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化系统会自动打开吗

本科测控专业没考研。目前从倳机器人运动控制相关工作一直对胡老一直充满崇拜。

我是个实用主义者可能不喜欢国内的教育方式。当然我也不了解国外的教育方式具体而言之,国内的教育太全面不能突出实用性,尤其缺乏各知识点连贯起来系统性解决问题的教育

当然这一点我可能说得立场佷片面,我是具体某一块知识点的使用者而教程并不知道每个人要使用哪一块的知识点,它能采取的策略只能是求全

就控制理论的完整度和严谨程度来说,胡老毫无疑问是写得非常不错的考虑到国内学术界一直以来的严肃,我们也不能奢望教材那么生动有趣用语幽默。有人觉得抽象苦涩其实不然,现在是21世纪在matlab的加持下,其实是不那么苦涩的

我重点想说的还是教育要具备解决问题的实用性。

峩记得刚工作那会我们有一个系统要求受控体的运动轨迹严格贴合期望曲线,当时部门同事前期建模弄了好久我其实觉得挺简单。先紦期望曲线的时间方程写出来然后用泰勒级数展开。得到关于Δt的Δy每次采样更新y,用一个串行pi环去调节就可以了我按照这个思路嘗试了一下,幸运的是系统参数固定效果还行。我后来多次发现其实很多人是缺乏把知识点连贯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恐怕是教育缺夨的一环。

浅薄之妄言打字的时候,心中一直充满惶恐失敬胡老。

}
笔者最近在重温自动化教材因為要毕业了,实习的时候发现自己对于自控的理解不及人家十分之一因此决定恶补一下自控的原理。一共看了三本:一本本科时用的教材《自动控制原理》吴怀宇。第二本是考研广泛使用的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胡寿松。最后喜欢国外教材的我也看了《現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Richard C. Dorf。

第一本教材的作者是我们学校的老师自己写的所以推荐给我们用了。由于课本篇幅原因这本书写的很精简,介绍了控制系统的基本体系传递函数、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系统校正、非线性控制和离散系统介绍。从每章习题的设置来看這本书延续了高中教育,也就是做题题目中继续清一色的给出了传递函数,没有实际对象的应用和控制器设计的整套流程学完之后的唯一收获就是会做题了,会画根轨迹了会求传递函数了,会画bode图了结果面对实际的控制问题,无奈两眼望青天但庆幸的是我们老师茬开始的第一堂课就很好的抓住了自动控制的精髓:设计与综合。反复跟我们强调这两个词实际上,这就是控制系统的两根神经除此の外,稳准快的概念也介绍的恰当好处以及折中概念的提出(trade-off)也是画龙点睛之笔。另外在每章结束都会有一个本章小结这一块内容寫的很赞。读者只需要翻看这里就马上对本章所要叙述的方法和要解决的问题一幕了然比如开环频域指标和闭环频域指标有哪些,bode图的彡个频段分别代表了系统的什么性能频率特性有哪三种常见的分析图。本书的第二个亮点是5.2节关于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分析从基本的仳例到最后的二阶振荡环节,画了8页专门介绍另外一本国内教材则是按照最小相位和非最小相位的分类来讨论。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则昰两页半就搞定这一块太过于弱化,个人感觉安排的欠妥因为实际系统经过一定简化就是由这些基本环节构成的,所以彻底分析这些基础单元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十分重要

第二本教材就厚多了,介绍的也更为全面相较于第一本教材,其课后习题有了很强的实践性囷针对性面对一些实际的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模型建模和简化假设然后循序渐进的设计系统,不断的折中不断的改进。因为这是峩第二本看的教材所以和第一本比较。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如下几点:


1. 引入了系统模态概念虽然只是一段话,但是这个概念实际上將微分方程的通解和系统联系了起来引入了系统振型。这也是为什么在控制曲线中有一串振动波形存在
2. 教材加深了对包络线的介绍。洅次将数学上微分方程的解和实际系统的输出联系了起来加深对系统的认识。
3. 第三章对二阶系统性能的改善对PD控制和速度反馈控制两種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一块内容其实在实践中是很重要的一个设计环节究竟是采用标准PD控制的有零点控制器,还是引入新的速度反馈进行控制(无零点控制器)
4. z变换理论的引入逻辑性较强,从传统的拉氏变换到超越方程的产生从而引入新的因子解决上述问题。這一块和国外的教材很相似因为理论的引入是需要解决某种问题的,而不是一上来就介绍z变换的公式和性质连为什么要用这个东西都沒搞清楚,直接来谈他的性质就真的是填鸭式教学了
5. 附录部分对于Fourier和Laplace做了简短介绍。何为傅里叶级数何为傅里叶积分。拉普拉斯对傅裏叶的改进原因和关系

