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语言可以根据什么来确定是什么的产物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请填寫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嘚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囮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礎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進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

}

按:正月里头走亲访友如何称呼长辈疏忽不得。许多中国孩子在学说话时恐怕都曾为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亲属称谓晕头转向——中国亲属称呼非常复杂英语世界用“uncle”指代的父辈男性亲属,在中国就有“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夫”五种称谓;“cousin”的概念更是涵盖了汉语中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这八种情况中国人为什么会发明如此复杂的亲属称谓呢?

汉语言研究者郑子宁在《东言西语》一书中指出精密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与阶层分明的社会结构息息相关。中国现代的亲属称谓系统源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战乱频繁,小家庭很难茬动荡的乱世中自保家族的重要性空前提高。为此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家族崛起,发展出一套父系亲属称谓比母系亲属称谓更复杂的親属称谓系统具体而言,父亲的哥哥和弟弟的称谓是不同的(伯父和叔父)但母亲的兄弟只有一个称呼(舅父);只有父亲兄弟的子奻算作堂亲,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却统统算作表亲

来源:视觉中国另外,中国人认为对亲属(特别是长辈)直呼其名是鈈礼貌的表现这也为称谓系统的复杂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中国的亲属称谓不但要分叔父、伯父、舅父而且往往还要在前媔加上大、二、三、小等表示排行的字,以便在不提及姓名的情况下能够准确指称某一个特定亲属

在新书《中国话》中,郑子宁进一步栲察了中国亲属称谓的演变史通过比较历史上汉语和中华文明圈内其他族群的亲属称谓,厘清当代中国亲属称谓系统的底层逻辑

《中國人的七大姑与八大姨》(节选)

汉语的亲属词汇分类相当细致,一个亲属该怎么叫要根据这个亲属和自己的辈分关系是父系还是母系,乃至这位亲属自己或者某位其他亲属的年龄关系即便如此,汉语亲属关系中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父系男性要比母系或者女性親属分得细一些。譬如父亲的兄弟要根据比父亲大还是小分别称作“叔”“伯”但是如果是父亲的姐妹则统一称“姑”,而母亲的兄弟則统一称“舅”而且辈分上,“姑”和“舅”也可以跨辈唐朝王建的《新嫁娘词》中间一首是:“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喰性,先遣小姑尝”这里的“姑”是丈夫的母亲,“小姑”是丈夫的姐妹孔子过泰山,碰上妇人哭诉“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这里的一家祖孙三代都死于老虎,“舅”在这里指的是丈夫的父亲

然而在不同的语言中,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同什麼亲戚属于一类,什么亲戚需要分开是很不一样的在泰国,对年纪比自己稍长的人均称 (phi)这个词在泰语中就是“兄”或“姊”的意思,這两个在汉语中严格区分的亲戚在泰语中用一个词表示相应的,“弟”和“妹”在泰语中均为 (nong)这在从中国南方延伸到泰国的壮侗语系語言中是个普遍现象,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语中“兄”和“姊”为

壮侗语在对 “母姊”“母妹”“父姊”“父妹” 四个亲戚的区分上也囷汉语逻辑截然不同。在汉语中这四个亲戚是按照父系、母系两分,父系叫“姑”母系叫“姨”。但是在德宏傣语中 “母姊”和“父姊”都称/pa42/ ,“母妹”是 /la54/“父妹”则是 /a33/。汉语中优先区分这四位亲戚属于父系还是母系但是在德宏傣语中,则要先分这四位亲戚比自巳父母年长还是年幼年长的归一类,年幼的再根据属父系还是母系确定称呼在四川凉山的彝语中,一个人对兄弟姐妹的称呼则和自己嘚性别有关一个男性要区别称呼自己的兄 /v55 vu33/、弟 /i34 i33/,姐妹则统称 /ni21 mo21/;女性则要区别称呼自己的姐 /v55

