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公司是债权融资还是股权融资

股权不是设计出来的,它的来源在于你的“付出”

有人会提出:现在创业不仅要考虑商业模式、交易结构、考虑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还要额外去考虑股权?为何它还存在设计问题?甚至有人认为,股权设计是伪命题,能够获得的股权多少全凭自身“超强”的谈判能力获得,怎么设计并不重要。

股权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付出”,这个付出指的是金钱或劳动,只有付出了才能获得股权。并非靠纯粹的设计和谈判一步到位获得的。

而“设计”的意义在于为将来的谈判做铺垫而存在,关键解决问题“用什么思路谈”、“最后能达到什么目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股权结构设计”理解为吸收更多法务类专业知识,避免以后产生不可逆转的问题出现。

股权设计的十年前后对比:
从过去的债权融资作担保到现在的股权融资

十年前有这么两种现象:第一种现象,就是老板要么只有一人,股权登记的关系可能就是夫妻或者兄弟。这种股权结构不管比例如何,可能数十年都不会有变化,所以那时几乎不需要去考虑股权设计问题。

第二种现象,通过贷款、借钱为主要方式,即便是融资也会归为债权融资的方式来解决企业缺钱问题。而债权融资的最大特别是需要当事人进行抵押或某种程度上的担保。有一种“救急不救穷”的说法是更好诠释了“急说明还有还款能力,穷说明连还款能力都不具备”的过去现象。

十年后的现在是股权融资为主:

目前创业者绝大多数不再考虑向银行抵押担保借钱,更多考虑的就是股权融资。并且,大多数创业者认为,股权融资相较与债权融资的优势在于无需还钱,此说法无可否认,但真正意义上股权融资意味着创业者所有承担的责任比还钱责任更大,去到某个程度上,甚至还是需要面临还钱责任。

重新定义对“股权融资”的认知:所谓股权融资,本质是投资人愿意以未来的收益、以及自身所要承担的风险来换取创业者手上的股权。

实际上,初创企业绝大多数都还没实现盈利,甚至连商业模式都还没研究透彻,所以投资人愿意投钱的目的并非冲着创始人的企业资产、抵押物之类,而是愿意用未来的收益和风险来换取的创始人手上股权。

所谓的“估值”,并不是企业的客观价值:这种换取有对价吗?没有,我们所谓的价格,比如说融多少钱,愿意稀释多少股份,其实这个从法律上谈不上对价,因为这些都是大家自己估出来的,所谓的估值,并不是企业的客观价值。

从司法层面上,企业的客观价值是需要进行评定,采用的是司法评估。司法评估和企业去融资进行的估值在金额上是有天壤之别。企业的价值至少在现阶段是反映不出来的,但是我们因为用未来的收益去对它进行了估算,所以企业显得又那么值钱。

想做一个值钱的企业还是赚钱的企业?不管创业的你最终选择了前者还是后者,我的意见是,企业最终的落脚点肯定是既要赚钱也要值钱。

因为有了股权融资,将意味着企业必将迈入资本市场,而进入资本市场不值钱怎么可能?所以你们既要赚钱,又要值钱。只是有一个问题,我们是解决先赚钱还是先值钱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哪件事情离你最近,就先干哪些事情。千万不要干这种事情,就是只顾着值钱,不断地融资,最后反而一文不值。

股权设计的应用意义所在:企业是估出来的,用股权换回来的估值意味着新的股东加入,因为不停地有新股东加入,所以股权必须通过合理设计和前瞻规划避开问题出现,才是股权的本质意义所在。

了解股东的顶层设计必要性

「真功夫」因内部股权结构容易导致僵局发生,对半分的两人都要当老大,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动作越多就会引起麻烦。 

因为引入的是产业投资人,当该产业投资人并没有继续下去的想法之时,他找到了另外一个产业投资人并把股权转让了,最后沃尔玛成了一号店百分之百的股东,创业团队最终被迫退出。 

张兰并非净身出户,毕竟换回了十几个亿的现金,股权被出售是不得已而为之,对赌失败是最大的祸根。

股权需要设计重点围绕两个地方:

第一个,是公司的控制权问题,即持有人的表决权问题;第二个,就是利益分配问题。

我们更多会强调控制权问题。BAT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大佬股权比例并不高,但通过不同的设计安排,依然使得大佬们在这么低的股权领域的情况下,没有丧失对企业的控制。

股权搭建前的三个必要解决问题
关键词:注册资本、估值、风险、清算 

“2014年,新《公司法》修改了:企业注册资本可以随便报,不用验资,连过桥都不用。”

从风险的角度讲起,这里存在三个地方需要注意。

第一个,从注册资本的金额大小来剖析背后存在的风险

众所周知公司形式有两种,分别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者区别请自行百度),注册资本跟有限责任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举个例子,你选择注册资本为100万,公司有另一个1200万的债权人,你个人有一个1500万的房产,债权人是否能够要求你变卖个人的财产用来偿还他的债务?答案是可以的,偿还就100万。

反之亦然,注册资金的多少重点在于你自身多少的债务偿还能力,如果仅仅是认缴而没实际出资或者没有出完全,企业的负债你个人就有义务在这个额度范围内偿还。从法律上来讲,无论你的章程怎么写,如果公司欠钱了,而你又没有实缴到位的,那你就得在缺额的范围内面临着被追究责任的风险,而且法院是支持的。

第二个,企业的估值跟注册资本没有关系?

