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打开熄屏显示?用的是荣耀六十

荣耀20i怎么设置息屏时钟?还不知道方法的朋友们,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设置息屏时钟方法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大部分安卓手机都支持息屏显示时间了,苹果iPhone 12支持息屏显示时间吗?其实,iOS14系统也是可以实现类似息屏显示时钟效果,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OPPO R17息屏时钟怎么设置显示?OPPO R17手机息屏的时候也想显示时间,该怎么设置显示时间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详细的设置方法,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

正在使用小米10s这卡UN手机打分小伙伴应该都知道小米10s有一个息屏显示的功能,在息屏状态下如果有消息通知我们可以设置亮屏或者震动,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怎么设置息...

荣耀v40和荣耀30pro都是荣耀旗下推出的中高端5g手机,荣耀v40手机将在1月18日进行正式发布,那么荣耀v40和荣耀30pro到底哪个好?下面一起来看看荣...

荣耀30pro和荣耀v30pro哪个更值得入手,作为3000元价位非常出色的手机,荣耀30pro和荣耀v30pro的好评率也是非常的高,小编为大家带来荣耀30p...

对于荣耀畅玩8c手机大家应该还有不懂的,比如说还不会设置屏幕休眠时间,今天小编就分享了荣耀畅玩8c设置屏幕休眠时间的操作步骤,一起来看看啊吧

}

1,手机发布会意味着可以买了吗?

一般都不可以即时出售,但发布会前后一般都可以预定。 一个月内应该会出货。

2,荣耀8的发布会怎么看

终于请中国人代言了,,原来不都是外国人代言的吗。说明荣耀很看重国内市场。还是支持华为。手机真心不贵,不像p9刚发布就3000多好多。

3,能参加苹果手机发布会的都是什么人,是普通民众吗?

2017年9月1日深夜,苹果向各家媒体发布邀请函,宣布将于美国时间9月12日上午10点(北 京时间9月13日凌晨1点)召开苹果新品发布会,根据之前的各种消息表明,苹果将会在本次 发布会上公布三款全新的iPhone手机,除了iPhone 8,iPhone 8 Plus之外,苹果还将推出 一款全面屏手机iPhone X。 3、本次苹果邀请函是历年来最简洁的一款,单只一个苹果logo,其中交叉几种渐变颜色, 显得非常神秘。本次官方邀请函只准备了两个语言版本,一个是英文原版,还有一个是中 文版,而除了神秘的logo本身,在中文的邀请函标注了一句“我们,家里见”,预示本次发 布举办地点在苹果新总部内部的乔布斯剧院。

ls说的不完全准确 苹果发布会的组成基本是这样的: 主要开发人员;受邀参加的人员,大部分是app开发者;买了发布会门票的人。 所以买票的人也可能是普通群众,果粉咯

4,5月份手机发布会有哪些?

5月份即将上市的手机有哪些——vivo Xshot:5月7号   地点:北京水立方   首先是vivo,在Xplay3S之后又准备了一款旗舰产品,主打拍照。从宣传微博到邀请函,都显示着vivo对这款手机拍照的重视程度。   邀请函   从目前已有的信息来看,vivo Xshot支持4G,使用高通骁龙801处理器、3GB RAM和32GB ROM,其安兔兔跑分超过了40000。此外支持高达128GB的microSD卡扩展,同时其microSD卡和SIM卡会放在同一卡托上。   在拍照方面,据悉该机768万前置摄像头配备全光谱的LED前置补光灯,主摄像头则配备支持双色温的闪光灯,而主摄像头像素目前还没有定论。 只能告诉你公司5.15有新品发布会。其他请届时关注。

诺基亚年底前可能会推出首批windows系统手机,这个孕育了很久的系统还是很值得期待的,也是关系诺基亚生死存亡的关键了。苹果iphone 4s已经指日可待了,年底应该会推出。至于iphone5,今年是不可能了。摩托罗拉的4g应该算是顶尖的了,年底前会有推出,但不会变化太大。魅族的m9也有可能在年底推出,但是他宣传的4核估计还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的盖世系列也算是目前顶尖的配置了,年底再有新款也是不会太大变动。黑莓的9900,也算是目前的旗舰机型了,也是黑莓积蓄了很久的一大力作,虽然是单核,但是要比很多双核机强很多。综合来说,最值得期待的应该是苹果的iphone4s,魅族的m9,诺基亚的windows手机。

5,最前线 | 荣耀发布新款千元机,为下一步扩张打基础_

不久前,荣耀的滑盖手机magic 2引发了不少争议,不过,荣耀真正用来巩固市场的武器,还是“性价比”。

9 月 6 日,荣耀总裁赵明在西安的发布会上,推出了荣耀8X和荣耀8X max。

Counterpoint销量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手机市场总体低迷,而荣耀品牌增长32%,一个原因是它在千元机上的竞争力。赵明透露,上一款荣耀7X已经卖出1500万台,而荣耀8X应该能“毫无悬念”卖到2000万台。

显然,荣耀8X虽然没法像magic 2一样吸引眼球,但对于将规模扩张放在首位的荣耀而言,这才是真正重要的手机。

尽管赵明说,“小米不是我们的阴影,我们是他的阴影”,不过市场竞争不进则退,永远没有真正的赢家。今年荣耀发新机的节奏明显加快,赵明告说,一方面是荣耀想覆盖到各个价位,另一方面现在的市场已经不适合一年只有寥寥几款机型。荣耀需要手机去覆盖小众人群,也需要手机去覆盖海外市场。

荣耀已经越来越像一个手机大厂而非双品牌之一。荣耀接下来扩张的重点是海外,赵明定下了150%的增长目标。在手机之外,赵明表示还将在IoT领域做更多尝试,未来也可能推出电视等智能家居产品。

在扩张的时候,荣耀需要有产品稳住底盘,荣耀8X便是这样的产品。赵明反复说这是一部“技术过剩”和“用力过猛”的手机。他和小米8对比了应用打开速度以及游戏帧率,还和iPhone X对比了拍照——结果自然是胜出。赵明说,在性能过剩的时代,体验比性能更重要,而且,荣耀8X上的诸多优化技术,放在友商那里都是黑科技。

“一年以内,这一价位的手机里,荣耀8X没有任何对手,除非对手把旗舰机降价。”赵明说。

不过,为了性价比,荣耀8X也做出了不少妥协。比如不支持NFC功能,没有使用Type C接口,充电速度也并不理想。赵明所说的“没有对手”,只是说荣耀8X的优势项目,而在短板上,它依然只是千元机。

即便如此,这依然是很有竞争力的手机,荣耀背靠华为,无论研发、供应链还是出货渠道都比绝大多数厂商有优势,当它也祭起“低价”这杆大旗时,首先遭遇冲击的不会是小米,而是众多已经风雨飘摇的小公司。

6,苹果发布会本周来袭,今年有什么可期待?_

编者按:本文来自网易科技,作者:孙博,36氪经授权发布。

备受瞩目的苹果发布会即将在9月12日(北京时间9月13日凌晨 1 点)在乔布斯剧院举行。在这次发布会上,苹果预计带来新款iPhone、iPad、MacBook以及其他新品。每次的苹果发布会前都传闻不断,接下来我们就汇总一下苹果即将发布的新品有哪些看点。

同时,6.5 英寸和 5.8 英寸机型的iPhone Xs标配 4GB 运行内存,储存容量最高 512GB。而 6.1 英寸的LCD机型运存为 3GB,储存最高 256GB。此外,三款新一代 iPhone 机型都将内置A12 芯片,得益于台积电 7nm 制程工艺,A12相较前代将拥有更好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

不过也有传言称,LCD版本的iPhone将不会配备A12芯片。三款机型同时配备TrueDepth摄像头,支持 Face ID 功能,只不过 LCD 机型相对于 OLED 机型的配置较低而相对便宜一些,例如并未配备双摄、调制解调器限制 2X2 MIMO。但是类似于iPhone 5c,该机型有红色、蓝色、橙色、灰色和白色几种颜色可选。

