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蓝盔国防教育基地有没有篮球场?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

“中国蓝盔”彰显大国担当

罗杨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连长米秀刚——

正在热映的中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电影《蓝色防线》,记录了中国维和步兵营保护南苏丹当地难民营安全的真实故事。三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我,就是在这片红土地上筑起“蓝色防线”的维和官兵之一。

为了制止暴力犯罪、掌握安全形势、显示联合国存在,维和步兵营要在联合国营地和难民营执行观察警戒、武器禁区巡逻等常态任务,此外还有长短途巡逻、城区巡逻、武装护卫等临时任务。要说最艰难的,还要数长途巡逻。最远的长途巡逻单程有300多公里,且路况极差。我和战友们每天迎着朝霞出发、披着星光歇脚,途中还要面对战火的威胁。

2017年8月的一次任务中,步战车车队行经一处密林,突然被四五十名武装分子拦住了去路。对方每个人都荷枪实弹,身后还停了辆架着重机枪的皮卡车,现场气氛异常紧张。我一边迅速向上级报告情况,一边命车队所有人做好战斗准备。

这时,对面一名指挥官模样的人带着十几个人端着枪向车队靠近。我带着翻译迎上前去。一番交涉才明白,由于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持续交火,双方地盘并不固定,车队经过的地方,现在已经被反政府武装控制。经过耐心沟通,气氛慢慢缓和下来,对方最终让开了道路。

“我的两个儿子能不能跟你们走,加入中国的维和部队?”一位当地居民提出的这个无法实现的请求,令我至今难忘。在南苏丹维和,任务越是艰难越是危险,维和军人越能体会当地民众的无奈和不易。“你们过来巡逻,我们就安全了,不再怕抢劫偷盗。”当地民众这句话蕴含着感激,也饱含着期盼。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想,在海外维和战场筑起“蓝色防线”,是重大的任务,更是播撒希望、带去和平的行动。

赴马里维和部队指挥长刘勇——

我先后在苏丹、南苏丹和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每次回国后,都会把获得的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收藏进一个小抽屉。3枚勋章边上,还静静地躺着一罐沙子、一块石头、一根羽毛。

2009年1月,我作为中国第2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组长,第一次踏上了维和征途。

当时,中国大使馆决定为当地援建一所中苏友谊小学,施工任务交给了工兵分队。为了让孩子们早日坐到教室里上课,我和战友们加班加点施工,有时饭都顾不上吃。但每次看到工地旁当地群众期盼的眼神,我们就又充满了干劲儿。任务期结束前,学校终于建成。回国时,我用一个蜂蜜罐装上当地的沙子带了回来,感到甜甜的和平味道一直流淌到心里。

2015年1月,我担任中国首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副营长,再一次踏上了维和征途。一次长途巡逻途中,步兵营接到当地村民的求助,希望将一位腿部受伤的老人送往医院。那段时间,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正在激烈交火,外出行动面临危险极大。我带着翻译和双方多次沟通,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与理解。医生说,如果再晚来一天,老人就要面临截肢,甚至有生命危险。

这一次,我带回国一块光滑透亮的石头,和那块营门口刻有“中国营”的巨石形状特别像。我想,这块迷你版的“中国营”石头是一种纪念,但更多的意味着一种坚持。

2019年5月,已经年过40的我第3次出征。这一次,我担任的是中国第7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指挥长兼警卫分队队长。巡逻、警卫、护卫,是我的日常。近3公里的巡逻线,我穿戴着厚重的装备不知道走了多少回。每当看到当地民众朝中国军人竖起大拇指,我就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值得。

从马里归来时,我带回了一根飘落在营区路边的珍珠鸡羽毛。捡起那根羽毛时,我想起了在海地地震中牺牲的维和女警察和志虹的那句话:大千世界,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

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飞行员赵嘉文——

赴苏丹达尔富尔执行维和任务期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协助飞行员勇闯反政府武装的盘踞地点——迈拉山地区,执行救援任务。

2018年9月19日,我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收到联非达团司令部通知:迈拉山地区因连续降水导致山体滑坡,前往救灾的坦桑尼亚维和部队被困于苏尼地区,请做好空中支援准备。

山区飞行,条件恶劣,任务区域无导航、无地标、无气象数据。这些困难都还可以克服,最让人担心的是安全形势——反政府军宣称,会击落一切进入迈拉山地区的联合国飞机。根据联非达团的安全评估,该地区是风险等级最高的“5C”级别。

尽管如此,分队仍迅速做好了救援行动预案:一个机组先期进行航线勘察,明确友军受困位置坐标,第二个机组展开物资投送。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却迟迟收不到进入“禁飞区”的批复,救援计划一拖再拖。在此期间,分队频频收到友军部队的实况通报:油料告急、食物告急、药品告急……

24日晚,分队收到了飞行命令。次日上午,第一架直升机立即出动前往救援。

在营地里,地面指挥组通过机载卫星终端回传的信息,实时监控直升机的航迹。屏幕上曲线的变化,牵动着在场所有人的视线,也牵动着大家的心。当看到直升机盘旋建立航线、飞行速度降至0时,作战指挥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太好啦,我们成功了!”