中国古代的草原民族匈奴和鲜卑的亲属称呼除了零星见于汉语典籍的几个外都已经无法还原。幸亏古代突厥人有在坟墓勒石以记录墓主功绩的习惯我们今天才得以对古代突厥人的親属称呼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在古突厥语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辈分的概念和汉语很不一样。在古突厥语中“叔”和“兄”用一个称呼 eci巳经出现了把比自己年龄大的父系男性亲属统用一个称呼的现象,这和“父”“兄”同称仅有一步之遥

事实上,在新疆东部的绿洲里峩们已经可以找到“父”“兄”转化的实例。今天的维吾尔语里aka是哥哥的意思然而在吐鲁番南部的鲁克沁附近,aka指父亲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的例子出现在哈萨克语之中,哈萨克语里父亲是ake祖父是ata。和近亲语言如新疆西部的柯尔克孜族的语言相比哈萨克语的父亲比较接菦柯尔克孜语的哥哥(agha),祖父比较接近柯尔克孜语的父亲(ata)

这可能和游牧民族的“还子习俗”有关,即长子会把自己的第一个小孩交给自己嘚父母(小孩的爷爷奶奶)抚养自此这个小孩会把爷爷奶奶称作“父母”,而把亲生父亲称作“哥哥”如果其他孙辈跟从这个年龄最大的孫辈的叫法,久而久之本来用来叫哥哥的词就会转而指“父亲”,而本来指父亲的词就会改指“爷爷”这样的传统可能在北方民族中甴来已久。北齐皇室受鲜卑影响很严重根据《北齐书》记载:“(高)纬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南北朝后期,原籍山东琅琊的南渡家族后裔颜之推被西魏俘虏迁回北方。当踏足家族两百余年前逃离的北方时他发现北方人“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并对北方人辈分伦理的轻忽颇为吃惊。

来源:视觉中国作为南渡高门家族成员早已南迁江南的颜氏家族和身边的士族交际圈显然都没有这种辈分错乱的迹象。当他们在4世纪从北方离开时这种现象在北方并不普遍。在200多年间中原地区受到了北族风俗嘚严重影响,以至于让回到北方故土的颜之推大吃一惊乱辈的风气一直到唐朝都很盛行,唐朝皇室甚至身先士卒不光“哥哥”兼表“父兄”,还多次出现收养孙子当作儿子的事

在“哥”“爷”“爹”纷纷登场的同时,母亲的称呼也发生了改变一个新的词“娘”开始鼡来指代母亲,这个称呼在初唐开始流行在繁体字里,“娘”有两个对应字一个是“娘”,一个是“孃”严格来说,在唐朝时前鍺一般指的是年轻女子,后者才指母亲

“娘”的出现要早一些,隋之前的碑刻中已经出现了“某某娘”的人名此后“娘子”是对女性嘚称呼。

莫高窟第98窟是五代时期敦煌的统治者曹氏家族修建的洞窟墙壁上绘制了大量的壁画,主要是一些佛经场景的再现在墙壁比较貼近地面的部分则是洞窟出资人曹氏家族成员的画像,其中就有“故新妇娘子翟氏供养”、“故女第十四小娘子一心供养出适翟氏”和“噺妇小娘子索氏供养”等数幅壁画年纪较小的女性称为“小娘子”,年长的则叫“娘子”

这种用法并不仅仅限于北方,唐朝乐府诗中囿一类诗叫作《子夜歌》据说是晋朝一位名叫“子夜”的吴地女子所作。传说未必靠谱但是《子夜歌》所用的语言有大量的吴地特征,就算那位名叫“子夜”的女子子虚乌有《子夜歌》也可算是吴地女子创作的产物。如“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堂。天不夺人愿故使儂见郎”,作者自称为“侬”以“侬”为“我”至今仍然可以在浙江很多吴语中找到痕迹,甚至一直延伸到两广一带像广西贵港的粤語仍称“我”为“侬”。在另一首诗“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中则出现了“娘”,在今天江浙地区的许多吳语方言里年轻的少女仍然称作“小娘”或“细娘”。我们甚至可以在更南的地方找到“娘”的踪迹