苹果可能会在 2018 年的 iPhone 中改用铜制无线充电线圈,这样的改动将会提高新款 iPhone 的充电效率。由于原有铁氧体聚合物复合材料(FPC)线圈的功率限制,目前 iPhone 支持最高 7.5W 的无线充电,这实际上并不比使用 5W 电源适配器的有线充电快。大功率高效率是无线充电的趋势,苹果现有的FPC线圈可能会在 2018 年苹果 iPhone 系列产品中被取代,虽然铜制线圈更厚,但是电阻率比 FPC 要小一些。预计至少有一款 iPhone 机型改用更厚的铜制线圈,以缓解充电功率增加带来的发热问题。

而在之前的苹果秋季发布会上,苹果发布了支持多设备同时充电的AirPower。该设备将很可能在 9 月份发售,并且售价会定在一千元人民币附近。这次发布会上,苹果可能宣布AirPower的发售时间。

据中国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Apple Pencil不仅可用于iPad产品,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推测今年三款新iPhone中采用OLED屏幕的款式有机会支持Apple Pencil。

其实苹果先前就已经申请过让Apple Pencil支持iPhone的相关专利,甚至当中还包含了一只尺寸更小的Apple Pencil。再加上,苹果早已经在iOS的备忘录中加入手写笔记、截图中标注注解等功能。iPhone若支持Apple Pencil,苹果似乎已经提前准备好了。

但另外有消息称,与很多报道期待iPhone Xs支持 Apple Pencil 相反,分析师郭明錤认为,2018 年新款 iPhone 将不会支持 Apple Pencil,原因在于“目前还无法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双卡双待?这次或许是真的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的iPhone发布前,都有传言称其将配备双卡双待技术。虽然之前的每一次都被证伪,但这次发布会前的一些信息,显然给了我们更多期待。

中国移动香港分公司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从去年开始疯传的的新款双卡iPhone或在今年面世,如果是真的,可以实现“私事一张公事一张卡”。通常,来自运营商的暗示往往有一定可信度。而根据此前的消息,开发者Guilherme Rambo在iOS 12代码上发现了“第二SIM卡”的描述,说明至少在软件层面上苹果将支持双卡双待。

用户翘首期待5G 网络似乎终于要在今年试运营了,而 5G 智能手机应该会在 2019 年开始出现,但根据目前的传言,苹果至少要到 2020 年才能推出支持5G技术的 iPhone。5G 带来的更低的延迟和更快的速度,对当今的智能手机来说并不是一个痛点,苹果宁愿等到 5G 覆盖普及后再将这项技术整合到 iPhone 上。

外媒VentureBeat援引一份报告指出,苹果还有一个非常具体的财务理由推迟 5G版本 iPhone 的亮相。多年来,高通、诺基亚、爱立信和华为等公司已投入数十亿美元开发 5G 标准,它们通过向使用 5G 技术的手机制造商收取专利许可费来收回投资。

据 VentureBeat 报道,一部智能手机获得 5G 技术授权的总成本可能超过 21 美元,而 4G 设备的平均成本为 9.60 美元。如今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如果苹果不想看到 iPhone 带来的营收下滑,就需要在每一台手机上赚取越来越多的利润。

“全面屏”iPad Pro或将面世

苹果预计还将在这次发布会上推出 11英寸和 12.9 英寸两款 iPad Pro。和新款iPhone类似,这两款新机将拥有更窄的屏幕边框,并加入支持 Face ID 的 TrueDepth 相机系统,而此前iPad上使用的物理 Home 键将被移除。

中国台湾《电子时报》声称,苹果新一代 iPad Pro 将配备一款全新设计的 18W USB-C 电源适配器,以加快充电速度。这个适配器可能会通过一根 Lightning 至 USB-C 线缆连接到 iPad 上。苹果为现有 iPad 机型提供的是 10-12W 的电源适配器,因此改用 18W USB-C 电源适配器将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将大幅度提升充电速度。

数条Mac产品线或将更新

彭博社的报道指出,苹果正在打造几款 Mac 新品,其中包括一款新的廉价版 MacBook Air 和一款面向专业用户的 Mac mini。

据悉,即将到来的廉价版 MacBook Air 在设计上将会和现有的 MacBook Air 一致,但屏幕边框将会更窄,屏幕尺寸大约为 13 英寸,而且会配备 Retina 屏幕。新机器或将定位为 MacBook Air 的升级版,针对的群体可能是教育用户。彭博社的消息还指出,苹果也准备升级 Mac mini,这款产品自 2014 年 10 月以来就没有进行过更新。

不过,考虑到这次发布会的重头戏是新款iPhone,Mac新品即使存在,也不一定在这次发布会随iPhone一起发布。彭博社表示,苹果也有可能计划在 10 月份推出新款 Mac,9 月份推出新款 iPhone 和Apple Watch。

如过没有意外的话,Apple Watch Series 4 也会在这次发布会亮相。除了Apple Watch之外,苹果通常还会一并更新 Apple Watch 的表带以及其它配件。有网友发现,已经有许多Apple Watch表带被下架或者无法在苹果官方商店上购买,这与之前几年Apple Watch发布前的情况是一样的。

A2008。文件并没有详细说明这些设备除了“个人可穿戴电子设备”之外的具体规格,但考虑到现在的时间节点,这些设备很有可能是新款的Apple Watch。

根据外媒的信息,Apple Watch 4边框会进行大幅缩减,显示面积相较于旧款将增加15%,而整体机身的体积没有变化,处理器则会升级到 Apple S4。

另外,关于许多消费者关注的续航能力,有外媒表示Apple Watch 4的续航能力会有所提升。同时,新款Apple Watch将会对健康功能进行增强,全新的Watch OS 5也将使得Apple Watch独立性更强。

现在距离上一代AirPods发布,已经过去了两年的时间。而之前就有消息称,苹果即将在这次发布会上推出新一代的AirPods产品。据称,AirPods的无线充电盒可以用AirPower进行充电,而新款的AirPods也将提升对“Hey,Siri”识别的体验。另外,目前在售的HomePod销量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不排除苹果在这次发布会上推出低端款HomePod的可能。

在经历了十几个预览版后,iOS 12正式版也将在这次发布会前后亮相。与此同时,在WWDC 2018上与iOS 12同时发布的watchOS 5 、macOS Mojave 和 tvOS 5正式版或将随新硬件的发布推出正式版本。

7,解码 | 中国手机“远征”美国_

编者按:本文来自“经济观察网”,记者:卢谦,36氪经授权转载。

美国时间11月1日,中国手机品牌一加在纽约刚刚发布的新品,出现在了美国三大运营商之一T-Mobile的柜台。

尽管时间上,一加手机的发布会和10月30日的苹果“封箱”发布会险些“撞车”,来自中国的手机品牌一加(One Plus)还是试图在全球关注苹果新品之前,传递一些来自太平洋西岸手机品牌的声音。

这个声音是中国手机品牌走向海外市场的缩影。当手机市场成为“红海”,中国厂商将目标瞄向了海外——印度、东南亚、非洲……“性价比”一度成为中国手机品牌的代名词。当商家们将目光转向欧美市场,产品质量、品牌形象、更高的利润正在成为中国手机厂商的追求目标。

如果从1998年中兴通讯在美国设立研究所开始,中国的手机品牌在探索美国市场的道路上已经走了20年。进入美国当地市场、成为主流产品的中国品牌依旧寥寥。大多数中国品牌仍然“游离”在美国的线上渠道。在美国,智能手机的销量主力长期由运营商把持,他们占据了美国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进军美国市场有多难?近年来,不断有新的中国厂商亮相美国CES展(国际电子消费展),意图通过一年一度科技圈开年盛会,叩击美国市场的大门。华为、小米等中国手机巨头曾在公开场合发布过“进军”美国的信息。老牌手机品牌酷派更是打出了“在美利坚的土地上生长,重新伟大”的口号。

“这(现在)不是最好的时机(进入美国)。”凯度全球战略洞察总监Francisco Bastos在29日(美东时间)回复经济观察网的信息时提出了他的看法。原因则是政府部门考虑的安全问题。

不过,从“入局者”一加身上,可以清晰看到中国手机厂商进入美国的路线图。

在纽约的发布会当天,一加手机CEO刘作虎和T-Mobile的人聊天,话题是一加与T-Mobile的合作(速度)是否打破了这家美国当地运营商的记录?

