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同的人戴助听器效果却不相同?


· 超过5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一、助听器效果与患者发生耳聋时间的长短有关。如果人长期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那么人的听觉系统对应的神经和大脑皮层负责处理的听觉信息区域功能产生了相应退化,患者对声音的敏感度下降,从而导致言语识别率降低,就会出现听得到却听不懂的情况,此时佩戴助听器的效果相对就不明显了。
二、助听器增益不足。助听器是通过声电转化,对患者的听力提供补偿,如果选择的助听器功率不当,会导致助听效果不理想。比如轻中度耳聋患者使用超大功率助听器或者受话器会导致本底噪声和环境噪声过大,从而影响使用效果。重度听力损失患者使用小功率受话器的话,会导致增益不够而达不到助听效
三、助听器种类选择不当。
若患者重度耳聋,但为了隐蔽性需求,仍然坚持选择隐性深耳道式定制机,那么助听器的输出功率显然不够,助听器的效果也就不好了。
四、患者的期望值过高。
助听器的佩戴效果其实是件很主观的事情,期望值过高会导致患者心理出现落差,有时候即使通过听力测试,显示佩戴助听器比不佩戴时听力已经有显著提升,但部分用户仍然会主观上感觉助听器效果不佳。


· 超过2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您好,影响助听器选配效果的因素
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损失程度往往能决定选配助听器的效果和使用寿命。轻度和中度听力损失者在近距离对话时还可以,但会出现替代用词和曲解,助听器对他们来说非常有效;中重度听力损失者能听清大声,但在噪音环境下听力较差,他们的残余听力尚可,佩戴助听器的效果较好;重度听力损失者能听到大声和近的声音,甚至能听到某些环境噪音,但分辨率差,佩戴助听器的效果并不理想;极重度听力损失者佩戴助听器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其残余听力和程度,即使戴上助听器,主要还是借助于其他感官来帮助听声,效果差。
2、 听力损失坡度,绝大多数听力曲线都是较平坦的,逐渐上升或下降,佩戴助听器效果好;而陡降型、深盘型或不规则型则少见,效果不理想;低频骤降和岛屿型的更是罕见,效果差。3、 听力损失性质,传导性听力下降者比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者在言语识别上更能受益于助听器,因为传导性听障者毛细胞未受损伤,只是听力动态范围上移;而感音神经性听障者,由于蜗内或蜗后病变,导致感音障碍,残余听力减少,因此效果不理想;混合性听力损失的佩戴效果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中枢性和非器质性听力损失听障者佩戴助听器几乎无效果。
4、 分辨率得分,也是决定助听器选配效果的一个元素。≥90% 效果好;70-90%,有轻微的改善;50-70%,有实质性的改善;≤50% ,效果不理想。
5、 助听器质量和选配师的技术水平对于助听器选配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康复时间和家人朋友的支持,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听力不好很多人选择了佩戴助听器,而很多人配戴助听器后不知道自己的机器是否达到很好的效果,还有些人期望值很高觉得戴上助听器要比正常人的听力还要好。其实助听器和眼镜不一样,因为后者很容易证实其效果:站在一米远,看到的字越小,效果越好;而助听器则大不一样。能听得到的声音,不一定效果就好,譬如许多便宜的助听器,其实功率很大,很容易听到细小的声音,不过,同时还能听到许多噪声,反而听不清楚说话的声音。怎样对听障者描述助听器的效果?大多数地方验配师比较专业,不过有些验配师虽然给患者讲,配好助听器后,一定要验证其效果如何。问题是这些效果是什么?有的验配师站在一米远,捂住嘴说一些,然后让患者重复,如果重复正确,效果就好;有的验配师则要先进一些,用助听器分析仪,测试助听后的阈值,在给患者讲解言语香蕉图,问题是说了半天,患者还是云里雾里,难以理解。随时间变换,对效果理解也变化不同的地方对于助听器效果的理解不一样,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很难统一。到底助听器的效果是什么?有公认的标准吗?其实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答案也不一样,尤其是随著技术改善,我们对于助听器效果的理解也不一样。早期助听器专家认为能恢复患者的听力阈为效果,后来意识到应该是患者能听到舒适的声音,而现在专家普遍认为应该是能听到的言语声音。助听器效果至少从三个方面来考量:根据刚刚出版的《成人助听器的使用》一书,国外的学者总结了,在今天数字助听器技术时代,助听器效果至少必须从三个方面来考量:一、是助听器使用者对于助听器效益和满意度的个体评价,比如使用助听器评估量表的,以此界定助听器使用后的益处,以及患者是否对其满意等;二、是患者对于助听器使用频率的评估,显然助听器用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一般只要助听器每天使用达到三分之一时间为宜;三、是患者在不同聆听环境里,对于言语的理解,尤其在嘈杂的环境,如果患者依然能顺利交流,助听器效果显然不错。 总的讲,评估助听器效果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同时也因人而异,不过,只要患者能从上面三个方面来考量自己的助听器,可以比较客观地和准确来界定助听器的效果的