企业的注册资本和估值没有关系,但这个只能放到估值的时候去说,估完了,钱进来了就不是这个说法,还是这个例子,企业注册资本一千万,正好人家给你的估值也达到一千万,我想问,投资人出一百万能够获得百分之多少的股权?10%,没问题。

如果说你没有掏一分钱,但是投资人出了一百万,拿了10%的股权,我想问一下,投资人是多少钱1%股?10万块1%。当某一天公司要上市了,你要掏现金弥补这个责任,因为上市的时候你是不可能再认缴,必须要实缴了,你要掏多少钱?你的注册资本是一千万,你要掏一千万到公司,我想问,你的1%股是多少钱?10万。

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你的股价和投资人的股价是一样的,你就没赚它的溢价,你唯一赚的是你现在没有掏真假白银让人家先掏了,仅此而已。

我们通常说成立的企业过一段时间后续加入的人,他的代价要高于你。现在出现的情况是你引入的投资人跟你是同股同价,你没有获得任何的溢价。

如果你一开始注册资本是一千万,估值也是一千万,甚至还低了一千万的时候,你把投资人引入了,你说风险太大了,我想减资,减资没关系,你觉得可以吗?

可是投资人不答应。也许投资人会答应,这个跟人家答不答应没关系,关键在于合不合理的问题。问题在于你要搞清楚注册资本和估值之间因为它的问题可能导致的溢价是不一样的。

第三个,关于清算问题投资人今天投一百万,明天清算,就只拿20万,对方肯定不会答应,所以一般在A轮之后,都很注重一个权益,就是投资协议中间会对你的清算权作出一定的限定。

天使轮比较可爱,天使轮不太注重对赌,甚至有时候是钱都给你了,协议还没有。但是到了A轮之后,一般都是机构了,都有自己的风控。

1)公司如果要清算必须经过我同意,虽然我只有百分之几,通常过了股票表决权的三分之二就可以做出任何一项重大的决议,可是他会在你的协议中说,要想清算必须经过我的同意,这是他防止出现可能的道德风险。当然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是不会干这种事情的。

2)如果要清算,对方会把投资款拿回来,尽管投资人的股权比例只有10%,对应的财产份额只有20万,但是既使是清算了,对方也要把那一百万拿回来,防止出现这种问题。可能还有第三点,不仅要拿回本金,还要根据时间的长短,拿回预期收益。

“突出核心”和“留有余地”

第一,突出核心,即要有个主帅、领袖

不管是企业操作层面上,还是未来的融资层面上,相信投资人都是希望这个团队中间是至少有一名领袖人物的,而不是人人都老大,所以主帅一定要高配股。核心团队持股要这么看待,我说的核心团队不是公司成员和公司高管,而是联合创始人。

第二,留有余地就是创始人要有考量

特别是领袖和管理团队,要考量当天使轮进来A轮进来以后,手上还剩多少股权,不能忽略多少,抱着进来一轮是一轮的态度。要是过早丧失了对企业的控制权,连投资人都不答应。

所以你的股权如何去设置,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未来天使轮比如10%~15%甚至20%进来以后你还剩多少,A轮进来以后,你又还剩多少,你还能不能够把持住这家企业,还能不能带领这家企业继续前进。

采用股权激励的方式可以
但初创企业不适合全员持股


在大多数的企业都会考量用股权激励的方式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企业未来总是要走这条路,就会有个问题,股权激励的股权来自于谁,股权只有两个方法出来,第一人家转让的,第二增发的。

这两个来源你就要考量,谁来出,往往投资人是不太可能接受你的股权激励的份额从他身上割走,这个通常不接受。当然也有可能他会同意你的整体方案,他可能存在着被稀释,但这要谈。但至少在早期希望你能够自己留出来,不要寄希望于从投资人身上割取股权激励的份额,这个不地道。所以通常你预留一部分股权激励也是有必要考量的。 

两大避免,第一个避免平均分配;第二个是我重点要讲的,经常有人会说,动不动就是我要给我的公司老员工,我要给公司的中高层多少多少的股权比例,甚至是全员持股。

我指的是创业初期,创业初期不要干这种事情,原因有两个,第一创业初期公司估值不高,股权没有价值,你把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送给人家手里塞着,你觉得那是激励人家吗?

没有什么激励的成分,还不如给人家现金,没有激励作用的东西给了人家,但是反过来,那个股权对你可是很珍贵的,你想想看,你们几个合伙人算来算去,谈来谈去才谈出这么一个股权比例,这么珍贵的东西却丢给人家觉得不珍贵的情况下,你觉得有必要吗?根本起不到激励作用。

所以非核心创业者,在早期别急于把他装进去,除非你的企业真的到了足以可以支付股权激励的状态,再来考量。



}

投实君按:“不止于金融”,11月25日,中信银行在北京推出交易银行品牌——“交易+”,这是国内商业银行首家推出的交易银行专属品牌。

交易银行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国际大型商业银行,主要围绕企业日常业务需求,结合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收支付、结算、投融资、风险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新的交易需求要求商业银行从企业商业模式和交易链条视角创新银行服务,交易银行成为新形势下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改革逐步推进,交易银行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必然路径之一。

中信银行深耕交易银行领域十余年,在国内同业中最早提出完整明确的交易银行业务概念,2012年就发布了《中信交易银行产品手册》,并在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国际业务、资产托管等交易银行细分领域取得了同业领先地位,集团现金管理、票据库、电子票据、跨境人民币、B2B电子商务服务、互联网金融托管等业务均开创了业界先河。