刘作虎收获了他想要的答案。在此前,按照T-Mobile的流程,一家手机厂商与运营商达成合作至少要十六、十七个月以上,而一加和T-Mobile第一次接触到正式官宣,仅用十一个月左右。T-Mobile方面将其视为一个奇迹。

Francisco Bastos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中国手机进入美国市场,需要通过严格的测试协议,并坚持高的商业标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监管部门的批准。

曾在电信行业从事12年、现任凯度消费者洞察总监的梁亚光进一步解释道:“现在美国销售手机至少要满足政府的技术规定,包括FCC(美国国家准入认证)等。这个测试的花费大概每款十万美元左右。”

相比较FCC,运营商这道关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成本和技术要求。梁亚光以AT&T的技术规范为例,“10776(一个系列标准)里面从协议到硬件、软件到功耗,纷繁复杂不胜枚举。”完成运营商的入网要求每款手机要花费大概十几周的时间并且要支付上百万美元,而且要有相应的人力资源。

除了FCC认证、运营商在网实测,手机厂商通常还要经过第三方认证,不同的操作系统还要通过其开发商的认证(如Android手机需通过谷歌认证)等程序,且每一款产品版本改动都需要重新走一遍流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甚至会直接进入运营商禁售“黑名单”。

以至于美国当地知名的科技媒体CNET也认为:“认证是一个巨大而昂贵的障碍。”不过在他们看来,这样操作的目的在于——确保手机与网络良好匹配。“请记住,认证是保证你购买的手机适用于每个运营商频段,包括漫游频段。它还可以确保你的手机能够快速连接到网络并保持连接状态,因此你不会出现大量掉线或上传和下载速度慢的问题。”

对于高昂的准入门槛,梁亚光认为:“想要完全对冲这些准入成本,单款销售量要达到一定量级以上才能盈利。”但中国品牌在美国的知名度和口碑,又难能保证他们能达到这一数目。

不过,这并不中国手机厂商对美国市场的追逐。

相对于中国和印度市场,尽管这两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二大手机市场,而美国市场高达70%以上的市场份额(数据来源:凯度),都是中高端价位的产品。相比在中国和印度市场的性价比策略,美国市场的高端品牌、高额利润,无不刺激着中国厂商的嗅觉。

中国手机厂商开始美国市场之旅,还要回到20年前说起。

1996年,“中华大战”(中兴和华为开始争夺国内市场)在即,中兴和华为几乎同时开启产品多元化的策略,然而,两家在产品结构上,至少有70%是重合的。

1997年,奠定了中兴通讯的老董事长侯为贵将公司送上了A股,但当年总营收只有6.31亿元,与其相竞争的华为,营收早已超过了26亿元。

在业务结构高度重合的情况下,中兴将目光放在了北美市场。1998年,侯为贵远赴美国主持设立了三家美国研究所,分别位于新泽西、圣迭戈和硅谷。这一举动被视为中国手机提前布局北美市场的开始。

今天来看,相对于在国内市场的疲态表现,美国无疑成为中兴的富矿。截至目前,中兴与包括AT&T、Verizon、Sprint、T-Mobile在内的美国所有运营商建立了合作关系。Counterpoint机构发布的2018Q1美国手机市场份额的报告显示,美国单季销量超过3870万部。其中,中兴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美第4位(市场占比10%),排在它前面的分别是苹果(42%)、三星(22%)、LG(14%)。

Francisco Bastos认为,中兴在美国的发展得益于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ACW(美国,中国,全球),“在那里他们优先考虑美国甚至超过中国。”

这也是前中兴终端CEO程立新始终贯彻的,在他负责北美市场时,曾这样评价美国市场对中兴的意义:“在美国不能够处于领先的地位,就不可能在电信行业占据领头羊的地位。”

与中兴类似的还有酷派。早些年,酷派借助中国运营商渠道,在国内手机市场风生水起。其中,合约机、定制机是他们占领市场的一大利器,并一度进入国内手机市场前三。在美国,他们依旧保持这样的“传统”。

2011年,酷派就通过了美国市场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和运营商合作还是自主品牌,酷派近年来均推出了相关的产品。但从猎豹大数据今年4月份发出的一份监测数据来看,酷派仅占有0.58%的市场份额。需要提醒的是,该数据仅采集了安卓端口的活跃数。

此前负责酷派手机业务的杜金彪曾坦言,因为受资金影响,酷派曾不得不放弃一些运营商的招标。2017年9月开始,资金已经不再是困扰酷派的主要问题。他透露,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把美国市场做大,增强产品研发实力、竞争力、积极投标,争取更多的订单。

第一要务保证美国产品的供应,这是杜金彪当时的工作重心。2017年的最后一天,酷派CEO蒋超在美国发了一条微博:“2018,让我们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成长,让我们重新伟大,God bless America, God bless Coolpad。”

在Francisco Bastos的观察中,这种方式确实为中国的手机品牌带来了生存空间。“他们与各种运营商结成伙伴关系,但主要定位于廉价市场(低于200美元的价格),这使得通过MVNO(移动虚拟网络运营)的销售变得容易。”Francisco Bastos认为,这种预付费低成本战略是成功的,他们在这个市场上获得了相当大的份额。

相对于中兴在美国的“拼”劲儿,还有一些中国厂商则采取了较“巧”的方式进入美国——收购。比较典型的就是TCL收购阿尔卡特、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

如果说,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是为了推动联想手机板块的迅速上位,加速其全球化的业务布局。TCL收购阿尔卡特的表态则更加清晰,用董事长李东升的话说,“我们在欧美市场还是空白的,通过收购品牌、渠道和客户能够帮助TCL迅速进入欧美两个主流市场。”

事实上也是如此,摩托罗拉和阿尔卡特早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全球品牌,收购他们使得中国厂商进入发达国家有了相对稳定而又便捷的通道。而今,摩托罗拉和阿尔卡特均在美国市场中能够排名前十,分别占有4%和2%的市场(2018年1季度数据)。

对于目前未能通过运营商进入主流渠道的中国厂商而言,亚马逊和eBay成为最受中国手机厂商欢迎的入口,尽管这些渠道在美国市场的占比仅有10%左右。此外,各自厂家在北美或者全球设立的官网、网络社区也成为吸引当地用户关注的“窗口”之一。

在第一手机界研究院9月份的监测数据中,在美国手机市场(当月销量1500万台),中国仅有中兴手机占据了当月6%的份额,华为、荣耀、小米、酷派、HTC、一加、华硕等品牌所占市场份额均未达到1%。不过反观线上市场,年初和美国运营商合作告吹的华为,其Mate 系列的产品在9月美国线上市场手机品牌销量高居榜首。

参考其他咨询公司的数据,中国厂商在线上数据细分领域同样亮眼。IDC公布的数据称,2017年在美国市场,一加是400美元~600美元价位手机公开市场中的行业领先者,占据44.3%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其次为摩托罗拉,占16.7%的份额。第三名为苹果,占10.9%。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日,一加6T正式出现在美国三大运营商之一——T-Mobile线下门店的柜台。对于一加而言,从相对狭小的线上渠道,转向在全美拥有5600家门店的T-Mobile,这家来自中国的手机品牌将接触到更多的消费者,打开更广阔的美国公开市场。