此次任务历时2天,共计飞行10个架次,运送了2.5吨救援物资,并将6名病患转运至超级营地内接受治疗。联合国对这次行动给予高度评价,称赞我们是“联非达团不可或缺的航空力量”。

其实,分队执行任务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挑战。苏丹的旱季,平均每两个星期便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沙尘暴。有一次,我作为机组成员驾驶直升机运送人员从任务点返回时,就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我们保持最大速度飞到距离我们最近的备降机场,才脱离了危险。

让和平之光照亮任务区每个角落,是分队全体官兵的共同心愿。在距祖国万里之遥的地方,我们全力履职担当,展示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中国战鹰,时刻准备为和平翱翔!

赴黎巴嫩维和医疗分队队员罗杨——

“当你从这里走过,一定会与来时不同。”

踏上黎巴嫩这片土地时,一位即将回国的战友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回顾参加维和任务以来走过的道路,这句话竟是如此深刻而清晰。

我的身份是任务区首位中国女新闻官。不过,工作中往往一切都得靠自己。一开始连“左右声道”“推拉摇移”等术语都不懂的我,愣是在出国前硬着头皮,用不到7天时间速成了电视新闻采编播“一条龙”技术。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技术参数、拍摄要领、快捷键,甚至还画了好多草图,生怕有一丝遗漏—关键时刻,它将是唯一能为我解惑的“老师”。

都说宣传工作离不开“吹拉弹唱、打球照相”,8个月时间,我几乎练成了“十项全能”。我还在分队领导支持下,创办了双语维和刊物《八一蓝盔周刊》,将中国维和医护人员的风采展示给联合国工作人员、当地民众以及维和友军。

回国后,这段经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段宝贵记忆。然而,维和带给我的馈赠并没有到此为止:回忆维和生活的文章获得中国军网征文一等奖;维和期间拍摄的一张照片获得全军摄影大赛年赛银奖;参与编排的舞蹈《维和天使》获得第八届全军“战士文艺奖”创作、表演双料一等奖,还斩获全国业余舞蹈门类最高奖“群星奖”……随着眼界的开阔、思维的拓展、格局的提升,自己也变得更加成熟:外事活动不卑不亢、重大场合心里不慌、处理棘手问题从容不迫……

国外走一遭,也是从他乡回望故乡、从异国认识祖国的过程。在黎巴嫩,每每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总会热泪盈眶,看到五星红旗也别样亲切温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随解放军援鄂医疗队为拯救生命出征。面对突如其来、生死未卜的考验,维和经历让我再度生出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敢打必胜的信心。

在武汉期间,我不止一次回想起维和那段经历。这两次任务,都在世界看中国的聚光灯下—你怎样,你背后的中国就怎样。抗疫胜利回撤时,我背着背包轻松走过写有一个巨大“胜”字的展板。那一幕被记者抓拍下来并传到网上,引起网友热烈关注。其实,我内心深深感谢那段维和的经历—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都有一个声音在鼓励着我:“当你从这里走过,一定会与来时不同。”

(节选自《解放军报》)

}

6月26日,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南宁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党支部开展“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党史现场教育活动,党支部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部分教职工到广西蓝盔国防教育实践基地体验二万五千里长征文化,重温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铭记党走过的光辉历史、付出的巨大牺牲,从伟大的长征精神中汲取砥砺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体验活动开始前,支部宣传委员颜贵东组织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仪式。面对鲜红的党旗,苏凤鸾书记带领大家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大家庄重肃穆,用铿锵的语调,响亮的心声,向党庄严承诺。

苏书记向新党员王素泉、颜浩两位同志表示祝贺,希望全体党员同志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重走长征路追寻红色足迹

在体验现场,全体人员精神饱满,进行重走红军路授旗出征仪式。通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突围、湘江战役、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等的模拟体验,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感受共产党人在那段峥嵘岁月的铁骨铮铮和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红军战士们身披长征装备,冲破重重包围,感受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这一标志着长征之路正式开始的历史事件。

“十年不饮湘江水三年不食湘江鱼”。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所有红军战士强渡湘江,前赴后继,向死求生!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环节中一场重要的战役。所有红军战士于弹火密布的铁链区间夺下桥头。

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军委干部团接到抢夺皎平渡的任务。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红军依靠七只小船巧渡金沙江。

参观教育基地感受国防力量

一辆水陆两栖坦克运兵车、一辆“半人马座”轮式装甲车威风凛凛地挺立于操场。教官对坦克性能的介绍让大家感受到祖国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忍不住与坦克“亲密”接触,合影留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滋养党员成长的精神养料,全体党员同志重温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大家从精神上经受了洗礼、情感上受到了震撼、思想上得到了升华。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以更积极的态度行动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编辑/刘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国防教育训练基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