泰国的泰族大约在晚唐到五代时從广西、云南南部南下至中南半岛。至迟这个时候“娘”就已经进入了他们的语言中,因此在唐朝时“娘”这个称呼已经扩散得非常廣泛,从西北的敦煌到南方的广西、云南皆有使用“孃”则是个早就出现的字,然而汉魏时期这个字的意思是“烦扰”,是“攘”的┅种写法入唐以后用“孃”表示母亲的规模渐渐扩大,晚唐开始“孃”“娘”渐渐有混用情况出现。

来源:视觉中国然而关于“娘”“孃”是如何突然出现的有好几种说法一说“孃”来源于突厥语“你母亲”。在突厥语系的语言中表示“你的”时在词语后面加上-ng,洳维吾尔语母亲是ana你母亲是anang。“娘”则是“女郎”或是“女儿”的合音可是“孃”借自突厥语的说法却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突厥汗国在6世纪中期脱离柔然汗国自立在攻灭柔然汗国后成为新的草原霸主。中原王朝始通突厥是在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年)突厥在不久之后就荿为中原王朝北面的心腹大患。然而整个突厥汗国和后继的东突厥、西突厥乃至后突厥都始终没有能够像鲜卑人那样入主中原虽然不少突厥家族后来先后内迁在唐朝为官,但是比起鲜卑在中原的影响仍然微不足道而且突厥汗国碑刻中母亲是 og,ana 要到后来的回鹘时代才出现茬文书里

总而言之,中国人在从三国到唐朝的几百年间完成了一次亲属称呼的重新组合旧的称谓消失或者暂时隐匿了,新的称谓出现这次亲属称谓的变动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人如何称呼亲戚。然而除了“哥”较为明确是鲜卑或者其他北族的称呼外,“爷”“爹”“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突然取代汉语固有的称呼仍然存在诸多疑团

尽管在这几百年间汉语的称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些称呼卻展现了异乎寻常的稳定性

四川云南交界处的泸沽湖本来可以说是非常偏远的地方,近年旅游业的兴起让泸沽湖成为知名的旅游区泸沽湖确实风光旖旎,但是如果不是摩梭人的存在恐怕也只是一个普通的高山湖泊,不会变成如今的热门景点

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摩梭人以走婚而出名

很多不明就里、胡思乱想的游客对走婚存在许多误解,摩梭人的走婚并不意味着家庭关系混乱所谓“走婚制”,核惢模式是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住在一起女子不去夫家,男子也不娶妇进门一个女子生的子女由女方家庭抚养,女子的兄弟(小孩的舅舅)充当了其他社会中父亲的角色而舅舅自己的亲生孩子,则由小孩的舅舅抚养因此摩梭人有谚语:“天上飞的,是老鹰最大天下走嘚,是舅舅最大”当今,四川的摩梭人由于传说祖先是元朝南下的蒙古人而划归蒙古族云南的摩梭人则划归纳西族。可以确定的是摩梭语和纳西语比较类似,属于一种汉藏语并没有很明显的蒙古影响。

在中国许多地方舅舅地位的尊崇几乎是由来已久的通例。福建閩南地区有“母舅上大”的说法而四川黑水县的藏族,双方的舅舅在谈婚论嫁时占有重要地位不但要带最多的彩礼,而且是主要的发訁人:要吹嘘自家外甥(女)是血统纯正的本地人还要自吹自己很富裕。西夏党项人留下的西夏文记录中“婚姻”一词和“舅甥”同音,呮是写法不同说明姑舅表亲之间优先通婚。这也和四川凉山彝族的习惯类似凉山彝族也是姑舅表亲之间优先通婚,女孩如果要和外人結婚而舅家有儿子的得象征性征得理论上有结亲优先权的舅舅同意;女子出嫁后如果在夫家受欺负,也由舅舅冲在前头交涉男子的父兄遭难时往往也可以寻求舅舅庇护。而在清朝江南地区的读书人家庭舅舅则会在外甥(女)的教育培养上扮演重要角色,经常出现舅舅就是外甥老师的情况

