍演的。《三国演义》是最早的也是最标准的演述朝代兴废争战之事的历史小说;《水浒传》衍演的梁山泊英雄故事虽也是以历史事实为背景的“讲史”型的小说,但它已不侧重于朝代兴废和帝王将相之间的事迹,其重心移到密度更大的社会生活的描绘上来了,和原来意义上的历史小说有了分歧,或可说已开始从历史小说的框架中挣脱出来,成了历史小说与非历史小说之间的一个过渡性品类;而《西游记》,则玄奘取经的史实只成了一点因由,完全从历史小说——早期长篇小说的惟一品类——中分裂出来,独立而成为神魔小说的新品类。这在中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开拓意义。&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gt;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意象的濡染。除了神祗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人,然后汇人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以来的志怪小说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和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对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进行了嘲弄。这是这部演述超人间故事的神魔小说最突出、最优异的品质,也是它的艺术价值和魅力的最根本的所在。&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gt;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迦如来,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祗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形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同愤于他受紧箍咒的窝囊气而欣喜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突梯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过,乃至宗教的虚伪性质也就彻底暴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家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gt;  人不能、任何艺术家也不能凭空虚构一个世界,必须以人间现象,以现实生活,包括历史生活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超人间现象只是人间现象的变形的复写,撇开幻想的纱幕,神魔世界可以折兑为现实世界。打个近似的比方,超人间的世界有如一个外国,这个外国的现象可以翻译为地上国家。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可以翻译为历史上成王败寇的现象的一种类型的凝缩而夸张的表现;唐僧师徒四众的关系可以翻译为人间家庭或某种社会组合的人际关系;西天路上的许多国王、道士、佛道斗争以及诸种社会关系的戏剧性内容,可以翻译为作家所感受的明朝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色相;甚至故事中的某人某事可以翻译为、折兑为、还原为明代现实中的某人某事。这都并不稀奇,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历史现象的理解,作家是写不出这部小说来的。因此,研究家可以根据车迟国王、比丘国王宠信道士,祈雨炼丹、吃小儿心肝的描写,探索出是对嘉靖皇帝宠幸道士邵元节、陶仲文,妄求长生,贪淫纵欲等丑恶现象的影射。也有的研究家将大闹天宫的情节和明代正统、成化和正德问的几次农民起义比附,等等。作家将现实社会的感受,将生活中激动过他的现象有意识地写入小说.,是合乎情理的,但如果执此就说这部小说的目的、《西游记》的主旨就是在于政治批判,那就和小说的形象和意蕴不符了。对现实政治的讽刺顶多只是这部神魔小说的附带性的内容,是信手拈来之笔,是讽喻世态人情中的涉笔成趣。一部小说如果不包含丰富的、多元的、在众多棱面上映射出众多意象的内涵,就不成其为多姿多采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品,不会万古长新。&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gt;  至于拿阶级斗争的框框去套大闹天宫故事,拿农民起义领袖被镇压乃至叛变的框框去套孙悟空的被降伏,更是近于说梦。小说演述的是唐僧取经故事,西天路上降妖服怪的头号英雄孙悟空如果不首先被降伏,故事怎么演得下去呢?大闹天宫诚然是造天堂统治者的反,但孙悟空一是嫌官儿小,二是嫌蟠桃会没有给他发请柬,把神魔故事折兑成人间现象,农民有为了这样的原因起义的么?顶多也只能比附为占山为王的强人抢江山而已。如上面所说,只是历来成王败寇的演绎,与农民革命何干!&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gt;  玄奘取经的经历,见于文字的最早是玄奘亲自口述、由门徒辨机笔录辑成的《大唐西域记》,但那是记叙所经西域诸国史地风土的地理书,书中虽也记了一些各地的传说和神异故事,但都是所经的见闻,与他本身无涉,也和《西游记》中所取资的故事不很相干。稍后,玄奘的徒弟慧立、彦惊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篇传记为了美化传圣,在描叙他西行求法的艰苦途中,演染了部分宗教奇迹和怪异传说,这类渲染在《高僧传》这些僧侣传记中也是常见的。至此,取经故事还没有进入小说领域,只是一个可供选择的题材。&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gt;  宋元问刊行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第一个以虚构情节压倒了史实的宗教文学的粗拙作品,近人认为这一作品的体制近于唐代寺院的变文,但从今天所见敦煌卷子中演述佛教故事的变文看,文体大率以吟唱的韵文为主,散文只作为沟通唱词而设;《诗话》却是散文叙事体,韵文的比例既极小,在情节上也不起多大作用,应是一种寺院讲唱体作品到话本之间的过渡形式,而且已更接近于后者。这里面已出现了作为孙悟空雏形的猴行者,即“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成白衣秀才作为辅助法师取经的主将了。《诗话》是将唐僧取经史实演化为神魔小说的决定性的一步。&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gt;  接着,戏剧文学注意到了这个题材,元人陶宗仪的《辍耕录》已著录了金代院本《唐三藏》和与这题材有关的《蟠桃会》、《净瓶儿》等名目;近人钱南扬的《宋元戏文辑佚》中辑录了演述唐僧出身故事的《陈光蕊江流和尚》的相当数量的残曲;元人杂剧则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现有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沉》的辑佚曲文;吴昌龄还有《鬼子母揭钵记》的传奇(南戏),佚文也由钱南扬辑录在《宋元南戏辑佚》中。此外的元人杂剧,还有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见于《孤本元明杂剧》,以及和《西游记》里牛魔王、哪吒等人物有关的无名氏作《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杂剧》,今收录在隋树森辑的《元曲选外编》中,这些戏剧从人物和情节上都丰富了取经故事。