这也是开拓美国市场的必经之路。

梁亚光说:“没有运营商的合作,如果仅仅在公开市场销售,消费者的体验则会大幅下降。”他从产品的“入场门槛”分析,如果使用某些运营商的网络无法使用4GLTE或WiFi热点等限制,这会进一步限制产品的销量。

凯度消费者指数给出的数据显示,美国合约机在市场的占比高达84%。Francisco Bastos分析称:“这表明美国人非常习惯于直接从运营商那里获得设备,运营商为客户提供非常优惠的价格和可访问(网络)的计划。”

在美国,上述的优惠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计划,即你每月付一次电话费,不付利息,也不受合同约束,这只能通过运营商完成。Francisco Bastos认为,考虑到这一点,人们还喜欢和店里的销售助理交谈,并测试他们的设备,这就是为什么在线销售(线上市场)没有增长那么多的原因。

纽约的发布会上,一加手机推出的6T价格分别为549美元(6GB+128GB)、579美元(8GB+128GB)和629美元(8GB+256GB)。而400-800美元的价位,在美国市场被视为中高端的销售区间,在过去的一年,有40%的市场份额来自于这一价位段。

在此前中国厂商早有布局的200美元以下的销售市场,尽管这一区间占据着近30%的市场,不过Francisco Bastos认为:“廉价品牌在美国举步维艰。”他观察到的美国市场,是一个非常以品牌为导向的市场,在他看来,这也是苹果如此强大的原因之一。

Francisco Bastos告诫中国的手机厂商:“市场的商品化和规格开始扮演重要角色,仅仅拥有与众不同的USP(一种营销理论,指独特的销售主张)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创建一个吸引人的、可靠的品牌,让消费者能够与之产生共鸣。”

对于一加而言,培育品牌事实上从2014年首款手机发布时便已开始。2014年9月,刘作虎微博公布,美国亚马逊有将近两千名员工购买了一加1。这是很早就令一加团队兴奋的消息,“我们的第一批用户便是来自美国硅谷的极客们。”

这也是一加始终坚持互联网策略的结果。从创立之初到现在,一加一直聚焦在线上渠道。创始人刘作虎的观点是,现在的年轻人是生在互联网浪潮里的一代,与生俱来的是互联网消费习惯,互联网渠道会是手机销售的主流。另一个观点则显示出他对全球品牌的企图:“作为定位国际化的品牌,通过互联网渠道,能最快地接触到全球各地的消费者,向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

如今,5年过去了,一加在美国的官网社区早已成为当地用户的聚集地。刘作虎在纽约发布会后透露:“我们60%的销售都是来自于用户的口碑推荐。”

此前,Francisco Bastos曾认为,当下并不是中国手机进入美国的最好时机,但他同样发现,消费者并不这样认为。

“与其认为One Plus是一个中国品牌,他们(消费者)认为它更像是一个以优惠价格提供优质产品的利基(针对企业的优势细分出来的市场)品牌。”只做旗舰机,一直以来是一加手机的产品定位。Francisco Bastos表示,“如果一加保持这种定位,我不认为他们是中国产品会对他们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不过,接下来真正进入美国主流市场,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也许对一加而言还有更大的挑战——销量和产能。

在纽约的发布会上,一加公布了2017年的业绩:全球销售额突破15亿美元(是2016年的2倍),其中,营业额70%来自于海外市场。在手机巨头林立的美国,这一数字并不出众。而在运营商方面,手机制造商没有足够的销售能力和生产能力,也将会限制手机品牌在美国的发展。

在美国科技媒体CNET看来,“运营商希望销售很多的手机 ,从而让客户迷上每月提供的服务。如果有问题的品牌无法产生足够的数量来支持这种需求,那么该设备就不是运营商可以向数百万客户承诺的设备。”

T-曾参与一加与T-Mobile合作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目前一加已经专门为T-Mobile的产品扩充了产线。同时,上述人员透露,至于下一步是否在北美建厂,需要未来的规模支撑。

中国手机厂商进军美国市场的步伐从未停歇。小米董事长雷军早在今年3月宣称,小米计划在2018年底或是2019年初正式进入美国市场。而今,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

8,手机AI芯片决斗倒计时,苹果华为高通战备解密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东西”(ID:zhidxcom),作者 心缘。36氪经授权转载。

就在未来短短一个月之内,我们即将迎来2018年业内最重磅的两大AI手机芯片发布——华为麒麟980、苹果A12。

近一年来,商业化落地已成为AI发展的一大热门主题,而智能手机领域无疑是最贴近人们生活且单一出货量最大的AI落地市场之一。自去年华为苹果先后发布AI芯片,移动AI芯片的战火已经点燃。如今,全球前几大智能手机都已具备自产手机芯片的能力,纷纷基于AI芯片构建更全面的AI应用生态,高通作为老牌造芯工厂在手机AI芯片也表现强劲。

据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透露,华为将在8月底召开的德国IFA消费者展上发布新一代旗舰芯片麒麟980,会“遥遥领先”对手,他表示先把牛皮吹出去,再看能不能做到(华为余承东放话:手机今年出货2亿 明年冲世界第一)。随着下个月苹果A12和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高通骁龙855的问世,下一代AI旗舰版芯片的战火将再度重燃,巅峰之战即将打响,而新的王者很有可能将在华为的麒麟980、苹果的A12和高通的骁龙855之间诞生!

去年秋天,华为推出的麒麟970拔得了手机AI芯片落地的头筹,搭载这款AI芯片的华为Mate 10和Mate 10 Pro开始进入人们的口袋。麒麟970之所以敢称之为“AI芯片”,正是基于其全新HiAI人工智能移动计算架构中集成的专用AI处理单元——NPU(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这款NPU的计算速度比CPU快25倍,能将能耗效率提高50倍,中科院计算所孵化出的AI芯片届独角兽——寒武纪科技(Cambricon)正是该NPU的技术合作方。

据传,即将推出的麒麟980将继续沿用寒武纪IP核,新一代NPU很可能就是寒武纪在今年5月推出的第三代终端IP产品Cambricon 1M。这款NPU使用台积电7nm工艺生产,提供2Tops、4Tops、8Tops三种规模的处理器核,并支持多核互联,其8位运算效能比达5 Tops/W(每瓦5万亿次运算),性能比前任麒麟970采用的寒武纪1A高10倍,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及各类经典学习任务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计算平台。

此外,华为配合NPU推出面向开发者的HiAI移动计算平台,向开发者提供其AI计算库、API等开发所需的全套工具,也支持开发者通过TensorFlow和Caffe这些第三方框架接入。

去年,在麒麟970发布两周后,苹果公布自研AI芯片A11。A11芯片上也搭载了一个专用于神经网络计算的硬件模块——“神经网络引擎(Neural engine)”,该模块采用双核设计,能以每秒最高6000亿次速度处理机器学习任务,为FaceID的人脸识别、AR物体侦测、Animoji脸部追踪、Siri语音助手等功能提供驱动。

而今年苹果的A12芯片暂时未被曝出大的升级处理,除了可能会继续沿用去年A11使用的神经网络引擎。基于AI芯片,苹果已经初步构建起围绕AI的应用生态,包括FaceID、AR增强现实技术、Siri语音助手等应用以及Core ML、Create ML等面向开发者的机器学习工具。作为下一代iPhone的“心脏”,A12的服务范围将有望扩展到更多的苹果生态之中,为用户开辟更广阔的移动端AI应用和开发的世界。

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苹果和第三大手机厂商华为都在去年陆续推出搭载专用AI处理模块的移动AI芯片,作为安卓阵营手机芯片第一大提供商,高通自然也不会无动于衷。早在去年7月,高通就开放了骁龙神经处理引擎(NPE,Neural Processing Engine)的软件开发包SDK,开发者可以用它在骁龙600和800系列上优化AI应用。