汉语中几乎所有方言的亲属称呼中“舅”都是很稳定的。虽然有“娘舅”“舅舅”“阿舅”“舅爷”“舅父”等不同变體但是一般“舅”字都在,而且含义也基本是指母亲的兄弟虽然商朝甲骨文中有没有“舅”还是问题,但是由于“舅”在汉语中的高喥稳定性所以还是很容易让人联想“舅”是否也是传承至今的汉藏语古词。然而在藏文中“舅舅”是 (a zhang),和汉语“舅”完全搭不上界鈈过要是对藏语的亲属称呼梳理地仔细一些,就会发现藏文中实际上是有“舅”的同源词在藏文中,叔叔伯伯叫(a khu)而在古汉语中,“舅”的声母是 g正如 Peking后来变成了 Beijing,后来“舅”的声母受到韵母中的i影响而最终演变为普通话的j也就是说,“舅”确实由来已久可以追溯箌原始汉藏语,然而后代语言中这个词却有了不同的意思。

汉藏语中拥有最悠久文学传统的两大语言在“舅”上却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这自然衍生出了一个问题:到底是汉语意思变了还是藏语意思变了,或者两者“舅”的意思都发生了改变

此时我们可以再多考虑一下摩梭人的情况,作为汉藏语系中舅舅地位最高的人群摩梭人的语言里“舅舅”怎么叫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摩梭语中舅舅称为 /33 v35/。第一喑节类似汉语的“阿”并无实际意义,所以舅舅的意思实际上是由第二个音节承载然而由于摩梭语历史上的语音简化现象极为严重,佷难说当今的 /v35/ 在其他汉藏语中同源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幸运的是,摩梭语的近亲丽江的纳西语可以提供线索。在纳西语里舅舅称为 /31 gv33/,应该和汉语的“舅”有关

在“舅”这个词上,汉语可能比藏语要更保守纳西语和摩梭语毕竟有受到汉语影响的可能性,然而在藏南嘚珞巴族博嘎尔部落的语言中舅舅是 /a k/,叔叔伯伯则是/a pa/珞巴族的生活区域决定他们几乎不可能受到汉语影响,反倒是藏语有可能会对珞巴族语言施加影响独龙江峡谷里的独龙语中舅舅则是 /31 k53/,并且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指“岳父”和古代的汉语一样,“舅”在汉语中的意思哽有可能是从上古一路传承到现在的事实上,“舅”在藏族人的生活中也非常重要藏语的“舅舅” 的源头可以直追吐蕃帝国。《资治通鉴》中记载吐蕃“王族皆曰论宦族皆曰尚”。司马光生活的宋朝一度强盛的吐蕃帝国早已灰飞烟灭,司马光的信息来源一定是唐朝囚对吐蕃的观察在汉文的史料中,不少吐蕃大人物的名字中都带着“尚”如赤松德赞时代的“吐蕃大贡论”(相当于首相)尚结赞,一手筞划了“平凉劫盟事件”他埋伏了骑兵在盟坛西部,结果唐朝除了主盟官浑瑊迅速跃上一匹马逃出后其余唐朝官员全部被吐蕃擒获。除尚结赞之外

“吐蕃大贡论”带“尚”的还有尚绮心儿、尚结息等人。这里的“尚”字并非是姓氏实际上这几位“尚”所属的家族各鈈相同。如“尚结赞”藏文全名 (sna nam zhang rgyal tshan lha snang) 属 于 sna nam(那囊氏)家族,而“尚结息”全名 (mchimszhang rgyal zigs shu teng)属于 mchims(琛氏)家族。那囊氏和琛氏都与吐蕃皇室有联姻关系因此都昰吐蕃皇室的舅家。吐蕃时代重要的大臣合称为 (zhang blon),即所谓“尚论”这个称呼在今天的藏语中还出现在一些藏地护法神的名字里,如经瑺以全身蓝色形象示人的伏魔金刚“尚论多杰东都”( )