到明初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更已是包括取经始末的二十四出的大戏,虽然人物性格和小说不尽相同,但小说《西游记》中的基本人物和情节都已具备了。&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gt;与戏剧创作同步,叙事散文体的《西游记平话》也已在元代出现,其残文今见于《永乐大典》卷13139的“送”字韵“梦”字类的《梦斩泾河龙》,标明出于《西游记》,情节比小说《西游记》的相应故事简略,文字也不同。大约流行于十五世纪的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的教科书、边暹等编的《朴通事谚解》,也引录了“平话”《唐三藏西游记》残文,并且提到这部平话已是出售的“文书”。以上的戏剧和平话,都为百回本《西游记》积累了材料和艺术经验,并在一定程度决定了百回本《西游记》的范围和骨架。&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gt;  在吴承恩(15047—15827)创作的百回本《西游记》问世的前后,还有两种小说《西游记》在坊问流行,一种是杨致和编的四十一章本《西游记》,一种是朱鼎臣编的十卷本《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这两种和吴承恩本孰先孰后以及三种小说间的关系,至今尚有争论。但杨、朱两种都比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简率得多,篇幅只各占吴本的约四分之一左右,艺术造诣上更不能同日而语。&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gt;  不但吴、杨、朱等三种《西游记》的成书前后有争议,连吴承恩是否是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也有人怀疑。开头是将小说《西游记》和元初道士邱处机弟子李志常所作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混为一谈,直到十九世纪才考证明白。近年来日本和国内的有些研究者叉主张百回本《西游记》作者不一定是吴承恩,所举的理由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是另一问题,关键是,在怀疑吴承恩的同时,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比吴承恩更可靠的作者来,我们对吴承恩的著作权还不能采取不承认政策。&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gt;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岁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浙江长兴县丞,晚年又被任为荆王府纪善。1981年淮安进行吴承恩墓地调查,棺材上正有“荆府纪善”字样,标明他的最后职衔。同时还发现一块头骨,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后,复制出了吴承恩的立体半身塑像,成为迄今中国古代文学家、眭一有科学依据的可靠塑像。吴承恩除了小说《西游记》以外,现存作品还有一部诗文集,其中的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序》,可以看出一些和小说《西游记》的瓜葛。&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gt;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像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形象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的山川险阻,并以降妖服怪歌赞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小说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gt;  作为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狮、虎、豹、狐、鼠等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主要人物也是猴、猪的精灵,这些都是拟人化的动物,也正是童话中的人物,于是《西游记》自然而然着上了童话的色彩。动物而又如此变化多端,神通广大,具有超人的能耐和现实生活中难以想像的作为,情节如此曲折离奇,语言又如此优美、幽默,便更成了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少年儿童们为它所吸引,《西游记》于是成为未成年的读者最喜爱的古典小说。这些动物以及虚构的神道、菩萨都具有人性,他们的言行中充满着人情世故,他们的性格和活动中有着浓郁的社会关系的投影,这就使有生活经验的成年人也为之吸引。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主的超人间的情节,最不受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隔膜的限制,这就使域外各民族的读者也易于理解并珍爱这部小说。《西游记》是老少咸宜、中外欢迎的杰作,除了几百年来国内大量流行、国内各兄弟民族都有译本外,从十八世纪起至现在止,还有英、法、德、俄、捷、罗、波、日、朝、越、斯瓦希里、世界语等各语种的多种译本,它是世界文学中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的杰作之一。因此岳麓书社将其收入《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出版(重新校点一过),是会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欢迎的。&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amp;nbsp;  奉道流羽客之隆重,极于宋宣和时,元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遍行于人间,明初稍衰,比中叶而复极显赫,成化时有方士李孜,释继晓,正德时有色目人于永,〔1〕皆以方伎杂流拜官,荣华熠耀,世所企羡,则妖妄之说自盛,而影响且及于文章。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其在小说,则明初之《平妖传》已开其先,而继起之作尤夥。凡所敷叙,又非宋以来道士造作之谈,但为人民闾巷间意,芜杂浅陋,率无可观。然其力之及于人心者甚大,又或有文人起而结集润色之,则亦为鸿篇巨制之胚胎也。&lt;/p&gt;&lt;p
class="ql-block"&gt;&amp;nbsp;  汇此等小说成集者,今有《四游记》行于世,其书凡四种,著者三人,不知何人编定,惟观刻本之状,当在明代耳。&lt;/p&gt;&lt;p
class="ql-block"&gt;&amp;nbsp;  一曰《上洞八仙传》,亦名《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二卷五十六回,题“兰江吴元泰著”。传言铁拐(姓李名玄)得道,度钟离权,权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曹友,张果蓝采和何仙姑则别成道,是为八仙。一日俱赴蟠桃大会,归途各履宝物渡海,有龙子爱蓝采和所踏玉版,摄而夺之,遂大战,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绩,请天兵来助,亦败,后得观音和解,乃各谢去,而“天渊迥别天下太平”之候,自此始矣。书中文言俗语间出,事亦往往不相属,盖杂取民间传说作之。&lt;/p&gt;&lt;p