此次发布的“中信交易+”是中信银行在互联网时代对交易银行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和扩展,将交易银行理论和实践从1.0时代提升到了2.0时代。

据中国电子银行网报道,就在一周以前的11月18日,中信银行联合百度发起设立直销银行——“百信银行”。如果说这是中信银行在零售银行领域的深度“触网”,那么此次推出的“交易+”品牌就代表着中信银行在公司银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又一重大举措——从C端到B端,中信银行全方位实施“互联网+”战略。关注投实回复“百信银行”收看《百信银行真来了!中信银行公告与百度合作设立直销银行

2015年9月,中信银行行长李庆萍为《中国金融》杂志撰写的封面文章当中,就鲜明地提出了中信银行要建设“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希望充分发挥中信集团金融与实业并举的独特竞争优势,以“大协同、大资管、大交易”为驱动,构建综合化服务平台。表明中信银行将建立以直接融资为主、银行信贷为辅,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相结合,传统结算与现金管理、资产托管等产品相配套的服务模式,实现综合回报的最大化。

围绕这个定位,中信银行重新整合业务条线,形成了公司银行、零售银行和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首先,公司银行板块的重点是巩固传统优势,加强客户经营体系、产品体系、营销管理体系建设,努力成为最佳融资服务银行。目前,公司银行板块是中信银行收入和利润的最大来源,这决定了中信银行将以公司银行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点。其次,零售银行板块的重点是要加快二次转型,强化客户经营,提高管理效率,努力成为客户最佳体验银行。“无零售不稳,得零售者,得天下、得未来”,零售业务将是未来可持续发展、基业长青的基础。最后,金融市场要成为新兴增长点,重点是加强产品创新,提高盈利能力,培育差异化竞争能力。金融市场板块业务具有资本占用少、风险分散、收益稳定、成长性高等特征,这将是中信银行轻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应对利率市场化和加强金融创新的主要突破口。

(关注投实在微信对话框回复 中信银行 收看《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信银行行长李庆萍:建设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文章全文)

话不多说,一图读懂中信银行“交易+”吧!

找资金、找项目、约大佬!

长按下面二维码加入投实圈子!


添加投实小秘书个人微信 :

带你加入投实CLUB高端交流群!

与上市公司大Boss 、金融高富帅、

}

[基本介绍/市场规模/主要参与者/未来的发展]

-借贷与融资类(债权/股权)

-支付结算类(跨境支付)


金融科技,以先进技术帮助提升金融行业运转效率的一种新业态,这几年已经成为全球投资人和创业者聚焦的热点产业。对于金融科技的定义,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给出了不同解释。

各大机构对金融科技的定义

由上可以看出金融科技都是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旨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改善客户体验、降本增效。因而本文认为金融科技是利用技术的手段推动金融行业创新,无论是创新业务模式、或是技术手段、只要是金融与科技相结合,都属于金融科技的领域。因而金融科技的架构可以按照层级分为基础架构层、技术层、应用层,其中基础架构层为金融提供数据架构系统服务,技术层是为基于相应系统提供为应用层提供专门的算法层面的技术解决方案,而应用层则对应着传统金融领域的各个环节和场景,为这些金融场景降本增效。

科技驱动金融早已有之,从金融IT到互联网金融再到如今的金融科技,技术一直推动着金融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这三个阶段也是技术不断升级的阶段,即金融电子化和信息化、金融网络化和移动化、金融自动化和智能化。

在金融科技变革的第一个阶段,金融行业将数据信息化、电子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第二个阶段,随着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传统金融的渠道产生巨大影响,使金融更便利、覆盖对象更加广泛,并进一步快速积累了大量数据;第三个阶段,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上在前两个阶段的大量数据积累,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

  • 3. 金融科技市场规模

根据Celent预测,2017年美国银行业IT支出为675亿美元。相比之下,金融科技支出占比30%,规模达199亿美元,年增速约8%。美国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三者资产规模比例约为55:30:15。按此比例估算,美国整体金融科技支出约350亿美元。而根据爱分析估算,中国金融科技市场规模约300亿元,只有美国13%,并按照公式金融科技市场规模等于GDP,金融占比,金融科技研发占比之积,而金融科技研发投入占金融机构营业收入比重一般1%-2%,按照中位数1.5%计算,测算中国金融科技潜在市场规模在1100亿元。尽管中国金融占GDP比重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较高,但是中国GDP总量仍在保持5%以上的增长,并且渗透率仅达到20%,因而中国金融科技潜在市场规模仍将会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会保持其增长势头。


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的分析主要针对金融科技的应用层和技术层展开分析,并根据相应架构由上而下展开分析。

金融科技的应用层与传统金融业务紧密相关。金融,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可以看出金融是一种伴随着价值流通的交易活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因而巴塞尔协会将金融科技行业分为借贷与融资类、投资管理类、支付结算类市场设施类,其中前面三类对应了本文的应用层,是对传统金融的资产端、资金端以及通道进行相应创新升级。

此类中主要包含了以债权融资为主的网络信用借贷模式和以股权融资为主的众筹模式,此类型主要是对金融链中的资产端进行创新升级,其主要定位于传统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的个人和小微企业等融资需求。

网络借贷包括个体网络借贷(即P2P网络借贷)和网络小额贷款,而根据其贷款场景的区别,又可进一步分为现金贷和消费贷。

网络信贷主要类型及业务

他们都是为了帮助传统金融中难以覆盖的长尾客户,基于大量行为历史数据,先进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算法,更好的经营风险,实现收益。传统金融中信贷过长的审批时间、复杂的面签流程以及所能覆盖的小范围对象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急需更为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