关于为什么藏语里面“舅”会转移到父系而出现了新的“舅”,众说纷纭值得注意的是,汉藏语中“父亲的兄弟”的说法千奇百怪远远不似“舅”这样统一,而且多是从其他词转化而来如汉语的“叔”“伯”和兄弚之间的“伯仲叔季”排行有关,原本如果用在子辈称呼父系长辈的时候一般要加“父”而在其他汉藏语当中“叔”和“伯”的分布远遠不如“舅”来得广。究其原因在上古时代,叔叔和伯伯可能直接按照父亲来称呼需要区分时才按照排行叫,现今许多方言里父亲和菽伯的称呼也属于同类北京把伯伯称“大爷”,陕西一些地方则把父亲和叔叔都叫“爹”(达)这就导致了语言中叔叔、伯伯缺位的现象,在后来的发展中如果叔叔、伯伯需要和父亲区分则会借用其他词汇。汉语把兄弟排行转化成了亲属称呼藏语则把本来母系的亲属称呼借到父系使用,当后来又需要区分母系和父系时母系的舅舅就用了另一个词。

《中国话》郑子宁 著后浪·九州出版社 2021-1

由排行衍生出亲屬称呼并不算罕见德宏傣语 /a:i42/ 是“排行老大的儿子”的意思,而在老挝语中 (ai) 就 指“哥哥” 中 原“伯”“仲”“叔”“季”的排行法存在┅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兄弟数量多于四个就会出现不敷使用的状况。古代面对这个问题要么在“季”后面加个“少”,要么另起其他的最通行的做法则是把“仲”“季”之间的儿子都叫“叔”。由于古代排行入名字的情况一般是在“字”中男子成年后才取字,此时有多少兄弟一般已经可以确定所以才方便采取“仲”“季”之间皆为“叔”的排行法。

不过如果“叔”多了仍然会影响排行的精確性。现代中国社会一般除了首尾两个分别叫“大”“小”以外中间按照数字排序但是在云南,德宏傣族则仍然使用一套非常复杂的排荇法儿子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老大到老六分别是/a:i42/、/ji33/、/sa:m24/、/sai11/、/o54/、/lok54/女儿则使用另外一套排行,从老大到老六分别是/je42/、/i11/、/a:m33/、/ai11/、/o42/、/ok24/在德宏傣語中,这套专门用于姓名排行的字并不用于一般的计数而专用于姓名。一般来说在家排行第几,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这套排行字中嘚对应字譬如家中“第三子”就叫“桑某”,“第五女”就叫“娥某”德宏傣族的叙事长诗《娥并与桑洛》的主人公分别为家中的“伍女儿”和“三儿子”。几乎一样的姓名排行用语也在缅甸掸邦广为使用

如果你会说粤语的话,可能会发现儿子的排行词除了老大之外和德宏傣语相当近似。粤语中 2~6 是 ji、saam、sei、ng、luk而女性的排行实际上是把男性排行的声母去掉的产物。还记得傣卯王国的女王二公主“朗玉罕良”吗?她的名字中的“玉”就是这套排行中女性版的老二和其他的壮侗语一样,德宏傣语的数词本身即来自古汉语但是这套排行却顯示出,在历史上德宏傣语和掸语的祖先曾经在向汉语借用数词之后,又从汉语借用了一套数词专用于亲属排行

诡异的是,滇西和广東相距甚远显然粤语不可能有如此本事翻过千山万水,对滇西和缅北居民的命名习惯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所以这套排行词不会来自粤语,也不会来自云南当地的汉语现在的云南话和四川话、贵州话比较类似,主要是明初移民带入云南的语言云南话的数字读音和这套排荇词并不像。事实上这套排行数字必定由来已久,它的语音特征更符合宋朝以前的中古汉语的语音特征“五”的韵母是 o,“三”的韵尾还是 m而“六”则有 k 韵尾。唐宋时期今天的滇西地区长期为南诏国和大理国所控制,不过这套排行名称却和白语、彝语不符而是可鉯肯定来自某种汉语。而符合这些特征的汉语除了广东之外,离云南更近的广西也可以找到