class="ql-block"&gt;&amp;nbsp;  二曰《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即《南游记》,四卷十八回,题“三台山人仰止余象斗编”。象斗〔2〕为明末书贾,《三国志演义》刻本上,尚见其名。书言有妙吉祥童子以杀独火鬼忤如来,贬为马耳娘娘子,是曰三眼灵光,具五神通,报父仇,游灵虚,缘盗金枪,为帝所杀;复生炎魔天王家,是为灵耀,师事天尊,又诈取其金刀,炼为金砖以作法宝,终闹天宫,上界鼎沸;玄天上帝以水服之,使走人间,托生萧氏,是为华光,仍有神通,与神魔战,中界亦鼎沸,帝乃赦之。华光因失金砖,复欲制炼,寻求金塔,遂遇铁扇公主,擒以为妻,又降诸妖,所向无敌,以忆其母,访于地府,复因争执,大闹阴司,下界亦鼎沸。已而知生母实妖也,名吉芝陀圣母,食萧长者妻,幻作其状,而生华光,然仍食人,为佛所执,方在地狱,受恶报也,华光乃救以去。&lt;/p&gt;&lt;p
class="ql-block"&gt;&amp;nbsp;  ……却说华光三下酆都,救得母亲出来,十分欢悦那吉芝陀圣母曰,“我儿你救得我出来,道好,我要讨岐娥吃。”华光问,“岐娥是甚么子,我儿媳俱不晓得。”母曰,“岐娥不晓得,可去问千里眼顺风耳。”华光即问二人。二人曰。“那岐娥是人,他又思量吃人。”华光听罢,对娘曰,“娘,你住酆都受苦,我孩儿用尽计较,救得你出来,如何又要吃人,此事万不可为。”母曰,“我要吃!&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不孝子,你没有岐娥与我吃,是谁要救我出来?”华光无奈,只推曰,“容两日讨与你吃。”……(第十七回《华光三下酆都》)&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于是张榜求医,有言惟仙桃可治者,华光即幻为齐天大圣状,窃而奉之,吉芝陀乃始不思食人。然齐天被嫌,询于佛母,知是华光,则来讨,为火丹所烧,败绩;其女月孛有骷髅骨,击之敌头即痛,二日死。华光被术,将不起,火炎王光佛出而议和,月孛削骨上击痕,华光始愈,终归佛道云。&lt;/p&gt;&lt;p
class="ql-block"&gt;  明谢肇淛(《五杂组》十五)以华光小说比拟《西游记》,谓“皆五行生克之理,火之炽也,亦上天下地,莫之扑灭,而真武以水制之,始归正道”。又于吉芝陀出狱即思食人事,则致慨于迁善之难,因知在万历时,此书已有。沈德符〔3〕论剧曲(《野获编》二十五),亦有“华光显圣则太妖诞”语,是此种故事,当时且演为剧本矣。&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四曰《西游记传》,四卷四十一回,“题齐云杨志和编,天水赵景真校”,叙孙悟空得道,唐太宗入冥,玄奘应诏求经,途中遇难,终达西土,得经东归者也。太宗之梦,庸人已言,张鷟《朝野佥载》〔5〕云,“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见一人云,‘陛下暂合来,还即去也。’帝问‘君是何人?’对曰,‘臣是生人判冥事。’太宗入见判官,问六月四日事,即令还,向见者又送迎引导出。”又有俗文,亦记斯事,有残卷从敦煌千佛洞得之(详见第十二篇)。至玄奘入竺〔6〕,实非应诏,事具《唐书》(百九十一《方伎传》),又有专传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佛藏》中,〔7〕初无诸奇诡事,而后来稗说,颇涉灵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有猴行者深沙神及诸异境;金人院本亦有《唐三藏》〔8〕(陶宗仪《辍耕录》);元杂剧有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9〕(锺嗣成《录鬼簿》),一名《西游记》(今有日本盐谷温校印本),其中收孙悟空,加戒箍,沙僧,猪八戒,红孩儿,铁扇公主等皆已见。似取经故事,自唐末以至宋元,乃渐渐演成神异,且能有条贯,小说家因亦得取为记传也。&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全书之前九回为孙悟空得仙至被降故事,言有石猴,寻得水源,众奉为王,而复出山,就师悟道,以大神通,搅乱天地,玉帝不得已,封为齐天大圣,复扰蟠桃大会,帝命灌口二郎真君讨之,遂大战,悟空为所获,其叙当时战斗变化之状云:&lt;/p&gt;&lt;p
class="ql-block"&gt;  ……那小猴见真君到,急急报知猴王。猴王即掣起金箍棒,步上云履。二人相见,各言姓名,遂排开阵势,来往三百余合。二人各变身万丈,战入云端,离却洞口。&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大圣正在开战,忽见本山众猴惊散,抽身就走;真君大步赶上,急走急迫。大圣慌忙将身一变,入水中。真君道,“这猴入水必变鱼虾,待我变作鱼鹰逐他。”大圣见真君赶来,又变一鸨鸟,飞在树上,被真君拽弓一弹,打下草坡,遍寻不见,回转天王营中去说猴王败阵等事,又赶不见踪迹。天王把照妖镜一照,急云“妖猴往你灌口去了”。真君回灌口;猴王急变做真君模样,座在中堂,被二郎用一神枪,猴王让过,变出本相,二人对较手段,意欲回转花果山,奈四面天将围住念咒。忽然真君与菩萨在云端观看,见猴王精力将疲,老君掷下金刚圈,与猴王脑上一打。猴王跌倒在地,被真君神犬咬住胸肚子,又拖跌一交,却被真君兄弟等神枪刺住,把铁索绑缚。&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为求经之所由起。十四回以下则玄奘道中收徒及遇难故事,而以见佛得经东归证果终。徒有三,曰孙行者,猪八戒,沙僧,并得龙马;灾难三十余,其大者五庄观,平顶山,火云洞,通天河,毒敌山,六耳猕猴,小雷音寺等也。凡所记述,简略音多,但亦偶杂游词,以增笑乐,如写火云洞之战云:&lt;/p&gt;&lt;p
class="ql-block"&gt;  ……那山前山后土地,皆来叩头报名,“此处叫做枯松涧,涧边有一座山洞,叫做火云洞,洞有一位魔王,是牛魔王的儿子,叫做红孩儿。他有三昧真火,甚是利害。”&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行者听说,叱退土神,……与八戒同进洞中去寻,……&lt;/p&gt;&lt;p
class="ql-block"&gt;  那魔王分付小妖,推出五轮小车,摆下五方,遂提枪杀出,与行者战经数合,八戒助阵,魔王走转,把鼻子一捶,鼻中冒出火来,一时五轮车子,烈火齐起。八戒道,“哥哥快走!少刻把老猪烧得囫囵,再加香料,尽他受用。”&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复请观世音至,化刀为莲台,诱而执之,既降复叛,则环以五金箍,洒以甘露,乃始两手相合,归落伽山云。《西游记》杂剧中《鬼母皈依》一出,即用揭钵盂救幼子故事者,其中有云,“告世尊,肯发慈悲力。我着唐三藏西游便回,火孩儿妖怪放生了他。到前面,须得二圣郎救了你。”(卷三)而于此乃改为牛魔王子;且与参善知识之善才童子相混矣。&lt;/p&gt;&lt;p
15px;"&gt;〔4〕关于元明两朝崇奉真武帝事,据《元史·成宗纪》载:元成宗铁穆耳大德七年(1303)十二月,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据《明史·礼志》载:明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建庙宇崇祀真武;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三年(1415)于京师建“真武庙”,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祭祀。&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
15px;"&gt;&amp;nbsp;〔7〕《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十卷,唐僧人慧立原撰,彦悰笺补。记述玄奘事迹,此书收入《佛藏》卷五十。《佛藏》,佛教经典总集,分经、律、论三藏,收印度和中国佛教著作。始编于南北朝,以后各代又续有新译经论和著述编入。&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 style="font-size:
class="ql-block"&gt;  又有一百回本《西游记》,盖出于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之后,〔1〕而今特盛行,且以为元初道士邱处机〔2〕作。处机固尝西行,李志常记其事为《长春真人西游记》,凡二卷,今尚存《道藏》中,〔3〕惟因同名,世遂以为一书;清初刻《西游记》小说者,又取虞集〔4〕撰《长春真人西游记》之序文冠其首,而不根之谈乃愈不可拔也。&lt;/p&gt;&lt;p
class="ql-block"&gt;  然至清乾隆末,钱大昕跋《长春真人西游记》〔6〕(《潜研堂文集》二十九)已云小说《西游演义》是明人作;纪昀〔6〕(《如是我闻》三)更因“其中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皆同明制”,决为明人依托,惟尚不知作者为何人。而乡邦文献,尤为人所乐道,故是后山阳人如丁晏(《石亭记事续编》)阮葵生(《茶余客话》)〔7〕等,已皆探索旧志,知《西游记》之作者为吴承恩矣。吴玉搢(《山阳志遗》)〔8〕亦云然,而尚疑是演邱处机书,犹罗贯中之演陈寿《三国志》者,当由未见二卷本,故其说如此;又谓“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则第志俗说而已。&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性敏多慧,博极群书,复善谐剧,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嘉靖甲辰岁贡生,后官长兴县丞,隆庆初归山阳,万历初卒(约一五一○--一五八○)。杂记之一即《西游记》(见《天启淮安府志》一六及一九《光绪淮安府志》贡举表),余未详。又能诗,其“词微而显,旨博而深”(陈文烛序语),为有明一代淮郡诗人之冠,而贫老乏嗣,遗稿多散佚,邱正纲收拾残缺为《射阳存稿》四卷《续稿》一卷,〔9〕吴玉搢尽收入《山阳耆旧集》〔10〕中(《山阳志遗》四)。然同治间修《山阳县志》〔11〕者,于《人物志》中去其“善谐剧著杂记”语,于《艺文志》又不列《西游记》之目,于是吴氏之性行遂失真,而知《西游记》之出于吴氏者亦愈少矣。&lt;/p&gt;&lt;p
 《西游记》全书次第,与杨志和作四十一回本殆相等。前七回为孙悟空得道至被降故事,当杨本之前九回;第八回记释迦造经之事,与佛经言阿难结集不合;第九回记玄奘父母遇难及玄奘复仇之事,亦非事实,杨本皆无有,吴所加也。第十至十二回即魏征斩龙至玄奘应诏西行之事,当杨本之十至十三回;第十四回至九十九回则俱记入竺途中遇难之事,九者究也,物极于九,九九八十一,故有八十一难;而一百回以东返成真终。&lt;/p&gt;&lt;p
class="ql-block"&gt;  惟杨志和本虽大体已立,而文词荒率,仅能成书;吴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极广泛,于《四游记》中亦采《华光传》及《真武传》,于西游故事亦采《西游记杂剧》及《三藏取经诗话》(?),翻案挪移则用唐人传奇(如《异闻集》《酉阳杂俎》等),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几乎改观,如灌口二郎之战孙悟空,杨本仅有三百余言,而此十倍之,先记二人各现“法象”,次则大圣化雀,化“大鹚老”,化鱼,化水蛇,真君化雀鹰,化大海鹤,化鱼鹰,化灰鹤,大圣复化为鸨,真君以其贱鸟,不屑相比,即现原身,用弹丸击下之。&lt;/p&gt;&lt;p
class="ql-block"&gt;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櫺;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杆。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杆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杆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諠。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櫺,后踢门扇。”大圣听得,……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真君前前后后乱赶,……起在半空,见那李天王高擎照妖镜,与哪吒住立云端。真君道,“天王,曾见那猴王么?”天王道,“不曾上来,我这里照着他哩。”&lt;/p&gt;&lt;p
class="ql-block"&gt;  真君把那赌变化,弄神通,拿群猴一事说毕,却道,“他变庙宇,正打处,就走了。”李天王闻言,又把照妖镜四方一照,呵呵的笑道,“真君,快去快去,那猴子使了个隐身法,走出营围,往你那灌江口去也。”……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他坐在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正看处,有人报“又一个爷爷来了”。众鬼判急急观看,无不惊心。&lt;/p&gt;&lt;p
class="ql-block"&gt;  真君却道,“有个甚么齐天大圣,才来这里否?”众鬼判道,“不曾见甚么大圣,只有一个爷爷在里面查点哩。”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这真君即举三尖两刃神锋,劈脸就砍。那猴王使个身法,让过神锋,掣出那绣花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赶到前,对面相还。两个嚷嚷闹闹,打出庙门,半雾半云,且行且战,复打到花果山。慌得那四大天王等众提防愈紧;这康张太尉等迎着真君,合心努力,把那美猴王围绕不题……(第六回下《小圣施威降大圣》)&lt;/p&gt;&lt;p
class="ql-block"&gt;  然作者构思之幻,则大率在八十一难中,如金浛山之战(五十至五二回),二心之争(五七及五八回),火焰山之战(五九至六一回),变化施为,皆极奇恣,前二事杨书已有,后一事则取杂剧《西游记》及《华光传》中之铁扇公主以配《西游记传》中仅见其名之牛魔王,俾益增其神怪艳异者也。&lt;/p&gt;&lt;p
class="ql-block"&gt;&amp;nbsp;  牛王急了,依前摇身一变,还变做一只大白牛,使两只铁角去触天王,天王使刀来砍。随后孙行者又到,……&lt;/p&gt;&lt;p
class="ql-block"&gt;&amp;nbsp;  道,“这厮神通不小,又变作这等身躯,却怎奈何?”太子笑道,“大圣勿疑,你看我擒他。”这太子即喝一声“变!”变得三头六臂,飞身跳在牛王背上,使斩妖剑望颈项上一挥,不觉得把个牛头斩下。天王丢刀,却才与行者相见。那牛王腔子里又钻出一个头来,口吐黑气,眼放金光。被哪吒又砍一剑,头落处,又钻出一个头来;一连砍了十数剑,随即长出十数个头。哪吒取出火轮儿,挂在老牛的角上,便吹真火,焰焰烘烘,把牛王烧得张狂哮吼,摇头摆尾。才要变化脱身,又被托塔天王将照妖镜照住本像,腾挪不动,无计逃生,只叫“莫伤我命,情愿归顺佛家也!”哪吒道,“既惜身命,快拿扇子出来!”&lt;/p&gt;&lt;p
class="ql-block"&gt;  牛王道,“扇子在我山妻处收着哩。”哪吒见说,将缚妖索子解下,……穿在鼻孔里,用手牵来,……回至芭蕉洞口。老牛叫道,“夫人,将扇子出来,救我性命!”罗刹听叫,急卸了钗环,脱了色服,挽青丝如道姑,穿缟素似比丘,双手捧那柄丈二长短的芭蕉扇子,走出门;又见金刚众圣与天王父子,慌忙跪在地下,磕头礼拜道,“望菩萨饶我夫妻之命,愿将此扇奉承孙叔叔成功去也。”&lt;/p&gt;&lt;p
class="ql-block"&gt;  ……&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孙大圣执着扇子,行近山边,尽气力挥了一扇,那火焰山平平息焰,寂寂除光;又搧一扇,只闻得习习潇潇,清风微动;第三扇,满天云漠漠,细雨落霏霏。有诗为证:&lt;/p&gt;&lt;p