2015年,我国信贷人口渗透率仅为27.6%,而同时期美国信贷人口渗透率为82.0%。相较于美国的渗透率水平,我国信贷人口渗透率明显不足。同时,我国传统金融坚信“二八”法则,即20%的高净值用户可以带来80%的利润,从而忽视了剩余80%的普通客户,并且受到政府过度保护,存在业务模式僵化(过长的审批时间、复杂的面签流程、所能覆盖的范围对象小等)、风险定价能力单一等问题为新兴金融形式创造了发展空间。

传统信贷与新兴信贷的对比可以用以下表格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新兴信贷由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普及,使得其场景更加多样、形式更加灵活,因而单笔贷款额相对较小,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覆盖更加广泛的人群。

传统信贷 vs. 新兴信贷

1.1.2 债权融资-蛋糕有多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贷款余额不断增多,预计2018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将达到14万亿以上,贷款余额将超过134万亿。

近五年人民币贷款余额及增速

传统银行的信贷业务中,公司业务占其比例达到一半以上,并且个人住房贷款在个人住房贷款方面占据压倒性优势,这些都属于大额信贷,而对于那些长尾的小额贷款覆盖不全,并且大多数财报显示,零售贷款的平均收益率高于对公贷款;并且国家供给侧改革,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选择,消费需求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内在动力。而我国消费市场前景广阔,201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2万亿,绝对规模仍保持增长态势,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逐年增加,2017年达到3.64万元,为消费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而消费信贷,主要发挥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推动赊购赊销,有利于促进消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消费水平。近几年我国消费信贷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近两年增速迅猛。2017年末,我国消费信贷(不含房贷)市场规模达到9.8万亿元,占GDP的比例为12.32%,在含有房贷的消费信贷占总信贷比例也才在20%左右,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60%左右的比例,差距仍非常明显,未来我国消费信贷行业市场空间非常大。

1.1.3 债权融资-蛋糕谁来分

因而本文选择新兴并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消费金融作为主要分析主体来进行研究。

消费金融主体多元。消费金融服务商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消费金融,基础资产包括消费性贷款和信用卡贷款;第二类是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第三类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包括电商类、P2P类、分期购物平台、以及一些网络小贷公司等,这些主体虽未获取银监会消费金融公司牌照,但从事同质业务。

仍是消费信贷最主要的提供者,以线下渠道为主,主要是传统信贷的转型,注重产品创新和场景延伸。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产品包括信用卡和各种消费类贷款,由银行基于申请资料向客户发放贷款。其中信用卡占比较高,贷款余额在个人短期消费信贷中占比75%。信用卡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消费金融形式。通过信用卡,商业银行可以提供分期购物、账单分期、汽车分期等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与电商平台、线下商场、经销商、电视购物等合作,持卡客户便可通过信用卡进行各种形式的信用消费。个人消费贷款需要抵押和审批程序。客户需要根据购车、装修、旅游、留学等不同消费需求向银行提供申请材料,经银行对房产、收入等情况进行核实审批后,可以提款进行消费。相比而言,后者贷款额度更大,授信期更长。

从银行类型来看,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占比较高,而农商行、大型商业银行的占比较低。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模式

消费金融公司,是经银监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2009年银监会开始对消费金融公司进行试点,截止2017年9月已有22家开业。根据主导股东的背景,可分为银行系、产业系及刚诞生的AMC系,其中银行系占主导,这很大程度上由于商业银行参与或主导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在设立资质、经营管理、业务整合等方面都较其他机构更具优势。

(1)银行系:占比达九成,其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渠道优势,控股或参股消费金融公司,完善自身消费信贷层次建设。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可通过母行信用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

(2)产业系:采用驻点直销模式开拓二三线城市中尚未被信用卡覆盖的市场,或试水消费金融领域,提供信贷刺激消费者消费意愿,提升主营业务业绩,打通主营业务与金融服务业务,产融结合。

(3)AMC系:2016年1月华融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第一家由AMC发起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成立,华融消费金融公司将成为中国华融由公司业务向零售业务延伸、由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延伸的重要创新平台。

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提供消费贷款,也包括直接借款式和受托支付式两种业务模式。直接贷款式是消费者向消费金融公司申请贷款,审批后资金下放到消费者制定账户,由消费者用于消费;受托支付式式消费者在合作商户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通过申请个人贷款,办理消费分期,由消费金融公司直接帮消费者将资金支付给合作商户。相比而言,后者单笔额度小、业务推广成本高。

按照2017净利润排行在前五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有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招联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公司、苏宁消费金融公司。

依托互联网技术,电子化、网络化及信息化经营。互联网消费金融最早起源于大型电商平台或者依托于大型电商平台,典型例子有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互联网消费金融类型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依托于电商平台而设立的类信用卡产品,该产品可用于购买平台商家商品,例如京东白条、花呗;第二类主要面向年轻低收入人群,向其提供分期购物、取现、O2O商户交易、充值等服务,主要消费场景仍为电商平台,为现在主要的创业方向。

(1)电商消费金融 电商消费金融依托自有消费场景,用户在电商消费平台提出信贷消费申请后,电商消费金融公司审核用户申请后,用户就可以直接享受产品或服务。电商消费金融重在消费场景搭建,电商都有自身的销售渠道,小额便利借贷能够尽快实现交易匹配,简化手续,效率明显提高。这种平台更加贴近用户,更为简单快捷便利,提高了客户的接受度。