这因为他本身的听力损失重、言语分辨率不好,如果助听器的性能差,那助听器效果就更不会好了。

助听器效果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首先要找出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好的。
2、调试不得当,补偿不到位?
3、长时间听力衰退导致语言辨识度下降,听见却听不清楚?
4、听力过重,期望值太高?
等等好多因素都专会导致助听器效果不理想,建议您找您的验配老师寻求帮助,助属听器售后是非常关键的,希望能帮到您。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测试的左耳平均听力80分贝,右耳平均听力100分贝,属于感音神经性听损。


才开始,老人家非常排斥佩戴助听器,也许他是不习惯。时间久了,爷爷再也没闹着摘掉助听器,现在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去公园下棋、市场买菜都能听清楚别人说的什么,这样对他来说是追求一种听力的舒适。配备助听器时,在专业人员的调试下,给他做了言语测听,基本满足了爷爷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

试戴了一周左右,卖家给爷爷打电话做了回访,细心询问了助听器的使用情况,爷爷在电话里非常高兴的说,这个助听器非常好,现在听的非常清楚,看电视也不用开那么大声音了,以前不知道助听器这么好,都是听别人说不好,没有自己来试试,要不几年前就配了……

爷爷的一番话,让全家人听了后很欣慰,爷爷终于可以摆脱听不见的困扰了,以前我就是趴在他耳朵前喊着给他说话,现在正常说话就可以。

如今,和爷爷一样的老人家多得是,对于他们听力下降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年轻人一定要随时关心老人家的身体状况,如果发现听力不好,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补救。久而久之,如果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他心理也受到影响,主动沟通交流的次数也变少了,整个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对老人的身体健康非常不利。

最后,希望和爷爷一样的爷爷奶奶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老年人带上助听器之后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A:佩戴助听器之后悄悄话还是听着累?

B:带着助听器一到菜场吵得受不了?

C:刚配的助听器,在听力中心听着很好,但是带回家几天,就发现听外面的风声特别大!

这些是我们临床中大部分反馈“效果不佳”的佩戴者们遇到的情况,但事实上,这些情况绝大多数的原因是这样的:

很多人都觉得,助听器带上之后就可以和正常的耳朵一样,但事实上作为医疗辅助器械,助听器并不能替代真正的耳朵。一般助听后的听力阈值也只能尽可能接近正常范围(0-20dB),而我们悄悄话声音大小在30dB左右,此时对于我们助听后的耳朵来说,听到的声音可能正好在听阈值上下,就像听力正常的人(0dB)听0-10dB响度的信号声一样,此时有“听着累”的感觉,很正常!

其次,在我们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个概念:信噪比,即信号强度与噪声强度的差值,信噪比=信号强度-噪声强度。我们的生活环境噪音的存在,也是让我们聆听变得“很累”的因素之一,因此,并不能凭借“佩戴助听器之后悄悄话还是听着累”就来判断助听器效果不佳!

未进行科学的四周康复计划

人们的大脑具备重塑性,对于处于听损状态导致接收声信号异常减少的听觉中枢而言,佩戴助听器之后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与锻炼的,通过不断的声刺激重塑听觉中枢的功能,才能让我们的聆听变得更加清晰,这就好比受伤骨折的腿进行矫正治疗之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复建才能更好的恢复。

助听器的选配是一个“私人订制”的项目,每个人的听力情况不尽相同,其选配调试的影响因素也众多,比如:听损程度、听损持续时间、听损的原因、对聆听的需求等等,因此,在经过初次调试(按照每个人的听力损失程度以及对应的调试公式)之后,仍需要经过数次精细调节,才能让助听器更“贴合”自己的耳朵。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设备已经帮助加快这个过程,如真耳分析。

因此,在选配助听器,还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助听器、正确进行四周康复计划、进行科学的助听器调试。此外,有条件的情况下,更建议进行助听后言语康复训练,人为的创造足够的言语信号刺激听觉中枢,加快中枢的重塑效应,可以更快的适应助听器带来的帮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常人戴助听器是什么感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