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生手机成瘾怎么防沉迷?

每个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就如手机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一样。在当下这个社会,手机俨然已经成为我们人体的“器官”,走到哪里都需要拿着。虽然手机能网上付费、百度导航、倾听音乐,通讯交友,但也有不良信息的侵蚀,诱惑着自控力、意志力不强的孩子们沉迷网络,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近来,教育部也颁发了一则通知,是关于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明确了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无独有偶,管控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方面,我国这则通知并不是个例。在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通过立法或者其他形式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者课堂,有的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使用手机,芬兰甚至是禁止向初三以下的学生销售手机。

手机对于孩子们来说真的宛如“毒瘤”吗?我们该如何管控孩子们使用手机?在市场上也涌现了不少协助孩子绿色上网的手机应用,其中有一款爱学生APP,注册用户70余万,在各大应用市场均有下载,还获得了很多家长 、老师以及孩子的高度认可。下面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这款手机应用是如何使用的,它支持家长远程掌控孩子的手机,能将之一键锁屏,科学使用,防止孩子沉迷网络。


爱学生APP是以关爱未成年人为核心,面向家长、孩子及学校推出的智能化管理守护应用。它通过家长端和孩子端的绑定,实现家长管理孩子和亲子互动的需求。主要的功能有十多项:应用管理、时间管理、应用统计、网址过滤、轨迹定位、视力保护、行走禁看、危险区域、紧急求救、亲情对话、教育栏目(筹备)、约定互动(筹备)。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往往会在课堂或放学后玩游戏、刷抖音、看短视频、看电视剧、玩小程序游戏等等,针对这种情况,爱学生APP的应用管理搭配时间管理、应用统计功能可以管控孩子玩这些应用的时间和时长。

首先,家长和孩子的手机分别下载爱学生APP后,家长端是管理端,孩子的手机是受控端,家长先使用应用管理功能,分别将孩子的所有应用划分为学习、娱乐、禁用三大类,然后使用时间管理一键远程控制孩子手机当前的使用模式,比如有学习模式、娱乐模式、锁屏模式、自定义模式。不同模式可在不同情况下相应使用。最后在应用统计中,可以每隔10分钟收到更新的手机报告,上面清楚写明孩子们的时间花费在什么应用上了,如果长时间使用某一娱乐应用,则表明可能有成瘾情况。家长则需在管理端对此情况进行人为干预,让孩子明白不能在某软件上花费大量时间,要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其他网址过滤、轨迹定位、视力保护、行走禁看、危险区域、紧急求救的功能都是出于对孩子的安全守护才设置的,使用起来都很便捷,比如紧急求救,孩子可以连续按手机电源键5次以上,即可拨打应急联系人电话,并发送短信及定位信息到家长手机上,保障孩子的出行安全。至于最后两个教育栏目、约定互动功能目前在筹备当中,是为了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以及增进亲子互动关系,激励孩子养成好习惯而设置的,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这是一句来自《荀子·劝学》的话,意思是驾车的人,并不是他自身善于行走,但却能到达很远的地方,比喻人要善于借用外力。这句话的道理和孩子们使用手机一样,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它就不会成为所谓的“毒瘤”,反而会变成孩子们学习、娱乐的好伙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从小学三四年级到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容易沉迷手机。

  这类人敏感细腻,过度揣摩别人的想法,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相比,更偏好网络社交。

  这类人容易冲动,在识别自己情绪方面的能力较弱,对自身行为的后果往往缺乏准确预判。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 见习记者 许舒昕 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陈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去其贴吧,断其WiFi,剪其网线……”近日,市民陈先生在家长微信群中转发了这条讯息,群里家长瞬间找到共鸣,纷纷对自家熊孩子“沉迷手机”大吐苦水,恨不能收其手机、扔其电脑、摔其iPad。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孩子们因疫情在家上网课,由“手机”引发的家庭矛盾呈爆发之势,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面对“手机”这柄双刃剑,儿童青少年和家长该如何科学应对?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厦门市仙岳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吴为阁,他通过多年经验总结:解决手机沉迷问题,关键还要多位一体(学校、家庭、医院)进行干预才有效。