电商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模式

比如淘宝/天猫、京东、携程、去哪儿和唯品会等。

(2)互联网分期购物平台(P2P)主要以分期服务切入年轻群体,并汇聚流量到其电商平台,未来具备成为该场景最大电商的想像空间。并且也逐渐渗透到各种消费场景下,例如租房、买车、结婚等方面,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消费金融服务,其中3C行业在分期商品中受到用户偏好最多。分期购物平台并不拥有自己的消费场景,通过与其他消费平台合作,分期购物平台为客户提供消费信贷。因为没有搭建消费平台,分期购物公司将更多精力放在了产品的提供,更具精细化,也避免了消费场景的过于单一,抢占了消费金融支付端口,未来可能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P2P 平台是重要的资金来源。由于这些分期购物平台与大型互联网企业相比并不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而小额贷款、消费金融牌照的门槛相对较高,因此对接 P2P 平台以及 ABS成为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

互联网分期购物平台业务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总结来看,银行在线上发力较晚,触及长尾客户的能力、服务效率、产品种类和大数据技术能力相对劣势,但庞大的资金实力、大量潜在优质客户和成熟的征信体系使得商业银行能够通过自建或者合作逐渐弥补上述不足;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与商业银行目标客户群错位竞争存在的像是,具有小额化(银监会要求上限为20万元)、大众化、便捷化的特点;互联网金融公司,场景更为丰富多样,针对的客户更为广泛、申请更加简单快捷便利,大大提高了接受度。

1.1.4 债权融资-未来的蛋糕

消费金融已经进入终极决战,当前的竞争格局和80-90年代的美国相近,百花齐放,但终究会通过合并等方式形成相应的巨头机构。这个时候,一个新的玩家想要进入,难度较大机会较少。但是在一些细分领域的消费金融仍然存在机会,例如一些新兴的消费场景中诞生的消费金融,例如直播领域中诞生的消费场景等,细分垂直领域的机会在于对特定资产的精准定价能力和目标客群的风险识别、触达能力,迅速切入形成壁垒,实现资金成本、风险定价、运营模式的精确匹配。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股权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用途的广泛性,既可以充实企业的营运资金,也可以用于企业的投资活动。股权融资按融资的渠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开市场发售,即通过股票市场向公众投资者发行企业的股票来募集资金;另一类是私募发售,是指企业自行寻找特定的投资人,吸引其通过增资入股企业的融资方式。上市融资需要较高的门槛,而私募融资虽然门槛较低,但是投资人与创始人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并且周期较长。

众筹,是由发起人、跟投人、平台组成,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众筹有利于缓解小微融资难的问题,鼓励创新创业,有利于丰富投融资渠道,刺激金融创新,有利于引导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拓展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利于分散融资风险,增强金融体系的弹性和稳定性。

无论从概念上还是投资过程看,股权众筹与股权融资都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不过,两者在侧重点上是截然不同的。股权众筹可以看作是股权众筹融资的有效补充,对推动社会创新创业、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金融改革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众筹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小微企业融得资金,如产品众筹等,此时小微企业无需出让股权。

近几年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主旋律,国内传统融资方式来看,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一般性小微企业数量仅占总数的16.6%,比例较小,对创新群体的资本支持更是微乎其微,具有金额小、周期短、时间急、频次高等融资需求的创业创新群体对于社会多层次资本体系诉求迫切。预计2020年中国城市消费增长额中,87.5%来自中产阶级。而小众、追求品质、追求个性、喜欢网购等特性,符合众筹市场中创新厂商商品和服务的特点。

MediaShift的研究表明,到2025年,众筹业市值将达到930亿美元,将会是目前全球风险投资行业规模的1.8倍,而中国的众筹融资额有望达到460亿至500亿美元。

而在中国,2017年是众筹领域深度洗牌的一年,在监管趋严、规范发展的金融监管大背景下,非良性发展的众筹平台逐步退出市场,行业进入规范期,平台数目锐减,但是交易额基本和2016年保持一致。

国内众筹平台收入来源可以概括为四方面,即项目服务费、股权、投后管理服务费及增值服务费用。按其回报模式划分,可分为股权型、权益型、公益型和债权型。

债权众筹:我给你钱,你之后还我本金和利息,其实就是P2P借贷平台,投资者对项目或公司进行投资,获得其一定比例的债权,未来获取利息收益并收回本金。但由于P2P借贷平台这个话题比较大,所以一般也不包括在大众谈论的狭义众筹之中。

权益众筹:我给你钱,你给我产品或服务,仍处于研发设计或生产阶段的产品或服务的预售,面临着不能如期交货的风险。

股权众筹:我给你钱,你给我股份或分红,股权众筹主要特指通过网络的较早期的私募股权投资,是风险投资的一个补充。

公益众筹:我给你钱,你什么都不用给我,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做公益,通过众筹平台筹集善款。

近一年来,在奖励众筹(公益众筹)方面,中小平台由于缺乏创新力,盈利愈发困难,加之汽车类等众筹平台乱象迭出,市场洗牌加剧;在非公开股权融资方面,行业监管尚未明晰,互联网巨头旗下的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均暂停业务,但十九大以来政策利好不断,未来可期。而在投资项目数目方面,奖励众筹占比最多,股权最少,从投资项目数目和金额来看,股权众筹的单位投资额较多。

我国众筹平台主要分为两大方向,一边是涉猎多个领域的综合类众筹平台,如京东众筹和淘宝众筹等;另一边是不断涌现出专注农业、民宿、影视娱乐、汽车、房地产等细分领域的专业垂直众筹平台。