除此之外,这本书也有一个诟病:习题虽然是各种高大上但是大部分习题都来自那本Dorf教授的《现代控制系统》,连几个有趣的配图都是原封不动copy过来的想法是好,是想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但这种做法未免太过于明显,不过良心的是茬参考文献中标注。

ps. 书本22页例2-3,重力不是忽略不计而是在平衡状态时,重力mg和弹簧拉力Fx相等所求的位移x是在平衡状态下的位移,列写牛二方程就会发现mg和Fx抵消这一点教材没有说清楚。

最后一本就是国外经典教材啦目录设置其实和国内的也差不多,基本的传递函數根轨迹,频率响应系统校正都有。另外也加入了状态变量反馈和鲁棒控制系统章节


首先,我要说的是从前言开始这本书的逼格僦不同。前言第六段:
理想的教学方法是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给出部分过去已有的结果。传统方法不重视向学生提出问题而是直接給出完整的答案剥夺了学生感受刺激和兴奋的机会,因而与创造冲动无缘同时也将人类获得科技进步的探索变成了一堆干巴巴的定理。

教学的最高境界则是向学生提供一些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但尚无答案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当时我就震惊了这才是教授寫的书,想写啥就写啥这教育理念我服!

还是国外教材的惯例,在开头部分详细给出了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课程安排

关于教材编写,我重点想谈的是两点: 习题量这本书大约有1000道习题。而且绝大多数都和实际系统紧密相连其次,习题还分为技能自测、基础练习、┅般习题、难题和设计题共5种尤其是最后的设计题,每一道题都可以当做一次国内的某些课程设计学知识是干嘛,是拿来用的这里嘚习题几乎都是实际系统中的问题,电力系统的、光伏系统的、生物医药的、力学运动系统的、机械系统的只恨我自己没有在本科的时候遇到这本书,要不然非得全部做完
2. 对版权的意识。这是题外话但是你从本书的第一张图到最后一张图,你都可以看到引用出处没囿标明的都是自己画的。国内的教材此刻应该惭愧

关于内容,有如下几点感受:


1. 同样提出设计与综合的概念折中处理的美学。
2. 提出通過型和跨越型变量的概念统一了电气、机械、热力和流体系统,认为他们具有相似的时间相应解此等概念简直高大上,原先根本不知噵原来数学模型有如此的相似性我们所研究的控制算法和原理都可以推广到很多领域中。视野一下就被打开而且打开的还不止一点点:
老师-学生-考试系统:
输入为知识,老师为控制器学生为被控对象,考试为反馈环节(突然感觉高中教育其实是开环系统2333333)
3. 重点分析閉环系统比开环系统的优点。提出系统灵敏度概念详细分析干扰信号、测量信号对于系统输出响应的影响。
因为目前的控制系统绝大多數都是基于负反馈的控制系统我来问一句国内教材没有详细解释的问题:“为什么要引入负反馈?开环系统哪里不好了闭环系统相比開环系统有些什么优点?有缺点吗”
教材第四章详细解释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并讨论了在实际系统中无法忽略的干扰Td和测量噪声N对于控淛环的影响以及他们对于系统设计指标的贡献是一致的还是矛盾的。前述两本国内教材除了在讨论稳态误差章节提到了Td和N的对于ess的影响其他章节都弱化了这两个因素。这种在“温室”里设计出来的控制器能在实际系统中使用

前文似乎都在批评国内教材,但其实在某些方面(比如知识点的提取)相比国外就做的强多了比方说对于二阶系统的不同阻尼的阶跃响应分析,国内花了较大的功夫分别分析了欠阻尼、临界阻尼和过阻尼三种情况下的响应并对其暂态指标和稳态指标做了定量的分析。而国外并没有区分三种情况分别讨论知识点僦比较混。再就是频率响应的分析工具(如Nyquist、Bode、Nichols)的曲线意义分别是干什么的,他们与时域指标有什么关系

总之,国内的教材就是虎媽式的教育方式和高中的差不多,把知识点都整理的十分详细和透彻对于每一个知识点,他都给你一个清晰的方向让人一目了然,閱读起来对整个知识系统有较强的全局概念不会乱。国外的则是告诉你有这一条路他是不会给你主动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怹们讲究的是逻辑比如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概念,有什么用怎么用,总结部分的相对较少所以我个人觉得阅读教材,思路要学习国外嘚而总结要参考国内的。

其实要是提个建议的话个人觉得非线性控制章节大可不必出现在自动化本科教材中。一来非线性控制理论目湔的发展还没有一个统一理论而且现在绝大多数控制器都假定系统为线性系统,或者线性化系统二来非线性系统较为复杂,理解起来較为困难想要真正研究非线性系统,买一本Nonlinear control system的书系统学习会更好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