class="ql-block"&gt;  火焰山遥八百程,火光大地有声名。火煎五漏丹难熟,火燎三关道不清。特借芭蕉施雨露,幸蒙天将助神功。牵牛归佛伏颠劣,水火相联性自平。(第六十一回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又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详见胡适《西游记考证》)。如记孙悟空大败于金浛洞兕怪,失金箍棒,因谒玉帝,乞发兵收剿一节云:&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当时四天师传奏灵霄,引见玉陛,行者朝上唱个大喏,道,“老官儿,累你累你。我老孙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一路凶多吉少,也不消说。于今来在金浛山,金浛洞,有一兕怪,把唐僧拿在洞里,不知是要蒸,要煮,要晒。是老孙寻上他门,与他交战,那怪神通广大,把我金箍棒抢去,因此难缚妖魔。那怪说有些认得老孙,我疑是天上凶星思凡下界,为此特来启奏,伏乞天尊垂慈洞鉴,降旨查勘凶星,发兵收剿妖魔,老孙不胜战栗屏营之至。”却又打个深躬道,“以闻。”旁有葛仙翁笑道,“猴子是何前倨后恭?”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第五十一回上《心猿空用千般计》)&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评议此书者有清人山阴悟一子陈士斌《西游真论》〔12〕(康熙丙子尤侗序),西河张书绅《西游正旨》〔13〕(乾隆戊辰序)与悟元道人刘一明《西游原旨》〔14〕(嘉庆十五年序),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假欲勉求大旨,则谢肇淛(《五杂组》十五)之“《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数语,已足尽之。作者所说,亦第云“众僧们议论佛门定旨,上西天取经的缘由,……&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几度,众僧们莫解其意,……三藏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说下誓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皇图永固’”(十三回)而已。&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后西游记》〔15〕六卷四十回,不题何人作。中谓花果山复生石猴,仍得神通,称为小圣,辅大颠和尚赐号半偈者复往西天,虔求真解。途中收猪一戒,得沙弥,且遇诸魔,屡陷危难,顾终达灵山,得解而返。其谓儒释本一,亦同《西游》,而行文造事并逊,以吴承恩诗文之清绮推之,当非所作矣。又有《续西游记》〔16〕,未见,《西游补》所附杂记有云,“《续西游》摹拟逼真,失于拘滞,添出比丘灵虚,尤为蛇足”也。&lt;/p&gt;&lt;p
15px;"&gt;“郑振铎教授又证明了《西游记》中的《西游记》是吴承恩《西游记》的摘录,而并非祖本,这是可以订正拙著第十六篇的所说的,那精确的论文,就收录在《痀偻集》里”(参看《且介亭杂文二集》)。郑文题为《西游记的演化》。&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 style="font-size:
15px;"&gt;〔2〕邱处机() 字通密,自号长春子,元栖霞(今属山东)人。成吉思汗曾在中亚召见过他,封为国师,总领道教。卒后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撰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等。&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 style="font-size:
15px;"&gt;〔3〕李志常() 字浩然,道号通玄大师。邱处机弟子,曾随邱谒成吉思汗,归后就途中经历撰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此书收入《道藏》正乙部。《道藏》,道教经典总集。六朝时开始汇集道经,以后各代又续有增补。今通行之《道藏》为《正统道藏》(五三○五卷)和《万历续道藏》(一八○卷)。&lt;/i&gt;&lt;/p&gt;&lt;p style="font-size:
15px;"&gt;〔5〕钱大昕() 字辛楣,号竹汀,清嘉定(今属上海)人,官至少詹事。撰有《二十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等。《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九《跋〈长春真人西游记〉》云:“村俗小说有《唐三藏西游演义》,乃明人所作。”&lt;/i&gt;&lt;/p&gt;&lt;p
15px;"&gt;〔7〕丁晏() 字俭卿,清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官内阁中书。编有《熙志斋丛书》二十二种。所撰《石亭纪事续编》,一卷,汇录涉及淮安的一些著作的序跋。该书《书〈西游记〉后》一文云:“及考吾郡康熙初旧志艺文书目,吴承恩下有《西游记》一种。”&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
style="font-size: 15px;"&gt;阮葵生(),字宝诚,号幪山,清山阳人,官刑部侍郎。所撰《茶余客话》,三十卷,记清初典章制度及当时人物言行等。该书卷二十一云:“按旧志称射阳性敏多慧,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著杂记数种。惜未注杂记书名,惟《淮贤文目》载射阳撰《西游记通俗演义》。”&lt;/i&gt;&lt;/p&gt;&lt;p
15px;"&gt;“嘉靖中,吴贡生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也。……考《西游记》旧称为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其国初邱长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山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lt;/i&gt;&lt;/p&gt;&lt;p
15px;"&gt;该书卷十二《人物志》二云:“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工书,嘉靖中岁贡生,官长兴县丞。英敏博洽,为世所推,一时金石之文,多出其手。家贫无子,遗稿多散失;邑人邱正纲收拾残缺,分为四卷,刊布于世,太守陈文烛为之序,名曰《射阳存稿》,又《续稿》一卷,盖存其什一云。”其卷十八《艺文志》云:“吴承恩《射阳存稿》四卷,《续稿》一卷。”&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封神传》一百回,今本不题撰人。梁章钜(《浪迹续谈》六)〔1〕云,“林樾亭(案名乔荫)先生尝与余谈,《封神传》一书是前明一名宿所撰,意欲与《西游记》《水浒传》鼎立而三,因偶读《尚书》《武成》篇‘唯尔有神尚克相予’语,衍成此传。其封神事则隐据《六韬》(《旧唐书》《礼仪志》引)《阴谋》〔2〕(《太平御览》引)《史记》《封禅书》《唐书》《礼仪志》各书,铺张俶诡,非尽无本也。”然名宿之名未言。&lt;/p&gt;&lt;p