今年2月,高通再度重磅出击,推出包含软硬件两部分的AI引擎(AI Engine),在骁龙核心架构上搭载了神经处理引擎(Neural Processing Engine,NPE)、Android NN API、Hexagon神经网络库等软件,是AI在智能手机等终端上的应用更快速、高效。

在和高通几位高管的交流中,智东西被告知,尽管出于保密需要,高通方不方便透露骁龙855的具体信息。不过,负责AI业务的高通产品管理总监Gary Brotman告诉智东西,目前高通芯片自研DSP不仅能非常高效地完成各种AI任务,而且非常灵活。

但从上一代骁龙845系列来看,高通已在其芯片中配置支持TensorFlow和Halide框架的六核移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并在几代之前就将其使用到异构计算和神经网络开发。

和华为、苹果的架构方案不同,下一代骁龙855很可能还是不会搭载独立NPU。上个月,Gary Brotman还告诉智东西,虽然高通内部有关于专用AI处理模块的研究进展,但AI算法发展飞快,芯片硬件设计往往一年半前就固定下来,一年半前的AI算法与今天完全不同,新算法出现后可能不适配于固定硬件,他认为暂时看不到搭载专用AI处理模块的手机芯片的意义。因此骁龙855很可能跟上一代骁龙芯片一样,具备更弹性的机器学习架构,分布在CPU、GPU、DPS等每个单元上,能适配市面上多种机型。

在智东西和高通Imagination、联发科以及华为海思等行业专家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得到一个普遍的结论,AI芯片确实是目前的行业趋势之一,随着手机差异化的减少,最终NPU将会变成“大家都得有”的东西。

CPU提升不明显,GPU参数飙高

据悉,麒麟980在配置上依然采用的是ARM架构,主频最高可达2.8GHz,CPU方面并没有太多的亮点,而其饱受诟病的GPU则有了较大升级。

就在上周的华为旗下手机品牌荣耀Note 10新品发布会上,荣耀总裁赵明公布了来自华为2012实验室的两项新技术:THE NINE液冷散热技术和和双Turbo技术(CPU Turbo+GPU Turbo)。

先于今年6月问世的GPU Turbo已经打通EMUI操作系统和GPU、CPU之间的处理瓶颈,使得图像处理骁龙提升60%,能耗降低30%,一扫之前在GPU表现上的颓势,缩短了和骁龙GPU的差距。

而此次首发的CPU Turbo得益于THE NINE液冷散热技术,把芯片产生的热量快速均匀分布到机身其他部位并迅速散发出去,整体散热性能提升41%,在激发CPU的极限性能的同时使CPU最高可降低10℃。

据传,麒麟980将首用华为自研GPU芯片,性能将是高通Adreno 630的1.5倍左右,在GPU Turbo加持下性能增长将达到50%-60%。如果麒麟980还配置上述THE NINE和CPU Turbo,AI计算效能可能持平甚至超越高通。

目前,苹果的A12处理器的核心数和架构信息还没有明确的消息。和华为一样,苹果AI芯片的主要短板之一也是GPU。根据前段时间曝光的跑分来看,A12在自研GPU方面做出了较大程度上的升级。A12在GPU跑分提升至21619,比上一代A11的16000提高约三分之一,同时提高手机流畅度和散热能力。不过A12在CPU方面的提升似乎并不明显。

高通的Adreno GPU一直都是业界标杆,下一代高通芯片骁龙855的GPU传闻就更加恐怖了,据说“虐杀”一众竞争对手的Adreno 630还只是高通Adreno家族的中端低功耗产品,真正杀手级别的GPU是强化版的Adreno 640和堪比PC显卡的Adreno 680。按照高通发布新品的一贯节奏,骁龙855究竟采用哪款GPU可能到年底才会正式揭晓。

目前,苹果和华为的移动AI芯片都基于ASIC的深度学习,不仅能实现更高准确率,还比GPU、FPGA等传统通用芯片方案有更低的功耗。ASIC是全定制芯片,可基于AI算法进行定制,是未来AI芯片发展的主流方向。

与它们不同的是,骁龙AI芯片并不是直接叠加专用AI计算单元,而是在骁龙平台集成AI引擎,通过多核异构计算架构,让CPU、GPU、DSP等不同模块相互配合,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安排工作负载。

三款芯片都将采用7nm工艺制程,其中麒麟980和苹果A12的代工订单都交给了台积电,而高通的制作公司暂时不确定是三星还是台积电。按照惯例,华为和苹果的发布会将发布新旗舰版手机,而台积电的处理器生产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然而,近日据台媒报道,台积电工厂因病毒感染,导致数条生产线被迫中断,此次事件被波及的包括负责28nm、16nm和7nm制程的生产基地。目前,台积电官方做出简单回应,表示各大产线已恢复正常,停产时间不超过1天。对于晶圆厂而言,每次生产投入成本极高,一旦中断很可能造成严重损失。台积电此次停工是否会对苹果AI12芯片和麒麟980芯片的供应造成影响,目前尚不得而知。

根据此前台积电在股东会议上宣布的数据,2018年是7nm制程芯片大量投入生产的一年,跟之前的10nm FinFET工艺对比,7nm制程能够在相同晶体管数量下缩减70%的芯片DIE封装尺寸,将性能约提速20%,再加上升级之后可以减少功耗在40%左右。

日前,一颗疑似苹果A12处理器的跑分数据现身GeekBench 数据库,新机型号为iPhone11,2,预装iOS 12系统,处理器为六核设计,主频为2.49GHz。

从上图可以看到,苹果A12的单核性能4673分,相较上一代A11的4100分有所提升,其多核性能为10912分,和A11的10500左右得分持平,不过考虑到距离苹果发布会还有一段时间,这份跑分成绩并不会是A12的最终成绩单。

虽然麒麟980和骁龙855的具体跑分还不得而知,但从A12的跑分信息和上图中的一些信息来看,和A12平起平坐还很困难。根据GeekBench 4数据猜想,麒麟980的单线程和多线程跑分分别约在3000分和7000分,而骁龙855的单线程和多线程得分分别约在3500分和9500分,相比之下,A12的性能表现已经相当出色。

功耗问题是手机芯片的核心问题之一,一块手机芯片无论有多强的算力,如果没有低功耗,依然面临市场的淘汰危机。在功耗方面高通仍然处于绝对优势。尽管7nm进程的工艺虽然在性能方面十分的强悍,但这可能会导致存在较为严重的发热问题,有网友爆料称A12的功耗比预期的还要高出23%,其高功耗问题还在解决中。

在基带方面,麒麟980有可能升级为华为今年2月在MWC发布的首款8天线4.5G基带balong 765。Balong 765是全球首个支持LTE Cat.19的芯片,最快下载速度可达1.6Gbps,是全球首款TD-LTE G比特方案,也是业界唯一支持8×8 MIMO(8天线多入多出)技术的调制解调芯片,频谱效率相对4×4MIMO提升80%,能有效降低时延。

此前,全球最快的商用4G基带是高通的骁龙X24,下行速度达到了Cat.20(2Gbps),但仅支持4×4 MIMO。不过此前Balong 765偏向应用于车联网、无人机和智能工厂,是否会被麒麟980采用仍存疑。

高通更是默默藏了一个大招。据消息称,软银集团在3月发布的财报中不慎透露了高通的下一代旗舰芯片的部分信息,包括骁龙855将搭载5G基带骁龙X50。骁龙X50基带是全球首款5G调制解调器,能实现5Gbps的数据传输速度以及低至1/2ms的延时,同时还向下兼容4G的频段,有利于用户过渡。

在与高通旷日持久的专利诉讼案后,挂靠英特尔基带的苹果在基带性能上可能无法和上述两者相提并论,虽然A12处理器的基带尚未曝光,不过就之前苹果A11用的Intel XMM 7480基带来看,其速度仅450Mbps,和其他二者相去甚远。

