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古龙的作品是不是给小孩看比较合适?

史上耗时最长的争议:谁才是“”?

“最具收藏价值的古龙文集”年底推出

金庸古龙阴阳PK:谁才是大师?

“看金庸的书就象啃肥皂一样,让人没有一点继续往下看的欲望……”“拍死你丫,金庸先生写的真正的大侠,古龙写的就是狗屎。”这是百度贴吧一个随手翻来的帖子,类似的掐架贴数不胜数。关于金庸和古龙谁是大师的争议,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不愧是“史上耗时最长的争议”!最夸张的是西北两个读者因争议金庸古龙谁是大师而大打出手,还动了菜刀,双双手脚致残。今年是古龙逝世27周年,金庸先生也年逾古稀,这场阴阳两隔的PK仍然争论不休。

古粉们认为,金庸的小说比较严肃和传统,“金庸的小说里透着一股俗气,因为他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武侠:那就是‘上山学艺,下山报仇’,主人公一遇险情就掉山洞。”而认为古龙的小说情节更加悬疑化,节奏更为紧密。金庸笔下的江湖,生存法则是道德、责任和命运。古龙笔下的江湖,生存法则是头脑、人情和武功;古龙笔下的江湖更像江湖,更令人紧张。

金粉们也不甘示弱,纷纷诟病古龙小说的“虎头蛇尾”,只记得其中那些性格鲜明的人物,称古龙长于写故事开局,疏于结尾。在结构完整性和逻辑严密性上,古龙远不如金庸了。

专家指出,透过现象看本质,金粉和古粉争论的背后,其实是金庸和古龙不同价值观的对抗。金庸作品所折射出来的是儒家思想,比较传统,也是中国千年以来侠文化的正统思想。金庸的价值体系,是东方式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古龙笔下,引进了西方现代思想,比较关注“人”本身。无论是小李飞刀、陆小凤、还是楚留香、花无缺等等,都不是以江湖、国家、天下为终极理想,而更有人的味道。

其实金庸和古龙在武侠小说领域,是两座无法逾越的高峰,金庸老辣绵密,古龙天马行空,只要有金庸和古龙的作品存在,两者的争论就会无休无止地持续下去。而面对读者的争论,早在2001年金庸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的时候就说过:我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学者,古龙才是大师。这是金庸的谦语,但也表明了生者对逝者的推重。

金庸、古龙迥异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

1950年,古龙随父母迁到台湾定居,古龙为长子,后来父母离婚,十八岁的古龙将家庭破裂的愤怒与怨恨全部归咎于父亲,从此再也没回过家,其叛逆性格表露无遗。未成年的古龙在台北县瑞芳小镇孤独挣扎,打工挣钱养活自己。早期的生活经历带给古龙一种不安定,和对未来莫名的忧虑。他把情绪投射到了他的每一本小说当中,在他笔下,无论是锦衣玉食的贵公子,还是落拓邋遢的江湖人,都有着一颗浪子的心,骨子里都同样寂寞和愁苦。其间有对未来的恐慌,和对人与人关系的不信任。因此,美酒和爱情没有能够掩饰他心底的忧郁和悲伤。他的这种气质不可避免的融入了他的作品之中,流浪天涯的浪子,他们没有办法抑制自己的性格,又有无人可以叙说的寂寞,在茫茫人海中孤单地行走。

金庸出生在浙江嘉兴海宁官宦世家,家有3600亩田地,租户有上百户。母亲是徐志摩的堂妹,大学在中央政治学院读外语,梦想成为外交官。之后应聘为《大公报》驻香港记者,在报社工作时插班到东吴大学学习国际法,《大公报》的下属《今晚报》总编逼迫金庸写武侠小说,自此走上文学路。金庸还是香港特区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负责人,以他命名的查氏主流体制获得人大通过,有人质疑他是想当特首,金庸即退出立法委,并辞去《明报》职务。这符合他的小说特征:做一些实事,不为名为利,只为国为民。金庸把在大陆的版税基本上都捐献给了慈善事业。金庸从来没有为吃饭担忧过,他没有古龙的悲情,在他的笔下,即使是最悲剧性的描写之中,我们感受得最多的也是一种豪迈,这种豪迈与古龙的浪子情怀是截然不同的。

怀念古龙:“最具收藏价值的古龙文集”年底上市

对于金庸、古龙谁是大师的争议,郑小龙说:“自金庸1981年封笔,古龙1985年撒手人寰,中国传统武侠小说黄金时代便结束了,但武侠的影响却源远流长。我想争议也是大家怀念古龙的一个体现,其实「武侠」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一项「元素」,在华人世界中,唯有武侠文学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数十年来我们一直不断地被强迫接受西方文化,期待有一天武侠文学也能引领世界,体会不同的东方文化。”