class="ql-block"&gt;  日本藏明刻本,乃题许仲琳〔3〕编(《内阁文库图书第二部汉书目录》),今未见其序,无以确定为何时作,但张无咎作《平妖传》序,已及《封神》,〔4〕是殆成于隆庆万历间(十六世纪后半)矣。书之开篇诗有云,“商周演义古今传”,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故迄今未有以鼎足视之者也。&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史记》《封禅书》云,“八神将,太公以来作之。”〔5〕《六韬》《金匮。〔6〕中亦间记太公神术;妲己为狐精,则见于唐李瀚《蒙求》〔7〕注,是商周神异之谈,由来旧矣。然“封神”亦明代巷语,见《真武传》,不必定本于《尚书》。《封神传》即始自受辛进香女娲宫,题诗黩神,神因命三妖惑纣以助周。第二至三十回则杂叙商纣暴虐,子牙隐显,西伯脱祸,武成反商,以成殷周交战之局。此后多说战争,神佛错出,助周者为阐教即道释,助殷者为截教。截教不知所谓,钱静方(《小说丛考》上)〔8〕以为《周书》《克殷篇》有云,“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案此文在《世俘篇》,钱偶误记)魔与人分别言之,作者遂由此生发为截教。然“摩罗”梵语,周代未翻,《世俘篇》之魔字又或作磨,当是误字,所未详也。其战各逞道术,互有死伤,而截教终败。于是以纣王自焚,周武入殷,子牙归国封神,武王分封列国终。封国以报功臣,封神以妥功鬼,而人神之死,则委之于劫数。其间时出佛名,偶说名教,混合三教,略如《西游》,然其根柢,则方士之见而已。在诸战事中,惟截教之通天教主设万仙阵,阐教群仙合破之,为最烈:&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话说老子与元始冲入万仙阵内,将通天教主裹住。金灵圣母被三大士围在当中,……用玉如意招架三大士多时,不觉把顶上金冠落在尘埃,将头发散了。这圣母披发大战,正战之间,遇着燃灯道人,祭起定海珠打来,正中顶门。可怜!正是:&lt;/p&gt;&lt;p
class="ql-block"&gt;  燃灯将定海珠把金灵圣母打死。广成子祭起诛仙剑,赤精子祭起戮仙剑,道行天尊祭起陷仙剑,玉鼎真人祭起绝仙剑,数道黑气冲空,将万仙阵罩住。凡封神台上有名者,就如砍瓜切菜一般,俱遭杀戮。子牙祭起打神鞭,任意施为。万仙阵中,又被杨任用五火扇扇起烈火千丈,黑烟迷空。……哪吒现三首八臂,往来冲突。……&lt;/p&gt;&lt;p
class="ql-block"&gt;  通天教主见万仙受此屠戮,心中大怒,急呼曰,“长耳定光仙快取六魂幡来!”定光仙因见接引道人白莲裹体,舍利现光;又见十二代弟子玄都门人俱有璎络金灯,光华罩体,知道他们出身清正,截教毕竟差讹。他将六魂幡收起,轻轻的走出万仙阵,径往芦蓬下隐匿。正是:&lt;/p&gt;&lt;p
class="ql-block"&gt;  根深原是西方客,躲在芦蓬献宝幡。&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话说通天教主……无心恋战,……欲要退后,又恐教下门人笑话,只得勉强相持。又被老子打了一拐,通天教主着了急,祭起紫电锤来打老子。老子笑曰,“此物怎能近我?”只见顶上现出玲珑宝塔;此锤焉能下来?……&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只见二十八宿星官已杀得看看殆尽;止邱引见势不好了,借土遁就走。被陆压看见,惟恐追不及,急纵至空中,将葫芦揭开,放出一道白光,上有一物飞出;陆压打一躬,命“宝贝转身”,可怜邱引,头已落地。……且说接引道人在万仙阵内将乾坤袋打开,尽收那三千红气之客。有缘往极乐之乡者,俱收入此袋内。准提同孔雀明王在阵中现二十四头,十八只手,执定璎络,伞盖,花贯,鱼肠,金弓,银戟,白钺,幡,幢,加持神杵,宝锉,银瓶等物,来战通天教主。通天教主看见准提,顿起三昧真火,大骂曰,“好泼道!焉敢欺吾太甚,又来搅吾此阵也!”纵奎牛冲来,仗剑直取,准提将七宝妙树架开。正是:&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亦一百回,题“二南里人编次”。前有万历丁酉(一五九七)菊秋之吉罗懋登〔9〕叙,罗即撰人。书叙永乐中太监郑和王景宏〔10〕服外夷三十九国,咸使朝贡事。郑和者,《明史》(三百四《宦官传》)云,“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永乐三年,命和及其侪王景宏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帛,造大舶,……&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蕃,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盖郑和之在明代,名声赫然,为世人所乐道,而嘉靖以后,倭患甚殷,民间伤今之弱,又为故事所囿,遂不思将帅而思黄门,集俚俗传闻以成此作,故自序云,“今者东事倥偬,何如西戎即序,不得比西戎即序,何可令王郑二公见”也。惟书则侈谈怪异,专尚荒唐,颇与序言之慷慨不相应,其第一至七回为碧峰长老下生,出家及降魔之事;第八至十四回为碧峰与张天师斗法之事;第十五回以下则郑和挂印,招兵西征,天师及碧峰助之,斩除妖孽,诸国入贡,郑和建祠之事也。所述战事,杂窃《西游记》《封神传》,而文词不工,更增支蔓,特颇有里巷传说,如“五鬼闹判”“五鼠闹东京”故事,皆于此可考见,则亦其所长矣。五鼠事似脱胎于《西游记》二心之争;五鬼事记外夷与明战后,国殇在冥中受谳,多获恶报,遂大哄,纵击判官,其往复辩难之词如下:&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五鬼道,“纵不是受私卖法,却是查理不清。”阎罗王道,“那一个查理不清?你说来我听着。”劈头就是姜老星说道,“小的是金莲象国一个总兵官,为国忘家,臣子之职,怎么又说道我该送罚恶分司去?以此说来,却不是错为国家出力了么?”崔判官道,“国家苦无大难,怎叫做为国家出力?”姜老星道,“南人宝船千号,战将千员,雄兵百万,势如累卵之危,还说是国家苦无大难?”&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崔判官道,“南人何曾灭人社稷,吞人土地,贪人财货,怎见得势如累卵之危?”姜老星道,“既是国势不危,我怎肯杀人无厌?”判官道,“南人之来,不过一纸降书,便自足矣,他何曾威逼于人,都是你们偏然强战,这不是杀人无厌么?”咬海干道,“判官大王差矣。我爪哇国五百名鱼眼军一刀两段,三千名步卒煮做一锅,这也是我们强战么?”判官道,“都是你们自取的。”圆眼帖木儿说道,“我们一个人劈作四架,这也是我们强战么?”判官道,“也是你们自取的。”盘龙三太子说道,“我举刀自刎,岂不是他的威逼么?”判官道,“也是你们自取的。”百里雁说道,“我们烧做一个柴头鬼儿,岂不是他的威逼么?”&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判官道,“也是你们自取的。”五个鬼一齐吆喝起来,说道,“你说甚么自取,自古道‘杀人的偿命,欠债的还钱’,他枉刀杀了我们,你怎么替他们曲断?”判官道,“我这里执法无私,怎叫做曲断?”五鬼说道,“既是执法无私,怎么不断他填还我们人命?”判官道,“不该填还你们!”五鬼说道,“但只‘不该’两个字,就是私弊。”&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这五个鬼人多口多,乱吆乱喝,嚷做一驮,闹做一块。判官看见他们来得凶,也没奈何,只得站起来喝声道,“唗,甚么人敢在这里胡说!我有私,我这管笔可是容私的?”&lt;/p&gt;&lt;p