  这三类人更易沉迷手机

  13岁的男生小李,父亲抑郁症发作,家人将全部精力投入照顾其父,疏于关心小李。小李感觉被冷落,心情沮丧,便通过手机游戏释放情绪,游戏排名高歌猛进,成绩却一落千丈。老师发现问题后及时与家长沟通,家长立即带着小李多次到仙岳医院接受家庭访谈。在医生的指导下,找出问题所在,最后,医生为小李制定了一套行为管理计划。按照计划严格执行3个月后,小李的行为习惯慢慢改变,不再迷恋手机。

  “像小李这种亲子沟通出现问题又适逢青春期的孩子,沉迷手机的不在少数。”吴为阁表示,相对而言,以下三种人群更容易“手机成瘾”:

  一是中小学生。从小学三四年级到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属于这类群体。他们之所以会致瘾,有些是因为性格内向,孤独感强,不善表达,负面情绪不懂外泄,最终只好向手机伸出“求救”之手;有些人是因为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简单,自控力弱,无法自觉避开手机的诱惑。

  二是高神经质人群。这类人的特点是敏感细腻,过度揣摩别人的想法,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相比,更偏好网络社交。

  三是易冲动性人群。这类人容易冲动,在识别自己情绪方面的能力较弱,对自身行为的后果往往缺乏准确预判。

  看两点可初步判断“手机沉迷”

  2019年,世卫组织正式把“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

  儿童青少年沉迷手机,常见的严重后果是造成功能损害,例如:沉迷于手机内容带来的感官刺激,逐渐对书本和校园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沉溺于幻想与虚拟的世界中,不愿和现实中的人打交道。此外,有些人还会产生攻击性行为。由于过分依赖手机,一旦禁止使用,他们的情绪容易出现极端变化,严重的甚至有绝食、自杀等行为。

  吴为阁提醒,老师和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手机沉迷”的标签,只有产生功能损害,才能称为“沉迷”。如果孩子只是单纯娱乐,把手机当作生活调剂的一部分,家长不用太焦虑。

  那么,如何辨别只是消遣娱乐还是沉迷呢?吴为阁说,以下两点可以初步判断“手机沉迷”:故意躲避人际交往,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手机上;一旦手机拿在手里,就无法对其他事情产生兴趣,影响正常的生活作息等。

  多管齐下“防沉迷”

  “孩子沉迷手机,表面上是手机惹的祸,背后折射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吴为阁表示,正因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手机沉迷问题,绝不能简单粗暴,而是要冷静下来,和孩子一起努力揪出原因,再从学校、家庭等多渠道进行干预。

  1.德育课有针对性引导

  学校开设德育课程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手机问题”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一旦发现学生最近有异常表现,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这就要求老师善于观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如上课效率、作业完成情况、精神状态等。

   2.杜绝“校园霸凌”现象

  “校园霸凌”是孩子向手机寻求慰藉的诱因之一。“被人欺负,不能及时得到学校或者父母的帮助,孩子内心会非常痛苦,这时候,他很可能会通过手机网络社交,借助虚拟世界舔舐伤口。”吴为阁说。

  3.并非玩手机才能融入集体

  有些孩子表示,“同学们都在玩手机,自己不玩就融不进圈子。”针对这种现象,吴为阁认为,这些孩子因为年纪尚小,认知存在不足,可及时加以引导。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别人聊天我们不一定都要参与”“并不是玩了手机就能更好地融入集体”“培养其他兴趣爱好也能和人产生共同话题”;或者给孩子举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某位手机游戏玩得好的同学并不受大家欢迎,某位同学能大谈特谈手机游戏但在其他方面并不擅长等。

   1.夫妻不在孩子面前争吵

  许多孩子沉迷手机,往往是父母关系失和引发的。父母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建议家长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陪伴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诉求,给予必要的回应,充分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2. “手机保姆”不足取

  很多小孩是看大人成天玩手机,才纷纷效仿。因此,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有些父母为了图方便,便塞一支手机给孩子玩,让孩子安静下来。吴为阁认为,“手机保姆”不足取,“长此以往,就会演变成孩子只要想玩手机,就会去缠着父母闹,因为孩子已经形成一种认知:我闹一闹就能得到手机。”

   3.用其他优质活动替代

  家长可以多组织一些家庭活动,让孩子共同参与和决策。例如,带孩子去户外运动,或引导孩子培养一些有益的兴趣爱好,帮助其转移注意力。

  4.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时看医生

  一旦发展成“手机沉迷”,家长不要讳疾忌医,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找专业人士诊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生沉迷手机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