从众筹行业发展来看,行业呈现了明显的二八格局,优质平台良好发展,推动行业前行;同时,创新不足,缺乏特色,目标不明确的中小平台逐步被市场过滤。本质上看,平台作为众筹的居间方,一般只有融资成功后3%-5%的筹资额作为平台的利润,本身盈利能力较弱。同时,对于中小平台来说,给予项目支持的能力有限,吸引优质项目的影响力不足,而这些互联网巨头,更多是为集团本身拓宽自身生态链,并且他们在电商领域均高度成熟,好的产品可以再度商家获得二次回报。在股权众筹方面,其本质上属于股权类风险投资,风险高,周期长,并且目前处于无监管,项目信息不够透明,使得非公开股权融资无法快速上量,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聚沙成金的作用。

由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今后奖励类平台在综合领域上将进一步被互联网巨头占据主要份额,其余奖励类平台需要从垂直领域去切入,并且可以开发更多细分的垂直领域。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和健全,股权众筹的规章性、合法性可以得到保障,未来将会更好发挥小微金融的作用。在公益众筹方面,更多的金融科技的技术可以纳入体系中,提高公益众筹的透明度,提高公益众筹的可信度。

由于政策解禁,投资人选择、更换券商成本降低,未来互联网证券的重点将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互联网证券通过采用互联网经营手法,通过良好的服务体验,吸引大量用户,利用附加服务将流量变现。

2.1.2 互联网证券-蛋糕有多大

根据毕马威《2017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国内证券业全行业实现税后净利润人民币1,232亿元,行业利润主要受到行情影响以及佣金费率调整的影响。

2016年度国内证券交易所筹资额达人民币48,223亿元,较2015年度增加62%,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看,2016年的国内证券市场筹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1%。

从业务结构来看,资产管理业务收入的占比持续上升,而经纪业务收入逐年下降。

而与国外主要成熟的投行的业务收入组成相比,资产管理业务对于国外成熟投行的收入贡献较高,充分反映了国外证券公司吸引客户资金、主动管理资金的能力,而国内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占比较低,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自营及其他投资业务在国外成熟投行的业务收入中也占有一定席位,反映出国外投资银行稳定的投资能力。随着多层次证券市场的发展,财富管理、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一系列增值服务仍有可观的增长空间。

2.1.3 互联网证券-蛋糕谁来分

目前的互联网证券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券商以及第三方服务商:

进一步细化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传统证券公司互联网化:主要解决获客以及一些个性化服务。

新兴互联网券商:如老虎证券、富途证券、美美证券、黑牛证券、牛气股票、交易大亨等,这类机构本质上是连接国内股民与海外股市的网络平台。

炒股工具类与社区类应用:这一大类应用本质上是帮助投资者进行决策的工具,不过相关企业都在摆脱工具的定位,以工具为基础引入各类证券界主体,搭建生态,如围绕着工具和平台的用户,引入投资达人,提供投资策略,帮助投资者选股,引入券商实现导流切入交易,使平台不是用户可有可无、弃用成本极低的工具,而是连接投资主体的生态体系,吸纳更多的用户,保持粘性。其中一类是侧重于提供行情、交易、资讯信息,很多大型互联网都有类似的产品,如百度股市通、腾讯自选股、京东股票、蚂蚁聚宝上的行情查询、360股票、新浪理财师等;还有一些传统的行情软件如同花顺、大智慧、万得以及新兴的创业公司如牛股王等也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类是侧重于投资顾问的平台,包括投顾大师、爱投顾、跟投、好投顾、微量网 、慧理财、资配易、胜算在握、公牛炒股、金贝塔、仙人掌股票、股票雷达等,通过将专业投资顾问、基金经理、民间炒股高手等引入到平台,进行股票操作,对比收益率,打造炒股网红,吸引用户跟投。第三类侧重于投资社区,雪球网、牛仔网、东方财富网等。

股票配资服务:一些互金平台为股票提供配资服务。

根据易观的数据显示,第三方服务商的市场集中度相对于券商来说较高,以同花顺、大智慧、东方财富网为主导的市场格局,此三家占据了78%的第三方服务商的市场。

对于券商来说,低佣金率成为券商常态,券商将借助互联网,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社交互动、行业资讯等高粘度服务,提高客户粘度。为了解决盈利问题,资管业务是必然发展方向,券商利用智能投顾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以往高净值客户推广到长尾客户,进一步拓展资管业务。

而对于第三方服务商来说,行情咨询和投资策略是其主要产品,主要满足投资人基础信息、委托交易、投资工具层面需求,目前主要以代销基金切入市场。相对于券商来说,第三方服务商的优势在于前端客户流量,可以向券商、金融业务拓展,建立一站式金融服务,依靠金融核心服务获取收益,是第三方服务商发展方向。但是其弱势在于后端金融产品,目前资讯同质化严重,智能投顾被作为了差异化的主要手段,为投资者和金融产品实现双向匹配。

但相对于其他传统金融,证券的互联网化较早,而同时现在证券主要的服务场景更为单一,因而互联网给证券业带来的影响较烧,另外,证券业本身的高风险性以及周期性都影响用户的规模与活跃度,进而影响互联网证券的价值。目前的互联网证券领域创业主要还是集中于炒股工具与社区,无法直接切入交易,并且盈利模式较难建立起来。