虽然华为在基带专利方面的进展日新月异,但通讯基带芯片基本被高通垄断,华为还将继续从高通买芯片。芯片领域差距仍然不小,从零研究时间久且未必成效显著,为保证华为手机的竞争力,暂时不会再麒麟芯片一棵树上吊死。今年四月份,在华为分析师大会上,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明确表示,华为智能手机将坚持采取高通、MTK、麒麟多芯片供应战略,确保三个芯片是相互竞争状态。

如果关于骁龙855基带的爆料属实,这与此前高通宣布的5G商用节奏基本符合,很可能到明年上半年我们就能看到5G投入商用。

当然,一切还未成定局。众所周知,近两年来,华为和高通在5G方面一直拼得最狠。去年MWC上,高通发布全球首款5G调制解调器——骁龙X50 5G调制解调器,并于去年10月份在香港宣布了基于骁龙X50 5G调制解调器芯片组,实现了全球首个5G数据连接(data call)。

而在不久之前落幕的MWC2018上,华为正式发布了首款3GPP标准的5G商用芯片巴龙5G01(Balng 5G01)和基于该芯片的首款3GPP标准5G商用终端华为5G CPE。 这意味着华为同时突破了网络和终端这两大5G商用的基础条件,成为全球首家可以为客户提供端到端5G解决方案的公司。

争分多秒,华为将再夺头筹

华为第一次“杠过”苹果,要从去年华为发布会说起。去年9月2日,华为搞了个大新闻——发布世界首款移动AI芯片麒麟970,比去年9月12日的苹果发布会足足提前了10天。

而就今年各家新品发布会时间来看,华为将再度打响第二代旗舰手机AI芯片的头炮。根据余承东透露的消息,华为将在本月31日召开的德国IFA消费者展上推出麒麟980,目前华为发布会的海报已经在网上曝光。

按照惯例,苹果下个月将举办一年一度的秋季新品发布会,苹果的A12芯片也将携新款iPhone登场。此外,根据此前消息,高通骁龙855自6月以来已经投产,它将携手联想发布全球第一个5G手机,而该款手机有望在今年年末到明年年初问世。

虽然去年华为率先推出AI芯片,不过从手机芯片CPU、GPU等的整体把控来说,还是稍弱于苹果。不过既然去年麒麟970已经进入AI芯片第一梯队,今年说不定麒麟980能再接再厉,在性能方面缩短和其他竞品的差距,未来几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赶超也不是没有可能。

结语:AI——智能手机的下一个风口

在这个用AI讲故事的时代,AI、AR、VR等新兴技术正成为拉开智能手机之间体验差距的关键法宝。作为连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核心平台,智能手机也已成为AI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从人脸识别到语音助手,从图像美化到智慧生活,手机上的AI应用正在逐渐渗透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要给智能手机专门配置一枚AI芯片呢?原因很简单。术业有专攻,CPU、GPU有它们特定的功能,但它们都不是为机器学习任务而设计。而苹果、华为所使用的专用AI处理单元专用于大规模计算,为百家争鸣的AI应用提供更高效的运算处理能力和更低的功耗,实现软硬结合,让手机变得更加“聪明”。此外,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手机上的AI应用需要通过将数据传至云端以实现训练任务,这会引发数据泄露的风险。苹果、华为、谷歌等少数公司已经能做到直接在移动终端本地运行AI任务,这不仅使得为AI应用开发者开拓更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且有助于保护用户隐私。

在AI发展的初级阶段,各家手机厂商对AI技术落地的方式或许各不相同,但如若想要构建基于AI的应用生态,AI芯片将是不可或缺的入场券。随着AI芯片的普及,自主研发能力能让手机厂商将更多的创新技术和供应链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局。大势当前,无论是移动AI芯片的领跑者还是追赶者,都不应有丝毫的怠慢。

9,脑袋开花的全面屏,被逼疯的手机公司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东西”,作者轩窗。36氪经授权转载。

“无全面屏不智能手机”,可以称得上是智能手机行业2018年的“年终总结”。而即便是距离2018年结束仅有一个月,手机产业的“全面屏”大战,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就在昨天,荣耀举办了一场没有手机产品的技术发布会,会上透露了即将发布的荣耀V20的诸多看点。其中之一,则是全面屏的新解决方案——屏下摄像头技术(官方称媚眼全视屏)。

有意思的是,被荣耀这么一抢,原本定档今天发布的三星Galaxy A8s也宣布提前一天发布。要知道三星Galaxy A8s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挖孔屏”(官方称黑瞳全视屏),三星在这场发布会上还打出了“强势回归,无所畏惧”的口号,试图凭借这款挖孔屏产品力挽狂澜。

三星和荣耀此次在“全面屏”领域的贴身肉搏,也为明年智能手机行业的全面屏大战预演了一波小高潮。

回顾全面屏的演化史你会发现,自2017年掀起的全面屏之风。进入2018年全面屏全面席卷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众手机厂商已经被“全面屏”方案逼疯。今年,各种全面屏的另类方案层出不穷,甚至有玩家从历史的“垃圾堆”里掏出了滑盖手机的设计。

智东西在梳理了两年来全面屏的演进史、深入挖掘产业链信息后发现,表面上是这些手机手机厂商疯狂全面屏,而其背后实际上关乎着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供应链把控,更有着在3D结构光、屏下指纹等新兴技术领域的深层次的技术博弈。

通常意义上,全面屏手机是指正面屏幕占比达到 80%以上的手机,相比普通手机,具备更窄的顶部和尾部区域,边框也更窄。而全面屏之所以能够在两年内持续席卷智能手机行业,则得益于通过在有限的机身尺寸下获得更大的面积,给用户带来两个体验上的优势: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极佳的大屏操作体验。

尽管,“全面屏”的提法是用小米在2016年发布第一代MIX时推出的,但全面屏手机最早的形态出现则是出自于夏普手机。

早在2014年夏普就曾发布过极窄边框设计的一款智能手机AQUOS Crystal,将受话器取消而配备了骨传导方案,实现了手机正面开孔的最少化。不过,这款手机在当时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但却为日后全面屏的演进奠定了基础。

2016年10月小米在发布Note2时,同步推出了全面屏概念手机小米MIX,将智能手机的上下边框进行了收窄,使屏占比达91.3%。

不过,小米MIX为了追求更窄的上边框,在设计上做了极具差异化的设计——将前置摄像头放置到了MIX的右下角。雷军在发布会上说,如果觉得这么自拍不习惯,可以将手机倒过来拍,而这也成为了小米MIX被诟病的一个槽点。

小米MIX的发布也并未引起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集体冲动,而全面屏真正成为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发展趋势,则是从三星在2017年3月发布 S8/S8+之后。三星S8/S8+采用18.5:9的屏幕比例,将左右窄边框收窄到1.82mm,上下也做成窄边框,屏占比达了84.2%。

自此,智能手机行业正式在2017年刮起了全面屏之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被这种超窄边框,屏幕比例为18:9的设计所占领。华为、小米、OPPO、vivo、一加、锤子、海信、TCL、360等众多国内手机厂商纷纷进行跟随,谷歌、HTC、夏普、LG、索尼等手机厂商纷纷在这场全面屏大战中,先后沦陷。

然而,随着去年9月,苹果在十周年发布会上推出了十周年新旗舰iPhone X后,全面屏的竞争也正式被带入到“”竞争时代。进入2018年“刘海屏”的各种翻版,比如水滴屏、珍珠屏、美人尖屏等层出不穷。

被全面屏逼疯了的手机厂商

各种刘海屏大行其道,使用户对刘海屏的审美疲劳日益严重,对新的全面屏方案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情形之下,智能手机厂商也在绞尽脑汁,苦苦思索。

进入2018年下半年,几乎被逼疯了的智能手机厂商终于传来了好消息,全面屏的另类解决方案终于有了!此前在技术领域鲜有发生的OPPO和vivo这一次极具创新精神,采用创新式的升降结构,为业内带来了新的思路。