古龙一生创作了六十余部经典武侠作品,但古龙长子郑小龙证实:古龙生前未获一分钱内地版税,被媒体称为“我们亏欠最多的作家”。

古龙去世后,其版权官司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好在如今终于尘埃落定,古龙的三个儿子成立了“古龙著作发展管理委员会”,共同打理古龙版权。2012年读客图书耗费千万巨资,拿下古龙57部作品的大陆独家出版权,精心打造“最具收藏价值的古龙文集”。古龙长子郑小龙对此次出版业寄予厚望:“此次读客出版的古龙文集是目前我们整理的最新、最全的古龙作品版本,对很多古龙迷来说,它也是一套最具收藏价值的古龙文集,相信父亲的天之灵,看到这样的结果,想必是非常高兴的。”郑小龙说:“希望能够透过读客公司全新的产品包装和营销方式,将古龙经典作品再一次大规模地传播,启动古龙小说的魅力,希望大陆的90后、00后的年轻人们也能爱上古龙,从古龙的小说中汲取力量、勇气与爱。”

}

小说这种体裁的作品,可以说是现在我们很多人都离不开的一种文学作品了,就连我父母学会使用智能机以后,现在都会在网上去看小说了。而小说这种题材的作品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呢?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的说法。不过小说虽然是兴盛于明朝时期,但是他们起源则是要比明朝要早得多。


小说作家,最早应该是起源于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当中的小说家,这也是当时九流十家当中的一家,虽然是属于不入流的。在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当中有这么一句记载【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说:小说家这些人,原来是出自于周朝时期所设置的一个官职,叫作稗官,他们的工作就是记录一些在民间流传的街谈巷语传报给官方上级。不过这个工作实质意义太过小道,不被人所重视,在后面的王朝当中,这个职位就逐渐消亡了。


但是民间的学者自己会去撰写一些奇闻轶事成为了一种传统,而这些题材也就成为了一种体裁,在晋唐时期逐渐成形,而在明清时期开始兴盛。虽然说明清时期兴盛起来的小说和春秋诸子百家的小说家并没有继承关系,但是也可以说是从他们起源,逐渐的变化衍生出来的体裁。不过小说一直以来都不被人所重视,为文人所不屑,认为太过粗俗浅显,所以一直难以兴盛。到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兴起,小说才有了崛起的契机。


虽然在明清时期小说得到了文人的认同,但是并非说所有的小说都能得到文学界的认同一样,就好比打油诗不被人认为是文学作品一样。武侠小说在以前,也是不被文学界认可的,认为那种也是没有文学素养的作品。武侠是华人界特有的一种文化元素,和诸子百家当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有着扯不清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当中的描写可以算是武侠的雏形,而明代的《水浒传》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萌芽,清代中期的《三侠五义》则可以算做的第一篇古代长篇武侠小说。


到了民国时期,武侠小说又有了新的发展,如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常杰淼的《雍正剑侠图》,这些被我们现在称作是旧派武侠,它们分成神怪武侠、社会武侠、技击武侠、言情武侠四种类型,不过还是属于古典武侠的范畴之内。后来因为特殊时期,武侠小说在大陆销声匿迹了,但是却在港台地区开始兴盛起来,新派武侠出现了,梁羽生、古龙、金庸,三位新派武侠的宗师,奠定了新武侠流派的基础,也将武侠带入了文学的殿堂,将其上升到了文学艺术的高度。特别是金庸,对于武侠小说的影响可以说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梁羽生将历史观引入武侠,古龙将推理学引入武侠,更金庸将武侠升华和超越,赋予其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在金庸之前,所谓的侠,更多说的是任侠,指的是快意恩仇,自在逍遥,以武犯禁,就像《水浒传》当中的武松一般。这种体裁的作品适合市井阶层茶余饭后消遣,但是其社会价值不高,难登大雅之堂。而金庸则不同,他将历史与武侠将结合,将民族精神融入小说之中,《飞狐外传》当中赵半山说道:【一个人所以学武,若不能卫国御侮,精忠报国,也当行侠仗义、济危扶困。如果以武济恶,那还不如个寻常农夫,种田过活了。】这是金庸对于武侠小说隐隐的一种摸索和提升,个人情怀与家国相联系。《神雕侠侣》当中郭靖更是直接说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使得武侠小说的戏剧性、思想性和社会价值大大的提升。


而在港台新武侠之后,武侠小说也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大陆新武侠随之兴起。新生代的武侠作家凤歌、沧月、方白羽、步非烟、时未寒也依旧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而网络小说当中也兴起了不少的优秀作品例如《死人经》《雪中悍刀行》《大唐行镖》等等也有不少网友为之沉迷。


但是现在的武侠小说作者也再也没有梁羽生、古龙、金庸那样的影响力了。是因为新生代武侠小说作者的文笔构思之类的不如这三位宗师吗?或许有一点是这个,但是文笔构思总是在成长的。更多的原因大概是时代不同了,历史背景、文化环境等等因素造就了武侠小说,也成就了金庸等武侠宗师。

我高中老师曾经说过,他以前是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把金庸的小说给看完了。而到了我们这一代其实能够把金庸14篇长篇小说都看完的不多,更多的应该是追着电视剧把金庸古龙的小说给看完了。而到了下一代,再下一代,他们的娱乐方式更丰富了,可以选择观看的小说题材也更多了,武侠小说不过是千百种选择当中的一个,所以武侠小说受众也在减少。所以现在的武侠小说作者很难再造就以前的辉煌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龙武侠小说人物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