2.1.4 互联网证券-未来的蛋糕

目前的互联网证券领域,基本还是券商主导。作为牌照方拥有交易席位,所有的交易必须通过券商通道来完成,其他领域都是辅助的角色。

而创业投资切入较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目前切入较多的炒股软件,开始通过帮助平台上的投资高手组建基金的形式切入交易环节,是个很有益的探索,但其收益率能否持续战胜公募基金,以及优秀的投资高手对于平台的依附性是否足够强都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

技术层面来说,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向比较多,包括客服聊天机器人、研究报告/申报材料的自动生成以及通过智能投资顾问的形式依据用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推荐合适的资产配置。另外,开发针对券商的SAAS系统,帮助券商进行客户管理、经纪人与投资顾问管理等,也可能是一个发展方向。

保险行业有五个关键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定价承保、分销渠道、理赔服务以及相关技术系统。将其流程化可以如下图所示,包括售前的保险产品设计、销售,之后当保户提出投保申请时进行核保后承保,以及售后的理赔工作以及其他相关售后服务。

保险各个环节的痛点还是很突出的,可以总结为如下图所示:

2.2.2 智能保险-蛋糕有多大

中国的保险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近几年市场更是蓬勃发展,从2001年至2017年,中国市场保费收入从2116亿元增长到3658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9.49%,并在2016年已经超越日本飙升至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安联经济研究所认为,尽管未来保费增加的速度可能会略低于此前水平,但未来10年中国市场年均保费增幅仍接近14%。

中国保险市场总体规模大,但与发达国家市场相比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衡量保险市场成熟程度的保险深度(保费收入与该地GDP之比)和保险密度(人均保险费额)这两个指标上,分别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6%、53%,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2016年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保险密度还有6-11倍的发展空间;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保险深度也不足美国的60%,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2.2.3 智能保险-蛋糕谁来分

正如上文总结的,保险的市场规模很大,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痛点,可以被创新的内容较多,机会也相对较多,并且都属于起步阶段,竞争格局尚未明朗。

2017《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对保险科技领域的相关公司排名如下:

若进一步细化,按照各个产业链环节的玩家划分可以参照保险科技的行业报告。

根据埃森哲的报告,全球的保险科技投资中,营销与销售渠道方面的创业,其融资金额相比其他细分领域处于领先的地位,占全球金融科技融资金额的一半以上(53%),可以看出利用互联网进行获客的方式得到了资本的认可,此环节也是互联网介入较早的环节。而从中国的投资来看,也呈现了相同的情况,近几年,50%左右的金融科技领域投资都流入了营销与销售渠道方面的创业。如何在销售过程中,进一步匹配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个性化、定制化的销售服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作为保险最根本的产品设计而言,是需要和销售渠道紧密相关的。此环节中,相比于国内的产品类型,欧美国家的产品更为多样,领域切的更为细分。因而从合适的垂直细分行业切入市场,培养客户习惯和粘性,从而进一步纵向或横向深耕是中国未来此方面创业的主流发展方向。而作为客户满意度最差的售后理赔环节,利用技术优化的空间更大,但是对于新技术要求也较高,所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欧美国家,此环节相对于产业链其他环节发展阶段较为初步,但提升空间也更大。

2.2.4 智能保险-未来的蛋糕

在产品设计环节,基于新技术的创新使得保险产品更加场景化、个性化,并能够更好的服务长尾客户,同时,新出现的互助保险,也使得保险更加灵活,能够更好的服务长尾客户,并且风险可控。但目前,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无论是普通保险或者互助保险,中国切入的场景都相对单一,未来可以将场景进一步细化、新颖化,同时细化目标客户,培养客户习惯,提升客户信任感,从而进一步垂直深耕或横向深耕,实现进一步盈利。

销售环节,是目前发展较快的环节,也是保险科技公司切入最多的环节,此环节主要是利用流量进行获客,而这正是互联网的优势所在。单就流量来说已经,一些早期成立的公司已经瓜分头部流量,但是传统的网络分销方式已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更多公司开始转向智能推荐和顾问的方向,此环节中诞生了一些新型公司,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并以智能保险顾问的形式切入此市场。

投保后的服务优化环节,是目前客户满意度最低的环节,也是一些新技术可以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相对于欧美市场,中国此领域中发展还较为初期,格局并不明晰,各个高科技赋能公司仍有巨大的机会。而其中的智能客服环节,基于通用性的客服公司格局较为稳定,今后可以进一步从保险专业化的角度切入,结合保险产业链的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客服。

综上,中国保险行业的市场空间巨大,且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新兴技术的发展,如大数据或人工智能等,能优化传统的保险业务流程,实现降本增效,从而带来保险行业的增量市场;市场本身的发展和基于新技术的创新,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保险科技行业的发展驱动力。与美国相比,保险科技的产品设计、销售、投保后服务等环节均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都是创业投资值得关注的重点领域。

互联网支付结算类公司主要指市场上第三方支付服务公司,这是一项需要牌照开展的业务。第三方支付业务可以分为对企业客户的大额支付服务和对个人、小企业客户提供的小额支付服务。而随着近期网联的成立,所有的支付又都受到央行的统一监管。

第三方支付相对于传统支付方式来说,突破了支付在地域、时空的限制,保护了客户的隐私性,并且更为个性化以及便利,因而近几年发展迅猛。

3.1.1 第三方支付-蛋糕有多大

近几年,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渗透率超过80%以上,其中移动支付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占第三方支付的60%以上。