class="ql-block"&gt;  五个鬼齐齐的走上前去,照手一抢,把管笔夺将下来,说道,“铁笔无私。你这蜘蛛须儿扎的笔,牙齿缝里都是私(丝),敢说得个不容私?”……(第九十回《灵曜府五鬼闹判》)&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西游补》十六回,天目山樵〔11〕序云南潜作;南潜者,乌程董说出家后之法名也。说字若雨,生于万历庚申(一六二○),幼即颖悟,自愿先诵《圆觉经》,次乃读四书及五经,十岁能文,十三入泮,逮见中原流寇之乱,遂绝意进取。明亡,祝发于灵岩,名曰南潜,号月函,其他别字尚甚夥,三十余年不履城市,惟友渔樵,世推为佛门尊宿,有《上堂晚参唱酬语录》〔12〕(钮琇《觚賸续编》之江抱阳生《甲申朝事小记》),及《丰草庵杂著》十种诗文集若干卷。《西游补》云以入“三调芭蕉扇”之后,叙悟空化斋,为鲭鱼精所迷,渐入梦境,拟寻秦始皇借驱山铎,驱火焰山,徘徊之间,进万镜楼,乃大颠倒,或见过去,或求未来,忽化美人,忽化阎罗,得虚空主人一呼,始离梦境,知鲭鱼本与悟空同时出世,住于“幻部”,自号“青青世界”,一切境界,皆彼所造,而实无有,即“行者情”,故“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破情根必先走入情内,走入情内见得世界情根之虚,然后走出情外认得道根之实”(本书卷首《答问》)。其云鲭鱼精,云青青世界,云小月王者;即皆谓情矣。或以中有“杀青大将军”“倒置历日”诸语,因谓是鼎革之后,所寓微言,然全书实于讥弹明季世风之意多,于宗社之痛之迹少,因疑成书之日,尚当在明亡以前〔13〕,故但有边事之忧,亦未入释家之奥,主眼所在,仅如时流,谓行者有三个师父,一是祖师,二是唐僧,三是穆王(岳飞):“凑成三教全身”(第九回)而已。惟其造事遣辞,则丰赡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以徘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行者(时化为虞美人与绿珠辈宴后辞出)即时现出原身,抬头看看,原来正是女娲门前。行者大喜道,“我家的天,被小月王差一班踏空使者碎碎凿开,昨日反拖罪名在我身上。……闻得女娲久惯补天,我今日竟央女娲替我补好,方才哭上灵霄,洗个明白,这机会甚妙。”&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走近门边细细观看,只见两扇黑漆门紧闭,门上贴一纸头,写着“二十日到轩辕家闲话,十日乃归,有慢尊客,先此布罪”。行者看罢,回头就走,耳朵中只听得鸡唱三声,天已将明,走了数百万里,秦始皇只是不见。(第五回)&lt;/p&gt;&lt;p
class="ql-block"&gt;  忽见一个黑人坐在高阁之上,行者笑道,“古人世界也有贼哩,满面涂了乌煤在此示众。”走了几步,又道,“不是逆贼。原来倒是张飞庙。”又想想道,“既是张飞庙,该带一顶包巾。……带了皇帝帽,又是玄色面孔,此人决是大禹玄帝。我便上前见他,讨些治妖斩魔秘诀,我也不消寻着秦始皇了。”看看走到面前,只见台下立一石竿,竿上插一首飞白旗,旗上写六个紫色字:&lt;/p&gt;&lt;p
class="ql-block"&gt;  行者看罢,大笑一场,道,“真个是‘事未来时休去想,想来到底不如心’。老孙疑来疑去,……谁想一些不是,倒是我绿珠楼上的遥丈夫。”当时又转一念道,“哎哟,吾老孙专为寻秦始皇,替他借个驱山铎子,所以钻入古人世界来,楚伯王在他后头,如今已见了,他却为何不见?我有一个道理:径到台上见了项羽,把始皇消息问他,倒是个着脚信。”行者即时跳起细看,只见高阁之下,……坐着一个美人,耳朵边只听得叫“虞美人虞美人”。……行者登时把身子一摇,仍前变做美人模样,竟上高阁,袖中取出一尺冰罗,不住的掩泪,单单露出半面,望着项羽,似怨似怒。项羽大惊,慌忙跪下,行者背转,项羽又飞趋跪在行者面前,叫“美人,可怜你枕席之人,聊开笑面”。行者也不做声;项羽无奈,只得陪哭。行者方才红着桃花脸儿,指着项羽道,“顽贼!你为赫赫将军,不能庇一女子,有何颜面坐此高台?”项羽只是哭,也不敢答应。行者微露不忍之态,用手扶起道,“常言道,‘男儿两膝有黄金。你今后不可乱跪!”……&lt;/p&gt;&lt;p
15px;"&gt;〔2〕《六韬》 相传为周代吕尚撰。《旧唐书·礼仪志》引《六韬》云:“武王伐纣,雪深丈余,五车二马,行无辙迹,诣营求谒。武王怪而问焉,太公对曰:‘此必五方之神,来受事耳。’遂以其名召入,各以其职命焉。既而克殷,风调雨顺。”《阴谋》,全名《太公阴谋书》,相传亦为周代吕尚撰。按《太平御览》十二有关“太公封神”的引文出自《金匮》,不是《阴谋》。&lt;/i&gt;&lt;/p&gt;&lt;p
15px;"&gt;〔3〕许仲琳 号钟山逸叟,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生平不详。按明万历金阊舒载阳《封神演义》刻本(日本内阁文库藏本)卷首李云翔序云:“舒仲甫自楚中重资购有锺伯敬先生批阅《封神》一册,尚未竟其业,乃託余终其事。”然卷二首页署“锺山逸叟许仲琳编辑”。&lt;/i&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i
class="ql-block"&gt;&lt;i style="font-size: 15px;"&gt;〔10〕郑和() 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明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曾七次出国通使“西洋”,最远曾航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王景宏,即王景弘,明宦官。&lt;/i&gt;&lt;/p&gt;&lt;p
15px;"&gt;〔12〕《上堂晚参唱酬语录》 (光绪乌程县志》卷三十一著录董说著作甚多,唯不及此书。鲁迅《小说旧闻钞》录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作《上堂晚参唱酬语录》,系董说出家后所撰。下文《丰草庵杂著》十种,据《光绪乌程县志》卷三十一载,十种为:《昭阳梦史》(一名《梦乡志》)、《非烟香法》、《柳谷编》、《河图卦板》、《文字发》、《分野发》、《诗律表》、《汉铙歌发》、《乐纬》及《扫叶录》。又,近人刘承幹辑《吴兴丛书》收有《丰草庵诗集》十一卷、《丰草庵文集》前集三卷、后集三卷、《宝云诗集》七卷、《禅乐府》一卷。&lt;/i&gt;&lt;/p&gt;&lt;p
15px;"&gt;第一种是阶级斗争说。代表性的研究者是张天翼。他运用阶级分析方法从小说中神与魔的斗争“联想到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与人民――主要是农民――之间的斗争”,说作者是“借妖怪们的造反来描写农民起义”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深感从这部神魔小说中归结出一个政治性的主题确实颇为枕凿。认为:“对现实政治的讽刺顶多只是这部神魔小说的附带性的内容,是信手之笔,是讽喻世态人情中的涉笔成趣。”②&lt;/i&gt;&lt;/p&gt;&lt;p
“《西游记》是一部以取经故事为主体的讲史性传奇和江湖上的历险记”,“西天之行的危险行程便是闯荡江湖的集中与变形”,"孙悟空是一个闯荡江湖的英雄形象”③。蔡铁鹰则把《西游记》中各情节与明代社会现实—一对应,可以说他是把《西游记》看作一面映照社会的镜子,如天宫责任分配相当于明代政治结构,唐僧之无束缚(因其亦可能脱离取经队伍)反映出权利的缺乏制约与人治因素④等等。这些观点固然道出了小说的文化学意义,但忽视了小说内容的意蕴层面,因而很难揭示出小说的深层意蕴。&lt;/i&gt;&lt;/p&gt;&lt;p
15px;"&gt;第三种是游戏说。代表性的研究者是鲁迅与胡适。明清以来的许多评点者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参禅、悟道的宣传宗教的奇书。从而认为:“悟之者在儒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⑤...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⑥。鲁迅与胡适批判了这种牵强附会的“微言大义”式的研究,认为:“此书实则出于游戏”⑦,"全书以诙谐滑稽为宗旨。”⑧这大概是游戏说的滥觞了。然而这种观点几乎否定了《西游记》深刻内蕴存在的可能性,实大可商榷。&lt;/i&gt;&lt;/p&gt;&lt;p
15px;"&gt;对于《西游记》主题意蕴特别是喜剧性意蕴的阐释无疑“前人之述备矣”,然而对于其“悲剧”性意蕴的阐述虽在评论中偶有所见,如:“孙悟空的大闹天宫最后仍以失败告终,它寓言般地概括了封建社会人民斗争失败的历史悲剧”⑨,但鲜见深入探讨。据此,笔者拟从三个方面对《西游记》主题的悲剧性意蕴进行探讨。&lt;/i&gt;&lt;/p&gt;&lt;p
</section>
</article>}