在OPPO和vivo这一波攻势下,小米等手机厂商坐不住了,甚至挖出了早年滑盖手机的方案。

1、刘海屏变种层出不穷

今年上半年,刘海屏的各种变种方案,也被成为是异性全面屏,一度成为智能手机厂商争夺的焦点。

▲图中依次为:美人尖屏的夏普AQUOS S2、珍珠屏的华为Mate 20、水滴屏的OPPO R17

然而,异性全面屏的第一次出现,实际比苹果iPhone X还要早一些。2017年8月,夏普推出美人尖屏设计的AQUOS S2,比iPhone X的刘海屏面世还早了一个月。

今年5月,锤子科技的坚果R1也采用了美人尖屏的设计。而自坚果R1后,美人尖屏在一段时间内没有进展。在这一期间,像vivo NEX和OPPOFind X等新的全面屏方案出现了。

尽管升降结构的全面屏解决方案受到了好评,但出于成本考虑厂商们不得不重新回到美人尖等异形刘海设计思路上,比如努比亚Z18无边水滴屏、荣耀10的“小萌脸”、OPPO R17和vivoX23的水滴屏、华为Mate 20的珍珠屏。

在全面屏大战中,异性刘海屏相比于机械结构更有着成本优势,而各家为了做差异化的“刘海”也只能在外观设计上做些文章。

不过,进入2018年下半年,全面屏的另类解决方案出现了,而率先迈出这一步的是蓝绿兄弟中的vivo。

2、vivo NEX——前置摄像头升降式结构

今年6月,vivo推出了vivo NEX,采用升降式结构将前置摄像头进行了隐藏,整个机身的正面无刘海,也没有开孔,屏占比达到了91.24%。

就在vivo NEX发布的两周后,OPPO时隔四年重启Find系列推出了Find X,以“双轨潜望结构”将前置摄像头模块进行隐藏,屏占比达到了93.8%。

不过,“双轨潜望结构”采用的机械结构的设计,整个设计的成本也是目前机械结构类智能手机中最高的。OPPO和vivo的全面屏方案推出后,尽管创新性的设计受到了业内好评,但仍被质疑机械结构的耐用性,以及升降模块缝隙积灰等问题。

随着OPPO和vivo推出了全面屏新的解决方案,华为、小米和努比亚也随后在如何提高屏占比上绞尽脑汁,小米和华为荣耀甚至搬出了早年流行的滑盖手机方案。

4、小米MIX 3——滑盖全面屏

10月25日,小米在故宫推出了MIX系列的第三款手机MIX3,采用滑盖全面屏,屏占比达到93.4%。两年前的同一天,小米推出了第一代MIX,也就是上文说到的第一次提出“全面屏”概念的那款产品。

为了解决滑盖手机机身较厚的问题,小米MIX 3采用AMOLED屏幕,这种屏幕比OLED薄0.2mm,使得MIX 3的整机厚度为8.3mm。

此外,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滑盖手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手滑动充当“减压神器”。

然而,并不是只有小米一家想到了滑盖式的设计,日前华为荣耀推出的Magic 2也同样才有了滑盖式的设计,并且用户可以对滑动这一动作自定义指令,比如启动人工智能生命体YOYO。

5、华为劫胡三星屏上挖空方案

出人意料的是,临近2018年的尾声,全面屏的又一新解决方案也正式露面了。

正如本文开头所述,三星和荣耀“不约而同”在同一天举办了发布会。三星称其“挖孔屏”为黑瞳全视屏,孔径6mm;荣耀则截胡三星率先公布了荣耀V20的媚眼全视屏方案,采用4.5mm孔径的屏下摄像头方案。不过,两者的方案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据荣耀所说,荣耀的媚眼全视屏系屏下摄像头技术,采用的是“盲孔”技术。“盲孔”的意思是只在LCD屏幕最下层的背光板上挖孔。而背光板破坏之后,液晶面板区域是无法显示的。因此,外部光线可以通过屏幕玻璃和液晶面板两层结构,最终到达摄像头。

而三星采用的则是“通孔”,在打穿LCD屏幕背光板的同时也打穿了液晶显示面板,并将摄像头直接安放在屏幕玻璃之下。因此,采用“通孔”方案的摄像头和普通前置摄像头无异。不过,这种技术良品率比较低,成本也更高。

除三星和荣耀外,将在12月17日发布的华为nova 4也将采用新的全面屏方案。不过,华为方面目前没有透露是否和荣耀V20的方案类似。

在11月8日的三星开发者大会上,三星就曾展示了4种全面屏方案,分别是:Infinity-U、Infinity-V、Infinity-O、New Infinity。此前,有传闻称将于2019年初亮相的三星Galaxy S10旗舰系列将采用这一技术,而昨天三星发布的A8s采用的就是Infinity-O这种方案。

今年11月,外媒也曾曝光LG在韩国申请了一项新的专利,从专利的注释内容与设计图纸解说来看,是为了全面屏无边框手机设计的,能够实现屏幕下摄像头的技术,与三星的Infinity-O全面屏方案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屏上的开孔是椭圆形的设计。

虽然是临近年尾,但全面屏大战可以说已经开启了新的篇章。由此可以预测,明年全面屏大战的战火仍将继续,1月份的消费电子展CES和2月份的MWC都将成为全面屏大战的战场。

同时,随着柔性显示技术发展,屏手机也将在明年正式进入市场,智东西此前曾发文深入挖掘折叠屏背后的产业链条(全面屏后最大手机技术革命!折叠屏背后的产业大战)。

目前LG、三星、华为等都已经公开表示明年将会推出折叠屏产品,而国内柔性技术企业柔宇科技在今年的10月31日抢先三星发布了可折叠屏手机的柔派FlexPai。相信折叠屏技术也将给全面屏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GfK手机行业研究专家宗清楷认为,明年智能手机产业还会出现新的全面屏解决方案,前置摄像头有可能会被针孔摄像头代替,目前三星、苹果等大厂已经开始了专利布局。但他也说到100%屏占比不会成为未来智能手机产品的趋势,智能手机作为消费品需要设计与市场相互妥协,屏幕如果过大,或者取代了边框,产品抗摔性将非常差。

全面屏技术到底难在哪?

全面屏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全新概念,而是窄边框这一设计理念达到极致的必然结果。窄边框、高屏占比可以实现更好的显示效果,所以窄边框一直是手机外观创新的重点。

然而,实现全面屏并不是换一块更大的显示面板那么简单。对于屏厂来说,更换不同屏幕比例以及异性屏幕的切割都需要对生产线进行重新排线和调整。而如果追求更极致的全面屏,那么屏幕封装工艺也是一个技术难点,也就是小米等手机厂商常常被诟病的“大下巴”问题。

此外,在屏幕之下,全面屏方案还需要前置听筒、摄像头、指纹识别等模块进行全新方案设计,这对最终整合整体方案的智能手机厂商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

1、屏幕切割工艺的挑战

首先,全面屏需要更大的屏幕,在2017年18:9的屏幕比例成为了业内潮流。而对于屏厂来说,直接切割出18:9的屏幕并非那么容易。

在此之前,智能手机大部分采用16:9的屏幕比例,而要切换到18:9或者其他比例的全面屏,则会浪费更多的显示屏玻璃基板,玻璃原厂需要重新排产线并进行工艺优化。

而进入2018年,异性全面屏之风刮起,异形屏切割问题也成为了屏厂的一大挑战。

具体来说,手机四角采用的圆角设计,前置摄像头、听筒等一些列元器件占据屏幕的位置,这些都会涉及到异形切割的问题。而异形切割会加大玻璃切割的难度,造成良率不佳,从而制造的成本也会上涨。

显示驱动芯片是显示屏成像系统的核心部分,对于这块芯片的封装,业内主要有三种方案:COF(将驱动芯片绑定在柔性电路板上,Chip on Film)、 COG(将芯片直接绑定在玻璃面板上,Chip on Glass)和COP(在 COG的基础上将玻璃面板进行弯折,Chip on Plastic)。