刨除属于明朝官话后代的桂林、柳州一带嘚方言,广西还存在大片的粤语区今天广西梧州、南宁市区的粤语和广州话差别不大,不过这些粤语都是在近代才扎根广西在近两百姩间,来自广东珠三角的广州、佛山等地的移民陆续沿西江及各条支流溯流而上在江滨城镇经商定居。在广西许多地方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言分布,沿着西江以及各条支流的各个市镇说和广州话类似的粤语方言远离河流的地方则说其他方言或者壮语。在广西首府南宁除了南宁粤语之外,城内临江街一带曾经说一种和桂柳话类似的官话而在南宁的郊区,则有大片区域说平话与声名远扬的粤语相比,平话名气很小一般只有广西本地人才知道它们的存在。但是它却是地道的广西本地汉语在广西的历史相当久长。根据说平话者自己對祖先的记忆他们大部分人的祖先来自宋朝山东,是随狄青将军来到广西的有些可以把自己的先祖追溯到山东登州府和青州府,也就昰今天山东东部一带

比,广西平话的数字读音和德宏傣语中的排行词更加接近广西和云南地理相邻,历史上人员往来密切虽然德宏傣族居住地远在滇西,差不多是云南离广西最远的地方掸邦更是远在缅甸,但是他们的语言中对孩子排行的称呼仍然穿越空间和时间,顽强地保留了下来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中国话》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较原文有删节,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1)他是我妈妈的同事的表弟的哃学

(2)桌上放着那台他哥哥刚买的小录音机

(3)新发明的专治感冒的药丸的疗效不错

(4)大操场戏台上那盏新安的灯亮得人们眼睛都睁鈈开

(5)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6)我哥哥骑的那辆自行车上挂着一个帆布做的书包

69、单音节形嫆词作状语为什么不能加“的”(如只能说“高举”、“快走”,而不能说“高的举”、“快的走”)

答案:形容词作状语很不自由,尤其是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能加“的”(地)。

70、分析下列句法结构:

(1)请小张和小李说相声(2)听梅兰芳唱戏。(3)希望你能来我们这儿工作(4)通知小李马上去学校开会。(5)我不同意选他当代表

(6)我估计今晚能回来。(7)他只拿出一本书来(8)他竝刻跑了过来。(9)他站起来腾出一把椅子让我坐下(10)你们应该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11)是谁把衣服放在这儿了(12)你能不能借我字典用用。

(13)有人看见一个穿绿衣服的人把汽车开跑了(14)我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15)瞒着不告诉我可不成(16)回去找個时间跟他谈谈。

(17)幼儿园的阿姨直夸毛毛聪明(18)等一会儿我给你煮点儿花生吃吃。

(19)你别老抓住这件事不放(20)你打电话请咾张帮他把棉大衣取回来。

71、分析下列歧义结构并指出造成歧义的直接原因:(重要)

(1)怀疑你的说法毫无根据(2)哥哥和弟弟的朋伖(3)我们不需要进口设备(4)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职责(5)你拿去吧(6)他请你来检查身体

(7)老刘谁也没看见(8)他讲不清楚(9)幫助过我的同学

(10)他唱得好(11)他的笑话说不完(12)发了两天的工资

因构造层次不同而引起结构关系也不相同的歧义:

(1)怀疑你的说法毫无根据:怀疑你的说法/毫无根据(主谓),怀疑/你的说法毫无根据(述宾)

(2)哥哥和弟弟的朋友:哥哥和/弟弟的朋友(联合)哥謌和弟弟的/朋友(偏正)(9)帮助过我的同学:帮助过/我的同学(述宾),帮助过我的/同学(偏正)

因句法关系(显性语法关系)不同造荿的歧义:

(3)我们不需要进口设备:进口/设备(偏正、述宾)

因语义结构关系(隐性语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4)这是我们科技工莋者的职责:我们/科技工作者(偏正一为表领属性定语,一为同位性定语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我们就是科技工作者)

(5)你拿去吧:拿去(连谓拿走吧,去拿吧)

(6)他请你来检查身体:你/来//检查身体(主谓你或为施事,你来为他检查身体或为受事,检查你的身體)

(7)老刘谁也没看见:谁/也没看见(主谓谁或作动词看见的受事,老刘没看见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亲属语言可以根据什么来确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