孙悟空成佛后地位比唐僧高,甚至说这是如来为了笼络猴哥,又说猪八戒果位最低,这都是不对的。

西游记结局,如来最后给大家的封赏是,唐僧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做净坛使者;沙僧为金身罗汉;小白龙为八部天龙。

从果位看,唐僧和孙悟空都是佛,猪八戒是菩萨,沙僧是罗汉,小白龙是天龙八部。

大乘佛教里,佛教果位从高到低,依次是佛、菩萨、罗汉,所以如果不算小白龙,沙僧是果位最低的,而唐僧和猴哥都是平级的佛。

如果一定要对唐僧和孙悟空的果位分个高低,那还是唐僧高一些。

第一个是佛祖是燃灯佛祖,他是过去佛,说白了就是上一个时代的佛祖,第二个就是释迦摩尼了,释迦摩尼是现在佛,然后还有一个未来佛,未来佛是弥勒佛,是佛家未来的接班人。

在原著第一百回,取经小组送完经回到西天,如来按功行赏,对唐僧的工作考评和人事调整是这样的——

“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

对孙悟空的工作考评和人事调整是这样的——

“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很多人不明白旃檀功德佛与斗战胜佛有什么区别,就像搞不清楚董事长、总裁、CEO的区别一样,一直以为前者高于后者。

其实,两人的职级完全一样,都是大职正果。但从含金量来说,孙悟空的斗战胜佛就高多了!

唐僧毕竟是如来的二弟子,金蝉子转世,而孙悟空一个天生天养的石猴怎么能比得了,唐僧有关系的。在一个方面孙悟空的斗战胜佛是排名最末的佛位。

唐僧的排名基本就是仅次于如来 弥勒佛 燃灯古佛之后的。

表面上看唐僧比孙悟空高,实际孙悟空的能耐和人际关系远远超出了唐僧。佛主在封佛时也考虑到此层关系。

唐僧:第一,唐僧是孙悟空的师付。辈份高一等。


第二,唐僧是佛主的弟子,唐皇帝的拜把兄弟。根正苗红。

第四,没有功劳还有苦劳,谁愿下凡界受苦。天界中也有名份。


孙悟空:第一,天地造物,命是天注定的。第二,孙悟空的师傅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天尊级的。在上界也是有头有脸面的。第三,孙有个性,好交好为。仙界、魔界、地下面的,都有结拜的好兄弟。第四,与各个佛、菩萨、罗汉等关系到位的好,称兄道弟。人脉广。

佛前一跪三千年,未见我佛心生怜,莫道尘埃遮佛眼,原是未投香火钱。

佛说他不贪财,那为何要受世人供奉?

佛说他不恶,为何容不得世人对其一点不敬?

佛说众生平等,为什么还分菩萨,比丘,护发三六九等?

吾等奉上敬意 ,供上香火 ,求去灾祸,一生能平平安安,佛却说 :世人多命 命中注定 天意不可违!

如即使此,我拜你等还有何用。

唐僧是孙悟空真正值得跪拜的师父,既然已经发心下跪无论以后孙悟空成佛后地位再比唐僧高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南无阿弥陀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弥勒佛和如来佛谁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