第三方支付综合交易规模

3.1.2 第三方支付-蛋糕谁来分

按照市场份额算,形成了两大巨头支付宝和财付通垄断局面,这两家支付巨头共占86%份额,组成第一梯队。8家知名支付企业:拉卡拉,易宝,联动优势, 连连支付,平安付,百度钱包,京东支付和快钱,瓜分剩下13%,组成第二梯队。其他的257张支付牌照市场交易额仅1.4%, 大多有牌照支付企业都处于无业务状态。

根据以上公司,可以将目前国内第三方支付的企业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1)以C端消费者市场为主的巨头:此类中支付宝和财付通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2)以服务集团内部业务为主的子部门:此类集团内部业务体量大,例如新美大、苏宁、国美等,他们主要为自身内部业务服务。其中表现较为出色的是平安壹钱包。

(3)面向B端企业的技术服务商:除了以上两类公司,其他第三方企业,要么面向垂直细分市场,要么向技术服务商转型。其中垂直细分市场也将受到用户使用习惯的影响而被巨头渗透,而企业服务市场的利润率要比第三方支付手续费高,由于更换供应商的机会成本较大使得业务相对稳定。

企业服务端,目前细分行业公司依然较多。由于企业大额支付对于成本和便捷性要求没有对C端产品的要求那么高。反而对安全性要求更高,所以企业端大额支付市场将长期独立于个人端支付市场。而且不同行业地区对于支付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企业端支付市场将来的竞争也将以行业区域布局为重。并且企业面对众多的支付接口和系统,如何优化和管理是个问题。

个人支付方面,两家寡头在用户规模上的巨大优势和用户对其产品的巨大黏性预计将慢慢蚕食细分市场,新进者很难有突围的机会。第二梯队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深耕垂直行业、积累行业数据和业绩品牌,巩固了自己擅长的领域,也拓展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空间。

3.1.3 第三方支付-未来的蛋糕(跨境支付)

而不同于境内支付,跨境支付的竞争格局尚未明了,各种新技术如区块链、人工智能都可以赋能跨境支付,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国内现在主要有四种主流的跨境贸易模式,传统B2B贸易、平台型B2C,自营B2C,小额B2B。

传统B2B出口贸易是跨境贸易中的最主流模式,其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海外的品牌商经过海外供应链中的跨境贸易一级代理商,找到香港等贸易中心的二级代理商,直接给国内代工厂样品生产,但也存在品牌商或者渠道商直接和代工厂签订采购合同。

而传统跨境贸易主要采用直接支付的方式,即经济活动中的当事人双方直接通过银行发生关系的支付,一般包括汇付、托收和信用证三种模式。

汇付一般用于支付数额较小的支付场景,汇款主要是由银行和专业汇款公司承担,银行收到汇款人申请后,以SWIFT多种形式将前由国外汇入行解付给收款人,通过银行进行汇款,流程复杂,费用较高,汇款金额相对较高,而汇款公司流程间接,费用更为低廉,但是汇款金额相对较低。

信用证方式一般用于大额支付场景,由两家银行作为买卖双方的保证人,因由于信用证模式对买卖双方的保护,使得信用证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支付方式。

传统贸易时代,一般贸易多为大宗进出口业务,资金往来次数较少,且计划性非常强,因此交易双方采用银行间的国际结算业务,就能合理安排资金。

综合型跨境B2C贸易模式相对稳定,此类平台主要提供交易信息、物流管理、纠纷处理、在线支付等多种服务。

此类交易中,参与者较多,单价小但数量多,直接支付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此类跨境贸易,因此国内第三方跨境支付机构和跨境收款企业以及国外支付机构,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其中换汇环节是关键环节,机构可根据跨境电商平台数据对单换汇。

自营跨境B2C平台主要将国内商品销往海外,主要的服务包括交易、物流、支付等,此类平台一般由平台独立经营、选品、质量更有保障,但此类平台前期投入大。

此类额平台一般拥有海外账户,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为此类平台办理换汇转账业务,将平台的资金从海外账户转至电商平台国内银行账户。

小额跨境B2B贸易直面众多海外小商家,此类小商家客单价低,对接小商家可以将贸易成本大大节约。

此类交易中,主要的障碍在于换汇对账。目前海关对于此类平台,允许通过在海外成立渠道公司来解决等。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高频次、小额化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对跨境支付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安全便捷、简单易用,结算速度快,交易成本低。银行国际结算和小额汇款等传统支付方式周期长、频率低等弊端被放大,难以满足各方需求,成为制约跨境商业往来的一大瓶颈。

其中换汇是第三方支付的核心业务,方式可以分为付汇和收结汇。

而目前手续费和支付解决方案是第三方跨境支付的主要收入来源, 汇率差则是其非常规性收入。

近几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量保持高位稳定,2017年贸易总额达到27.79万亿,比2016年增长14.2%,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而贸易顺差2.87万亿元,进一步收窄14.2%。

2015年外管局的跨境支付新政,令支付机构成本降低,更多的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了跨境支付市场,带动了行业整体费率降低,对跨境贸易正向促进作用明显。

截止2017年年底,国内共有跨境支付牌照30张,主要集中在货物贸易行业。

未来,跨境支付可以逐渐摆脱单一通道模式,逐渐接入跨境贸易平台中更多的需求,部分厂家开始和跨境产业链中的服务机构合作,从出口退税、到报关的三合一,再到跨境仓储物流解决方案;同时基于换汇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利用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再此处发力;同时未来小额B2B跨境支付,更为小额、灵活、快捷,而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更为适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权投资与股权融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