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寓言叫什么?内容怎样讲?作者是谁?

寓言两则《自相矛盾》《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2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坚固戳不穿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言两则《自相矛盾》《画蛇添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一直担心自己会遇到鬼,每当他听到一丝风吹草动,或者老鼠爬行的声音,就会以为鬼来了。
这个楚国人的弱点,无意间被一个小偷知道了,于是,小偷就在深夜爬上楚国人的院墙,故意发出鬼叫般的声音吓唬他。楚国人听到怪叫声,吓得蜷缩在床上,浑身颤抖着不敢动弹,小偷就趁机溜进楚国人的屋里,将他家的财物盗窃一空。
有个人听说楚国人家里被盗后,打趣说:“你家的东西该不是被鬼偷走了吧。”虽然楚国人对家中失窃的事情存有怀疑,但还是觉得是被鬼偷走了。
没过多久,官府人员在小偷家里找到了楚国人失 窃的财物,可是楚国人却认为,这些东西是鬼偷走后 转交给小偷的,并不是小偷盗取的。
}

故事概括:叶公好龙的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叫叶公的人很喜欢画龙,龙王知道便很想见见叶公。叶公见了真正的龙王,下了一大跳。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我们现在讽刺一些好大喜功、不误实际的人都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那么,历史上的叶公好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则故事带我们的启发有哪些?

  • “叶公好龙”说的是一个春秋时期的故事,叶公是楚国叶县的一个县令,大家都知道他喜欢龙,收集了很多关于龙的东西和书籍。他的衣服上和被子上都是采用龙的图案,家里使用的酒杯、茶杯都带有各式各样的龙的图案。

  • 每次叶公与人聊天,就会对大家说自己是多么喜欢龙,自己又搜集了多少关于龙的记载等等。
    天上的真龙得知人间有个凡人这么信仰自己,非常感动,觉得自己应该做出一点回应,表示对叶公的鼓励。

  • 某天龙就从天上来到了叶公家里,龙头搭在叶公书房的窗台上,龙尾伸到了大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不仅没有激动,反而是转身就跑,吓得魂飞胆破,惊恐万分,浑身筛糠一样地哆嗦,控制不住自己。

  • 所以世人就说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只是他自己以为自己喜爱,做出了喜欢的样子,把自己都骗了。这个故事也讽刺了现实中只会唱高调,却不做实务的人。

  •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寓言这个词怎么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