在18:9全面屏时代之前,基本上所有的手机都采用的是较为清薄的COG封装。但由于LCD的玻璃材质无法被折叠和卷曲,只能将与之相连接的排线延伸至手机下巴里,导致手机下巴比较大。

COF 封装技术则可以实现窄边框,原因是其将芯片绑在柔性电路板上,减少了玻璃面板的使用。但相比于COG,COF对柔性电路板的要求增加,会将增加手机的成本。同时 COF封装的温度较高,而柔性电路板膨胀系数较大,易受热变形,所以对芯片打线工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便采用COF技术,仍然需要留一块地方留给软性电路板,仍无法做到真正的100%全面屏。如果把COF封装没能折回去的驱动元件通过翻卷方式再折回屏幕下方,就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这种封装方式就是COP。COP封装工艺可以彻底去掉智能手机的下巴。但因为需要折叠屏幕,机身也会变厚一些。

目前,苹果iPhone X和OPPO Find X都采用了COP封装工艺,将被人诟病的下巴成功去掉了,不过据说苹果的COP封装工艺来自于三星。此前,锤子科技CEO罗永浩曾说过,COP封装工艺对手机厂商来说并不难,重点则在于成本太高,而国内手机产品的品牌溢价远远达不到苹果的程度,也就不会选择这一方案。

上面两点说到的都是屏幕和屏幕封装问题,除此之外,在全面屏屏幕的背后,对手机的显示模组制造、电子零部件、精加工设备等结构设计提出新的编排要求。其中,包括将涉及摄像头、听筒、天线设计、软件UI、指纹识别、工艺设计、光距离传感器等方面,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由于屏幕占去了手机相当大的空间,手机内部的设计需要更紧凑,这对智能手机厂商来说是一个极大挑战。

比如,在全面屏出现之前,智能手机使用的是传统听筒设计,而在全面屏时代,由于要避免在屏幕上开孔,业内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解决方案,比如骨传导、压电陶瓷听筒等,小米MIX2就采用了骨传导方案。不过,这些新的解决方案的成本相对较高。内置的骨传导器件通过屏幕震动颅骨来传导声音。

BCI通讯研究副总经理孙琦认为,屏厂仍是全面屏的解决方案关键环节,一旦上游屏幕的技术方案成熟,下游的手机厂商都会进行跟进。而最终在全面屏领域达到产业共识,则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其中使用简便、整体性能好和价格合理是三个市场考验的维度。

全面屏背后的产业链相关技术

在全面屏之风下,超大的屏幕也在推动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的技术革新。3D结构光、屏下指纹等新兴技术,也随着全面屏的时代落地到智能手机产业内。

继苹果之后,在2018年,华为、OPPO、vivo、小米等头部手机厂商都将3D结构光和屏下指纹等技术引入到智能手机产品中。

3D结构光技术有着精度高、功耗低、全天候、环境适应性好等优点,适合进行人脸识别、支付,以及拍照美颜等。不过,由于摄像原理的原因,3D结构光目前仅限应用于前置摄像头。

3D结构光的基础原理是,发射衍射光斑到物体上,由传感器接收形变的光斑,并根据形变量来判断物体的深度信息。由于投射器发射的衍射光斑在一定距离外能量密度会降低,仅0.2m-1.2m,所以不适用于远距离的深度信息采集,这也就是需要长距离信息的后置摄像头与3D结构光无缘的原因。

自iPhone X搭载这项技术后,今年3D结构光技术在智能手机头部玩家中也全面铺开,OPPO的Find X、小米8和华为Mate 20都先后搭载了3D结构光技术。

指纹识别作为最先成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近两年在智能手机产品上广泛使用。在全面屏之前,业内的指纹识别方案也从后置指纹识别升级与正面的HOME键集成在一起的识别方案。

在全面屏设计思路的冲击下,手机前置指纹识别方案不得不被舍弃。

于是,业内出现了两种方案,一是重拾后置指纹识别方案,如小米MIX2和三星S8;另一个则是采用屏下指纹技术,其好处是不需要在屏幕上进行开孔。

除了屏幕内指纹识别之外,也有厂商在探索手机侧边框指纹识别、按键指纹识别等新的解决方案,前不久苹果就获得了一项电源键指纹识别专利。

目前,高通的超声波指纹识可以作为屏下指纹的新方案,超声波指纹识别理论上也能够做到屏幕内指纹识别,但问题在于,其目前的有效信号强度似乎还难以穿透显示模组以及盖板玻璃的厚度。

揭秘全面屏幕后玩家们组合打法

上文说到全面屏引发了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的技术变革,而这场变革以智能手机厂商为核心,辐射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智东西通过对产业链的研究发现,在这场全面屏大战背后,手机厂商有三种不同的打法;

第一种是智能手机厂商自己“全包圆”,自己研发自己用。今年,华为推出的Mate 20系列,搭载了3D结构光技术,而Mate 20上的3D结构光就是华为自研的算法。

第二种是通过产业链合作的方式。2017年,苹果率先在iPhone X上搭载3D结构光技术,也引领了这股3D结构光落地智能手机行业的潮流。苹果的3D结构光技术则是来自于其收购的一家产业链企业PrimeSense。2013年苹果砸了3亿多美元所收购了3D结构光技术公司PrimeSense。

第三种则是进行产业链方案整合。如OPPO的3D结构光技术算法运用于国内奥比中光的方案,可应用于安全支付、三维重建、AR、游戏等众多场景。

奥比中光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3D传感技术企业,研发了结构光、双目等技术方案。此外,奥比中光还是AI芯片领域的一个重要玩家,四年时间研发了3款专用ASIC芯片。

小米8上的3D结构光则是采用了Mantis Vision的技术。Mantis Vision是一家以色列企业,成立于2005年,拥有多项3D及计算机视觉领域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2018年Mantis Vision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由中国A股上市公司联美控股与以色列方面共同投资成立合资企业“螳螂慧视科技有限公司”。

而在屏幕方面,有消息称苹果与三星正在进行紧密的合作。也有传言称三星不惜砸下重金承包了日本佳能旗下制造OLED屏设备的公司Canon Tokki(该公司垄断了全世界的OLED屏制造设备)三年的订单,拉大与其他屏厂的时间优势。

结语:全面屏大战正在影响产业格局

从2017年以来,全面屏就成为智能手机行业竞争的焦点之一。走过了2017年屏幕比例18:9,上下边框逐渐收窄的阶段。在苹果iPhone X带来的刘海屏趋势下,智能手机行业在2018年的上半年迎来了异形全面屏方案全面开花的阶段。

而在2018年的下半年,国内智能手机厂商的全面屏大战迎来了新的解决,厂商们不再拘泥于或是等待苹果、三星等头部企业引领行业趋势,而是更积极主动,大开脑洞探寻全面屏新解决方案。

在OPPO和vivo率先推出了机械式升降结构解决方案后,国内的智能手机厂商也深受激发和触动,小米和华为荣耀甚至启用了早年的滑盖手机设计方式。

表面上看,全面屏大战考验的是智能手机厂商对手机内部结构重新设计的能力,而其背后更有着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技术迭代升级、全产业链创新、供应链成本把控等更深层次的博弈。

然而,全面屏的大战还在继续。日前,LG和三星的屏下拍摄的技术专利获得审批。业内人士预测,屏下拍摄的全面屏解决方案将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全面屏大战也将进入一个新的节点。

}

荣耀畅玩30plus如何设置息屏显示?荣耀畅玩30plus开启通知亮屏步骤一览

      荣耀畅玩30plus是近期备受瞩目的手机新款之一,也是带有通知自动亮屏提醒功能,那么荣耀畅玩30plus如何设置息屏显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荣耀畅玩30plus开启通知亮屏步骤一览,一起来看看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荣耀手机没有灭屏显示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